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舒立:新闻是易碎品 我是个有梦的人.doc_第1页
胡舒立:新闻是易碎品 我是个有梦的人.doc_第2页
胡舒立:新闻是易碎品 我是个有梦的人.doc_第3页
胡舒立:新闻是易碎品 我是个有梦的人.doc_第4页
胡舒立:新闻是易碎品 我是个有梦的人.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胡舒立:新闻是易碎品 我是个有梦的人2010-03-22 13:06:00来源: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成都)著名财经传媒人胡舒立近日推出新作舒立观察中国十年之真问题。十年财经路,三月首开口。著名财经传媒人胡舒立推出新作舒立观察中国十年之真问题。胡舒立被美国的商业周刊誉为中国证券界“最危险的女人”,她所主编的财经杂志,曾经揭露“基金黑幕”、“庄家吕梁”“银广夏陷阱”等众多黑幕。舒立观察中国十年之真问题选入的100多篇文章,是胡舒立主编财经十余年间所写的评论文章的精华。这位犀利强悍的传媒人有着怎样的新闻观?作为女性,她拥有怎样的内心世界?在刀光剑影的传媒江湖中,胡舒立要做的,是一个有梦的人。华西都市报:舒立观察被称为十年财经路的总结,这本书的意义何在?胡舒立:我在财经做的模式,就是由主编自己去写这本杂志的评论、自己署名,以后我不想以这种形式写作了。其实我做财经是做了近12年,在某种意义上,(这本书)是这12年历史的一个侧影。我现在不再用这种形式写东西,我希望有足够长的篇幅去发挥。我希望这本书对于了解过去12年、理解过去12年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和变迁,对于了解中国过去12年财经杂志作为一本成功的被业界高度认可的杂志的发展,对折射中国过去12年新闻业的发展,它是有一点意义的,它是一个侧影,我希望它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华西都市报:作为成功的财经传媒人,你为什么对评论情有独钟?胡舒立:我喜欢写评论,后来分到工人日报,我说让我写评论吧。1998年创办财经杂志,创办以后没有评论,那年8月的时候,我们决定写一篇短评。我写报道可以,但是写评论很谨慎,不太敢写。我写了一篇之后给编辑部主任王烁看,王烁说写得很好,你应该每期都写。我说我有这个资格每期都写吗?他说你就应该每期都写,相当于准社评的性质。社评是要经过社评委员会讨论,更加大一些的范围,更加郑重一些。但是用署名的方式,既是代表刊物,同时有一定个人看法的色彩,他说这样做可以。我就在王烁的鼓励下一直写下去。华西都市报:再回顾以前写的这些文章,特别是在你目前所处的职业生涯的特殊时期,会有特别的感触吗?胡舒立:它们应该是我担任财经主编职业生涯的一个侧面记录,很有意思。其实,每一篇文章都可以唤起当时的一段故事,可惜现在没有时间把它们全部写出来、串起来。在财经成立五周年的时候,就曾想过出一本书,叫我与“财经”,当时想把所有的“财经观察”背后的故事串起来。很遗憾,一直没有时间去做这件事情。但是,这件事情总有一天是可以做的。把每年的文章精选出几篇,再配上当时的故事。华西都市报:你曾说,新闻是易碎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伤感的领悟?胡舒立:新闻的易碎性确实是我常讲的话题,也是客观存在。正是知道了新闻易碎,我们才希望自己的作品不碎,至少不易碎。我在1994年出版的那本改革没有浪漫曲后记中写到,新闻本身是易碎的,但新闻记者对于永恒性的追求是始终不渝的。华西都市报:你以后会在写作形式做怎样的改变?胡舒立:我想比较灵活,你们可能会注意到我的博客。博客是可上可下、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但是我写博客也是在探讨新的写作形式。比如我现在博客写到一席谈。这是因为我有机会参加很多会议,接触很多朋友,他们讲的话很精彩。用一席谈的形式,前面是背景,后面把有价值的东西提供给大家。我就是想找新的形式,我喜欢用新的方式。我最近又想起一个新的形式,我把我和哲宇的对话也登在博客上,我把它叫作对答。华西都市报:你是一个高关注度的人物,面对外界的非议你是怎么坚持自己的风格呢?胡舒立:我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人,我觉得大家对我都挺好的。我是个有梦的人,在中国不断进步同时又充满复杂性当中,我们干的很带劲,我觉得绝大多数人都是肯定的,过去是这样,将来也会这样。我不会去想这件事会不会得罪谁。因为只要你做的事情是对的,那你就往前做,总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华西都市报:在写一些公共事件评论的时候,怎么把握度的问题?胡舒立:我觉得把意思说清楚,一是要坦率,有什么看法把话说清楚。二是用词、用句要斟酌,要比较谨慎,不能逞一时之快。我觉得写东西不能有哗众取宠之心,好像用逞一时之快的词写冒了以后就有人叫好,事后又觉得糟糕,度没有把握好。在坦率和直截了当的表达自己看法的同时,对你所谈的看法为了让大家听懂理解,用词要斟酌和慎重,本身就是度的把握。华西都市报:你现在是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很多人期待你能够为高校新闻学教育带去新的理念,你在这方面有什么想法?胡舒立:我对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的职位和机会是很兴奋的,也有很多设想。在我的想法当中,想在中大推出财经新闻的专业或方向。我现在正在物色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养丰厚的新闻人,愿意改行从事教育,跟我一起在实践中把教学搞好。我们想做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永生的苦恼就是,不是这个事你一说就能解决的,只能不断重复地说,而且要换一种方式。既不能说自己说过的事情,又要重复你的主张和你的观点,其实这也是专业人的坚持。(记者胡晓)匆匆忙忙赶路,每天早上进地铁前,拿一份免费派发的报纸;匆匆忙忙赶路,每天早上出地铁时,把这“新闻纸”丢给收废纸的老阿姨。新闻的生命力,有时比不上朝生夕死的昆虫,其时间长度只不过几站地铁之间的距离。收报纸的营生估计颇具吸引力,所以占据各大站点的老阿姨渐多,并时有老头、甚至中年人加入。收报纸也讲究“招揽客户”,比如陕西南路站的一位阿姨,不仅动作利落、眼明手快,还会声情并茂地指导乘客出站、并问候上班族:“别迟到了啊!”“今天早啊!”收报纸也讲究“争夺地盘”、“占据有利地形”,所以这些老头老太们不仅分帮派、讲合作,而且不同力量之间还有斗争,从口角始,到肉搏终。“新闻是易碎品”,这是新闻系学生最初学到、最后还不忘记的几句真理之一。新闻虽然是易碎品,废报纸却继续发挥价值,甚至引发战争。走出“新闻是易碎品”的认识误区-新闻传播1997年06期 正 新闻是易碎品,很多人包括不少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在内,都这样认为。一个新闻事件发生了,传播出去,人们知道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就不再新鲜了,作为新闻事件的本身,已成为过去。如同吃饭一样,吃了上顿,嚼碎消化了,便很快忘记,想的是再吃下顿。也就是说,有些新闻实践者往往把新闻事件本身同新闻作品完全等同起来,认为新闻是易碎的,那么新闻作品也统统都是易碎品。笔者认为,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新闻作品就总体来说,是否全都是易碎品,是一个关系到对新闻作品的价值生命、特征、社会作用等方面的完整评价,并进而影响新闻实践的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分类号】:G210【DOI】:CNKI:SUN:YWCB.0.1997-06-017【正文快照】:令新闻是“易碎品”,很多人包括不少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在内,都这样认为。一个新闻事件发生了,传播出去,人们知道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就不再新鲜了,作为新闻事件的本身,已成为过去。如同吃饭一样,吃了上顿,嚼碎消化了,便很快忘记,想的是再吃下顿。也就是说,有些新闻实践者往往把关于新闻是“易碎品”的思考苏畅 【摘要】:正 苏轼诗九月次韵王凡云:“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意思是说:九九重阳一过,菊花就会枯萎了,再没有观赏的价值了。我们正是可以用“明日黄花蝶也愁”来比喻新闻的“易碎性”。新闻姓的是“新”,若时过境迁,新闻变成了“旧闻”,就失去了新闻的价值。所以,人们用新闻是“易碎品”这句形象的话来概括新闻的这种特征。新闻的“易碎性”,是新闻的一种特征,指的是新闻的价值极容易丧失。然而,新闻还有它“不易碎”的方面。历史上有不少新闻名篇,因其新闻内容【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新闻线索 易碎性 新闻工作者 种特征 新闻价值 新闻内容 苏轼 菊花 历史上 比喻 【分类号】:G210【DOI】:CNKI:SUN:ZZYL.0.2000-02-027【正文快照】: 苏轼诗九月次韵王凡云:“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意思是说:九九重阳一过,菊花就会枯萎了,再没有观赏的价值了。我们正是可以用“明日黄花蝶也愁”来比喻新闻的“易碎性”。新闻姓的是“新”,若时过境迁,新闻变成了“旧闻”,就失去了新闻的价值。 所以,人们用有人说新闻是易碎品,读完欧洲文化思旅,你会觉得那是一个错误命题西上游观远 胸中度量开 (书香一缕)江岸地理上的隔绝,使古代中国人认识欧洲时常常要凭借不少主观想象;文化的差异、“先生老是侵略学生”的事实,使近代中国人认识欧洲时要打上一些情绪的印记;解放初,西方对我们的封锁以及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的敌对,又曾使新中国的人民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讳莫如深。只有到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才能真正以“平常心”去看那些发达的欧洲国家。陈特安的欧洲文化思旅(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出版)就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人以“平常心”去认识欧洲的创获之一。该书以流畅的文笔记录了作者多年来在欧洲诸国采访的生动见闻。从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到一个时期的服装潮流,都在作者观察的视野之内;从首相到普通大学生,都曾是作者精心采访的对象;从股票交易所、高科技实验室,到莎士比亚故乡、滑铁卢古战场,都印上了作者深深浅浅的屐痕。欧洲文化思旅有几篇是表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主题的。滑铁卢随想在对现实的描写、对历史的追溯中,旁征博引,以不可抗拒的历史逻辑昭示世人:“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类似(拿破仑)这样的称霸计划,已不止一次被历史粉碎,而且将来也会被粉碎。”文章巧妙地借古论今,立意高远。当然,停留在一般性议论层面的主题揭示,并不是陈特安常用的手法,他更喜欢在客观的叙述中自然流露出自己的褒贬。在丹麦同行家里作客似乎颇不经意地写上女主人拉斯姆森夫人的一个误会:“把美中和平利用核能合作误认为是核武器合作”,而后又在对误会的解释中,表现了欧洲人民对战争的憎恶,鞭挞了当时超级大国不断升级的核军备竞赛。真可谓得“春秋笔法”之精髓。或许是作者曾专门从事过发达国家经济研究的缘故,对西欧经济报道不仅驾轻就熟,而且有个性、有深度。例如,关于1 9 9 0 年第三季度开始的世界性经济衰退,他不单先于国内各报,而且在英国政府正式宣布进入衰退之前,就作出了预测。他跟踪西方经济走势的一组分析文章,使国内读者、甚至从事经济工作的专业人员可以比较及时、准确地获得那次世界性经济衰退的缘起、发展、复苏的轮廓。世界金价在这里产生、英国中等家庭的“苦斗经”等从独特的视角展示欧洲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曾为刚刚步入市场经济社会的中国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对国外的教育、科技以及社会公德状况,陈特安更是不惜笔墨。思旅中有关科教的有1 6 篇之多。漫步剑桥等一组文章介绍剑桥的历史、图书、科研及其管理,特别是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的“剑桥现象”,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陈特安的确是一位思考型的记者,套用古人“登山则情满于山”的说法,他是登山则思满于山,临水则思及于水:他游布达佩斯,却能不泥着于其作为多瑙河玫瑰的外在迷人,而是着眼于“她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具体事实、详细准确的数据证明“知识是民族真正的伟力”。他逛伦敦汉普斯特德希思林园,在追溯围绕林园毁与留的历史纷争的同时,突现眼前一对老年夫妇对林园一草一木视若至宝的情愫,以及一对情侣野餐后将草地上收拾得干干净净、“周围没有丢弃一张废纸”的画面。“伦敦人保护绿色的精神”令人感佩。孔子曰:“言而无文,行而不远。”该书写莎士比亚故乡的游记文豪不泯的光辉等皆可当作美文来读。他的语言或绮丽、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