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doc_第1页
论文--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doc_第2页
论文--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doc_第3页
论文--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doc_第4页
论文--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财经大学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8届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学生姓名: 王 晋 所在学院: 金 融 学 院 专 业: 金融学双语实验班 学 号: 40404363 指导教师: 周 光 伟 成 绩: 2008年 5月西南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对本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毕业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本毕业论文成果归西南财经大学所有。特此声明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作者专业: 金融双语作者学号: 404043632008年5 月20日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表论文名称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来源自拟论文类型B导 师周光伟学生姓名王晋学 号40404363专 业金融学双语实验班写作背景及目的:2007年次贷危机在全球掀起了金融风暴。世界经济受到重创。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发现其爆发的根源。并对我国目前经济状况与危机爆发前美国的经济状况进行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分析,找出我国市场目前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判断我国是否存在爆发类似危机的可能性。最终提出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以及我国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风险和问题。 写作框架:一、 阐明背景,提出问题二、 对美国次贷危机进行论述,论证其爆发根源三、 陈述我国市场现状,通过与美国对比,找到其中存在的风险四、 通过同美国的差异性分析,对我国爆发危机的可能性进行分析五、 提出我国在次贷危机中应该得到的启示,解决文章开始所提问题。预计写作步骤及时间安排:2007年10月-2007年12月,收集资料,确定写作方向,设计开题报告2007年12月-2008年02月,整理思路,确定写作细纲2008年03月-2008年04月,完成论文初稿,送交导师2008年04月-2008年05月,完成定稿论文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中文摘要【摘要】本文详细的分析了次贷危机,从次级按揭贷款本身、过度资产证券化、房地产市场受宏观调控影响景气下降、政府监管缺位等角度论述其形成及爆发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列举大量事实数据,反映我国的市场现状,通过与次贷危机形成原因中各因素的比较,找出了我国当前存在的若干风险点。同时对中国和美国的国情进行了具体的差异性考查分析,得出中国不会爆发类似于次贷危机的金融灾难的结论。最后通过次贷危机中各因素所起作用的综合分析,提出了四点对于我国的启示,提出了我国今后发展中应当重视的问题。【关键词】次贷危机 次级住房抵押贷款 中国 启示- 23 -Abstract【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giv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caused by the supreme mortgage of the US, and then gives an explanation about the real reason why this crisis broke out from such many aspects as the problem of the mortgage itself , the excessive asset securitization ,the decline of the real estate market by the impact of the macroeconomic control by the US government ,and the lack of government financial regulation .Then ,on that basis, the essay raises a large number of data to refle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market ,and find some risk points exist in our domestic market by comparing with the factors leading to this crisis . Mean over, there it is a complet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ituation in both China and the US , which leads to a conclusion that no similar crisis would happen in China . Last, raise out four tips that China can learn from this financial crisis and some questions that we should pay much attention to in the future .【Keyword】The loan-to-crisis,supreme mortgage,China, tips 目录一、绪论.7二、美国次贷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7 (一)什么是次贷危机7 (二)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8三、我国房地产市场及住房抵押贷款现状分析11 (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11 (二)我国房地产市场与住房抵押贷款面临的风险.12四、关于我国发生次贷危机可能性的分析14 (一)消费文化差异.14 (二)我国经济基本面仍然向好.14 (三)我国没有实质上的次级贷款.15五、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15 (一)商业银行需要改变观念.15 (二)建立健全我国的信用体系.16 (三)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进程.17 (四)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加强金融监管.18参考文献.19致谢.20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一、绪论 2007年,一场源自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令世界经济受到新世纪以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仔细分析这场风暴的起源,我们不难发现,当今的中国市场和发生危机之前的美国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如经济增长的通胀压力、证券市场的泡沫、房地产市场的严重过热等等。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场危机?我国是否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次贷危机会不会也在中国爆发?发生在大洋彼岸的这场金融风暴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发?以上这些就是本文将要探讨并希望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二、美国次贷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什么是次贷危机 次贷,即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所谓次级抵押贷款,是相对于优质抵押贷款而言的。美国房地产贷款系统里面分为了三类:优质贷款市场、次优级的贷款市场、次级贷款市场。一类贷款市场面向信用额度等级较高、收入稳定可靠的优质客户,而三类贷款市场是面向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因信用要求程度不高,其贷款利率通常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出2%至3%,在美国次级贷款市场所占份额并不大。按照官方说法,次级房贷占美国整体房贷市场比重的7%到8%,但其利润最高,风险最大。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快速升温,加之政府持续鼓励住房自有,只要次贷违约比例较低,涉足次贷及其债券市场的抵押贷款发放机构、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就能从中赚取高额利润,而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大好形势让这些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信心暴膨,原本最不为人看好的次贷业务反而受到金融机构的竞相追捧。2001年至2003年间,新增次贷占新增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比重维持在8.0%-8.6% , 2004年一跃达到18.5%, 2005年和2006年则都超过了20.0%,截至2007年3月,美国次贷约650万笔,总额1.3万亿美元,占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总额的12.5%.随着美联储的17次加息,2006年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向下调整。在不断增长的利息和不断下降的房价的双重压力下,大批次贷借款人违约。银行不良贷款急剧增加,由次级贷款打包而成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资产支持证券(ABS)等债券价格大幅下跌,导致众多以为证券提供担保或者直接购买的形式参与到这些证券的发行和交易中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基金等金融机构大幅亏损。 (二)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首先,次贷危机产生的基点,应该说出在次级按揭贷款产品本身。这种金融产品本身具有极高的风险,而美国的商业放贷机构只片面地看到了较高的收益,忽视了潜在的信用风险,过度的放宽次级按揭贷款的准入标准,甚至出现了所谓的“零证明,零首付”的次级贷款产品。这无疑是对信用的过度开发与过度使用,背后隐藏了巨大的风险,为日后危机爆发埋下了隐患。其次,放贷机构的资产证券化放大了次级按揭贷款的风险。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金融机构存在着滥用金融创新的行为,通过MBS、ABS等证券化手段的过度使用,使得次级按揭贷款的风险通过金融创新的杠杆作用成级数放大。而美国主要的评级机构在对次级贷款打包以后的证券化产品进行信用评级的时候也存在着信用缺失、低估风险等问题,更加使得社会对于次级贷款的风险认识不够。这时整个金融系统中已经存在着无可估量的巨大风险,危机一触即发。 第三,美国连续快速加息,令贷款者还贷压力猛增,同时导致房地产市场出现拐点,并持续疲软。这可以说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导火线。在美国的低利率时期,由于住房抵押贷款者承受的还贷压力很低,加上次级按揭贷款的宽松标准,同时又有政府的舆论导向,使得美国居民异常踊跃的购买住房。而随着2004年以来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贷款者,也别是次级贷款者,还贷压力变得非常沉重起来。同时,由于利息不断提高,房地产市场开始走向疲软,房价开始下滑,这意味着即使将住房抵押,贷款者也无法偿还贷款。于是大量贷款人违约,令放贷机构损失不小,而放贷机构的损失通过证券化的网络快速的传到了整个金融系统。次贷危机由此爆发。最后,不能不提到美国政府和监管机构的监管缺失,这无疑是此次危机的最大帮凶。1、美国对于住房贷款的监管只覆盖了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会员机构,而占有次贷市场59%份额的前10大抵押贷款发放机构,都不是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会员。 2、二级市场上虽然80%的住房抵押支持证券是由政府支持企业发起的,受到联邦住房企业监管办公室的严格监控,但由私人机构发起的另外20%的住房抵押支持证券则不在联邦住房企业监管办公室的监管范畴。除住房抵押支持证券以外,二级市场上基于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产品及其衍生品品种繁多,创新速度很快,监管的创新速度跟不上金融创新的速度,加大了市场监管的难度。 3、政治经济因素是导致政府管理缺位的更深层次的原因。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案,取消了统一的抵押贷款利率,允许贷款发放机构根据借款人的风险和信用状况设定灵活利率,银行业管制自此放松。提高住房自有化率和“经济自由化”的政策导向刺激了大批私人贷款初构、投资银行、基金经理大举拓展次贷相关业务。可以说,正是美国政府,金融监管机构以及众多金融机构片面追求次级贷款所带来的好处,对次级贷款的巨大风险表现出集体的风险意识缺失,最终导致了危机的爆发。 附图1,06年1月至07年8月美国NAHB房屋市场指数走势图 附表1,美国连续17次加息一览表日期利率(%)2004-6-301.252004-8-101.52004-9-211.752004-11-1022004-12-142.252005-2-22.52005-3-222.752005-5-332005-6-303.252005-8-93.52005-9-203.752005-11-342005-12-144.252006-1-314.52006-3-294.752006-5-1152006-6-295.25三、我国房地产市场及住房抵押贷款现状 (一)房地产市场与住房抵押贷款现状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火暴是有目共睹的。投资炒楼的高额利润,以及中国和境外市场的利差已经让越来越多的热钱流向楼市,这其中就积淀了大量银行贷款。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07年6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指数同比上涨7.4%,到了10月份更是同比上涨9.4%,涨幅创2006年以来新高。北京、深圳等城市房价连续多月涨幅在10%左右;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重新出现房价回升态势。南京、宁波、杭州市6月份房价同比涨幅分别为11.3%、8.6%、6.9% 。一些内地二线城市房价也开始出现持续走高态势。北海市房价涨幅连续两月位居榜首,同比分别达到15.1%和15.5%。在推动住房的价格暴涨的力量中,银行信贷无疑是重要因素。在我国,近年来房贷一直被商业银行视为优质贷款项目来极力拓展,导致房贷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央行不断提高利率,住房贷款的还贷压力会持续增加,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就会不断扩大。一旦违约风险爆发,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资产证券化的水平还很低,风险难以通过证券化手段转移,最先受到冲击的无疑是发放房贷的银行。因此必须警惕住房信贷市场潜藏的巨大风险。 (二)从目前住房信贷市场情况来看,存在着以下风险:1、商业银行普遍把个人住房贷款作为优质资产来对待的认识误区。在目前房地产市场景气,价格持续上涨,以及我国相对低利率的环境下,住房贷款的确可以作为优质资产,但是需要认识到,这种资产的优质性不是永恒的,而是有时效性的。尤其是被用作投资住房,甚至是房地产投机目的而产生的住房贷款,在宏观环境转冷,利率进入上升通道时,其信用风险会迅速放大。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就警示了我们这一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还不到十年,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就达到2.6万多亿元,加以公积金住房贷款4000多亿元,已经超过了3万亿元。虽然我国目前加息力度难以同美联储两年连续升息17次相比,但也应当引起商业银行警惕。统计显示,2004年10月29日以来9次上调利率,以总额40万元、期限为20年的住房按揭贷款为例,历次加息最终累加的总还款额增加了近12万元。加息的“杀伤力”不容低估。近年来我国个人住房不良贷款数额已呈攀升趋势。数据显示,工、中、建三大行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由2005年末的184.42亿元上升到2006年末的192.41亿元。在央行近年来连续多次加息,个人房贷支付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住房贷款的信用风险正在逐步增加。2、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内部控制水平不足,个人信用评级体系缺失。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方面,尤其是风险控制方面,同美国同业存在很大的差距。突出表现为贷前审查不够尽职、贷时审查不够审慎、贷后监控不够到位。由此带来的问题包括虚假按揭,骗贷,套贷等等。资料显示,国内银行的房贷不良贷款约有80%因虚假按揭而引起。另外由于我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所以只要有关机关证明就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对不同信用等级的消费者无法提供不同等级的金融产品。对一些按揭贷款者来说,可能并不具备相应的收入水平和信用水平,由此带来的风险不可小视。同时,一些商业银行为了其自身短期效益,盲目扩张住房按揭,并因此放宽了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者市场准入,没有遵守央行的相关规定和银监会相关指引。一旦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逆转,其潜在风险必然会暴露出来。3、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程度较低,缺乏避险工具。美国此次次贷危机虽然使美国金融机构收到重创,但是不可否认,发放次级贷款的金融机构原本应该遭受的损失绝对不止于此。正是由于美国金融机构的资产证券化程度很高,银行通过次级贷款打包成为ABS、MBS等证券并在国际市场发行,将次级贷款的信用风险很大程度上转移到了国内和国际的证券市场,由此转嫁了很大一部分损失。而目前我国住房按揭贷款基本上没有证券化,因此其不良信用贷款的风险基本聚集在银行体系内。在中国间接融资模式占主导的格局下,80%左右的土地购置和房地产开发资金,直接或间接地来自银行贷款;通过贷款买房的个人,占全部购房人总数的90%。如果房地产业出现问题,那么,我国银行业受到影响远比美国次贷债危机厉害。 四、关于我国发生次贷危机可能性的分析 我国的国情与美国不同,虽然房地产市场和住房抵押贷款存在诸多风险,但是并不能说我国已处在次贷危机的边缘。 (一)中西方消费观念不同 美国商品经济发达,透支消费观念比较强。而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人把拥有自己的住房作为极其重要的目标,一般非常忌讳借贷尤其是拖欠行为。因此,除非有了一定的积蓄或对未来的支付能力预期良好时,不会轻言买房,更不会因为还贷压力升高就轻易违约。因为如果违约,个人心理和名誉将会受到很大损伤,承受的社会舆论压力和成本非常大。我国虽然没有个人信用系统,对于个人信用的监控也并不严格,但是大多数贷款者自身都是在确定自己的还款能力时才会去贷款,从这方面讲,我国住房贷款的信用风险相对较低。 (二)我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的上升通道,基本面仍然向好 我国和美国市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美国的市场是一个已经发展成熟的市场,有着较为稳定的经济周期,即使在经济的上升周期中,实体经济的增长率也不会很高,所以快速膨胀的房产市场相对于实体经济来说会有比较多的泡沫。而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兴未艾,尚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房价的快速增长有一部分应当被认为是对于经济增长的反映,还有一部分应当是对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预期所带来的资产溢价,除去这两个因素来看,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也许并不想很多人说的那么可怕。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只要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没有过度过快的增长,一定幅度的房价上涨是合理的,会受到实体经济良好表现的强力支撑。至少我认为目前的房价不会出现美国那样的大幅下跌的现象 (三)我国银行业没有实质上的“次级贷款”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罪魁祸首是次级贷款,其发放的对象多是那些收入不稳、还贷能力不强的需求者,放贷条件也非常宽松。甚至有所谓的“零证明,零首付”。而我国银行在发放房贷的时候,虽然没有像国外那样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但会考查贷款人的收入情况和还款能力。房贷的对象更多倾向于有稳定收入或预期稳定收入的客户群体。同时我国商业银行放贷时硬性规定有30%40%的首付比率,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用风险。 五、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商业银行要改变传统观念 正视住房贷款同其他贷款一样存在着信用风险,要对住房贷款的风险认真做好评估工作,不能一味将住房贷款作为优质资产对待,从而放松对住房贷款的审核。应当全面检查目前住房按揭贷款质量及风险,做到对资产的准确分类,提足拨备。应当坚持审慎经营的准则,严格控制住房贷款规模,加强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监控。银行在贷款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实际还款能力,而不能仅仅依赖抵押的房产等第二还款来源。认识和防范信贷风险,坚持“三C原则”,即对借款人基本特征、还贷能力和抵押物进行风险评估。加强内部风险控制,防止虚假按揭,防止其他类型的贷款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进行投机活动。加强住房信贷管理,应重视对住房信贷市场的监测和分析预警,准确判断房地产价格变化趋势,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房价回落的不利影响。应进一步健全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在业务拓展与风险管控之间取得平衡。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要加快市场基础建设,注意内部机制的完善,努力提升金融创新的水平。完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注重分析跟踪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效应,严密关注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传导和风险分散机制与渠道,推进银行风险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 (二)要建立健全我国信用体系。 美国有着非常健全的信用体系,不同信用等级的人和机构能够享受的资源和成本是不一样的。信用等级高的能够享受利率折价,反之则需要承担信用风险溢价。这种市场性的分隔如同为不同信用风险的资产设置了一道防火墙,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风险过滤的作用。同时,美国信贷市场设置了很多的品种,如固定个贷、浮动贷款等等,通过不同的信贷产品满足不同信用级别的人的需要。而我国的金融产品开发并没有与信用级别联系在一起,同一个产品面对的风险不同,因而所产生资产的质量也不同,若按照统一标准对待,自然容易出现问题。显然,在这方面我国要借鉴美国在信贷市场的结构性技术和对客户进行细分等技术,通过各种市场化手段,在不同产品和服务间设置不同层次的风险隔离带,降低风险的传导性或传导力度。 (三)积极推进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进程。 此次次贷危机中,美国商业银行高度的资产证券化在帮助银行分散和转嫁风险方面功不可没。通过资产的证券化,商业银行可以成功的将风险转移到其他外部市场,从而分担违约风险爆发时对自身流动性产生的压力。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尚处于起步的摸索阶段,资产证券化的程度也很低,目前还不能有效地分散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但应当看到,在建行、国家开发银行、浦发银行进行的资产证券化试点项目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目前应当继续积极稳步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进程,同时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在有效的分散风险的同时,还可以在流动性过剩时分散过剩的流动性,减少热钱对单一资本市场的冲击。由于资产证券化要求将不同风险级别的资产分割开来,根据不同资产的风险级别进行分别定价,在我国的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健全时,可以帮助银行将不同级别的风险进行区分,一定程度上避免商业银行将不同质量的贷款混杂在一起。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会通过证券化的金融杠杆被成倍放大,如果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对金融手段使用不当,会不恰当的将银行风险过度放大,同时传导至金融市场,一旦风险爆发,就会引起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造成金融危机。所以我国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必须牢记美国的教训,要合理有度的使用金融创新手段,合理审慎的控制风险,做到既将商业银行的风险有效分散转移到金融市场,又不过度放大金融风险。虽然资产证券化会使商业银行的风险转嫁到证券市场,从而带来将商业银行的个体风险转变为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引起类似于次贷危机的可能。但是应当看到,次贷危机的爆发并不是因为资产证券化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滥用金融创新,证券评级机构的信用缺失以及相关金融监管的缺失,才最终导致了次贷问题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蔓延到整个金融市场,形成系统性风险。只要商业银行按照相关规定审慎经营,严格执行贷款审查,做好风险控制,在证券化过程中做到资产质量真实透明,加以监管部门切实有效的监管,完全可以避免通过资产证券化途径诱发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总之,中国资产证券化应审慎而行把握好度,但绝不能因噎废食。 (四)要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加强金融监管。 次贷危机的根源起于房地产市场,但并不意味着只有房地产市场会孕育危机。其他的市场如果调控不到位监管不到位都有可能产生危机。应当用合理有效的宏观政策调控,避免单一市场或单一产业过热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泡沫,同时,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应综合考虑调控政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促进宏观经济健康稳定的增长。同时,要认识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市场不是万能的,这次次贷危机中美国金融体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