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肥与农业奚振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南京 201106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一个劳动力生产的农产品,可以满足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的需求。其中,充分和合理地施用化肥,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使用化肥之必然生产和使用化肥,是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专必然产物。农业生产的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主要肥源。刀耕火种时代,人们把播种的土地上的植物烧成灰肥,这是最早的,也是最原始的肥源和施肥方法。随着家畜的驯养和畜牧业的发展,人们从残留过粪便的土地上收到了好庄稼,由此总结了使用粪肥的经验,促进农牧业的结合和共同发展。至今“粪”字仍然是当代大多数国家用以代表肥料的一个词。以后随着宜垦地的减少和土地轮休制的扩大,要求更快更好地恢复地力。人们又发现了像苜蓿、紫云英(红花草)这样的豆科植物,能更好地恢复地力,使后作的产量增高。于是豆科绿肥又成了重要的肥源。人们虽未认识到,但实际上利用了生物固氮。但是,灰肥、粪肥和绿肥的数量,均受到一定面积耕地上植物产品的产量和农牧业比例的限制,也不可能超脱一定耕地上农业物质自然(有机)循环的局限。这是因为人们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其实是利用荒地在长期自然循环下因不取走农产品而积累的自然肥力。荒地一旦变为耕地而年年种植,收获农产品,则只有这些产品被人畜利用后的废、副产物(秸秆、粪便等)才可能还田,显然不足以弥补和保持其地力,使人们不得不一方面从其他土地上收集有机废弃物作肥料,另一方面采用耕地休闲和轮种绿肥、牧草以恢复和保持地力,限制了耕地生产力的提高。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植物生理学和农业化学的发展,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可以用无机养分,即化肥来归还土壤,不断增加作物单产,丰富农牧产品。到了20世纪初,由于大规模合成氨方法的问世,化肥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今天一座年产30万t合成氨或50万t尿素的化肥厂,一年能生产的氮素大约相当于种植80万hm2豆科绿肥或饲养3000万头猪的猪厩肥所能提供的氮素。更为重要的是,化肥作为一种新肥源,突破了用农业废、副产品还田和农业物质自然(有机)循环的局限。它可以完全不依赖于土地及作物本身,不受气候和其他自然条件的影响,采用现代工业生产的方法,大量提供作物必需的养分,从而在现代农业中大放异彩。上述肥源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以增加一种新肥源,不断丰富施肥内容和促进农业生产为其特征。但只有到了普遍使用化肥的阶段,才真正进入高生产力的现代农业阶段(图1)。前苏联学者普里亚尼施尼柯夫(.H.pIII)根据对20世纪30年代一些欧美国家农业发展的统计结果认为,粮食产量主要与这些国家的化学化指数(单位面积N+P205+K20施用量)呈密切相关。人口密度高的国家,化学化发展越快,化学化指数越高(表1)。(图:图1 农业生产中肥源发展阶段)(表:表1 若干国家粮食年产与化学化机械化发展程度的关系 )国别粮食单产(t/hm2)化学化指数N=P2O5+K2O(kg/hm2)机械化指数(拖拉机台数/千hm2)人口密度(人/km2)荷兰3.01091217比利时2.75891257日本2.7751157德国2.2671138法国1.522195美国0.9121013注释:注:本表引自普里尼施尼柯夫著(王天铎译),在植物生活和农业中的氮素,科学出版社,1956。这已为一个多世纪以来不同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实践所证明。那些耕地潜力有限的国家,如西欧各国和日本,农业现代化都从增施化肥起步。即在一个时期内,主要以化肥形式对农业增加投入,以提高作物单产为首要目标,进而实现农业机械化。而像美国这样拥有大量耕地,工业化早,工业基础雄厚,劳动力又昂贵的国家,则以发展机械化和扩大耕地面积为农业现代化的起点,主要目标是保持粮食总产的稳定增长,并解脱农业劳动力使之投向工业,进而机械化和化学化并举,保持作物单产和总产的更快据增长。例如1937-1938年度,全世界消费化肥养分920万t,其中西欧消费470万t,占一半以上,使其粮食单产普遍达到2.63.0t/hm2;而当时的美国,尽管在20世纪30年代已完成农业机械化,1940年拥有拖拉机154.4万台,但每公顷使用化肥少于7.5kg,主要作物玉米的单产只有1.64t/hm2,与1910-1914年玉米单产1.63t/hm2相似。而到1970年,美国化肥的平均施用量增至88.5kg/hm2对玉米的使用量达到5.63t/hm2。化肥消费水平的差异,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农业水平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从20世纪 7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和一些亚洲国家,其化肥使用水平提高很快,这也是其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表2)。(表:表2 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化肥消费状况 )国家类型人口耕地比例(%)化肥消费比例(%)化肥消费水平(kg/hm2)人口耕地19501975196719831989发达国家2540957571.6121.6124.7发展中国家756052511.754.176.8注释:注:化肥指养分量。资料来源:国际钾肥研究所报告(1980)及FAO肥料年鉴。二、化肥的巨大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对于化肥的一些传统观念甚至偏见深入人心。我国从20世纪1901(台湾)-1906(上海)年间引进和使用化肥开始,就有“化肥破坏土质(或破坏土壤结构)”之说,更有甚者,说施化肥如同吃“白粉”(毒品),能上“瘾”,不可为之。但事实是,欧洲大量使用化肥一个半世纪,我国使用化肥一个世纪来,都未发现和报道过有任何一块耕地是因施用化肥而被破坏后弃耕的。原因很简单,上述观念最早是对个别现象的片面解释,以后是在这种片面解释基础上的一种推论,而无任何实据。但却被一代代地流传下来,发展成一个传统偏见,认为“目前施用化肥是不得已而为之,将来总有一天化肥会被有机肥所全部代替”。因此,需要重复和全面认识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谨简析于下。1.增加作物产量。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在1950-1970年的20年中,世界粮食总产增加近1倍,其中因谷物播种面积增加10600万hm2,所增加的产量占22%;由于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所增加的产量占78%。而在各项增产因素中,西方及日本科学家一致认为,增加化肥要起到40%65%的作用。据全国化肥试验网1981-1983年在29个省(自治区)18种作物上完成的6000个田间试验结果,其中对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每千克化肥养分平均可增产粮食9.4kg(每千克N,P2O5和K2O分别增产10.8,7.3和3.4kg),其投入量比例为1:0.4:0.1(加权平均)。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化肥平均施用量的提高和肥效报酬递减等原因,氮、磷养分的增产作用有所降低,钾素养分的增产效果有所提高。按1986-1995年部分试验资料统计,平均肥效降低约20%,即每千克化肥养分均可增产粮食7.5kg。这与鲁如坤(1998)据FAO在世界不同地区的试验结果相似(表3)。(表:表3 化肥对粮食作物的增产效果 )作物试验数nNP2O5K2O用量(kg/hm2)PI用量(kg/hm2)PI用量(kg/hm2)PI小麦9506901209.1601007.045855.4水稻12929631209.445907.730876.3玉米41214512411.145909.930974.8注释:注:引自鲁如坤,1998,土壤-植物营养学,PI系每千克化肥养分的增产量,称生产指数,即我国所称的肥效。鲁如坤据FAO结果改算。由于近半个世纪以来,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上的肥效试验结果颇为一致,故世界各国对化肥增产作用的评价也基本相同。大致而言,化肥在粮食中的作用,包括当季肥效和后效,可占到50%左右(表4)。 (表:表4 化肥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 )年份作者化肥增产作用(%)备注1981-1983中国全国化肥试验网约47.8水稻、小麦、玉米1989FAO51.41961-1986年6.9万个试验平均1990R.G.Hoeft4050对氮肥效果评价1990中国全国化肥试验网5370个5年以上定位试验结果注释:注:部分资料转引金继运、林葆编,化肥利用率研讨会会议资料,1996。据张世贤统计(1996),我国1952-1995年,粮食产量与化肥技入量同步增长密切相关。20世纪末,我国年生产粮食约计5亿t,年投入化肥约4200万t。化肥中如按75%投放于粮食作物,并按我国近期每千克化肥养分平均增产粮食7.5kg计,则由化肥增产的粮食每年为2.363亿t,占年粮食总产的47.3%。因此,在对化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认识上,对其在粮食增产中作用的评价最为一致。2.提高土壤肥力。国内外10年以上的长期肥效试验结果证明,连续地、系统地施用化肥都将对土壤肥力产生积极的影响。什么是土壤肥力?教科书上有多种定义性描述,且在不断发展。如将组成土壤肥力的因子从水和肥发展到“水、氧、气、热、磁”等。但作者认为,土壤肥力可以明确地认为就是“土壤生产力”。能长好应稼,多打粮食的土壤就是高肥力和高生产力的土壤,就是肥地;反之,就是低肥力土壤或瘦地。因此,威廉斯对土壤肥力的最基本描述“土壤能同时地、最大限度地满足作物对水分和养分需求的能力”,仍应是经典的定义。因为单位面积土壤所能接受到的光能和热量,近地空气的组成等,均受所处地理位置(如纬度)、大气环流、季节变换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只有作物每时每刻需要的水分和养分存在于一定环境下的土壤中,土壤水分和空气共存于土壤孔隙中,是互相联系,互为消长,两者体积相加等于土壤孔隙总体积的两个因子。水多则气量少,水少则气多。如果一种土壤能满足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需求,说明这种土壤的空气状况良好。如果该种土壤又能同时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说明这种土壤的温度和水分状况都较适宜,有较好的微生物活性,有机质的分解、腐殖质的形成和相应的速效养分供应水平。因此,一种土壤如能同时和最大限度地满足作物对水分、养分的需求,则这种土壤的“气”、“热”和其他因子也必然适宜,显然是一块肥沃的土壤。那么化肥如何影响土壤肥力呢?每年每季投入农田的化肥,一方面直接提高土壤的供肥水平,供应作物的养分;另一方面,在当季作物收获后,将有相当比例养分残留土壤(N约30%,P约70%,K约40%),尽管其残留部分(如N)可能会经由不同途径继续损失,但其大部分仍留在土壤中,或被土壤吸持,或参与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体的组成,进而均可被第二季、第二年以及往后种植的作物持续利用,这就是易被人们忽视的化肥后效。而且如连续多年合理施用化肥,其后效将叠加,土壤有效养分持续增加,作物单产不断提高,使耕地的肥力不但能保持,而且将越种越肥。化肥连续后效使土壤生产力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证据是,对一个地区不同阶段的同一种作物,在当季不施肥条件下,其单产能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如上海郊区的水稻,当季不施肥的单产从建国初期(1950-1952)的约1.5t,到20世纪60年代低施肥量下的2.253.Ot/hm2,70年代末的4.5t/hm2,达到20世纪末连续高施肥量下的约6t/hm2。根据1995-1998年试验的统计,小麦当季无肥区单产为3.05t/hm2,单季晚稻为5.85t/hm2。两季相加,不施肥下粮食产量可达8.9t/hm2。当然与一季无肥种植不同,若耕地连续无肥种植,粮食作物单产将每季递减285390kg/hm2,46年后,无肥区稻麦的单产将回复到20世纪50年代的1.5t/hm2左右,积累的肥料后效将耗尽。因此,当季无肥区作物单产的不断增加,是土壤肥力(土壤生产力)持续提高的标志。可以认为,所谓培肥土壤或提高土壤肥力,说到底是提高土壤在无肥条件下的生产力,而连续和系统地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则是提高土壤肥力或生产力的最有效方式。应当看到,高产地区或田块之所以高产,是其长期高施肥量下培育的结果,并能在高施肥量下保持其高产水平,也是低产地区或田块不能期望一步跃上高产水平之原因所在。1995-2000年我国农业生产连续全面丰收,除政策、气候等因素外,一个无可否认的重要事实是,我国在1985-1988年后化肥施用量快速递增,1015年连年叠加的化肥后效发挥了重要作用。正确认识化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化肥是否只会单向消耗土壤有机质,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甚至消耗殆尽?众所周知,土壤有机质是由土壤生产的有机物,以不重同方式(根茬、秸秆或有机废弃物等)残留和归还土壤并长期积累的。作物产量越高,单位面积收获的农产品越多,自然残留和归还土壤的有机物也越多。例如根茬的残留量,据沈善敏(1998)汇总的资料,水稻、小麦和玉米的根茬占其地上部籽粒产量的百分比为:29%44%、29%59%、29%53%,大豆为21%60%,油菜为19%53%。如以众数35%计,若每公顷收获籽实6t,则相应残留的根茬有机质为2.1t/hm2或有机碳1.22t/hm2。显然对土壤有机质的补偿和积累有重要意义。而化肥入土后被土壤微生物利用可转化为微生物体,也可直接参与土壤中有机物的降解和有机中间产物的再合成(如形成腐殖物质),也都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促进有机物的代谢更新。另一方面,以多种方式施用和归还农田的有机废弃物(秸秆、有机肥等),也是补偿和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重要途径。但对其增加有机质的重要性必须要有深一层的认识,不能简单化。因为有机肥一旦进入土壤,一般不能长久保持其原有的数量和形态,而首先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不断降解、转化,甚至消亡,即经历一个阶段的矿质化,然后由其降解的中间产物或微生物体等进入能形成较稳定的有机质,如胡敏酸等腐殖化阶段。尽管不同土壤中新鲜有机物经历矿质化和腐殖化的相对比例与时间各有不同,但都是必经过程。因此,任何耕地土壤,只要中断补充新鲜的有机物质(包括根茬残留和施用有机肥),中断土壤中微生物的新鲜能源供应,则土壤中积累的较稳定的腐殖物质也会降解消亡。如有大量有机质的黑钙土,开垦耕种数年后,有机质量剧减,即是这种消亡的实例。因而,人们使用多种有机物归还土壤,是在不断转化和更新的条件下,维持乃至提高土壤中有机物的数量和组成的表观平衡。增施化肥恰恰是通过作物生产以提高有机物的生产总量,增加根茬残留量和有机物还田量的最基本手段。国外连续数十年至百年的长期试验结果表明,在化肥区的作物产量略高于有机肥区,无肥区产量仅为化肥区或有机肥区35%40%的水平下,连续施用NPK化肥区,其保持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虽比有机肥区明显为少,但仍比无肥区高。英国、前苏联、丹麦、日本等7个平均经连续47年的长期试验结果,无肥区、化肥区和有机肥区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为1.12%(100%);1.27%(114%)和1.75(156%)。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主持,在我国不同轮作区完成的连续10年的肥效定位试验,获得相似结果。如以10年前开始试验时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00%,则施用单一氮肥区的有机质含量,经10年后平均下降到为5%,为基础样的89%100%;NPK化肥区平均增高3.5%,为基础样的100%106%,且全氮量明显增加,平均比10年前增加约15%;而在NPK化肥基础上连续增施有机肥,其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平均可提高10%(104%118%)和20%(112%132%)。单施氮肥区10年后土壤速效P、K都有下降,而NPKE化肥区和化肥加有机肥区则都有上升,尤其是速磷(表5)。(表:表5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的影响 )处理项目双季稻(n=48)水旱两熟(n=7)旱作两熟(n=78)旱作一熟NNPKNPK+MNNPKNPK+MNNPKNPK+MNNPKNPK+M有机质(%)基础样2.642.642.642.252.252.251.411.411.411.9219.21.92第十年2.342.633.112.232.332.431.411.491.461.841.992.13相对(%)891001189910410810010610496104111全氮(%)基础样0.1390.1390.1390.1530.1530.1530.0810.1530.1530.1020.1020.102第十年0.1350.1650.1830.1500.1570.1710.0830.0870.0940.1020.1330.124相对(%)9711913298103112102107116100130122速磷(%)基础样11.211.211.211.211.211.216.016.016.013.713.713.7第十年4.022.446.02.911.628.65.021.038.05.415.928.3相对(%)36200411261042553113123839116206速钾(%)基础样56-95-121-177-第十年395985699195110132157129162214相对(%)701051527396100911091307392121注释:注:引自林葆等主编,长期施肥的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1996。 相对(%)以基础样含量为100%。 M代表有机肥。由于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农业生产中,对农作物施用单一氮肥的状况已基本改变,多种有机肥源正在被充分利用,因而我国大部分农业区对大田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施肥,都能配合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尽管所施化肥中NPK的比例不尽合理,所施有机肥的数量可能不足,也不一定能充分腐熟,但全国多数地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表明,我国的施肥制度正在成熟,化肥的持续大量施用,对我国多数耕地土壤的肥力正在发挥积极作用。作者早期对化肥用量较高,增长较快、较早的上海郊区36个点的半定位调查结果表明,1973-1975年与1962-1964年相比,耕层土壤有机质增加0.56%士0.14%(折有机碳增加0.33%0.08%),全氮增加0.01%0.02%,近5年(1996-2001年)我国农业部和有关省、市发表的类似调查统计,其结果基本相似。3.发挥良种潜力。现代作物育种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育能吸收和利用更多肥料养分的作物新种,以增加产量、改善品质。因此,高产品种可以认为是对肥料具有高效益的品种。例如,以德国和印度各自的小麦良种与地方种相比,每100kg产量所吸收的养分量基本相同,但良种的单位面积养分吸收量是地方种的2.02.8倍,单产是地方种的2.142.73倍(表6)。因此,被誉为“绿色革命之父”的小麦育种专家N.E.Borlaug一再强调,肥料对于以品种改良为突破口的“绿色革命”具有决定性意义。(表:表6 良种和地方种小麦对养分吸收的差异 )国家小麦品种单产(t/hm2)养分吸收量(kg/hm2)单位产量吸收养分(kg/t)NP2O5K2ONP2O5K2O德国地方种2.88436733012.926.7良种6.01657215527.51225.8印度地方种2.259296726.813.230.1良种6.0168751752812.529.2我国杂交稻的推广也与肥料投入量密切相关。据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报告(1980),常规种晚稻随施肥量增加,其单产增加不明显,而杂交晚稻(威优6号)则随施肥量增加而增产显著,单产提高约1.5t/hm2,每公顷产量(稻谷加稻草)的养分吸收量,杂晚较常晚多吸收N2154kg,P2O51.515kg,K2019.567.5kg。因此,肥料投入水平成为良种良法栽培的一项核心措施。4.补偿耕地不足。生产实践表明,增加施肥量,可以从较小面积耕地上收获更多农产品,如降低施肥量,则必须用较大面积耕地去收获相同数量的农产品。因此,对农业增施化肥,实质上与扩大耕地面积的效果相似。例如,按我国近几年化肥平均肥效,每吨养分增产粮食7.5t计,若每公顷耕地的平均粮食单产也是7.5t,则每增施化肥1t,即相当于扩大耕地面积1hm2。因此,那些人多地少的国家,无一不是借助增加投肥量以谋求提高作物单产,弥补其耕地的不足。表7是几个国家的化肥投入与耕地利用之间的对比资料。(表:表7 几个国家的化肥投入与谷物单产的比较 )国家化肥投入量人均耕地(hm2/人)谷物单产(kg/hm2)相对单产(前苏联为100%)对耕地(kg/hm2)对人口(kg/人)日本415.015.80.04185848269荷兰649.641.00.05617093327美国93.672.20.75524749219前苏联117.095.10.80702171100中国250.428.30.11063478160由表7可见,人多地少的日本、荷兰,其施肥量是美国、前苏联的35倍,而粮食单产量则达到美国、前苏联的23倍。也就是说,日本、荷兰两国通过增加化肥投入量,使其耕地面积相对增加60%227%。显然,如能将这种认识变成全社会的强烈意识和国策,将对我国今后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5.增加有机肥量。化肥投入量的增加,与作物产量的提高和畜牧业的发展有关。统计表明,德国从1850-1965年的115年间,化肥从无到有,直到平均使用量增至300kg/hm2,随着粮食增产和畜牧业发展,施用于农田的有机肥也从1.82.0t/hm2,增加到89t/hm2,增长达4.5倍。我国从1965-1990年,投入农田的化肥量增加14.7倍,有机肥实际投入量则增加1倍(表8),而以秸秆和根茬等形式增加的有机质总量则更多。(表:表8 我国耕地的化肥投入量对有机肥投入量的影响 )年份化肥养分投入量有机养分投入量万t%(1965年为100%计)万t%(1965年为100%计)1965176.0100798.41001975536.03051171.914719801269.47211218.215319851775.810091442.418119902590.314721536.8192注释:注:有机肥指投入农田量,而非全部产量。由此可见,农牧产品的生物循环必然将相当数量的化肥养分保存在有机肥中。有机肥成为化肥养分能不断再利用的载体。因此,充分利用有机肥源,不仅可发挥有机肥的多种肥田作用,也是充分发挥化肥作用,使化肥养分能持续再利用的重要途径。6.发展绿色资源。化肥作为一种基本肥源,是发展经济作物、森林和草原等绿色资源的重要物质基础。据统计,我国在较充足地施用化肥,实现连年粮食丰收、人民温饱的条件下,经济作物也获得大幅度发展。1995年前的10年中,糖料、油料、橡胶、茶叶等作物增加50%80%,瓜、菜增加150%170%;水果增加250%。且随着农村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还在继续发展,极大地增强了我国城、乡市场和农产品的出口能力。粮食和多种农副产品的丰足,也有力地促进退耕还林、还草的大面积实施和城乡的大规模绿化,为在宏观上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可靠的基础。我国有1.42亿hm2森林(FA0,1990)长期在雨养的自然条件下生长。如能有重点的施用肥料(尤其对那些次生林),即可加速成材和扩展覆盖率。我国有3.18亿hm2草原(FA0, 1990),长期缺水少肥,载畜率极低,有的每公顷年产肉量不到15kg。如能对有一定水源的草原适量施肥,可较快地提高生草量和载畜率。一些发达国家,其耕地平均施肥量之所以较高,因其有相当数量化肥用于林业和草地,用于发展多种经济作物和实施城乡大规模绿化。使其农业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畜牧业发达,农牧产品丰富,而且因其能充分开发和利用绿色资源而使其能保持,优美的生态环境(参阅作者另文:化肥与生态环境的宏观视角)。三、化肥与生物能增殖农作物生产的本质,就是利用绿色植物所含叶绿素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作物能贮藏的生物能,进而将贮藏生物能的农产品供人类和动物利用。由于适量施用化肥,作物生长旺盛,叶面积扩展快,叶绿素含量高,单位时间内光合产物和转化贮藏的太阳能就多。如此年复一年地施用化肥,作物产量及贮存的生物能也将不断增殖。根据作者计算,1964-1975年11年间,上海郊区氮素化肥施用量(N)从115kg/hm2增加到287kg/hm2,相应的粮食产量由7.2t/hm2提高到10.1t/hm2,秸秆也随之增加。而每年每公顷农田收获的生物能总量也由278.8GJ(100%)提高到390.6GJ(140%)(表9)。(表:表9 化肥对作物转化太阳能的影响 )年份化肥(N)施量粮食产量秸秆产量作物产品贮能kg/hm2%t/hm2%t/hm2%GJ/(hm2?年)占年太阳辐射(%)19641151007.201008.64100278.80.58197528725010.114012.1140390.60.82注释:注:计算参数:每克作物产品贮能17.58kJ;生产1g化肥N耗能104.7kJ;每公顷农田每年接受的太阳能辐射为477亿kJ(上海)。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玉米计算的资料表明,每4.1868kJ化学形式的矿物能,可从玉米籽粒中回收68倍25.433.5kJ的生物能,其能量的投入产出为1:68。如果计算化肥的连续后效,化肥增殖生物能的效益将更高。由此可见,平衡和合理地施用化肥,实质上是一种利用矿物能以转化和增殖生物能的有效手段,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途径。因此,不同的肥源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农业物质与能量的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厂安全培训知识清单课件
- 2025年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市第三批城镇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招聘21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6中国航天科工三院八三五九所校园招聘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驻马店泌阳县第一医疗健康服务集团公开招聘54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吉林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消防救援大队政府专职消防员招聘10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广西南宁市银岭小学秋季学期临聘教师招聘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山西晋城市高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储备岗位选拔100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河北邢台市中心血站公开招聘编外工作人员18名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招聘公办幼儿园控制数紧缺教师15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呼吸道感染预防措施
- 2025年辽宁省公安招聘辅警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福建省选调生考试综合知识真题解析试卷
- 飞书软件使用培训
- NSM安全管理体系培训
- 新解读《HJ 1249 - 2022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储油库、加油站》新解读
- 单位工会钓鱼活动方案
- 采购廉洁警示教育
- QGDW11337-2023输变电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 口腔病理学牙发育异常
- 鄯善石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项目环评报告
- 车辆落户服务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