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奇怪丽的歌声——李金发《弃妇》简评.doc_第1页
新奇怪丽的歌声——李金发《弃妇》简评.doc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奇怪丽的歌声李金发弃妇简评弃妇,或许在他眼中,人生如弃妇,最终只能被命运所抛弃。弃妇选自李金发的第一本诗集微雨,读诗先读诗人,李金发这个一生充满着传奇的人物,将艺术中独有的求异审美贯彻在诗歌创作中,并引进西方现代象征主义并中国传统的诗歌精粹,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诗歌风格。弃妇作为李金发的代表作在诗歌风格、意象选取、表意方式、言辞表达等方面都展现了异样的美感,下面我们就从这几方面对诗歌做简单的赏析。诗风之新。弃妇的诗风之新,可对比于当时同时期的新诗体系。这种“异域的熏风”给中国新诗坛注入的一种新的活力,它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弃妇”诗,虽显得抑郁,但又神秘;同时也异于同时代的新月派诗, 虽也节制自己的情感,但又无均匀和谐之美,无作者“自我”的存在,而是完全寄托于意象之上,形成一种“在意象之上的感情的一泻千里”。 作为诗歌界的“一支异军”, 李金发的晦涩难懂诗歌能够轰动当时诗坛并为许多年轻人所模仿,又何其不是因为它的新,它的绝无仅有呢。弃妇,毋容置疑就是这种象征主义新诗风的最佳代表作。 意象之奇。记得第一次看弃妇这首诗,是大二的文学课上,当时觉得这首诗写得有些满。意象的组合还是有些牵强。意象爆发的联想在许多地方都不尽人意。这种自白式的诗句和那些寄寓诗人丰富情感的主观“意象”在他的作品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当然,意象倾注、断片气质、词语欲望、形式冲动是李金发诗歌写作中最为主要的特点。他对事物的敏感是源自他情感的富有。沉默带给他巨大的情感空间,使他能进入到事物的中心,进入事物的悲欢爱恨,因而每一事物都是其不断倾注的意象。他善于从事物的根性把握意象,让意象成为自己情感的延伸点,把自己的内心生活全部给予意象,给予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到达的领域。在诗中作者以“弃妇”自居,述说了孤寂悲苦的情怀,在奇异的字句排列和组合中,营造了一个颓废和没落的氛围, 象征人生的坎坷和无奈。诗中出现了一些新鲜的意向:长发、鲜血、枯骨、蚊虫、荒野、灰烬、游鸦、丘墓等等都是直接源于波德莱尔等象征主义诗人的影响,这些意象是在西方民族文化语境中生长出来,却植根于李金发抑郁的情感土壤里。“清白之耳后”“时间之烦闷”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等等,让人展开自由的联想,感受“欲哭无泪,欲说不能”的隐痛。现在再读读这首诗,其实每一句都是在写他自己。他将自己提升到理想的纯美境界。并借助某一意象投身于它,直到他发现已离开它而进入了自己。我这样的观点可能有些片面,但是着不能掩盖他和他的弃妇在象征主义路上散发着的忧郁气息。表意之怪。弃妇 在表面的意义上是写一个被遗弃的女子的悲哀。全诗分四节,第一节写弃妇心境的痛苦:因为孤寂苦痛,无心梳妆打扮,长长的头发被散在眼前,隔断着周围人们投来的一切羞辱与厌恶的目光, 同时也隔断了自己生的欢乐和死的痛苦。第二节则写弃妇不被理解的孤独感。而到了第三节,诗的叙述主体发生转变,弃妇隐去,而诗人直接出场。这也是象征主义诗人惯用的手法。诗的最后一节,写弃妇在极度的孤独与哀戚中,只身到墓地上徘徊,想向那永诀的人一诉自己的痛苦心境。这种悲苦是那么久了,人苍老了,泪哭干了。诗的结尾是十分沉重而绝望的: “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 ” 比起前面的诗行来, 这短促的句式更增强了痛苦感情的表达。整首诗看来,诗人对弃妇内心的悲哀、孤独和绝望,写得相当深刻入微,形象蕴藉,充满了心境逐渐推移和深化的流动感。表露了弃妇的隐忧与烦闷。我几乎是直接听到他的疾呼:“弃妇内心的隐忧与烦闷是无法排遣的, 这种无法排遣的烦闷连时间的流逝也不能得到解除。诗人的同情与弃妇的命运融为一体, 没有半点虚情的铺叙或情感直白的弊病。也许,这就是金发诗的好,好在他说出了许多人心灵深处的心情不好时呈现的真话,这种借“弃妇丑态”还原自我人性面具的“真”,我觉得是共鸣了无数个像我一样虚无的灵魂。年复一年,我们的许多人还是习惯说假话。可见,如果目光要远,还很艰难。言辞之丽。词语欲望和形式冲动对弃妇的美感而言也显得极为重要,即使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国外,但仍觉得李金发在本质上还是个传统的人,所以在语言上他宁静、唯美、抽象而略显虚幻。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 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 长染在游鸦之羽, 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 静听舟子之歌。 “盼夕阳之火把时间的烦闷化为灰烬,优雅地随大自然的美好幻化成诗,或染于鸟羽,或憩于啸石,静享渔歌唱晚之幽。”这几句简简单单就展现出诗人对辞语的深厚驾驭功力。他的诗歌总透着幻美色彩引发他对美好生活与绚丽人生的欲望。词语的清澈、深湛让他成为它们的战俘,而形式也是相对宽和平静的,过于纷乱使他无法进入自身的诠释。往往他喜欢四、五句一段,每行里虽有时会长短错落却也有内蕴平静的情感而显出微弱的起伏。弃妇对词语的驾驭让人深感酣畅,而对形式变化的追求态度更是独树一帜。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 遂割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之”字的使用更淡化了句子的独立性使其呈现出词语的从容,不紧不慢。让人心气既畅顺又有变化,虽则他内心有很大的波澜,他努力抑制它,让它顺从地听他指引以免将这种让人心疼的空气迸散。这犹如奏在深夜的竖琴,琴音悠扬孤寂,琴弦却震颤不已。记得我的现代文学史老师说过,“当笔下不由自主地流出一行行符号,也许便是诗,作后当冷静下来,便会说:诗不是什么。诗的圣地容不得你穿着衣服进去,正是这种努力成就了追求的痛苦。”不知道李金发是不是也感受到了这样的一种“痛苦”,总觉得他的诗是带着某种若隐若现的痛,读着也会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