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梁武帝褒钟贬王论小议林 圭梁武帝褒钟贬王之论,主要体现在他的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以下简称为十二意)中。本文拟从梁武帝此文的写作时间,当时的现实条件,梁武帝的写作动机,此文的客观性,内容分析,当时人的反应以及它所产生的效果等等方面作一粗浅的探索,不妥之处请各位方家指正。十二意的写作时间,当前还没有材料能供我们确定其准确时间,一般研究者都是根据袁昂的古今书评来作判断,因为袁昂的古今书评与十二意有一定的关联。且古今书评为梁武帝普通四年奉敕而写。古今书评与十二意的关联是古今书评中有“钟司徒书字十二种意,意外殊妙,实亦多奇。”这就产生了古今书评与十二意谁先谁后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古今书评在先,有的学者认为十二意在先。(1)由于材料有限,单从文本作出的分析,恐怕谁也不能说服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两文的写作时间应是很接近,这样我们大致可先判断十二意写于普通四年左右,我比较倾向于十二意在先,后文再作分析。东晋以后的南朝,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当然是二王,尤其是小王。陶弘景的评价是“比世皆高尚子敬,子敬元常,继以齐名。贵斯世略,海内非唯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造成二王书法大盛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二王书法在技法上所达到的高度。根据王羲之的自论书以及南朝人的评价,应是与钟繇、张芝不相上下。但他们有两点却是钟、张无法比的,一是他们开创了妍媚的新书风,是世人所喜爱的。正如宋虞和所说:“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二是钟、张之书以其时代久远,真迹流传下来的极少,人们即使想学也无从学起。二王独尊的局面,我们从宋、齐、梁三代皇室、显贵的收藏以及当时人的评论中可以看得出来。然而造成小王书更为盛行的原因,可能与王献之的徒子徒孙较多有关。王献之的弟子,以羊欣最为知名,其他尚有邱道护、谢灵运、薄绍之、孔琳之、范晔、萧思话、宋文帝、萧子云等等,今天所能看到的王僧虔父子的书法,也是以献之法为主。反观王羲之的弟子,可能除王献之最为成功外,其他人的影响均不及献之的弟子,献之变羲之之法而授其弟子,所以他的弟子所学乃献之法而非羲之法,有如今日之学时人书,这样可能慢慢地会产生一些流弊。如果说梁武帝觉察到王献之书法独盛所产生的流弊,而推出褒钟贬王之论,哪么他无疑算是一位高明的书法理论家,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刘涛先生认为:“梁武帝崇尚儒学,而儒学的重要旨趣是崇尚前典,他多次申言自己尚想前哲、取监(鉴)前哲,忘今语古,何其乐也,所以他于书法要提倡古于二王的钟繇。钟书固然是王书的前典,实际上钟、王之别不过是魏晋新书风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已。真正代表汉魏古法者,当推卫氏。由于卫氏书法东晋以来失传于江南,则只能追述钟繇了。在梁武帝复古的语境里,钟繇是一个观念符号,用以表达移风易俗,回归古典的旨趣”。(2)刘先生这一段话,分析得有一定道理,但恐怕尚未中肯綮。我倒以为王家葵先生的话更符合当时的实际。王先生认为:“梁武帝如此之推美钟繇,确很难说是出于书法的原因,褒钟其实是为了贬王,结合前述王羲之家族的道教背景。不难看出,贬王的真正动机是排道。”(3)我以为,以此作为梁武帝写作十二意的动机可能更为准确,梁武帝以褒钟贬王之论,是他舍道向佛以后与道教的一种切割,表明立场而已,至于明知不符合事实,也顾不得许多了。事实上,梁武帝在他当上皇帝的天监初年,即令周兴嗣次韵殷铁石所拓王羲之书为千字文。天监中,梁武帝仍“披访天下法书图籍,大有所获。敕朱异、徐僧权、唐怀充、姚怀珍、沈炽文等折而装之,更加题检。”其中的二王书法,多达七百六十七卷。(4)而钟繇的书法则只有一卷,而旦还不是真迹。梁武帝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推出褒钟贬王论,很难说是因为书法方面的原因。因此,可以认为他绝非是为论书法而论书法,而是借助于论书法来达到他另外的目的,也就是前面王家葵先生所说的“排道”的目的。下面,我们对十二意的文本作一简单的分析。首先十二意的“意”,在书法理论中,有其特殊的涵义,它是形而上的,与形而下的“法”相对立,主要反映书法主体精神的一个书法概念。以意论书实受魏晋玄学中“言意之辩”的影响。但在钟繇的时代,并没有“书意”的观念,以“意”论书,最早出现在西晋索靖草书状和成公绥隶书势中。王羲之在论书时也多次讲到“意”。梁武帝此篇题目是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但文中却讲的是钟繇书法的十二法,说明他对东晋以来的以意论书的新时尚尚缺乏深入地理解,况此钟繇之十二法难道二王都不具备?如果说二王之法与钟繇有所不同,也不至造成水平上的巨大差距。文中说:“张芝、钟繇,功趣精细,诒同机神,肥瘦古今,先易致意,真迹虽少,可得而推。”可见梁武帝的褒钟之论,确实不是以大量优秀的钟繇书法作品作后盾,而仅仅是靠他的推测得来的,这就显得很没有说服力。接下来,他开始贬王:“逸少至学钟书,势巧神密,及其独运,意疏字缓,譬如楚音习夏,不能无楚,过言不悒,未为笃论。又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学子敬者如画虎也,学元常者如画龙也”我认为,梁武帝对羲、献的评价,是很不客观的。王羲之、王献之均是有独创性的书法家,说羲之学钟书“势巧神密,及其独运,意疏字缓。”也与客观事实不符。果真如此,他还收藏王羲之书法七百多卷干什么?他的说法与他的行为显然是矛盾的。十二意之外,梁武帝与陶弘景论书启中,亦偶有褒钟贬王之论,然论书启所涉及到的问题很多,非此一篇小文所能展开讨论。王家葵、张天弓等学者对此已有专门研究,但仍有许多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论书启中同样有许多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的言论。张天弓先生认为他们“评帖论书,其经验之丰富,鉴识之精细,理论之深邃,令人赞叹”。(5)我认为论书启是担不得如此高的评价的。总的看来,梁武帝的褒钟贬王论缺乏事实依据,因此,根本就没有说服力,更不宜作过高的评价。然而以梁武帝的帝王之尊,不管他出于何种目的抛出褒钟贬王论之后,自然会有一些随声附和的声音。如陶弘景在论书启中说“伏览书用,前意虽止二六,而规矩必周,后字不出二百,亦褒贬大备,一言以蔽,便书情顿极,使元常老骨,更蒙荣造,子敬懦肌,不沉泉液,逸少得进退其间,则玉科显然可观,若非圣证品析,恐受附近习之风,永遂沦迷矣。”萧子云论书启也说“十余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达字体,又以逸少不及元常,犹子敬不及逸少,因此研思,方悟隶式,始变子敬,全法元常。迨今以来,自觉功进。”陶弘景之言,出于礼节上的不得不吹棒,萧子云之言,亦属违心之论。他说他“始变子敬,全法元常,迨今以来,自觉功进。”但颜之推颜氏家训中论及梁朝书法名家,称他们“皆得羲之之体”,说萧子云“晚节所变,乃右军少时法也。”可见萧子云并没有“全法元常”。在江东无复钟迹的情况下,上哪去师法元常呢?这一点,梁武帝自是清楚的,他要的,不过就是萧子云辈的态度罢了。又袁昂古今书评评羲之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评献之书:“如河洛间少年,虽有充悦,而举体拖踏,殊不可耐。”袁昂这番评价,很耐人寻味,于羲之书法贬中寓褒,于献之书法褒中寓贬,但贬更甚。自东晋以来,尚没有人如此贬低二王。当然,不是说二王不能贬,而是要有充分证据的,遵循客观事实的,符合逻辑的贬。显然,以上三点,袁昂都不具备,那么他这样说,显然也是来自于梁武帝的褒钟贬王论压力,而不得不贬二王。可是,贬王又得有个分寸,既要符合梁武帝所定下的调子,又要不至于偏离事实太远,毕竟二王书法在当时的影响无人可及,所以才有我们见到的这两条怪怪的评论。此外,流传至今的尚有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其中评王羲之书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看来对王羲之评价很高。但此文却并非梁武帝所撰,而是后人据袁昂古今书评改饰而成,学术界早有认同。因此,此文的观点并不能作为梁武帝的观点。梁武帝的褒钟贬王之论,由于缺乏钟繇作品的支持,因此,当时虽有附和之声,但实际上并没有产生,也不可能产生王书衰落,钟书大行于世的效果。梁武帝的褒钟贬王之论,可以作为古代论书的一个典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