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草木皆有情一植物的文化内涵浅析古人云:草木皆有情。其实草木本无情,而是人有情。人因植物不同的色彩形态和特性为其注入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在东方文化之中,东方文化可以说是一种感性的文化,侧重于自我感情的抒发,当感情色彩浓烈到一种程度之时连植物也脉脉含情。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人墨客对着花草树木总是能生出许多感慨,植物也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从先秦说起,诗经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诉佳人难觅。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述戍边之苦。唐诗宋词之中歌颂植物的诗句更是不少“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陶渊明独爱菊花,曾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等优美的诗句,为菊花注入了隐逸内涵和高洁刚贞的品格。牡丹因其艳丽的色彩和舒展的姿态而给人一种雍容华贵之感。而莲花向来被人们视为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典范。这千年的文化沉淀还赋予了其他植物许多的文化内涵,比如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是傲霜斗雪、四季长青、甘为孤寂的树中君子,歌颂他们的诗句文章枚不胜举。正因为文化对植物的感性认识所以造就了东方艺术的感性。西方的艺术讲究写实,绘画要注意透视,注意比例,而而东方文化讲究写意,绘画讲究的是作者的理解和情感表达。这一点同时也反映在盆景与插花艺术上。盆景可以说是纯东方文化的产物。盆景起源于中国,多以树木、花草、山石、水、土等为素材,经匠心布局、造型处理和精心养护,能在咫尺空间集中体现山川神貌和园林艺术之美,成为富有诗情画意的案头清供和园林装饰,常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盆景取料于自然,却又有人为主观的修饰,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盆景分为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两类,其下又生出许多派别,有岭南派的挺拔自然,飘逸豪放;有川派的苍古雄奇;还有海派的苍劲自然。所以盆景不但反映了文化内涵,甚至还反映了地域特色与审美。中国人对植物的姿态有着独特的审美观念,龚自珍曾在病梅馆记中痛斥当时人对梅花的审美观念“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q)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曲,欹,疏这绝非自然之态,而是体现出了人们对梅花的文化印象。“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此为咏梅的最佳写照。树桩盆景体现的正是这种东方式的审美。山水盆景则更能体现出文学作品中的所谓意境。将山水之景微缩于盆景之上,不能不说是集结了东方智慧。盆景于中国传入日本进而走向世界,不仅仅是艺术的成功,更是因其承载了文化与民族特性。盆景因为植物丰富的文化内涵变得极具深意,插花亦是如此。插花艺术的起源应归于人们对花卉的热爱,通过对花卉的定格,表达一种意境来体验生命的真实与灿烂。它是一门古老的文化艺术,分为东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以及自由式插花。插花在各国均有传承,因气候环境不同,形成不同的风格,也体现出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东方式插花源于我国,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 意念和雏形,唐朝之时在宫廷与寺庙盛行,宋朝之时传入民间,明朝时在民间普及,并有相关文化著作问世,趋于鼎盛。然而到了清朝却逐渐衰落,近代由于战乱一度断绝。一直到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鲜花才逐步回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反倒是日式插花一脉相承,形成独特的风格。东方式插花崇尚自然,讲究优美的线条和自然的姿态。西洋式插花起源于地中海沿岸的西方插花,早在公元前2000年时尼罗河文化时期。从古希腊直到罗马后期,经历了中世纪的文化停止时期,十四至十六世纪才奠定了现代西洋式插花的基础。 西洋插花与中国式和日式插花相比较强调实用和设计理念,一般较能融入生活之中,达到日常生活的装饰效果。西方文化对感情的表达往往直接而又浓烈,这点同样体现在插花上,西方式插花支数较多,构图多以对称式、均齐式出现,以块状语言为主,色彩浓烈,视觉效果及装饰效果极强,表现出热情奔放、雍容华贵、端庄大方的风格。 东方文化较为含蓄,体现在插花上则是插花支数较少,构图较为随意,以线性语言为主,色彩素雅,以姿态的奇特、优美而取胜。在我看来,东方式插花有时更偏向于艺术品,不仅姿态优美而且注重意境和内涵思想的表达,体现东方绘画意在笔先、画尽意在的构思特点,使得插花作品不仅仅具有装饰的效果,而且达到了形神兼备艺术境界。而自由式插花更具时代感,甚至有些作品倾向于抽象表达。东西方插花除了形式上的不同,有些花更是在东西方有不同的花语。在中国水仙有多情、想你、表示思念、团圆的含义,而在西方水仙是期盼爱情、爱你、纯洁之意,甚至还有自恋的讽刺意义。牡丹在中国象征华贵,在西方却是豪放。花语也是植物的文化内涵之一,不同的花语引起了人们不同的情感共鸣。植物的文化内涵除了体现在文学与艺术中之外,其实也体现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人们千百年来与植物朝夕相伴,以植物为食,在化纤材料没发明之前,棉麻是主要的衣物材料,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植物与民俗宗教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古时人们送别之时会折一枝柳条相赠,因为柳字与留字谐音,以此婉约表达挽留之意。各种传统佳节也不乏植物的身影,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之际人们挂上桃符起到驱鬼祛邪的作用,桃符也是春联的前身。而在中国南方尤其是广东,过新年时,几乎家家户户大门、阳台上至少要摆两盆以上金桔,一些讲究的还会在金桔树上挂满利是封(也就是常说的红包)。因为在粤语等语系中,“桔”、“吉”同音,“金吉”者,桔为吉,金为财,金桔也就有了吉祥招财的含意。端午佳节每家都会在门口放置菖蒲驱虫辟邪。菖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菖蒲先百草于寒冬刚尽时觉醒,因而得名。菖蒲“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则生机盎然,富有而滋润,着厅堂则亭亭玉立,飘逸而俊秀,自古以来就深得人们的喜爱。江南人家每逢端午时节,悬菖蒲、艾叶于门、窗,饮菖蒲酒,以祛避邪疫;夏、秋之夜,燃菖蒲、艾叶,驱蚊灭虫的习俗保持至今。中秋节的代表植物则是月桂。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事,以示惩处。在国外,埃及人用月桂用得极多,它也倍受罗马人的青睐,罗马人视之为智能、护卫与和平的象征。人们也常将月桂树与医疗之神阿波罗联想在一起。月桂的拉丁字源Laudis意为赞美,所以在奥林匹克竞赛中获胜的人,都会受赠一顶月桂编成的头环,而桂冠诗人的意象,也正是由这个典故衍生出来的。植物也带有很浓的宗教意味,观音大师居于紫竹林,座下是莲花座,给人一种清逸脱俗之感。而莲花本身的纯净使它几乎成为佛教的代表性植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