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一级研发、多地分布”技术创新体系建设.doc_第1页
首钢“一级研发、多地分布”技术创新体系建设.doc_第2页
首钢“一级研发、多地分布”技术创新体系建设.doc_第3页
首钢“一级研发、多地分布”技术创新体系建设.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首钢“一级研发、多地分布”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钢铁业作为国家重点要求推进兼并重组的行业,经过几年来的结构调整,其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兼并重组后的大型钢铁企业为解决大而不强的问题,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科技创新,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型企业集团形成跨地域分布的格局后,如何聚集技术源和技术资源,如何合理布局和高效利用科技资源,保证技术创新体系的科学构建和有效运行,成为大型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建立适合跨地域大型企业的科研体系是各大型企业集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保证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首钢自主创建并日趋完善的“一级研发、多地分布”技术创新体系,为我国钢铁企业搬迁调整和跨地区兼并重组后技术资源的合理布局与高效利用,技术的快速转移与技术系统的有效管控,体制与机制的创新提供了借鉴和示范。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逐步形成了跨地区的发展格局。现有的大型跨地区企业研发模式主要是“集中研发”和“分散研发”。“集中研发”有利于各地研发人员形成合力,保证新产品和工艺技术实验室研究的高效运行,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实验室研究与生产现场需求脱离、研发成果难以高效应用的问题。“分散研发”有利于研发工作与生产现场的紧密结合,保证研发成果快速向生产现场的转移,但不利于全公司范围的资源共享、产品研发和生产的统一管理。首钢在分析上述两种研发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调整技术创新发展战略,创建了“一级研发、多地分布”技术创新体系。实践证明,这种科研体系实现了科技资源的合理布局和技术创新体系高效运行。 1 首钢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按照有利于新建生产线尽快发挥效能、新产品快速开发、科技成果的快速培育、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集团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建设创新型企业的指导思想,以科技资源的合理布局和技术系统的高效管控为原则,通过观念和组织模式的创新,派驻站的合理定位,科研管理的创新,技术管理一体化,对外合作的统一管理等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对国内大型钢铁集团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和优化具有借鉴和示范作用。 2 首钢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创新实践 2.1 观念及组织模式创新 作为首钢技术创新实施层核心的首钢技术研究院,担负着首钢工艺技术进步及新产品开发,对首钢集团技术系统的管控以及公司人才孵化培养的任务。随着钢铁业“一业多地”的形成,首钢产品结构开始由长材向板材转型,由于缺乏板材生产经验和理解,高品质板材产品技术积累不足,使科研开发工作面临巨大挑战。针对实际问题,首钢采取两项举措:一是充分利用社会优势资源,解决技术源的问题,建立了汽车板、电工钢、宽厚板三个长期长效实体式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二是为充分利用技术研究院的技术资源,采取科研重心向生产线下移的方式,在首秦、迁钢、顺义冷轧、京唐建立派驻工作站,把科研人员放到生产一线。 在这一框架下,技术研究院、派驻工作站及生产基地技术力量的职能和任务进行了新的分工。技术研究院主要按照四地生产和研发的需要,统一规划和组织相关的科技研发和技术管理工作,为四地提供技术支持,主要针对多地的共性关键工艺技术、用户技术和重大产品开发开展科研攻关。生产基地不再设立研发机构,其技术力量主要配合新产品开发和生产线的技术措施和技术改造的实施及其技术管理。派驻工作站一方面把研究院共性工艺技术和产品开发的研究任务带到现场,结合各生产线实际积累技术,丰富经验,攻克难关,把取得的科研成果及时应用到生产上,服务于生产实际,另一方面把一些前沿的、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的问题,带回技术研究院总部,充分利用总部的设备和人才库,进一步深入研究。 派驻工作站作为公司科研和技术管理与生产基地融合的纽带、科研人员贴近现场的工作平台、现场产品开发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实现了科技资源的合理布局,科研开发的高效顺行,技术管理的有序衔接,对首钢科技创新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2.2 发挥派驻工作站纽带作用,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 针对重点共性课题和研究内容技术研究院通过设立重点任务的方式,加快了重点的产品开发和共性工艺技术的进步。团队由各基地派驻站人员组成,建立例会机制定期组织集中交流讨论;当某基地临时遇到急难问题时也可主动发起临时会议,很好地实现了知识共享、有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力。针对出现的问题团队内部集中讨论,实施则由各基地派驻站人员分基地落实,充分发挥了派驻工作站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例如汽车板产品开发,其重点任务负责人为顺义冷轧派驻站的冷轧产品研发人员,参加人员包括迁钢派驻站热轧产品和工艺研发人员以及检测中心分析研究人员,通过联合攻关,首钢用三年时间走完了其它企业十年的路程。首钢从2007年起步研发,2008年实现为长安、福田等企业供货,2009年实现中档轿车面板供货,成立汽车板项目经理部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并在生产厂按照影响质量的所有要素均要受控的原则建设一贯制质量管理体系。炼钢系统重点围绕纯净钢的冶炼、连铸坯质量攻关开展工作,重点任务的攻关团队涉及首秦、迁钢、京唐三地,通过纯净钢生产技术研究,实现碳、硫、磷、氮、氧、氢等六大元素总含量小于90ppm,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3 科研项目统一立项,研发费用统一管理 按照“一级研发,多地分布”的钢铁业研发管理体系,首钢总公司统一管控科技项目的立项论证、过程实施、结题验收、资料归档等全过程管理。 每年经首钢职代会审批通过后下达首钢年度科技项目计划安排,并组织进行项目立项论证工作,按照月度计划统一组织推进和协调,统一安排课题结题,统一组织成果验收评价,统一组织奖励申报。 为了更好地推动科技项目的研发,在科研项目立项设置上按照技术研究院负责牵头重点产品及重大工艺的研究,各个生产基地负责的新产品试制、产品认证等内容作为项目配套设立相应的资金,形成了技术研究院的研发费用由总公司技术开发费列支,各基地研发资金由自身研发费列支的格局。 各分子公司拥有一定的自主立项权限,可对列入科技项目年度计划、金额不超过50万元(含50万元)的科技项目组织立项,但项目编号由总公司技术质量部统一下发。 2.4 行使派驻工作站的技术管理职能,实现上下游技术贯通和钢铁基地的技术转移 1)加强上下游技术有效衔接。 首钢钢铁业形成“一业多地”格局后,相应实施“集中整体,分层能级”的管理模式,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由集团管理,内部生产由集团和新基地分层级管理。各地派驻工作站,在前期研发启动阶段市场调研和中试成果基础上,提出新产品试制工艺方案,负责组织新产品合同评审、制定质量计划和组织实施新产品试制方案,并负责小批量试制和批量生产阶段工艺改进,包括解决转产后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暴露出的工艺、技术问题,实现了调研、中试、小批量试制和批量生产等新产品开发全过程上下游技术的有效衔接。 2)新产品合同评审高效。 新产品合同评审是明确用户各种特殊需求、设计新产品质量、选择确定生产工艺路线及工艺参数、实现新产品由中试成果向工业化过渡的重要环节。技术研究院派驻工作站负责组织新产品合同评审,对用户要求的品种规格、数量、交货期、质量要求、检验方法及生产消耗等内容进行评估,同时考虑如何减少带出品以及带出品的处置方案,形成合同评审记录。合同评审通过后,技术研究院与用户签订新产品试制协议。由于派驻工作站掌握新产品前期调研中试情况、生产难点和工艺要求,并能结合用户需求组织合同评审,使新产品合同评审效率大幅提高。 3)产品商标、标准、牌号和标识统一管理。 首钢在各地派驻工作站协助下,加强“一业多地”的标准化管理,以保持工作持续高效。 派驻工作站深入现场了解各生产线的情况,协助制定总公司标准化管理的各类文件,包括各级标准管理办法、标准、内部质量文件和作为产品标准补充的供货技术条件(主要针对新产品、特殊产品)。 派驻工作站人员参与各地新产品的开发,指导帮助基层组织制订标准类文件、组织实施标准文件,使各地子公司在新生产线投产时就能高起点开发产品,赢得并占领市场,同时使标准化管理得到有效延伸。 与各子公司属地的技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进行沟通并争取它们的同意,各地子公司统一执行总公司的企业产品标准,妥善解决了执行企业标准的合法化问题。 4)实现不同钢铁基地之间技术转移。 迁钢公司先于京唐建设,作为首钢京唐建设的试验厂和人才储备基地。京唐投产后,迁钢派驻工作站选派骨干科研人员到京唐派驻工作站工作,把在迁钢积累的热连轧品种开发和工艺攻关经验带到京唐,由于京唐产品结构和设备配置与迁钢相似,大大缩短了京唐品种开发进程。采用迁钢比较成熟的成分体系和工艺体系,省略了实验摸索过程,既节约了成本也节省了时间;对于产品检验设备的完善和检验方法的优化,可以事先进行很好的准备和培训;迁钢积累的客户群和用户使用特殊需求,可很快转化给京唐;可借鉴生产品种需要解决的关键工艺问题。 2.5 统一开展对外合作,共享中试试验条件,形成研发合力,提高研发效率 1)统一开展对外合作。 技术研究院统一组织全公司范围内的对外合作,钢铁业子公司所承担科研项目所需的对外技术合作,其合同内容需经管理归口部门技术研究院审批后才可对外签订,既能统一判断对外合作的必要性,又避免了同一内容重复签订对外合作合同,节省了总公司的科技资金。 2)共享中试试验条件。 进行高等级热轧商品卷如高强钢、管线钢、耐候钢等开发时,为了节约试制成本,缩短研发时间,需要进行大量的中试实验,各派驻工作站共享总部试验基地的真空冶炼炉、热轧机等设备,形成了研发合力,保证了试验研究工作的高效运转。 2.6 产学研平台向生产线前置,实现派驻站和产学研平台的有机融合 随着产线建成,产学研平台的办公地点由高校或研究院前移到现场,壮大派驻站力量,平台研究内容贴近现场。 结合迁钢电工钢产线建设进展和品种试制规划,电工钢平台科研重点向迁钢现场转移,在持续开展实验室研发工作的同时,派常驻人员进驻迁钢,与派驻站人员共同参与日常科研开发工作,将电工钢平台的实验室研发成果逐步向大生产转化,为电工钢生产线调试、品种试制、生产工艺优化、生产及成品检化验方法及判定标准的制定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顺利与现场对接;同时当现场遇到急难问题时,平台增派专家随时进入,共同参与讨论分析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 汽车钢平台方面,为实现与生产实际无缝对接,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为熟悉生产设备与工艺,平台人员直接进驻现场,与派驻站人员共同着力产品开发,确保了汽车板研发从实验室到现场转移的成功率,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为强化沟通交流,定期组织例会,针对全流程问题集中讨论,并申请了公共邮箱,进行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实现网上网下交流无障碍;针对重大问题发挥平台科研优势,着力攻克基础研究问题,为产品开发和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提供充实的理论基础。在平台与派驻站合力开发的基础上,实现了首钢汽车钢品种的快速壮大,170P、BH340和DP600等钢种一次性试制成功,同时成功解决了热轧“粗晶”、冲压“成形纹”等影响汽车板表面质量的重大问题。 2.7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技术研究院把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核心,协调推进。 迁钢派驻工作站科研人员本着与迁钢生产技术人员优势互补的原则,积极承担科研课题中基础理论要求高、实验室工作量大、需深入细致研究的内容,使科研理论与现场实践结合的更紧密,工作更扎实。通过理论与现场实践的良好结合,逐步建立起科研支撑生产的长效机制。 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