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甲双胍的是是非非受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国人都偏好“没有任何毒副作用”的“天然中草药”,而特别排斥通过“化学合成”的所谓“西药”。二甲双胍在中国同样也遭遇到类似情形,所以在临床工作中我常对病人这样解释:“二甲双胍虽是化药,但它的发现也来源于天然植物,并且通过科学加工,提高了疗效、去除了毒性。”这并非信口开河,早在中世纪,就有“民间偏方”在欧洲大陆流传:一种名叫“山羊豆”的牧草,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多尿症状。但直到上世纪初,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人们才知道该植物中含有丰富的“胍”类化合物,并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胍”具有降血糖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很大毒性。为了抗击在当时尚无药可治的绝症-“糖尿病”,科学家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胍”的改造工作,合成了一系列胍类衍生物,“二甲双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在历史舞台,那一年,是1929年。了解医学史的朋友都知道,在此几年前的1922年,发生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胰岛素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并以“起死人、肉白骨”般的神奇疗效挽救了一大批糖尿病患者。当时,几乎所有医生都沉浸在对胰岛素的欣喜和狂热中,他们甚至信心满满地认为:糖尿病从此完全解决,“天下事,大定矣。”面对这位光芒耀眼的、唯一的王:胰岛素,生不逢时的二甲双胍只好偃旗息鼓,默默等在昏暗的小角落,这一等,就是三十多年。在这几十年间,胰岛素的缺点逐渐暴露在世人面前。首先,使用不方便,胰岛素进入胃内即被分解,无法口服,只能通过注射器皮下针刺给药,而且由于作用时间短,没隔多久就又要重复注射。在当时无菌观念尚未广泛普及的条件下,不少糖尿病患者甚至是死于注射造成的严重感染。虽然随着规范注射、超细针头等理念和技术上的进步,以及中长效胰岛素制剂的丰富与完善,这些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诱发低血糖、增加体重等问题至今还依然存在。人们迫切需要更多、更好的抗糖尿病药物,于是又掀起了药物开发的热潮。在这样的氛围下,双胍家族顺理成章地从幕后走到台前。上世纪中叶,苯乙双胍、丁双胍、二甲双胍等陆续在美、德、法等国上市,并也曾有过一时风光。可正当双胍家族崭露头角之时,悲剧也同时发生。医生在临床应用中逐渐发现苯乙双胍可能会诱发一种死亡率极高的并发症:“乳酸性酸中毒”。对于任何药物,有效性永远逊位于安全性。很快,苯乙双胍就被完全踢出了市场。好在二甲双胍虽与苯乙双胍同处一个屋檐下,可化学结构略有不同,不曾引起这么严重的后果。但可以想象的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本是同根生”的二甲双胍难以不深受牵连,甚至也苦苦挣扎在退市的边缘。是金子总会发光。随着循证医学时代的到来,从UKPDS(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开始,一个接一个的大型临床试验研究通过凿凿事实,验证了二甲双胍卓越的控糖疗效和良好的药物安全性,甚至被认为是唯一具有明确心血管获益的降糖药物。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威望也与日俱增,成为全球抗击糖尿病的核心药物。近些年来,在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AACE)、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等专业机构所制定的糖尿病治疗指南中,均这样指出:对于2型糖尿病,除非存在特殊禁忌,均应从开始就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且联合治疗方案中也应包括二甲双胍。有些指南甚至已不把二甲双胍与其它药物并列在一起作为一线选择,而是把它当做超越一切同侪的首选用药。从当初的生不逢时、出师不利,到如今黄袍加身、逆袭成功。二甲双胍正以王者姿态,傲然立于糖尿病治疗领域。而且,这个王冠也不是由哪一位医生给加冕的,而是对近几十年全球糖尿病治疗经验的总结。当然,我也相信,会有那么一天,二甲双胍同样会被某个现有、或新研制的药物逐下王位。到那时,我们也不应感到意外,因为,医学就是这样不断向前发展的。关于二甲双胍,有很多常见的观点或有错误,以下分别进行澄清与说明。1.“只有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才适合二甲双胍”错误。国内外各大主要指南均建议:二甲双胍适用范围广阔,无论患者超重与否。2.“二甲双胍还能减肥”错误。对于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的确表现出一定的减重效果,但它并不是减肥药,对于单纯肥胖者,没有确切的减重作用。3.“应用二甲双胍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正确。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二甲双胍是第一个被证明能预防糖尿病或延缓糖尿病发生的药物。有研究证实,通过二甲双胍干预治疗,10年内糖尿病的发生率下降了18%,但另一个生活方式干预组下降了34%,如果二者结合起来会怎么样?想想看,你懂的!4.“二甲双胍只适用于2型糖尿病”错误。对于1型糖尿病,联用二甲双胍后能够降低10%的胰岛素用量,从而减少了使用胰岛素所带来的体重过度增加。5.“二甲双胍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肝脏糖异生”正确。当然,二甲双胍的降糖机制远不止这个。其实说白了,医生并不完全清楚二甲双胍确切的作用机理。2014年5月的Nature杂志刚刚发表了一篇探讨其机制的文章,找到了肝脏线粒体磷酸甘油脱氢酶这个抑制作用靶点。还有太多的空白,等待大家去探索。6.“二甲双胍常引起胃肠道反应”正确。胃肠道反应是二甲双胍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腹泻、恶心、呕吐、胃胀、消化不良、腹部不适等,绝大多数发生于用药的前10周,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多数患者会逐渐耐受或症状消失。“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这是减少治疗初期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7.“二甲双胍存在肝毒性”错误。二甲双胍不经过肝脏代谢,不竞争肝脏P450酶,不存在肝毒性。只是由于目前肝功能不全患者使用二甲双胍的资料较少,一般建议血清转氨酶超过3倍正常上限时避免使用、转氨酶轻度偏高患者使用时应密切监测肝功能。再次强调,这样做的原因只是担心肝脏本身的疾病影响正常乳酸清除能力,而不是因为二甲双胍有什么“肝毒性”。8.“二甲双胍存在肾毒性”错误。二甲双胍主要以原形经肾小管排泄,清除率是肌酐的3.5倍,本身对肾功能没有影响,临床上,有些医生一见到“蛋白尿”就停用二甲双胍的做法是没有依据的。建议通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来调整剂量:eGFR60时无需减量、45-60之间需减量、小于45时需停用。9.“二甲双胍易导致乳酸性酸中毒”错误。没错,二甲双胍的大哥苯乙双胍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退市的,但“一人有罪、满门抄斩”的野蛮时代早已过去。目前没有任何确切证据表明二甲双胍的使用与乳酸性酸中毒有关。只有在肾功能受损(eGFR45)和低氧血症的患者中,由于这两种疾病容易发生乳酸的蓄积,此时不建议使用二甲双胍。10.“二甲双胍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正确。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可引起维生素B12水平的下降,建议对于这部分人群适当补充维生素B12。11.“二甲双胍要按量服用”正确。目前大部分患者的二甲双胍服用剂量是偏低的。一般而言,最小推荐剂量是500mg/日、最大推荐剂量2550mg/日、最佳有效剂量2000mg/日。剂量调整原则为“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12.“儿童糖尿病患者不能使用二甲双胍”部分正确。目前不推荐二甲双胍用于10岁以下儿童,为什么?没用过,不知道;而对于10岁以上的儿童,可以用,有证据,很安全。13.“老年糖尿病患者不能使用二甲双胍”错误。二甲双胍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依然是一线首选用药,没有具体年龄限制,它较少的低血糖风险对老年人有独特的益处。但对于80岁以上高龄患者,建议定期监测肾功能。14.“妊娠糖尿病(GDM)患者不能使用二甲双胍”错误。二甲双胍在妊娠期用药分级中为B类药物,没有增加胎儿畸形和新生儿并发症的风险,在控制孕妇体重和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方面具有优势。在GDM前期也可以通过二甲双胍来预防糖尿病。虽然这些观点早已是全球共识,但中国药监部门至今尚未批准将二甲双胍应用于妊娠期妇女。当秀才遇到兵,拳头大的说了算,好吧,只好违心地把答案改成:正确。15.“除了控制血糖,二甲双胍还有许多其它作用”正确。二甲双胍已被证实的、确切的额外益处包括:心血管保护作用、改善血脂、改善脂肪肝(非酒精性)、肿瘤抑制作用、和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等等。再次强调:没有减肥作用。16.“二甲双胍是最好的糖尿病治疗药物”错误。虽然用满篇文章把二甲双胍夸到了天上,但关键时刻还是要保持清醒。对于任何疾病的,我们既要尊重指南,更要遵循个性化原则。而对于个体患者,从来没有最好的药,只有最合适的药。只要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据,使用任何药物都是正确、合理的。更何况,今天能推翻昨天的观点,谁能说今天的观点就一定是真理呢?二甲双胍:笑到最后的抗糖尿病药tictionary发表于 2012-05-22 12:00750毫克的二甲双胍口服片。图片来自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线药物,可以预防糖尿病引起的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改善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改善血脂代谢,逆转前期糖尿病。但,它当上“一哥”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从山羊豆说起山羊豆(Galega officinalis)是一种原产于欧洲南部和西南亚的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像其他药用植物一样(如 药用大黄 Rheum officinale),“officinalis”在拉丁语中的含义是“被售卖的药草”。在中世纪,这种植物的地上部分被用来治疗鼠疫、蛇咬、瘴气、排尿困难,甚至还被用来饲养牲畜以增加奶制品产量,“Galega”正是希腊语“gala”(牛奶)和“aigos”(山羊)的组合。在那个时候,人们已经知道用它来治疗多尿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如今山羊豆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它还有“山羊芸香”、“法国紫丁香”、“西班牙三叶草”等许多名字。最初是被当做牧草引进,但人们发现它能使牲畜出现肺水肿、低血压、麻痹等症状甚至死亡,在美国的35个州,它在联邦政府A级有害杂草名单中榜上有名。之所以对牲畜有害,原因是这种植物富含胍类化合物,“胍”是一种含三个氮原子、碱性极强的小分子化合物,作为蛋白质代谢的产物,它还存在于人的尿液中。早在1918年,人们就已经在动物研究中发现它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无奈由于毒性太大,科学家只得另起炉灶,将目光转向它的类似物,比如,山羊豆碱(galegine)山羊豆中含量颇丰、毒性较小的一种成分。192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给兔和狗注射较高剂量的山羊豆碱,能使他们出现类似低血糖的症状,随后进行的人体试验验证了这一结论。一时间,一系列胍类衍生物被源源不断地合成出来双胍类化合物的降糖潜能比胍类更强,安全性也更好,而十烷双胍(Synthalin)被发现耐受性和疗效更好,开始应用于临床。生不逢时1929年,我们故事的主人公二甲双胍作为双胍家族的小弟弟也来到了人世,但它那点微弱的光芒完全被同时代诞生的巨星胰岛素吞没了。胰岛素是人体内惟一能降低血糖、促进血糖利用的活性物质,糖尿病的病因在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因此使用药物恢复胰岛素水平,促进糖类代谢就成了糖尿病治疗的根本。在它发现的最初十几年,人们一度天真地以为糖尿病问题已经完全解决。在这样的潮流下,二甲双胍只得继续隐姓埋名。三兄弟之争但是,在对胰岛素的不断研究中,人们发现它问题多多:严重低血糖发生率高、会导致体重增加、使用不便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研究磺胺类药物抗菌作用的同时,人们发现它会引起意外低血糖,这开创了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的先河,也重新激发了人们在更大范围内研究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热潮。法国糖尿病学家Jean Sterne被认为是发现二甲双胍作用的关键人物,他首次进行了二甲双胍的人体研究,并给它取名为”Glucophage”(葡萄糖吞噬者,中文商品名“格华止”),一直沿用至今。1957年,Sterne发表了关于二甲双胍的研究论文,几乎同时,关于二甲双胍的兄弟苯乙双胍、丁双胍的研究论文也得到发表二甲双胍在法国上市,苯乙双胍在美国和北欧国家上市,丁双胍则在德国上市。在最初的竞争中,由于降糖作用较弱,与降糖作用强大的苯乙双胍相比,二甲双胍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力,其应用几乎只限于法国。苯乙双胍在60年代大出风头,但“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美国科学家逐渐发现其导致乳酸酸中毒的风险较高,而这种并发症死亡率较高。70年代末,苯乙双胍几乎完全退出了市场,同属于双胍家族的二甲双胍也受到波及,一度被建议退市,就这样再次陷入被冷落和误解的境地。东山再起苯乙双胍退市之后,Sterne等研究者没有打退堂鼓,仍然坚持进一步探索,随后陆续进行的研究发现,二甲双胍与磺脲类口服降糖药具有完全不同的作用机制由于分子结构不同,它不会抑制乳酸的释放和氧化,导致的乳酸酸中毒发生率也远远低于它的两个兄弟,只是当时这一顾虑被主观夸大而已。又过了快20年,二甲双胍于1995年才在美国得到了上市许可,此时距离第一篇论文的发表,已经足足过了38年。“每个成功药物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试验”, “UKPDS研究”(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最终帮助二甲双胍走上了2型糖尿病治疗的第一线。这项研究从1977年开始到1997年结束,之后又随访10年,总共历时30年,不仅是医学史上耗时最长的研究,也是糖尿病治疗领域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对糖尿病的防治规范和指南的制定具有极大的影响。在这个试验中,二甲双胍强化治疗被首次证实在降低血糖的同时还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这一效应在超重患者中尤为明显。蛰伏多年的二甲双胍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不仅疗效确切,作为老药它还具有价格低廉的优势,现在已经当仁不让地成为各种糖尿病治疗指南的一线推荐。如2010年版中国人II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如果单纯生活方式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应该开始药物治疗。II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首选是二甲双胍”;2012年版美国糖尿病学会指南中推荐:所有 II型糖尿病患者一旦诊断明确,则应开始接受生活方式干预并加用二甲双胍。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一线药物,据估计全世界有1.2亿人在使用它。续写“神化”除了治疗糖尿病之外,二甲双胍在临床中还可常规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一种困扰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疾病,常伴随胰岛素抵抗)。此外,胰岛素是一种具有生长作用的激素,许多研究发现,II型糖尿病患者的癌症发生风险显著增高,尽管机制不明,但二甲双胍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肿瘤风险,或许将来它可以被用来进行癌症预防和治疗。一些研究还发现二甲双胍具有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症状,预防并治疗常见的致盲疾病葡萄膜炎,降低帕金森病患病率等等潜在的作用。尽管命运跌宕起伏,但是二甲双胍的发现历程再次印证:是金子总会发光。除了糖尿病治疗,也许还会有新的用途。不过,其“新用途”可不包括减肥哦,详情请参考问答: 治疗糖尿病的药可以用于减肥?参考文献:1. Metformin: The Gold Standard. Edited by Bailey, Campbell, Chan, Davidson, Howlett and Ritz.2. Metformin: its botanical background. Practical Diabetes Int 2004, 21(3): 115117.3. Goats rue French lilac Italian fitch Spanish sainfoin: gallega officinalis and metformin: The Edinburgh connection. J R Coll Physicians Edinb, 2005(35): 258260.4. The blooming of the French lilac. J Clin Invest, 108:11051107.5. Diabetes drug could work against Alzheimers, animal study suggests. Pak J Biol Sci. 2011, 14(3): 244.6.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12 May 3.7. 药品评价. 2012, 9(10).“神药”二甲双胍或成首个长寿药!这10项抗衰老研究你知道吗?作者:生物探索来源:生物探索2015-12-7随着二甲双胍在抗衰老研究中不断暂露头角,科学家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现有的成果。今年7月,美国纽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科学家Nir Barzilai教授向FDA提交申请,希望开展临床试验研究二甲双胍抗衰老的效果。12月1日,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报道称,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现在已批准该项临床试验。科学家认为,最好的抗衰老候选药物是二甲双胍。它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降糖药,服用它每天仅需花费10便士(约合15美分)。这项名为“用二甲双胍对抗衰老”的临床试验计划于明年冬天在美国开始。目前,来自多家机构的科学家正在筹集资金并招募3000名年龄在70岁到80岁之间、患有或今后有可能患有癌症、心脏病和痴呆症的老年人。华盛顿大学Matt Kaeberlein认为Barzilai的研究计划是合理的。虽然动物试验中发现,其他药物的抗衰老效应更强,但是二甲双胍长期的临床应用历史是重要的基础。近期发布的10项抗衰老研究一直以来,抗衰老和长寿相关的研究总是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科学界也一直在为实现人们美好的愿望努力着。除了上述振奋人心的二甲双胍抗衰老临床试验外,近期各国的研究人员也发布了很多相关的成果。以下为大家盘点近半年来的部分研究成果:1.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学家或发现长寿基因(12月1日)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catabolism is a conserved regulator of physiological ageing从来自三个不同生物的4万个基因中“大海捞针”,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德国JenAge联合会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与生理老化相关的一些基因。如果你能影响其中的一个基因,就可以延长实验室动物的健康寿命甚至有可能延长人类的健康寿命。这一重要的研究工作发布在12月1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2.Molecular Psychiatry : 新研究发现能延缓痴呆症的基因,将发病年龄推迟十几年(12月1日)APOE*E2 allele delays age of onset in PSEN1 E280A Alzheimers disease澳大利亚一项新研究发现,有9个基因与阿尔茨海默氏症(早老性痴呆症)有关,其中有的基因可将发病年龄推迟十几年。这一发现有助于开发出减缓此病进程的新方法。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12月1日的分子精神病学期刊上。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副教授毛里西奥?阿科斯布尔戈斯领导的研究小组对哥伦比亚的一个5000人大家族进行了研究,家族成员中有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这一大家族人数众多,且生活区域较为集中,为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条件。研究小组排除环境等因素,集中考察遗传因素对家族成员患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影响。经过筛查,研究人员分离出9个与此相关的基因,有些基因能推迟发病多达17年,有的则会加快病情发展。无独有偶,11月,据外媒报道,索尔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的研究人员在对阿尔茨海默氏症(老年痴呆症)治疗药物J147进行试验时,意外地发现该药物在实验小鼠上具有抗衰老的效果。研究人员经过实验后发现,这种药物不但能有效帮助老年人预防和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同时能让小鼠变得更年轻。研究人员认为年老是导致阿尔茨海默氏症的最大风险因素,因此针对这一原因开发J147药物并在迅速老化的实验小鼠上进行试验。摄入J147的小鼠相较于其他的小鼠出具有更好的认知和更敏捷的动作,同时脑部炎症减轻,能量代谢得到改善,氧化脂肪酸水平也和年轻小鼠一致。这项研究的作者Antonio Currais表示,完全没有预料到J147会具有抗衰老效果,根据一些生理参数,实验小鼠摄入药物后确实更年轻了。不过这项药物对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的真正效果要在进行临床试验后才能确认。3.Cell Metabolism:节食为何有利于长寿?(11月25日)Peripheral Circadian Clocks Mediate Dietary Restriction-Dependent Changes in Lifespan and Fat Metabolism in Drosophila根据美国Buck研究所Pankaj Kapahi博士带领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饮食限制可增强果蝇外周组织中生物钟基因的表达。相关研究结果发表11月25日的Cell子刊Cell Metabolism,表明饮食限制通过减少饮食中的蛋白质,可增加生物钟的幅度,并延长了脂肪分解和脂肪合成的周期。脂肪代谢的这一改善,可能是解释“为什么限制饮食可延长一些物种(包括果蝇)的寿命”的一个关键机制。这项研究也提出了一种诱人的可能性,即让人们通过药物来获得饮食限制对健康的益处,而不需要极端的节食。当科学家们通过遗传学手段改变果蝇,增强生物钟的功能时,即使当动物吃什么它们想要的东西时,它们都会存活更长的时间。另一方面,扰乱生物钟通过遗传学手段或使果蝇处于持续光照,可使动物对饮食限制的有利影响无反应。4. Nature Communication:1500个衰老相关基因,可帮助预测衰老相关疾病(10月22日)The transcriptional landscape of age in human peripheral blood来自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接近1500个与衰老相关的基因,这为衰老研究以及延缓衰老的方法开发提供了新的遗传基础。参与该项研究的Dr. Joseph Powell还指出这项发现对于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衰老相关疾病具有一定意义。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上。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超过15,000人的血液进行了分析,发现了1,497个衰老相关基因,其中大部分基因在此之前没有发现与衰老存在关联。随后研究人员利用这一信息开发了一种基于基因活性水平预测生物学年龄的新方法。研究人员指出,参与者的生物学年龄越大,也就意味着基于他们基因活性所预测出的年龄高于他们实际年龄,他们患一些疾病,如高血压和高胆固醇的风险也会更高。与之相反,一些参与者的生物学年龄更小,这就表明他们可能比其他同年龄的人更加健康。5.Circulation Research:争议性Science抗衰老研究团队为自身正名(10月21日)Circulating 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1/8 Levels Decline with Age为了证实过去研究成果的正确,Wagers研究团队再次重新起航:每天给试验老鼠注射同剂量的GDF11蛋白。结果发现,该蛋白能显著缩小老鼠的心肌,无论年幼还是年老。除此之外,研究团队还发现,受试老鼠的体重明显减轻。至于其机制,研究人员表示尚未研究清楚。相关研究成果于10月21日在线发表在Circulation Research。详细6. Cell Metabolism:补充多胺有望延缓衰老(10月8日)Circadian Clock Control by Polyamine Levels through a Mechanism that Declines with Age10月8日Cell Metabolism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老年小鼠体内的多胺水平下降会减慢昼夜节律。通过膳食补充一类被称为亚精胺(spermidine)的多胺能够逆转这种效果。亚精胺在大豆、玉米、青豆和蓝奶酪中含量丰富。多胺来自于膳食,是人体细胞合成的基础物质。这种物质调控一系列关键的细胞过程,比如细胞生长和增殖。研究人员用抑制多胺合成的药物处理小鼠,结果它们的生物钟比对照组慢了大约十一分钟(每天)。他们还在另一些小鼠的饮用水中额外添加了亚精胺,结果这些小鼠的生物钟比对照组快了大约八分钟。研究人员指出,多胺能够在体外培养的细胞和小鼠中影响生物钟,但它对小鼠生物钟的影响不如对细胞显著。这可能是因为这种关键化合物在天然生理环境中受到了严格的调控。不过就算生物钟只发生微小的偏差,也会涉及多种代谢和老年疾病。7. PNAS抗衰老突破:改变蛔虫RNA解旋酶可使寿命双倍(7月20日)RNA helicase HEL-1 promotes longevity by specifically activating DAF-16/FOXO transcription factor signaling inCaenorhabditis elegans7月20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韩国植物衰老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解码衰老进程和如何减缓衰老上取得了新的突破。科学家们通过监测秀丽隐杆线虫(一种蛔虫)细胞中的RNA解旋酶展开研究。虽然RNA解旋酶本身已经有了很好的研究,但是它们的功能与衰老之间的关系还并不清楚。该研究发现RNA解旋酶HEL-1能够通过激活DAF-16/forkhead box O (FOXO)转录因子信号通路延长蛔虫寿命。详细8. PNAS:衰老从26岁开始,38岁开始加快(7月6日)Quantification of biological aging in young adults发表在7月6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篇论文中,来自美国、英国、以色列和新西兰的研究团队介绍了一组18项生物学测量指标,这些指标的组合能够确定人们衰老的速度比同龄人快还是慢。根据这些生物标志数据的子集,研究团队为每个38岁的参与者设置了一个“生理年龄”,其范围是从30岁到将近60岁。详细9. Genes & Development:延长寿命的新途径(7月1日)H3K36 methylation promotes longevity by enhancing transcriptional fidelity通过酵母和线虫研究,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贝勒医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不正确的基因表达是老化细胞的一个标志,而减少这种“噪音”可延长这些生物体的寿命。相关研究结果发表Genes & Development杂志上。基因表达是由染色质(与DNA紧密相关的组蛋白)上的化学修饰调节的。组蛋白上的某些化学基团,可使DNA打开,其他基团则使它压缩。这些基团能够改变“有多少DNA被压缩在基因组中的某些区域”,这反过来又会影响哪些基因可以被制成RNA(一个被称为转录的过程)和最终的蛋白质。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一种异常的转录在老化细胞中显著增加,降低这种转录可以延长寿命。这种长寿效果是通过一种进化上保守的组蛋白化学修饰介导的。这是第一次证明,存在这样的衰老调节机制。研究人员表示,用芽殖酵母一种单细胞生物,来研究衰老的表观遗传学调控,这种简单的模型被证明是很强大的。在酵母中,衰老是通过母细胞在停止分裂前形成子细胞的次数来衡量的。这个数字平均值是25次分裂,受到严格的控制,可以通过改变组蛋白修饰而减少或增加。他们发现,当更少的某类化学基团连接到酵母组蛋白上时,老化细胞中的异常转录可大大增加。与此相反,该小组发现,在某些酶缺失的酵母菌株中,这种异常转录减少,寿命延长了约30%。10. Cell惊人研究:用抗癌药物延缓衰老(6月25日)The Ras-Erk-ETS-Signaling Pathway Is a Drug Target for Longevity由伦敦大学学院(UCL)领导的一项研究发现,给予成年果蝇一种抗癌药物可以让它们的寿命比平均值延长12%。这一药物靶向了存在于动物包括人类体内的一个特异的细胞过程,通过减慢这一衰老过程推迟了年龄相关的死亡。这一发表在细胞(Cell)杂志上的研究第一次证实了,一种限制Ras蛋白效应的小分子药物可以延缓动物的衰老过程。相比于对照组,处理组果蝇在更长的时间内保持健康,因而活得更长。为长寿做出疯狂之举的人事实上,世界上不乏为长寿做出疯狂之举的人。据MIT Technology Review网站报道,美国BioViva公司的CEO Elizabeth Parrish宣称,她将成为全球首个接受基因治疗“逆转”衰老的人。据称,今年9月,她在一个秘密的地方(美国以外的国家)接受了基因治疗。MIT网站表示,他们一直在试图验证Parrish声明的准确性,尤其是她是如何获得基因治疗的。虽然最终很多细节无法证实,但是她公司一些相关人士表示,她的治疗过程于9月15日在哥伦比亚进行。Parrish在一个采访中说,她选择避开FDA在海外进行这项试验。(生物谷B) (责任编辑:夏妮)二甲双胍是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它能够抑制肝糖原异生,同时增加外周组织胰岛素敏感性,以降低血糖和胰岛素浓度。然而,近两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二甲双胍不仅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还有抗衰老抗肿瘤延长寿命等作用。因此有人将其戏称为“神药”,生物谷小编对过去几年关于二甲双胍的研究进行了汇总,让我们看看这种”神药“到底有多神!1. Nature: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或可给肠道细菌带来正能量一项刊登于国际著名杂志Nature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欧洲和中国的研究人员对来自丹麦、瑞典及中国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健康个体机体中的肠道细菌群落进行研究分析,总共合计对784人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揭示肠道微生物群落的改变和摄入特定药物引发疾病改变之间的关联。本文研究发现,常用于治疗高血糖的药物二甲双胍可以引发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肠道微生物的有利改变,从而增强细菌产生特殊类型的短链脂肪酸的能力,比如丁酸和丙酸等,这些脂肪酸可以以多种不同途径有效降低血糖水平;然而众所周知,二甲双胍对于胃肠道有副作用,比如其会引发胃胀气,本文研究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的解释,即利用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或许机体肠道中存在较多的大肠杆菌,而这种细菌是引发胃部不适的原因。2.二甲双胍:让你也可以活到120岁的“长生药”在去年,一项涉及超过18万人的研究表明,正在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不仅寿命要高于其他糖尿病患者,而且其寿命要高于健康的对照组的人群。在动物身上的试验也指出,该药物不仅可以延长寿命,还可以保持被试的身体健康。在正在进行的被称为“二甲双胍治疗人体老化”(TAME)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们试图了解,这种药物是否能够减慢人体的功能衰退,以及了解该药物对心脏功能的治疗作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经批准了该药物在2016年的冬天进行临床试验,而科学家们正在计划招聘3000位试验者,这些人将多为70多岁和80多岁的老年人,他们要么面临重大的健康威胁或者已经疾病缠身。该试验可能会需要五至七年。该药物的作用在于,它可以使我们的细胞更好地完成氧化过程,从而可以提高我们的健康。增加氧化对于健康益处背后的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但科学家们并不感到意外,有的情况下,额外的氧气对我们的身体产生积极的影响。3.DiabetesCare:二甲双胍降低糖尿病人的胆固醇水平二甲双胍除了影响血糖水平外,其还会对影响血脂水平,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Diabetes Care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德国糖尿病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就发现二甲双胍或许还会影响机体的血脂水平,尤其是可以使得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研究者表示,二甲双胍或许对糖尿病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确有一种额外的附加有益效应,截止到目前这种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后期研究者将通过更多深入的研究来阐明二甲双胍如何降低糖尿病患者机体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4.二甲双胍可降低糖尿病非吸烟者患肺癌风险根据发表在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证实:在患有糖尿病的非吸烟者中,那些服用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的人患肺癌的风险减少。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其中涉及47351名糖尿病患者(百分之54为男性),这些参与者年龄在40岁或以上,他们完成了1994年和1996年之间的健康相关调查,研究者从电子药房记录收集他们的糖尿病药物信息。在15年的随访研究中,747例患者被诊断为肺癌。其中,80人为不吸烟者,而203名当前正好是吸烟者。二甲双胍的使用与总体肺癌风险较低无关,但是,从不吸烟的糖尿病患者患肺癌的风险降低43,并且假如二甲双胍更长使用,风险似乎降低更多。使用二甲双胍五年或更长时间的不吸烟者肺癌风险降低52,但这一结果并没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研究人员表示虽然二甲双胍的使用与肺癌风险无相关性,然而当我们看所有糖尿病患者时,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肺癌风险的差异可能是由吸烟史不同导致的,二甲双胍的服用会减少非吸烟者的风险,增加吸烟者的风险。5.DiabetesObesMetabo:二甲双胍对肥胖儿童的影响根据公布在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杂志上一则研究提示,对于肥胖儿童,二甲双胍似乎可以降低饥饿感和增加饱腹感觉。研究人员发现,二甲双胍治疗与平均能量摄入基线显著减少相关,二甲双胍显著降低饥饿率,并增加了饱腹感(P = 0.013和0.01)。总之,我们发现,二甲双胍治疗的减肥效果可能与它减少肥胖高胰岛素血症儿童能量摄入的能力相关。因此二甲双胍可以作为饮食,运动和行为治疗的辅助,对于肥胖儿童的控制是非常有用的。6.二甲双胍和SGLT2抑制剂组合有效降低血糖水平根据Diabetes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证实:二甲双胍和SGLT2抑制剂组合后,可更有效地降低血糖水平,两药组合的降血糖功效显着高于单独用药。SGLT2抑制剂能够增加尿中葡萄糖的排泄,从而降低血液中的糖。二甲双胍和SGLT2抑制剂组合能有效的、长期的降低血糖水平。两药组合能有效降低血糖,尤其是饭后血糖峰值。在糖尿病小鼠中,二甲双胍和SGLT2抑制剂组合治疗,仅在两个星期内,就能导致长期血糖水平的改善。二甲双胍和SGLT2抑制剂组合有效降低血糖的同时,产生的副作用也小。7.Nature:研究发现二甲双胍抗癌的直接证据近年来,一类抗糖尿病药物双胍类,已经显示出抗癌性质。一些回顾性研究表明,一些广泛使用的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可以使癌症患者受益。尽管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相关性,但一直不清楚二甲双胍如何发挥其抗癌作用,也许更重要的是,二甲双胍对哪些病人有效。Whitehead研究所科学家开始解开这个谜团,找出线粒体的一个主要途径,帮助癌细胞在低葡萄糖环境下生存。通过发现肿瘤细胞此途径的缺陷或葡萄糖利用能力的受损,从而能预测肿瘤对抗糖尿病药物的敏感性。他们的工作发表在Nature杂志上。实验结果表明,线粒体DNA突变和葡萄糖利用缺陷可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预测双胍的灵敏度,以确定是否一个癌症患者可能从这些药物中受益。这是第一次有研究表明,这一类药物包括二甲双胍和苯乙双胍,直接的细胞毒性作用,其机制为通过其对癌细胞线粒体作用介导。8.“神药”二甲双胍抑制胰腺癌进展最近,来自麻省总医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糖尿病治疗药物二甲双胍抑制胰腺癌进展的新机制。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发现对于服用二甲双胍进行治疗的超重或肥胖病人来说,其肿瘤样本中一种细胞外基质成分透明质酸的含量比未服用二甲双胍的病人少30%。在胰腺癌肥胖小鼠模型中,二甲双胍治疗也能够降低透明质酸和1型胶原的表达,同时激活的胰腺星状细胞(PSC)也更少。研究人员利用培养的细胞进行研究发现二甲双胍能够抑制PSC用于合成透明质酸和1型胶原的信号通路,同时还会阻止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募集。研究人员表示,深入理解二甲双胍抑制癌症进展的机制能够帮助发现潜在生物学标记物,帮助癌症病人更好地选择药物。目前他们也在进行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索二甲双胍对癌症的治疗作用。9.二甲双胍的抗癌作用近年来许多研究尤其是临床回访研究发现,二甲双胍不仅是一种非常好的糖尿病药物,也具有抗衰老作用,甚至有抗癌症的作用,可给某些癌症患者带来好处。日本冈山大学免疫学系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论文,采用动物实验证明,二甲双胍通过增加肿瘤CD8+浸润淋巴细胞(TILs)数量,阻止CD8+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因为凋亡而减少,表现出抗癌效应。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是一种特殊的肿瘤攻击性免疫细胞,这种细胞能直接地攻击肿瘤细胞,数量与患者生存率密切相关。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数量多能避免免疫反应导致的凋亡,这可能是二甲双胍抗癌的细胞学基础。这一研究提示,二甲双胍配合各种抗癌症免疫治疗或许能产生意外的效果。10.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对食道癌作用机制汕头大学医学院教授张灏带领的课题组发现了抗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对人类食道癌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了临床前研究。课题组在分子、细胞、整体(动物模型)和病人标本等多个水平详细阐述了相关的科学问题。他们发现,二甲双胍可选择性地抑制食道鳞状细胞癌细胞的生长,除能诱导凋亡性细胞死亡和抑制细胞增殖外,还能诱发自噬。而通过药物或基因水平抑制自噬,可使肿瘤细胞对二甲双胍诱导的凋亡性死亡更加敏感。二甲双胍治疗使Stat3通路特别是Stat3-Bcl2-Beclin1网络信号通路失活,促进细胞凋亡和自噬之间的串扰,引起了二甲双胍对肿瘤的生长抑制。11.二甲双胍对肝癌有抑制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教授带领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的科研人员研究发现,降血糖药物二甲双胍对肝癌具有抑制作用。相关研究论文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国际肿瘤学领域刊物临床癌症研究杂志上。专家认为,该研究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在研究中,科研人员对273名肝癌患者的样品进行了分析,发现肝癌细胞中蛋白激酶(AMPK)的活性降低,且低水平AMPK活性与患者预后差相关。二甲双胍可激活肝癌细胞中的AMPK,抑制细胞增殖,降低其体内成瘤能力。科研人员解析了这一作用的分子机制,即二甲双胍通过激活AMPK发挥抑制转录因子N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初中语文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中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及预测题
- 2025年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复习策略与知识梳理
- 2025年税务局公务员招录考试预测题解析
- 2025年石油钻采设备项目申请报告
- 2025年气体放电灯:氙气灯项目申请报告模范
- 2025年薯类生产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 2025年互联网信息服务项目提案报告模板
- 2025年特种作业类烟花爆竹安全作业烟花爆竹产品涉药作业-烟花爆竹产品涉药作业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特种作业类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硝化工艺作业-氯碱电解工艺作业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特种作业类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氧化工艺作业-氯化工艺作业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GB/T 43241-2023法庭科学一氧化二氮检验气相色谱-质谱法
- 小儿腹泻护理查房
- GB/T 42653-2023玻璃高温黏度试验方法
- 代持股权挂名法人协议书
- 2017年人教版英语五年级上册说教材
- 普通化学(第五版)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P课件
- 医疗保障法律法规行政处罚司法审视及建议PPT学习培训课件
- GB/T 9999.2-2018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第2部分:ISSN
- GB/T 6543-2008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
- GB 19522-2004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
- GB 10238-1998油井水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