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新闻摄影发展.doc_第1页
第二章 新闻摄影发展.doc_第2页
第二章 新闻摄影发展.doc_第3页
第二章 新闻摄影发展.doc_第4页
第二章 新闻摄影发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新闻摄影发展视觉传播是人类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手段。在人的感官获取各种信息的总量中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味觉、触觉等共占6%。视觉传播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传播形式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传递文化、交流感情、传播信息的重要活动之一,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交流、表达、传递信息的技能和本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漫长河具有的独特地位与重要作用。2000多年来,人类一直期望找到一种工具,不通过画家的笔,就能把人与现实生活图景永久地记录下来。直到1839年诞生了摄影术,它是光学、物理学、化学、机械与电子科学的共同产物,是人类共同的视觉语言,为完整地、真实地纪录人类发展、增进人类沟通、传承人类文明、呈现社会进步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更可贵的是,这一历史性的发明为今后一系列人类文明成果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保罗利文森所言:“摄影以它永恒的图像的直接性和震撼力在它那一时代所引起的兴奋,完全可以和我们这一时代的电视相媲美。事实上,现在依然如此。”在摄影术发展的同时,摄影作为一门工具和艺术的特性也得到不断的发展,艺术摄影、实用摄影、广告摄影等众多摄影门类诞生,推动了摄影功能的不断扩张。在摄影的诸多功能中,最贴近摄影本质的是纪实性的视觉延伸功能,新闻摄影正是诞生于这种视觉延伸功能之上用于传播新闻信息,记录新闻事件,表现新闻现象的影响最大、规模最广的摄影类别。第一节 摄影的发展知识要点1、从技术角度理解,摄影就是通过胶片或图像传感器的感光作用,使用照相机把被摄物体纪录在感光胶片或存储卡上,然后冲印成照片,再现出被摄物体的影像。2、从感光材料与拍摄技法的发展上看,摄影经历六个主要阶段。3、摄影的发展同感光材料的研究与创新紧密相关,相机也随着感光材料的发展而不断革新。一、摄影原理的探索摄影术发源于“小孔成像”这一光学物理现象,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阐发摄影原理的国家。我国商代便制作出最原始的“影像”仪器铜镜,比近代玻璃光学镜片要早数千年。我国是从韩非子在外储说左上中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豆荚映画。大约在公元前370年以前,中国先秦墨家学派就进行了光学研究。墨子中的经下和经说下,被后世统称为墨经光学八条,记叙了光的生存、光与影的关系、针孔成像、透镜聚光结影原理。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摄影光学著作。此后,宋代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元代陶京仪的辍耕录、元代赵友钦的革象新书、明代刘侗的帝京景物略等古籍都对小孔成像原理进行了细致地论述。我国也是最早利用暗箱及感光原理,采用银盐显影、定影的国家。早在汉代,我国就已经通过暗箱利用感光化学物使画面感光,经过化学处理制成陶器上的花纹。同时,还察觉到光对物质的作用,如皮肤在日光的长期照射之下会变黑、变红,衣服、纸张在日光的长期照射之下会失去本来的颜色(褪色)。我国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所撰写的物类相感志中记述了“盐卤窗纸上,烘之字显”现象,这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银盐变黑显影技术。元代科学家赵友钦曾设计建造过一座严谨的暗箱实验,来证明光的直线传播,阐明小孔成像的原理,探寻小孔成像规律,这在当时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明清时代,中国已经运用暗箱原理进行绘画。康熙年间,江都的黄履庄因制作“临画镜”和“缩亮镜”而闻名,曾有学者描述为:“千里镜于方匣布镜器,就日中照之,能摄数里之外之景,平列其上,历历如画。”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于公元350年在著作质疑篇中首次记载“小孔成像”原理。1100年,埃及物理学家A阿尔哈桑对针孔镜箱的应用和反射原理作了记述,并描述了一种暗箱的工作器材,照相机的原理是在暗箱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的。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留下了有关暗箱的文字记载。16世纪,西方才开始使用暗箱作画。1558年,意大利科学家G波尔塔在自然的魔术一书中对利用暗箱作画作了如下描述:“把影像反射在放有纸张的画板上,用铅笔划出轮廓,再着色就成了一幅画”。“小孔成像”暗箱固然能够成像并在绘图领域得以应用,但它还不能解决影像清晰度和亮度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小孔成像”暗箱的“孔”只能像针孔般大小,其得出的像必定暗淡、模糊不清。若想为了增加亮度而扩大针孔,影像的亮度故然会提高,但细节则变得更加模糊不清。图2-1 透镜暗箱示意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继而产生了透镜暗箱(见图2-1)。最初的透镜暗箱是把双凸透镜镶在小孔上,可以获得较亮、较清晰的影像。随后,通过一系列改进,使之成为便于携带的手提式暗箱。这类手提式暗箱的结构及原理已经十分接近现代照相机,可以说是现代照相机的雏形吧。当然,人们并不满足于仅仅获得一个不能永久保存的影像。人们梦想中的摄影术就是要把经由暗箱这个成像装置获得的影像通过光学的、化学的方式来加以固定,如此则可达到描绘、模拟、保存形象的目的。尽管“小孔成像”暗箱使人们摄取外界影像成为可能,但这并不是摄影的全部,而当人类开始研究把利用暗箱摄取的影像完整地固定下来时,才真正称得上摄影术研究的开始。在暗箱捕获到了鲜明的影像之后,摆在当时人们面前的另一个挑战是,如何将镜头投射的影响保存下来,这需要在运用化学知识固定影像方面有所突破。1250年,欧洲修道士马格纳斯发现银盐受光变黑的现象。1722年,德国科学家约翰海因里希舒尔茨发现了银化合物的光敏特性。他用挖空字形的纸把烧瓶盖住,置于日光照射之下,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烧瓶内的白粉与硝酸银混合物上清晰地出现了黑字。发现银盐变黑的原因不是因为太阳的热度和空气的因素,而是光照作用的结果,这个发现为摄影术的诞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1800年,一位名叫T韦奇伍德的英国人将不透明的树叶、昆虫翅膀放在涂有硝酸银的皮鞋上,试图制作“阳光图片”。他将皮革放在太阳曝晒之后,取下树叶时,皮革便出现了非常优美的白色轮廓图案。遗憾的是,当时他并没有找到将这个优美图案固定下来(定影)的办法,致使受光后仍有感光能力的白色图案很快变黑了。但是,这一成果无疑记载了感光成像的可能性。至此,发明摄影术所需的两方面基础物理学与化学上的理论支撑都已初步形成,为摄影术的诞生准备了条件。通过简单回顾摄影技术革新的历程,有助于从技术角度理解摄影。摄影就是通过胶片或图像传感器的感光作用,使用照相机把被摄物体纪录在感光胶片或存储卡上(见图2-2),然后冲印成照片,再现出被摄物体的影像。传统的胶片摄影借助光学、化学等科学原理固定影像,大体包括三个过程。首先,被摄体在光线作用下通过摄影镜头成像在感光胶片上,通过曝光形成潜影;接着,通过“显影”和“定影”等化学过程,把“潜影”还原为为可视影像;最后,使用照相纸冲印出照片,再现出被摄体的影像(见图2-3)。图2-2 照相机成像原理示意图数码摄影是把图像数字化,然后加工制作摄影图像的方式。具体而言,数码摄影采用数字方式把一幅图像分解为数百万上千万个像素,每一个像素又分解为红、绿、蓝、亮度四个数值,并运用二进制数值将图像转换并记录存储。如果是500万像素的图像,则有500万组红、绿;蓝、亮度数字信息。电脑将这一庞大的信息以一系列0101的数字进行二进制编码排列,然后记录在存储介质中,实现照片的传输、浏览和打印输出(见图2-3)。图2-3 胶片摄影和数码摄影流程示意图二、摄影器材的发展(一)摄影材料的发展摄影术的发展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顺利,人类对成像结影材质和机械构造地研究步履维艰。16 世纪,科学家、艺术家们运用针孔成像原理制成透镜暗箱用于绘画,17-18世纪,摄影也一直停留在这种“绘画暗箱”、“自然描绘器”的制作发明上。一种能及时长效地固化影像的感光材料成为影响摄影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感光材料的发展史就是摄影技术的发展史。从感光材料与拍摄技法的发展上看,摄影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日光蚀刻法首张照片问世时间:1826年,法国人尼埃普斯。感光乳剂:犹太沥青,沥青化合物在光照下会变成浅灰色并变硬。片基:暗灰色金属版。显影剂:薰衣草油,起到溶剂作用,把未经光照变硬的沥青溶解。原理:用沥青涂于铅锡合金板上,经八小时后曝光,经光照后变成浅灰色,而未经光照的被溶解去除变成透明,洗去未硬化,漏出底色的暗色,则影像明亮部分是白色,而黑色金属板对称下,就显影出与原景物相同正片。摄影作为一项科技成果问世的最早发明者是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斯,他是一位石版画工匠,希望找到一种比手工石版雕刻更省时又逼真的方法,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他开始了利用暗箱进行影像复制的最初的探索。从1816年起,尼埃普斯就已从事用氯化银感光纸,进行了黑白负片的影像保存试验。1826年的一天,尼埃普斯在房子顶楼的工作室里,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的照片。他当时的制作工艺是在白蜡板上敷上一层薄沥青,然后利用阳光和原始镜头,拍摄下窗外的景色,曝光时间长达八小时,经过薰衣草油的冲洗,获得了人类拍摄的第一张照片(见图2-4)。图2-4 尼埃普斯用沥青拍摄的图片窗外的风景照片的景物是法国中部尼氏住家窗口外屋顶。左边是鸽子笼,中间是仓库屋顶,右边是另一屋的一角,此张照片现收藏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收藏馆中。实际上,应称尼埃普斯为摄影术的发明者,只是由于他的技术一直保密、拒绝公开,也就未被予以公认。美国盖蒂研究保护所的科学家杜森斯图里克对这张世界上最古老的照片进行全方位分析后认为,“如果你想一想照片的整个历史,还有胶片和电视的发展,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从这第一张照片开始的。这张照片是所有这些技术的老祖宗,是源头。也正因如此,它才那么令人激动。”尼埃普斯将发明的感光底片放置在特制摄影机中(见图2-5)。尼埃普斯把他这种用日光将影像永久的记录在玻璃和金属板上的摄影方法,称作“日光蚀刻法”(见图2-5)。经过改进,“日光蚀刻法”普遍为印刷制版界所采用,尼埃普斯成为世界印刷制版界伟大的发明家。 图2-5 1826年尼埃普斯的暗箱及日光蚀刻法图示第二阶段:银版摄影法摄影术的诞生时间:1839年8月19日,法国人达盖尔。感光乳剂:碘化银,镀银的铜板与碘结晶体气体发生化学变化,形成有感光能力的碘化银版。显影:形成潜影的银版与加热的汞气发生化学变化,变成碘化银的亮部。定影:硫代硫酸钠把没有发生光照的碘化银溶解并显出底部的暗色。原理:光照变化,经过显影的汞合金成为光泽闪烁的银色,层次丰富且无颗粒,成为正像。缺点:不能复制且汞化物有毒,影响摄影师的寿命。路易斯达盖尔(1787-1851),法国画家和剧院布景师。1827年,达盖尔知悉尼埃普斯的研究工作,决定携手改进工艺。四年后,尼埃普斯不幸去世,达盖尔一个人继续摄影研究。达盖尔改在铜板上制备感光物质碘化银,将镀银铜板放入容器内上方,镀银面朝下,容器下方置一个盘子,内放碘,升华碘蒸汽与银发生化学反应在铜板银面上生成感光物质碘化银。当他把曝光540分后的镀银铜板放在热水银上方时,因水银蒸汽熏蒸,曝光处吸收水银,曝光形成的影像得到了加强,曝光的潜影逐渐被水银蒸汽显影,景物显现出来,成为可视影像。再将铜板浸人食盐水(后改作大苏打)溶液中,未经曝光显影的感光物质碘化银被除去,已经显出的影像便被“定”住了下来,从而获得永久性影像。1837年,达盖尔的试验已经达到实用的程度,达盖尔认为自己的摄影方法与尼埃普斯的方法完全不同,故将他发明的银版法命名为“达盖尔摄影法”。法国政府对达盖尔的发明非常重视,采取给予国家津贴奖励的补偿,以国家科技成果的形式予以公布。1839年8月19日,法兰西科学院和美术院召开联席会议,向全世界宣布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这一天被公认为摄影术的诞生日。几天以后,图书达盖尔摄影手册在法国出版,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本摄影手册,这本书在4个月内就发行了29版并被翻译成6 国文字,从而使摄影术很快风靡世界(见图2-6)。图2-6 达盖尔摄影法的狂热石版画 迪奥多莫里赛1839年12月之后“拍摄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其精确度令当代人深为震惊”的达盖尔摄影法立即迷倒公众,照相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种名为“达盖尔法相机”的照相机开始在独占市场。银版法作为一种实用可行的摄影方法,虽价格昂贵,但影像质量极为精细,迅速在欧美应用,直到19世纪50年代的胶棉湿版工艺出现之前,一直是最主要的摄影技法。正是银版法的发明和问世,才使摄影得以成为人类在绘画之外保存视觉图像的新方式,由此开创了人类视觉信息传递的新纪元。与此同时,照相机日益成为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和商人不可或缺的伙伴。由于达盖尔对摄影术的开创性贡献,他被誉为“摄影之父”。达盖尔的作品存世很少,巴黎寺院街(见图2-7)是他在1838年摄制的代表作。由于曝光时间要长达数分钟之久,因此很难留下人的行迹和身影。图2-7 达盖尔作品巴黎寺院街第三阶段:卡罗摄影法底片革命时间:1835年,英国人塔尔博特。感光剂:氯化银,感光后变成暗色,无感光处显影透明。片基:纸质。优点:可以反复拷贝。缺点:纸基纤维粗糙、成像质量太差、易褪色。1834年,英国的科学家福克斯塔尔博特用写字纸蘸以氯化银,晾干后盖以花边或树叶,放在阳光中曝晒。结果像韦奇伍德试验一样,未被物品遮盖的银盐都变为黑色。不同的是,塔尔博特发现了两个重要的改进方法:第一,将已曝光的氯化银纸浸在浓盐水中,可以防止影像的进一步黑化;第二,虽然晒出的影像是负像,即黑色部分代表白,白色部分代表黑(见图2-8)。把负像通过光线印在另一张感光纸上,便可以表现出正确的影调来。图2-8 塔尔博特发现防止图像黑化和把负像变成正像方法1839年,塔尔博特即达盖儿之后,将自己的摄影方法公之于众,效果很好,此后,改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如J赫谢尔爵士建议,用海波作为定影剂,要比食盐更好;并提出“负片”、“正片”和“摄影”等专业名词。1840年,塔尔博特用碘化钾代替氯化钠制备乳剂,使用显影液进行加工。这样,曝光时间就短了一些,影像也更为牢固了。1841年,他将底版上的形象固定到相纸上,用一张底片复制出几十张照片来的这种负正系统程序的方法申请专利,并命名为“卡罗式摄影法”。卡罗式摄影法成为以后一个半世纪摄影发展的主流,成为照相术的同义词。资料2-2 卡罗照相法的具体操作过程 图2-9 现存塔尔博特的照片负片和正片负片:(见图2-9)1、用最高质量的写字纸,在红灯下蘸以稀硝酸银溶液,接着蘸以碘化钾溶液,并擦干。2、在纸的一面,用毛刷涂上一层硝酸银和酸溶液,并将已光敏化的纸置于火前烘干。然后放入防光盒中,以供拍摄。3、在暗箱中曝光1-3分钟。4、放在第2步所用的硝酸银和酸溶液中进行显影,但必须加水一倍,使溶液的强度减弱一半。5、用海波溶液进行定影,然后水洗及晾干。正片:(见图2-9)1、用另一张纸浸于盐水中,并擦干。2、在红灯下,用刷子涂上一层氯化银溶液,并晾干。3、将负片覆盖于纸面上,用镜框压紧,放在阳光中曝晒,至纸面上形成深棕色的影像为止(约20分钟)。4、将像纸定影,水洗、并晾干。第四阶段:火棉胶湿版法清晰图像及可复制性时间:1851年,英国人阿彻。感光剂:火棉胶使感光乳剂和玻璃结合在一起,火棉胶为一种透明蜜糖状液体,在酒精或乙醚中易爆的不稳定原料,将之涂布在玻璃板上作为感光卤化银悬浮基层,但火棉胶必须在没有干透的情况下才能获取好的影像效果。片基:玻璃。优点:成本较银版照相术便宜,所印出的相片清晰细致远超过卡罗摄影术。缺点:由于感光板必须在未干燥前使用,拍摄者不但要临时配制感光板,而且,要随时随地携带笨重的暗房设备和化学药品,给拍摄者带来很大的麻烦和负担,不少人望而生畏,不敢问津。19世纪50年代初期,摄影经历了一场重大的改革。摄影家要研究一种方法,既具有达盖尔式摄影法那种清晰的影像和细致的影纹,又要像卡罗式摄影法那样能迅速而经济的复制印刷照片。1851年3月,在克密斯特杂志上,阿彻发表了日后统治摄影界30余年的“火棉胶摄影法”。“火棉”,化学名称硝化纤维,因易于燃烧,常用来做火药,故称火棉。将火棉溶解于酒精和乙醚,形成黏性液体,则为火棉胶,酒精和乙醚挥发后,形成一层硬而透明的保护膜。阿彻首先将碘化钾混进火棉胶,形成混合液,将混合液泼到稍微倾斜的玻璃板上,以使火棉胶均匀地扩散到玻璃面全部,然后浸入硝酸银溶液里形成感光性玻璃板,装入照相机,进行拍摄。拍摄后立即放进没食子酸或硫化铁溶液中显影,最后用次亚硫酸或氯化钾溶液定影,所有过程必须在火棉胶负片变干前完成,因为火棉胶越干燥,感光度就越低,且干燥后不溶于水,无法进行显影和定影。 阿彻是一位默默无闻的英国工艺雕刻师、业余摄影爱好者。他一直在探索“湿板摄影法”,即用玻璃板来改进摄影的影纹质量,使之光敏化,然后将湿的玻璃板装在摄影机上,进行曝光,再立即显影、定影、水洗。火棉胶湿板感光速度非常快,只须几十秒便可完成,远远超过了刚普及的蛋清玻璃摄影法,而且影像清晰、成本低廉,能反复印制高质量的相片,与现代意义上的摄影法已经相差无几了,同时阿彻将火棉胶湿板摄影法公开发表,不要版权和专利,无偿地将火棉胶湿板摄影法奉献给全人类,任何人都可以随地制造使用。这样,摄影进入了“湿板时代”( 18511870),即第一个真正令人满意的、影像清晰的负片与正片摄影法,从而淘汰了达盖尔式摄影,发展了卡罗式摄影。由于使用火棉胶很不方便,涂板、曝光及冲洗,都必须在几分钟之内全部完成,且技术要求高,在远离摄影室的地方拍摄,须带上暗室帐篷和化学箱。人们需要有一个更简易的摄影方法:所用材料都是已制造好的,可以在商店里买到,并且可以随时装入摄影机进行拍摄。于是20年后,“火棉胶摄影法”受到了玻璃干版的竞争,并在1880年前后被工业生产的溴化银干片取代。第五阶段:干板和胶片的发明高感光度与便于携带时间:1871年,英国人马多克斯。感光剂:以糊状的明胶为材料的溴化银乳剂。片基:玻璃,胶片的出现取代了以玻璃铁板作为片基。优点:影纹清晰,层次丰富;感光度高,在室外阳光下,可以手持拍摄,不必再用三脚架;外出拍摄不必再携带笨重的暗房设备和化学药品,拍摄后,可以在任何时候冲洗,或请人代洗;为感光材料商品化创造了条件,拍摄者可以在商店中买到现成的感光材料,不必亲自配制,而且质量更好。 缺点:分量重,不便于携带;容易打碎,不易于保存。1871年,英国一名医生兼业余摄影爱好者RL马多克斯在英国摄影杂志发表一篇文章认为:“把溴化银混合在糊状的明胶中,使之成为明胶乳剂,趁热涂布在玻璃板上,干燥之后仍能感光,并能冲洗,而且效果很好。”明胶是用动物的骨和皮提炼而成,是一种透明胶体,在正常室温下,能吸收大量的水分,使体积充分膨胀,干燥后形状不变,卤化银晶体也恢复原来位置。这些特点可以使显影与定影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使记录下来的影像不致由于明胶的胀缩而变形,从而,保证了影像的质量。明胶乳剂的发明,使摄影从“湿板”进入了“干板”时代,开创了摄影的新局面,奠定了当代摄影的基础,1874年,肯尼特通过高温熟化法提高了乳剂速度并在商业上得到很快推广。1888年,美国的卡布特与他人合作,制成以赛璐璐薄膜 赛璐璐又称赛璐珞,是塑料的一种,由胶棉(低含氮量的硝化纤维)和增塑剂(主要是樟脑)、润滑剂、染料等加工制成。透明,有光泽,可以染成各种颜色,易燃。用来制造玩具、文具等,旧称假象牙。 赛璐璐片又称“明片”,“化学板”。绘制动画影片所使用的材料之一。为片基的溴化银软片。美国伊斯门干板公司的创始人G伊斯曼开始生产更薄的、以硝化纤维素为片基的成卷软片,每卷可拍100幅直径为60毫米的圆形照片。冲洗后,将乳剂层从纸基上剥下,夹在两块透明玻璃板中间进行印片。当时,这种卷片被称为“美国胶片”,它克服了卡罗式摄影法纹理粗糙、形象模糊、缺乏层次的缺点,影像质量很好,但照片制作流程很麻烦,而且拍摄者自己不能冲洗;必须寄回柯达公司进行冲印。为了简化这种手续,柯达公司于1889年用硝化纤维溶于乙醇与樟脑中,成为硝化纤维溶液,将硝化纤维溶液涂布于一块长玻璃板上,干后,从玻璃板上剥下;切成长条,并将感光乳剂涂上。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用硝化纤维作为片基的卷片,是我们今天所用的“胶片”的原始。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将伊斯曼提供的70mm胶卷切成两条各宽35mm的长条,在两边打上卷片用的小孔,这就成了日后世界上使用最广泛35mm胶卷。同年,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在柯达公司问世。1891年,伊斯曼推出了可以由摄影者本人装卸的胶卷。到19世纪末,大部分的发达国家都较大规模的制造和销售摄影感光材料,促进了摄影事业的发展。从“干板”的发明到“胶片”的问世,已基本上奠定了当代摄影术的基础与规模。日后的工作就是不断完善感光材料了,如片基的改进,感色性的提高,感光度与颗粒度的提高等。20世纪30年代,不易燃烧的醋酸纤维素软片开始全面占领市场,1926年,全色黑白片问世。大约从1938年起,具有通用暗盒的135胶卷面世。彩色摄影的出现是在20世纪初。虽然法国科学家D迪奥隆在1877年用三层乳剂拍了第一张彩色照片安古伦风景,但真正的实用彩色片是1907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天然彩色片”透明正片。1936年,柯达公司推出了第一个三层乳剂的彩色正片“柯达彩色片”;第二年,德国阿克发公司也推出了类似的产品“阿克发彩色片”。1940年,阿克发公司完成了彩色负片的设计投产,紧跟的是柯达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败,阿克发公司的彩色专利不再受到国际社会保护,各国厂家纷纷生产自己牌号的阿克发产品,先后涌现出美国的“安斯科”、日本的“樱花”和“富士”、英国的“伊尔福”等品牌的彩色正负片。1949年,彩色底片正片法公布,美、日、欧洲各国率先进入彩色摄影时代。196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兰德为宝丽来公司制造出第一批即显彩色感光材料。感光底片与相片是互相贴合的,经过曝光,隔一分钟将底片剥离,即得到一张完整的彩色照片。这便是“一步成像摄影术”,是一项全新的彩色摄影技术,具有划时代意义。至70年代彩色摄影技术更加成熟,有了水溶性彩色胶片、油溶性彩色胶片、高温快速的型胶片、超高速的VR、HR等彩色胶片。作为发展方向,今后还将出现自动调节反差、自动校正密度级数、大宽容度、大光谱范围等多信息容量的彩色胶片。今天摄影底片所用的感光材料,是碘化银乳剂和醋酸涤纶片基。总之,卤化银感光体系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发展,成就是很惊人的,形成了各种黑白片、彩色片、红外片、红外彩色片、多光谱片、射线片、全息片、缩微片及制版片等。在感光材料的研制和生产方面,美国的柯达公司、德国的阿克发公司和日本的富士公司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第六阶段:数码时代的摄影术当前,数码照相机(Digital Still Camera,简写为Digital Camera,简称数码相机,又名数字式相机)正在主宰摄影界。数码相机是集光学、机械、电子一体化的产品,是一种利用电子传感器把光学影像转换成电子数据的照相机。它集成了影像信息的转换、存储和传输等部件,具有数字化存取模式、与计算机交互传输处理和实时拍摄等特点。光线通过镜头或者镜头组进入相机,通过成像元件转化为数字信号,数字信号通过影像运算芯片储存在存储设备中,同时,可以轻易地把数据传输给计算机,并借助计算机的处理手段,根据需要来修改影像。数码相机的诞生标志传统摄影术利用光化反应记录影像方式的彻底转型,一种全新的微电子综合成像技术的诞生。数码相机的核心部件是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元件,亦称光电耦合器)图像传感器,它使用一种高感光度的半导体材料制成,能把光线转变为电荷,通过模数转换器芯片,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经过压缩以后由相机内部的存储器或内置硬盘卡保存。数码相机的CCD内含的晶体管数量越多,象素就越多,分辨率也就越高。数码相机的光学镜头系统、电子快门系统、电子测光系统及操作与普通相机并无多大差别,但在机身上也增添了一些新的系统,如LCD(液晶显示屏)等,可以直接观察拍摄成像结果,也可与电视AV端子连接在电视机上观看图像。数码相机最大的优势在于信息的数字化,可以即时处理、即时传送,免去了胶卷冲印等过程。不足之处有:由于通过成像元件和影像处理芯片的转换,成像质量相比光学相机缺乏层次感;由于各个厂家的影像处理芯片技术的不同,成像照片表现的颜色与实际物体有不同的区别。(二)照相机的发展阶段摄影的发展同感光材料的研究与创新紧密相关,相机也随着感光材料的发展而不断革新。早期相机主要由箱体、小镜头和调焦用的磨砂玻璃组成,进光量控制是用镜头盖的取下盖上来进行的,简单但不实用,这种相机与达盖尔时代和湿板时代的低速感光材料相适应。干板时代开始使用带皮腔的暗盒照相机,操作方便,但是体积太大,换片频繁,且要装在大三脚架上,外出摄影负担很重。1854年,J梅利什和B斯潘塞在卡罗摄影术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相机,其两侧各设一根卷片轴,通过卷片,让纸基感光材料依次曝光。这是今天流行最广的胶卷式相机的雏型。此后,照相机的发展经历了下面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893年1924年)这一阶段,照相机的机身由木箱改变为金属机身,镜头由单片新月形透镜发展为校正像差的多组多片正光镜头,镜头上设置了光圈和快门,以控制曝光量。 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发明了安装胶卷的方箱照相机,对摄影的普及起了重要作用。1913年,德国蔡司显微镜厂的奥斯卡巴纳克研制成使用35mm电影胶卷的135照相机。第二阶段(1925年1953年)1925年,德国莱茨公司改进了巴纳克照相机,生产出采用埃尔玛镜头的平视取景的135照相机,命名为徕卡I型。徕卡135照相机便于携带和抓拍,对新闻摄影的发展和摄影的普及起了推动作用。 1929年,德国罗莱公司生产出第一台双镜头反光120照相机,命名为罗莱弗莱克斯。1932年,德国蔡司公司和伊康公司生产出装有硒光电池测光表的照相机康太克斯I型135旁轴取景照相机。 1948年,德国生产出第一台五棱镜单镜头反光135照相机康太克斯S型照相机。同年,瑞典生产出可更换镜头和片盒的120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哈斯勃莱德(哈苏)照相机。 在此阶段,镜头单层镀膜技术得到推广,变焦距镜头诞生,照相机性能进一步完善。德国照相机的质量和产量在当时均有明显的优势,莱卡照相机和罗莱弗莱克斯照相机成为各国仿效的对象。 第三阶段(1954年1984年)1954年,德国阿克发公司生产出第一台有镜头外测光功能的阿克发EE(电眼)型135平视取景照相机。从此,电子技术应用于照相机领域。1959年,阿克发公司生产出具有自动曝光(AE)功能的照相机奥普蒂马照相机。1977年,日本小西六公司生产出第一台自动调焦(AF)照相机柯尼卡C35AF 型平视取景照相机。1981年,日本索尼公司生产出用磁盘记录影像的静态视频照相机马维卡照相机,把光信号转变成模拟的电信号记录在软磁盘上,为数字影像系统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1982年,尼康公司推出的FM2全手控机械照相机,最高快门速度达14000秒,闪光同步快门速度达1200秒。该机型以其优良的性能成为众多专业摄影者的首选机型。1983年,尼康公司生产具有分区评估测光功能的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尼康FA型照相机,使测光精确度大大提高。 这一阶段,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于照相机领域,使自动测光、自动调焦、自动曝光成为现实。光学传递函数理论的推广、新型光学材料的开发和光学加工技术的提高,使镜头质量得以改善。非球面透镜崭露头角,镜头向系列化、专业化发展。日本照相机后来居上,在自动化程度和产量上开始占有优势。第四阶段(1985年以后迄今)1985年2月和9月,日本美能达公司生产由微型计算机控制的135单镜头反光AF照相机美能达X7000型、X9000型照相机的问世,标志着照相机制作进入以电子技术为主导、并逐步智能化的阶段。1986年4月,日本尼康公司生产同时具有单次AF模式和连续AF模式的尼康F501型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可与非AF镜头的通用,使用户在照相机的更新换代中减少损失。 1988年5月,美能达公司推出智能化的Dynax7000I型135单镜头反光AF照相机。该照相机能根据动体速度提前调焦至拍摄位置。 1988年12月,尼康公司推出尼康F4型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尼康F4型几乎将当时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所有的功能集于一身,它具有AF焦点预测、l8000秒高速快门、自动包围曝光、高光阴影控制、陷阱调焦等功能。因此被美国航天总署装备在“发现号”航天飞机上。 1995年,柯达公司推出623万像素(20363060)的柯达DCS 460型数字照相机,将CCD的影像信号变为数字信号记录在磁盘上,该照相机使用尼康F90照相机的机身和镜头。数字照相机的诞生,标志着计算机技术全面进人照相机领域。1996年,尼康公司推出了采用1005像素CCD作测光元件,可评估景物各部分亮度,在追踪AF条件下每秒钟连拍8幅的尼康F5型照相机。1996年5月,由美国柯达、日本尼康、佳能、美能达、富士五大公司联合推出APS(先进摄影系统)胶卷、照相机、冲扩机系列产品。APS胶卷片宽24mm,体积小,安装快捷,不伤胶片,胶片上的磁性涂层可记录拍摄和冲扩的有关信息。这一阶段,由于不断采用最新的电子科技成果,照相机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操作越来越方便。数字影像技术得以迅速发展,虽然数字影像在分辨率、宽容度、感光度等方面还不如银盐影像,但由于其传输快捷、处理方便,已经在新闻业、广告业以及军事和科研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第二节 新闻摄影的诞生知识要点1、处于萌芽状态的新闻摄影属于一种偶然性的记录。2、19世纪中期世界风云的激荡,使摄影成为新闻传播的工具,真正的新闻摄影诞生于人类动荡变幻的战争烽火当中。3、我国早期的新闻摄影活动。新闻摄影自1842年在德国汉堡的大火中萌发以来,至今不过l60多年的历史。这期间,新闻摄影技法与观念,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良与蜕变。新闻摄影的发展,离不开芬顿、布雷迪、海因、里斯、萨洛蒙、布勒松等新闻摄影先驱的探索与实践。他们的新闻摄影实践,既创立了现代新闻摄影的拍摄技法与原则,也促进了新闻摄影理论的建立与发展完善。在新闻摄影理论方面,爱默生的“自然主义摄影”理论、布勒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洛伦特的现代新闻摄影准则及图片编辑原则等,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新闻摄影的合规律性发展,也确立了新闻摄影在新闻传播领域及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一、国外早期新闻摄影活动达盖尔摄影术公布于世后,很快风靡世界。大部分人都把这新奇的技艺当作绘画的一种替代品。画家们开始改行,为时尚人士拍摄肖像,或者代替画笔画纸去纪录自然风光。当时人们还没有想到用它来记录生活场景和反映社会问题。1842 年5月5日至8日,德国汉堡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四天大火,汉堡城市被夷为一片废墟。当时以银版摄影术为各界人物拍摄肖像的画家比鸥乌和史特尔茨纳进入火灾现场,克服了许多困难,拍摄了大量的火灾遗迹记录照片,真实地再现了火灾给人类造成的破坏性灾害,至今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组照片由于种种原因散失于世,仅存一幅(见图2-10)。图2-10 汉堡大火废墟 比鸥乌、史特尔茨纳拍摄比鸥乌与史特尔茨纳拍摄的火灾记录照片,是摄影术诞生三年以来,第一次用于记录社会事件,这次拍摄和这张火灾遗迹照片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照片,代表着新闻摄影的萌芽。虽因照相制版术尚未发明,无法将照片印刷到报刊上去与公众见面,但它毕竟是第一次不以绘画、创作为手段的拍摄活动,而是出于对事件的意义与影响的认识,在事件现场所作的客观的见证性记录,在摄影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一周后,刚创刊的世界上第一家有插图的杂志伦敦新闻画报,却丝毫不知道有这张历史性的照片,在其创刊号上刊登了一幅汉堡火灾线画插图,由画家根据大英博物馆所藏的汉堡照片,巧妙地描绘上一些火焰和浓烟,冒充作这张大火的摄影记录照。这幅插图虽然场面逼真,但却遭到人们的讥笑。此后,该刊率先用照片代替绘画。1851年,画报客厅之友是最早刊登照片的周刊。但是,由于当时照片登报的技术条件还未具备,大多数新闻照片,都是通过逐张成套卖给顾客和巡回展览等形式传播给社会公众的,而未能在报纸、杂志上刊载,报纸也只是用图画或以新闻照片为基础的木版线画作插图。处于萌芽状态的新闻摄影属于一种偶然性的记录。在摄影诞生的初期,拍摄者大都是画家、旅行家。大量拍摄人像、风光,偶然记录一些社会事件。这些记录社会事件的照片大多数不是出于信息传播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把有影响的事件记录下来,留作资料,故而被称为是“记录照片”。到了1855年2月,新闻摄影史上的杰出人物、战争摄影的先驱、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的创办人罗杰芬顿,在商贾的赞助下,带着4名助手和3匹马、一辆大车,满载着36大箱的仪器与原料等,奔赴前线拍摄克里米亚战争。当时的摄影技术条件还处在湿板时期,前线的酷暑气候,使得芬顿的湿板常常在插入相机前就已干化。芬顿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带着700块玻璃板,用3秒以下的速度冒着枪林弹雨拍摄了许多战争场面。在3个月的艰苦工作之后,带着360块底版回到英国。这些图片(见图2-11)在伦敦展出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次活动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历史上首次用摄影来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图2-11 罗杰芬顿用火棉胶底片拍摄的克里米亚战争照片(1855年)罗杰芬顿的这些照片,在今天看来并不能给人以战争纪实的感觉,其画面形象展示的是火线后方经过着意打扮摆布的战士,被摄影史家形容为是“给人以安慰的描写的、最早记述战争的照片”、“像郊游一样的照片”。分析其原因,一是,由于他的赞助人禁止拍摄残酷的场面,以免让战士的家属担惊受怕;二是,新政府想给后方国民一种好印象,即前方将士的战志都很高昂;三是,原始的器材与技术条件的限制,须于拍摄前先在马车上涂上乳剂,然后立即拍摄,且在灼热的太阳光下,曝光时间需320秒,无法做到抢拍、抓拍战争现场的尝试。虽然如此,芬顿毕竟是第一位有计划、有规模地专程记录战争的摄影家。与芬顿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位战争摄影先驱、新闻摄影史上的“神话人物”、美国摄影家马修布雷迪,他在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时,自己筹措资金,带着20多名助手和一辆黑色马车奔向战场,同时,还身带一份林肯亲笔签名的“布雷迪通行证”。1860年,布雷迪为林肯拍了一张被全世界所熟悉的照片,林肯清瘦却很坚毅的神情,被拍摄者很有质感的表现出来(见图1-12)。图2-12 布雷迪拍摄的林肯照片:把其貌不扬、形体笨拙,一副“山野村夫”模样的林肯,拍成了仪表大方、智睿深沉又不失和蔼的风云人物。林肯常说:“布雷迪和库拍学院使我成了总统。” 布雷迪用火棉胶底版术拍摄美国内战的真实场面,以鲜明的客观性让公众第一次从照片上看到了焦灼的土地、焚毁的房屋、悲痛欲绝的家庭以及无数的尸体,甚至有联邦军战士阵亡的特写镜头(见图2-13)。“布雷迪以客观、不带个人情绪的风格所纪实的军队、战场和被战火摧毁的城市,是早期纪实摄影的典范。” 美阿瑟罗思坦著、李文吉译,纪实摄影摄影大师及其理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布雷迪认为,只有如实地拍摄,才能真实地反映战争的残酷性,“照相机是历史的眼睛”。这次大规模的战争新闻摄影行动共拍摄了近5000 张照片,但政府不肯收购这些照片,使得布雷迪负债累累,于1896年11月15日在贫困交加中死去。布雷迪是新闻摄影史上首位以忠实客观的态度与手法,记录事件的真实情景,逼真展示战争的现场气氛,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心灵感受的摄影大师。他身前的这些照片,已成为美国最珍贵的历史文献。图2-13 布雷迪拍摄的美国南北战争场景 同一时期,另一些摄影家也投身到重大战争事件中进行摄影记录。如1859年,萨锡贝拉尔基腓列父子以摄影家身份随军出征,拍摄了法国卷入的奥地利与撒丁尼亚战争;罗伯逊与毕托拍摄了印度战乱;1860年,意大利摄影家毕托专程赴中国拍摄鸦片战争;1864年,布兰特、古拉夫、哈尔斯巴等拍摄了普鲁士和奥地利联军攻打丹麦之战;1870年普法战争与1871年的巴黎公社时期,几个无名的摄影师们拍摄了战争与运动中的许多历史性场景,如推倒班多姆圆柱和拿破仑立像及收硷在棺材里的无名英雄队员。这里必须提到的是,摄影师拍摄了成百上千的巴黎公社社员的照片(社员们站在街垒上自愿让人拍照)。公社陷落后,警察就用这些照片来辨认哪些是公社社员,而被认出的则几乎都被处以死刑。摄影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警察的告密者。综上所述,19世纪中期世界风云的激荡,使摄影成为新闻传播的工具,真正的新闻摄影诞生于人类动荡变幻的战争烽火当中。20世纪初,由于摄影术的改进,印刷出版技术的进一步完善,网目照相技术开始在报刊出版业得到应用,照片采用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读者评价报刊的标准之一,报刊新闻图片也由最初的点缀品演变成形象纪实报道的主要形式。从此,新闻摄影开始从绘画主义的摄影热潮中分离出来,成为切入现实社会、专门捕捉天下大事的新闻传播手段。二、中国早期新闻摄影活动摄影术诞生后不久,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五个通商口岸被迫打开,西方传教士、商人、官员在广州、上海等地开设照相店,谋取暴利,将摄影术引入中国。随后,外国摄影师如埃及尔、阿比托、汤姆森、米勒等不断来华拍摄,记录中国的社会历史,这些活动普及了摄影知识,使国人对摄影有了初步接触和了解。同期,我国产生了一批最早的摄影家,如林箴、罗林、邹伯奇、罗元佑等。19世纪60年代初兴起的洋务运动,为引进近代科技打开了方便之门,我国摄影行业开始起步。70年代,国内陆续编印出版了第一批有关摄影的专门书籍,如德贞撰写的中国第一部摄影术专著脱影奇观,徐寿的色相留真、照相器、照相干板法,丁韪良的格致入门。1875年申报刊登了照相法等文章。这些摄影著作、文章系统介绍了摄影技术理论,促进了摄影技术在国内的推广与提高。20世纪初,照相器材在中国大量销售,摄影爱好者也大量增加。清政府在“实业救国”的思想指导下,开始设立摄影职业教育。1906年的济南工艺传习所,分设照相等科目,举办摄影展览与评奖。统治者逐渐改变视摄影为“奇技淫巧”的轻蔑态度,开始把它作为维护统治的工具。1913年,中国第一个民间摄影团体“精武体育学校摄影部”在上海成立。在摄影术传入中国的前50多年里,摄影主要以营利为目的,题材多限于人物肖像。只有少量的纪实报道摄影的初步尝试,拍摄社会风俗、市民生活等内容。如1876年由英商建造的上海至江湾镇13余里的铁路通车、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铁路通车、1886年醇亲王奕譞巡阅北洋舰队(见图2-14)等,都有照相馆的摄影师到场拍摄,摄影留念已成为一些重大社会事件和活动所必备的记录方式。但受到当时我国的社会传播环境的限制,纪实摄影表现形式与选题内容都显得非常压抑。图2-14 醇王抵津检阅海军帅字旗船 梁时泰拍摄 1886年资料2-1 我国早期新闻摄影先例 马运增等编:中国摄影史1840-1937,54 页,中国摄影出版社,1987年。1876年由英商建造的上海至江湾镇13余里的铁路通车,定于 7 月 1 日举行通车典礼,成为当时国内一新闻。1881年唐山胥各庄铁路通车典礼上李鸿章及经办官员立于车上拍摄的典礼纪念照 图片来源:图说中国网/frame.php?frameon=yes&referer=http%3A//viewthread.php%3Ftid%3D625761876年6月15日,在申报上刊登了如下一则广告:拍照火轮车本店现蒙申报馆主托照至吴淞火车形象,订于此礼拍照日五点钟,携带机器前往停顿火车处照印。惟肖物图形,尤须点缀,敢请绅商士庶来前同照,其形景更得热闹,想有雅兴者定惠然肯来也,特此预布。日成照相馆启。从该则广告可以看出,尽管当时报纸上还不能刊印照片,但是报馆已开始请摄影师拍照。由于当时胶片感光度慢,无法再通车时现场拍摄,便早于典礼在火车停顿处拍摄,为了制造气氛,还邀集各界人物前往“点缀”。这种摄影应属纪实摄影,也是中国早期采访摄影的一个先例,拍摄的场地不再是照相馆,而是新闻现场。1884年,上海申报的附刊点石斋画报用木刻画的形式来报道时事新闻,是中国第一份时事画报。但是,“手绘时事图画,描绘事物难以真切,多带有主观成分。因此,尽管有其新闻性的一面,但还不能构成正式的新闻报道” 马运增等编:中国摄影史1840-1937,113页,中国摄影出版社,1987年。20世纪初。我国一批著名的杂志和中文期刊开始持续刊登照片。最早刊登新闻照片的是1902年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在日本横滨创办发行的报纸新民丛报。国内的报纸中,最早使用新闻时事照片的是1906年上海时报和北京京话日报对“南昌教案”的报道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380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也有人认为京话日报是最早登载时事照片的中国报纸。1906年3月29日,北京京话日报第570号刊登了“南昌教案”中被法国传教士杀害的县令江召棠的遗体照片,被认为是中国报纸刊登新闻照片之首。广州国事报在1907年8月20日发表了女界流血者秋瑾的时事照片。1907年由留法学生组织“世界社”创办的世界画报是第一份中文摄影画报,每期刊登一、二百幅照片,当时是行销国内的唯一一种摄影画报,不乏介绍国际国内时事的新闻照片。辛亥革命胜利后,在孙中山先生授意下,高仑创组了“中华写真队”。这是一支专业的摄影报道队伍,队员随孙中山活动并经常深入军队拍摄战争进展情况的图片,并提供给真相画报。真相画报于1912年在上海创刊,岭南派画家高奇峰任编辑兼发行人,是我国较早的以完备的报道摄影为主的画报,设“时事摄影”、“名胜摄影”等栏目,每期都有与时局形势紧密相关的专题照片刊出,特别是在第14至17期以新闻摄影报道方式连续报道宋教仁被刺案详情,并刊登谋杀宋教仁先生之关系者和谋杀宋教仁先生之铁证一斑两组照片(见图2-15),因此触怒了袁世凯政府,于1913年夏被迫停刊。图2-15真相画报刊登谋杀宋教仁先生之关系者专题照片(1912年)第三节 新闻摄影的发展知识要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新闻摄影在新闻工作中的价值增加,社会作用进一步扩大,新闻摄影的地位进一步提高。2、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是西方新闻摄影的繁荣发展时期。3、我国新闻摄影事业从20世纪20年代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经历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蓬勃发展。一些著名报人和新闻摄影实践者,归纳总结了有关新闻摄影的理论,对指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