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等值线图的判读.doc_第1页
第二讲 等值线图的判读.doc_第2页
第二讲 等值线图的判读.doc_第3页
第二讲 等值线图的判读.doc_第4页
第二讲 等值线图的判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 等值线图的判读【知识体系构建】 【核心要点突破】(2009福建文综)云量是以一日内云遮蔽天空的百分比来表示。图1-9示意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完成(1)、(2)题。 (1)据图中信息判断A.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小于乙地B.甲地多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地C.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丙地D.丙地云量空间变化大于丁地(2)影响乙地等值线向北弯曲的最主要因素是A.地形 B.季风 C.纬度位置 D.海陆位置【思路点拨】本题以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图为背景,主要考查对等值线图的判读能力。等值线的分布、变化规律、弯曲等问题必须结合区域地理特征分析。(1)(2)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确定乙地为我国雅鲁藏布江谷地地区,受地形影响,水汽自南向北深入,所以等值线向北弯曲。【参考答案】(1)B(2)A(2010浙江文综第1题)图1为欧洲部分地区略图,图中四条线是重要的地理界线。完成12题。1哪一条界线可能是1月0等温线?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甲;盛行风、洋流 B乙;纬度、地形C丙;经度、地形 D丁;盛行风、纬度解析:主要通过判断等温线、等温线走向及影响因素是对影响气候因素的考查,欧洲1月0等温线实际上就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分界线,也是地中海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分界线。因为这二种气候类型最冷月都是高于0的,而温带大陆性气候最冷月必须小于0。西欧0等温线颁布受西风与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答案 A【高考真题探究】(10年江苏卷地理第7题)图4为世界1月平均气温10范围示意图,图5为某地年内各月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回答78题。7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在南半球大陆西岸海域明显变宽主要原因是 A受寒、暖流共同影响 B受暖流影响 C受寒流影响 D受陆地影响答案: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所覆盖的区域都在中低纬度,而大陆西岸比较宽,则主要因为22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暖流增温,等温线向高纬度弯曲,寒流降温,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2010四川卷文综第36题)36.(36分)读区域图,完成下列要求。 (2)图10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简述130经线以东地区气温空间分布的显著特点,并运用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释甲地等温线沿虚线方向弯曲的原因。(10分)(2)气温分布特点: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单位距离气温差沿海大于内陆,低温中心位于图示区域的东北角。等温线弯曲原因:甲地位于大兴安岭东侧,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下沉增温。甲地气温高于同纬度两侧,致使等温线向北弯曲。(2010新课标卷文综第36题)36图5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12分)解析:考查等值线判读和地形分布特点答案:(1)等雪线在中部地区向北(东北)凸出.表明沿MN一线中部雪期短于东西两侧地区.即东西部气温持续低于0摄氏的时间较长;中部气温持续低于0摄氏的时间较短.因此,中部地势较低(为平原),东西地势较高(为山地)(东西高,中间低).(2)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6分)解析:考查等值线判读并解释原因答案:(2)甲地雪期比乙地地雪期短,原因是甲地纬度低于乙地,甲地降雪量比乙地多,主要是因为甲地比乙地距海近,水汽更为充足。(3)分析位于丘陵区的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8分)解析:综合考查水土流速(冰雪侵蚀,地形,人为破坏植被,融雪径流量)原因答案:(3) 丙地属于丘陵地形,地势低于乙地,融雪径流量大于乙地;丙地比乙地更多受到人类的影响(如林地被毁,过度垦荒等)丙地更易被侵蚀。【专题模拟演练】一 选择题(2010天津模拟)表层海水盐度分布的规律是: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受洋流影响,同一纬线上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读“某海区表层海水等盐度线和等温线图”,图中实线表示海水等盐度线,虚线表示海水等温线。读图回答1,2题。1比较海水等温线a、b、c的大小关系( )A. abc B. cbaC.bac D. acb 2若该海域位于太平洋,则图中洋流是( )A北太平洋暖流 B东澳大利亚暖流 C加利福尼亚寒流 D日本暖流(2010山东模拟)下图是某区域等年降水量线图,读图完成34题。3图示区域内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A由东向西逐渐减少 B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 C由西向东逐渐减少 D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4沿图中甲乙线,从甲至乙地理事物的变化正确的是 A干旱、水土流失、台风 B地势第一级阶梯、第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 C高寒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青稞、小麦、水稻图4示意地中海地区冬雨率等值线分布(冬雨率为冬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率,单位:%)。读图,回答56题。图45. 图示城市中全年降水量最少的是A. 巴塞罗那B. 罗马 C. 的黎波里D. 雅典6. 对图中等值线分布和成因的描述,正确的是A. 冬雨率由南向北递减 B. 影响冬雨率高低的最主要因素是地形C. 由于受西风影响时间较长,北部冬雨率较低D. 由于海域较广、蒸发量较大,东部冬雨率较高(2010广东模拟)右图中a、b、c、d线为等压线,箭头A地风向,d、e线为等温线,f线为等高线。读图完成67题。7根据图中信息可以推断( )AabeC若e为OC,则河流出现凌汛D图中湖泊可能为咸水湖8若图中天气系统向东南移动,A地即将迎来的天气变化可能为( )A晴朗、气温高、气压低B晴朗、气温低、气压高C阴雨、气温降低、气压升高D阴雨、气温升高、气压降低下面是我国东部某地区年降水量和一月份平均温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9根据等值线分布规律分析,图中甲地的降水量不可能是 ( )A450毫米 B650毫米 C690毫米 D550毫米10该图乙处形成多雨中心的原因是 ( )A该地常年地处迎风坡,空气上升冷却降水多 B6月份,准静止锋长期停留该地C七、八月份该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 D夏秋季受热带气旋的影响(2011南京调研)图1为亚洲局部区域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据图回答1112题。11以下城市中,风力最大的是( )A北京B东京C合肥D乌兰巴托12图1中 符号表示的天气系统是( D )二 非选择题13 (2010北京模拟)14下图为“亚洲某日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甲乙天气系统是_,若该天气系统30小时后到达地,简要说明地在未来30小时内风向、风力及天气的变化趋势。(2)试说明图中由A至B、由C至B的年降水量变化规律,并分别分析成因。(3) D处此季节盛行_风,主要成因是_。14(2010南昌模拟)15右图中的40线为纬线,a、b、c为等温线,甲为河流,并且甲地常年受西风的控制。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示区域位于 半球,判断的依据是 。(2)此时图示区域为该半球 (冬或夏)季,说明理由。(3)图中甲河类型为 河,其主要补给水源是 ,若图示区域相 对高度不大,甲河流的水位季节变化 _ 。(4)关于图中等温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数值上看abc B从数值上看cbaC从数值上看ba D从数值上看ab答案:一 选择题1-5 BDDAC 6-10 CDCDC 11-12 AD二 非选择题13 【解析】本题通过等压线图考查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季风的成因等有关知识。从图中等压线我国大部分地区受低压控制,甲乙线吹西南风,受暖气团控制,为暖锋,地的天气变化从暖锋影响的天气变化来回答。由A至B降水逐渐减少,因为西风带来的水汽越来越少;由C至B降水也逐渐减少,因为离太平洋越来越远,受东南季风(夏季风)影响越来越小。D点位于南亚,南亚季风夏季盛行西南风,主要成因是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答案:(1)暖锋 地风向由东南风(偏东风)转为西南风;风力加大;天气由晴朗转为阴雨。 (2)由A至B降水逐渐减少,因为西风带来的水汽越来越少;由C至B降水也逐渐减少,因为离太平洋越来越远,受东南季风(夏季风)影响越来越小。(3)西南风 此时是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右偏成西南季风。14 【解析】图中的40线为纬线,并且常年受西风的控制,应为纬度4060之间,根据甲地的位置,可以确定甲地位于40S以南。该地位于南半球,等温线越向南温度越低,故从数值上看ba,同纬度的海洋气温低于陆地气温,应为南半球的夏季。因陆地海拔高于海洋,故该河应为外流河,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水位季节变化小。答案:(1)南 甲地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可以确定甲地位于40S以南。(2)夏 同纬度的海洋气温低于陆地气温(3)外流 大气降水 小 (4)C【备课资源】下图为某时刻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甲地的气压( )A.小于1 012百帕 B.大于1 008百帕C.小于1 028百帕 D.大于1 032百帕2.与丙地相比,丁地( )A.气温较高 B.气压较低C.风速较大 D.云量较多【解析】1选D,2选C。第1题,根据图中等压线的变化规律,可知甲外圈等压线数值为1 032百帕,甲地的气压应大于1 032百帕。第2题,与丙地相比,丁地等压线更密集,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较大。3.下图为东北地区河流封冻等日数线(单位:天)分布图,造成M、P两地河流封冻日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海拔高低 冬季风的影响强度水流速度 纬度位置A. B. C. D.【解析】选B。由图知,M地的河流封冻日数在120140天之间,P地在140160天之间,由于P地地处三江平原,受冬季风的影响强度大于M地,加上P地处于平原,水流缓慢,河流易封冻,所以P地封冻日数大于M地。下图为东半球某地区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东部为海洋,读图回答4、5题。 4.为了保证丁地农业灌溉用水的需要,可采取的措施是( )A.抽取地下水 B.淡化海水C.修建南水北调工程 D.修建东水西调工程5.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丙地比甲地降水少B.甲地比丁地太阳辐射强C.丁地比甲地气温日较差大D.冬季甲地比丁地气温低【解析】4选D,5选C。第4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东南信风带,沿岸有南北向山脉,丁地位于山脉西侧,为背风坡,降水少,为保证该地的农业灌溉用水的需要,可修建东水西调工程,将山脉东侧丰富的降水引到西侧。第5题,由图可知,丙地降水量为1 000毫米,甲地小于800毫米,所以丙地比甲地降水多;甲地处于山脉迎风坡,阴雨天多,而丁地处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所以丁地比甲地太阳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大;甲地靠近海洋,冬季气温比丁地高。在地形图上,将某一含水层中承压水位相等的点连接起来,所形成的曲线称等水压线。读下图,回答6、7题。 6.图中能够正确表示承压水流向的箭头是( )A. B. C. D.7.图中a、b、c、d四口井中,水能自动流出的是( )A.a B.b C.c D.d【解析】6选A,7选C。第6题,承压水的流向应该与等水压线垂直,并且由高处流向低处。第7题,当承压水位高出地面时,承压水可以自动流出,c井的承压水位是115120米,地面高度为110115米,承压水位高于地面,水能自动流出。读我国东部冬小麦种植区内收获期等值线图。据此回答8、9题。 8.我国冬小麦最主要产区及其作物熟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陕甘宁地区 一年一熟B.冀鲁豫地区 两年三熟C.云贵川地区 一年两熟D.鄂湘赣地区 一年三熟9.导致R地和Q地等值线延伸方向不同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纬度和地形 B.纬度和距海远近C.地形和季风环流 D.距海远近和季风环流【解析】8选B,9选A。第8题,我国冬小麦的最主要产区应该在华北平原,熟制为两年三熟。第9题,由图知R地等值线东西延伸,大致与纬线平行,是由于同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大致相同;Q地等值线大体与山地走向一致,主要受地形影响。读我国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地面蒸发量图,完成10题。 10.乙地等值线密集,主要原因是( )A.相对高度变化大B.地势高C.西南季风影响大D.位于背风坡11.图9是某区域在纬度、海陆两个因素作用下气温分布的理想模式,A、B的气温年较差分别为17和12。读图回答下列各题。(21分)(1)图示区域位于_半球,_月气温分布受纬度影响相对较小。(4分)(2)m的数值为_,n的数值为_。(5分)(3)、四处,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_,最小的是_。(6分)(4)若进一步考虑洋流因素的影响,则在洋流作用下处的气温年较差将如何变化?为什么?(6分)【解析】本题通过对等温线的弯曲、极值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考查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由陆地上最热月等温线向北凸出(或最冷月等温线向南凸出),可知越向北气温越低,从而确定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7月份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南北温差较小,所以受纬度影响相对较小。第(2)题,根据B点的气温年较差,可推知n的数值为20-12=8,m的数值为17+8=25。第(3)题,根据同纬度的气温年较差陆地大于海洋,高纬大于低纬,可知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最小的是。第(4)题,由海陆位置及最冷月0等温线可知,处暖流经过使冬季气温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