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讲义(1).doc_第1页
组织行为学讲义(1).doc_第2页
组织行为学讲义(1).doc_第3页
组织行为学讲义(1).doc_第4页
组织行为学讲义(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组织行为学是以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为基础,以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模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组织行为学从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次对组织行为进行研究,着重探讨影响组织绩效的有关因素,揭示人的工作行为实质,以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协调和控制能力。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组织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本课程应先于其他管理专业课程开设。 本课程采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在编写教学大纲时,一方面考虑到组织行为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特点和教学要求,尽量做到理论性、系统性和应用性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将我国的组织管理实践和国外先进组织行为理论与经验相结合。 理论教学:重点关注个体行为理论、群体行为理论、激励理论、领导理论、压力理论以及组织文化理论等六个知识点。课堂讲授以教师讲授为主,主讲教师会通过启发式的问答、生动的案例和灵动的课件为学生剖析理论知识,让学生明白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应用领域。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采取了“LCIPC”式教学,即课堂讲授(Lecture)、案例分析(Case Study)、课堂互动(Interaction)、实践教学(Practice)以及网络课堂(Cyber Classroom)相结合。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指依据课程内容和某方面的现状设计问题,学生依据问题要求搜集信息,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进行调查研究,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包括综合性实验、教学案例、视频案例、自我认知、管理游戏、教学模拟软件、经理讲坛和企业实习等方式。团队游戏和自我认知测试,有助于学生增加对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的了解。分组案例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案例讨论,提出问题解决办法,并在课堂上演讲,有助于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研究性教学:课程组根据组织行为学领域研究前沿拟定若干研究课题,吸引学生参与学术团队,积极参与研究训练活动。通过研究训练增强他们的学术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另外,课程组还结合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引导学生参与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企业实践活动。如何学好组织行为学?1、学习目的 树立起管理意识; 掌握必要的组织行为学理论和方法;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不断提高管理能力。2、学习方法 唯物辨证法、系统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听课+参与讨论+案例分析+分析现实3、考核办法期末考试:70%平时出勤、发言、作业:30%4、参考资料组织行为管理,李剑锋著,人民大学出版社组织行为学,斯蒂芬罗宾斯著,人民大学出版社介绍中外著名企业、企业家的书籍介绍组织行为管理实践的报刊及网络文章第一章 导论本章的重点、难点及要求:1、了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和内容体系。2、掌握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理解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和作用。3、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基本概念: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管理引子:请问以下哪些判断是错误的?1、快乐的工人是生产率高的工人。(爱畜理论)2、当领导友好、平易近人时,工人会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3、通过面试可以正确区分合格的申请者。4、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一份挑战性的工作。5、为了让人工作努力,你应使用一些威胁。6、每个人都会为了金钱而工作,金钱对他们都有激励作用。7、大多数人都关心别人的工资超过自己的。8、最有效的团队和组织是没有冲突的。第一节 组织行为的概念一、组织 (一)组织的定义1)组织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有某种目标、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和分工的社会技术系统。(徐联仓 )2)组织是一种有意协调的社会单元,有两个以上的人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达到共同的目标或一系列目标。3)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Stephen P.Robbins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为一定目标而进行协作活动的集体。5)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共同目标,通过各部门劳动和职务的分工合作和不同等级的权力和责任的制度化,有计划地协调一群人的活动 。(薛恩EHSchein)6)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张德 )组织的共同特征:(1)目标:每一个组织都有明确的目标,如企业要使盈利最大化、学校要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医院要提供医疗服务。目标决定了组织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2)资源:组织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必须拥有相应的资源,如企业拥有人才、资金、机器、设备、品牌、技术等各种资源。(3)结构:在组织的各种资源中,人力资源最重要、最关键。组织需要科学地划分部门、划分层次,需要明确各部门、各层次的责任、义务、权力与利益。(4)互动: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任何组织都离不开环境、离不开其他组织,都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都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总结: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二)组织类型根据组织人员的多少,可将组织分成:、小型组织(3人30人);、中型组织(30人1 000人);、大型组织(1 000人45 000人)。根据产权的归属,可分成:、公有组织如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国有学校等,归国家、全民或集体所有;、私有组织如私营企业、私立学校等,归某个或某些公民个人所有。根据目标的不同: 1、营利组织。以获利为主要目标的组织,如工厂、商店、商业银行、饭店、矿山、公司等。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个人诊所、私立学校等组织已经成为营利组织,纳税。 2、非营利组织。除公共组织外,一切不以营利为主要目标的组织,如国有医院、国有学校、各类社团、宗教团体、慈善机构等。非营利组织既是营利组织的重要目标市场,也承担着许多重要的社会职能,为其他组织提供独特的服务。 3、公共组织。负责处理国家公共事务的组织,如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政府机关、军事机关等。代表公众通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管理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使之符合国家与公众的利益。虽是组织之上的组织,但也应遵循法律,不应过多干涉。二、行为 就是人的活动。行为是指人或动物表现的,和生理、心理活动紧密相联的外显的运动、动作或活动。所有的行为都是有一连串的动作组成,行为的基本单元是动作。行为的种类:(1)按行为主体的不同:个人行为;团体行为。(2)按人类活动的不同领域:管理行为、政治行为、社会行为、文化行为、战争行为。三、组织行为(一)组织行为定义 指人们在作为组织成员(普通员工、管理者)时表现出的行为。但组织成员的行为并不完全属于组织行为。下班后的业余活动不是组织行为。组织行为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所有行为。(二)组织行为的种类1、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 (1) 微观组织行为:组织内的某一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它包括:个体行为、人际行为、群体行为。 (2) 宏观组织行为:所有组织成员作为一个整体活动时表现出的行为,如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组织学习。2、根据与组织目标的关系 (1) 正向组织行为:组织成员表现出的一切都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如尽职尽责、遵守规章制度等。奖励、鼓励、保护。 (2) 反向组织行为:组织成员表现出的所有阻碍组织目标表现的行为,如迟到、缺勤、偷窃、暴力、吸毒、欺骗等。惩戒、消除或减少。(三)人类行为一般规律1、目标律:任何行为都指向一定的目标。这些目标可能是主体之外的任一客观事物,如金钱、住房、轿车、职位、名誉等。目标 “拉动”人们付出努力去获得。 2、动机律:所有行为均有动机“驱动”。动机启动并维持人类行为的生理、心理状态,如欲望、需要、兴趣、信念、情绪等。人的行为在动机的驱动下指向目标。3、强化律:预期目标或有利结果作为强化物增大了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4、遗传律:一个人的行为特征部分决定于从父母双亲那里获得的基因的状况。如果遗传基因有缺陷,将导致人类行为的变态。例如,先天愚型病人有严重智力障碍,是因为第21组染色体不是正常的一对,是三个。 某些男性的社会行为(如暴力犯罪)可能与他们的性染色体中存在过多的X有关。5、环境律:一个人的行为特征决定于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孟母三迁)6、发展律 个体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行为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能力的提高、性格的改变、知识的积累等。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艾里克森把人一生的行为发展分成八个阶段: 基本信任一基本不信任(1岁前); 自主一害羞、怀疑(1岁3岁); 创造一罪恶(4岁5岁); 勤奋一自卑(6岁一11岁); 自我认同一一角色混乱(12岁20岁); 亲密一孤立(21岁一24岁); 关心后代一自我关注(25岁65岁); 自我整合一失望(66岁后)。 每一阶段都存在一种危机,如果每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则会产生良好的人格特质,否则相反。7、差异律: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人格特质、价值观、兴趣、动机等方面存在差异,源于遗传、环境、情景等影响。劳动力多样化有利于组织绩效的提高。8、本我律:虽然一个人在行动时考虑到法律与道德的约束,但在本质上个体只顾追求自己的利益、自己的目标。弗洛伊德: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梦的分析 本我蕴藏着人们的本能冲动,以无意识的非理性冲动为特征,按照快乐原则操作,不顾后果,寻求即刻满足。自我是在现实的需要与本我的非理性需要之间起中介作用。按照“现实原则”操作,为了在以后得到更大满足,因此推迟不合适的即刻的满足。超我是受父母的教化和道德准则影响所形成的良心和理想自我,对自我进行监视和统制。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伦理学、生理学的基本理论来研究企业中的人或群体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提高组织效率的综合性科学。一、管理科学的发展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管理问题。但管理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早期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和最新管理。 1、早期管理(经验管理阶段):指从手工业生产机器生产转变的初期。管理仅仅是依靠工厂老板的个人经验。2、科学管理时期: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 :美国的泰勒运用“时间一动作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提出了“劳动定额”、“计件工资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制度和方法。“计划管理”理论:法国的法约尔(Henri Fayol) 提出构成管理的基本要素,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提出 14条管理原则。 “行政组织”理论:德国的韦伯(Max Weber) 的“官僚结构”(bureaucracy) :组织应是一个等级森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金字塔形结构。区别:泰勒的研究侧重于企业基层人员的操作分析、组织原则和工作监督; 法约尔的思想则主要集中于高层的管理原则,如企业的计划,不同层次组织的协调、控制等; 韦伯是社会学中组织理论的创始人,“官僚结构”组织理论是各类组织采取的“直线式”组织结构的理论基础。 共同缺点:轻视组织中人的因素问题,仅把人看成机器,而不考虑人的思想、感情、主观能动性。3、现代管理阶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分为行为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 行为科学学派强调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管理问题。它重视社会环境、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提高工作效率的影响。认为生产不仅受物理、生理因素影响,而且受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不能只重视物质因素、技术因素,而忽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行为科学学派重视人的因素,主张用各种办法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填补了科学管理时期对人的因素的忽视,组织行为学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行为科学学派在学科上的体现。管理科学学派(运筹学派)是泰勒制的继续和发展,不同之处在于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就,并且研究的问题更为广泛。 注重数学和统计方法,注重运用电子计算机,广泛运用数学模型寻找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最优化的解决办法,侧重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研究。行为科学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在理论和研究上各有侧重,但在管理实践上相互补充。不可能单纯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管理现代化的大型企业,同样,也不可能不管人的因素而只依靠数学和统计方法来解决现代企业中的重大问题。4、系统理论阶段:从70年代以后,系统理论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要求把组织中对人的研究和对物的研究结合起来,统一考虑组织中的人、财、物,以及组织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二、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理论准备 1、心理技术学 1912年,美国心理学家闵斯脱博格(HMuns. terberg) 心理学与工业生产率论述了用心理测验方法选拔合格工人等问题。解决如何挑选和培养合格的工人去适应他们所要掌握的机器,即解决人适应机器的问题。2、霍桑实验 1927年至1932年以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梅奥(Elton Mayo) 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提出 “人群关系”(human relations)理论。研究厂房照明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开始时曾设想灯光的明暗会对劳动生产率发生很大影响,但是实验结果是照明对劳动生产率并无影响。 梅奥等人在霍桑工厂经过五年的实验和观察表明,职工的士气、生产积极性主要决定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决定于职工与管理人员以及职工与职工之间是否有融洽的关系,而物理环境(照明等)、物质刺激只有次要意义。 霍桑实验最早提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并且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际关系的因素。3、群体动态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场”理论(借用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人的心理和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 用。当人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而周围环境起着导火线的作用。人的行为动向取决于内部力场与情境力场(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内部力场的张力。1933年他把“场”理论用于研究群体行为,提出了“群体动态” (group dynamics)的概念。而研究“群体动态”就是要研究影响群体活动动向的诸因素,因为群体活动的动向同样取决于内部力场与情境力场的相互作用。4、社会测量学(sociometry) 莫里诺(JLMoreno) 原在维也纳的医院和研究所从事精神病治疗和研究工作,创造了所谓“心理剧”的治疗方法。1927年迁居美国后提出了社会测量理论。这种技术主要是通过填写问卷,让被调查者根据好感或反感对伙伴进行选择,并把这种选择用图表表示出来,使研究者可以根据图表对群体中的人际关系进行分析。5、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提出的。40年代马斯洛发表了人的动机理论一文,其中首次论述了作为人的动机基础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类,即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成金字塔形的层次。马斯洛的理论对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因为人的动机、动机的激发都是以需要为基础的。而激励理论则构成组织行为学中个体行为研究的核心部分。三、西方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动向人们对各类组织中人的行为和心理的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组织行为学最初出现于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组织行为学才真正成为一门系统的管理学科。组织行为学的特点: (1)综合性。借鉴和移植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中的概念、术语、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组织(主要是工商企业)中组织成员的各种工作行为。 (2)系统性。它有明确界定的范围(组织环境)和层次(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它总是与一些较基本的理论和观点(如管理的系统观、各种人性观等)相联系而形成自身的体系。 (3)科学性。它运用了科学的、系统的实验方法进行研究,排除了常识中的各种偏见和误解,保证了其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可信性,而不是一般的经验、预感、直觉和臆断。 (4)应用性。在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合理使用人才、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凝聚力、提高领导水平、促进组织变革和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发展动向:从综合性的角度来看,组织行为学体系中发展不平衡的缺陷比较明显。 在运用其基础学科的知识上,心理学远远超过社会学等学科;在各层次的均衡发展上,微观层次(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又远远超过宏观层次(组织行为);在微观层次本身上,个体行为的研究又超过群体行为的研究;在个体行为上,激励问题的研究又超过其他的课题。现在更需要向群体行为、组织行为的方向扩展研究。除心理学外,借鉴和移植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还有很大的潜力。在系统性上,从强调“人”的管理或“物”的管理的片面性,到探索“人”与“物”相结合而以人为主导的管理观。出现了企业文化研究热潮。 在科学性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逐步从静态的观点发展为系统观点和应变观点。研究方法从纯思辨性转变为实证性的定量分析;从对行为的单因素分析发展到多因素的综合分析,从过去传统的实验室实验发展为现场实验,并广泛运用电子计算机和统计分析技术。 在应用性方面,组织行为学力图赶上管理实践的新发展。使跨文化研究成为新热点。案例研究 :金光公司 多年来,乔刚一直梦想拥有一家自己的公司,在好朋友陆侃的建议下,乔刚注册了专门从事建筑供应业务的金光公司。金光公司在市郊租了一间大仓库用于储存建筑材料,同时招聘了数名职工分别负责货物运输、财务和行政工作。 开始时,金光公司的业务量很少,靠开发商陆侃的帮助,金光公司勉强维持运转。一年后,由于结识了建筑行业联合会理事长,乔刚拿到了一个大型住宅项目的供应合同。公司上下工作认真,赢得了开发商的高度赞扬。从此,金光公司迈入高速增长的新阶段。 三年后,公司的人数增加到50人,还另租用了一间仓库。与此同时,乔刚开始担心公司出现的许多问题,首先是陆侃。一次,陆侃让乔刚在极短的时间内供应一些紧缺的材料,因为实在无能为力,乔刚没有答应好友的请求,两人从此翻脸。乔刚不担心生意受损,只是很惋惜失去了一位好朋友。另一个问题是,乔刚发现自己在办公室处理文件的时间越来越长,他已经不认识许多员工,也无法直接指挥仓库的运营。他任命两位公司元老为仓库的业务经理,但依然掌握着工作计划、任务分配等所有事项的决策权。他甚至坚持亲自检查和签署采购单。而且,公司大多数的合同还是由乔刚通过人际关系获得。这一切使业务经理左右为难,一方面他们对乔刚非常忠诚、不愿争权,另一方面他们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的职权来从事经营管理。 最近的事情使乔刚觉得问题非常严重。第一,一位重要的客户打电话抱怨金光公司没能及时供应一些关键物资,表示今后不再合作;第二,几个优秀员工同时提交了辞呈;第三,会计汇报说公司的营业额和利润出现了明显下降。分析思考题:1、乔刚遇到了哪些组织行为管理问题? 2、乔刚应如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3、金光公司的问题有无普遍性?为什么?你适合从事管理工作吗?下面这一个问题,如果在你以前未曾读过,不知道正确答案的前提下,前8秒钟回答出来,意味着你肯定适合从事管理工作。在一个充气不足的热气球上,载着三位关系人类兴亡的科学家,第一位是环保专家,他的研究可拯救无救人,免于因环境污染而面临死亡的噩运。第二位是原子专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原子战争,使地球免于遭受灭亡的绝境。第三位是粮食专家,他能在不毛之地,运用专业知识成功地种植谷物,使几千万人脱离因饥荒死亡的命运。此刻热气球即将坠毁,必须丢掉一个人以减轻载重,使其余两人得以生存,请问该丢下哪位科学家?(这个问题曾在英国某报纸刊登,巨额有奖征寻答案。问题刊出后,一时间给报社反馈甚多,各种答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最后结果揭晓却让人大吃一惊后而心服口服。巨额奖金的得主是一个小男孩。他的答案是:将最胖的那位科学家丢出去。)第二章 个性与行为教学目标:1、掌握个性的概念和个性的结构与内容;2、理解个性、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差异在管理中的应用。难点:个性测试重点:人性的理论、需要动机与行为、社会知觉、态度与行为、情感与行为引子: 自画像 很多人认为自己最了解自己,其实不然,一个人的内心有4个窗口,各个窗口的大小比例因人而异。 了解自己的两个途径: 内省:摘下有色眼镜,“他们这么看我是因为误解我了” 交往: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获得自我信息增多,全面透明窗口别人了解,自己也了解隐蔽窗口别人不了解,自己了解不透明窗口别人了解,自己不了解未知窗口别人不了解,自己不了解(一)个性的特点1、社会性:个性是受社会的影响而形成的,离开了社 会,个性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2、差异性:世界上不存在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3、相对稳定性:个性是人内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偶尔出现的某种心理4、整体性:个性是以整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都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并表现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5、倾向性: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性表现为对事物有不同的态度、体验与特定的行为模式。 (二)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1、自然的、遗传性因素2、后天社会化因素: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生活条件以及教育等是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3、社会实践:个性是个体与环境交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4、组织环境因素(三)个性的结构弗洛伊德:个性是一个整体,分3个相互作用的部分:本我:最原始的部分,是遗传下来的本能以性冲动和破坏性冲动为主,“力比多”受快乐原则支配,潜意识,不受社会规范约束自我:在与环境的接触中由本我发展而来受现实原则支配,是个性中的主要部分:1) 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以维持个休生存2) 调节本我的需要以符合现实条件3) 管制不被超我所接受的冲动4) 调节并解决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超我:是居于和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良心、理性”是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将社会规范等内化后的结果:本我寻求快乐自我考虑现实环境的限制超我明查是非善恶1) 管制社会所不接受的原始冲动2) 诱导自我符合社会规范替代较低的现实目标3) 使个人向理想努力达成完美人格案例:个性与疾病在一个美好、清新而宁静的早晨,你坐在公园的长凳上,沐浴着初升的阳光,欣赏着湖中的游鱼和树上的鸟鸣,这时,有一个与你同样年龄、同样身材、同样性别的陌生人走到你面前,什么也没说,踢了你一脚。你会作出什么反应?1、过分反应型:以牙还牙,报复,“我会以同样方式来对待他或更加凶狠”。易患冠心病、慢性关节炎、胃溃疡。2、欠缺反应型:当作什么事也没发生,没有愤怒或恐惧。易患过敏性皮炎、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3、抑制反应型:“我应该反击他”,有愤怒或恐惧,但不敢表现出来,易患哮喘、糖尿病、高血压、周期性偏头痛。二、气质(一)气质的概念:指个人行为的全部动力特点的总和。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指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心理过程的强度:情绪活动的强度、意志努力的强度等 ;心理过程的速度、稳定性: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性程度、注意集中的时间长短等;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有的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的人倾向于内部体验。气质的色彩:不同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气质,气质更多和生理的生物的因素有关,没有可以离开人格的气质,也没有缺乏气质的人格。 特点:(1)天生性(气质的天赋性):气质与人的体形有密切关系,分裂气质者多为瘦长型,躁郁气质者多矮胖型,粘着气质者多强壮型。(2)稳定性:气质有较强的稳定性,但也有可塑性;人的气质与身心健康有关系。气质的天赋性气质在个体刚刚出生就有所表现,有的新生儿喜吵闹、好动、不认生;有的较平稳、安静、害怕生人。这些差异是受胎儿的个体生物组织制约。盖赛尔(A.L.Gesell)观察新生儿在运动中的敏捷性、反应性,以及是否容易产生微笑等表现时发现,不同儿童有个体差异。他把观察的结果分成三种类型。A、不着急,用心而慎重,大体上是平静的,能认真对待生活事态;B、急急忙忙,不注意、冷淡、快活、伶俐、心眼快;C、不规则,注意不稳定,性情不平稳,才气焕发。气质的天赋性决定了气质的稳定性的特征,但它并不是绝对不变的,环境、教育、社会、个人主观因素等对气质都有重要影响作用,也可改变人的气质,它是可塑的。(二)气质的类型及其特征气质类型是指表现为行为特征的神经系统基本特性的典型结合。 1、内经把人按五行分木、火、土、金、水五种: 木形之人:有才智,好用心机,体力不强,多忧劳于事。 火形之人行走身摇步急,心性急,有气魄,轻财物,但少信用,多忧虑,判断力敏锐,性情急躁。 土形之人行步稳重,做事取信于人,安静而不急躁,好帮助别人,不争权势,善与人相处。 金形之人禀性廉洁,性情急躁,行动猛悍刚强,有管理才能。 水形之人不恭敬不畏惧,善于欺诈。2、孔子把个性分为五类: 1)庸人 见小失大,不知所务;小处精明,大处糊涂 2)士人 心有所定,计有所守,头脑清醒,做事冷静 3)君子 笃行信道,自强不息,崇德尚仁,积极向上 4)贤人 德不逾闲,行中规绳,很守规矩 5)圣人 明并日月,化行若行,光明磊落3. 气质与血型有关(日本) A型:内向保守,多疑、焦虑、富感情、缺乏果断性,容易灰心丧气 B型:外向积极,善交际,感觉灵敏、轻诺言、寡信、好管闲事 O型:胆大、好胜、喜欢指挥别人、自信、意志坚强、积极进取 AB型:兼有A、B型特征4、希波克拉特的四种气质说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疸汁、黑胆汁,根据它们在人体所占比例不同,可划分四种类型。 胆汁质(不可遏止型):战斗型。这种气质的人精力旺盛,脾气急躁,情绪兴奋性高,容易冲动,反应迅速,心境变换剧烈,显著外向型。 多血质(活泼型):敏捷好动型。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但兴趣不稳定,注意力易转移,外向性。 粘液质(安静型):缄默或沉静型。安静、稳重,反映缓慢,沉默寡言,显得庄重、坚韧,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不易转移,具有内向性。 抑郁质(易抑制型):呆板而羞涩型。情绪体验深刻,行动迟缓且不强烈,在行动上忸怩、腼腆、怯懦、孤僻,感情细腻,做事小心谨慎,善于觉察他人不易觉察的细节,明显内向性。5、现代心理学的分类: 依据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把高级神经系统划分为:不可抑制型、活泼型、安静型和弱型。 (1)心理过程的强度 (2)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3)心理过程的指向性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类型强型不平衡型胆汁型平衡型灵活性高多血质灵活性低粘液质弱型(抑制型)抑郁质气质类型人的表现特征主要特征多血质活泼好动、富有生气,情绪产生快且多变,表情丰富,思维言语动作敏捷乐观,亲切、浮躁、轻率。容易适应变化的生活环境。善交际,处于新的环境时不感到拘束。在集体中精神愉快,朝气蓬勃。向往理想的事业。但如果事业平凡,他的热情就可能会退。粘液质沉着冷静,情绪产生慢且弱,思维言语动作迟缓,内心较少外露,坚韧、淡漠坚定顽强,遵守生活秩序和工作制度,不易分心。能坚持不懈地埋头于繁重工作,决不半途而废。不因空谈而耗费精力,估计好自己力量后,可把事情一干到底,态度持重,能控制自己的冲动或情绪,但不够灵活,个性强,注意力转移需很长时间,因循守旧。胆汁质精力充沛,情绪产生快且强,言语动作迅速而难于自制,内心易于外露,直率、热情,易怒,急躁,果敢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事业,精力充沛。积极克服困难。直率、热情、积极外向。但可能任性,急躁甚至粗暴。抑郁质柔弱易疲倦,情绪产生慢且强,敏感而富于自我体验,言语行动软弱无力,胆小,忸怩,孤僻多愁善感,受不了挫折,行动缓慢,敏感。情绪表现持久深刻,能注意到别人容易疏忽的细节。往往因微不足道的缘由动感情。在习惯的环境容易与人相处,能胜任所委托的任务,表现出坚定性,但是在新的环境里,表现孤僻。在困难的情况下,优柔寡断,面临险情时,极度惊慌。(三)气质在管理中的作用1、气质无好坏优劣之分。气质是心理特征和表现方式的区别,气质不标志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和道德水平,不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2、气质可以影响人的感情和行为,进而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和对环境的适应。 在环境变化时,应注意对不同人进行不同的引导。(1)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合理用人。(2)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合理调整组织结构,增加团体战斗力。(3)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强调几点: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3、气质和工作性质相匹配可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 (1)胆汁质的人:应急性强、冒险性较大的工作。抢险、救护等。 (2)多血质的人:社交性、多变性的工作,销售、采购、后勤、公关、谈判。 (3)粘液质的人:原则性强的工作:人事、调查、保管等。 (4)抑郁质的人:平静的、刻板的、按部就班的工作:会计、统计等。三、性格与行为(一)性格的概念 指一个人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性格的特点:(1)性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伴随着世界观的确立而形成的。(2)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的心理特征,与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等高层次的心里成分相联系,所以它在个性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3)性格是个体的本质属性,有好坏之分,始终有道德评价的意义。(二)性格的结构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指一个人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如对社会、集体、自己、他人、学习、工作、劳动及劳动成果的态度等。 有的人善于交际,主持正义、不畏强暴、诚实、正直、富于同情心,或相反。 不卑不亢、严于律己、自信、自尊、谦虚,或相反。 工作勤奋、认真、细心、节俭、有创造性,或相反。2、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人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自觉的调节自己的行为,千方百计的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特征的个体差异。是人的性格在意志方面的个性差异。 具体表现在个人行为的目的性、对自己行为的控制上、紧急和困难情景的表现、对工作的坚持性等方面。具体表现在: 意志的自觉性 坚定性 果断性 自制力3、 性格的情绪特征 人们在情绪的强度、持续性、稳定性及主导心境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如有的人热情奔放、乐观开朗、振奋昂扬;有的人情绪波动、多愁善感、郁郁寡欢。 强度特征 稳定性特征 持久性特征 主导心境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 指性格在人的感觉、知觉、抽象和思维的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例如: 从感知活动看,有主动感知与被动感知;分析型与综合型 从想象活动看,有幻想家与冷静的现实主义者; 从思维活动看,有主动思维与被动思维;肤浅型与深刻型(三)性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1、生理性因素:包括遗传、体格、体形、性别以及肌肉与神经系统、体内各腺体的发育水平。例如:体格健壮者,性格外向,较活跃,有进取心; 体格弱小者,性格内向,沉静,胆小。 男性好强,争胜,有表现欲; 女的温柔、体贴、心思细密。 过渡补偿:为克服自卑心理而做出的过渡反应。互补效应心理学家克克霍夫通过对已建立恋爱关系的大量研究表明,互补因素增进人际吸引,特别在感情深厚的朋友和异性朋友、夫妻之间尤为明显。对长期伴侣来说,推动吸引力的动力主要是相似的价值观念,而驱使长期伴侣发展更为密切的关系动力主要是互补。两个不相识的男女要结成终身相托的良好婚姻关系,必须经过几道关卡过滤: 时空距离的接近; 人的因素及条件; 态度与观念的相似; 需要的互补因素。并非所有的婚姻及人际关系的发生都这样,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般行为模式。2、环境因素: 家庭是培育个体性格的摇篮。儿童期、青春期、成人期;离婚、独生子女、父母因工作长期不在家;家庭成员的价值取向;偶然的情景因素等。国外儿歌:人格成长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赞成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友爱中成长的孩子常能感受到关怀学校:是个体尝试和选择性格发展的时期。社会文化:决定性格发展的大方向。职业 医生的镇静和不动声色; 政治家的不怕挫折; 科学家的好奇喜研究; 律师的重视公平; 会计的谨慎、严谨、刻板等。(四)性格的类型 l 性格的类型指一类人身上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l 主要的类型划分:1、机能类型说:按照理智、情绪、意志在人的性格结构中占优势的情况,把人的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1)理智型 (2)情绪型 (3)意志型2、独立顺从说:根据一个人的独立性程度可分为独立型与顺从型或依赖型 (1)独立型 (2)依赖型3、文化社会类型说:以人的社会意识倾向,把人的性格分为理论型、实际型、审美型、社会性、政治型和宗教型。 4、向性说:按照人的心理活动和能量倾向于外部或内部世界,把人的性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 (1)内向型 (2)外向型内向型外向型孤独型沉默寡言、谨慎、消极孤独社交型爽朗积极、能言善辩、顺应思考型善于思考、深入钻研、提纲挈领行动型现实、说干就干、易变化、好动丧失自信型自卑感、自责、自罪感过于自信型瞧不起别人、过高估计自己不安型规矩、清高、小心乐天型胆量大、大方、不拘小节冷静型小心谨慎、沉着、稳重感情型敏感、喜怒哀乐变化无常u 内向型:适合稳定的、少变化的、重复性工作u 外向型:适合变化大、活动性和社交性中工作(五)性格在管理实践中的意义(1)确地把握员工的性格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2)管理者应注意加强自身的性格修养。(3)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严格行为规范训练。第三章价值观、态度、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第一节 价值观某主管说: “35年前召募进来的员工,每个都很上进、认真、诚实,又肯苦干实干,不过这一代就不同了” 。你同意吗? 你觉得员工个人的价值观和他的事业成就间是否有关 ?一、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values):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代表一系列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之相反的行为类型或状态更可取。价值观体系:这些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体系的源泉:遗传(40%的工作价值观)、民族文化、父母行为、教师、朋友以及其他相似的环境因素。 二、价值观的特点1、因人而异。由于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不同,人生经历也不尽相同,每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2、相对稳定。价值观是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层基础,它形成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培养而成的。 3、可以改变。由于环境的改变、经验的积累、知识的增长,人们的价值观有可能发生变化。 4、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5、影响效应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还影响着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同一个规章制度,如果两个人的价值观相反,那么就会采取完全相反的行为,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三、价值观的分类: 1、奥尔波特(Allport)及其助手的分类 :v 理论型:重视以批判和理性的方法寻找真理。 v 经济型:强调有效和实用。 v 审美型:重视外形与和谐匀称的价值。 v 社会型:强调对人的热爱。 v 政治型:重视拥有权力和影响力。 v 宗教型:关心对宇宙整体的理解和体验的融合。 三种职业的人对价值观重要性的排序排序牧师采购代理商工业工程师1宗教经济理性2社会理性政治3唯美政治经济4政治宗教唯美5理性唯美宗教6经济社会社会2、罗克奇(Milton Rokeach)1973,价值观调查(RVS),将价值观分为“行为方式”与“终极状态”两大类:终极性价值观(terminal valu-es)和工具性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每一类由18 项价值信念组成。终极价值观工具价值观舒适的生活;振奋的生活;成就感;和平的世界;美丽的世界;平等;家庭安全;自由;幸福;内在和谐;成熟的爱;国家的安全 ;快乐 ;救世 ;自尊 ;社会承认;真挚的友谊;睿智雄心勃勃;心胸开阔;能干;欢乐;清洁;勇敢;宽容;助人为乐;正直;赋予想象;独立;智慧;符合逻辑;博爱;顺从;礼貌;负责;自我控制的l 价值观具有层次性质和顺序,价值观作为“深层建构”和“信仰体系”与“行为选择”之间相互体现与依存。l 价值观调查”量表使得价值观可进一步操作化。l 3、格雷夫斯个等级类型价值观行为科学家格雷夫斯曾对企业组织内各式人物做了大量调查,就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作风进行分析,最后概括出以下七个等级: 1、反应型:这种人非常少见,实际等于婴儿。并不意识自己和周围的人类是作为人类而存在的。他们可是照着自己基本的生理需要做出反应,而不顾其他任何条件。2、部落型:依赖成性,服从于传统习惯和权势。 3、自我中心型:信仰冷酷的个人主义,自私和爱挑衅,主要服从于权力。4、坚持己见型:对模棱两可的意见不能容忍,难于接受不同的价值观,希望别人接受他们的价值观。5、玩弄权术型:通过摆弄别人,篡改事实,以达到个人目的,非常现实,积极争取地位和社会影响。6、社交中心型:把被人喜爱和与人善处看作重于自己的发展,受现实主义、权力主义和坚持己见者的排斥。 7、存在主义型:能高度容忍模糊不清的意见和不同的观点,对制度和方针的僵化、空挂的职位、权力的强制使用,敢于直言。 四、当前中国的价值观(一)当今劳动力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阶段进入劳动力的时间现在大概年龄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崇拜主义解放初期6075忠诚、爱国、热情、服从、崇拜、勤劳刻苦、诚实、节省文化革命主义文革时期4560猜疑、知识系统不够、批判、明哲保身、好斗、压抑文化精英主义80年代3045好学、忠诚、诚实、传统、成功、负责、健康物质主义90年代30灵活、组织忠诚度减弱、享受、竞争、思考、好学、成就、独立(二)企业管理者职业价值观 l 在职业价值观十个内容上的价值取向依次为自主、进修、升迁、学以致用、环境、待遇、同事、福利、工作时间、休闲(刘广珠,2001)。 l 最注重自主性 l 最不注重的是工作时间的长短和休闲度假的有无(三)企业经营价值观的比较比较方面最大利润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社会效益最优一般目标最大利润令人满意的利润水平和其他集团满意利润只是手段,只占第二位指导思想个人主义、竞争、野心勃勃个人主义与合作混合合作政府作用越少越好虽不好,但不可避免,有时必要企业的合作者看待职工是手段、只有经济需要是手段,也是目的本身就是目的领导方式专权方式开明专制、专制和民主混合民主、高度的参与式看待股东头等重要主要的,但也要考虑其他集团并不比其他集团更重要美国企业经营价值观经历了由利润最大化,到利润价值最大化,再到价值最大化的发展过程。第二节 态度与行为改变一、态度的内涵1、定义:态度是指主体对特定对象作出价值判断后的反应倾向-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是关于客观事物的评价性陈述。2、态度成分(ABC):认知cognitive、情感affective、行为behavioral。 1)认知成分:指个人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它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等。认知成分是个人知觉和判断的参考,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2)情感成分:表明人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