玄昭新版道德经讲解.doc_第1页
玄昭新版道德经讲解.doc_第2页
玄昭新版道德经讲解.doc_第3页
玄昭新版道德经讲解.doc_第4页
玄昭新版道德经讲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玄昭新版道德经讲解第一講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老子的道德五千言。首先呢就是要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用的这个版本是根据比较早的汉马王堆帛书本和这个郭店的楚简版本来做的,它的排序呢和通行本不太一样,按照帛书的原文来排序呢一共是分为上下篇,大约是一百一十一条,我们在讲课当中引用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按照这种标号来讲的。下面我们就开始讲课。上 篇第一条:“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爲而無以爲也,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我们首先讲一下这句话的内涵,这段话它是老子讲整个这五千言的时候他的一个心态,为什么呢?因为当时老子在写这五千言的时候,他主要是和尹喜在讲,因为我们知道老子出函谷关的这样一个典故。因为关令尹喜挽留老子让老子留下著作,老子才写了这五千言。面对尹喜的请求,老子的这五千言就是在回答尹喜。当然了,他也不完全是,因为既然是留下了著作,他肯定是要对后人做一个整个的交代,做一个负责任的论述。他虽然有具体的这样一个切入的时空的机缘,但是他做的时候呢,他有他的考量。怎么个考量呢?首先呢他们是在东周时期,“老子见周之衰”嘛,然后离开了周朝,出了关往西而去了。周朝的礼乐文明它已经是走向了低谷、没落的阶段了。古代的时候它是有大道的说法的,这个时候呢可能对于道和德啊,人都已经有了不同立场的见解、有了各自的论述了。那么老子在回答尹喜的这样一个请求的时候,他就告诉他:真正这个大道啊你不能站在人类现有的高度这样来讲,为什么呢?因为人类他所理解的这个内容,现有的当时周朝那个时代的人们认识的这个道那个道啊,他只是整个人类尤其还是在我们汉地中土这样一个道统传承的环境当中,在做个人的见解论述,当然它也很高明。但是,它毕竟只是一部份人的认识,很难超出历史的局限。而真正的道是什么呢?他是俯瞰人类的,是纵贯天人的,是这样一个大的道法文明的视角,而且他要非常的纯粹,那么你没有达到这样一个高度的时候,你所讲的那个德,他是有问题的。那只是在表达你个人的感受,它和真正的悟大道、修大道、得大道所要求的那个德行啊、“上德”啊,它不是一回事。那么老子在答复尹喜的时候,在告诫后人的时候,在为后人阐述、在演示这样一个大道的时候啊,他就告诉他,真正讲这个上德的时候,你不能够去具体的就事论事的、用很具体的那样一个概念化的思维去讲这个德。德是要讲的,但是当你用很狭隘的、有局限的语言思维方式,这样一个不纯粹、不彻底的生命思维去讲的时候,是没有德的。就是说你是言之无物的,没有做到言行合一、知行合一。那么只有把你个人的角度放弃的时候,尽可能的考虑到全体,最起码你要考虑族群整体的东西,甚至再往下讲呢就要考虑全人类;那么再讲呢,就超出了人类了,要俯瞰整个地球这个大的自然生态的表现;那么再大,那可能就牵扯到不同的这样一个宇宙时空的思维,只有达到这一步的时候,他才能够谈到德。那么在这种思维方式当中呢,一个很突出的要求就是放下个人、放下个体,放下个人角度的那个执着、那个局限、那个狭隘的立场和角度。这就是“上德不德”。那么“是以有德”呢,当你能够放弃了个人角度的时候,那么你就已经是能够对整体负责任了,对这个全体能够承担起来了,这个时候呢自然而然的你对整体大道的那样一种领会啊,它就会表现出来。姿态上面也会映现出一种很纯粹很高尚的力量,这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那“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呢?他讲的是,有的人他意识到这个东西了,但是他知道这个是对的,知道有这个上德的存在,知道有这个大德的存在。他去理解,去这样执守,可是这种思维局限本身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就会导致他的行为的不完整、不完善、不彻底、不通达、不圆满。那么当他想要坚守、想要职守着不让自己失去这个德的时候,其实呢他已经是从中背离开来了,已经是达不到那么高的德行的标准了。因为他不光是你主观方面要求的问题,他还有一个客观的衡量标准。当你带着各种后天的局限思维啊去面对的时候,你想要怎么样做好其实那都是有局限的思维的表现,“是以無德”的时候,那么老子在这样讲的有德、无德都是按照真正的那个标准来衡量的。你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你有的时候你不需要去讲,你都在这么大的智慧境界当中;你没有的时候再怎么讲,再怎么要求再怎么样标榜,他都不是那个真正的德的表现,都是无德的。“上德無爲而無以爲也,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这段话呢,也是老子在对着这个尹喜以及尹喜身后的所有的世人在讲:我,想要把这个大道啊,把这个大德啊,把这个上德告诉给你们,可是呢,它是一个很不容易操作的东西,为什么呢?因为真正的那个上德,他是完全和大道统一了的。他后面不是讲了“孔德之容,唯道是從”吗?那么这个“上德無爲而無以爲也”,就是说,他完全站在那样一个理解了大道的那样一种高度智慧的思维当中去看一切的时候,他发现一切都是道的表现,一切都在那个道力的制约当中,一切都在那个道法的贯穿之下,是没有什么可以做的。你做什么呢?哪怕是这个人他表现的非常的不道,他其实都在那个大道的贯穿之中。你比如说像他后面讲到这个“物或行或隨”,天底下就是有人反应快,有的人反应慢,有的人认识就是高的,有的人认识就是低的。哪怕他认识不到,他都在这个大道整体的制约之下。你说你怎么去为吧?如果你想要怎么样去说的时候,想要怎么样去做的时候,你都很难去跟那个大道自然的整体贯通的思维方式啊完全吻合。在那个地方他就觉得就是无可为、无以为,没什么可做的。这是讲上德,那么下面讲“上仁”呢?你毕竟是要面对人哪,要对人负责任啊。这个仁就是对人类负责,对生命负责。德那一层上面它是有机物无机物啊生物非生物的层面它全面都覆盖了,可是这个人哪就开始牵扯到对具体生命境界负责的切入角度。可是他虽然想对你好,“上仁”嘛,想要对社会的生命好,可是,他真的去做的时候,他也是没什么可做的,为什么呢,怎么样对你好呢?你个体执着的认为的各种各样的好它在整体大道的那个力量的循环容贯当中啊,它不成立。真正的生命他是一个活性的,是容入于整体在整体存在的前提之下,你个体那个标准才能够确立和成立的。那么他这个地方想要对你好的时候,他也没法去那样对你具体的或者单独的怎么样去好,哪怕是对整个人类,他都不能够用人类自己理解的那个幸福的理念啊那个现实的利益观念啊去处理,这是“上仁”。“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来到更加具体的生活层面上来的时候,他是要对你负责任的,这个“義”呀,我个人的理解啊就是负责,就是责任。他对你对于人类对求道者是有很大的负责心态的。他想要对你负责任的时候,他是可以对你负责任的。因为这个责任心对一个低位的对一个弱势的生命的甚至是一个弱势的生命群体,因为在没有悟道之前啊整个人类都可以说是一个弱势群体。那么这个“上義爲之而有以爲” 呢就是老子他对人类是有一个整体担当负责的这样一个很高的姿态,他确确实实是在这样做。但是这个责任他不表现为具体的那样一种行为。底下就要讲到了“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就是说你要对人类负责任,包括当时周公他们制定这个礼乐制度的时候,其实这个礼乐它也不完全是在周朝的初期才有,早就有了,是在周公时期把它给完善了。通过这个礼啊、礼乐、礼法啊对人这个行为進行更加具体的调节。那么“上禮爲之而莫之應”呢,就是说这个大道他是一个非常大的智慧的而且是一个活性的智慧,而且他贯穿是非常之大的方法面面都涉及到了,而且他是一个运动的,而且他还有一个全息性,还有一个整体连带的东西。像这样的东西他怎么能够停留在礼的层面上去具体的让你那样去操作呢?是,这个礼法也包涵着很大的道的东西在里面,很有力的东西在里面,但是,人不一定能够理解。就像后来孔子啊,总结的这个六艺嘛,然后把这个儒学给拔高了,和这个大道啊有机的容为一体传授给后人的时候,可是后人理解不了。那么老子呢他就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上禮”,他讲到这个“上禮”的时候,他并不光是站在一个一般的礼乐制度的角度,从根本上面那是人类的秩序,包括思维的秩序。人的理念这些东西其实都是不同的这样一种思维的秩序,可是还有更高的那个智慧的那个秩序他也是有的。那么站在“上禮”的这个角度去做的时候呢,他发现都很难那样去做、去为之。你是要对人负责任,而且是更加负责任的,但是,人听不懂。“而莫之應”嘛,就是听不懂,他跟你没有这样一个互动、呼应的东西。“則攘臂而扔之”,那么他就把这个礼的东西啊,哪怕是真正那个礼的东西啊他也把它放弃掉了。那么这一段话里面呢它还有一层含义:就是老子对于整个这五千言的运用。整个这个五千言它就没有按照正常的这个文法,这样一个语法去走。这里边呢像刚才这几条都包括了,“上德無爲而無以爲”,就是方方面面的东西在这样讲。“上仁爲之”他想具体的把哪些好处给你啊,他也给不了。那么“上義爲之”他整个这五千言都是在对人类负责任的,整体的那个大的负责任的心在里边,但是他没有走那样一个高深的、精深的那样一个理法的路子去讲,这就是“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他没有用标准的、规范的那种语法去讲,他在讲这些话的时候已经是讲到了他自己在这个道中所做出的那种行为啊,他的实质性的内涵,在他的语句当中就已经涉及到了。老子他是知行合一的,非常了不起。“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那么这里边呢就讲到了:人,当他来到了越来越具体的人类的这样一种文明的行为方式上面来的时候,他就越来越失去了他那个深邃的境界力量、那种思维方式,从这个“道”走向了“德”,从“德”走向“仁”,从“仁”再走向“義”,从“義”再走向了“禮”,当你来到这些层面的时候,你对于那个“道”就照顾不到了。对于“德”也开始照顾不到了,对于“仁”都不一定能照顾的到了。然后再来到“義”再来到“禮”的时候,当讲到这个“禮”的时候,老子他讲:“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就是说你从那样一个高深的境界,从那样一个纯粹的智慧的生命思维的状态当中来到这种礼乐的思维层面来的时候,那都已经是不行了,非常的无力了。像“禮者,忠信之泊也”,“忠信”是什么?“忠”是对别人忠诚,对别人负责。“信”呢?能够取信于人,让人看到你对他忠诚的态度。可是呢,老子认为那不是真正的忠信的表现。你只有站在那个大道大德的那个层面,真正的能够非常大智慧的非常高深的对一个人去负责任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忠信,可是这种忠信它不完全体现于这个现实的生活状态当中。那么很多人就理解不了,他只认这个理,只认这些东西的时候,老子讲,这是“忠信之泊”,是他的非常薄弱的一种表现,看似很具体,看似很容易操作,但是他不容易真正的对你负责到位。“而亂之首也”呢,在表面上面好做,但是在里边,一个生命的那样一种原生态的或者那样一种非常健康智慧的那样一种状态啊,你慢慢的你就已经远离了,包括后世那个庄子的东西为什么能够大行其道呢?他那种天性的东西就是很多被这种礼法给束缚的越来越受不了的那些人们啊,是他们一种比较惬意的选择吧。但是,他不解决问题。他只不过是释放了你某一方面的一些痛苦,一些这个不自在的东西。但是呢,他不是真正的在道中升华的表现。庄子的层面,他还是比较有限的。“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那么“前識者”讲的是什么呢?就是如果按照正常的一种讲道的方式啊,他首先要告诉你这个道啊是什么什么,跟你讲了很多理念性的东西。当时有很多人啊可能因为这个百家争鸣嘛,老子时期还没有,但是已经有这个苗头了,包括像老子这五千言里边针对的很多角度啊,其实都是有他的社会基础的,但是老子超越了它,然后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在整体对人类進行这样一个引导。什么叫“前識”呢?打个比方啊,有个人呢,跟一个乡下来的孩子啊讲这个汉堡包是什么味道,肯德基是什么味道,这孩子也没吃过,他就在不停的在讲,这种在别人没有真正接触到的时候,没有认识到的时候,你就跟他说的那一大堆认识啊,这就叫“前識”。这也是讲出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真正讲教育啊,或者真正讲这个道啊,他说,如水有鱼,冷暖自知嘛,后人有这样一句话嘛,他真正放在道中,他自然就知道很多东西是怎么回事了。你那个时候再去跟他讲,他就知道你讲的是什么。反过来,你也不给他吃那个东西,你也不把这个鱼放在水里边,你就光去讲,这种认识啊是很高明的,也可能表达的非常好,老子讲这种“前識”啊它是“道之華”。即便是没有很高深,就在生活当中你能够表达出来的时候,你这种语法,其实都是那种道力精华的一种映射。你能够提取出它的实质嘛,那么这都是属于“道之華”。但是老子底下又说了一句:“而愚之首也。”那是愚蠢的开始,因为道不能这样去讲,你应该把那个实质性的东西给他,然后再去告诉他。或者让他一边吃,你一边给他讲,他自然而然的就什么都明白了,你这是真正的智慧的表现,你不是个假智慧者。否则的话,你也不给他吃,你也让他看不到这个道是什么,你也让他不知道那个水是什么,你就跟他去讲,那么你这就是愚蠢的表现,你自己就是愚蠢的。“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是以大丈夫居“忠信之厚”而不居“忠信之泊”,他就是跳出来了,不局限于这种礼法与文法的形式。他站在忠信的那个“厚”的层面上面去对你负责任,而不侧重于表面上这些比较“泊”的表现。“居其實不居其華”,居“道之實”而不居“道之華”,就是他用那个道的实质性的那样一种认识,那样一种理解,去让你明白,而不是用这一大堆理念啊来跟你去说,去买弄他这种道力思维的精华。一个真正悟道的人,他会有很多的这种表达的,特别是有很多人智慧开启的时候啊,张嘴说出来的就是格言。,就是名言的感觉,但是这样的东西呢,都是“道之華”,同时呢又是“愚之首”,他不解决问题。包括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个名言啊,感觉非常有道理啊,感触非常强烈啊,那往往是因为你自身有那个潜质,然后触发了,但是你要想完全理解它,如果你自己本身的经历和阅历不够的话,你那个理解都是有限的。那么想要理解大道的话,那就更不能这样去做了。因为那个道啊牵扯的东西比你那一般的格言里边所表达出来的内涵要博大、深邃的多,那就不能那样去做。这也就是老子啊在五千言的开篇呢,在表达他自己的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这样一种表达的方式,在跟人有一个交代。这个姿态呢,它是俯瞰全篇的,而且统一的非常好。回头整篇你学完过以后啊,你会体会到,老子非常生动的这样一种思维状态。下面呢,我们来讲第二条:二,“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爲正。其致之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浴毋已盈將恐渴,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讲到这个“得一”呀,什么是“一”呢?在这个道德经当中啊,多次谈到了这个“一”,像老子讲“道生一”呀,还有“執一以爲天下牧”啊,还有“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啊,讲到“一”的这样一个理解。那么我们这个地方能够讲到的是什么呢?就是像“道生一”这个层面来讲吧。这个“一”呀,它相当于什么呢?就像我们今天的这个科学家认识到的这个宇宙啊不完全是我们今天这种物质观念的,它还有这个暗物质,在这个暗物质的更深层面呢还有暗能量。这些物质和能量的概念呢跟我们现在的这种概念都不一样了。它是现有科学观测不到的。就是有感觉、能够观察到它对我们这个空间的影响成像,但是看不到。就像那个光线一样,可见光是很有限的,大多数都是不可见光。那么讲到这个“一”的时候,就很像是在这个暗物质、甚至是在暗能量的层面上面在讲。说这个宇宙的生成论嘛,我们中国的说法是混沌说,西方呢这个科学界是大爆炸的说法。那么讲到“道生一”的时候,他不管道是怎么生的,爆炸生的还是混沌生的,反正是有了这么一个“一”了吧。或者大致上面就可以说这样一个混沌的状态就是一个“一”的存在。那么这个混沌,如果用今天的科学概念啊去理解的话,它应该是属于暗能量和暗物质的那样一种感觉。它一定的层面上面呢是暗物质的形式,那么更本质的时候呢,它是暗能量的那样一种存在。能量和质量呢有它的这样一个比例吧,这样一个构成。那么讲到这样一个“一”的时候,也就是说无形的状态啊,它对相对有形的东西啊,它有一个整体的支撑。就好像是我们今天啊,拿到这样一个馒头,馒头它是一个有形的,那么馒头它是由不具体的面粉和水分子形成的这样一种固态的存在,那再往下去呢那分子、原子的状态就更加无形了。这还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这个现有物质世界的概念。那么要讲到这个宇宙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在我们这个馒头上面有没有表现呢?它其实是横贯整个我们这个庞大的星系的。那么我们这个小小的地球它的这样一个时空的状态啊肯定也难以回避这一切,你没法回避这个概念的存在。这个概念啊是一种复合式的概念,讲到这个“一”就没法单独的去讲它。因为它讲到“一生二”嘛。我们能够看到的天、地这些概念,起码啊这个天和地的概念啊按照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天地啊和阴阳、乾坤的概念是对应的。这里边就已经涉及到“二”的问题了。也就是说在这个不具体的状态当中,出现了相对具体的概念的集合。这两种大的天和地的物理现象的范畴。因为天的东西呢,可能它的能量性比较明确一些,地的东西、质量性就更加要强一些。那么这一切都不能够脱离于那个整体而存在。因为这个暗物质和暗能量它是存在的,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宇宙这样一种状态呢它就是包括了暗物质和暗能量的,这是他的一个整体的东西。你光讲现有的物质概念和这个能量概念,它就不是全部,它就不是全体。你那个具体的物质能量的那样一种生命状态啊它都是属于个体的东西,相对个体的东西,你比如说像我们讲到这个中国古代讲到那个混沌学说的时候啊,还有一个就是说盘古开天地。那么这个地方讲到盘古啊他在那个混沌状态当中啊他就像一个鸡蛋黄在整个鸡蛋当中一样。我们用这样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一个例子来讲呢就是大家容易接受。事实上面,我们所有的现实社会啊,现实的这个人类空间里边啊,各种各样的事物存在,它都是不同的一个鸡蛋黄的状态。或者一个不同形式的鸡蛋黄的那种思维表现。整个人类生存的这样一个空间,它是一个鸡蛋黄,那么这个鸡蛋黄里面的各种各样的这个万事万物啊,各种各样的生命啊,各种各样的事物啊,它都具有这种鸡蛋黄的属性。可是呢我们知道,鸡蛋黄能够脱离整个鸡蛋的状态而存在吗?是不可以的。脱离了整个鸡蛋的状态,这个鸡蛋黄也就存在不了了。那么天,他虽然就是我们看到这个天空啊,我们地球人看到的这样一种天的概念,好像是比较高的这样一个空间维度,但是相对于整个宇宙来讲,他仍然是一个很有限的时空的状态。那么更大的宇宙范围,就像我们看到的这样一个天的东西,他的深层的这个表现呢,可能是暗能量式的。那么那个暗能量的东西啊,对于这个天的状态来讲呢,就像是鸡蛋清这种意思,或者整个鸡蛋的那样一种整体的活力,它在支撑着整个鸡蛋。那么天,作为一个鸡蛋黄这一部份来讲呢,他就不能够独立的那样去存在。那么地也是一样,他讲“天得一以清”嘛,“地得一以寧”嘛,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啊,脚下就是地,生存的各种各样的这种地理呀、这种地表、地貌,相对来讲它是比较稳定的,这个地也没有一天到晚的乱震,乱动。它这个表面的地壳的成形、成像,是从哪开始的呢?最起码,它是从银河系开始的。我们知道银河系在旋转的过程当中啊,然后它出现了太阳系,太阳系在旋转,然后呢,再逐步的出现了地球,地球本身也在旋转,也就是说我们脚下的这个大地啊,其实它是在这个旋转的天体的运动当中,是整体的这样一个旋转的天体运动的这样一个力场,然后使我们能够看到这样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壳的感觉。那么地壳表面的稳定呢,它就不能脱离整个天体的运动而存在,也就是说地球在表面不停的旋转的时候,它的那个空间啊,那个运动的那个旋转的力场是贯穿了那个地表,包括这个深层的那个地壳、地幔都包括了的。如果你破坏了它表面上面这种、就是很顺的感觉的时候,那么可能这个地,它的这个格局啊就会被你打破,它就不能再继续这样稳定下去了。这是讲到这样一个地最表面上的这样一种理解。那么,更高的理解,也就是说把整个地球啊也就像当成一个鸡蛋黄一样,刚才讲天的时候是那样去讲,其实地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个表面的这个地质,它是不是跟其它星体的那个地质他还有整体的关联呢?只不过呢它相对来讲呢就是物质化了。可是呢从本质上面当它就是作为一团熔浆的时候,它和那个太阳熊熊燃烧的那个物质,它是不是也是一回事呢?只不过它凝固了。那么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地球的这个物质概念啊,或者说我们对地的这样一种开发也是要和整个宇宙的这样一种物质的属性或者说是跟它的基因、它的集合去开发,你不能够脱离它的整体性。这样的话呢,这个地它才不会出问题,不然那就会出问题。它的整体格局是一方面,还有包括它那个物质的你对它的分解组合是不是也在违背它的真正的那个属性的东西呢?我是这样理解啊。那么讲“神得一以靈”,这个话怎么讲呢?神哪,按照这个中国或者是西方啊各个民族都有这样的一种神的一种信仰,我们不讲那个,我们只讲人的这样一种思维状态,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人的大脑现在的科学是解释不透的嘛,不知道它里面还有多深的奥妙。那么通过大脑这个硬件而操作的,通过人体这个平台而运作的这个人的思想、人的思维,它又是怎么样一回事呢?那就更加的说不清。就像是什么呢?就像是一个公司和一个管理系统一样。把一个管理系统放到一个公司里面运作,我们平常看到的都是有形的都是公司的存在,但是你不一定能理解它那个管理系统的高明。可是讲到这个管理系统,包括人的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啊,思维体系啊,就像是一个神的感觉一样。其实像一个我觉得,这个神,就像是一个管理系统,或者一个管理的那个理念,整个就合成的一种思维体系、思维状态、思维集合,它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个“神得一以靈”就像是一个管理系统啊能够驾驭一个公司啊,能够适应复杂的那个市场啊,在这个商战当中怎么样应变啊,怎么样运作啊,它那个东西不是“靈”的吗?很“靈”的呀。就像是这种感觉吧。它能够超越这种物质的制约,能够超越形式的那种干扰,它能够把握这个宇宙运动的实质,这是讲到“靈”,包括我们的思维,包括这个人很有“靈”性啊,其实讲到的都是这种真正的思维核心的力量。再讲这个“浴得一以盈”,讲到这个“浴”呀,就讲到了这样一个概念:就像是什么呀,就像是一个职业经理人一样。为什么要把他们两个合在一起呢?首先讲“浴”是什么。老子这里边讲到的“浴”啊,他指的是这个山上、这个山谷里边蓄的水,山泉啊流入的一个比较深的一个山坳里面,然后形成了大的一个水潭。这个水潭在老子这里面呢就叫做“浴”。因为这个早期的版本都是三点水加一个谷嘛,这是它的一个真实的一个表达。也就是说“浴得一以盈”,这个“浴得一”最表面的形式是什么?首先山上的这个水它之所以能够盈满是因为整个地球上面的水,整个地球上面它不是一个庞大的水系在循环运动吗?水流到海,海再蒸发,到天上再下雨,成为雪,然后再怎么样怎么样,然后在山上面再作为山泉也好啊,作为山洪也好啊,然后呢再汇聚到这个山谷里边再成为这样一个水潭。这样呢在整个大的循环当中,它才会形成山上面这个山“浴”的、这个山潭的这样一种成像。它这个山潭之所以能够盈满,就是因为整个大的那个水的循环,然后作为它存在的前提保障了。那么这地方也讲到了,就是这个“一”它的存在呢,是从根本上面在支撑一切物质的运动形式的。那么它贯穿到这个表面时空里边来的时候,它就会体现在各种各样的规律性的循环的运动当中,表现为这些运动方式,各种各样的事物的、水也好啊、或者是其它的这个热量啊,或者是其它的这个因素。就是这个“一”啊,它不完全是一个理念性的,它是完全境界化的,包括是规律化的,甚至是非常具体的物理运动,超越这一切、但是它体现于一切之中。这个一切之中呢,也可以说是这个“一”的真实的一种表现吧。那么我刚才为什么要把这个职业经理人和这个“浴”联系在一起呢?就是因为今天的这个职业经理人,当他在那个位置上面去驾驭这个管理系统,去运作一个公司,然后调动一个市场的时候,他这个人身上面实质上他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什么?是智慧。可是这个智慧,它是从哪来的呢?它是这个宇宙的各种各样的奥妙啊,表现为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规律,然后,为人类所认识,再提取,再提炼,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智慧的这种思维,然后在人身上面就像天地间的大水汇聚到这个人的身上。你想一想这个大脑,脑腔啊,假如说我们讲脑腔,或者是你的心,你的这个胸腔,假如说是这样。那么它是不是也像一个个山谷一样呢?所有的智慧像水一样,在你这座大山的某一个山坳里边汇聚,然后盈满。就出现了不同的山潭这样一种成像。下面讲“侯王得一而以爲正”,就是说什么呢?当你能够拥有那样一个智慧的时候啊,这样的人他放在这个侯王的位置或者一个团体负责人的位置上,他就不能够把自己的智慧给绝对化了。他要看到他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思想,是来源于整体,来源于全体。他就必须把自己个人的姿态放低。这就讲的是“侯王得一而以爲正”。这个“正”呢有两个含义,一个含义呢,是那种真实的智慧的圆满的表现。这种智慧呢甚至是超越你的思想的那样一种东西,非常深的那样一种生命力量的表现;那么他另外一种含义呢?就是你在世间啊,这个侯王他不是治理国家吗,这国政啊,政务啊,那么“侯王得一而以爲正”呢,就是要把他治理国家的所有的事情都要放到这个大的“一”当中啊去处理。因为老子后面不也讲到了嘛,“修之身,修之家,修之鄉,修之邦,修之天下”嘛,不管是从身还是到这个天下,每一个环节呢你都要放在这样一个“一”的、大的这个“一”的层面上面去正确的去摆放,然后合理的去确立它。这样你个人的智慧到你表面治国的那个政务的处理,它都是正确的。“其致之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浴毋已盈將恐渴,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这就讲到了你的那个“清”,你的“寧”,你的“靈”,你的“盈”,还有你的“正”啊,它是在这个全体全局的这样一个整体的存在之下,你才能够成立的。当你脱离了这个全体,就像我们刚才讲的这个鸡蛋黄一样,你脱离了整体的支撑,你个体的状态还能够成立吗?整个鸡蛋都打破了,你那个鸡蛋黄,它还能够有它原有的那样一种完整的生命力吗?那种生命的势能吗?还能够孵化吗?它就不行了。鸡蛋黄在鸡蛋里边,它相对来讲还是比较清的,它不浑浊。它虽然比蛋清是要浑一些,但是它不浊,讲清和浊嘛。那么“地得一以寧”呢?它在这整个鸡蛋当中呢,它就像地球悬在这个太阳系当中一样,它也是比较安宁的。那么“神得一以靈”,它孵化之后,那个小鸡的一切思维在这个鸡蛋黄上面呢它都有着这样一个储备。那么如果鸡蛋打破了,它这个东西就不成立了。“浴得一以盈”0呢?作为生命在孵化之后所表现出来的那样一种完整、鲜活的活力状态呢在这个蛋黄身上面都会有表现。如果这个鸡蛋打破了,它也就不可能盈满了嘛。那“侯王得一而以爲正”也是一个道理,没有了整体,没有了这样一个“一”的存在,你个体什么东西啊也都不正了,不能正常,也不能够正确。“毋已”呢,就是不停的去表现你的“清”,表现你的“寧”。“毋已清”,“天毋已清”,这个天呢,就是不讲这个“一”了,就光讲他自己的“清”了,不停的去讲。“謂地毋已寧”啊,这个“地”不讲“得一”的问题,他光讲自己本身是怎么样怎么样稳定了。这个“神”也不讲“一”了,他就讲他自己怎么样怎么样的“靈”了。像这个“浴”也是一样,不讲整个水的东西,而只讲它个体怎么样怎么样的盈满,整体的水系要是不循环了,你个体的那个盈满只是暂时的,昙花一现,很快它就会枯竭掉。那侯王呢,“毋已貴以高”啊,就是不停的去表现自己贵族的身份,这样一种高端的权位的东西。“將恐蹶”,你会摔倒的,而且会摔的很重,摔趴下。“故必貴而以賤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夫是以侯王自謂曰孤寡不穀,此其賤之本與,非之?故致數與無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珞珞若石。”这是讲到第三条了啊。“必貴而以賤爲本”,蛋黄啊,你不要觉得你自己挺漂亮啊,你还要照顾到蛋清,这是最表面上讲你不能光讲自己不讲蛋清。那么再讲的时候呢?就是你不能光讲蛋黄、蛋清这一层面的理解,你还要讲到鸡蛋的那个细胞为单位的那样一种状态,就像叶圣陶的故事里面讲的一样:一块大石头,雕刻成一块石像,雕刻下来的小石块呢就是整个的拼成了一个基座,把这个石像放在上面,结果这个石像呢就得意忘形,最后呢这些小石块“嘭”一下的就散了,就把这个大石像给摔碎了。这个地方小石块它们就讲出了一个什么概念呢?就说我们其实都是石头,就是这样一种切割的行为造成了你是石像、我们是石块和基座的这样一种关系,实质上如果没有这个切割呢我们都是石头。那么这个地方讲到的就是这个“貴”啊,表面上面成像它是“貴”它是“高”,就像是一个侯王一样。可是去掉你那个身份过以后,你不还是人吗?所以说它这个“毋已貴以高”的东西就是很危险:你脱离了这个生命基本常态的东西了,常理的东西你否定掉了,或者说是违背了。那么这个“賤”呢和这个“下”呢就是指的这样一种低位的东西,甚至是本质性的这样一种东西。你的颗粒状态啊,你的分子啊、粒子状态啊,这都是你自己不可以忽视的。这一段呢讲出了道德经里边讲到的一个很大的东西,包括整体的人类的智慧和这个宇宙的真相之间贯通的东西。在这地方都已经涉及到了。只不过一下子不能讲的太深。“夫是以侯王自謂曰孤寡不穀,此其賤之本與,非之?”“侯王自謂曰孤寡不穀”,“孤寡”嘛,孤家寡人嘛。“不穀”,这个“穀”是谷物的意思,不从事农业生产,不能像这个谷物一样去养活人,也就不是什么好人,是不善的意思。那么这个“孤寡不穀”呢就是说侯王我作为这样一个权力的执行者的时候,我就已经是脱离了生产的层面了。这个“孤寡不穀”它和生命的这样一种基本的状态啊他就已经是脱离了嘛,和人民大众的生产运动啊就已经是分离开来了。可是侯王“自謂曰孤寡不穀”,他又说出了这样一种东西了,就是说你们大家都是生产者,你们大家是一个整体,就唯独我不是,我不可怜吗?“孤寡不穀”它是一种很可怜的说法呀。那么,说这个话呢,也就把自己的位置放的很低了。就是虽然我的这样一个位置、这样一种权力它很高,它很强势。但是呢,它有它另外的一种弱势。那么我从另外的这个弱势的思维角度啊我切入,从这种角度呢和人民大众呢在一起对话。“賤之本與”啊,他说他自己“孤寡不穀”的时候他就在自轻、自贱,可是这个轻贱恰恰使他能够和别人平等的对话,他又回到这个整体上面来了。那么“賤之本與”呢?他就把他自己那个“天”的“清”、“地”的“寧”、“神”的“靈”和“浴”的“盈”、“侯王”的“正”的这些东西、这个基调啊全部都定低了。是,我很“清”、很“寧”、很“靈”、很“盈”,但是没什么了不起。他这样去讲的时候,他又从这个角度去切入到那个“一”,从新开始往“一”的那个层面上回归了。“賤之本與”,这个“與”是什么呢?就像孔子讲的这个“吾与点也”,“与”是认同、赞同的意思,甚至是接触、参与这个意思。那么侯王这样去讲的时候,他就把他自己的位置就摆放正确了,就是又从新回归到整体道力的循环当中来了。“非之?故致數與無與。”“數與”就是像刚才讲的这个“天”得“一”啊、“地”得“一”啊、“神”得“一”啊、“浴”得“一”啊、“侯王”得“一”啊,就是这五种角度。“數與”嘛,几个嘛,就是这么几个。“數與無與”,什么叫“無與”呀?因为你真正回到“一”的层面上来的时候,一切都是自然的,一切都是没有间隔的,没有那样一种限定的。限定是因为人的选择出了问题、个体的选择出现了局限,然后才出现了各种间隔和这种限制。现在你回到整体上面来的时候,大家都打成一片、容为一体的时候,又没有这些限制了。“數與”,是你有这样一个过程,但是你真正回到他的那个整体当中来的时候、全体当中来的时候,却反而没有什么可与的了,“無與”嘛,与什么呀?你本来大家都在这个“一”当中,大家都是一个整体的、全体的这样一个群体存在。“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珞珞若石。”这个话讲的是什么意思啊?最形象的理解呢就像我们刚才讲的那个蛋黄的状态,“祿祿若玉”,就是漂漂亮亮的,很好看的像玉一样;“珞珞若石”,“珞珞”是很坚硬,像石头一样。那么这就讲到那个蛋黄,它如果煮熟了,它的感觉像不像是一个玉石一样的东西啊?这个很漂亮,又稍微有点硬,和那个没煮熟的鸡蛋黄比它肯定是硬的。可是当它進入到这样一种状态当中来的时候,它的生命力也就是终结了。那么老子在这儿去讲呢也就是说要回到整体当中来的话,你就不能够选择这样一种生命的姿态在这个世间行走。你不可以这样去面对一切、面对这个社会、面对人民大众、面对周围的这个世人。第一堂课呢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第二講上一堂课呢我们讲到了上篇的第三条,下面呢我们就从第四条开始往下讲:“上士聞道,堇能行於其中。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爲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潰,夷道如類。”上士、中士、下士,是对道觉悟的几种群体的划分,上士听到道的时候,他理解到、了解到这个道的真实表现的时候,他从他的根性就能够切入到这个道的实质上面去。首先呢要讲这个“堇”,“上士聞道,堇能行於其中”这个“堇”,“堇”是什么呢?在道德经这里边讲呢,大致的所指啊是我们生命的根。那么,这个根应该怎么样理解呢?这个“堇”它是一个很大的东西,因为对于人来讲,它涉及的这个层面啊比较大,讲到这个呢首先要讲一下我们人的真正的生命力量的表现。像我们前面已经讲到了,这个“天”啊、“地”啊、“神”啊、“浴”啊、“侯王”啊,这五个角度,那么他的这个五个角度整体在确立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就是我们自己的这样一个思维、思想,这样一个意识,它的这样一种存在。他从五个方面去讲我们的主体思想,因为我们这个思想它是五种属性同时都有的。一个呢,它像“天”。讲到“天”呢就是说人的大脑啊、人的这样一个意识啊、思维啊,它就像是一个宇宙一样,是一个很奇妙的存在。那么讲到“地”呢?因为我们是物质构成的身体嘛,那么我们的意识啊,又不可避免的打上这样一种物质属性的印记,有很强的物质性,它的一个缜密性,有它的严密性,有它的确证性。那么讲到“神”哪,我们这样一种非常高的能动思维的能力啊,它是不是也很像是那种“神”呢?很像的。那么再往“浴”的角度上去讲,因为我们前面已经讲到了,你的智慧、你的意识啊就像是各种各样的微观的思维,在你身上面的一种集成一样:在你自己的大脑啊,心啊,或者是你整个躯体在这里边体现出你的思维、你的意识、你的思想活动、你的这种生命运动。那么再讲就讲到“侯王”了,因为我们这个主体思维在你自己的身体里边来讲,就像是一个“侯王”在主宰着一个国家一样。他是从这五个方面来讲我们自己的意识。可是呢,讲到这个“上士聞道,堇能行於其中”啊,讲到这个根的问题。那么这五个方面来反映人的思想的时候,因为不管是上士和中士和下士,他的区别就在于他的这样一个主体意识的境界层次来划分。讲到我们的这个生命的根在哪个地方呢?他讲的是很高深的这样一种理解,从表面上面来讲是什么呢?我们下面要讲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这个问题,在老子这儿讲哪,他有一个很本质的观点,就是有和无的东西。那么第七条要讲到“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無”的问题,就是说一个人的生命的根,他的这个根系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性的形式,从心的角度来讲,从物质的这个形式角度来讲,因为我们前面也讲到了暗物质和暗能量的问题嘛,那么从物质的这个层面来讲呢,这个物质性的东西像是有的这一部分,能够体现为具体的一个像植物的根一样的,可是呢它还有另外一部份。这另外一部份就是无的那一部份,就是那个能量性的那一部份比能量更高的一层能量性就完全表现为这个思维化的能量运动,一种宇宙运动。那么“堇能行於其中”呢?“堇”啊,指的就是这个生命,他的有和无所贯穿的范围。因为我们自己的身体啊,这个肉身啊,它是一个精神和物质的统一体,可是呢,我们自己的这个思维活动可不只是局限于我们这样一个身体。你在这样一个社会当中生存的时候,他讲的这个有和无啊,这个有和无怎么来理解呢?你比如说啊,我们一般看人的时候,认为这个人他是这个物质身体,他的精神活动相对于这个物质身体来讲呢,他就显得要虚一些,要空无一些。那么老子这样讲的这个有和无的划分也就是这个:你的意识相对于你的身体来讲,就是无。那么这个东西对应到周围世界、它的物质运动来讲呢,它就有了悟性和灵性的运动的区别,那么灵性的东西就大多都集中体现于人的思维当中,意识当中;那么悟性呢那就反映为这个物质空间啊、物质世界的各种各样的运动规律。其实这一切都是具有思维性的,也都是具有它的规律性的,但是它比较庞杂,很难统摄。那么这个“中”指的是什么呢?我个人的理解啊,他讲天地人三才嘛,首先是讲我们人个人的身体,它是有和无的一个集合,再往外讲呢?就是所有的人、整个人类他是更大的一个集合,可是人类还不是全部,还包括了这个万事万物啊所构成的我们生活的这个空间、地球上面我们生存的这样一个世界嘛,它也有它的一个有和无的集合。那么再往上面去讲的时候呢,就讲到了不同的这样一个天体,像这个太阳系啊、银河系啊、包括我们这个宇宙,它都有不同的这样一个有和无的集合。因为讲到这个有和无呢,就像是地球的南北磁极一样:一个为阳极、一个为阴极。那么这个阳极和阴极它的实质是什么?实质就是这个宇宙有和无的两种极性,在地球这个环境上面它所体现出来的。讲到这个“中”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呢,就是讲这两极之间,你比如说从地球的南极到北极啊,两极之间啊它有不同的经度和纬度,不同的经度和纬度它那个具体的坐标点都不一样,再加上这个地貌的不同,加上这个空间和这个地表的、地质的不同,所以它这个差异就会更大。这各种各样的变化呢都是这个有和无中间的不同的体系、结构的表现。你就在这两个有和无之间去整体把握这一切呢,这叫守“中”,“堇能行於其中”。就是说你自己在不同的这个有和无的坐标点上面,这里边有你自己的位置。你的根性能够在那里边找准你自己的位置,这是最表面的理解。那么更深的理解是什么呀?更深的理解啊就是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不同的,它不光是这一层的经纬交叉的坐标,而是多重的,是多重经纬的变化。刚才讲的是一个地球上面的两极网格,可是宇宙的东西他不是这样。那么宇宙如果也是有他的两个极的话,有这样一个有的极和这个无的极,也就是非常大的阴极和阳极整体物理空间构成的话,那么他是不是贯穿了星系团,再到星系,再到银河系,再到太阳系,再到地球,各种各样的空间一直来到地球人生活的这个空间,再到人的个体的身体呢?是不是把这一切都包括了呢?这里边每一层它就各自是一层经纬交叉的坐标、网格、体系。那么所有这些层面的整体交叉的坐标体系呢?每一层里边都有着你那个根所全息了的东西。也就是说,你的根,是全息着所有的这些层面的。当然你归属的这个层面可能是有其特定的指向,包括像我们有的人做数学家,有的人是搞艺术的,有的人他搞的就是经济、商业这些东西,还有的人是搞政治。那么每个人就是搞这些东西啊他的思想的里面啊、他的思维的量级都跟所在的层面有关系。有的人对这个东西能认识,有的人对那个东西容易把握,都跟这些东西有关系,但是不管你是哪一种啊,就是说,你侧重在哪一个层面上面了,但是你自己的思维肯定是涉及到所有的层面的,只不过有些东西你意识不到,你不能够自觉。那么,每一个人所谓的根哪,都在这样一个整体全息的思维当中。也就是说人的生命的根哪,其实是一个复合、全息性的整体思维的展开,它贯穿了很多的物质层面、宇宙的运动层面,这是你生命根系的一种表现。那么,你把握的是什么呢?你所把握的是你自己的集合状态,集合状态里边你对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反应,但是你毕竟是作为一个人哪,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不同的这样一种属性的表现,他这种属性里边都包括了不同的侧重、不同的贯穿、不同的那个全息的特点。同样是全息了一切,但是每个人反应的侧重性可不一样。那么,他所反应的怎么样变化都在那个最大的涵盖了一切宇宙运动层次的大的有和无的那个极的制约之中,他的那样一个坐标、网阵之中。那么当上士他能够闻道的时候,他能够听道的时候,他在世间听到这个真实的道的论述之后呢,他的感觉就能够和那一切东西连上。就像我们前面讲到的职业经理人一样,他来操作一个公司,然后如何如何调动这个市场啊,然后面对这个世界、面对宇宙的、因为世界的运动从根本上讲还是宇宙的运动,那么他的智慧,我们前面讲到“浴得一以盈”的问题,他的智慧就像是那个“浴”一样,就是这样,你的“堇”能够“行於其中”,行于你自己所谓的那样一个“中”,但是这个“中”却不是你自己的主观臆断所画地为牢的那样一种表现,而是真的能够超越个人的局限,深入到你自己生命的本源上去、本来面目上面去、你的生命深层的运动境界当中去。“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中士闻道,为什么会若存若亡呢?他听到这个很高深道的时候啊,他就觉得也是那么回事,他也相信,可是呢,因为认知能力有限,而且整体梳理不清、那样一种大的贯通的东西他缺乏,他没有那种思维基础,那么他有的时候能够理解,有的时候能够把握住,但有的时候他就把握不住,“若存若亡”,就是这个道啊贯通的那个感觉啊在他身上若有若无,有的时候也觉得是那么回事,但有的时候呢又感受不到了他也放弃掉了。“下士聞道,大笑之”,他就不相信了,他你说生活当中的这一切是很大的道的表现,他不相信。就像我们上一堂课讲到的管理系统一样。一般的做生意的人,像那个传统的那样一种商业模式啊,包括那个小农经济的,他怎么能够理解的了那么大的智慧的运作呢?他理解不了。“下士聞道,大笑之”,从一般的现代文明这样一个高端啊,你就很难跟落后地区的人讲的清楚,那么作为一个修道人来讲就更是如此了,为什么呢?因为那个道力的表现啊他远远的要超出了现代文明,现代社会已经是很发达了,各行各业的那个东西啊都是非常的高端了、尖端了,但是和道力来比呢,还要浅薄的多。因为你就算是真的达到这个高精尖那个技术,它所涉及的层面还是很有限的嘛,是吧?他们虽然能够利用克隆的技术复制人,可是呢,它毕竟不可能去用蛋白质之类的东西去给你合成一个精子、或者卵子,它没有这个本事吧?那种自然化生的力量人体所具有的深层生命工程能力,那不是你现在的这个技术能够想见的,他整体和谐的那个东西也不是你这个社会的协调能力啊、社会的组织能力、组织功能所能够比拟的了的,所以说这个“下士”呢,他闻道呢就“大笑之”,他不相信。不相信呢也很正常。“弗笑,不足以爲道”,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能够看到,有很多人他很看不起高端的东西,在落后的地区他有的时候闭关自守也好,抱残守缺也好,孤陋寡闻的那样一种状态,那么恰恰就是他们这种愚昧的,这种顽劣的态度,为别人提供了市场因为愚昧,就是智慧的市场嘛。没有愚昧的话,怎么能用得着智慧呢?智慧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呀。这就是“弗笑,不足以爲道”的一种最表面的理解。那要是往最深的层面来讲呢,就远远超出这个跨度了,就像是孔子一样。有谁能够理解孔子当时“知其不可而强为之”的那样一种心呢?可就是在很多世人的这种嘲笑当中,孔子成为了文化的巨人。这个高度还不算高,那么更高呢?有很多人他看不起修行很苦的人,甚至讥笑啊、辱骂啊什么东西都有,就像那个阿Q对那个小尼姑的戏弄、甚至是调戏的东西.可是真的有了这样大智慧的高僧啊或者是一个尼姑啊,他们真的生命达到了很高的那样一种解脱的智慧的境界那种觉悟的层次上去的时候,这些人他就会顶礼膜拜、焚香叩头了,那事实上那生活当中的愚夫愚妇啊,这些野夫村氓啊他不都是这样的吗?看到修行的人他不一定敬,可是有病乱投医、临时抱佛脚的时候,他可就拿这样的人特别当回事了,那个中间的那种差异啊也是非常戏剧化的。那戏剧化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