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学讲义.doc_第1页
形象学讲义.doc_第2页
形象学讲义.doc_第3页
形象学讲义.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形象学与“他者”1什么是比较文学形象学 形象研究在文学研究中由来已久,比如研究一部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自形象。比较文学形象学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的差异在于,它研究的是“他者”的形象,即“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如“近代中国文学中的西方形象”、“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等。所以,它的研究领域不再居限于国别文学的范围之内,而是在事实联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研究。而比较文学研究的特色就在于它的跨越性,所以形象学很早就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它几乎是与比较文学这个学科同时发型的。 在19世纪,法国首创了比较文学研究,同时也开创了以事实联系基础的影响研究。但是,学者们在进行影响研究的时候,逐渐发现影响有时是很难确指的。一个作家的创作与他所阅读和接受的外国文学之间并不总是能够用事实来阐明。在实证方法渐趋呆滞的情况下,法国比较文学学者伽列明确提出了形象学的研究原则,他指出,在研究事实的联系时不应拘泥于考证,而应当注重研究“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这样,他实际J把研究一国文学中的外国形象问题置于事实联系研究的中心。他虽然没有吲确提出“形象学”这个词,但已提出了形象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其后,他的学生基亚又把这一主张进一步归结为: 不再追寻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总体影响,而是力求更好地理解在个人和集体意识中,那些主要的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的。显然,两位学者都充分意识到了“异国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民族对异国文化的看法,折射出了异国文化在本国介绍、传播、影响、诠释的情况。正是为了给当时已趋呆滞的实证方法注入活力,同时也为了使传统的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更具可操作性,他们才大力倡导、开拓形象研究这一层面。正如基亚所说:“影响问题往往是不可估量的,相似之处只是偶然的,人们可以按照一定的方法,准确地把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某个形象或某些形象的流传情况描绘出来。”在总结前辈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当代法国比较文学学者莫哈更明确地界定了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可见,比较文学所研究的形象都是三层意义上的形象,在这三层定义背后蕴藏着当代形象学对传统形象学的革新。 传统形象学重视研究形象的真实与否,换言之,形象与“他者”的差距。当代形象学却更强调对作家主体的研究,研究他是如何塑造“他者”形象的。这一转变与当代形象学对想象理论的借鉴有关。法国当代哲学家保罗利科在从文本到行动一书中,对各种想象理论做了研究,并根据想象物与客体在场或缺席的关系定位了两种极端理论,它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休谟和萨特。按照休谟的理论,想象物“归诸于感知,从在场弱化的意义上说,它只是感知的痕迹”;而根据萨特的理论,想象物“基本上根据缺席和不在场来构思”。利科把休谟的理论称为再现式想象,而把萨特的称为创造性想象把这两种理论运用到形象学研究中来,前者就使人把异国形象视作人们所感知的那个异国的复制品;而后者则将现实中的异国降为次要地位,认为作品中的异国形象主要不是被感知的,而是被作者创造或再创造出来的。追寻着西方思想发展的轨迹,当代形象学明显倾向于萨特的理论,而背离休谟的理论。既然认为想象是创造式的,而非再现式的,研究的重点便转移到了形象的创造者想象主体一方。当然,传统的关于形象真伪程度的辨别并不因此就不再需要,只是它不再是形象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当代形象学在强调主体创造性的同时,也强调了这一创造性的更广阔的来源,即作家所从属的文化。这样,形象不仅被看做是作家个人的创作,它更被看做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言说。莫哈指出,尽管他对形象学的定义是三点,但“事实上,所有具价值的形象学研究一般都注重第二点,即注重研究创造出了形象的文化”。莫哈的阐述再次表明,形象学对“他者”的研究不能只局限在作家作品,而必须伸展到历史、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它不仅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也是跨学科的。形象学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揭示一个作家、更在于揭示一种文化在言说“他者”时所特有的规律、原则和惯例。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在更广阔的背景下研究“他者”形象,这就引出了形象学研究的第二个重要概念社会集体想象物。这一概念是当代形象学从法国年鉴史学派那里借鉴来的,它指的是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这一阐释与作为个人的作家的阐释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考察这种关系是形象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主要手段,正如莫哈所说: 分析形象采用的方法依托于形象与集体想象物的关系。具体说来,就是考察作家在写每部作品时的处境和创作方法,以便证实哪些是个性化的表现,哪些是源自集体描述的形象。 2如何进行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 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可以分为文本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部分。外部研究又可以分为三部分。 首先必须研究在作家创作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对异国的看法,也就是研究形象是如何社会化的。这一研究基本上在文学文本之外进行,它要求研贫者尽可能多地去掌握与文学形象平行的、同时代的证据:报刊、副文学、图片、电影、漫画等,也就是说勾勒出一个“社会集体想象物”,并以此为背景来分析和研究文学形象,看它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或背离了社会集体想象。例如钱钊书在研究了17、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后认为:英国在17世纪就对中国摹现出热情,在18世纪这种对中国的好感在老百姓的生活中还在继续,特别是对中国物品的喜好;但是在文学领域,情况却与实际生活相反,对中国的反感日益加重。钱钟书在此也就顺便讨论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认为可分蔓三类:文学或复制、或逃避、或批评生活。由此他得出结论:18世纪英国文学在中国的题材上是属于第三类的。一般来说,那些背离了社会集体想象的文本是更值得关注的。正如莫哈所说: 一个形象最大的创新力,即它的文学性,存在于使其脱离集体描述总和(因而也就是因袭传统、约定俗成的描述)的距离中。在这种情况下,就作家来说,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就文本来说,它对于集体想象的反作用也表现得最为明显。 无论异国形象与社会集体想象之间是什么关系,它都与作家的创作有关。作为外部研究的作家研究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作家有关异国的信息来源,是亲自到过异国还是利用二手材料。如果是后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除了书面的文字材料外,物质文化层面的东西也很重要。比如中国的茶叶、丝绸、园林就对形成17、18世纪欧洲人的中国观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作家创作时的感情、想象和心理因素。这些因素细微而复杂,必须仔细鉴别。钱钟书在分析笛福的反华倾向时指出,原因之一在于笛福作为一个“不信奉英国国教者”(Dissenter),肯定不愿意相信天主教耶稣会对中国的赞美,故反其道而行之。 第三,一项不容忽视的研究是,作家所描写的异国与现实中真正的异国到底是什么关系,是真实的再现呢?还是带有不同程度的美化或丑化?以西方世界的中国形象为例,从马可波罗游记到卡尔维诺描述马可波罗与忽必烈对话的小说作品看不见的城市(1972),几百年来西方作家笔下具体的中国形象是五颜六色,变动不居的,活像一条令人难以捉摸的“变色龙”。英国学者雷蒙道森在其中国变色龙一书中,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了欧洲中国形象的历史演变,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这条“变色龙”几个世纪以来在人们心目中的种种变化。然而,这些变化与中国实际的历史发展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那些阐释中国的人自身的需要。所以作者在导论部分做了这样的总结:“欧洲人对中国的观念在某些时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趣的是,这些变化与其说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不如说更多地反映了欧洲知识史的进展。因而,构成本书框架的是观察者的历史,而不是被观察对象的历史。”张隆溪在考察了更大范围内的西方的中国形象后也指出: 西方心目中的中国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形象,代表着不同于西方的价值观念, 这不同可以是好,也可以是坏。在不同时期,中国、印度、非洲和中东都起过对衬西方 的作用,或者是作为理想化的乌托邦、诱人和充满异国风味的梦境,或者作为永远停 滞、精神上盲目无知的国土。总之,西方的中国形象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很少是吻合的。 从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形象学研究需要做大量的文本外部研究,具体说来就是文学社会学的研究。这一倾向曾经引起一些学者的不满。20世纪60年代,在有关比较文学“危机”的争论中,形象学研究也遭到了不少严厉的批评。美国学者韦勒克和法国学者艾田伯都以此类研究更接近历史或者思想史而非文学研究为理由加以否定。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一文中认为: 把比较文学的领域一下子扩大到包含对民族幻想的研究,这种尝试不能令人信服。确实,形象学研究的这一部分工作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文学研究,但是比较文学研究从来就不局限在文学范围之内。这些反对意见恰恰从反面印证了形象学作为比较文学研究本身具有的特性一一跨学科性。从另一个方面讲,形象学在做大量文本外部研究的同时,并不排斥文本内部研究。实际上,一个真正的和完整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是两者并重的。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文本内部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是词汇。它们是构成“他者”形象的原始成分,对此我们应进行鉴别。比如法国思想家巴尔特在1974年访问中国后有如下描述:“中国很平静民众来来往往,劳动,喝茶或独自做操,没有戏剧,没有噪音,没有矫揉造作,总之没有歇斯底里。”这个看似中性的评价实际上是赞美性的,因为熟悉巴尔特的人都知道,“没有歇斯底里”是他对人对事的最高评价。 除了研究一个文本中出现的词汇外,还应特别关注那些在多个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词汇,比如“洋鬼子”就是一个在近代中国文学中频繁出现的词汇。对这类词汇出现频率和规律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和价值的。事实上,这一部分研究往往与套话研究相互关联。 套话是词汇的一种特殊而又大量存在的形式,在当前的形象学研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里使用的套话一词,是法文stereotype的汉译。该词原指印刷业中的“铅版”,其意义引申后,主要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汇。如欧洲人常用来指称犹太人的“鹰钩鼻”,中国人用来指称西方人的“老毛子”、“大鼻子”等。作为他者定义的载体,套话是陈述集体知识的一个最小单位,“它释放出信息的一个最小形式,以进行最大限度、尽可能广泛的信息交流”。值得注意的是,套话形成后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学者认为,误读是产生套话的基础,所以每个套话都会随着认知错误的纠正而消亡,因此每个套话都具有时间性。 第二是等级关系。在对文本做词汇使用情况的统计后,就要进一步检查文本的生产,关注“我”与“他者”的关系怎样转化为一种陈述的意识。而只要涉及到“我”与“他者”的关系,立刻就会引出一组组对立的等级关系来,我们应该对所有结构出文本的重要对立面进行鉴别。下面两组关系概括了所有的对立面:我一叙述者一本土文化;他者一人物一被描述文化。具体说来,可以从时间、空间和人物体系来着手进行研究。比如当我们研究西方文学中的第三世界形象时,我们常常发现,第三世界总是被描写成传统的、农业的、附属的,与此相对应的是现代的、工业化的和处于支配地位的西方。而这种描写背后隐藏的是文明与野蛮、成熟与幼稚的尖锐对立。 第三是故事情节。在这一阶段,形象是一个“故事”。故事情节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但是那些具有某种规律性的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比如在19世纪的西方文学中,常常出现中国女人疯狂爱上欧洲男子的情节。这些故事的象征意义不难确认:中国人受到优秀的西方文明的诱惑。 以上我们分别介绍了形象学的外部与内部研究,但这只是为了论述方便起见。在实际的研究中,这两者是不能够截然分开的,而是必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3形象学研究的特点 第一,形象学研究的实证性。形象学属于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此类研究的特点是注重事实联系。众所周知,比较文学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旅游者”,把他们作为事实联系的重要研究对象。而“旅游者”们流传下来的游记则普遍记录了异国的“形象”,这就使对形象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包含在传统的国际文学关系的研究中。后来,伽列和基亚之所以大力倡导和开拓形象研究,不是为了摆脱这一传统的研究方法,而是为了给它提供一种更具操作性的切人点。到了当代,形象学研究虽然对传统进行了许多变革,但是它研究的终极目标并没有改变:通过对一国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探讨“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间的文学、文化关系,因而它仍然隶属于国际文学关系研究的范畴,使用的也主要是实证的方法。形象学的实证特色主要体现在它对异国形象的渊源及流变的探讨上。如果不做大量的原始资料准备,下一步的论述就会缺少基础,一旦基础发生动摇,整个论述就会站不住脚。所以形象学研究必须建立在原典实证的基础上,必须做到言之有据。 第二,形象学研究的总体性。每一个具体文学形象的创造者固然是作家个人,但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个人意识脱离不了集体无意识的樊笼,由此产生的形象与历史、社会、文化语境必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形象学研究不能使阅读简单化,二定要从文本中走出来,要重视研究文学作品生产、传播、接受的条件,同样也要注重一切用来写作、生活、思维的文化材料。总之,要注重形象学研究的总体性。但同时我们也必须反对将研究领域无限扩大的倾向,反对过分使用历史和文化分析来研究文学文本。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应当坚持文学特色,而不至于成为一种变相的历史或社会学的研究。在这一点上,传统的国别文学中的形象研究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有辅助和借鉴作用。4形象学研究的前景形象学研究在21世纪多元文化的时代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什么这么说呢?回顾历史,我们发现,文学史上那些在表现和描写异国方面成就较大的作家、都几乎是受到异国文化影响的。我们以描写中国的作家为例。比如法国作家谢阁兰,他通过在华期间大量阅读中国典籍达到了很高的汉学造诣,并在道家、佛教、易学、阴阳五行说中找到了许多与自己思想共鸣的地方。正是在中国文化多方面的熏陶和启示下,谢氏的文学创作进入了最富有成果的阶段。其中最能代表他文学成就的碑,也最好地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他创作的影响。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通过阅读来了解异国及其文化的例子同样不少。伏尔泰是最典型的代表。根据有的学者的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