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doc_第1页
第五章 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doc_第2页
第五章 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doc_第3页
第五章 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doc_第4页
第五章 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 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第五章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第一节小儿营养基础一、营养素与参考摄入量对婴儿和儿童来说,营养供给量的基本要求应是满足生长、避免营养素缺乏。营养素参考摄人量(dietaryreferenceintakes,DRIs)包括4项内容:平均需要量EAR(estimatedaveragerequirement)是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摄人量达到EAR水平时可以满足群体中半数个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而不能满足另外半数个体的可能性;推荐摄人量RNI(recommendednutrientintake)可以满足某一特定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人体的需要;适宜摄人量AI(adequateintake)是通过观察或实验室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人量,在不能确定RNI时使用;可耐受最高摄人量UL(tolerable upperintakelevel)是平均每日可以摄人该营养素的最高量。如资料充分每种营养素可制定一套参考摄人量。如果个体摄人量呈常态分布,一个人群的RNI二EAR+2SD。多数营养素都有一个可耐受最高摄人量UL。营养素分为:能量;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微量营养素(矿物质,包括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维生素);其他膳食成分(膳食纤维、水)。(一)能量代谢儿童所需能量主要来自食物中的宏量营养素。与其他营养素不同,能量的推荐摄人量RNI是人群的平均需要量EAR。儿童总能量消耗量包括基础代谢率、食物的热力作用、组织生长合成、活动和排泄过程的能量消耗。儿童能量的需要与年龄和不同的状态有关。能量单位是大卡或千卡(kcal),1984年国家规定能量以千焦耳(KJ)为单位,lkcal4184KJ,或1KJ0239kcal。1基础代谢率小儿基础代谢的能量需要量较成人高,并随年龄增长、体表面积的增加逐渐减少。基础代谢所需热能,在婴儿约为55kcal(23012KJ)(ked),7岁时为44kcal(18410KJ)(kgd),12岁时每日约需30kcal(12552KJ)(kgd),成人时为25kcal(1046KJ)30kcal(12552KJ)(kgd)。2。食物的热力作用(Forthermiceffectoffood,TEF)食物中的宏量营养素除了为人体提供能量外,本身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出现能量消耗额外增加的现象,即食物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如氨基酸的脱氨以及转化成高能磷酸键产生的能量消耗,称为食物的热力作用。食物的热力作用与食物成分有关。蛋白质的热力作用最高,蛋白质本身在吸收、消化所需能量相当摄人蛋白质产能的30。脂肪的热力作用为4,碳水化物为6。婴儿食物含蛋白质多,食物热力作用占总能量的78,年长儿的膳食为混合食物其TEF为5。3活动消耗(Forphysicalactivity)儿童活动所需能量与身体大小、活动强度、活动持续时间、活动类型有关。故活动所需能量波动较大,并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当能量摄人不足时,儿童可表现活动减少。4排泄消耗(Forexcreta)正常情况下未经消化吸收的食物的损失约占总能量的10,腹泻时增加。5生长所需(Forgrowth)组织生长合成消耗能量为儿童特有,生长所需能量与儿童生长的速度呈正比,即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以上五部分能量的总和就是儿童能量的需要量。一般认为基础代谢占能量的50,排泄消耗占能量的10,生长和运动所需能量占3235,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占78(图51)。婴儿能量平均需要量为950kcal(39748KJ)(kgd),1岁后以每日计算。(二)宏量营养素1,碳水化合物为供能的主要来源。6个月以内婴儿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乳糖、蔗糖、淀粉。碳水化合物无RNI,常用可提供能量的百分比来表示碳水化合物的适宜摄人量。2岁以上儿童膳食中,碳水化物所产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0一60。保证充分碳水化合物摄人,提供合适的比例的能量来源是重要的,如碳水化合物产能80或5g的有钙、磷、镁、钠、氯、钾、硫等7种。常量元素主要参与构成人体组织成分,如骨骼、牙齿等硬组织大部分由钙、磷、镁组成,而软组织含钾较多;在细胞外液中与蛋白质共同调节细胞膜的通透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调节神经肌肉兴奋性;参与酶的构成,激活酶的活性。(2)微量元素:某些元素体内含量少,需通过食物摄人,有一定生理功能的为微量元素。其中有必需微量元素(碘、锌、硒、铜、钼、铬、钴、铁8种),其中铁、碘、锌为容易缺乏的微量营养素;可能必需元素(锰、硅、硼、矾、镍5种);有潜在毒性,但在低剂量时可能具有人体必需功能的元素(氟、镉、汞、砷、铝、锂、锡7种)。必需微量元素是酶、维生素必需的活性因子;构成或参与激素的作用;参与核酸代谢;与常量元素和宏量营养素共同作用。2维生素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有机物质,其主要功能是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并不产生能量。虽然需要量不多,但多数维生素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故必须由食物中得到供给。脂溶性维生素排泄缓慢,缺乏时症状出现较迟,过量易致中毒。水溶性维生素易溶于水,其多余部分可迅速从尿中排泄,不易储存,需每日供给;缺乏后迅速出现症状,过量一般不易发生中毒。维生素的供给量不分年龄、性别,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作用和来源见表51。对儿童来说维生素A、D、C、Bl是容易缺乏的微量营养素。(四)其他膳食成分1,膳食纤维膳食纤维主要来自植物的细胞壁,为不被小肠酶消化的非淀粉多糖,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树胶、海藻多糖等。膳食纤维有吸收大肠水分,软化大便,增加大便体积,促进肠蠕动等功能。膳食纤维在大肠被细菌分解,产生短链脂肪酸,降解胆固醇,改善肝代谢,防止肠萎缩。年长儿、青少年膳食纤维的适宜摄人量为20g35g,婴幼儿可从谷类、新鲜蔬菜、水果中获得一定量的膳食纤维。表51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作用及来源种 类作 用来 源维生素A 促进生长发育和维持上皮组织的完整性,为形成视紫质所必需的成分,与铁代谢、免疫功能有关肝、牛乳、奶油、鱼肝油;有色蔬菜中的胡萝卜素维生素B1(硫胺素) 是构成脱羧辅酶的主要成分,为糖类代谢所必需,维持神经、心肌的活动机能,调节胃肠蠕动,促进生长发育米糠、麦麸、豆、花生;瘦肉、内脏肠内细菌和酵母可合成一部分维生素B2(核黄素)为辅黄酶主要成分,参与体内氧化过程肝、蛋、鱼、乳类、蔬菜、酵母维生素PP (烟酸、尼克酸)是辅酶I及的组成成分,为体内氧化过程所必需;维持皮肤、粘膜和神经的健康,防止癞皮病,促进消化系统的功能 肝、肉、谷类、花生、酵母维生素B6 为转氨酶和氨基酸脱羧酶的组成成分,参与神经、氨基酸及脂肪代谢各种食物中,及肠内细菌合成维生素B12参与核酸的合成、促进四氢叶酸的形成等,促进细胞及细胞核的成熟,对生血和神经组织的代谢有重要作用动物性食物叶酸 叶酸的活性形式四氢叶酸是体内转移“一碳基团”的辅酶,参与核苷酸的合成,特别是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有生血作用;胎儿期缺乏引起神经管畸形绿叶蔬菜、肝、肾、酵母较丰富,肉、鱼、乳类次之,羊乳含量甚少维生素C 参与羟化和还原过程,对胶原蛋白、细胞间粘合质、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等)的合成,类固醇的羟化,氨基酸代谢,抗体及红细胞的生成等均有重要作用各种水果及新鲜蔬菜维生素D 调节钙磷代谢,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维持血液钙浓度,有利骨骼矿化鱼肝油、肝、蛋黄;人皮肤日光合成维生素K由肝脏利用、合成凝血酶原肝、蛋、豆类、青菜;部分维生素K由肠内细菌合成钙为凝血因子,能降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是构成骨骼、牙齿的主要成分乳类、豆类、绿色蔬菜磷是骨骼、牙齿、细胞核蛋白、各种酶的主要成分,协助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参与缓冲系统,维持酸碱平衡乳类、肉类、豆类和五谷类铁是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和其它酶系统的主要成分,帮助氧的运输肝、血、豆类、肉类、绿色蔬菜、杏、桃锌为多种酶的成分鱼、蛋肉、禽、全谷、麦胚、豆、 酵母等镁构成骨骼和牙齿成分,激活糖代谢酶,与肌肉神经兴奋性有关,为细胞内阳离子,参与细胞代谢过程 谷类、豆类、干果、肉、乳类碘为甲状腺素的主要成分海产品 2水所有的新陈代谢和体温调节活动都必须要有水的参与才能完成,为人体内的重要成分。水主要由饮用水和食物中获得;组织代谢和食物在体内氧化过程也可产生一部分水(100kca1约可产生12g水)。儿童全身含水量较成人多,如新生儿全身含水量约占体重的78;1岁时65,成人占体重的60一65。一健康婴儿每日消耗体液1015,成人2一4。体内水的分布也因年龄而异。儿童水的需要量与能量摄人、食物种类、肾功能成熟度、年龄等因素有关。婴儿新陈代谢旺盛,水的需要量相对较多,为150ml(kgd),以后每3岁 减少约25m1(kgd)。 二、小儿消化系统功能发育与营养关系 儿科医生掌握与了解小儿消化系统解剖发育知识非常重要,如吸吮、吞咽的机理、食道运动、肠道运动发育、消化酶的发育水平等,可正确指导家长喂养婴儿,包括喂养的方法、食物 的量以及比例等。 (一)消化酶的成熟与宏量营养素的消化、吸收 1蛋白质胃蛋白酶可凝结乳类。胎儿34周时胃主细胞开始分泌胃蛋白酶,出生时活性低,3个月后活性增加,18个月时达成人水平。生后1周胰蛋白酶活性增加,1个月时已达成 人水平。故出生时新生儿消化蛋白质能力较好。 生后几个月小肠上皮细胞渗透性高,有利于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吸收,但也会增加异体蛋白(如牛奶蛋白、鸡蛋白蛋白)、毒素、微生物以及未完全分解的代谢产物吸收机会,产生过 敏或肠道感染。因此,对婴儿,特别是新生儿,食物的蛋白质应有一定限制。 2脂肪胎儿23个月开始分泌胆汁,出生时胆汁缺乏,胃酸低。出生24周后胃酸达成入水平。婴儿吸收脂肪的能力随年龄增加而提高,如:3334周的早产儿脂肪的吸收率为6575;足月儿脂肪的吸收率为90;生后6个月婴儿对脂肪的吸收率达95以上。 胎儿16周时已产生胰脂酶。因需胆盐激活,新生儿期胰腺分泌胰脂酶极少,几乎无法测定,2岁后达成人水平。生后肠脂酶分泌不足。新生儿胃脂肪酶作用不依赖胆盐和辅助因子,具有保持胃内合适酸度,抗胃酸和胃蛋白酶,其有助胃内脂肪消化,在一定程度上代偿了胰腺功能不足。母乳的脂肪酶亦可部分补偿胰脂酶的不足。 3碳水化合物06个月婴儿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乳糖,其次为蔗糖和少量淀粉。肠双糖酶的出现是肠功能发育的标志。肠双糖酶发育与胎龄有关,胎儿8个月时肠蔗糖酶、麦芽糖酶的活性达最高;肠乳糖酶活性逐渐增加,足月时达高峰。生后肠乳糖酶维持较高活性,断乳后活性逐渐下降。如儿童期进食乳类食物,可维持肠乳糖酶活性较高水平。胎儿34周时开始分泌唾液腺淀粉酶。婴儿生后几个月消化淀粉能力较差。出生时婴儿唾液腺淀粉酶和胰淀粉酶完全测不到;出生至3月内唾液腺淀粉酶活性低,3月后其活性逐渐增高,2岁时达成人水平;46个月婴儿开始分泌胰淀粉酶。随淀粉酶的成熟消化淀粉能力逐渐提高。新生儿十二指肠小肠。淀粉酶活性低,但肠内葡萄糖化酶含量较高,约为成人的50100,司补偿因淀粉酶不足,使淀粉发酵变为短链脂肪酸,帮助淀粉消化。早期喂淀粉食物并不激活淀粉酶活性,只增加淀粉酶分泌量,说明淀粉酶的成熟是独立的。 (二)与进食技能有关的消化道发育 1觅食反射 是婴儿出生具有的一种最基本的进食动作。 2吸吮发育婴儿口腔解剖发育特点是婴儿吸吮基础,如口腔小、舌短而宽、无牙、颊脂肪垫、颊肌与唇肌发育好。胎儿28周出现口腔吸吞反射使少量羊水摄人,胎儿36周后吸吮与呼吸逐渐协调。2月龄左右的婴儿吸吮动作更成熟;4月龄时婴儿吸、吞动作可分开,可随意吸、吞;婴儿5个月时吸吮强,从咬反射到有意识咬的动作出现;6月龄婴儿可有意识张嘴接受勺及食物,以吸吮动作从杯中饮,常呛咳或舌伸出;8月婴儿仍以上唇吸吮勺内食物。 食物的口腔刺激、味觉、乳头感觉、饥饿感均可刺激吸吮的发育。 3吞咽发育出生时吞咽是反射引起,主要为舌体后部运动。46月龄时舌体下降,舌 的前部逐渐开始活动,可判别进食的部位,食物放在舌上可咬和吸,食物可达舌后部吞咽。 4挤压反射新生儿至34月婴儿对固体食物出现舌体抬高、舌向前吐出的挤压反射。劓L最初的这种对固体食物的抵抗可被认为是一种适应性功能,其生理意义是防止吞人不宜吞 人的东西。 5,咀嚼是有节奏的咬运动、滚动、磨的口腔协调运动。咀嚼发育代表小儿消化功能发育成熟。消化过程的口腔阶段的咀嚼动作是婴儿食物转换所必需的技能,其发展有赖于许多因0,哗习是一重要成分。后天咀嚼行为的学习的敏感期在46个月。有意训练7个月左右QJL咬嚼块状食物、从杯咂水,9个月始学用勺自喂,1岁学用杯喝奶,均有利于儿童口腔发 育成熟。(三)胃排空(胃的运动) 胃排空与食糜的组成有关,脂肪、蛋白质可延长排空时间。如凝块大、脂肪多的食物影响胃的蠕动和分泌功能,胃内停留时间较长。水在胃的排空时间约051小时,母乳约23小时,牛乳34小时,混合食物45小时。温度、年龄、全身状况亦可影响排空时间。 第二节 婴儿喂养方法 一、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是自人类以来就存在的一种天然喂养方式,而人工喂养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人工喂养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拯救了许多生命,但在母亲和婴儿双方都产生问题,如营养、疾 病、情感等问题。 (一)人乳的特点人乳是婴儿的天然最好食物,对婴儿的健康生长发育有不可替代作用。一个健康的母亲可提供足月儿正常生长到6月所需要的营养素、能量、液体量。哺乳不仅供给婴儿营养,同时还提供一些可供婴儿利用的现成物质,如脂肪酶、SIgA等,直到婴儿体内可自己合成。说明母婴间存在一种天然的生理生化关系。因此,母乳喂养是婴儿从胎内完全依赖 母亲摄取营养和断乳后完全独立生活的一种过渡营养方式。 1营养丰富人乳营养生物效价高,易被婴儿利用。人乳含必需氨基酸比例适宜,为必需氨基酸模式。人乳所含酪蛋白的为p酪蛋白,含磷少,凝块小;人乳所含白蛋白为乳清蛋白,促乳糖蛋白形成;人乳中酪蛋白与乳清蛋白的比例为1:4,与牛乳(4:1)有明显差别, 易被消化吸收。人乳中宏量营养素产能比例适宜(表52)。人乳喂养的婴儿很少产生过敏。 人乳中乙型乳糖(p双糖)含量丰富,利于脑发育;利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生长,产生B族维生素;促进肠蠕动;乳糖在小肠远端与钙形成螯合物,降低钠在钙吸收时的抑制作用,避免了钙在肠腔内沉淀,同时乳酸使肠腔内pH下降,有利小肠钙的吸收。 表52 人乳与牛乳宏量营养素产能比(100ml)成分母乳牛乳理想标准碳水化合物69g(41)50g(29)4050脂 肪37g(50)40g(52)50蛋白质15g(9)33g(19)11能 量67kcaldl69kcal/dl 人乳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初乳中更高,有利于脑发育。人乳的脂肪酶使脂肪颗粒易于吸收。 人乳中电解质浓度低、蛋白质分子小,适宜婴儿不成熟的肾发育水平。人乳矿物质易被婴儿吸收,如人乳中钙、磷比例适当(2:1),含乳糖多,钙吸收好;人乳中含低分子量的锌结合因子配体,易吸收,锌利用率高;人乳中铁含量为005吨d1与牛奶(005吨d1)相似但人乳中铁吸收率(49)高于牛奶(4)。 人乳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应鼓励家长让婴儿生后尽早户外活动,促进维生素D皮肤的光照合成;或适当补充维生素D。人乳中维生素K含量较低,应鼓励乳母合理膳食多吃蔬菜、水果以外,乳母应适当补充维生素K,以提高乳汁中维生素K的含量。 2生物作用 (1)缓冲力小:人乳pH为36(牛奶pH 53),对酸碱的缓冲力小,不影响胃液酸度(胃酸pH0916),利于酶发挥作用。 (2)含不可替代的免疫成分(营养性被动免疫):初乳含丰富的SIgA,早产儿母亲乳汁的SIgA高于足月儿。人乳中的SIgA在胃中稳定,不被消化,可在肠道发挥作用。 人乳中含有大量免疫活性细胞,初乳中更多,其中85一90为巨噬细胞,1015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人乳中的催乳素也是一种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活性物质,可促进新生儿免疫功能的成熟。 人乳含较多乳铁蛋白,初乳含量更丰富(可达1741mgL),是人乳中重要的非特异性防御因子。人乳的乳铁蛋白对铁有强大的螯合能力,能夺走大肠杆菌、大多数需氧菌和白色念珠菌赖以生长的铁,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人乳的乳铁蛋白有杀菌、抗病毒、抗炎症和调理细胞因子的作用。 人乳中的溶菌酶能水解革兰阳性细菌胞壁中的乙酰基多糖,使之破坏并增强抗体的杀菌效能。人乳的补体及双歧因子含量也远远多于牛乳。双歧因子促乳酸杆菌生长,使肠道pH达45,抑制大肠杆菌、痢疾杆菌、酵母菌等生长。人乳中补体、乳过氧化酶等参与机体免疫。低聚糖是人乳所特有的。人乳中低聚糖与肠粘膜上皮细胞的细胞黏附抗体的结构相似,可阻止细菌黏附于肠粘膜;促使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的生长。 (3)生长调节因子:为一组对细胞增殖、发育有重要作用的因子,如牛磺酸、激素样蛋白(上皮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以及某些酶和干扰素。 3其他母乳喂养还有经济(仅15人工喂养费用)、方便、温度适宜、有利于婴儿心理健康的优点。母亲哺乳可加快乳母产后子宫复原,减少再受孕的机会。 (二)人乳的成分变化 1各期人乳成分初乳为孕后期与分娩45日以内的乳汁;514日为过渡乳;14日以后的乳汁为成熟乳。人乳中的脂肪、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铁等营养素与乳母饮食有关, 而维生素D、E不易由血进入乳汁,故与乳母饮食成分关系不大(表53)。 表53 各期人乳成分(g/L) 初乳过渡乳成熟乳蛋白质225156115脂 肪285437326碳水化物759774750矿物质312421钙030304磷020202 初乳量少,深柠檬色,碱性,比重10401060(成熟乳1030),每日量约15ml6ml;初乳含脂肪较少而蛋白质较多(主要为免疫球蛋白);初乳中维生素A、牛磺酸和矿物质的含量颇丰富,并含有初乳小球(充满脂肪颗粒的巨噬细胞及其它免疫活性细胞),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和抗感染能力十分重要。随哺乳时间的延长蛋白质与矿物质含量逐渐减少。各期乳汁中乳糖的含量较恒定。 2哺乳过程的乳汁成分变化 每次哺乳过程乳汁的成分亦随时间而变化。如将哺乳过程分为三部分,即第一部分分泌的乳汁脂肪低而蛋白质高,第二部分乳汁脂肪含量逐渐增加而蛋白质含量逐渐降低,第三部分乳汁中脂肪含量最高,可能是给婴儿停止哺乳的一个“安全信号”(表54)。 表54 各部分乳汁成分变化(gL) 蛋白质1189471脂肪171277551 3乳量 正常乳母平均每天泌乳量随时间而逐渐增加,成熟乳量可达700ml1000ml。一般产后6个月后乳母泌乳量与乳汁的营养成分逐渐下降。判断奶量是否充足是以婴儿体重增长情况、尿量多少与睡眠状况等综合判断。劝告母亲不要轻易放弃哺乳。 (三)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 成功的母乳喂养应当是母子双方都积极参与并感到满足。当母亲喂养能力提高,婴儿的摄乳量也将提高。因此,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有三个条件,一是孕母能分泌充足的乳汁;二是哺乳时出现有效的射乳反射;三是婴儿有力的吸吮。 1产前准备 大多数健康的孕妇都具有哺乳的能力,但真正成功的哺乳则需孕妇身、心两方面的准备和积极的措施。保证孕母合理营养,孕期体重增加适当(12ks一14kg),母体可贮存足够脂肪,供哺乳能量的消耗。 2乳头保健 孕母在妊娠后期每日用清水(忌用肥皂或酒精之类)擦洗乳头;乳头内陷者用两手拇指从不同的角度按捺乳头两侧并向周围牵拉,每日1 55数次;哺乳后可挤出少许乳汁均匀地涂在乳头上,乳汁中丰富的蛋白质和抑菌物质对乳头表皮有保护作用。这些方法可防止因出现乳头皲裂及乳头内陷而中止哺乳。 3刺激催乳素分泌 吸吮对乳头的刺激可反射性地促进泌乳。02月的小婴儿每日多次、按需哺乳,使吸吮有力,乳头得到多次刺激,乳汁分泌增加。有力的吸吮是促进乳汁分泌的重要因素,使催乳素在血中维持较高的浓度。产后2周乳晕的传人神经特别敏感,诱导催产素分泌的条件反射易于建立,是建立母乳喂养的关键时期。吸吮是主要的条件刺激,应尽早开奶(产后15分钟2小时内)。尽早开奶可减轻婴儿生理性黄疸,同时还可减轻生理性体重下降、低血糖的发生。 4促进乳房分泌 吸乳前让母亲先湿热敷乳房,促进乳房循环流量。23分钟后,从外侧边缘向乳晕方向轻拍或按摩乳房,促进乳房感觉神经的传导和泌乳。两侧乳房应先后交替进行哺乳。若一侧乳房奶量已能满足婴儿需要,则可每次轮流哺喂一侧乳房,并将另一侧的乳汁用吸奶器吸出。每次哺乳应让乳汁排空。 5正确的喂哺技巧 正确的母、儿喂哺姿势可刺激婴儿的口腔动力,有利于吸吮。正确的喂哺技巧还包括如何唤起婴儿的最佳进奶状态,如哺乳前让婴儿用鼻推压或舔母亲的乳房,哺乳时婴儿的气味、身体的接触都可刺激乳母的射乳反射;等待哺乳的婴儿应是清醒状态、有饥饿感、已更换干净的尿布。 6乳母心情愉快 因与泌乳有关的多种激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受下丘脑的调节,下丘脑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