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讲稿.doc_第1页
《孝经》讲稿.doc_第2页
《孝经》讲稿.doc_第3页
《孝经》讲稿.doc_第4页
《孝经》讲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孝经讲记讲稿整理(1)2011-8-13日:计划从今天晚上开始,讲一讲儒家经典中的名篇:孝经。孝经只有18章,篇幅都很短,每次讲3章,分6次讲完,做个普及型讲座,希望有兴趣的同道朋友可以一起探讨。 孝经是儒学的根本著作之一,相传是孔子亲著,不过孔子有言在先,说自己是“述而不作”,所以后世考据者认为,多是其弟子所著,因其经文深合儒家义理,是学习和了解儒学的基础; 清朝四库全书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现在流行的这本孝经,全书共分18章,也是读经教育中最通用的一个版本。 孝经之孝,是对论语中儒学孝道思想的系统阐发,“孝悌也者,其为仁之端也!”欲知儒家竭力所倡导的“仁”,须从孝始,所以该书非常全面的陈述了儒家孝道的理念,而孝又是儒学伦理的基础和根源,所以如果能读懂孝经的道理,四书五经都将会有一个很切实的基础,可入儒学之门 我先前读经,是从学庸论语开始,后才知孝经,此外还有一本孔子家语,这二书都托孔子之名而作,不过孝经更为接近孔子的思想,知名度也更高一些,即便非孔子亲著,也是深含了他的亲传弟子曾子的学问,大家可以有较高的认同感; 儒家三纲五常,动不动就是言“忠孝”二字,原本有一套宏深的义理,只是到今天,普通国人对孝道的理解已经是落到最下下的狭义了,可不哀哉?不可不知。题外话暂不多叙,且看正文: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闲居,曾子侍座。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训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起讲孝经,也是我一个朋友对我的建议,因为,前一段时间苦读佛经,百思不解,痴迷其中转圜不出,后来朋友建议我从儒学基础入手,否则,读书再多也见不了道 所以决心重读孝经,讲孝经,非敢卖才,只是意图修学自明,并与同道共同分享与探讨,且仅限于网络,是我这次讲的本意也 OK,回到正题,题外话三天也讲不完,不如我们先看看孝经的开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子回答说“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礼治教化产生的根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孝的开始;我先前曾经讲过弟子规,记得第一章也是孝,翻阅了不少资料,对曾子关于孝的阐发定义的一段话印象比较深刻,曾子把孝分为三个层次,窃以为是孝经的高度总结。曾子原话是这样,“孝道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再次为能养”。 起初对学生的解释也很简明,什么是大孝,大孝是个人的成就,能够扬名立万,光宗耀祖,显扬父母教养之功,光大家门,惠泽群生,就是大孝,此孝,不止爱在一家一人而已;其次则是修身养性,不要辱没自己的身体和名节,爱惜健康,以免得父母担忧;再次则为尽赡养之责任。曾子之大孝,可谓大义,家国天下都在里面了,中孝的话,关乎个人的名节和立身处世,小孝,则是赡养义务,在物质和精神上尽力,到现在这个时代,绝大部分人的孝道,基本都是落到最低层次的认识了。所以常有人批评中国人眼里只有小家,没有大家,对自己的家人可能尽心尽力,财物供养,爱心备至,但是对天下和他人,则没有那么大的关怀了,这都是曲解或不解孝道之大孝的缘故。 殊不知这是佛法中所谓的分别心,即,只有我的家人是人,我的家庭最重要,殊不知狭隘的孝道,福泽只是惠及自己的几个家人而已, 这种孝道的认识,格局太小,甚至于自私,以天下财物养我一家,以平生爱心只顾家人,实则私心太重,甚而还可能祸及家人,天下不治,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历史上,名臣之中,孝子也不少,可是这种自私实则是害公,比如宋朝的秦桧、贾似道、当时也是出名的孝子,贾似道的母亲去世,为办母丧,奢华惊人,耗费千万巨资,据闻送葬队伍长达数十里,劳动全城父老,大臣也为之送葬,可是整个大宋却都断送在这个人手里 清朝同治皇帝,也算是孝子,为了慈禧的欢心,以孝道为名,挪用军费,修建园林,空虚国库,败坏了天下 再有比如奸臣严世蕃、吴三桂、洪承畴之辈,历史上也有孝行,但大节甚亏,不算真知孝道。 东晋孝武帝时候,朝里有个奸臣叫郗超。和奸臣桓温同流,废帝为王,扰乱天下,另立司马昱为帝。可是,郗超死时,为了怕父亲伤心,又故意把自己和恒温奸谋通信的文字给父亲看到,让父亲知道自己不忠不孝,死了也不至于太伤心,这也是个矛盾体,对大孝不能做的圆满了 所以孔子告诉曾子,孝的三层意思,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孝养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忠诚于自己的本职,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显扬祖宗之名。所以诗经中说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孝行惠及家人,而后家国天下,怎么不是一种追思纪念祖宗的功德呢?儒家的宗法制度的好处和推崇,尽在此处!第一篇的涵义深远,为大家再讲一个故事; 史记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我想很多人都读过,也有读过感慨落泪的,司马迁深明孝道,是以名垂不朽。司马迁的父亲,临终时,对司马迁说: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於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司马迁俯首哭泣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意思是说,我们家从周朝就开始做太史,到现在一千多年了,现在汉朝兴盛,从春秋以来,帝王将相、忠臣孝子,侠客名臣、英雄豪杰数不胜数,可惜我没有能力都记载下来,使得他们的光辉事迹流传后世,我有罪啊! 作为太史令,这样不作为不仅失职,而且是“废弃斯文”啊,希望司马迁能够继承遗志,将这个伟大的事业做下去,并且做好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古人的道德观念文化传承观念是如此之强,中华文化若无这些人,何以传承数千年呢?真也早就沦为禽兽蛮夷之邦了。司马迁也涕泪悲泣的说:我知道我很愚笨,但不敢不继承父亲的遗志,一定把这个事业做好,不使斯文断绝!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司马迁受了刑法和冤屈,但还是坚持把史记写完,流传千古,可谓不朽了司马迁父亲也提到要他如何尽孝:且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纵观太史公的一生经历,这就是对大孝的最好诠释啊,读历史的人岂能不明白乎?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然后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这一章寥寥数字,把孝道的大善,表达了出来,简单的说,孝亲者,德行善举,可以遍及天下人,其德甚大!一般来说,也确实是这样,在家尊敬父母的人,在外必定是敬奉上司的,心地也相对良善,怎么不能惠及他身边的人,甚至是天下的父老呢?尤其是作为执政者,当权者,由于大家都在看你,你的德行作为是足以影响天下的风气的!舜帝大孝,德化天下,他走到哪,哪里追随他的人就形成了村落,惠及者甚众!汉文帝大孝,天下效仿,民风淳朴,直追三代!当权者的德行真的是足以影响天下的风气和人心啊,大家再看看今天的社会风气,和官员们的作为品行岂能没有关系?尚书说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就是说,上至天子、当政者,下到庶民,一个人的德行和影响力,可以惠及无数的人啊,孝行之德及大,所以说,百善孝为先,论语说:孝悌也者,仁之本与!都是强调,孝行是道德教化的根本啊!孝经从天子章开始,就是劝告当政者,你的德行左右了天下人的民风和百姓的福祉啊!想想看,是不是这样?因此孝经从第一章引出孝道的话题,从第二章劝告天子行孝道开始,劝以孝道的观念去自上而下的施行教化,正是儒家所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道啊孝道之始,孝道之大,开篇明义,一览无遗,我们看看孝经,就能够略知儒家思想的根本了传统儒家思想的系统根源,源代码,即在此孝道之中。好了,今天就讲这两章,粗浅之处让行家见笑了!感谢诸位网友捧场!2011-8-15今天晚上继续讲孝经的第二集,上周,我们在儒学会和煮酒等几个国学爱好者群讲了孝经的缘起和来由,知道孝经之孝,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纲常、五伦之根本;我们首先了解了儒家孝的三个层次,“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再次为能养,”当然这是曾子的总结,曾子作为孔子的传人,在礼法礼论上非常严谨的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虽然曾子不如孔子本人那样活泼,但他确实不失为一个治学和修为都极其严谨的人,曾子十六岁拜孔子为师,颇得孔子真传。孝经从曾子引起话题,所以,今天开讲前,稍微提一下曾子,让大家熟悉一下儒家思想最初几个圣贤的故事。相传曾子以孝道著称,因为是孔子的高徒,齐国国君曾经请他出山辅政,但曾子以孝养父母为名而拒之;还有最知名的典故,如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即出自于曾子,还有一些曾子的传说,比如“曾母刺指”,“曾子杀猪”“曾子杀人”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虽为传说,但都是体现曾子是出了名的讲仁孝和信义的人,除了这些,还有如礼记中记载的“曾子易箦”的典故,堪称正史,可以窥见其品行一斑。礼记曾子易箦: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说的是曾子病卧在床。弟子乐正子春、曾元、曾申等陪侍,一个童子突然说:“这席子华丽光洁,是大夫才能用得席子吧?”乐正子春说:“住口!”曾子听到了,突然惊醒过来说:“啊?”童子又说一遍:“这席子华丽光洁,是大夫才能用得席子吧?”曾子说:“是的,这是季孙送给我的,我没有力气换掉它。元啊,扶我起来,把席子换掉。”曾元说:“您老人家的病已很危急了,不能移动,能否等天亮,再来换掉。曾子说:“你爱我还不如那个童子。君子爱人靠的是德行,小人爱人靠的是姑息迁就。我还有什么要求呢?我能够按照规矩和礼法而死已经足够了。”于是大家抬起曾子,帮他换掉席子。等放回到新席子上时,还没有放平稳曾子就断气了。其尊礼法的精神至于如此!好了,曾子简介暂时到此,回到孝经原文,上次讲到孝经是从天子开始要求,直至庶民,都有不同的行孝之道,自上至下,各尊礼法,完成孝的德行,这次讲到的是第三章,“诸侯章第三:居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大意是:身为诸侯,如果能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奢淫逸,那么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多也不会失去。身居高位也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一个诸侯能够善于保持自己的财富充裕,又不奢侈浪费,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又能够长久的保持个人的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还能保住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诸侯,相当于今天的省长、州长、地方区长或者政府大员,也是决定国家和黎民命运的要人,直白的说,一个政府大员能够保持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大抵也能保证百姓的安居乐业了,这就是契合大学齐家治国的道理啊,这是一种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要根植于孝道,后文又引证了诗经,说要小心谨慎,以如履薄冰的心态来从事,可见保守家业、护念德行之难,圣贤,岂是肆意妄为,没有诚敬心的人可以轻易做到的呢?古人说“春秋责备贤者”,越是位高的人,越是德行深厚的人,越是要小心谨慎,因为你们是社会的典范,居上位的人不正,怎么能指望百姓民风淳厚,人人修善呢?居上位的人,很少能常保富贵的,富不过三代的事,几千年来都在上演,春秋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都是和家族长者的德行有关啊!在这里,私以为做到比较好的人,当属唐朝郭子仪,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权倾天下,但是始终谦虚有德,深受几代天子的器重,传说皇帝赐了一块地给郭子仪盖府邸,郭子仪经常去监工,一再督促工匠们要注意工程质量,把房子建结实一点,结果有一次,一个老民工烦了,就说“我在长安做民工,专门给人家盖房子,都几十年了,几十年来,我只见房子的主人更换不休,从来还没见过房子比人先倒的”,郭子仪听毕大受震撼,顿悟人生之道,于是乃视功名富贵如人间浮云,不再那么看重了,处处修身养德,深恐朝不保夕,如履薄冰,结果他倒是活了85岁,子孙显贵,富贵寿考无一不具,堪称古代王公卿相权臣们的典范啊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大意: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做。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着意考虑也不会越轨。于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诗经大雅 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再往简单里说,非礼勿言、非礼勿行、甚至非礼不穿。卿大夫之孝,在于合乎礼,虽不免谨小慎微,但是按照儒家的为官之道,就必须如此谨守礼法,尽忠于侍奉天子,因为礼法已经有了,关键在你怎么执行,周礼之中,不同等级地位的官职,穿戴的衣服都是不一样的,乘坐的车辆,使用的名号,都有详细的规定,是以曾有古语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这些服饰礼仪,都是华夏有别于蛮夷的区别,是必须严格奉守的。其实这种传统,放到今天也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今天的官员,出行坐什么车,有多少随从,待遇,其实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其实就是一种由礼制发展而来的等级制度上至天子,下至卿相,各行孝道,奉公守法,依礼行事,所谓的圣明盛世,就是如此的情形了。所以说,古代君王倡导以孝治国,都是行的这种道。如汉朝的皇帝,都是倡导此道,所以汉朝的皇帝,死后都谥号为孝,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等,西汉前期,又尤其以孝文帝德行垂范最为深远,换来了数十年的“文景之治”,可不赞乎?好了,仅今天就讲到这里。万壑松2011-8-17孝经讲座第三集:OK,今天开讲孝经的第三集,在前面两次课中,我们已经粗略的知道了孝经的大意,进入正文后,文章从天子下到王侯公卿,都有孝行的章法可依,今天,我们再下到士人、庶民,看看作为普通阶层的人,我们怎样认识和奉行儒家之孝。原文: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其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其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第五章,讲到“士”这个阶层,我们先弄清楚什么是士,不管孝经还是儒家其他的典籍,都用阶层的明显划分和不同礼制要求,比如大学,就谈及天子、庶民、君臣、父子的区别,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等,这是儒学纲常名位之说的特点,倡导的就是各安其位,各安其分,简单的说,在什么位置,就想自己的分内事,做自己的分内事,论语中常有“君子思不出其位”,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语,或者“素其位而行”等,大家都能敬业守职,不做妄想,天下就太平了。有人借此批评儒家禁锢阶层,禁锢思想,我看未必然,儒家更讲究以德配天,厚德载物,一个人的才德提升了,正心、诚意、到修身齐家都做到足够了,这才是实学,不然怎么说“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呢?然后,学而优则仕,进而兼济天下。始终都是从正心诚意的本性修养开始,而这些又不离一个孝字,怎么能说是禁锢呢,只是,我们身处在何等位置,做了怎样的人,就应该尽职尽分,恪守本分,不要怨天尤人了此处的士,是次于上一章提到的卿大夫的一个阶层,但也高于庶民,算是读书人、武士这一类人,在民众中还是有一定地位,也要求做到社会的表率,于是,孝经要求士人对父母同等孝顺,用奉事父亲的心奉事母亲;用奉事父亲的心去奉事国君。从这里,哪里看得到儒家重男轻女的心呢?都是要用同样的爱心和敬意去施行孝道。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孝经能被皇帝亲自提倡的原因,我们也可从中窥见一斑,那就是一般认为孝行和忠顺是同流的品德,都是自古被我们华夏所推崇的德行,古人有“取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话,都是认为,在家孝顺父母的人,在外对君主上司,也必定是顺从尊敬的,同时,这样做,反过来又能保持这个人的家业和禄位,使祖宗的祭祀不断,宗法不灭,都是安定家庭和社会人心的善因,其中的逻辑也就显而易见了。上次北师大的段老师指出我考据还不够严谨,这次再举例子,有些如履薄冰了。不过,我觉得宋朝的岳飞,都是大家一再推举的忠孝典型,甚而一般说法,岳飞有些“愚忠”,虽然岳飞在世时,被奸臣秦桧害死在风波亭,民意不敢伸张,但是后来宋孝宗还是恢复了岳飞的名誉,因为岳飞的忠诚,始终是不变的,他只是死于不懂政治,但德行无所亏欠,仍然是我们推崇的忠臣孝子的典型。再有一个,也是宋朝的名臣包拯,俗称“包青天”,也是有名的忠臣孝子,史载包公为奉养父母,不肯出来做官,坚持在家孝养父母,等到父母都去世了,又守孝多年,直到邻居都来劝他,才勉强出来做官,做官之后,其刚正、清廉的德行,真真符合传统儒家的要求,大为民众和官方所推崇,遂名满天下,相传包公死后为神,因为公正廉明,做了阎罗王,包公庙遍及海内,甚至传到了东南亚,在菲律宾都有纪念包公的庙宇,包拯的忠孝和为官品行,实在是堪称典范。史载包公有遗言,训诫子孙说:“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要求子孙做官必须清廉,否则就不能做他的子孙,此种齐家之道,真真推己及人,惠泽子孙与黎民了再来看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该段的大意,主要谈及到普通的庶民阶层了,实在的说,也没有太多琐碎的要求,后世的对孝的礼法和要求,变得大大复杂和奇怪,实则不如早先来的简练,甚而我们还能听说一些什么奇怪的孝行,比如父母生病,孝子要割自己股上的肉为父母熬汤喝,比如鲁迅的小说里面也有谈到他父亲生病,他去抓一些奇怪的东西来做药,临终还要拼命呼唤这样的一些民俗的讲究,等等,实在的说,现在我也表示接受无能,但是看到孝经这一章,真是觉得古人简练的多,他告诉我们,孝是无始无终,平常无奇的,一个普通人如果能够善加操持家务,谨慎处事,勤俭节约,尽自己所能的赡养父母,这就足够了,从天子到庶民,都可以做到,儒家之孝真的不是什么难事。好了,从天子、王侯、公卿、士民,我们依次看到了孝的要求,能够系统理解孝经是怎么一回事,到七章,算是一个小节了,今天可以讲完。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这是孔子和曾子之间师生的小结,曾子听完有所领悟,说孝真是很伟大了,孔子继续启发说,孝道如同自然之中日月星辰运转一样自然的道理,是规律,是道,孝是道德教化的根本,以前那些贤明的君主,通过这种道德教化,淳化人心,治理天下是多么容易的事情啊,哪里需要那么多的刑法监狱呢?以孝为本,以家庭亲情,上下和谐开始,导民向善,才是治国治家的根本啊,孝有如此到的功效,怎能不加以推崇呢?最后还用诗经中对商朝太师伊尹的赞叹来强调孝的伟大,伊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放太甲于桐宫”的那位商初太师,相传商王驾崩,太子太甲年轻轻浮,不知谋国的辛苦,于是伊尹把他关起来,去为先王守陵,太甲守陵三年,磨平了浮躁之气,领悟到了先祖开国、治国的不易,三年之后,大为醒悟,明道了,才又迎接他回来继位。伊尹为了培养太甲的德性和孝行,煞费苦心,但是真正惠泽了天下的百姓甚哉,孝之大也!2011-8-19大家好,今晚继续讲儒家经典孝经第四集;前面课几次课已经略讲了孝道的大义,以及天子、诸侯、公卿、士民的行孝原则,算是对孝的概念和行为范畴有个基本的了解,且看第八章原文:孝治章第八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古人动辄谈及“以孝治天下”,那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此处孔子有一段明说从前圣明的君主以孝道治理天下,即使是对小国的臣民也不遗弃,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了。按照周制,自上而下,都有系统和阶级,礼法也是自上而下的,比如周礼明堂,就详细的记录这样的秩序: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四塞,世告至。此周公明堂之位也。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以孝治天下,自然是自上而下的施行,期望以这样一种大爱,惠泽礼治范围下的所有臣民,能得到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王宗庙,进而达到平治天下的目的。再次,到治理一个小的诸侯国,对鳏寡孤独的人,也绝不敢欺侮,更何况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会得到老百姓的欢心,使他们帮助诸侯祭祀祖先。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对于臣仆婢妾也不敢做出失礼的事,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呢?这样一来,必然会得到众人的欢心,便他们乐意奉事其父母。也只有这样,才能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死后成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祀,因此也就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民德归厚,不管自然灾害,人为的祸乱都不会出现 古人有天人感应之说,认为自然界的安平和人心社会的安定是有一定联系的,最著名的就是董仲舒有此说法,天人感应,此外佛法也有此说,佛在楞严经上讲得清楚,贪心招水灾,瞋恚招火灾,愚痴感招风灾,心地傲慢不平招来的是地震。心地和自然的感应是一致的,天人合一的哲学亦从此来,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培养他接班人的时候,都是要煞费苦心去寻求国内外最好的老师,道德、学问都是超越一般人的来做帝师,明清两朝尤其如此,能做帝师的,都是位列三甲,学问品德甚高的人,选这些人来教导未来国家政治的接班人,让继位者能够熟知圣贤教诲,心地平和,思虑深远,方可担当天下的重任啊。但是一般到了末代的帝王,把这些深远的教诲都忘了,纵情声色,心地不清净,见识短浅,则会招致天下大乱,自然灾害和刀兵劫难接踵而至,祸不单行,终究完结自己的天下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像上面所说的那样,有其内在的逻辑,兼济天下的臣民所以,又引用诗经大雅仰之篇中的话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则四方的国家都会归顺他。”孟子也有此说: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里的修文德,就包含了孝治。圣治章第九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该段文字稍多,层层递进阐述孝的思想,经过前面的陈述,在这里,曾子又诚恳的请教老师说我冒昧地问,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吗?”,孔子答道“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则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敬重父亲,则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当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把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全国各地诸侯能够克尽职守,前来协助他的祭祀活动。可见圣人的德行,又有甚么能超出孝道之上呢?因为子女对父母亲的敬爱,在年幼相依父母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亲尊严的爱敬。圣人就是依据这种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导人们对父母孝敬;又因为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他们爱的道理。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厉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为他们因循的是孝道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孝乃是培养人之大爱,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孩子的各种技能,强调提高竞争力,然而为什么要竞争,竞争何益?终究不出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的强者逻辑,将我们带入竞争、斗争、战争的死循环,若按此种丛林法则式的文明理论,则落后的南美部落、不开化的非洲种族,抑或弱势的印亚各族,岂不是没有生存在地球的权利?中国古代的孝治,即是从中央之国,惠泽蛮夷部落,使人人知重视家庭,重视亲情,人人友善,若非此,苦难没有终究的一天,为什么不培养仁爱和谐之道呢,可知中国圣道的慈悲,大可体会:“礼之用,和为贵”的深意父亲与儿子的亲恩之情,乃是出于人类天生的本性,也体现了君主与臣属之间的义理关系。父母生下儿女以传宗接代,没有比此更为重要的了;父亲对于子女又犹如尊严的君王,其施恩于子女,没有比这样的恩爱更厚重的了。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不是顺应人心天理地爱敬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无从效法了。不是在身行爱敬的善道上下功夫,相反凭藉违背道德礼法的恶道施为,虽然能一时得志,也是为君子所卑视的。君子的作为则不是这样,其言谈,必须考虑到要让人们所称道奉行;其作为,必须想到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其立德行义,能使人民为之尊敬;其行为举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规矩,使人们无可挑剔;其一进一退,不越礼违法,成为人民的楷模。君子以这样的作为来治理国家,统治黎民百姓,所以民众敬畏而爱戴他,并学习仿艾其作为。所以君子能够成就其德治教化,顺利地推行其法规、命令。诗经曹风 鸠篇中说善人君子,其容貌举止丝毫不差。”此二章,谈及了“圣人以孝治天下”的理念,从礼制到人心情感分析,为“孝治”做了理论上的分析,值得注意的第九章,将孝和忠的内在逻辑表明了出来,“取忠臣于孝子之门”的理论出处,也在此处OK,讲到此!2011-8-29抱歉,中间隔断了几日,今天继续讲儒家的著名经典之一孝经第五集。起先,因为向朋友诉苦说读佛经,没有进益,于是友人劝我重读孝经,说会有所启发,必有收获,所以最近也是稍加用心,并在几个国学群里讲谈孝经,希望讲完后,与诸位网友一起都有所收获,国学沉沦,令人浩叹,既然今生我们作了中国人,对这些圣学,不可不知,不可不慎今天讲第十章,“纪孝行”章第十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从上次的第九章里,我们深刻体会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第一次当中,我们又温习了曾子对孝道的三重解释“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再次为能养”,他在后面其实还跟了一句,叫做“至于犬马,皆有所养,不敬,何以别乎?”因为和今天所讲的有关,所以放到这里来说,曾子说道,在日常之中,对父母的孝有五种要注意的,分别是居、养、病、丧、祭,不论父母在与不在,都是要切身关注,努力奉养,这里面所蕴含的,其实就是一个敬字,所以曾子说,如果日常中,我们只是给父母供养食物,关心寒暖,那么我们对待自己的宠物,养马养狗,也可以做到啊,不敬,何以别乎?可见关键在一个敬字,而后乐、忧、哀、严,如此五种态度兼备,才算的上师真正的能侍奉亲尊,同时还要戒除三种恶习,那就是骄傲,妄为(作乱)、好争,因为这三种恶习会带来自身的祸乱,身且不保,何以侍亲呢?即使你天天有好酒好肉供给给父母享用,也不是真正的尽孝啊!由此,我们亦可以得知,孝行不是单方面的对父母尽孝,也关系到个人的修行,修身,若不能懂得自我修身正行,孝是谈不上的,孝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德行修养!说到这,讲一段题外话,最近电视台热播新水浒传,不知道大家有所关注没有,我因为电视热播,自己又下了电子书,对水浒传的原著倒是非常着迷,最近读到李逵背母,和宋江起初为了老父而不肯上山的章节,颇有感触,虽说水浒是500年前明朝的话本小说,但是四大名著都是有古人深刻的寓意和道德导向的,故事含有传统道德教化的纲领在其中,不是单纯的娱乐,古时候的戏曲、说书、皮影、等等民间娱乐,和当今的电影电视真是大不相同,大都是宣传忠臣孝子,民间传奇,或惩恶,或扬善,或宣扬因果报应,劝人行善积德,绝不像今天的娱乐,90%的情节都是主要围绕在狭隘的男女情爱当中,甚至于影视、书籍作品大肆宣扬阴谋权术、宫廷斗争,乃至诲淫诲盗,怪力乱神,一味追求感官享受,视觉冲击等等,却全无一点社会责任感,加之作为公众人物的明星,不时有些绯事丑闻传出,误导民众,实在令人不齿之至!水浒,原称忠义水浒传,小说本是宣扬的忠义二字,李逵虽是个杀人魔王,可是对老母的一片孝心,却令人极为感动,上梁山刚刚安顿下来,就不辞千里要回乡去背母上山来享福,只是可怜半路上,竟然被老虎吃了,悲愤之下,怒杀四虎,平添一份孝行与凄惨 姑且不论李逵的孝心如何,如果按照孝经第十章来解,黑旋风是“为下乱而刑”,自身尚且是戴罪逃犯,又怎能孝养老母呢?悲剧自不待言且看五刑章第十一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孔子说“五刑所属的犯罪条例有三千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过更大的了。用武力胁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没有君主的存在;诽谤圣人的人,是眼中没有法纪;对行孝的人有非议、不恭敬,是眼中没有父母双亲的存在。这三种人的行径,乃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在。”此处有典故,关于五刑的说法,是一种比较重的刑罚,但是历代都有些演变,如刚才提到水浒传中北宋时期,流放,就是当时的五刑中的一种,就做流刑,或者刺配,犯人要戴枷锁,流放到数百甚至数千里外的地方去服刑,背井离乡,梁山好汉中,包括宋江、武松、林冲,等等,都是受这种刑,而在周朝的时期,则包括墨,劓,剕(也作腓),宫,大辟。即五种,其中墨刑,是指在额头上刻字涂墨,让人终生带着罪恶的标记,这种刺印的刑法,对人的心理伤害很大;劓(yi)刑,是割鼻子;剕(fei)刑,是砍脚致残;宫刑-毁坏生殖器,比如司马迁就受过这种刑;大辟,即死刑。要受五刑的罪名有三千种,(三千是概数),最大的莫过于不孝,因为一旦天下人都无有孝义之行,就是人心都乱了,社会的大乱也就开始了。治国乃是治人心啊,先儒,大多是以教化为先,刑法为辅。这就引出了 道章第十二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为什么要提倡孝道呢?孝道是传统文化里,关于国家、人心教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孔子说“教育人民友爱和谐,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转移风气、改变习俗,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驯服,没有比用礼教办事更好的了。所谓的礼,也就是敬爱而已。所以尊敬他人的父亲,其儿子就会喜悦;尊敬他人的兄长,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兴。敬爱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愉快。所尊敬的对象虽然只是少数,为之喜悦的人却有千千万万,这就是礼敬作为要道的意义之所在啊。”都说我们是礼乐之邦,礼乐礼乐,教化的原因就在这里,礼制可以匡正人的行为,音乐可以感化人心,这两者可以结合起来,达到教化的目的,简单的说,提倡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再一起唱唱红歌,自古道理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教化导向啊孝经之孝,大矣哉!非在一家、一人、乃是志在天下也。今天讲到此处。2011-8-31本来计划分六次讲完,怕讲不透,前十二章讲到今天,已经洋洋洒洒写下14000多字的讲义了,现在看来,可能需要七次才能讲完了,各位网友与我共同学习孝经,粗略了解了一些儒家义理,与我自身,也是感受愈深,经典者,常读常新,或许数年数十年后,我们再来读此经,又有别种看法了。好的,今天继续讲第六集,从第十三章讲到十五章。广至德章第十三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为什么叫做广至德,从十三章到十四章是一个系列,是明道明德的要点,孔子说“君子推行孝道的教育,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当面去教导。君子教人知道孝道,奉行孝道,是为了能够让天下为人父母者都能得到相应的尊敬。教人奉行悌道,是为了让天下为兄长或姐姐的人同样能受到尊敬。教人以为臣之道,是为了让天下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读到此处,一般人看来,都是说孝经是为了推行封建忠君的思想,希望能够将孝悌的德行,推广到对君主国家的效忠当中去,比如号称最奉行孝道的汉朝,做官都是“举孝廉”,一个人有孝行,才能得到禄位,所谓取忠臣于孝子之门,其中有什么深意?我起先也是如此疑惑,现在依然不敢说自己有所超脱,从字面意思来看,确实是这样,相传孝经被唐明皇所亲注,历代统治者无有不推,其间亲亲,尊亲,养亲的思想,确实和国家君主也是息息相关,试想一个人不能尊敬父母,怎能尊敬君长?不尊敬兄长,怎能尊敬上司,这句话内含的逻辑,确实如此。当然,也许这里只是古人一种朴素的想法,从历史事实来看,孝子未必是好官,因为家庭之情,关乎人情人性,而官场,关乎利益,未必如一。只是,从道德层面来看,有孝行的人,在品德上来说,感觉更可靠些,古时候做官举孝廉,一般都是讲究德为先,能为次,如此,便很好理解了诗经也说,君子如果不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其怎么能使天下民众顺从,做民众的父母呢!”都是从道德里寄予厚望。且看:广扬名章第十四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这一章,继承上篇,几乎是喋喋不休的说,一个君子,如果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也能把对父母的孝心,转移来作对国君的忠心;如果奉事兄长能尊敬有加,所以也就能把这种尊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一个君子如果能够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事,所以会把理家的道德能耐转移于做官治理国家。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国政的人,其名声也必然足以流传于后世了。配合一下大学吧,比较好理解儒家基本经典一贯相通的道理:修身=孝悌,能处理好家务事=齐家,再把这些德和行转移到国家层面,就等于治国平天下了内里逻辑大致如此。这些话,我觉得个人的认同度还是满高的,从几个历代名家来看,唐朝的郭子仪,宋朝的范仲淹,明朝的王阳明,清朝的曾国藩,都是忠孝和理家的能手,尤其是曾国藩,治家的能力,首屈一指,曾氏家族至今煊赫,既然能够理家,尤其是处理好一个复杂的大家族的各种,那么这种人,对于治国,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了,家是微小的国啊!曾氏的治家格言、书札、家训、遗训,有心人真该读读,都是中国式修身齐家的精妙学问!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天子的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孔子说“这是甚么话呢?这是甚么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7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直言谏争的诤臣5人,即便自己是个无道君主,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劝谏的臣属,所以即使他是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劝争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为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争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所以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天子有7个直言相谏的诤臣,纵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直言谏争的诤臣5人,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劝谏的臣属,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父亲有诤谏的儿子,不会家庭不安,陷入不义的境地。有人说儒家愚孝,如果是愚,则不能真正尽孝,一味盲从,顺服,可能导致君主败国,父亲陷入不义。 举个例子,曾子就曾经被自己的父亲杖责,据说,他父亲盛怒之下,差点把曾子打死,曾子昏了两天,去见孔子,孔子又骂他,所谓“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万一你父亲真打死了你,岂不是因你使父亲陷入不义和罪名了吗? 还有一个正面的历史案例,大家都知道,西汉著名的“霍光辅政”的故事,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一文一武,为汉王朝立下不世之功,汉武帝驾崩,请霍光担任辅政大臣,辅佐还只有六七岁的汉昭帝,汉昭帝聪敏英明,纠正了汉武帝的坏政,十年之间,天下雍富,匈奴臣服,四方安定,可惜汉昭帝21岁就死了。刘贺即位27天,就干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荒唐事,天下纷扰,霍光以其不堪重任,率领群臣,发动政变,废了刘贺,又重新选定了汉武帝的孙子刘病已继位,是为汉宣帝,宣帝英明,在位期间,西汉政治稳定,国家昌明,百姓又过了几十年的太平盛世。汉宣帝因为幼年时,流落民间,知道民间疾苦,相传又西汉读诵诗经孝经等儒家经典,与妻子同甘共苦,相敬如宾,品德为时人所推崇,后果不其然。理论上来说,霍光废立皇帝,是不合礼法,但是,为了社稷苍生,这样做,不合理,而合乎道,仍然不失孝忠,是明大道之举。不过霍光确实也是个权臣,话说曾弄死了宣帝在民间时候的结发妻子,自己又不约束家人,骄奢淫逸,留下不少骂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段历史。或汉书-霍光传 那个昌邑王刘贺,据说也读过孝经,霍光当庭废他帝位的时候,他还争辩说:孝经讲过了,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霍光大怒,说你都不是皇帝了,还谈什么天子!废了刘贺,又诛杀了他的臣子,他的臣子们临死前悲呼“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留下这么个典故。 所以,孝经这一章,讲到,为人子,为人臣,要尽孝尽忠,但也要直!不是谄媚,使自己的父母或君主陷入不义与祸殃,不是真的孝义!此即为谏诤之孝,非愚孝盲从也!世人不知如何是“直孝”,误人误君,反言孝道不得好报也 这是行孝的一个要点,孝经思虑周全,只怕人不切读深思之OK,今天就讲到这里。 2011-9-2孝经讲座第七集(完结版)原计划讲6次,实则7次才得以讲完,自8月13日开始,半月以来,与网络诸君共同探讨和学习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儒家的孝经大义,略微有了一些了解,而今,大家通过孝经,知道了儒家思想纲常伦理等最基础部分,从此出发,再去理解关于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传统理念,自然容易清楚其中的逻辑与体系。感应章第十六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