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彩云文集.doc_第1页
应彩云文集.doc_第2页
应彩云文集.doc_第3页
应彩云文集.doc_第4页
应彩云文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下经历,写下心情 一杯咖啡,或一壶清茶,在馥郁或清淡的香氛中,循思绪回味经历,用文字玩赏心路,是我每天最享受的时刻。因为,它让我拾取日子的乐趣、沉淀岁月的意义。 于是,今天的文字,留住了易逝的岁月;于是,留住岁月的文字就成了我难以磨灭的记忆。而日积月累的记忆,便成为我丰厚的财富。所以,我也就有了一个好习惯:每天都要记下经历,写下心情。 已经不记得这个好习惯是何时开始的,却清晰地记得一些痛和乐的经历 好多年以前,我很年轻,年轻得很在乎一节课是否成功以及别人的评价。 在春天里,我和大班孩子一起开展我们的花园的集体活动。 活动的第三环节是分享小组探索的经验。因为是小组个体的经验,所以,在集体活动中,孩子们自顾自地说着,彼此冷落没有融合,他们并不知道该如何分享。 意料之外的冷清场面,让我有些郁闷。在冥思苦想之后,我有了对策:激发同伴间相互质疑,让“我的”成为“我们的”。 于是,找个机会我去邻班再作尝试。结果,实践证实了这一对策的有效。 我很得意,以为自己已经娴熟了教学技能。 两年后,我和又一个大班相遇,适逢我将参加教学比武。 我依然选择了我们的花园。在重温以往设计时,我尤其关注了活动的组织形式、孩子的学习形式、教学具的呈现形式。我把一切都做得很周到和细致。 教学比武开始了。活动的第三环节依然是分享。没有想到,两年前的一幕又重新出现:前两个活动环节似乎蒸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又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了。孩子没有回应,兴意阑珊(当时尚不知何谓“师幼互动”)。 更糟糕的是,留在我意识中的应对策略好像很熟悉,却又怎么也想不起来。犹如考生没有复习就上考场,我绝望透了! 基于孩子的反应,评委对这堂课的评价是:“活动内容,孩子不感兴趣”。我想辩解,却又无语。 那天的午餐食之无味,可却在那时想起了当年的对策。我沮丧极了! 这段经历我一直不敢对人说起,因为母亲曾经说过:“犯同样错误的人不是聪明人”。 我自问“我笨吗?”连已有过成功体验的对策都会忘记,起码这点说明自己并不总是聪明。我想起了毫无诗意却千真万确的俗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我自责“我真笨!”郁郁寡欢的一个多月里,在每天的午间休息或黄昏时分,我用写孩子的事来忘记心中的痛。 记得是休假的前一天,当我如常端着咖啡站到窗前,发现大伙儿并没搭理我,都在埋头干事。 我主动找话题。一个同事问:“今天要交许多书面资料,你交得出吗?” 我赶紧想起领导的要求。于是,只用了十分钟时间,我将最近写的有关孩子的笔记稍加整理,交了出来。我依然轻松地喝着咖啡,依然悠然地做事和想事。 下班了,同事们却还在加班加点。 情不自禁中,我偷偷地乐了:烂笔头让我“聪明”了。我做到了神定气闲,工作、休息不错位! 于是,在乐呵之中,我坚持写孩子、记自己。渐渐地,我发现,当我把孩子的一段段成长,用文字呈现给家长时,再难缠的家长也在“跃于纸上和历历在目”中,回赠我“敬业和专业”的评价。 渐渐地,我发现,当我遭遇挫折时,打开“孩子的事”文件夹,再大的风雨也难遮孩子的艳阳天。 渐渐地,我发现,当我“撞”到不同的孩子时,聪明的办法越来越多。 渐渐地,我发现,当我和孩子在一起时,越来越懂孩子的心 嗨!我发现:把自己幻作烂笔头,勤快地写,还真是我们工作的需要呢! 于是,写作,便成了我愉快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 我性格不算开朗,表达也不善直接,所以,为了及时而准确地传情达意,我依然沿用古老的书信方式,每每出招,儿子或朋友无不被我打动。 我经历并不多,但很愿意去体验。所以,每一次外出或羁绊、一次初雪后的玩耍、一次邂逅的彩虹,我都会在拾取意趣之余,记录下自己的感悟慢慢品味。不久前遭遇了一次小手术,我细腻地记录下朋友对我的照顾和我的感受。大家看了,欣慰而激动的情状流露无以,于是,朋友变得更朋友了。 如此这般的对工作、生活和情感的记录,让我活得幸福而充实! 我想,幼儿教师的人生应该是这样的吧。 哦,我真的愿意和大家分享这样的人生经历和感悟! 让我们一起来吧!端起咖啡,沏好清茶,打开电脑,在馥郁或清淡的香氛中,记录并享受那只属于幼儿教师的难忘岁月 暑 假 里 暑期来临。我们已经疲惫的身心如何放轻松使其轻盈,我们已经干涸的才思如何充沛使其灵动,假期,给了我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只是,在足够的假期里,我们往往在匆忙的旅游休闲后,抱怨时光的流逝,依然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入新学期。 其实,即使休闲,依然需要我们静心以待。因为细细品味的享受,常常带给我们新的灵感。 我是个影迷。经常以看电影休闲。 一个悠闲的晚上,我看了国产片爱有来生。这部人鬼情未了的故事,并没有太多令人惊艳之处,可是,却有一句台词时刻萦绕在我的脑际:“茶凉了,我再给你续上吧”。这句在片中人说、鬼也说的台词,在黑夜里,打破了我原本的平静:原本就有些怕黑的我睡得很不踏实。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不禁恨恨的思索:它(影片)凭什么让我在观影之后忽略了俗套的情节却记住了关键的台词;它凭什么让我在余音袅袅的“茶凉了”中回味影片主题。 在几近解恨的回想中,我发现:这句台词出现在人物情感发展的每个时刻,同样的话语,却表白了不同的情绪。它(影片)让我先不分青红皂白地记住这句话,再来细细回味整个故事。哼!有手法。 哦!这样的手法可以用来设计阅读教学吗?这天,我设计了中班教学活动粽子里的故事。 在教学时,我以“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为关键的“台词”。使孩子在谁会来“吃粽子讲故事”的情节悬念中渐行渐进,既感受中国传统习俗的意境,又雁过无痕地学习了语言,也为完整的回味故事,理清了线索。 当粽子里的故事被广泛传用并问及设计思路时,我却窃喜于我静静的休闲时光。 其实,即使行色匆匆,我们依然能以内心的宁静,来享受周遭的风景。 在我眼里,杭州拥有了最成熟的城市森林,为此,我经常去杭州。 一个阳春三月天,我随旅游团乘坐大巴士,穿梭于杭州的树林湖边。尽管擦身而过,却依然为西湖边的桃红柳绿而赞叹不已。 这种欣喜的情绪一直持续到回到孩子们中间,我按捺不住地想,应该和孩子分享美好的事物。于是,我将二期课程中的“常绿树和落叶树”与散文诗相融合,以西湖边的桃红柳绿为契合点,设计了大班教学活动树真好,使孩子在欣赏自然美景中,学习数学模式排序的概念,在散文诗句中感受树与人类的关系。被大家认为是自然与人文、现实与想像融合得比较好的教学设计。 瞧,过眼的风景,常常可以促发我的工作灵感。 其实,即使享受生活,却同样是我们享受工作的源泉。 我不太擅长热闹,却还是喜欢听朋友们侃大山。一次,一群朋友在酒吧里聚会,大家正热闹着。突然,歌者唱起了一首老歌,大家沉默片刻,纷纷起身随音乐移动舞步。这是一首三拍子的舞曲,但是在桌椅之间,华尔兹舞步很难尽情舞开。于是,大家以右脚走前一步左脚走后一步为基本舞步,在自得中感受着音乐带来的心驰神往。突然,我顿悟:这样的舞步要比“嘣擦擦”的三步要容易得多。我顿时找到了教给孩子华尔兹步的方法:在右上前左退后的舞步中,熟悉舞曲的特征;在享受音乐和舞动中,再分清舞步。 这使我们一直纠结的华尔兹集体舞教学有了新的可尝试的教法。 我用影片断臂山中的插曲“I dont want to say googby”作舞曲,只用了20分钟的时间,孩子就学会了以华尔兹为基本舞步的集体舞。我得意地想:自由舒展的三拍子舞蹈,就是应该这样轻松地教和轻松地学的。 瞧,我常常这样享受着生活的同时,享受着工作。 所以,当暑期来临,我们有了足够的时间休息,但心灵是否有空在修身同时也养性,在养足精神的同时也聚蓄灵气,使得我们步履轻盈的走入新学期。 我极喜欢一位特级园长的师训语录:我们不仅要飞得高、飞得远,还要飞得不吃力。 美好的假期,我们共勉。 在绘本情景中教学随着国外大量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涌入,儿童教育资源一下子变得丰富而生动起来。广大幼儿教师对绘本故事重拾热情。于是,早期阅读被人们广泛地喜爱和研究。 由于自己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和开展着阅读教学的研究。可是,当早期阅读成了一种教学模式,我不禁思忖:阅读,对孩子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绘本,对孩子而言最本质的魅力是什么。 我曾经和孩子做过这样的调查游戏:在一次公益活动之后,为了褒奖孩子的劳动,我提供的奖励是看一段歌曲表演视频和听我讲一个绘本故事。当我出示一本关于强盗的绘本时,所有的孩子都坐到了我的面前,而空留那个歌舞画面在孤独地热闹着。 瞧!100%的孩子是向往阅读的:因为见识有限,所以对孩子而言,绘本展现的画面,就如同一个新奇的世界;因为经历有限,所以对孩子而言,绘本展现的情节,就如同一次从未有过的经历。 可是,孩子向往的阅读是什么样子的?孩子拿到绘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我们不妨先回味:看一部韩剧或日剧,我们一往情深地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遗忘时间、食餐,凌晨时分我们实在无法忍受地翻出最后一集,看看结果到底咋样了。瞧,对情节的关注,亦是我们看剧的习惯,更何况孩子了。 可见,拿到绘本,孩子最想知道的是: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这样,我们可以在绘本的情节中展开教学。 另外,孩子是在情景中学习的。中国首位男幼师潘浩瀚老师曾经告诉我:中国的幼儿体育课喜欢用情景开展活动,而国外的幼儿体育课从来不用情景。我很纳闷。终于,一次赴欧洲的考察中我解开了迷团:那个幼托中心的体育课是一个老师带着三个小孩,而中国的体育课是一个老师带领三十个小孩。所以,在现有的师生状态下,情景能引导众多孩子更深入地投入活动。 这样,我们可不可以利用绘本的情景,展开孩子需要的、老师期待的教学呢? 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以重复而富节奏的文字和充满人情味的画面,讲述了约瑟和爷爷之间的信赖与感情,同时突现了爷爷的智慧与勤劳。 在开展教学中,我依据情节让孩子亦步亦趋地跟随爷爷,为约瑟改制了一系列的物品:第一环节,将毛毯改成外套(要求:对称剪)。第二环节,将外套改成最大的背心(经验:剪去越少越好)。第三环节,将背心变成一件心仪物(巩固:剪去越少越好)。第四环节,剪两个一模一样的最大的纽扣(运用:对称、剪去越少越好的办法)。 在活动中,孩子们随着绘本故事、像爷爷一样,在与情节互动、与情景交融中,完成了学习。 像这样的不拘泥于绘本,而是在绘本的情节情景中开展教学,使孩子在活动体验中,既加深了对文学作品的思想的理解,又完成了逻辑数理的感知。此时的教学,拓展了绘本的教育空间,提升了绘本的价值。 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在细细的研读之后,我的教学设计是:当孩子赏析到情节“它们来到山脚下”时,在这个情景中,让孩子开展情感表现的语言学习。这样,将学习主体融入学习客体的过程,更加强了孩子对故事情感的体验和理解。每次活动结束时,孩子都会大声对我表白:“应老师,猜猜我有多爱你!” 绘本,有着引人入胜的情节,有着瑰丽而多元的情景,在绘本的情景中,教学应该可以更洒脱。 让绘本的情景,成为孩子寻找成长答案中的解惑桥梁。 让绘本的情景教学,成为教师寻找教育元素中的有效捷径。 其中,书是我们师生不离不弃的朋友。墙面环境这点事 有同行来参观,在教室里徜徉,伴随着驻足,镁光灯总对着墙面闪烁不停。 有同行来参观之前,我们总放下手上所有的活儿,铺天盖地的纸张和颜料,为了创设墙面环境。 幼儿园墙壁上的这点事,可以成为寻常工作寻常事吗?墙壁上的这点事,可以成为孩子手中忙乎的心里事吗?应该是。 我们已经意识到,教室是孩子的,孩子是教室的主人。如此,教室的墙面也应该充满孩子的趣味,于是,孩子开始参与墙面环境的创设,孩子稚拙的作品充斥着墙面。但是,孩子的墙面仅仅是一种美化的环境吗?孩子的墙面还能是另一块学习阵地吗? 首先,墙面最常用的功能是展示。 通常,大家喜欢将孩子成功的作品展示出来,因为这使我们也体会成功。可是,墙面的展示,到底是成人的骄傲还是孩子的骄傲? 我看到一个小孩的个人抽屉里,堆积着图画纸。他有些垂头丧气地告诉我:“老师说不要画得不好。”我鼓气:“你可以重画啊,总会画好的!”他泄气:“我总是没有丽丽画得好的。”一副放弃的摸样。 又在一个教室的墙面前,正琢磨一张黑乎乎的全家福。一个男孩对我说:“这是我画的。”看到我不解的神情,他解释:“我们一家那么多人,一起吃烧烤以后,拍的全家福。”我大笑起来。这真是特殊而美好的记忆! 男孩又指着其他墙面上的作品给我看,并兴致勃勃地讲解。只一会儿功夫,我对男孩的认识是:尽管动手欠巧,却自信满满,伶牙俐齿,不失为一个健康积极的小孩。 我默默地赞许着他的老师:墙面属于每个孩子,一个都不能少。 除了展示孩子的作品,墙面还可以展示探索活动的记录过程,如:“幼儿园门前的路”,整个版面只创设了一个小门坊当作幼儿园,其它类似路啊、小店啊、电话亭等等,都是孩子一天一点添上去的,待到墙面如实而丰富时,就可以当做教具开展集体教学活动了。所以,孩子的探索记录展示,可以使老师的墙面创设省力不少。 自然,墙面展示在主张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情绪的同时,不可小觑的是孩子作品的美好呈现,它直接激发着孩子美好的情感。 一位园长,示意我参观园内的美术实验班和对照班。咋一看,觉得对照班比实验班画得好。仔细一比较,实验班画得老练多了。在疑惑中我反复琢磨,原来对照班的老师在呈现孩子的作品时,用与原作相协调的色纸,做了相框来突显图画。 我默默地赞许着对照班的老师:作品装饰的呈现,使孩子倍感尊重的同时,储存美好的情感。 哦!有时候,一个教室的色彩和形式美,就是一个教师美感品味的表现,并且随风潜入地影响着孩子的品味。一个有美感品位的老师,对孩子来说简直是幸运! 墙面展示,还能以孩子的自发观察为内容,展示一件事物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还可以是对社会和生活的一些新奇事件的记录。这时的墙面,给了孩子一个广阔的表现舞台,犹如孩子内心世界的外在天空。 其次,墙面具有资料库的功能。如:图片展览、示意图、步骤图、行为规范图等,成为孩子学习的内容和资料。它的出现,可能引发孩子对事物的探究,唤醒孩子对经验的表现。 一次,开展主题海洋里的动物朋友之前,我以水生动物的图片,布置了一个海洋世界的墙面环境。只一天的功夫,孩子的兴趣和兴奋,全都聚焦于此。于是,主题活动在孩子饱满的学习渴望中开始。 因此,墙面的资料库可以成为孩子自主学习的阵地。 材料作用是墙面的又一功能。这时的墙面环境,成为孩子学习的操作材料。小年龄的孩子往往被墙上的学具材料所吸引,从而更乐意与这样的墙面互动。 至此,我们明白:墙面环境不仅具有展示作用,还具有操作和资料库的功能,它不仅是美化教室的途径,更是孩子学习的另一个天地。 只是,我们怎样才能将环境中的这点事变成孩子的学习事,而不至于整天埋头忙碌呢?曾经,我和全班29个孩子,面对一堵53米白墙,用了15分钟的时间规划情景,用了30分钟的时间小组制作,令同事和园长惊叹。接着几天,那面墙的环境中,孩子时不时地添把“鲜花”、堆个小“山”、挖个“池塘”、养些“鸭子”和“甲虫”,日渐丰富,生趣盎然。 这时,墙面环境这点事,真的成为孩子忙乎的心头事。 这时,墙面环境这点事,就成了老师省力却依然需要用心的事。寻味快乐的时刻 沏杯香茗,听着近近远远的爆竹声、望着天幕中或明或暗的烟火,寻思着该写些什么,却只觉一股喜滋滋的情绪在蔓延。 挥不去那喜滋滋的根源。那天是西方情人节。 中午时分,天上零星地飘着雪花,走在户外,好冷! 我拐进临近的商店,想挑顶帽子避寒。正左看右顾着,旁边一位老者吸引了我的视线:他在几条花围巾之间做着艰难的选择。我饶有兴致地凑上前去,给出自己的建议。 老者哈哈一笑:“就听这个姑娘的!帮我包装一下,是礼物。” 我也攀谈:“老先生,高寿?”“73啦!”老者神采奕奕,“唉!没有多少个情人节可以过啦!我本来去真丝大王的,但是伊拉关门了,就寻到这里来了。” 我由衷地:“老先生,你这样的心态,一定还可以过20个情人节呢!” 老者红光满面:“谢谢!谢谢!”随后,快乐得有些调皮地挥手与我告别。 望着他快乐的背影,我有些惭愧了。 回到园里,对周围人讲起,一个同事说:“我老早就不过情人节了。”不禁感慨“我们比73岁的老人都老了呢”! 曾几何时,我们都认同情人节是年青朋友的事。于是,似水流年之间,日子越过值得喜庆的时刻就越少,快乐也在不知不觉中缩水。 所以,不要错过每一个喜庆而快乐的时光。 紧接着,是中国人的元宵节。 本着放飞快乐的心愿,我们和孩子商定:正月十三,去城隍庙(历史悠久的民俗街),看灯会,闹元宵。亲子活动需要家长的同行。一些年青的父母说:“好呀!城隍庙好久没去了!”我为活动燃起家长的热情而高兴。 走近城隍庙,就被浓浓的民族风情所打动。 气势恢宏的龙灯,让所有人赞叹不已。我问:“今年不是兔年吗,怎么挂龙灯呢?” 几个孩子管家似地解释说:“这是龙年的灯,放着浪费,今年再挂出来了。”话音刚落,引来家长的阵阵笑声。 图图外婆大声讲解:“不是!我们是龙的传人!所有的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 我有些激动地补充:“说得对!我们都是龙的子孙!世界上,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龙的身影!”接着,孩子不断地在人们的衣服、房柱、糕点上看到了龙的影子。 在一大片的宫灯和走马灯里,旋转着不同的谜语和故事。贝贝爸爸捧来了一大包热腾腾的点心:“大家猜灯谜,猜中的有点心吃!”可笑的是,再大的大班孩子,一听到“吃”,纷纷陷入对灯谜的专注中。 唉!“童”以食为天哪! 一路上,我们虔诚地在许愿树前许愿管她是否会实现,起码愿望是美好而快乐的;我们傻傻地看民间艺人捏面吹糖、手中生花管它是否卫生,起码那种崇拜是梦幻而快乐的;我们无厘头地猜“五谷”是什么管它离城里的孩子有多远,起码对自然的向往是真实而快乐的一路上,无论怎样,我们都快乐着。 最后,我们来到广场有三层楼高的大兔灯前,一致伸出两手指,嘴里发出长长的“兔”后,便笑得前合后仰。尽管观灯人流如潮,但是一群小孩自由自在的快乐,依然吸引着人们羡慕的目光,激起大家会心的笑声。 应许多家长的要求,我们就此给予了大家自由活动的时间。同时,我们也成群结“组”地自由于欢乐的海洋。我们一会儿被热气腾腾的小笼包吸引,一会又难以抵挡地两面黄的浓香;一会儿嚼着硬硬的冰糖葫芦,一会儿又吞着糯糯的宁波汤团。最后坐进了星巴克,喝杯咖啡安慰自己消消食。 对一群爱美的女教师来说,难得放纵地吃一回可是一件很酣畅的事情呢。 回到家,枕着阵阵烟花爆竹声,带着满心的快乐和有些疲惫的身体地入睡了。 元宵节,闹元宵,闹了就会有快乐! 所以,快乐其实无时无刻不在,只是我们有没有感受快乐的心情;快乐其实从来就不离左右,只是我们有没有信手拈来的力气。 开学准备工作这天,大家忙碌着各自有些吃紧的手头工作。突然,风吹倒了建构区堆垒整齐的积木。我脱口喊道:“大家快来啊!积木被吹到了,大家快来帮忙啊!”应声出现了四个老师,她们各自都捧着满满的东西。只见她们随手一放,就和我一起堆放起来。 我有些歉意:“大家时间很紧,但是,这公共区凌乱很难看。” “没啦!”爱徒洁洁回应,并突然字正腔圆地说:“听见应老师的叫声,大家放下手中的活,奋力地堆着积木。这时,胸前的红领巾更红了!” 我们爆笑起来。在这欢快的情绪中,原本很高很厚的积木墙没一会儿功夫就垒好了。当我欢喜地说“谢谢!谢谢”时,她们更来劲了:“不用谢!我们踏着晚霞回家了晚霞照着我们的脸蛋,比胸前红领巾还要红!” 笑声回荡在宽敞的走道里,很久!真的! 瞧,原本是额外的付出,却收获了一份额外的快乐! 哦!快乐是寻了就会有的心情,她让我们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变得风轻云淡;快乐是品了就会有的质量,她让我们平淡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浓情蜜意。 于是,我们寻找快乐,发现快乐其实就在身边;我们品味快乐,发现快乐其实力量无穷。 因此,我们得明白:抱怨无用,快乐是真! 祝2011快乐围绕我们! 规则中的感情 有年青教师苦恼:很喜欢班上孩子的,但只要稍作亲密,他们就像爬到我头上来似的,教室里就没有了正常的秩序。所以,只能摆出老师的样子,孩子也和我不亲。 这是一个规则世界里的情感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规则。幼儿园的规则是孩子安全生活的保证。所以,规则是一定要的,并且一旦确定就得说一不二的。 可我们不情愿地看到,规则同时也离间师生的距离。如何在不可少的规则之中,依然让大家感受幼儿园的亲如一家呢?其实,情感是人们美好相处的融合剂。 我们心中都是有情感的,正如本文开始年青同事所告白的。只是不知道情感如何传递,不知道爱心如何表示。 我们习惯在“不许做这,只许做那”的或义正言辞、或好言相劝的教导后,加上一句“这都是为你好”。 可孩子往往搞不懂状况:当嬉闹时,觉得你对他是好的;当要求时,觉得你对他是不好的。因此,当孩子没有感受到“好”的时候,一定不会觉得你的“好”。 哦!别说孩子,我们也是这样的。 年青的时候,因崇尚心灵的自由,而不谙世事地放纵自己的行为。所以经常被我的领导“锤炼”。其中,最为严苛的是现已退休的书记徐筑春老师。 一次,一个同事的男朋友来接她下班,她却在开会。于是,男孩逛进了我的教室,直到同事散会、直到被徐老师看见。立刻,在园长室里,徐老师狠狠地批评了我。在“不许”声中,我不以为然地“哪有那么严重”走开了。 没想到有更“狠”的。第二天,徐老师决定:原定我的党员审批大会取消。 意外的,我很失落。失落让我狭隘地认为:徐老师整我!她不喜欢我!失落让我午餐毫无胃口;失落让我呆坐着。徐老师出现在我身后:“不吃饭怎么带得好班。”话落间,一块大大的、我钟爱口味的巧克力放在了面前。 抬头,只看见徐老师的背影。一时,那身影柔和极了。 以后,徐老师依然狠狠地“不许这不许那”的,依然暖暖地“帮这帮那”的。以后,尽管经常被徐老师惩罚扣钱,但总没有负面情绪,因为我知道:她是喜欢我的,她是为我好的。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遇到过许多恩师益友,徐老师是其中最严厉、最苛刻、最深情的一位。我永远感激她! 瞧!感觉前辈“好”的时候,她所做的我都认同成“为我好”。 同样,在帮助孩子遵守规则、建立秩序的过程中,我们对孩子的“好”,也能理清孩子的意识,柔和师生的关系。 平日,当严肃地处理完一件事,我总及时地伺机与当事人亲近地玩耍,貌似忘了地传递“这件事不影响我喜欢你”的信息;当自觉“老师很喜欢我”的人,违背了常理、违反了常规,我总及时地让全班一起参与评论,告知“我喜欢的你不可以伤害别人”的道理。 渐渐地,当孩子明白“规则就是规则,喜欢就是喜欢,规则和喜欢是没有联系”的时候,良好的班级秩序、正常的师生感情也就形成了。 还有,爱心的放送,可以使师生关系更“铁”。 曾经,乖巧内向的晶晶脚骨折,其间正逢森林公园运动会,她很想参加。于是,我全程背着她在公园里比赛、玩耍。回到幼儿园,她看到我的手连拿杯子的力气都没有了。从此,无论我做什么,她总积极拥护,类似我刚抱歉地:“对不起,应老师的大纸没裁小”,她便接着:“没关系啊,我们自己裁吧。”俨然成了“铁杆”。 因此,在特殊的时刻给予孩子最需要的关怀,师生的情感会更亲密。 倘若和每个孩子都拥有了情感的小秘密,师生的默契会使我们进入自由王国:我辞不达意,孩子会善解人意地“你的意思是”;我四处张望,孩子会递上正要找的“是刀还是剪刀”;我四肢无力,孩子会扶持“休息一下” 至此,我们明白:感情,终究是柔软的,它可以化解规则的拘谨所带给孩子的不适,使规则之下的师生依然和颜悦色、春意荡漾。只是情谊,还是需要老师用行动、用孩子喜欢的方式,直接送入孩子的心田才行。 集体活动中的“那一会儿”一位老师发来了这样的求助: 今年我带的是小班,在集体活动中多次遇到这样的困惑。 小班主题活动“小手和小脚”中有一个科学活动“动物的手和脚”,目的是认识不同动物手脚的外形特征。活动之前我请家长和孩子找了大量的图片,贴在教室后面空着的板子上,为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 在孩子们通过图片认识并讨论了一种动物(鸭子)的脚的样子、功能后,我请他们说说还见过什么动物的脚。孩子们纷纷说出了许多动物的名字。接下来,就是自由观察图片的时间。 在我看来,自由观察所营造的宽松氛围应该能够让这些孩子更尽兴地看和说,而且今天准备的图片都很大,有的还是彩印的,一目了然。请孩子们自由观察前我还特地交代了要求:请孩子们结伴观看图片,可以一边看一边和好朋友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动物?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三三两两地走过去,一部分孩子指着几个动物说出了它们的名字,有几个孩子看到黑猩猩的手、脚,一边笑一边捂着嘴巴叫“可怕”!有几个孩子根本没看图片,一溜烟跑到旁边玩玩具了,这也带动了一部分孩子跟着去玩了,把看图片的事抛到了九霄云外。还在看图片的孩子看到这些小朋友在玩玩具,也很快分散了,有的去小便,有的去喝水了。 我有点措手不及,心里也不免非常失望:在这样的过程中既没有孩子提出疑问,也没有同伴之间积极的讨论,而且还让一个完整的活动中途“散”掉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又比如在一次关于“水果”的活动中,我将孩子们带来的十几种各式各样的水果陈列在桌上,请孩子们观察水果是什么样子的,然后说说自己不认识的水果。在此基础上,我请孩子们自由地来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说说它们摸起来有什么感觉,闻起来是什么味道。下了位置后,大部分孩子都巴着一个水果不放手,有几个孩子兴奋地叫着:“这是我带来的!”很少有孩子能够逐一观察和比较,教室里面吵成一团。 课后,我也找多位老师进行了交流。有的老师说:“那就尽量控制这样的自由时间吧,比如可以让孩子固定在自己的位置上摸、看。”有几位老师表示也遇到过我这样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在集体活动中,安排这样“自由的可以走动的时间”对孩子是有益的,在这样的状态下,孩子们往往能够在宽松的氛围中发现集体活动时难以发现的东西,也促进了孩子和同伴之间的交流。可是这样的环节到底该如何进行呢?集体活动中该不该有这样“自由的时间”呢? 老师: 读着你描述的教学情景,我不禁哑然失笑。因为那是我曾经历过的、相信也是许多同行都经历过的教学寻常现象。可贵的是你“穷追不舍”究其原因的劲道,令我在尊重的同时,认真地审视个中原由。 你在思考中提到的“集体活动中可以自由走动的时间”,我理解为:集体活动中,在围绕着一个话题共同探讨时,容幼儿个体自由感受的时间和自主思维的空间。具体表象为:幼儿可以自己摸一摸、动一动操作一下,可以自己想一想、认一认思考一下。我也以为集体活动中,这样的“自由时间”是需要的,“那一会儿”,孩子的内心是自由的。 因为,集体活动中就孩子个体而言,在统一的话题下,尽管可以发表自己的感想,可还是有相当部分的孩子,随着别人的思路在互动着,跟着别人的观点在判断着。这掩埋了孩子专属于自己的个体感受。而集体活动中“自由时间”,让孩子在紧密的活动中有一个间隙,可以顺着自己的思路想想自己的感觉,抑或走走神,再回到集体中,即便是建构新的东西,也因为解构着以往的概念而变得更深刻。所以,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也经常设计“自由时间”,让孩子离开原定的位置,摆弄一下学具、分辨一下图片、记录一下感受,等等。 另外,集体活动中就孩子群体而言,他们共同的心理特征是有意注意时间短,集体学习容易使他们疲劳,可以走走动动,是他们的心理需要。所以,幼儿教学的原则中就有“动静交替原则”。 如此,集体活动中应该有这样的“自由时间”。 可是,“这样的环节到底该怎样进行”?这是我们在经历失败后都会有的疑惑。 先来看看你的“动物的手和脚”。你用了很多影像清晰的大图片,让孩子观察不同动物的手和脚,且在自由结伴观察前,你以一个动物(鸭子)为例,给了孩子很好的示范。可是,教学现场并不如意。 怎么会?反省还得从孩子的年龄特征下手。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在所有的操作材料中,实物总是优于其他更能吸引投入。当然,在无法提供实物或标本的前提下,图片也是一种经济的选择。值得提醒的是,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过多的信息容易使他们的思维游离于我们的主题之外。所以,如果提供观察动物手和脚的图片,那么放大的动物手和脚,可能更吸引孩子直观地直奔主题。 哦!为了回应你的疑惑,我实践了我的想法:在一张七寸纸上,右上角是猩猩的图像,中间画面是猩猩的手和脚。以此模式,做了一系列的图片。集体教学中,孩子尽管也有“啊!毛茸茸的全是毛尖尖的刺刺的”的惊呼,却是真实而准确的经验获得。 因此,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操作材料的针对性越强,观察会越有效,完成有目标的集体教学就越有效。 小班幼儿的另一个心理特征是自我,具体表现为经常挂在嘴边的“这是我的”。尽管是“自由时间”,却依然是集体活动中的“自由时间”,它依然带有相对集中的性质。所以,活动中,孩子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图片,孩子拿着“我的”图片,投入会更积极,观察会更专心。我的课堂实践,给孩子每人一张图片,其中有45张相同的图片,促进孩子同伴间的交流,引发孩子同伴间的共鸣。 这样,我的教学现场,你描述的、我也曾经历过的现象没有出现。你不妨试试。 相对地,你的“水果”的提供,因为实物的真实感,给孩子带来了兴奋,这完全在情理之中。只是“吵成一团”令我们头疼。 怎么会?反省依然得从孩子的年龄特征着手。 我们说的“自由时间”,是集体活动中的“自由时间”,它是统整在一统的话题、一统的目标中的“自由时间”,它有别于我们寻常时刻的“自由时间”。所以,这个“自由时间”里的学具,也应该是相对集中而不能太过“自由”的。此外,由于小班孩子比较大班孩子来说,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这个“自由时间”里的学具,更应相对集中而不能太过“自主”。 我曾经的做法是:每个小班孩子操作的水果是相同的,大家一起橘子摸后摸苹果、香蕉闻后闻草莓、柠檬尝后尝西瓜。即使是不同的水果,也可能是有明显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容易使孩子相对“集体”地完成活动。因为有明确的指令,如“摸摸你的水果宝宝是怎样的”,即使是孩子家里带来的,也无所谓了。这样的活动,认识水果已不是重点,重点是发展幼儿感知觉的同时,教给了孩子学习的方法。 长此以往,孩子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那一会儿”,就是我们可以给孩子更“自由”之时。 我知道,书面的交流是有限的,无限的却是我们对教学的热情。但愿可以彼此启发。 春安应彩云 回应,可以从容面对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使我们更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而现场的教学回应,是有效的师生互动的关键。 许多人直觉,教学回应得好的老师,一定生性灵活、思维敏捷。其实不然。 一直以来,我很羡慕我的同学、特级教师蒋静,在各种研讨的场合都能快速应对的灵敏。因为我不算是个性很开朗的人,思维也不够快。所以,年青的时候,也认为自己是不可能快速而准确地回应孩子的。 渐渐地,我发现:我开始熟悉孩子的各种互动状况。 渐渐地,我发现:我开始比较自如地面对孩子的各种互动状况。 而这些技能的提高,与性情无关,却与专业认知有关。 互动是什么?双方或多方的交流就是互动,其实沟通就是互动。幼儿园最常见的互动是言语的互动。具体模式大多为:提问回答回应。 其中提问,我们可以预设,而孩子回答之后的教师回应,却往往让我们临场乱了阵脚。可是,师幼互动,到底有哪些状况需要我们做出回应呢? 哦!它一定有阵法的。 1:展现让孩子展现已有的经验和感受。 这时的互动,一定是在老师的心意里的,比如:老师问“哪里有树”,孩子答“公园里有树马路边有树”,这种令人满意的互动,几乎是每个执教者期待的。这时的回应,只需应允和赞许,而最忌啰嗦。 但我们经常会不知觉地啰嗦,如:老师问“哪里有树”,孩子答“公园里有树”,老师会脱口回应“对!公园里有树”;孩子答“马路边有树”,老师会紧随回应“对!马路边有树”。每次反思,我们会自嘲:过多平行语言的重复,只会使活动拖沓而乏味。2:梳理助孩子削枝强干突出主题。 这时的互动,基本上不是老师心意里的,而使教学现场大为纠结。这时的回应,需要用足热情,来理顺这些纠结。于是,我们梳理 当老师问“哪里有树”,一个孩子答“就是有许多草、开着花,有许多树的地方有树”,老师的回应“哦,你的意思是森林里有树”。 老师的梳理,帮助孩子有效地表达。 当老师问“哪里有树”,一个孩子兴奋答“有一天,我坐上了家乐福的车,车子开啊开,过了一座小桥;又开啊开,遇到警察叔叔;又开啊开,我们都下去推车;又开啊开”老师的回应“嗳,树呢?” 老师的梳理,帮助孩子集中思维。 一次教学活动,做“说悄悄话”的游戏。一句“我爱你”,传递到一个男孩,他脸一红,即刻传出“我喜欢你”。因为由他而起的错,他的听力被大家否定了。这时,我的回应是“尽管你错了,但我猜你是听清的,只是不敢相信。”大家哈哈一笑,化解了他的尴尬。 老师的梳理,帮助孩子确立继续的信心。 梳理,使老师在解除一个个纠结、抚平一个个冲突中,表现出良好的师幼互动。 3:提升归纳孩子的经验做有目的的提升。 这时的互动,大多是为了体现教育主旨的。所以,我们可以偏执地认为:回应得是否有效,就看提升得是否有效。 9月的中班,开展二期教材里的我爱我家主题,其中我们就“我的家人”开展一课三研活动。 第一研,是年轻的雨老师。当说说自己爸妈的长相特征时,一个孩子说:“我爸爸的肚子很大”。雨老师的预设是“面部长相”,不料孩子回答“肚子”,于是,雨老师追问回应:“怎么会大的?”一时,回答变得无厘头:“吃啤酒吃大的吃剩饭吃大的” 第三研,是我。雨老师找到我班的一孩子,关照说:“一会儿应老师问,你就说爸爸的肚子很大”。果然,孩子迷茫地讲述:“我爸爸的肚子很大。”我话锋一转追问:“平时有和爸爸的大肚子玩过吗?”“有!爸爸的大肚子可软啦”这时,我提升:“是啊!尽管爸爸的肚子很大,可是他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 瞧!活动主旨是“我爱家人”,小肚子要爱,大肚子也要爱,管它怎么大的! 我体会:高效的提升,需要教师将孩子的回答与活动目标相联系,这种联系越紧密,提升得就越有效。 一次,我在上大班“老房子新建筑”的时候,在欣赏了故宫式的建筑之后,我心潮澎湃地提升:“以后无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只要看见这样的房子,就知道,里面一定住着中国人。”不料,听课人群中冒出“不一定”。我即刻回应“就算不是中国人,也一定是中国人的朋友。” 瞧!提升主旨“我爱中国”。 在师幼互动的回应中,教师时而是智者,时而为同伴,时而又做主持人,引导着孩子展现、梳理、提升着,渐行渐进地通过“条条大路”到达教育者心中的“罗马”。其中的乐趣,在于轻车熟路之后的从容驾驭。 所以,从容地回应,从熟悉师幼互动状况开始。和孩子一起“看”故事绘本,因为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而被大家普遍关注。在绘本绚烂的画面、诱人的情节、美好的情感中,我们除了让孩子获得他们可以和需要的学习内容之外,最本质的愿望是他们能够爱上阅读。 我曾分别在小、中、大三个年龄的孩子中做过这样的事:同样的语气、同样的动作、同一本书“谁要看书?谁要听故事?”,结果,所有的孩子都蜂拥过来。我看到:在没有太多压力的前提下,几乎所有的孩子是喜欢看书听故事的。 哦!孩子原本是喜欢看书的。 因为他们还小,所看到的世界少,书本中的世界对他们而言,无疑是新奇的世界;因为他们小,所经历的事情少,书本中的事件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从未有过的经历。 瞧,孩子原本都有爱上阅读的基础呢! 可是,我们却看到,在许多早期阅读的教学活动中,孩子凭着抽象的情感谈着空洞的话题,孩子盯着自己的焦点思绪却“被”想着。渐渐地,一些孩子开始不耐烦地卷着书角、走神地咬着书页;渐渐地,一些孩子成了高歌猛进的“只讲”人才。 显然这不是早期阅读想要的结果。 怎么会这样?我们的早期阅读教学实践到底有哪些误解? 误解1:有效阅读就是将看懂的说出来 绘本故事,有比较精美的语言。所以,我们总期待在阅读中,孩子可以将看懂的说出来,孩子可以学习看的技能的同时,学习说的技能,我们在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同时,学习语言。 而现实中,会读的人不一定会说,会说的人不一定会读。 已故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丽蓉,无论是演说还是谈心,总能把话说得妥帖而直达听者的心坎里,可她却不识字。已故数学家陈景润,开展那么艰深的数学研究的他应该是读万卷书了,可他却不会上课教学。 可见,会读与会说,不是必然的关系。所以,阅读活动不一定是语言活动。 当然,我们可以在阅读活动中,丰富孩子的语言,培养孩子的表达力,但非功能性的语言练习,很容易使孩子在趣味索然中远离阅读。 误解2:绘本阅读就是看图讲述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通过对绘本画面的解读,诸如对符号与语言、情节与情景、思想与精神、规则与规律的理解,来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这种对画面的解读,如同以前语言教学中的看图讲述。一般地,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都会运用看图讲述的形式。 一次观摩阅读教学。 老师翻开第一页:“看,这是哪里?有谁?在干什么?”孩子怀着好奇和对故事的向往,踊跃地观察着、讲述着。 老师翻开第二页:“看看,大老虎在干什么?小老鼠在干什么?”孩子依然想象着图画事件的发生。 老师又往后翻一页:“大老虎和小老鼠发生什么事了?为什么?” 老师将图画书翻到第八页:“你从哪里看出”我看到已有半数孩子相互嬉戏了。 显然,这样的阅读活动不是孩子喜欢的。 是孩子不喜欢看图讲述吗?不是的。我清晰地记得好多年前上海市语言课程中,看图讲述的内容大多是12幅图,最多的也只有4幅图。 可是,一个情节起伏、内容丰富、事件有趣的故事绘本,少说也有十页八页的,孩子易动的心思和单纯的眼神,如何经得起我们“漫长”的步步逼近、句句拷问。 另外,如果绘本故事中文学语言的审美趣味,在师生不休的问答中逐渐遗失,那么,儿童绘本作为教学内容的优势也就不复存在。 因此,尽管阅读教学中有看图讲述的形式,却不能把阅读活动变成看图讲述活动,不能把孩子看书时的心驰神往变成暗自神伤。 误解3:阅读理解就是停顿讨论 前一阵子,我与小班孩子共同阅读了熊叔叔的生日派对。在阅读情节过程中,我故作神秘地问:“你猜猜,是谁在敲熊叔叔家的门?”一男孩朝我一挥手:“看下去,看下去。”我识趣地讲着故事,再没停留。 又一次,我们师徒研讨绘本妈妈摘的葡萄。 第一页,老师问:“你猜猜,小狐狸为什么哭?”孩子一阵天马行空。 第二页,老师问:“你猜猜,妈妈会怎么说?”孩子又一顿神侃神聊。 接着,老师问:“你猜猜,小狐狸怎么说你猜猜你猜猜” 哦!阅读活动变成了猜谜活动。 应该说,适时适度的“你猜猜”确实可以引发孩子对活动的关注和兴趣。但漫无边际的想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