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rt number from Summary Info dialog box Keywords field Date file was last saved北京天一众合北京天一众合考勤方案设计指导TELEZONE2005.5i考勤方案技术指导Part number from Summary Info dialog box Keywords field Date file was last saved目 录1.概述12.技术原理1设计说明12.1并联方案12.1.1设备布置12.1.2原理说明22.1.3注意事项32.1.4实际考勤过程42.1.5意外过程42.2串联方案52.2.1设备布置52.2.2原理说明62.2.3注意事项62.2.4实际考勤过程62.2.5意外过程73.设置73.1并联方案73.2串联方案73.3关于中断的设置74.设计说明11. 概述考勤功能是KJ133矿用人员定位安全管理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通过KJ133的井下考勤,可以准确记录人员下到井下的时间和升井时间,配合井下人员轨迹的查询,有效防止缺工缺勤、虚假刷卡现象。考勤功能的实现,主要依靠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灵活配置使用分站,选用适当的考勤方式,并认真调配考勤参数来实现。考勤功能使用的分站均为人员定位系统分站的一部分,只是通过特殊位置分站的选取和设置来实现,无需额外配备。根据考勤信息,系统可自动生成考勤的统计与管理等方面的报表资料,提高管理效益,实现用数据说话,科学化决策管理。2. 设计说明并联考勤方案一般用于大型矿井,可与验卡系统配合使用。特别是人员移动速度较快的场合,很难使用串联考勤方案。其主要优点是可靠性好。主要用于立井,也可用于斜井、平峒。缺点是下井的时间可能略有延迟,地点略有偏差。特别是在平峒、斜井使用时,要到达井下设备方能记录下井,在井上设备和井下设备之间的巷道工作无法记录考勤。必须通过认真设计方案来弥补,并注意及时与用户沟通。串联考勤方案一般用于中小型矿井,特别是人员经过速度较慢的场合。主要优点是基本上无需为考勤单独添加设备,设置使用简单。但必须保证考勤分站,包括其电源、线路稳定可靠。此外,如人员行进速度过快,则不宜使用串联考勤方案。串联考勤主要使用于斜井和平峒,用于立井时,应注意从罐笼出来的人的所有可能的离开方向上,都必须被非考勤天线覆盖。无论如何设计考勤方案,应该指出,考勤的时间点不可能精确无误的等于下井的时间点。作为考勤来说,实际上也不需要非常精确的数据。同一批下井的员工,由于信号有强弱,加上轮询的间隔,收到卡的时间也有先后,不可能完全一致。技术原理2.1 并联方案并联方案对分站、定位器分为井上设备、井下设备、不区分设备三大类设备,通过射频卡在不同类型设备上的变化来判断上下井。“并联”的提法源于历史原因,不必深究。2.1.1 设备布置用于并联考勤方案的设备布置示意如下图。井上分站井下分站井上定位器井上定位器井下定位器井上 井下天线A天线B天线C天线A天线B井下分站井下定位器井下定位器2.1.2 原理说明工作原理: 下井时,卡信号被井下分站收到,或卡收到井下定位器同时卡被分站收到,则系统自动记录卡为入井;升井时,卡被井上收到,或卡收到井上定位器的同时卡被分站收到,则系统自动记录卡位升井。详细过程见下:1) 在人员下井必须经过的井上位置设置井上设备。在人员下井必须经过的井下位置,至少设置一个井下设备。其他安装在井下的设备一般也设为井下设备。2) 当标识卡首次被井下设备收到,无论是否经过井上设备,计为一次下井,其状态变为井下状态,系统增加井下人数;3) 井上设备出现故障不影响下井考勤;4) 下井途中第一个井下设备出现故障,人员通过其他井下设备时,仍然能记录考勤,只是下井的时间有相应的延迟;5) 当处于井下状态的卡被井上设备收到,计为上井,其状态变为井上状态,井下人数减少,变为井上人数;6) 当标识卡从井上设备中断,从系统中清除该标识卡,减少井上人数,即该卡已脱离系统控制范围。2.1.3 注意事项1 如果卡所在的定位器和分站的属性不一致,以定位器属性优先。例如,定位器是井上设备,分站是井下设备,那么射频卡认为被井上设备收到,处于井上状态。一般地,如果要利用分站考勤,所有定位器应设为不区分。在利用定位器考勤的位置,分站应设为不区分。2 为了在干扰较大,误码较多的位置尽可能排除误码,如果某个卡号第一次收到的位置是设为不区分的分站,作为“不正确的下井地点”处理,系统认为不可能在此位置收到该卡,作为没收到该卡处理。通常在例如移变列车等处电磁信号干扰较大的位置,分站设为不区分。注意,因为这个原因,由于利用定位器考勤而设为不区分的分站附近,用于考勤的井下定位器的信号必须保证在一段时间范围内连续。3 为保证考勤准确,必须确保当射频卡通过考勤设备时,能够连续收到N次(N为设定的验证次数)。为此,需要考察人员移动的速度(V)、考勤分站(或定位器)的信号范围(S)、同时可能通过的人数,轮询间隔(T)的设置。大致上,人员通过考勤分站(或定位器)的信号范围所需要的时间,必须大于需要的轮询次数乘以轮询间隔。即:S / V= (N+1)T4 如果两个分站同时收到一个射频卡,系统的处理是以分站号较小的为准,即系统认为分站号较小的收到该卡,较大的未收到。两个分站不一定信号有重叠才会出现同时收到,如果在一个轮询间隔当中,射频卡从一个分站的信号范围移动到另外一个分站的信号范围,也有可能出现两个分站同时收到,此时相当于有一个分站“浪费”了一次收到的次数。5 如果人员停留在信号重叠区域附近时,可能交替收到井下和井上设备,为避免这种情况下反复考勤,以及由于上述4中的原因,井上设备和井下设备之间,应留出一段信号都不能覆盖到的区域。6 注意系统对信号中断的卡的处理,当卡从井下设备中断(即处于井下状态的卡信号中断)时,系统只是认为卡进入盲区,井下人数不变,该卡仍然保留在系统中。当卡从井上设备中断(即处于井上状态的卡信号中断)时,系统认为该卡已离开系统,将从系统中删除。因此,要保证井下人数正确,下班的员工携带的卡,必须从井上设备中断,不能从其他没有井上设备的位置离开。换言之,所有员工离开矿井的可能位置,必须布置井上设备。7 再次强调,在并联方案中,井下设备第一次收到卡的位置和时间,作为人员考勤的时间和起始点,再此之前该员工不作为已经下井。2.1.4 实际考勤过程人员入井过程是:1 人员在井上进入井上设备范围。此时系统收到该卡,作为井上人员处理,定位系统可看到该人员,但此时不计考勤。2 人员向井下设备移动,未脱离井上设备范围时,仍然作为井上人员处理,定位系统可看到该人员,不计考勤。3 人员进入盲区,信号中断。此时系统删除该人员,系统中看不到。4 人员首次进入井下设备范围,此时系统收到该卡,作为井下人员处理,定位系统可看到该人员。5 人员第N次被井下设备收到,此时系统判断该人员下井,记下井考勤时间。N即确认次数,可设置。如设为1,则在上述4中,即判断下井并记录考勤。6 此后人员无论信号中断或进入其他井下设备范围,作为井下人员处理,在定位系统中可看到。人员升井过程是:1 人员在井下,处于井下状态,作为井下人员处理,定位系统可看到该人员。2 人员向井上移动,进入盲区,信号中断。此时该人员仍然作为井下人员处理,定位系统可看到该人员。3 人员进入井上设备范围,此时系统收到该卡,作为井上人员处理,在定位系统中可看到。4 人员第N次被井上设备收到,此时系统判断该人员上井,记上井考勤时间。N即确认次数,可设置。如设为1,则在上述3中,即判断上井并记录考勤。5 人员离开井上设备,进入盲区。此时系统认为该人员已离开KJ133系统控制范围(下班回家),删除该人员,定位系统中不再出现。2.1.5 意外过程1 人员进入井上设备范围后未下井或一直未进入井下设备范围。此时系统不进行考勤,仅在定位系统中可观察到该人员,处于井上,计入井上人数。当该人员信号中断后系统自动清除。2 人员下井并进入井下设备范围,之后立即返回。此时系统根据确认次数的设置处理。如果人员在井下设备收到的次数未达到确认次数,系统不进行考勤,仅在定位系统中实时显示该人员位置,并根据其位置作为井下人员或井上人员。如果达到确认次数,系统计为一次下井;此后人员返回到井上设备并达到上井确认次数,计为一次上井。3 人员下井并进入井下设备范围,之后立即返回,并在井上井下设备之间反复运动。此时,根据是否达到确认次数,系统可能计为多次考勤。应根据现场情况调整设备布置,尽量避免此类情况发生。4 井下人员上井时,进入井上设备范围,之后立即返回。此时系统根据确认次数的设置处理。如果人员在井上设备收到的次数未达到确认次数,系统不进行考勤,仅在定位系统中实时显示该人员位置,并根据其位置作为井下人员或井上人员。如果达到确认次数,系统计为一次上井;此后人员返回到井下设备并达到下井确认次数,计为一次下井。5 由于井上分站故障等原因,人员下井时不经过井上设备,直接进入井下设备,此时只要达到下井验证次数,即正常计入考勤,不影响考勤数据。6 人员上井时,由于井上分站故障等原因,未被井上设备收到即离开系统。此时人员将一直作为井下人员,且为中断状态,无法计考勤上井,不从井下人数中减除。时间超过超时设定后,将表现为超时报警。这种情况必须处理,做法是,确认该人员确实已升井后,使用“清除盲区卡”功能把该卡清除,这时系统以清除盲区卡的时间为准计一次考勤上井。在井上增加验卡系统,有助于确保这种情况不会发生。2.2 串联方案串联方案使用分站若干个方向天线作为考勤天线,进行上下井的考勤判断,当携卡人员首次进入该天线信号区域计为下井;当携卡人员从该天线信号区域中断,则判断为上井,并从系统中清除该卡。“串联”的提法源于历史原因,不必深究。2.2.1 设备布置用于串联考勤方案的设备布置示意如下图。A:考勤天线B:非考勤天线C:非考勤天线2.2.2 原理说明串联方式考勤的原理是:1 将考勤分站的某方向天线设为考勤天线,考勤天线的信号范围称考勤区域。该区域应为人员下井时首先经过的区域;2 携卡人员首次进入考勤区域,达到确认次数(可设置),系统计为一次下井,系统增加井下人数;3 射频卡从考勤区域中断,计为上井,系统减少井下人数,并从系统中清除该卡。2.2.3 注意事项1 考勤区域应该是人员下井是首先经过,且必须经过的区域。设计时应根据人员通过速度、轮询间隔综合判断,确保人员经过考勤区域时被考勤天线收到。由于在人员靠近分站时,有可能被其他两个天线收到,因此考勤区域实际上不应按从分站到考勤天线末端计算,而应按从分站往考勤天线方向约2030米开始计,直到考勤天线末端。2 在考勤区域之内,不能有多余的岔道。即,人员从考勤区域中断后,一定是往上井方向。3 人员离开考勤区域前往井下其他区域,在信号中断之前,必须被非考勤天线收到。因为如果不是这样,则系统将判断为人员上井。因此人员离开考勤分站的路径(上井方向除外),必须被其他非考勤天线覆盖,并应计算人员在此路径上的时间,确保至少收到一次。4 在特殊应用下,例如只要求监控分站当前收到的人数,可把所有天线设为考勤天线。5 如果下井路线不唯一可设置多个考勤区域。所有区域都应该是下井时最先经过的区域。6 注意整个分站三个方向天线可能收到的卡总数。如该数过大,可能影响考勤天线收卡,进而影响考勤。必要时可酌情缩短非考勤天线的长度。2.2.4 实际考勤过程人员入井过程是:1 携卡人员从井上无信号区域下井,最先经过考勤区域,此时系统收到该卡,作为井下人员处理,定位系统可看到该人员,但此时不计考勤。2 继续收到该卡达到确认次数N,判断该人员下井,记下井考勤时间。确认次数N如设为1,则在上述1中,即判断下井并记录考勤。3 人员继续移动,到达非考勤天线位置。4 人员离开非考勤天线,进入井下其他位置。此时信号可能中断,但由于不是从考勤区域中断,系统仅记录为进入信号中断进入盲区,不做考勤处理。5 此后人员在井下活动,可正常定位。人员升井过程是:1 携卡人员从井下上井,经过考勤区域。2 携卡人员继续离开上井,从考勤区域离开。3 携卡人员卡信号中断,系统判断为上井,记上井考勤时间,减少井下人数。2.2.5 意外过程1 人员进入考勤区域后,在考勤区域和井上无信号区域之间停留或反复运动。此时可能重复记录考勤。为避免此类现象,设计时考勤区域末端应尽量设在人员不会停留和反复移动的位置。2 人员下井时,由于分站故障等原因,未被考勤天线收到即进入井下,此时定位系统能收到该卡,但未记考勤。必须事后手工补录。3 人员上井时,由于分站故障等原因,未被考勤天线收到即中断,此时未记录升井考勤,时间超过超时设置后将出现超时报警。这种情况必须手工处理。方法是,确认该人员确实已升井后,使用“清除盲区卡”功能把该卡清除,这时系统以清除盲区卡的时间为准计一次考勤上井。3. 设置3.1 并联方案并联方案的主要设置包括: 在客户端为分站、定位器设置为井上设备、井下设备或不区分; 在采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于“计数单位”的小学数学数概念与运算的整体化教学研究-以苏教版教材为例
- 107.危重症患者团队决策能力协作考核
- 2024年环境监测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考核试卷
- 10.《短视频叙事节奏与情绪引导职业技能考核》
- 承包水果合同(标准版)
- 砖混施工合同(标准版)
- 2024年绥化市北林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招聘公益性岗位真题
- 杭州市萧山区委统战部下属事业单位选调工作人员考试真题2024
- 全市场科技产业策略报告第112期:数字医疗细分领域之医疗社交平台当前现状和未来发展怎么看
- 考点攻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质量与密度-质量定向训练试题(解析卷)
- 木质纤维素的生物分解及其转化技术
- 海康威视磁盘阵列使用说明精.选
- GB/T 7387-1999船用参比电极技术条件
- GB/T 39473-2020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公开服务性能规范
- GB 16808-2008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
- 公司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专项排查表
- 高考英语衡水体字帖电子书
- 强度调制机理光纤传感器基本原理课件
- 《当代中国经济》第一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 《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课件1
- DB4403-T 54-2020 停车库(场)交通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高清现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