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县概况.doc_第1页
通渭县概况.doc_第2页
通渭县概况.doc_第3页
通渭县概况.doc_第4页
通渭县概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渭县概况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东侧,介于东经1045710538、北纬34553529之间,海拔为25211410米,平均海拔1970.5米。东南、南分别与秦安、甘谷县接壤,西南、西分别与武山、陇西县相邻,西北、北、东北分别与安定区、会宁和静宁县毗邻,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连结兰州、白银、平凉、天水等地的重要枢纽。一、概况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0848到10539,北纬3430。东界秦安,南临甘谷、武山县,北接会宁、静宁县,西邻陇西、定西县。东西长78公里,南北宽64公里,总面积2908.5平方公里。耕地185.3万亩,其中粮田132万亩,经济作物23.8万亩。全县辖2镇21乡332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2440个合作社,总户数92125户,总人口442451人,其中农业人口42.7万人,非农业人口1.5万人。县人民政府住所地平襄镇,邮政编码:743300,电话区号:0932 。通渭县历史悠久,开发较早,距今已有四、五千年。西周为羌戎地区,秦属陇西郡,汉初始置平襄县,属天水郡。宋置通渭县,元属巩昌路,明清属巩昌府,建国后于1956年划归定西专区所辖至今。通渭县属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壑区,多黄土梁、峁和河谷阶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600米2200米,为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性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6.6,冬季最低气温一般在-20左右,夏季最高气温一般在30左右,年温差较大。无霜期147天,降水量334.9mm左右。地表水资源9542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1478万立方米。二、政区划分全县共辖6镇12乡、332个行政村、3个社区、2440个村民小组。6镇:平襄镇、马营镇、鸡川镇、榜罗镇、常河镇、义岗川镇。12乡:陇阳乡、陇山乡、陇川乡、新景乡、碧玉乡、襄南乡、李店乡、什川乡、三铺乡、华岭乡、寺子乡、北城铺乡。三、面积人口全县东西长约78公里,南北宽约64公里,总面积2912.97平方公里。全县居民总户数101891户、总人口46.73万人,其中农业户数86852户、农业人口42.68万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3289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平襄镇42718马营镇19737陇阳乡15540陇山乡16705陇川乡14964新景乡13847鸡川乡20712碧玉乡20362徐川乡12805襄南乡24464李店乡17308常河乡32933文树乡13540青堡乡13503榜罗乡19544什川乡17804黑燕乡10421三铺乡16048锦屏乡11013华岭乡17878义岗乡21448寺子乡15799北城乡23804四、历史沿革 通渭县历史悠久,汉元鼎三年置平襄县,为天水郡治所。新莽始建国元年,改天水郡为镇戎郡,改平襄县为“平相县”,地皇四年七月,成纪(今秦安北)人隗嚣聚众10万反莽,攻陷平相,复称平襄,建立割剧陇右诸郡的政权。永平17年,天水郡更名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平襄为辖县之一。三国时平襄县为曹魏广魏郡(治今秦安县陇城)辖,西晋时平襄县属秦州略阳郡。治平四年(1067)置鸡川寨仍属秦州。宋熙宁(1068)元年,陕西秦凤路副督总管杨文广筑大甘谷口寨(今甘谷县杨家城子下村北),朝廷赐名“甘谷城”,又于擦珠谷筑一大堡(今什川乡李家坪古城遗址),朝廷赐名“通渭堡”,因牛谷河通往渭河而得名。熙宁五年(1072)升通渭堡为通渭寨,属熙河路通运军(治今陇西)辖,崇宁五年(1106)升通渭寨为通渭县,属巩州(治今陇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渭县属天水专区辖,1955年改属甘肃省定西专(地)区(现定西市)所辖至今。五、自然资源通渭县地处黄土高原南部的连绵地带,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区,年平均气温7.7,降水量300600mm,无霜期120170天,日照时数21002430小时。是全省18个干旱县、41个国扶县之一。境内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是花岗岩、汉白玉、硅铁矿、高岭土、硫铁矿、地热温泉和煤等。花岗岩分布仅露地储量在6亿立方米以上,高岭土可开采储量187万吨,硅铁矿总储量300万立方米。地热资源3处,距县城8公里处的地热温泉闻名省内外,日泛水量在6000吨以上,地表水温53.9C,富含铁、碘、氟、钙、钾、锶、氡等19种化学元素,属国内少见的复合型富质高热矿泉,“浴可医治百病,饮可提神美容”,可洗愈皮肤病、胃肠道疾病、风湿病等17种疾病,为陇中著名的疗养胜地,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六、文化体育通渭县文化底蕴深厚。通渭群众酷爱书画,习字作画蔚然成风,全县10万余户几乎家家悬挂、收藏字画,书画收藏总量150万件以上,现有画廊260多家,从事书画习作创作的人员3350人,有县以上协会的创作骨干349人,其中有国家、省级书法(美术)协会会员32人,从事书画装裱和经销的人员达2000多人,年书画交易额1000万元以上。1993年曾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通渭县以书画之乡闻名,县文化馆魏岳嵩、刘铎、何钰等的作品多次在省上和全国各种大型展览上展出受到好评。魏岳嵩的梅兰菊竹条屏1984年由甘肃人民出生社出版发行,楷书扇面1987年在书法杂志发表。刘铎的行草在中国、日本等国书法爱好者参加的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书画展览中入选,并在杜康杯全国大奖中获佳奖。全县还多有书画收藏爱好者,米芾、郑板桥、于佑任等历代名家的作品都有收藏,当代舒同、启功等书法家的作品也散见于民间。通渭体育事业成绩骄人,先后被国家命名为“全国田径之乡”和“全国体育先进县”,常河、鸡川镇先后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鸡川、寺子、常河、碧玉、榜罗、什川、义岗、马营和原青堡等乡镇先后被评为全省体育先进乡镇。七、经济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有小麦、莜麦、扁豆、速效豆、谷子、糜子、玉米、洋芋、荞麦等17个种类。经济作物有胡麻、蔬菜、瓜果、药材、花卉等上百个种类。城市工业主要有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建材业。年产量最大的有粉丝、味精、淀粉、地毯、水泥、毛衣裤等二十多种产品。其中“飞天牌”粉丝获全国食品博览会银奖,“温泉牌”味精获全国食品博览会银奖,为部级优质产品,两项均被列为甘肃省名牌产品;仿古地毯获全国优质进出口产品银奖;牦牛绒衫获95武汉纺织年会纺织类“维尔佳”杯二等奖。境内有西兰、华双、马陇等3条国家干线公里,有17条县乡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县城距省会兰州180公里,横穿全县的310国道已经建成。邮电通讯发展迅速。县城已开通程控国内直拨电话,马营等16个乡镇实现了农话自动化。电力供应比较充分裕,有110千伏输变电线路1条,35千伏输变电站5个。实现了村村通电。平均海拔1970.5米,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具有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属陇中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区,年平均气温7.7C,极端最低温-20.7C。总人口 42.85万人,总土地面积290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5.3万亩,其中粮田133.26万亩,经济作物24.52万亩,人口密度156.33人/平方公里.八、文化教育通渭县文化底蕴深厚,境内发现有温家坪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战国时代秦长城遗址,历史上有东汉末年的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明代工部尚书赵荣、开封知府王瓒、清代“陇右真儒”李南晖、四川按察使牛树梅等文化名人。通渭也是中国工农红军途经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地方之一,县内建有榜罗红军长征纪念馆、义岗红军烈士陵园、红军长征纪念碑等革命纪念建筑,红军长征榜罗会议遗址已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100个景点之一,“通渭小曲”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通渭群众酷爱书画,习字作画蔚然成风,全县10万余户几乎家家悬挂、收藏字画,书画收藏总量150万件以上,现有画廊260多家,从事书画习作创作的人员3350人,有县以上协会的创作骨干660人,其中有国家、省级书法(美术)协会会员45人,1993年曾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57所,其中完全中学5所,职业学校4所,进修学校1所,初级中学19所,九年制学校19所,小学295所,幼儿园12所,校舍面积达339418万平方米,拥有教职工5378人,在校学生10868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02%,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5.1%。九、通渭温泉概述甘肃省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东部,距省会兰州160公里,距天水旅游区仅80公里,是敦煌莫高窟至天水麦积山旅游线上的中转站,境内310国道、靖天公路、通甘公路、马陇公路横穿县城,交通非常便利,通渭县是红军长征红二十五军、红一、二、四方面军途经之地。1935年9月27日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通渭重镇榜罗,并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即“榜罗镇会议”,作出了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正确战略决策,红军从榜罗镇出发经通渭温泉,于29日进驻通渭县城,毛泽东在县城文庙街小学接见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时,首次朗诵了他那气势磅礴的七律长征诗篇,9月30日晚,在县城南园体育场举行了盛大的文娱晚会。2004年底,“榜罗镇会议纪念馆”革命遗址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通渭自古历史悠久,属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的汇合区,中原文明和西部文明的交汇点,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有东汉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明代工部尚书赵荣、开封知府王瓒、清代“陇右真儒”李南晖,四川按察史牛树梅等历史文化名人。自1993年以来,通渭县被国家有关部委相继授予“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田径之乡”、“中国红豆草之乡”和“全国体育先进县”等荣誉称号。通渭温泉位于县城西南8公里处的汤池河谷中,历史悠久,饮浴效果独特,浴可医治百病,饮可提神美容。其水温高、水量大,水质优而居西北温泉之首,有“陇上神泉”之美誉。历史通渭温泉历史悠久,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十七)记载:“温水自黑水峡至岑峡,南北十一水注之,北则温谷水,导平襄县南山温溪,东北流经平襄故城南”。今之通渭即古之平襄县。明代成化年间,工部郎中通渭籍诗人王瓒就写过作为“通渭八景”之一的“温泉冬涨”:“万壑琼瑶早雪天,灵泉汩汩泛青烟,路人莫讶色如涨,谁煮金鹅不记年”。清朝道光年间,通渭知县屠旭初在此主持建二亭,以分男女之浴,并署名还写成温泉志,他在碑文中说:“地无茂林绿荫交加,山非秀岭层峦红云缭绕”,“四季温暖,可以熟鸡蛋,多年疾病,入池久浴,汗出病愈,立起成疴”,有“神泉”之称。因泉水日夜涌冒,顺山谷自然流失,故温泉被当地人叫“汤地河”。地质背景温泉出露地汤池河沟,沟底狭窄,两侧谷坡残存有高十余米洪积和重力堆积台地,台面平坦,宽5080米。沟谷沿东北向发育,纵坡降815%。该区域褶皱,断裂构造发育,以北西西向断裂构造为主。汤池河断裂发生在脆性地层中,断裂带及附近构造十分发育,这些构造裂隙既是热储,同时又是导水性能好的通道,容易使热流体沿着断裂破碎带由深部向浅部传导。深大断裂的存在是热水形成的重要条件,同时在热储之上的露有大面积厚层第三泥岩、砂质泥岩,具有良好的阻水隔热性能,对热储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贮存于华力西期花岗岩及震旦系混合质片麻岩构造裂隙中的地下水,受深层断层所阻,穿越第三系泥岩,上升到地表的承压自流热矿泉水即温泉。水化学特性根据甘肃矿产应用开发所提供的甘肃省通渭县汤池河医疗矿泉水评价报告(1999年7月)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通渭温泉感官性状良好,无色、无味、无沉淀,富含40多种微量元素,水化学类型为SO42-Cl-Na+-Ca2+型,PH值为7.37.8,为中性和弱碱性。含有较丰富的锂、锶、硼等元素,其中锂、偏硅酸、锶、溶解性总固体等四项达到饮用天然矿泉水界线指标,氟、偏硅酸、氡达到命名矿泉水浓度,偏硼酸达到有医疗价值浓度,温度达到医疗热水水温要求,有以氟、偏硼酸、氡、温度四项达到医疗矿水命名要求,为全国少见的多微复合型优质矿泉水。疗养保健在神泉洗浴是享受高档次纯天然保健,使皮肤光亮滑润,强身健体,其机理主要是通过物理和化学的刺激作用,温度为3436时,对神经系统有显著的镇静作用,3739时,胃液分泌增多,胃肠蠕动增强,加快血液循环。4244时强烈发汗,排泄代谢产物,协调组织机能的恢复,吸收对人体有益的各种微量元素。化学的刺激主要是氟适量进入人体,抑制嗜酸细菌的活性,阻止某些酶对牙的不利作用,从而预防龋齿的发生,同时防止血管壁硬化;偏硅酸含量高于国有标准2倍,进入人体可增强动脉壁弹性,保护内膜使脂质不能侵入,可预防动脉硬化、冠心病及心血管疾病;硅是关节软骨和结缔组织形成必不可少的,饮浴可治疗各种关节炎、肩周炎。锶元素含量高于国家标准20余倍,在肠内吸收,可增加钠的排泄,预防高血压;含量丰富的偏硼酸能够强力杀菌消毒、消炎;特别是氡气属脂溶性气体穿透到神经组织内部,是当今治疗癌症的主要化学成份。坚持洗浴,刺激人体皮肤,特别对银屑病(牛皮癣)、湿疹、鱼鳞病、皮炎、疥疮、脓疱疮、红斑狠疮、痔疮、神经痛、瘫痪病、风湿病、关节病、坐骨神经痛、脉管炎、白癜风、肾炎、前列腺炎、盆腔炎、宫颈糜烂、各类性病以及老年皮肤瘙痒均有独特疗效。来温泉洗疗721天,配合中西药合理辅助治疗,总有效率达98%,治愈率达88%以上。目前状况通渭温泉矿区所在的汤池河流域总土地面积9.59平方公里,温泉分布于汤池河中约1公里,属硫酸钠型矿泉,地下200米恒定水温113,自流地表水温5154,日出水量6000吨,空间上形成四个泉群,包括汤池河4个泉点和附近的1个自流井及芦家川的四个泉点,均出露于华力西期花岗岩体内。其中第一泉群常年水温均在48,流量达到12.03812.191L/S,为主要泉群,第二泉群位于汤池河矿泉群下游约900米的芦家川沟谷谷底,常年水温在28.530.4, 总流量为3.2563.573 L/S,位于温泉医院东南60米处的热水井,常年水温高达54,出水量为6.626 L/S。目前使用的温泉主要是自流热水井,其它8个泉点有的出口被堵住,有的处于自流状态,流出的泉水除用于热带鱼养殖和居民用水以外,均流于溪流中,造成浪费. 1958年,由政府拨款在此修建了一座浴池和一所医院及温泉水保站等建筑,后几经改造,增加了住院设施和两排用于洗浴的平房,设施较简陋,近年来,由当地农民进行租赁、修建了几处鱼塘,用于热带鱼养殖和垂钓,温泉地热矿采权属县卫生局下属的温泉医院拥有,温泉医院占地1.4万平方米,现有业务用房面积900平方米,正式员工23名(含7名退休人员),临时员工8名,负债20万元。温泉所在地区域建设用地60亩,国有林地25亩,农户47户,在温泉地处的汤池河两侧南山和北山由于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现已基本达到绿化,植被面积达700亩左右。近10年来,省内外、国内外慕名前来观光、旅游、洗浴、疗养者络绎不绝,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年平均接待洗浴、疗养20多万人次,年收入500多万元。十、特色小吃荞圈圈通渭人喜欢吃荞圈圈。通渭荞圈圈以开水烫荞面,拌少量小苏打,调成糊状,旋入特制的木勺或铁勺中,用八成热的油炸至棕红色捞出。瞬时香气四溢,入口松软香酥,口感丰润细腻,加之天然的甜味,让人垂涎,咀嚼时别有风味。通渭人喜欢吃荞圈圈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传说先祖时期牛谷河畔土地肥袄,各种粮食都是多穗的。一年收的粮食当年吃不完,好多人不敬天道,暴殄天物,懒惰不思农事。玉皇大帝一天下界游玩,看见有人随意糟蹋粮食。玉帝很生气,便要惩罚百姓,命“牛神”将五谷杂粮在三个时辰内全部捋为单穗。“牛神”奉命行事,用了足足三个时辰才拔完了所有五谷。“牛神”见荞麦似乎不是什么正经庄稼,便不想劳神了。看看时辰已到,便顺手捋了一把,不想捋破了手指,“牛神”便匆匆去复命。荞麦染了“牛神”的血,茎杆、叶脉都变成了红颜色,长得特别快,一旬一收,牛谷河畔的通渭百姓靠吃荞麦才免于饿死。“牛神”也因为没有完成玉帝的命令被罚永远到人间劳作。从此以后,百姓都一心向善,但老天的惩戒不可不记,荞麦有活命之恩,用荞麦面做成圈圈意在让百姓完完全全记住不能随意糟蹋粮食。荞圈圈中间做成空的就是告诉后代不勤俭持家就是坐吃山空。通渭荞圈圈含有其它食品所不具有的芳香甙味,吃起来清香可口。荞面含有对人体有益的钙、磷、铁、镁、钾和微量元素等,以及丰富的维生素B1、B2、E、P、C,其含量都高于其它粮食作物。人体必需的赖氨酸、精氨酸、烟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也很高。荞面含有其它主食中所没有的叶绿素和卢丁。卢丁有软化血管、保护视力和预防脑血管出血的作用。荞面中所含的苦味素,有清热、降火、健胃之功效。所以,荞面被人们誉为“益寿食品”、“长寿食品”。荞面食有杀肠道病菌,消积化滞,凉血解毒,解湿,治肾炎、禁口痢疾、绞肠痧、汤火灼伤的功能。在临床上还可用荞麦治高血压、糖尿病、视网膜炎、心脏病、肥胖病以及预防微血管脆弱等症。荞面还有较好的抗癌作用,特别对老年疾病具有很好的医疗功效。因此,油炸的荞圈圈以其营养丰富,口外香甜,老少皆益成了通渭的一道美食。甜醅子甜醅子是通渭的传统小吃,又名酒醅子,其原料有三:一为莜麦,二是青稞,三是小麦。做法相同。做法是将莜麦或青稞(去外皮)簸净,清水洗去杂质,入锅煮熟(表层开口),沥出凉冷,加入甜醅曲和匀,装进坛中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