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针灸治疗.doc_第1页
糖尿病的针灸治疗.doc_第2页
糖尿病的针灸治疗.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糖尿病的针灸治疗=发布时间:2008-08-21 08:24糖尿病体针(一)取穴常用穴:脾俞、膈俞、足三里。备用穴:胰穴、地机、阴陵泉、复溜、太溪、三阴交、肺俞、肾俞、关元、华佗夹脊。胰穴位置:68胸椎旁压痛点。(二)治法常用穴每次均取,备用穴每次取23穴,可轮流选用。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十数下再慢按紧提十数下,并结合捻转。留针30分钟,出针前再行手法1次,出针后指压针孔。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停针35天后,再继续下一疗程。(三)疗效评价疗效判别标准: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血糖含量降至130毫升以下;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血糖较治疗前下降50100毫克;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变化或稍减轻,血糖含量下降不足50毫克。共用上法治疗234例,有效率在71.496.0之间。其中58例按上述标准评定,显效为25例(43.1),有效20例(34.5),无效为13例(22.4),总有效率为77.6(14)。温针(一)取穴常用穴:阳池、胰俞、三焦俞。胰俞穴位置:第8胸椎下旁开1.5寸。(二)治法常用穴均用,取双侧。先将纯艾条切成1.52.0厘米长之艾段,另备鲜橘皮若干,越薄越好,如无鲜橘皮,可用陈皮于温水中泡软后备用。将橘皮剪成约22厘米大小之片块,再从边缘至中心剪一长约1厘米的切口。穴位常规消毒后,用1.52.0寸长毫,液门穴直刺,胰俞和三焦俞略斜向脊柱刺入,施平补平泻手法,针感显著后留针。然后,将艾条段插在针柄顶端,艾条段顶部与针柄顶部宜平齐,再把剪好之橘皮套进针身贴近皮肤,橘内皮朝皮肤侧,橘皮与艾段间隔一硬纸片,以防艾火灼伤肌肤。然后在艾段之下端点燃。须用泻法者,可吹火助燃,用补法者则令其自燃。燃尽取针,出针前亦可再施平补平泻手法1次。每日施针灸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三)疗效评价疗效判别标准:临床痊愈或基愈:症状消失,体重增加。其中,血糖降至120毫克以下,尿糖阴性者为临床痊愈;血糖降至140毫克以下,尿糖阴性者为基本痊愈;显效:血糖含量下降,尿糖减少,症状基本消失;无效:血糖不降或反增高,尿糖未减,症状仍存在。以上法共治200例,结果临床痊愈或基愈为24例(12.0),显效162例(81.0),无效14例(7.0),总有效率93.0(5)。艾灸(一)取穴常用穴:足三里、中脘;命门、脾俞、身柱;气海、关门;脊中、肾俞;华盖、梁门;大椎、肝俞;行间、中极、腹哀;肺俞、膈俞、肾俞。备用穴:口渴甚加金津、玉液、内关、鱼际、少府;易饥加大都、胃俞;多尿加然谷、涌泉、复溜。(二)治法每次选常用穴1组,备用穴随证加配。也用隔姜灸法。艾炷直径为1.5厘米,高2厘米,重0.5克。鲜姜片厚34毫米,直径2厘米。每穴灸治1030壮,每次治疗时间约为210分钟。备用穴中,金津、玉液用毫针或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亦用灸法。常用穴轮流选组,隔日治疗1次,50天为一疗程。常用穴亦可用黄豆大艾炷作无疤痕着肤灸,但须注意避免烫伤造成的感染。因感染之后,重者可在以灸痕为中心直径35厘米处范围出现溃烂,很难治疗,应严加注意。(三)疗效评价以上法治疗15例,经两个疗程后,有效9例(血糖降低15毫克以上),无效6例,有效率为60.0。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有效病例的糖耐量曲线及血浆胰岛素水平也有不同程度改善。但短期随访表明,2例病人获持久疗效,多数病例仍需药物维持。坚持针灸治疗可以减少用药量,血糖浓度也较稳定(6,7)。耳针(一)取穴常用穴:胰胆、内分泌。备用穴:肾、三焦、耳迷根、神门、心、肝、肺。(二)治法常用穴每次均取,备用穴选12穴。第一疗程可用针刺法。双侧均针,留针3060分钟。隔日1次,治疗10次。第二疗程起,可视症情,改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380高斯强度)压丸法,每次贴敷一侧耳穴,每周2次,左右耳交替,3个月为一疗程。(三)疗效评价耳针法对消除自觉症状效果较好,亦可治疗多发性毛囊炎、皮肤瘙痒等糖尿病并发症。耳针法主要用于轻症糖尿病患者,据观察,经510次治疗后,尿糖可逐渐减少或转为微量,但空腹血糖控制较慢。本法对重型糖尿病患者效果差(3)。共治86例,近愈35例,显效28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3(11)。针灸(之一)本法主要治疗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性膀胱病变。早期有排尿功能障碍及少量残余尿;晚期则可有大量残余尿,并继发尿路感染,甚至肾积水、尿毒症等。(一)取穴常用穴:气海、列缺、照海、水道;会阴、中膂俞、委阳。备用穴:命门、肾俞、关元。(二)治法常用穴每次选用一组,交替运用。肾阳虚衰者可加配备用穴。其中,气海穴及备用穴用灸法,余穴针刺。灸法为艾条灸,每穴以雀啄法灸15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采取紧按慢提结合捻转之补法,腹背部穴要求向小腹或会阴部放射,而肢体针感,以出现感传为宜。针灸结合,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一般治疗三个疗程。(三)疗效评价疗效判别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残余尿量减少到10毫升以下;有效:临床症状好转,残余尿量减少1/3以上;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残余尿量减少不足1/3,或反有增加。共观察30例,显效20例(66.7),有效7例(23.3),无效3例(10.0),总有效率为90.0(9)。针灸(之二)本法主要治疗糖尿病的另一并发症: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该病症临床表现多端,几乎遍及各系统,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致残。周围神经病变可引起四肢麻木、疼痛、瘫痪,植物神经病变可引起心肌梗塞、神经性腹泻等。(一)取穴常用穴:肺俞、胰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溪。备用穴:周围神经病变加曲池、阳陵泉;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加心俞、内关;慢性腹泻加天枢、公孙。(二)治法常用穴每次取35穴,据症配加备用穴。其中曲池、天枢穴用灸法,余穴针刺,背俞穴针后亦可加灸。针刺法为针刺得气后,予平补平泻之法,留针1520分钟。灸法为用艾条灸,作回旋灸15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每周3次,15次为一疗程,停针35天后继续下一疗程。(三)疗效评价疗效判别标准: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及空腹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量,正中、尺、腓神经功能的治疗前后对比,改善或正常者为有效,未改善或加重者为无效;心脏植物神经病变患者,凡心脏植物神经功能试验及空腹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含量改善者为有效,未改善者为无效;慢性腹泻,以治疗后大便次数连续3天减少到2次/天以及大便性状恢复正常为止泻指标。共治44例,针灸期间所有患者控制血糖的药物量维持原剂量。针刺和艾灸后,按上述标准评定。周围神经病变17例,客观指标未见明显变化,但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0.0(三个疗程)。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13例,血糖及糖基化血红蛋白量未见明显变化,但心脏植物神经功能则有显著改善。而针灸止腹泻者的天数则远较药物止泻时间为短(10)。主要参考文献(1)谌剑飞。国外针灸治疗糖尿病的进展。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3;(3):1。(2)谌剑飞。国内针灸治疗糖尿病古今文献综述。江西中医药1983;(3):45。(3)谌剑飞。针灸治疗糖尿病的初步研究。中国针灸1983;3(1):1。(4)张涛清,等。针灸治疗糖尿病疗效及实验观察。中国针灸1988;8(4):23。(5)马兆勤,等。艾段温针隔橘皮灸治疗糖尿病20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89;9(5):39。(6)蔺云桂,等。灸法治疗消渴病的初步观察。中医杂志1985;26(9):52。(7)代田文彦(朱兵译)。糖尿病的针灸治疗。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7;9(4):61。(8)陈巩荪,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