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陋室铭——赵建华总第14课时.doc_第1页
22、陋室铭——赵建华总第14课时.doc_第2页
22、陋室铭——赵建华总第14课时.doc_第3页
22、陋室铭——赵建华总第14课时.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生 札记 编号: 审核人: 编写人:郭晓群 学生姓名: 班级:uuuuuuuuuuuuuu装uuuuuuuuuuuuuuuuuuuuu订uuuuuuuuuuuuuuuuuu线uuuuuuuuuuuuuuuuu课题:22. 陋室铭课型:新课 时间:2012.2.23 学习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知识链接:一、关于“铭” 铭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沿着器物之铭发展下来的述功纪行的文字,有时用于警戒勉励;一类是埋于地下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也就是墓志铭。这两类内容不同,形制有异,但语言的特色却是一样的:押韵,简约,开阔,优美,即文心雕龙所谓“体贵弘润”,“文约为美”,文赋所谓“铭博约而温润”(博与温,指内容、气魄;约与润,指词句)。这里只说前一类。 (节选自许嘉璐古代文体常识) 二、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3),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省)人。他匈奴后裔,七世祖刘亮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唐德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授监察御史。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专政和藩镇割据。王叔文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他和同时代的柳宗元交谊深厚,曾受柳宗元遗托,编就河东先生集,为柳河东全集的古本。刘禹锡著有刘宾客集(又名刘梦得文集),本文是他被贬为地方官,在和州刺史任上写的。 三、陋室铭背景资料 陋室铭这篇“铭”文早已成了“名文”,其实,这篇名文是“气”出来的。刘禹锡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作家、诗人,他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时的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和州知县策某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到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还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他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县,于是策某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位于德胜河,附近还有一排排 杨柳树,环境还不错。刘禹锡也没有计较,他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见他仍是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其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狗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了,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选自语文教学通讯2002 年 5 期 作者:程先国) 四、关于“何陋之有” 此句出自论语子罕。原文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课时安排:1 课时学习过程:一、导语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二、解题 1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碣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2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有研究者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受到和州知县的百般刁难,让他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三、整体感知感受结构美 1准确朗读全文,要求: A(1)读准字音,如“馨” (2)结合课文注释理清思路。B 2结合课文,组织学生依次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C(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C (3)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C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D3学生小结本文思路,明确本文构思新颖、文意通达、句句相连、波澜起伏、耐人寻味的写作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一) C四、品味剖析领悟意境美 1组织学生领悟以下语句: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D (2)“鸿儒”可换成“群儒”吗?“金经”可换为“五经”吗?D2品读以上文句,体会意境美。D 五、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2学生有节奏地自读全文,体会韵律节奏之美。 3引导学生明确: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是托物言志。“托”的对象是“室”,表现的是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重视自身修养的志趣。 六、迁移运用体会鉴赏美 1将陋室铭与爱莲说自读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