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户参保与否的主观因素分析.docx_第1页
影响农户参保与否的主观因素分析.docx_第2页
影响农户参保与否的主观因素分析.docx_第3页
影响农户参保与否的主观因素分析.docx_第4页
影响农户参保与否的主观因素分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影响农户参保与否的主观因素分析当今农村少子化、老龄化问题不断恶化,传统的养老模式难以为继。2009年推出的新农保采取政府、地方和个人缴费的三方主体共同筹资的模式,目的是为了有效地缓解农村居民的养老压力。然而新农保制度推广5年之久,在本次的调查中,我们看到仍然有大约四成受访者未参加新农保。在上节,笔者分析了农户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等客观因素对于最终参保选择的影响。本节将采用倾向值匹配法,从农户对于新农保制度的评价和农户自身的风险意识等主观认知层面分析农户未参保的原因分析。一、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倾向的匹配法是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简称PSM)是一种统计学方法,用于处理观察研究(Observational Study)的数据,是一种比较前沿的因果分析方法。在观察研究中,由于种种原因,实验中会存在较多的数据偏差(bias)和混杂变量(confounding variable),倾向评分匹配法正是能够减少这些偏差和混杂变量的影响,以便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更合理的比较。这种方法最早由Paul Rosenbaum和Donald Rubin在1983年提出,倾向得分法是个体在其自身属性下接受某种干预的可能性。倾向值法能够有效地去除控制变量和混杂因素带来的偏差。可以这样讲,倾向值法重新进行了一场随机实验,通过这个实验,选取倾向值一样的两个样本,分别分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然后只单纯的考虑排除掉这个干扰因素之后的其他关键因素对试验的影响配对带来的问题。通过PSM可以将多维度的复杂问题变为一维的简单比较,成功简化了配对的过程,抵消了部分不完全和不准确。倾向得分(Propensity Score)1980年以后才开始得到重视,一般常用于医学、公共卫生、经济学等领域最多是被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用力啊结局非试验数据选择偏移问题最广泛应用的方法。倾向得分法的实际运用分为两步,首先是建立一个倾向值模型,通过该模型计算在既定条件下,一个样本被其他因素干扰后的倾向得分,倾向值可以在接下来的实验中被用来配对、加权或者分类,或者可以将倾向值作为一个协变量来调整回归模型。由上述讨论得出,倾向值匹配方法的顺序如下:(1)构建Probit 模型或者是logistic模型,选择相关变量,使用 Probit(或者 Logistic模型得出倾向值;根据得到的 PS 值,将样本农户等分为 N组,在每个分组中,分别计算处理组和控制组的平均倾向得分值,并检验二者之间的显著差异,若存在,则需要进一步细分,并重新进行上述检验;一直反复进行上述操作,直至在每个分组中,训练组和控制组的平均倾向得分值都相等时结束。(2)匹配方法。根据上文估算出的倾向值,可以将倾向值相同或相近的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匹配,一般常用的匹配方法有:最近邻居法、Kernel 法和Radius 法;如果是连续型变量,我们将很难找到两个倾向得分完全相同的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最终无法实现两组样本之间的匹配。多种匹配方法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常用的多种匹配方法包括:邻近邻匹配法(Nearest Neighbor Matching)、半径匹配法(Radius Matching)以及核匹配法(Kernel Matching)。邻近邻匹配法是以上文估算出的倾向值为基础,向前或向后寻找与实验组样本的倾向值最为接近的对照组样本,选为实验组的对照组。而半径匹配是首先设定一个常数 r,包含于控制组中的倾向得分值与处理样本 i 的倾向得分值之间的差异小于 r的样本都将选定为匹配对象陈玉萍;吴海涛: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农业技术采用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以滇西南农户改良陆稻技术采用为例,中国农业科学,2010(09)。(3)通过比较匹配前后的标准差,t检测值和 PseudoR2 值来评估匹配的质量。倾向值需要通过二元因变量回归模型获得,模型中需要包含所有试验前的基本协变量,重要协变量的遗漏可能会导致最终倾向值的偏差,因此必须根据自己的理论经验和实践基础,来分析研究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够建立一个良好的倾向值模型。本文采用倾向值匹配法来对未参保的农户与已经参保的用户进行匹配,分析排除性别、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居住地距离县城的远近等因素后,参保者与未参保者主观认知存在的差异。本文进行倾向值分析的步骤如下:首先根据本文第二章分析农户是否参保的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模型对未参保农户的参保意愿进行概率值拟合,该概率值即是农户的参保倾向得分,根据倾向得分使用spss中的PSM对倾向值相近的未参保农户与已参保农户进行匹配,筛选出倾向值相匹配的对照组和实验组,最后对PSM结果进行整合,分析参保主体和未参保主体的主观认知因素有何不同。二、主观认知变量赋值与统计结果本文采用国际惯用的赋值方法,将农户的评价按照由弱到强划分为五个档次,一点都不担心和完全不是福利为“1”分,非常担心养老和完全是福利设为“5”分。表2-2 农户主观认知变量赋值变量名含义赋值B1对自己未来养老生活的担心程度1-一点也不担心,2-不很担心,3-无所谓,4-比较担心5-非常担心B28您认为新农保是农民福利吗?1-完全不是,2-小部分是,3-基本是,4-大部分是,5-完全是通过对所有农户的问卷进行统计整理,农户对于未来养老生活的担心程度和对于新农保评价的统计结果如表2-3:表2-3 所有受访农户主观认知变量统计结果养老期望指标12345对自己未来养老生活的担心程度6.224.413.537.717.9您认为新农保是农民福利吗?1.013.424.347.513.8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有大约69.4%的受访农户对自己的养老生活非常的关注,只有大约30%的人根本不关心自己的养老问题。这证明在新农保推行的5年来,农民也日渐开始认识到养老生活的重要性。农民的重视能够有效地提高参保率和参保档次,利于进一步推进居民养老保险。在受访者对于新农保的满意度调查中只有不足15%的农民对新农保的满意度较低,超过70%的农户对新农保的评价较高,另外还有13.8%的受访者非常满意现行的新农保制度,可见农民从新农保中获得了实惠,新农保的实施力度也让农民对此充满信心。三、未参保农户和已参保农户的主观认知PSM结果所有受访农户的参保结果分为三类:已经参保、有意愿参保但尚未参保和未参保。根据参保选择的结果对所有农户分为三组,现将三组农户主观认知因素的结果统计如表2-4所示。表2-4 不同类别农户对自己未来养老生活的担心程度已参保有意愿但尚未参保未参保一点都不担心4.913.08.3不很担心20.428.330.8无所谓12.519.615.0比较担心40.921.734.0非常担心21.317.411.5如表2-4所示,对自己养老生活一点都不担心的农户在三类受访农户中所占的比例都是最低的,这说明有大部分农民已经意识到养老形势严峻性。三类农户中对于养老非常担心以及比较担心的比例之和都占各自类别的几乎一半,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农户非常担忧自己或者家人的养老问题,解决农民养老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参保组中对养老问题比较担心和非常担心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两组。表2-5 不同类别农户对于新农保的评价由表2-5可以看出,农民对于新农保的普惠性和福利性给予了很高的认可,认为新农保制度“完全是”和“大部分是”一种农民福利的三类农户比例都高于50%,认为新农保“完全不是”农民福利的农户寥寥无几,由此可以看出,新农保推行近五年时间,农民对于新农保的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可。选择“完全是”已参保农户比例比未参保农户高8%,我们可以认为参加新农保确实能够加深农民对于制度的理解,改变一些人对于社会保险的固有的看法,这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新农保政策的实施效果。总体来看,受访农民对于养老的担忧程度和对于新农保制度的认可度都是比较高的,证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的效果显著,具体将农户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细分,比较分析不同特征的参保与未参保农户在农保相关的主观认知上有何不同。四、未参保农户与已参保农户主观认知PSM结果比较分析在上文受访农户是否参保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基础上,运用倾向值匹配法,分别将其他变量作为控制变量,考虑单一变量影响下参保农户和未参保农户主观认识的区别。表2-6 不同类别农户对未来养老担忧程度的比较分析个人对于养老风险的认知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从表2-6中可以看出,是否参保对于不同性别的受访者对老年生活的担心程度存在着不同的影响。首先,控制参保者其他个人特征因素,参保男性农民对养老生活的担心程度高于未参加新农保的男性公民,并且通过了T检验。然而,对于女性农民来说,对照组和实验组对养老的担心程度并没有太大差异。对于男性来说,对于老年生活风险的估计不足对受访者做出参保选择产生了影响。不同文化程度的两类农户在养老风险认知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四个档次文化程度的农户认知差异通过了T检验。健康状况是影响未来生活养老风险的重要因素,健康状况“好”的两类农户在对未来养老生活的担忧程度方面显著不同,但是身体状况“不好”和“一般”的未参保农户对自身养老风险估计差别不大。在考虑不同居住地点的两类农户对于养老风险的预期是发现:距离市区越远的农户对于养老风险越低,这可能是由于偏远地区物价水平较低,少子化情况并不如城市严重,所以养老所需的花费也较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各个档次的参保农户的风险预期都高于未参保农户,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2-7 不同类别的农户对于新农保的评价比较分析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参保农户和未参保对于新农保的评价进行PSM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两类农户对于新农保的评价差别不大,并未通过T检验。不同文化程度的两组农民对于新农保的评价差别较大,“没上过学”和“初中”未参保农民对于新农保的评价高于参保组,这可能是由于该类别农户文化程度较低,接受信息的能力和途径较为有限,通过政策宣传或者是他人建议加入新农保,参保后发现新农保并不如自己所想,所以对于新农保的评价反而低于未参保组。“高中”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两类别农户,文化程度较高,获取经济来源的途径更多,对新农保的认识更加客观,了解到新农保是一项“保基本”的惠民政策,认识到养老不能够完全依靠新农保,反而加入新农保后不会过于失望。对于不同健康状况的农户而言,身体状况好的参保者对于新农保评价高于未参保者,并且通过了检验。身体状况不好的未参保者对于新农保评价高于参保者,差别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是由于,对于身体健康的参保者来说,新农保的给付水平较低并不会对他们的生活有巨大的帮助,反而是新农保缴费降低了当前的生活水平,所以身体健康的参保者对于新农保的评价较低。对于身体状况不好的参保者来说,他们寄希望于新农保缓解他们由于病痛而日益困窘的生活,然而新农保的给付水平又不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因此他们对于新农保的评价不高。五、农户未参加新农保的主观原因分析从上节的分析中可以得出:农民是否参保不仅受到了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户对于自身的老年风险的认知和农户对于新农保制度的认可度也会使农户做出不同的选择。未参保农户具备两个特征:(一)对养老风险的估计严重不足养老风险是一种主观认知,与每个人对于自己的生活预期和个人风险偏好有关,并没有合适的标准进行准确测量。养老风险的评估需要对养老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三个步骤。当今我国农村的养老模式变革势在必行。养老风险可以分为经济保障风险和非经济养老风险。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老年人经济来源单一,加之农村少子化和人口长寿化等现象加剧,农民年老时必然遭受养老经济风险和非经济养老风险双重夹击。农村家庭的家庭经济保障能力较弱,养老支出不断攀高,由家庭来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养老环境必然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农村家庭空巢化现象严重,多数青壮年农民长期在外打工,村庄大量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老年人生活中长期缺乏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表2-8 对下一代保证提供养老经济来源的期望程度频率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很大期望22929.229.2较大期望31840.669.8较小期望16521.090.8不抱期望506.497.2不知道212.799.9合计784100.0100.0表2-5显示,同等条件下未参保的农民对于未来养老风险的担心程度远远低于已参保农户,同等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的农户所面对的养老风险理应是相近的。但是由于每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和风险评估能力各不相同,所以出现了如表2-5中的明显差别。养儿防老观念在我国农民心中根深蒂固,由子女提供未来养老的经济来源是大多数农民的真实想法,如表2-8所示,70%的受访农户依然很大程度上寄希望于子女来提供养老经济来源,只有不到10%的农户对子女提供经济支持完全不期待。如果这种观念不能发生改变,社会养老将很难成为中国农村继家庭养老之后的又一养老主体。(二)对新农保制度满意度较低农户对于新农保政策满意度的评价取决于新农保的给付水平能否满足自身需求以及农户自身对于新农保的了解程度。新农保的给付水平低不能够满足农户养老经济需求和农户对新农保制度缺乏了解是导致农户参与新农保主观意愿不强烈的主要原因。表2-9 农户未参保原因分析频率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没钱投保208.38.3不了解怎么投保6627.535.8没有必要投保8736.372.1新农保不可靠156.378.3快老了再参加5221.7100.0首先,新农保不能满足农民的养老经济需求,781位受访农户对现行的新农保制度存在问题给出评价,其中58.8%的农户认为现行新农保制度最大的问题是其养老金太少,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新农保参保人得到的养老金有两个部分构成:即国家统筹部分和个人养老金账户部分,年满六十周岁的农村参保居民即可领取,新农保参保农民的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139,139为计发系数,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月55元,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例如上海当地的缴费标准为每年500元、700元、900元、1100元、1300元,补贴标准分别为每年200元、250元、300元、350元、400元.上海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300元,那么假设一个上海农民参保15年,选择1300元的最高缴费档次,在60岁以后领取养老金额为440元。随着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农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老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养老方式不断多样化,饮食支出、各种形式的医疗卫生保健支出、文化体育活动支出以及人际交往费用近年来都有了明显地增长趋势,加之通货膨胀等因素导致了我国农村居民养老经济需求屡创新高。笔者对767户村民的养老经济需求预期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77.6%的农民在不考虑物价变动的前提下认为自己养老经济花费会超过500元,大约20%的农民预计1000元以上才能够满足自己老年基本的生活需求。即使是上海地区养老金标准较高地区,老年人每月的养老金也只有440元,与大多数人的1000元以上的养老经济需求有较大的差距。这也可以解释58.8%的农户不参保的原因是养老金太少,根本难以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以“保基本”为原则的新农保目前只是作为农村居民养老经济的补充性来源,不能够满足农民对于更高的养老生活品质的需求,只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民养老的经济难题。表2-10 养老经济需求统计频率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500元以下17222.422.4501元至1000元34845.467.81001元至1500元9512.480.2续表频率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1501元至2000元9011.791.92001以上628.0100.0合计767100.0其次,新农保的推广和改进力度不够,农民并没有真正了解新农保的计发办法。此次问卷调查显示,完全了解新农保制度的农户只有不足50人,完全不知道的农民占总样本的17%。新农保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史上创新的一笔,新农保从2009年开始推广至今,受访农户中仍有一大部分人对制度完全不了解,可见通过参加养老保险来规避养老风险观念并没有真正的深入人心。因此,也就可以理解农民仍然倾向于“养儿防老”和“储蓄养老”的方式。政府为了应对养老风险正在不断的推出新的政策,基层组织在进行新农保推广宣传时,也必须加强社会养老的地位进行宣传,尤其是强调社会养老对家庭养老不足之处的补充作用。在访谈时发现,村民了解新农保政策的一般途径是村干部宣传,但是由于村干部对于新农保制度并没有透彻了解,以至于传递信息时造成了重要信息的遗漏,调查显示有37.6%的未参保农户表示根本不了解如何参保,最终的后果就是农民不了解新农保制度的,对参保持观望态度。表2-11 对新农保制度的了解程度频率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完全了解476.16.1部分了解23630.436.5知道一点36046.482.9全不知道13116.999.7合计776100.0最后,制度设计不合理,调查中发现21.7%的未参保农户认为新农保可以等到年龄大再参加。这是由于农户认为新农保制度要求的缴费期限较长,年轻农民需要经过数十年的缴费期才能领取养老金,未来变数太大,所以部分农民认为新农保为自己提供养老保障并不可靠,这就是农民对新农保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之一。另外,未参保农户中有大约10%的受访者认为新农保缴费手续太复杂是当今新农保的最大问题。我国的新农保推广时间不久,制度设计存在不恰当之处在所难免,但是合理的缴费方式能够改善农户的对于新农保的满意度,有助于提高农户的参保率。第三章 新农保参保档次影响因素分析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具备了传统二分类Logistic模型的优点,又将因变量扩展为多元,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倍总,从而更精确地测算违约概率,因此能更精确、客观地描述了城投债券的信用风险状况。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适用条件研究变量Y是有序的而且是多分类的,本文中模型的因变量新农保的参保档次分为:100元/年,200元/年,300元/年,400元/年和500元/年,各个地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设缴费档次,例如:上海的最高缴费金额为1300元。此次对于农民的新农保参保愿望的问卷,有部分样本,参保档次会高于500元/年,本文将参保档次进行了合并整理,将100元/年设为第一档,200元-500元/年设为第二档,500元以上设为第三档。因变量参保档次多于两个,所以本文中的模型适合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第一节 新农保农户参保档次有序logistic回归通过对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模型显著性较好,性别与参保档次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男性农村居民相较于女性,倾向于选择更高的缴费档次,其原因是:在传统农村,男女在家庭中的承担的角色不同,男性居民一般是家庭的经济主体,负责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当他们的劳动能力丧失之时,就会给家庭带来的影响更明显。因此,男性家庭成员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成为家庭中的首要保障对象,男性家庭成员也会选择更高层次的缴费来保障老年生活。表3-1 有序logistic回归结果续表年龄与参保档次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年龄越大的参保者更愿意选择较高的参保档次,随着年龄的增加,选择较高层次新农保的概率也不断增加,60岁以上的老人选择高档次的缴费档次的概率最高。新农保的计发办法规定了,新农保的参保档次越高,参保时间越长,则参保人领取的养老金越多,年龄较大的参保人养老经济需求迫在眉睫,养老金积累时间较短,只有提高参保档次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其养老金的数量。另外,相较于年轻人来说,年老的参保人的缴费时间更短,养老金立刻可以领取,降低了养老金储备的风险,因此年老的参保人选择更高的参保档次。参保人的文化程度也和他们的参保选择紧密相关,参保人选择高水平农保的概率随着参保人的文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原因是:高文化程度的农村居民获取非农的工作机会更多,获的经济物质资源更加容易,因此高文化程度的农村居民能够选择更多地谋生手段来保障他们未来的养老生活,然而,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户,农业收入是他们的主要家庭收入,经济收入更为单一。并且,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户不容易接触其他投资渠道,风险较小的高档次新农保是他们较好的选择。健康状况是影响参保人选择参保档次的重要因素。健康状况最差的农户选择较高档次的新农保的概率最高,其次是健康较好的农户,健康状况较差的农民医药开支较大,尤其是身体状况较差的老年人与健康的老年人相比,经济开支较高,养老压力更大,因此,身体状况较差的农户选择高缴费水平的新农保缓解经济负担是合理的。农户居住地点距县城的距离与其参保档次选择有关,从表3-1中可以看出,地理位置越偏僻的农村居民选择高水平养老保险的概率更高,距离县城2公里以内的农户选择高档次的概率大约是距离县城10到20公里农户的15%。距离县城较远的农村主要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经济来源单一,经济基础脆弱,村民面对着更大的经济风险,一旦农业收入降低,就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民的日常生活,对于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来说,情况更加严峻。加之偏远地区的老年人养老观念比较保守,不容易接触并且接纳多种养老方式,购买商业保险的较少,新农保是由政府保障实施推行的,更加容易得到偏远地区农民的信任,因此距离县城越远的农民越愿意将资金投入购买更高档次的养老保险,为自己的养老生活降低风险。农民对于新农保的了解程度与参保档次高低呈现明显的相关关系。统计结果的OR值可以看出。农民对于新农保的了解程度对于农民参保档次的影响最为明显,对新农保制度最了解的农户选择高档次缴费的概率明显更高,“非常了解”新农保的农户选择更高缴费水平的概率是“完全不了解”新农保制度农户的3.28倍。最初的农村养老保险是农民自己缴费的自我储蓄模式,并不具备福利性和保障性,因此没有得到很好地推广,在2012年新农保全国推广之前,我国农村的老年人养老问题一直都是由下一代承担,在2014年年初对农民老年时对下一代提供自己的生活费用期望调查时,发现69.8%的农民仍然对下一代提供自己的养老费用抱非常大的期望。因此,抱有这种期望的农民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参加更高档次的养老保障。然而,由于新农保制度是以多缴多得为原则,只有真正了解新农保参保政策,并且对其政策制度的信任度较高的农户才会愿意选择高档次的新农保,以此来为自己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因此,那些更加了解新农保制度和计发办法的农民更加愿意选择高档次的缴费标准。第二节 农户选择新农保最低缴费档次的原因分析对于农户新农保参行为的调查研究中,农户选择缴费档次的结果如表所示,最多人选择的是第一档100元/年,大约55.9%的受访农户,其次是选择最高档次500元/年,大约占到整体的3%,选择2、3、4档的农户寥寥无几,另外,还有14人选择高于500元/年的缴费档次,在第三章对于受访农户的养老经济需求的调查中显示:在不考虑物价变动的情况下,大约78%的农户养老经济需求超过了500元/月,即6000元/年,大约40%的农户的养老月需求超过了1000元,即12000元/年,这就意味着新农保所能够为参保者提供的养老金不足大部分农户需求的1/12,距离满足农户的基本生活需求差距还很大。表3-2 参保档次统计结果参保档次(Y)频率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025633.733.7142555.989.62192.592.13152.094.1491.295.35222.998.26141.8100.0合计760100.0一、心理观念因素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我国养老模式都是子女养老,在农村地区,重视亲情和血缘,观念较落后,在对老年人进行哪种养老经济来源对您来说更有指望的问卷调查时,我们可以看到,将儿女养老和保险金同时作为养老的经济来源的农户仅占全体样本的52.1%,单纯由儿女提供养老金的农户有213户之多,占到了总体的27.1%,愿意进入福利院养老的农户仅占2%,由此可见,子女养老在农村仍然是养老模式的主流。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根深蒂固,导致农民在养老经济上更加依赖子女,不愿意购买更高层次的新农保。表3-3 对哪种养老经济来源期望更大频率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靠儿女赡养21327.127.1靠自己的养老保险金10613.540.5既有儿女养老,又有保险金41052.192.6靠政府的低保172.294.8进福利院162.096.8其它243.099.9合计787100.0农户作为“经济人”理性选择的结果,新农保规定中央财政为每一位新农保参保居民提供55元的补贴,领取补贴的条件只需要农民参保,与其参保档次的选择并不相关。因此大多数居民参加新农保主要目的是为了领取55元的财政补贴,个人积累部分与缴费多少相关,农民普遍认为与个人储蓄无异,所以农民认为选择最低缴费档次才不吃亏。另外,农民作为理性人,所有选择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农民普遍认为参加新农保也是一种投资,选择较高的缴费档次,回本时间更长,农民更加关心的是更早的将成本收回来,更早的开始获利。最后,农民对新农保政策的可持续性不够信任,对地方财政补贴缺乏信心,农民普遍担心新农保难以为继,自己年满六十周岁后无法领取养老金。因此农民认为如果政策继续维持,参加最低档次就可以和最高档次一样获得政府补贴和基本的养老金。反之如果新农保政策终止执行,选择最低档次损失最少。二、制度因素缴费参保档次较低,新农保参保档次最高是500元/年,不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养老需求,需求较高并且年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村老年人为了能够降低养老风险,会选择购买商业保险、增加储蓄等手段。对于经济收入较高的农民来说,新农保只是可有可无的一种补充手段。宣传推广不到位,如表3-4中显示,受访农民中有46.4%的农民表示对于新农保“知道一点”,16.9%的农户表示完全不了解新农保,地方政府一味追求参保率,使用鼓励或者强迫的手段使农民参加了新农保,但是没有意识到新农保是为了解决农民养老问题而设立的,新农保的政策与农民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当农民没有真正了解新农保政策能够给自身带来的效用,农民的参保积极性是不会被完全调动起来的。表3-4 您了解新农保制度程度频率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完全了解476.16.1部分了解23630.436.5知道一点36046.482.9全不知道13116.999.7合计776100.0参保方式不合理,对年轻农民吸引力不足。新农保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农村少子化的问题针对农民收入较低的特点,“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财政直接对地方进行补助,可以说是一项重大的利民惠农的政策。然而对受访农户参加新农保的原因进行调查研究,发现26.6%的农户参加农保的原因只是因为响应政策的号召,认为新农保可以弥补儿女养老的不足的农户只有55.5%,这无疑违背了新农保制度设计的初衷。新农保指导意见规定年满六十岁的老人可以直接领取养老金,但是条件是其子女必须都参加新农保,不少年轻人为了让老人领取养老金而参保,因此选择了最低档次。政府强制参保的方式虽然加快了新农保的普及速度,但是也造成了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阻碍了青年农民深入了解新农保制度,普遍选择了最低档次的参保水平,不利于新农保制度的长期发展。青年农民参加新农保的缴费期限较长,但是政策对于上时间缴费的补贴激励又不能够达到减轻农民养老生活的经济标准,因此青年农民选择较高档次的缴费激励不足。表3-5 参保原因频率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为了解决无儿养老问题324.06.1养老保险可以补充儿女养老的不足25932.155.6响应政府号召13917.282.2参加养老保险非常划算688.495.2其它253.1100.0合计523100.0农民参保档次决定了个人账户的基金,普遍选择最低缴费档次不仅会使个人账户不足以应对农村养老危机,也不利于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和基金的收益率。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农保制度,参保率不应是政府考评西农保的唯一指标,更应重视农民对于政策的了解程度,让农民能够得到真是重复的信息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参保档次。结论:通过调查显示,农民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等个人特征都会影响其最终选择的缴费档次,男性农民、健康状况较差的受访者、家庭所在地偏僻的农户,以及更加了解新农保政策的农民更加倾向于选择更高档次,这也验证了上文第二章中关于是否参保的二元logistic模型,证明健康程度较差,经济基础薄弱的农民参保的意愿更加强烈,并且也更加愿意选择高档次缴费。另外,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参保农民中选择最低档次的农户占绝大多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农民根据新农保政策进行理性选择和政策设计不合理共同造成的。绝大多数农民选择最低档次违背了新农保政策设计的初衷,选择缴费档次不仅无法对农民的老年经济生活带来经济帮助,也给养老仅仅的运营和管理、新农保养老金的支付和周转造成恶劣的影响,新农保资金运作困难势必会给国家财政带来负担,给新农保的深化带来危机,也不利于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结论一、结论通过前文对于受访农户的参保与否影响因素的分析结论总结如下:1.农户的个人特征很大程度上会对其最终的选择产生影响,农户的性别会影响其是否参保,女性农民比男性农民参保的概率更大;但是男性相对于女性来说,更加倾向于选择更高档次的缴费水平。2.农户的年龄也会对其参保行为产生影响,年龄较大的受访农户,尤其是年龄大于60岁的农民选择参保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年龄对缴费档次的影响同样显著,年龄较大的农民更加愿意选择新农保的较高档次,这新农保政策规定60以上的农户参保可以直接领取养老金有关,因此,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更加愿意参加新农保,另外由于老年人的缴费期限短、可直接获益,所以,老年人认为选择较高档次缴费的风险抵御年青人。3.农户的文化程度对农户参保行为呈现负相关关系,农民学历的高低与是否参保和参保档次都存在负相关关系。笔者认为这是由于高学历农民的谋生手段更为多样化,养老经济来源也更加丰富。而较低学历的农民对新农保寄于了更多的希望。4.农户的健康状况越差其选择参保和更高缴费档次的意愿越强烈。这是由于健康状况差的农户希望通过参加新农保来缓解经济负担,因此,他们也更加愿意选择更高的缴费档次。5.农户居住地离县城的距离也是农户是否参保和参保档次的影响因素,并且方向是一致的。居住地越偏僻的农户更加愿意参保也更愿意选择高缴费档次。这是由于偏僻地区的农村多是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经济基础薄弱,养老风险更高。而适合偏僻地区农民缓解养老经济风险的手段有限。6.农户对于新农保的了解程度在与农户是否参保和参保档次有影响,并且该自变量对两个因变量的影响都最是明显的。这也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充足的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我国农民人口众多,将新农保政策推广到国家的每个角落,必然需要花费漫长的时间和大量的物力财力,在政策宣传尚未到位的地区,农民由于不了解新政策的福利性而没有参加新农保的情况确实存在。7.农民的观念中子女养老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有史以来,我国人民尤其是农民特别重视血缘关系,农民将子女养老看作是唯一的养老方式,但是由于近年来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剧,农村老人少子化。空巢化已经不可逆转,推行社会养老和子女养老并举的养老方式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才是明智之举。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新农保的宣传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有很多老年人参加新农保只是迫于政策压力,选择了最低档次的养老保险,然而,真正实现每位老人老有所养才是养老保险的最终目的,盲目的参保,选择不适当的参保档次并不能够切实地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如何让农民深入地了解并且积极加入养老保险,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如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已经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逐渐合并,参保档次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更加能够满足居民的养老经济需求,但是,让农民认识到养老形势的严峻性和养老模式多样化的必要性能够有效地激发农民参保的积极性。8.农民的年收入水平对于农民是否参保和参保档次影响并不十分显著,家庭的收入水平对农户是否参保存在反向影响的关系,收入越高的家庭不仅比较不愿意参保,并且家庭收入水平高低并不会明显影响农户的缴费档次选择。首先我国新农保的缴费水平非常低,几乎没有家庭因为缴费太高而拒绝参加新农保,但是为何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民也放弃了较高的参保档次而选择了100元/年的缴费档次。这项支出对于任何家庭都不会是负担,但是由于新农保的给付水平也相对较低,所以并不能够吸引高收入家庭参加新农保。同样的原因,养老经济需求对农户是否参保相关但是并不能够明显的影响农户的参保档次。据笔者访谈时发现,有经济实力的家庭经济来源也较为多样,他们会选择储蓄、投资理财产品或者购买商业保险来保障自己的养老生活,新农保的养老金对于他们的养老来说影响并不大,因此很多收入较高的农民并不会完全依靠新农保,反而因为政策原因选择了最低档次的养老保险。二、政策建议当今中国老龄化浪潮已然无法抵挡,人口结构发生着剧烈的变动,在未来的20年之内,中国65岁以上的老人将增加一倍以上,到2035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将超过2.82亿,其中农村老年人在2012年已经超过一亿。如此浩大的银色浪潮单纯依靠子女来解决一定会给下一代人带来巨大的生活压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由社会、个人和政府共同承担已经成为未来养老模式的必经之路。新农保试点五年以来,多次进行改革,不断推陈出新以适应各地老年人的需求,参保率屡创新高,基本实现全覆盖,然而,根据此次的调查数据显示,新农保政策仍有可改进之处。1.优化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增加缴费档次,针对缴费期限较长的年轻人推出特殊的补贴激励政策。新农保已经和城保并轨,各省市根据当地的经济情况对养老金档次做出了较大程度的改变,由原来的5档变为现在的12档,最高缴费标准达到2000元,缴费金额也大幅度的提高。各地纷纷设定高低不同的档次供不同人群进行选择。2.将政府和当地补贴费用与参保档次相关联,根据调查显示:新农保参保人员有很大一部分人员存在短视现象,并没有正确认识到未来养老的严峻性,只是希望获得入口补贴才选择了最低档次,现行的财政补贴一刀切的方式并不能够有效遏制这种现象。因此各地可以因地制宜推出补贴费用与缴费档次相关联的激励方法,鼓励农民根据自身情况动选择适合自己的缴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