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大师们的理论精选.doc_第1页
钓鱼大师们的理论精选.doc_第2页
钓鱼大师们的理论精选.doc_第3页
钓鱼大师们的理论精选.doc_第4页
钓鱼大师们的理论精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钓鱼大师们的理论精选一文章精选整理试论竞技钓鲫法-浮漂的使用(一) (程宁)一、引言1997年我在试论竞技钓鲫法-漂的标点与漂的语言一文中介绍过浮漂的“上调法”(见中国钓鱼)1997年4-6期)。随着竞技钓的快速发展,并通过近几年的反复实践验证,发现浮漂“上调法”在复杂多变的竞技钓比赛中已显落后。另外这种调钓方法,由于当时在文章中介绍得过于简单,造成不少读者在理解和使用上的不便,为此我深表歉意。这篇浮漂的使用,1997年年中就已完稿,但总是觉得不把牢,对自己提出的某些理论观点,总想在实践中多检验检验,生怕有错而误导了广大读者,所以迟迟未敢发表,如今呈献给读者的,是经过我三年的反复实践和验证,在原稿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修改后的产物。但也保不齐有错的地方,如读者为我指出错误,将不胜感激。浮漂的使用一文,是我从近五年的休闲实践和竞技比赛实战中总结、归纳出来的,文中介绍的有关浮漂的使用机理和原则及调钓方法,既适用于竞技钓鲫比赛和平时的训练,也适用于休闲钓鲫、钓鲤。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把浮漂的“调”与“钓”紧密而有机地结合起来论述,尽量减少单纯性理论和避免教条性公式。本文贯穿一种思想,就钓鱼运动而言:钓有法,而无定式;胜在应变,败于教条。文中要重点介绍的“全方位差调钓法”,总结了“调四钓二”、“垂直归零钓”、“上调法”、“调几钓几”等等多种调法的优点,并吸取了传统钓中的“底坠儿”、“活坠儿(跑铅)”的某些长处。把浮漂从以住较窄的调钓空间引向更为宽广的调钓范围,使一支品质优良的浮漂,通过钓手的挖掘和发挥,能表现出更大的威力。为了便于钓手通过学习和比较,能掌握更多的浮漂使用原理,本文结合了在钓界有争议的一些观点,和容易让钓手产生错觉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和评论,对错与否,有待广大读者和钓手的评断。另外在引证和分析过程中,难免涉及到某些作者和钓手的观点,如有得罪,请多多谅解。原理是基础浮漂是钓鱼人的重要武器,小小的浮漂寄托了钓鱼人所有的希望和梦想。浮漂用得好,希望实现,梦想成真;用得不好,小小的浮漂记录下的只能是失望和烦恼。要想学会使用浮漂,必须先要掌握浮力的基本原理,了解浮漂的物理特性,并能要浮漂的实际使用中运用这些原理和特性。多数钓鱼人对浮力的了解,一般是从书上学到的较为单纯、独立、专项的平面知识,而钓鱼浮漂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项要考虑多种外在因素变化的“互联立体工程”,忽略了其中一种因素的影响,就可能导致漂调得不准,鱼不上钩。缺少理论基础的钓手,在调漂施钓中,经常是顾了这头,忘了那头,今天搞明白了,明天鱼口一变又糊涂了。因为垂钓时看不见水下,浮漂的调钓是一种半暗箱式的操作,对不懂原理的人来说,想弄清楚线组在下沉过程中和在水底的状态及变化确实很难。有些钓手只有靠猜测来判断,然而现实同猜测之间有时往往是有很大差距的。也有人认为不就是钓鱼吗,什么浮力重力的,操那份心,伤那个神干吗?会调四钓二不就行了。然而,现实是“残酷无情”的,会调四钓二,却总钓不好的钓鱼人并不算少;一场比赛结束了,才发现双钩一直是离着底的选手也不乏其人;而钓着钓着,浮漂自动升起一目两目,让一些老钓手至今疑惑不解的事,同样是屡见不鲜。常有人问我“调四钓二改钓三目时,为什么浮漂向上推了三四目击,示标才升到三目呢?”认不这太不可思议了,实在是令人费解。其实,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如果不懂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平衡方式,调漂时又看不见水下发生的变化,必然是一头雾水好几载。有人说浮漂的假动作害人。其实,不懂浮漂的使用原理才是最害人的。要想学会竞技钓调漂法,必须先弄懂与调漂施钓有关的浮力、重力、加速度、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二力平衡、力的合成、质量、密度、水的阻力、水的表面张力等等物理方面的概念和知识,否则,即使学会了调漂的方法,也只能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照猫画虎,在鱼情、水情发生变化时,无法主动应变,总处于被动的地位。当你通过学习,了解了浮漂的浮力和重力之间,是通过自身的调整,最终达到平衡的一种等量互动、相互制约的关系之后,就能轻松地理解下面将要介绍的“全方位级差调钓法”。一旦掌握了这种调钓法你就会觉得调漂不再神秘、复杂,不再那么烦琐,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垂钓需要随时而简便地修正浮漂的“调目”和“钓目”。不过,学会了一种调漂的方法,对竞技钓手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钓鱼调漂,各有高招。竞技钓手必须博学广纳,集众家之长为己所用。要知道,钓鱼不易,钓竞技池的刁滑鱼就更不易了。平衡是起点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是: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如果浮力大于物体的重力,物体上浮到露出一定体积为止;浮力等于重力,全部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悬浮在液体中不动;物体的重力大于浮力,物体下沉到底。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及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浮漂能浮于水中,是因为制作浮漂的材料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入水后它的重力小于水对它产生的浮力,所以浮在水面,浮漂在未浸入水中之前不顾在浮力,只是一个能产生浮力的浮休体。多大的配重就能使浮漂相应地浸入水中多大的体积,水对浮漂相应地产生多大的浮力。减去多大的配重,浮漂从水中升起相应的体积,水对浮漂也相应地减少浮力。调漂时,在双钩离底的情况下通过加减铅皮,调整浮漂成水平(示标顶端与水面齐平),此时浮漂在水中的状态,属于悬浮。悬浮的定义是:物体的重力等于浮力。悬浮着的浮漂,是漂的自身重力,加上入水线组中的线、坠、八字环、钩、插漂座、太空豆(挂饵调漂,要加上饵重),所产生的重力的总合,同水对它们各自相应产生的浮力总合相等,此时这两种力的总合力为零。浮漂处于总体的二力平衡之中,没有任何剩余的设计浮力存在,而且是浮漂的最大浮力的体现。这时我把它称为归零。如果说浮漂真有归零点的话,那它只能是在浮漂的示标最顶端。在这里需要特别提请注意的是:千万不要错误地认为,水只对浮漂产生浮力。实际上,水对所有浸入其间的物体均产生浮力,入水钓组中的所有配件,包括钓饵无一例外。清楚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平时垂钓中,为了便于观漂,一般都将浮漂的示标露出水面几目,无论调钓的是几目,只要示标露出水面,浮漂此时在水中的状态就属于漂浮;当物体浸入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会部分浮出水面,随着物体的上浮,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变小而使液体对物体的浮力逐渐减小,直到浮力等于重力,物体不再上浮。漂浮的定义是:浮力大于物体的重力。一支浮漂无论是调四、调五还是调一,当停止升降后,最终的浮力和浮漂体系所形成的重力都是相等的,只是各自平衡所需的配重(重力)不相同,但属于同一范畴内的不同级别的二力平衡。即使为了钓钝,调钓至铅坠到底示标露出两目,也同样是处在二力平衡之中,只是大出的那部分重力被地面承受了而已。钓鱼观漂,就是利用浮漂的示标露在水面来观察鱼情、鱼讯的,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钓的是“剩余浮力”。确切地讲,钓的就是浮漂的漂浮,观察的就是那几目入水后能产生浮力的剩余体积。人可能会说,既然漂浮着的浮漂也是处于二力平衡状态,而二力平衡和定义就是合力为零,那也可以说浮漂这时“归零”了。其实,浮漂些时是处于局部的二力平衡,并非是总体的二力平衡。这两种二力平衡在浮漂的使用中从属两个不同的范畴。比如用两支完全相同的浮漂,漂脚上卷上铅皮,在水中把A浮漂调成平水,使它处于悬浮;B漂调到四目,使它处于漂浮,两支浮漂同时都是处于二力平衡之中。然后,为B漂加上一块能使它下沉一目的铅皮,B漂在下沉一目后停止不动,处于一个新级别的二力平衡之中;如果把这块铅皮加至A漂上,A漂不是下沉一目的距离,而是会慢慢地一直下沉到漂脚轻触水底为止!这就是局部二力平衡和总体二力平衡对这两个不同范畴的二力平衡,所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这个例子,同时也向大家证明了浮漂在水中什么时候最灵敏。鱼来吸饵或吸饵后转身、抬头,都是对浮漂的二力平衡系统施加了外力,必然导致这个系统失去平衡,浮漂会相应地升降,去寻求新的平衡。鱼吸饵和吸饵后的转身,对这个平衡系统施加的是等同于重力的拉力,浮漂会相应下沉;而鱼吸饵后抬头,是减去了这个平衡系统中的部分重力,当减去的重力足以使浮漂上浮时,浮漂就会相应地上浮。漂、饵的连动性施钓时,究竟把漂调到什么程度最好呢?有人可能会脱口而出,当然是调到漂动提竿能中鱼最好,此话不假,不过,这只是正确调漂的一个必然结果,说明不了实质问题。调漂钓鱼,从浮漂的浮力和线组的配重角度来说,调的是浮漂的浮力和线组的重力之间的适度平衡,钓的是打破这种平衡的最佳设定;如果从信号“有线”传递这个角度来说,则调的是漂、饵的有效连动范围,钓的是漂、饵的最佳连动效果。钓鱼是一线拴两头的游戏,谁也离不开谁,发力和受力总在两头同步或相继出现,线是连接和传导发力及受力信号的惟一导体。所以说,正确掌握和充分利用漂、饵连动性是至关重要的。施钓中,有时需要饵动漂即动,有时需要饵动后漂动。比如说,有时需要饵移动1厘米,漂即同步移动1厘米。有时需要饵移动1厘米后漂再移动,并且移动量要小于1厘米,其目的,说是要特意让浮漂的反应滞后一些。这样一是可以降低鱼的警觉性,二是可以让鱼吃得更实一点。在平常垂钓或比赛中,经常遇到钓着钓着就出现连续空竿现象,浮漂下顿动作很好,就是钓不上鱼来。当你把浮漂向上推一目半目之后,空竿立刻减少。这种通过微调来改善上鱼状况的办法,就是在调整漂、饵的连动性,为了更得利于鱼吸饵入嘴,改变“有线”信号的传递速度和传动比。适度的钝,让鱼在吸饵的前期-饵从静止状态变成向鱼嘴内移动的初始阶段-饵不会马上抻动浮漂,而是等到鱼把饵吸入口中的后期,浮漂才被饵抻动,利用子线的适度弯曲,造成漂、饵连动中的浮漂滞后减量位移,以此达到减少钓饵入鱼口时产生的阻力。这就是饵动后漂动,而且浮漂动量小于饵动量的目的,也是竞技钓手必须学会“看小漂”的原因之一。在正确利用漂、饵的连动性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鱼情来选用浮漂。如果用一支大号粗身粗尖子的浮漂来钓这种浮漂位移滞后,而且钓的鱼较小时,浮漂可能就不来动作了。二、钓灵的得与失 有些初学“台钓”的钓友,总以为浮漂调得越灵越好,钓的也是越灵越好,不晓得钓纯通常也是多获鱼的诀窍。 其实,在多数情况下,如果漂调钓得过于灵敏,特别是双饵离底时,鱼群游近钓饵后,鱼的腹鳍、尾鳍的扇动、刮碰,会使钓饵晃动不止;鱼鳍的扇动还会使钓饵附近的水出现上升涡流和下旋涡流,使浮漂一会儿上送一会儿下顿,而且送顿得特别标准,真像鱼吃饵似的。若不明就里,长此以往,真的会令人心灰意懒,停竿不钓了。 也有不少的钓友,从“传统钓“改学”“台钓”,最后又回到了“传统钓”。多数原因,是对“台钓”中悬垂这个概念理解得较片面,一味地追求调灵、钓灵,越钓越糊涂,越钓越失望,最终被*无奈走了回头路。 有些文章中的观点确实也误导了不少的钓友。像什么“天气不好要钓灵、水中缺氧要钓灵、冬天水冷要钓灵、吃口轻要钓灵。调四钓二不行,改为调五钓一,再不行就调六钓平水”。这些与现实不符的观点,确实搞得那些初学“台钓”的人苦不堪言,有的学了几年都找不到北。 让我们试想一下,鱼如果已到了吃饵极轻的程度,那它几乎不可能把飘忽不定,四不着边,悬浮着的饵吸入嘴中。如果饵卧在水底,因地面的阻隔和依托作用,使鱼吸饵的效果会更好。这如同吸尘器贴地越近吸尘效果越好是一个道理。这种轻口鱼不可能直接吸动钓饵托动浮漂,但它把落地饵连吸带咬地吃入嘴里后,靠身体的摆动托动浮漂是没问题的。所以说当遇到上面说的那几种情况时,绝不能钓灵,一定要双饵落底,调灵钓钝。用细身细尖子小漂,调平水钓半目或一目为佳。 对钓灵,我并不是一概反对。像钓生口鱼和口腔大吸力足的鱼,钓得灵些,让下饵轻触底,上饵悬浮是完全可以的。这类鱼,属于不知深浅的愣头青一族,见到好吃的饵就大口大口地吸入嘴中,且吸得较深,想吐都来不及。 在鱼少的水域中钓鱼时,为了利用钓饵的动态仿真效果,来引诱为数不多的鱼时,可以钓灵。但是,小杂鱼多的地方,还是钓钝为好,免得自寻烦恼。 在平时钓鱼或比赛的开始阶段,可以钓灵,这样发窝快,又能及时了解鱼进窝的情况。但要随着进窝鱼数的增多和“鱼口”的变化逐渐过渡到钓钝。 某些时候,钓口腔大吸饵狠吐饵快的滑口快鱼,可以钓灵。但一定要使用细身、细尖子的浮漂,钩要比常规小些,线要细,饵要软、黏、略小、调钓的目数可以视鱼情而定,但最好是一饵卧底,一饵稍稍离底,开始可以抓第一口,随着鱼的探啄,涮饵的次数增多,改为“放一抓二”或“放二抓三”。 另外,像钓离底,“截杀”、钓离底“定位”、钓浮等则属另类的钓灵,不在此论述中。 灵、钝之争 对钓轻口鱼和滑口鱼,到底是应该钓灵还是钓钝,这个问题前几年在钓界是争论不休。如今竞技钓圈内的大部分钓手,通过多年的实践,已接受了钓钝的观点,“休闲台钓族”至今是观点不一。 特别是拜书为师学习“台钓”的一些钓友,常问我:当双饵离底,饵的重量被浮漂平衡后,饵等于没有重量,鱼游到饵边时,浮漂都能感应到,这种“呼吸式钓法”是最灵敏的,此时鱼吸饵入嘴应该是最省力的。为什么你却说这样钓不到轻口鱼和滑口鱼呢?我开玩笑地回答说:你们那种“呼吸式的钓法”只能钓上“幼小无知”,我们双钩卧底的都是“老奸巨滑”。 钓灵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点,片面强调钓灵正是忽略了它的缺点一面。 鲫鱼吸饵时身体有多种角度,但身体垂直向上,在钓饵下方吸饵是几乎没有的。所以鱼在吸饵时,饵和浮漂不是在同一垂线内运动。无论是钓饵悬浮或是到底,饵都是被鱼吸动后,在移出平衡系统时才托动浮漂的。 当饵和钩被浮漂的浮力平衡后悬在水中,确实没有自重。但是,在饵被鱼吸动使其离开二力平衡的这条垂线后,钩、饵的自重马上恢复。并且因为线组被浮漂和钩饵绷得很直,只要钩饵稍一移动立刻托动浮漂下顿,浮漂浸入水中的体积随之增大,水向上托举浮漂的浮力也同时增大,并且在浮漂移动的瞬间,水对浮漂形成的阻力也很大,使浮漂对钩、饵产生一种向上的拉力,造成饵在入鱼嘴的途中又增加了阻力。如果鱼的吸力小,不足以克服钩、饵重之后又出现的反向拉力,那它只好顺水推舟、弃饵另图了。 而滑口鱼,对线吊着的钓饵是极为敏感的,反复被钓的教训,使它看见那根线就引起本能的警觉。即或为了生存的需要而觅食,它也不敢把饵真的吸入口中,只是吸到嘴边立即吐出,通过反复吸吐,吃那些被它喷碎的渣子,也就是我过去说过的滑鱼在“涮饵”。钓滑鱼要用影子小的细线也有这个原因。滑鱼对认为有异常的钓饵进行涮饵时,饵进嘴后连嘴都不闭,直接快速吐出。从水下拍摄的鱼吃饵的片子中发现,滑口鱼吃悬饵时的一吸一吐快达零点三秒,再优秀的钓手也很难钓到它。 如果钓得稍钝一些,鱼要等到饵入口的后期才能感觉到拉力的存在,这时再想吐饵,为时晚矣。如钓得更钝一些,让子线弯曲度加大,并离开钓饵一定距离,减少对鱼的影响,使鱼在整个吸饵过程中只能感觉到正常的钩、饵重,等鱼含饵调头或抬头牵动浮漂时才能感觉到这个阻力或额外的重力。在鱼口乱、小杂鱼多的情况下,这种钓钝是卓有成效的。如今一些钓小滑鱼的比赛中,钓手已发展到调平水钓四目或五目了。 当钓钝,钓到浮漂没有下顿或下滑(缓慢下沉)的动作,只剩送漂了,这说明已钝到相当的程度了。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这样钓。 但是,遇到浮漂下顿和下滑全都空竿这种特别情况时,就非得钓这“送口”才行。正像钓手之间开玩笑说的:这鱼,点头不算,抬头算。 以上这些,只是对特定鱼群的特定钓法,并非所有轻口鱼、滑口鱼全适用。 另外,钓钝也不是越钝越好。就是钓钝,也分调灵钓钝和调钝钓钝;在技术运用上还有升漂“钓死钝”和加铅“钓活钝”之分,况且使用不同的浮漂、线组,不同的鱼钩、鱼饵时,同样的钓钝,会出现不同的效果。这一切还需钓手自己去用心体会,去积累经验。 验证“归零点” 关于“归零点”,我从两本介绍“台钓”的书中找到一段相同的解释:*钓法的高灵敏度,就是从上浮物体-浮漂,和下沉物体-铅片座、铅片坠、连接环、鱼钩之间,找出它们的浮动中心点,也就是*钓鱼高手习惯称之的“归零点”,即浮力=下沉力,两者之间互相抵消的“归零点”。 测试方法大致如下:把浮漂调成平水,剪去一块能让第一目升起的铅皮,然后照这块铅皮的大小,依次剪去,剪一快升一目,当剪到某一目时浮漂升起一目以上,此目就是此漂的,“归零点”。 我曾问物理专家,什么是“浮力中心点”?得到的回答是从没听说过。但我不死心,又去书店翻遍了教科书中有关浮力的文章,最终也没有找到“浮力中心点”这个名词。仔细想想,这可能是作者的表达错误。他想说的可能是浮漂的平衡点。 根据浮力的漂浮定义:浮漂被浸入水中后,因水对浮漂产生的浮力大于浮漂的重力,浮力会把浮漂部分托出水面,减少浸在水中的体积,浮力也相应减少,直到浮力同浮漂体系所形成的重力相等时,浮漂停止上升,并保持不动。浮漂此时与水面相交的那条线,就是现有的浮力同浮漂(包括所有配件)的重力相平衡的-平衡点。此时浮漂处于二力平衡之中,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即浮力=下沉力”。 示标的平衡点有两个规律:一是在示标的任何一目都能形成;二是示标必须同水面相交并保持不变时才能确定。我们调四、调三、调任何一目,都可以做到“即浮力=下沉力”,如果这就是“归零点”那就无需再去费心寻找了,因为每目都是“归零点”。 力定义告诉我们,平衡点不是“归零点”。因为对浮漂而言,“归零点”只有一个,无论它是否与水面相交都永远存在,并且是固不变的。说白了,“归零点”就是浮漂的最大浮力点。它不需要测试,一看便知道,因为它只能是在浮漂的示标顶端。 如果以上解释还不能说明问题的话,下面再换个思路来讲。 1997年我在试论竞技钓鲫法-漂的标点与漂的语言一文中提出的“剩余浮力”(指浮漂的剩余设计浮力也可以理解成浮漂的剩余载重量)这一观点,已被大多数钓手所了解和接受。那我们顺着“剩余浮力”这个思路往下说:只要示标露出水面,就是有“剩余浮力”存在,有“剩余浮力”就不能出现归零现象。而“剩余浮力”只能是随着配重的逐渐增加而逐渐减小,直到示标全部浸入水中“剩余浮力”为零时,才是归零。 按照浮力的规律,多大的重力,能使浮漂多大的体积浸入水中:减少多大的重力,浮漂就有多大的体积浮出水面。“剩余浮力”的递减或递增的过程,不可能违背这个等量变化的原则。除非有人能证明阿基米德有关浮力的原理是错误的。 所以说浮漂的“剩余浮力”的递减过程中,零值只能出现在末尾,绝不可能出现在中间,除非是这支浮漂的示标分为两段,并由一根极细的硬钢丝连接,两段之间并留有一定的间距,才可能出现台钓中所说的“归零点”的现象。 “归零点”之说虽说是错误的,可当年钓界前辈提出“归零点”这一观点时,我想不会是凭空想像的,一定是有一定原因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前辈误认为有“归零点”现象的呢? 我分析有三种可能:一是测试所用的浮漂(达摩软尖子)每目的体积不同,在等量减重后示标升起的高度不一样;二是示标的壁薄厚不一,造成目与目自重不同;三是受水的表面张力影响。 而水面张力是最有可能让人误解浮漂有“归零点”的主要原因。 水的表面各部分间能产生一种相互吸引的力,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水的表面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浮漂的外表与水面接触时因受到这种收缩力的挤压,使它在升降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影响。 水面张力的规律是:水的表面温度越低,水面张力越大,在水面要结冰时,水面张力最大。反过来水面温度越高,水面张力越小。 我曾多次在30C、15C、2C这三种水温中测试各种浮漂。其中一支王冠牌孔雀羽软尖子浮漂,在2C水中,按目等量减铅重到五目时,浮漂从四目升到六目,再用手指轻一压它又回到五目并保持不动。再把它半目半目地拎起,松手后它仍然不沉回五目。当把它拎到六目时,它会慢慢地降到六目。如果把它从五目压到四,它却基本可以回升到五目。这种现象在各目间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只是在四至六目较为突出,而且软、硬尖子都会出现这种现象,且规律基本相同。在30C的水中这种现象不太明显。 这表明:当浮力和重力的合力接近零,浮漂就要处于二力平衡,此时水面张力在浮漂的平衡点下方表现得尤为明显。而且水面张力越大,对浮漂的升降影响越大;示标与水面接触的部位越粗糙面积越大,受到的影响越大;水面如有污物增加了黏稠度后,浮漂受到的影响越大;灵敏度越高的浮漂,受到的影响越大。 我有一套游克修先生制作的碳脚“白板王冠”浮漂,其中最小一支“零零”号能感应到近三目的水面张力三、调灵与调钝钓界多年争论不休的几大焦点之一就是:何为调灵,何为调钝,这个问题搞不清楚,学钓鱼只能是越学越糊涂,最后只能是“钓”进了八卦迷魂阵,最终被“调”趴下为止。我对调灵、调钝的观战,是以浮力原理为理论依据,在对几十种浮漂进行了数百次的测试,并通过多年的垂钓初中检验,最终得出的。同某些书上的观点是有很大差异,甚至是完全不同的,读者可以通过初中来检验我的观点是否正确。一本台钓揭秘书中对何为调灵、何为调钝是这样讲的:“调整浮漂超过四目,如调五目、六目等则调灵敏,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垂钓时,浮漂露水目数少于二目,说明浮漂受重力增加则敏感度提高,称钓灵敏;如钓一目、钓半目时浮漂至露水少于四目,肯定是坠已加重,则反应迟钝。”以上观点能看出作者认为浮漂的露出水面目数越多越灵,反之越钝。其理论依据是:调的目数少时比目数多时“肯定是坠已加重,则反应会迟钝。”在分析灵、钝前,首先要明确浮漂的灵与钝是以浮漂体现鱼讯时的位移速度和位移量来区分的:漂、饵同步同量位移(不计线长的因素)为灵,浮漂滞后减量位移为钝。实际影响浮漂位移速度及位移量的因素有以下三个(在双饵离底的前提下):一是浮力和重力;二是水面张力;三是水对浮漂及线组在瞬间移动时所形成的阻力。这如同汽车行驶中形成的风阻近似:同样是迎面角度大,受到的阻力越大;移动的速度越快,受到的阻力越大。前面讲过,无论是调四或调六,当它们立在水中不动时,都是处在二力平衡之中,此时的铅坠在水中的重量均为零。六目的铅坠和四目的铅坠,此时没有轻重之分。所以说,在等同条件下同一支浮漂四目不会比六目迟钝。另外,从六目加铅皮到四目所加的重量很小,对一支优秀的钓鲫浮漂来讲,可能不足1克;从铅皮的体积来讲,厚不过0.2毫米,长宽在2毫米左右,把它卷在铅坠中,坠的体积不会明显增大,水对坠移动时的阻力也不会因此而明显增加。当调四目和调六目两支浮漂,被同样的力抻动时,如果四目比六目细,四目受到水面张力的影响会比六目小。所以我认为调的目数越多越灵,越少越钝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是对浮力和重力的平衡关系的一种误解。单纯从调漂来讲,我认为:同号同体型的浮漂,调的目数越多越迟钝,调的目数越少越灵敏;示标目长、粗细相同,同号但体型不同的浮漂调的相同时,细身的灵敏,粗身的迟钝;示标目长、粗细相同,同型不同号的浮漂,调的相同时,号小的灵,号大的钝。一支示标上下一样粗,而且每目都是等长的浮漂,除了调成平水以外,调到任何目数,灵、钝基本相同。如果因为调的目数低而造成铅坠外径明显增大,瞬间移动时,水对它的阻力也相应增大,那么这种浮漂是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调的目数越少越迟钝。但厂家生产的钓鲫浮漂,一是出于迎合人的审美观,二是为了示标能在快速提竿时不被水的阻力折断,一般都做成下粗上细。所以即使目长相同,体积也不同。用两支完全相同的浮漂,一支调成六目,一支调成两目。如果它们目长相同,粗细不同(六目比两目粗),那六目的体积肯定比两目大,入水后产生的浮力要比两目大,要克服这个浮力的重力相应要大。通过测试证明,把一块能使两目浮漂下沉到一目的铅皮,加到六目浮漂上,它下沉到不到五目。我们假设,在其它条件相同时,鱼用相同的力来吸饵,调成两目的那支浮漂,下顿的速度和下顿量,肯定比调成六目的那支浮漂又快又大。另外鱼吸饵抻动浮漂,漂在下顿过程中,不但要克服浮力的向上托力,还要克服水对它瞬间下顿所造成的阻力,以及水面张力对示标的挤压力。我们已了解,示标与水面接触的面积越大受到张力的影响就越大,而六目比两目粗,所以受张力的影响就更大。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示标下粗上细的浮漂都是调的目数越多、越高(接近水面的目数越)越迟钝,调的目数越少、越低(接近水面的目数越粗)越灵敏,调成平水最灵敏。全方位级差调钓法浮漂调有灵、钝之分,钓也有灵、钝之分。“台钓”的观点是双饵离底为钓灵,双饵到底为钓钝。竞技钓是双饵离底为钓灵;一饵卧底、一饵触底为不灵不钝;铅坠卧底为最钝。它与“台钓”有两点不同之处:一是确定了不灵不钝的临界点;二是扩大了钓钝的范围,把钝延伸到铅坠卧底,俗称钓底坠。竞技比赛中,为了能对付各种各样的滑鱼和千变万化的吃口,必须为浮漂创造一个更为宽广的调钓空间,只围绕着双饵离底和双饵到底这个有限的范围来调整钓灵与钓钝是不够的。为了便于掌握,并考虑到约定俗成的原因,我们把示标尖第一目定为最低目,是最灵的一级;示标根那目定为最高目,是最钝的一级;把调几钓几定为这一级的临界点。例如调四钓四,就做为四目的不灵不钝的临界点。从调四钓四改为向高钓四目半起,就是从四目这一级的基点开始向钓灵发展,一直可以钓到双饵离底为止。如果从调四钓四改为向高钓四目半起,就是从四目这一级的基点开始向钓钝发展,一直钓到铅坠卧底为止。可以归纳成:钓目低于调目为钓灵,高于调目为钓钝。调几钓几为这一目的临界点。因为示标的目下粗上细,所以调二钓二比调三钓三灵。调三钓三比调四钓四灵,以此类推到最高目。也就是说示标有多少目就有多少个不同级别临界点,而且是从一目起越来越钝。围绕着这些不同的临界点,又能调出不同级别的灵与钝。例如,调五钓四同调四钓三或调三钓二就属于这三个级别的钓灵;调五钓六同调上钓五或调三钓四就属于这三个级别的钓钝。无论是钓灵或钓钝,低目总比高目的灵。当你理解并掌握这种调漂原理之后,在使用浮漂时,能既轻松又准确地知道你的浮漂调在什么灵钝级,钓的是这个级的灵还是钝,并能详细地掌握灵钝的程度。在鱼情有变时,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修正浮漂的钓目和调目,或根据情况而更换浮漂。而且这种方法,十分便于钓手做比赛记录,用来做分析。当你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到一定的程度时,遇到鱼情变化,就能准确变招对付自如了。从理论上讲,一支十目的浮漂,就有十个级别的临界点和十个级别的灵与钝。但不是所有的级别都好用或常用。而且,因材质、外形和做工不同,不同的浮漂有不同的常用级不不常用级。并且无法硬性确定,只有通过自己在使用中去观察、发现。另外常用级少的浮漂和常用级多的浮漂也是各有优点和专用性,不能以常用级的多少来认定浮漂的优劣。另外不同材质、不同体型的浮漂,即使常用级相同,实际使用效果也不一定相同。“全方位级差调钓法”,是与*的调钓法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那就是,它只告诉你这种调钓方法的机理,而不教条地去规定调目和钓目,一切都需要钓手用自己的浮漂,根据鱼情和上面所介绍的用漂原理去调钓和修正。而且,任何一种调钓法,都离不开这个原理。当你用*任何一种方法调钓遇到问题,理不清头绪时,按“全方位级差调钓法”去定位分析,很快就能得出结论。按这种方法调漂时,挂不挂饵已无关紧要。但要用调好的漂去称一下饵重,这样便于你了解双饵在水下的状态,并能按照你的要求去改变它们。调、钓的起点分析“调四钓二”,是“台钓”的一个标志。在一般情况下,做为学习悬垂底钓的一种简单入门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这些年来,它为无数钓鱼人带来了更多的惊喜和欢笑,使垂钓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是,不问水情、鱼情,不论浮漂粗细、大小,不分饵轻重、大小,一律以“调四钓二”不调钓的起点,是缺少理论根据的。我查阅了不少都“台钓”的书刊,除了认为孔雀羽制的浮漂的“归零点”在四目左右,所以把“调四钓二”作为基本的标准这一理由之外,没发现其它说法。现已证明浮漂的“归零点”在示标的顶部,那么以调四钓二为基本标准的观点就缺乏说服力了。当今,用于竞技钓鲫的浮漂,少则七八目,多则十几目,它们因材质、外形、制造工艺及品质的不同,造成它们的使用性能各不相同。如比赛中盲目“调四钓二”,获胜的机会肯定要少。比赛中,在上鱼不好的情况下,一般是先从钓目上做调整。比如说当你发现“调四钓二”效果差时,肯定是先在调四钓二的基础上,上下调整,如改为“调四钓三”、“调四钓四”或“调四钓一”,总是围绕着调四做文章。当你在调四的基础上怎样修正钓目都无效时,才会开始怀疑错不在钓目,可能在调目击,也就是说,当你最终醒过梦来,认识到从一开始就不应该调四时,恐怕一个半小时的比赛已结束了。休闲钓因时间充足,调错了目数,慢慢去找是无所谓的,兴许这还能成为一种垂钓的乐趣呢。而竞技比赛因受到时间限制,要在赛前根据鱼情事先做出正确判断,这场鱼应该用什么漂、调几目,从几目起钓等等,必须心如明镜,并落实到位,而且要制定备用方案。否则,比赛中一步走错就会导致满盘皆输。所以我认为,竞技钓应该是“调无基数,钓无定目”,一切要由鱼来决定。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调四钓二”,无疑是给自己做了个套,非把自己“调死”不可。当你掌握了“全方位级差调钓法”,在参赛或平时训练时就可以根据经验直接确定起调钓起点。比如,鱼小吃口轻,可以从示标较细的目数的临界点起钓,例如调二钓二;鱼大吃口重,可以从示标较粗的目数起调钝钓灵,例如调五钓三;鱼小口滑,钓灵了常出现顿漂空竿,可以上来就调灵钓钝,例如调一钓二钓三,鱼小口滑饵又轻,可以调平水钓一目。在鱼密度低的赛场比赛,可以先钓灵一点,让上饵离底,便于“抢鱼”(引鱼进窝)。在鱼密度高而且鱼口极乱的赛场比赛时,必须从开始就“压底”钓,一定要让双饵到底。并且要加大饵的黏度和比重,控制进窝鱼数,避免鱼多乱窝。以上只是举例而已,千万不要照搬。而且,在确定调钓起点之前,先要定漂、定饵、定大线粗细、子线长短、钩型钩号,最后才是确定调钓而已。一名优秀的钓手对每场比赛的调钓起点,是会极为用心和在意的,绝不会在这点上犯低级错误,一旦选定了正确的调钓起点,很可能在一个半小时的比赛中无需换目,只是偶尔修正一下钓目而已。要想在赛场上能正确设定调钓起点,方法只有一个:多参加比赛,多积累经验,多总结教训。在平时练习中,虚心学习,善于观察,完全了解浮漂的使用原理并专心读懂你手中的浮漂,对它所表达的语言能一目了然,真正做到“人、漂合一”。钓鱼大师们的理论精选四调灵调钝要依具体情况而定王志运垂钓者都希望将自己的漂调得很“灵”,只要鱼在水下索食,信息就会迅速地传递到漂上,漂就有反应,上浮或下沉,提竿得鱼。我曾有过一段时间追求把漂调得很灵,认为调得越灵越好,费了不少劲。经过几年时间的实践认识到,一味追求调灵是片面的,调“灵”与调“钝”,应该根据具体环境具体条件而定,就是应该根据季节(气温、风)、水域(静水、流水)、鱼种(鲫鱼、鲤鱼、草鱼、鲢鳙鱼等)、人员(年轻、年老)来确定。分述如下:一、季节(气温、风)的区别(1)初春、深秋和冬季,天气寒冷,水温低,鱼儿游动缓慢,不爱拿食、摄食时嘴张得小,动作轻微。漂应调“灵”。(2)夏天天气闷热,水中缺氧,鱼儿不爱吃钩,摄食时吞吞吐吐。漂应调“灵”。(3)鱼最适宜的水温为2030,此时鱼儿活跃食欲旺盛,漂不要求灵,调“钝”一点没关系。二、水域的区别(1)在静水、清水、浅水和无风时垂钓,漂应调“灵”。(2)在流水混水、深水和有风时垂钓,漂应调“钝”。(3)在水草中垂钓,漂应调“灵”。(4)在经常有人垂钓的水域(鱼塘),鱼被钓滑了,常会出现小漂现象,漂应调“灵”。三、鱼种的区别(1)钓鲫鱼、小白条等小鱼时,漂应调“灵”。(2)钓鲤鱼、草鱼、鲢鳙鱼等较大的鱼时,漂应调“钝”。调“钝”时还可以隐去小鱼、虾抢食的轻微反应。四、人员的区别(1)年轻人的动作反应敏捷,眼快手快。漂应调“灵”。(2)老龄钓者,动作缓慢,视力不佳。漂应调“钝”。漂的“灵”与“钝”的简便转换。调漂都是漂坠相匹配,重力归零。钓“灵”时,调目等于钓目。钓“钝”时,可采用延长水线长度的方法,把漂调整到一小半在水中,一大半在水上或略斜着即成。当漂平躺在水面时(或下沉),提竿便可得鱼。软标尖硬标尖在钓快鱼成为竞技钓鱼的重要项目后,关于标尖的话题已成为大家关心的内容。经诸多好手的推崇,2号软尖达摩浮标差不多成了必先利其器的核心。毋庸讳言,达摩浮标的精良做工和浮力设计都是一流的,用于钓浮和钓底都有良好的讯号体现。但制作者分别采用不同材料作成空心和实心两种标尖,给人留下了悬念。空心标尖由比重比水轻的弹性发泡材料制成,特点是轻而柔,能自由弯曲而不折断。其与标身的连接是由标脚的延伸贯通透出标顶而塞入标尖下部空腔,构成封闭的标尖内腔。很明显,空心标尖的材质因素和密闭空腔中含有空气使它也具有了一定浮力。然而,这浮力对鱼讯的影响有多大,在无精密仪器测定的情况下,只能凭经验去感觉。实心标尖挺拔笔直,既有硬度又有充沛的弹性,一般都用硬质尼龙或玻璃纤维制作。这两种材料的比重均大于水,因此单取标尖投于水会看到它很快下沉。所以,实心标尖不仅没有浮力,反而会抵消标身的一部分浮力。以幼鲫为对象,定钩位在上中水层,一般都采用拉饵术来加快抛钩频繁,因此钓饵的溶散厚度是预选设定的。当鱼被引来并稳定在这一范围后,咬钩可能包括了水面到钩的定位深度的全部水体。然而,钓者的要求是标尖能将鱼在钩的不同下沉位置上的咬钩反应以相对一致的讯号表现出来。于是,我们来分析和比较一番两种标尖由平躺到站直,继而下沉的过程。空心标尖:水面无藻类和油腻漂浮物时,标尖只须克服水加于它的表面张力就能翻起,从它随标身自然起立而毫无阻挡看,密闭空腔内的浮力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水面有粘稠漂浮物,则在标尖中段先形成一个拱形弧度,接着才一弹而起,显然会给浮标的下沉带来影响。它的实际后果是鱼在标脚下倾过程中咬钩的讯号被迟一拍所掩盖,待后发现浮标下降速度有异而扬竿会有两鱼挂钩。不过,它的晚起并非没有积极意义。当钓组为太空豆限位的固定坠时,鱼的咬钩会使标尖在翻起时出现左右摇晃,对于经验老到的钓手来说是很容易捕捉到的讯号。再看浮标站直,标身整体入水后标尖的细微浮力就发挥作用了。首先,拉饵不可能拉出大小一致的饵形,稍大和较小都会影响浮标的下沉速度,标尖密闭空腔产生的浮力能发挥调整浮标浮力的作用;其次,较长子线常常在抛钩下沉中搭住铅片座,造成钓目缩短,空心标尖的细微浮力至少可以使钓目失真得到半目纠正。实心标尖:特点是翻起迅速,能凭标尖硬度突破污染水面的阻力。具有使浮标加快下沉,迅速达到预定位置的积极面,但由此带来的副作用是钩坠标之间构成V形下降,在鱼的密度较高时容易失去钩在定位前的咬钩机会,其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1.钓组在V形阶段时,使用限位固定坠的咬钩讯号具有不确定性,扬竿不易把握,纠正的方法是将坠上那颗作用为限位的太空豆上移46厘米,使鱼在V形位置的吸钩造成铅坠下滑,使坠重迅速作用于浮标,可以将鱼讯规范为标尖下沉。2.幼鲫鱼讯主要表现为标尖沉降速度的变化,较常见的是标尖未及调目有短暂停顿和半目升起,该下不下,该降反升之类的异常都是鱼咬钩,并能扩及标身。当两钩沉到预定位置时,由于标尖没有浮力,扬竿以下沉0.51目为标准,中鱼率极高,但少见两鱼挂钩。相反,升1目停,扬竿多双鱼。幼鲫的吸钩力有限,钓浮和钓半水在实心标尖的反应只有1目,所以,视力欠佳而经验老到的人都爱用空心标尖。抽浮钓快鱼的技巧 当鱼的密度达到相当大的程度,而鱼的个体又不大的时候,我们可以一上来就选择抽浮,直接将水线定为50公分左右,这样鱼讯出来的快,浮漂动作也较明显,能够大大提高时速。钓具的准备:3.6米或2.7米手竿,竿越短上鱼越快,竿重不要超过80克,否则时间长了会觉得疲劳,调性要硬,可以轻松飞鱼到位。大线#0.4号足以,不要为了偷懒而选择钓大鲫鱼的线组,没有专用道系用子线代替也无所谓。子线的号数不要太细,要选择和大线比较接近,比如#0.3号,而且要选择略硬的,否则子线很容易缠绕在铅坠上,解线费时费力。浮漂选择大肚重心靠近漂脚而浮力大的,这样翻身才快。钩不要太小,#2号袖比较合适,聚鱼多的时候鱼抢食凶猛,小钩很容易被吞进肚里,摘鱼太麻烦。但是钩条一定要细,要选择比普通袖细一号的那种。*如摘钩器、拉饵盘都要准备好。饵料以腥香为主,比重不要太大,不要加纯拉丝粉,雾化要有但不能过大,否则的话过不多久就会看到水面上黑压压的一片鱼,但是光见浮漂动作却不中鱼。钓的时候不要抛满竿,大线才不会牵制浮漂造成翻身变慢,也不要压水线,正常情况下,压线的同时肯定已经有了鱼讯了。先空钩抛竿,要默数浮漂翻身的时间,同时要记清浮漂翻身的高度。记准后拉饵开钓,如果浮漂翻身的时间提前或滞后,浮漂翻身的高度高了或低了,都是已经有鱼了,不过不要急着提竿,稍微等一等,这时浮漂再出现下顿、顶起、轻微的颤动,都很有可能中双尾了。掌握了以上窍门,而小鱼的密度又大的时候,你会很轻易的就突破时速200尾,不过要想达到更高,超过300尾或400尾的时候,不仅技术动作要熟练(主要是摘鱼和拉饵抛竿的熟练程度),一分钟要抛12竿以上,而且还要讲究一定的战术,比如有意识的钓横向、纵向几个点,使鱼口保持不乱,尽量做到竿竿双尾.鱼大师们的理论精选五*钓法之浮标的动作与调整 新華釣魚會主席 李志豪(一.) 浮 標 的 作 用浮標的靈敏度,是在於浮標與鉛片配合是否恰當,使釣點水域出現的任何情況及時地在浮標上反影出來,當魚進入釣點水域尋找食物的時候,釣點水域就產生水流。水下的鉛墜受到水流影響,使水面的浮標也就跟著上升。當魚找到魚餌扑向釣餌時,釣點水域即產生自上而下的壓力,使裝有餌料的魚勾向上托起浮標,浮標即時也會向上升,上升中的浮標就會隨即迅速而有力地下沉,這時也是揚竿的最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以上的整個過程足以說明浮標的作用,要充份地利用浮標,反應正確無誤,關鍵就是如何把它調整好。浮 標 的 調 整調四目釣二目:調四目就是把浮標調整到露出水面四目。釣二目是在魚勾加上魚餌後,浮標露出水面的部分是二目。這樣的調整能使浮標保持一定的靈敏度和定性。怎樣調四目:調四目首先要注意的一點,是母線+子線的總長,不得超過水深,換句話說是雙勾要離地,在於半水狀態。在開始調整時,應在鉛片座上多加鉛片,接著拋竿(程序與拋竿要領相同)拋向你理想中的釣點。若是浮標向下沉入水中,說明鉛片過重,可以用剪刀把鉛片一點點地剪去,在這裡要強調的是一點點地剪。剪去一點,試一下,再剪一點,再試一下,反復剪,反復試,直到浮標露出水面四目為止。這樣就叫調四目。順帶一提是調好四目以後,魚勾的位置仍在半水,而不是在水底。怎樣釣二目:在調四目的基礎上,於上下勾均加上大小一樣的釣餌,觀察釣餌的重量,如浮標向下沉沒入水中,便把浮標推向竿頭,令浮標以下的釣線總長增加,直至調到浮標浮出水面兩目為止。返覆測試,如測試結果依然相同,則釣二目的浮標調整及水深的測試即告完成。幾種異常情況的處理:由於氣候及魚性的關係,往往也會出現浮標反應正常,就是釣不到魚;或是反應模糊,釣餌郤在不知不覺中己被魚吃掉。以上情況,前者稱為浮標反應過於靈敏,後者稱為浮標反應過於遲鈍。這些現象統稱為異常現象。過於靈敏的調整處理:當發現過於敏感的情況時,應及時把釣目增加,改為釣二目半或三目、三目半,甚至釣到四目。如還不能釣到魚時,可在鉛片上再一點一點地加鉛片,把調的目數減少,直到上魚為止。過於遲鈍的調整處理:方法和上面所講的相反,把釣目減少,即把原來釣二目改為釣一目半或一目,甚至釣水平。亦可一點點地剪掉鉛片,使調的目數增加,達到理想的上魚效果。按照以上浮標調整的道理,我們可把浮標反應的現象歸納 : 調的目數越少,越遲鈍;調的目數越多,越靈敏;釣的目數越少,越敏感;釣的目數越多,越遲鈍。同時我們還可以針對不同的情況,不同的水域環境,使用不同的方法垂釣,對浮標進行調整,具體的方法以下幾種 :調靈釣靈 ; 調靈釣鈍 ; 調鈍釣靈 ; 調鈍釣鈍。风浪中怎样用漂广州 林汉明风浪中怎样使用浮漂,反映了钓鱼人的经验积累,因此见仁见智,各有各的窍门。有的坚持用立漂,有的则用斜漂、卧漂甚至沉漂,还有一些人干脆不用浮漂。一、立漂在风浪中钓鱼,一般都使用较大的浮漂,较重的坠子,较短的脑线,长竿短线,风线较短。在风浪比较小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立漂,按正常无风时的调漂方法进行调漂,保持浮漂漂尾露出水面一定的目数,既不要过短,以免浪来时把漂尾渚没而看不见;又不要过长,以减少风的影响。在有风浪的情况下,漂尾露出水面的长度往往要比无风浪时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