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模板.doc_第1页
文献综述模板.doc_第2页
文献综述模板.doc_第3页
文献综述模板.doc_第4页
文献综述模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献检索与利用期末作业(宋体一号)(宋体四号)题 目 学 院 专 业 年 级 学 号 姓 名 指导老师 二一六年五月 题目(黑体、小三)(作者)(自己的名字)摘要(黑体、小三):新时期以来,在比较视野下中国当代学者以西方接受美学为参照系对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文学的接受理论进行了现代阐释。他们探究发现:魏晋南北朝是纯粹文学性的接受鉴赏理论自觉的时代。刘勰的知音篇是中国“第一篇接受理论专论”;钟嵘的“滋味”说具有读者本体论色彩,钟嵘的“品第”法是中国古代接受批评自觉和古典文学风格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当代学者关于“读者意境”和“意境空白”的辩证解读,极大拓展了“意境”这一民族化文学接受理论范畴的诗学内涵。本文通过分析一些学者对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文学接受理论研究的总体概况,梳理、总结了相关文献,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宋体,小四,1.5行距)关键词(黑体、小三): 知音;“品第”;滋味;读者意境;意境空白(关键词用分号隔开、宋体、小四)一、前言(一级标题、黑体、小三)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学者在古代接受理论的现代转换中富有鲜明的历史意识。陈敬毅、陈良运、邓新华等一大批学者以西方接受美学为参照系考察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文学接受理论,继承旧学,熔铸新知,不断探索中国古代文学接受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内在特质。在两汉时代,儒学定于一尊和经学对整个学术文化的渗透,造成文学的经学化和文学的伦理化,一定程度上遮蔽文学的审美性和独立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觉和文学审美主体的自觉催生了纯粹文学性的接受鉴赏理论。(宋体,小四,1.5行距)二、相关文献综述研究(一级标题、黑体、小三)(一)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钟嵘、刘勰的范畴命题的研究(二级标题、黑体、四号)在20世纪90年代,紫地在中国古代的文学鉴赏接受论中指出刘勰运用“知音”把“情”、“志”整合起来,同时总括出“六观”的鉴赏接受标准,揭示了读者和文本之间融通互的辩证关系。1(注意上标的格式)王志明则对刘勰的知音篇有一个明确的学术史定位。他认为知音篇反映了中国古代文论比西方接受美学早1000多年就自觉意识到文学接受理论,值得学术界聚焦这一理论自觉2。进入21世纪,毕小蕊在研究论文中肯定刘勰的“知音”是具体生成的理想读者,它要求审美接受主体以丰赡的阅读体验和精微的直觉感悟能力读解文本。很明显,接受美学倡导的“隐含读者”其实只是抽象的读者模型和读者阅读反应的可能性预设,疏离了直接感性的审美经验3。以上学者的研究偏重阐发刘勰、钟嵘接受理论的具体概念和命题,得出众多真知灼见,凸显了刘勰、钟嵘接受理论的开创性和自觉性。(二)关于唐宋时期“意境”理论的研究(二级标题、黑体、四号)继钟嵘和刘勰的接受理论之后,中国学者聚焦唐宋时期成熟的“意境”范畴。“意境”是中国文论史上的原发性理论范畴之一。大体上看,“意境”理论。源于先秦两汉,兴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宋。历来古人关于“意境”的思想内涵各持己见,众说纷纭。我们认为,“意境”在唐宋时期成熟与这一时期诗词书画创作和品鉴活动高度兴盛,日臻至境关系密切。“意境”在各类艺术中都被奉为最高境界,源于中国古人相信最精妙的艺术都贯通相似的艺术品格: 表里俱一的宇宙意识、逍遥自适的艺术追求、意蕴叠嶂的作品形态、味外余味的作品旨趣、神胜形似的写意传统等等。“意境”这一范畴在古代文论中居于不可争辩的核心地位。中国当代学者借助接受美学的新思维来重新阐发唐宋时期的“意境”范畴时,两者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第一,中国当代学者提出“读者意境”这一新概念,扩展了以“作者意境”和“作品意境”为核心的意境观。上世纪 50 年代以来,国内主流的意境观有两种。一是反映论意境观。这种观念认为意境是创作主体以审美情趣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意境是主观情思和客观现实融合为一的艺术形象。一些学者就从“意境典型化反映生活”这一维度解说意境4。二是创作主观论意境观。宗白华的“艺境”说属于这一派。宗白华从人身修为和人生境界层次来理解意境,他提出的“艺境”是区别于其他人生境界的“唯美”的精神世界。他认为这种通达宇宙人生的妙境是“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可见,“艺境”是创作主体主观心灵和意志的外化。宗白华的意境观显然偏向创作主体。国内多数文学理论教材在分析“意境”概念时,都将其理解为一种文学作品的艺术境界,包含虚实相生、情景互渗、含蓄蕴藉等特征。总的来看,以上三种观点都侧重从创作和作品的视角解读“意境”的内涵。作家创作的主体精神最终呈现在作品的文本结构中,这样看,“作者意境”和“作品意境”其实都归结为文本结构,以上观点偏向了文本中心论。一些中国学者怀疑这种意境观的全面性,他们将理论视野转向西方接受美学。美国接受美学研究者霍拉勃曾指出接受美学颠覆了西方文论史上根深蒂固的文本中心论。他认为姚斯和伊瑟尔的研究中“本文( 文本) 被放逐出文学研究的中心。上世纪 80 年代,张小元在论文从接受的视角看意境中提出: “意境在读者阅读接受过程中才真正表现或产生出来。”5这是学界首次挑战文本中心论的传统意境观。之后,陈敬毅、樊宝英、金元浦、唐德胜、陈良运等学者纷纷陈见支持读者和接受之维是“意境”的本体构成。他们逐步形成一个共识: “意境”除了“作者意境”和“作品意境”之外,还有包括“读者意境”。接受美学的“召唤结构”和“空白”理论给中国当代学者直接的理论支撑。他们认识到,意境首先是作家创造的一个文本结构,但是这个结构并不是具有恒定意义的实体。“作者意境”只是主观“文心”,“作品意境”也只是潜在的文本结构,而这个结构与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所说的“召唤结构”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基于读者在“意境”中的本体地位,古风、王海铝、车永强等学者发展袁行霈关于“诗人意境、诗歌意境、读者意境”的观点,指出“作者意境”“作品意境”和“读者意境 ”三者有机统一才能构成完整的“意境”67。虽然,三位学者关于三种意境的阐释略有差异,但是他们也取得了明显的共识: 意境这一生生不息的审美至境不能缺少读者之维,意境不是封闭的意义结构,而是读者、作者以作品为桥梁展开对话交往和视野融合的审美空间。这就大大拓展了我们对“意境”范畴的认识。第二,中国学者结合英伽登的四层次说和伊瑟尔的召唤结构探究意境内在层次,创造出“意境空白”概念,发展了宗白华的三层次说。如上文所述,当融入了读者因素,中国学者再谈意境的结构特征时就避免了文本中心论。“意境”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召唤结构”( 空白结构) ,蕴含着中国古人虚实相生的写意传统和直观妙悟的东方思维,博大精深,难以琢磨。为了后人能够更好的创造、领悟“意境”,古今学人一直试图破解“意境”的内在层次。王建珍将意境的召唤结构分为四个层次: 情景交融时空呈现象内象外结合无象之象,意境主要在后两个层面上得到最终实现8。我们认为,以上学者提出众多的意境层次说,各有千秋,但是有两点是一致的:1.他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给意境划分层次,就是因为他们受到英伽登、伊瑟尔动态分层理论的影响,都认识到意境不是平面结构,而是一种纵深结构。纵深层面内部和层面之间存在大量的不确定点和意义空白,这是形成意境深度和广度的内在机制。划分这些纵深层面,我们就有可能准确把握意境的存在形态,甚至触及传统文化精神。比如陈敬毅就追索到意境三层结构背后的“深层意识”,他认为“由于中国古典艺术是以庄子捉摸不定的虚静的道为深层意识的主要内容这样就使它的含义具有更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而金元浦之所以把意境的第三层“意境空白”称为“审美的浑融境界”,是因为他认识到意境背后“以天合天的自然审美化和生活审美化的中国文化艺术精神”。2.受到伊瑟尔召唤结构中交流模式的影响,他们都认识到意境的多层次性和读者审美感知的能动性是一种交流关系。也就是说读者作为意境的本体构成,他对作品意境的感知程度越深,那么意境内在层次的展开也就越深,反过来,创作主体赋予作品意境的意义潜势和审美质素越多,意境内在层次的拓展空间也就越大,读者能够涵咏和妙悟的“象外之象”、“味外之味”也就越多。这样,所谓“韵味无穷,余味曲包”的美妙状态实际上是意境的多层次性和读者感知的能动性交流互动的结果。所以金元浦说意境“本身就有相互溶浸,执两用中的中国文化的中和传统。它注重本文和读者的兴会融通,强调在妙悟体味的过程中实现意境空白”。可见,中国当代学者借用英伽登的四层次说和伊瑟尔的召唤结构,对意境的纵深结构有了新的认识,甚至触及意境背后的传统文化精神。三、总结(一级标题、黑体、小三)评述以上文献,作者们从不同的方面阐述比较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文学接受理论研究,但是还会存在不足的地方,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对研究来说,不能去空谈文学接受理论,我们需要大量的文献、资料、史料作为基础去研究,这样才能反映出文学接受理论的真实面貌。古典文学理论韵味十足,所以我们还要更加深入全面的去了解它,挖掘它,这样为后人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发展。参考文献(黑体、小三)(一定注意参考文献的格式,使用标准格式)1紫 地中国古代的文学鉴赏接受论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1) 2王志明古代文论中接受理论的源头、发展及其民族特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3( 1) 3毕小蕊理想的读者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知音”与西方接受美学中的接受者之比较J大众文艺,2009( 19) 4陈望衡论意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2( 10) 5张小元从接受的视角看意境J文艺研究,1988( 1) 6车永强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