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肝炎日宣传.doc_第1页
世界肝炎日宣传.doc_第2页
世界肝炎日宣传.doc_第3页
世界肝炎日宣传.doc_第4页
世界肝炎日宣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战胜肝炎、从我做起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的防治知识甲型肝炎的防治知识甲型肝炎是一种病毒性肝脏疾病,可造成或轻或重的疾患。甲型肝炎通过摄入污染的食物或水或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而引起。甲型肝炎与环境卫生条件差和缺乏安全用水有关联。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和注射甲肝疫苗是抵御该疾病的最有效办法。 甲型肝炎是甲肝病毒造成的一种肝脏疾病。病毒因未受感染者(或未接种疫苗者)摄入由甲肝病毒感染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该疾病与安全用水不足、卫生条件差和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有紧密联系。据估计,每年世界各地甲型肝炎感染者有140万例。传播甲型肝炎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未受感染者摄入了由病毒携带者的粪便污染过的食物或水。水源性疾病疫情并不常见,往往与受污水污染过或处理不当的水有联系。人与人之间偶尔接触不会传播此病毒,但与感染者密切身体接触则可能会受感染。症状甲型肝炎的症状轻重不一,可能出现发热、不适、食欲不振、腹泻、恶心、腹部不适、深色尿和黄疸(皮肤和眼白发黄)。不是每位感染者都会出现所有症状。成人出现疾病体征和症状的情况多于儿童,在年老人群,疾病较严重,且死亡率增高。通常6岁以下受感染儿童没有明显的症状,只有10%的人出现黄疸。在较大的儿童和成人中,感染症状往往较严重,70%以上的病例会出现黄疸。什么人有被感染的风险?凡以前没有感染过或没有接种疫苗者,均可能感染甲型肝炎。在病毒传播广泛的地区(高流行区),大多数甲型肝炎感染发生在儿童早期。风险因素有:环境卫生条件差、 缺乏安全用水、与感染者共同生活 、在未接种疫苗的情况下赴高流行区旅行。预防改善环境卫生、保障食品安全和接种疫苗是抵御该疾病的最有效方法。搞好饮食、饮水卫生。不要用新鲜粪便下田,不要在河、塘内洗甲肝病人的衣物等。不吃不干净的食物,不喝生水。毛蚶、蛤蜊等水产品可能粘附甲肝病毒,不要生吃或半生吃。生吃瓜果要洗净。注意个人卫生。用肥皂流动水洗双手、特别是餐前便后。餐具、橱具、盛装生、熟食品的器具及其它物品表面可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或擦拭,做好食具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及时接种疫苗。国家已将甲肝疫苗纳入了免疫规划,凡适龄儿童都应及时接种。甲肝抗体阴性者均为甲型肝炎易感人群,都可通过接种甲肝疫苗以获得主动免疫。甲肝疫苗主要用于幼儿、学龄前儿童及其他高危人群。乙型肝炎的防治知识乙型肝炎是一种损害肝脏的病毒感染,可造成急性或慢性疾病。病毒通过受感染者的血液或其它体液传播。乙型肝炎可通过接种现有的安全有效的疫苗加以预防。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造成的可能威胁生命的肝脏感染。它是一个严重的全球卫生问题。它可造成慢性肝病和慢性感染,患者死于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很高。全世界估计有20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2.4亿多人患有慢性(长期)肝脏感染疾病,每年约有60万人死于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传播乙肝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及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产期,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乙型肝炎病毒不会通过受污染的食品或水传播,通常不可能在工作场所传播。症状多数人在急性传染期没有任何症状。但有些人有急性病患,症状可持续数周,包括皮肤和眼睛发黄(黄疸),尿色深,极度疲劳,恶心,呕吐和腹痛。乙型肝炎病毒可能造成一些人慢性肝脏感染,以后可能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健康成年人中,90%以上的人在六个月内会痊愈并完全清除病毒。什么人面临慢性疾病风险?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成为慢性疾患的可能性取决于一个人受感染时的年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6岁以下儿童转为慢性感染的可能性最大:在出生第一年感染病毒的约80%-90%婴儿转为慢性感染;6岁前受到感染的30%-50%儿童转为慢性感染。 成年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健康成年人中,5%的人转为慢性感染;在童年受慢性感染的成年人中,15%-25%会死于乙型肝炎引起的肝癌或肝硬化。 预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主要方法。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高危人群包括以下:需要频繁使用血液或血制品者,透析患者,实体器官移植接受者;静脉药瘾者;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家属和性接触者;有多个性伴侣者以及医务工作者及其他因职业原因可能暴露于血液和血制品者;尚未完成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的旅行者在前往乙型肝炎流行区之前应接种疫苗。 95%以上的婴儿、儿童和青年接种全系列疫苗后体内产生的抗体可达到具有保护作用的水平。保护期至少持续20年,可能终身免疫。丙型肝炎的防治知识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引起的肝病。从严重程度看,丙型肝炎有可能只出现几周轻微症状,也可能终身患有严重肝病,并可能导致肝硬化或肝癌。丙肝病毒通过接触受感染者的血液传播。可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丙肝。虽然研究仍在进行,但尚无预防丙肝的疫苗。 丙肝是由感染丙肝病毒导致的传染性肝病。从严重程度看,感染丙肝病毒有可能只出现几周轻微症状,也可能终身患有严重肝病。每年有三、四百万人感染丙肝病毒。约有1.5亿人患有慢性丙肝,并面临发生肝硬化和/或肝癌的风险。每年有35万余人死于与丙肝相关的肝脏疾病。传播丙肝病毒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经由被感染的血液传播,例如: 接受被感染的输血、血液制品或器官移植;用被污染的注射器注射以及医疗场所发生的针具刺伤;注射毒品;已感染丙肝病毒的母亲传给所生婴儿。 症状最初被丙肝病毒感染后,大约80%的人并不会出现任何症状。可能出现的急性症状包括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尿色深、大便颜色变浅、关节酸痛和黄疸(皮肤和眼白发黄)。大约75-85%的新感染者出现慢性感染,慢性感染者中60-70%会出现慢性肝病,5-20%会出现肝硬化,1-5%会死于肝硬化或肝癌。丙肝是25%肝癌患者的致癌因素。预防一级预防目前没有可以预防丙肝的疫苗。可通过避免以下行为降低感染风险:不必要和不安全的注射;不安全血液制品;不安全的锐利废物收集和处置;使用非法药物和共用注射器;与丙肝病毒感染者进行无保护的性行为;共用可能被受感染血液污染的个人锐利物品;使用被污染工具进行纹身、穿孔和针灸。 二级和三级预防世卫组织建议丙肝病毒感染者应:接受有关保健和治疗方案的教育和咨询;接种甲肝和乙肝疫苗,预防甲肝和乙肝病毒合并感染,以保护其肝脏;及早接受适当医疗管理,包括接受适当的抗病毒治疗;并且 进行定期检查,以便及早诊断慢性肝病。丁型肝炎的防治知识丁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丁肝,是由丁型肝炎病毒(HDV)与乙型肝炎病毒等嗜肝DNA病毒共同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丁肝与乙肝重叠感染后,可促使肝损害加重,并易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传播主要通过输血和血制品传播,与乙型肝炎的传播方式相似。预防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供预防丁型肝炎之用。可行的预防措施包括: 筛选献血员,保证血液和血制品质量,是降低输血后丁型肝炎发病率的有效方法。 对乙肝易感者,广泛接种乙肝疫苗,是最终消灭HBsAg携带状态的有力措施,也是控制丁肝感染切实可行的方法。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对针刺和注射实行一次性医疗用具,或一用一消毒,防止医源性传播。戊型肝炎的防治知识戊肝一般具有自限性,但可能发展成暴发性肝炎(急性肝衰竭)。戊肝病毒一般通过粪口途径,主要是通过被污染的水传播。 戊肝病毒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饮用水传播。戊肝是一种自限性感染,一般4-6周内会自愈。偶尔也会发展成暴发性肝炎(急性肝衰竭),导致死亡。每年,全球有大约2000万新发戊肝病例。传播戊肝主要由饮用水遭到粪便污染造成的粪口途径传播。其他传播途径也有发现,包括:食源性传播,即食用来自受感染动物的产品;通过输入受感染的血液制品传播;纵向传播,即孕妇传染给胎儿。 戊肝是一种经水传播的疾病,多数戊肝暴发都与受污染的水或食品供应有关。在戊肝流行区,食用生肉或未加工的贝类也是造成散发病例的原因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戊肝的危险因素与一个地方的卫生条件,以及随便排放含有戊肝病毒的粪便有很大关系。症状肝炎的典型特征和症状包括:黄疸(皮肤出现黄色,眼睛出现巩膜,尿黑,大便颜色浅);厌食(失去胃口);肝变大、出现压痛(肝肿大);下腹疼痛、压痛;恶心、呕吐;发热。 在罕见情况下,急性戊肝会造成暴发性肝炎(急性肝衰竭)和死亡。戊肝的整体人群死亡率从0.5至4.0%不等。暴发性肝炎在怀孕期间的发病率最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