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制”教育从模式到理念.doc_第1页
“双元制”教育从模式到理念.doc_第2页
“双元制”教育从模式到理念.doc_第3页
“双元制”教育从模式到理念.doc_第4页
“双元制”教育从模式到理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双元制”教育从模式到理念一、什么是模式?1.模式的含义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方式,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它是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和假设的条件下,再现某类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从而解决特定的问题,更好的认识和改造原型、构建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是在总结归纳基础上达到的高度理论成果。每个模式都是描述了一个特定环境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是解决该问题的核心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无数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方案,无需再重复相同地工作。因此,模式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指导,有助于快速设计活动的过程,以达成活动目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模式的核心模式的核心是问题描述和解决方案。问题描述说明模式的最佳使用条件以及如何解决问题;解决方案是用一个系统的静态结构和动态行为来描述的。3.模式的特征l 模式是特定环境下的一种问题描述,是在特定环境的基础形成的。l 模式反映了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但不能反映原型客体的所有特征。l 模式是在特定环境下,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最佳办法,但不是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模式不能套用。二、什么是理念?1.理念的含义理念是系统而确切的公式化了的思想或观念,是独立存在于事物与人心之外的一般概念。它是事物的原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永恒不变的理念是个别事物的“范型”,个别事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2.理念的核心理念的核心是它和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理念是事物的“范本”,任何事物都“分有”理念,但又不是事物之所以存在的条件。理念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是真实的存在。3.理念的特征l 理念依附于具体事物而存在,是所有具体事物的“范本”。l 理念决定了事物的外在特征,是绝对客观的。三、理念和模式的关系人们对于“模式”和“理念”的认识往往有很大的差异,在仅以上述表述为准,进行讨论。基于上面的观点,理念和模式的差异集中体现在:l 模式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和特定的主观认识基础上形成的,是相对的;而理念是对事物的概括、总结和提炼,是绝对的。l 在特定条件下,模式可以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是形成解决问题方案的基础;而理念可以支配了方法的制定,却不是解决问题的直接方法或方案。由此可见:理念与模式在本质上却已是天差地别,前者是对后者的质与量上的巨大飞跃。“模式”只能指导人们在特殊个别的场合下取胜,理念却可以引导人们在相当多情况中成功。也就是说,理念决定模式,模式体现理念。理念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可以外化为一种模式,即“模式=理念+方案”,由此才有“只有更新理念,才能转换模式”的说法。学习、借鉴一种模式的关键还是理念问题四、“双元制”教育模式(1)“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定位“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双元制”教育模式是德国经济振兴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发展职业教育是德国数十年来既定不变的基本国策。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定位其实是国家定位,和国家的政治文化密切结合的;是经济定位,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是发展定位,和国家发展、个人发展有机结合的。而我国传统的教育定位,是在教育内部进行的,是教育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的定位是为学生学历发展服务的教育形式(当然,国家力图改变这种局面,而且花了大力气,而实际的效果并不显著)。这就造成了两个不可避免的矛盾:教育和国家发展、经济发展之间的脱节;就业和追求学历之间的冲突。在这种教育定位的基础上,试图解决这两个矛盾是不可能。(2)“双元制”教育模式形成1948年德国开始逐步引入“双元制”教育模式这一概念。“双元制”教育模式是德国在一百多年来传统的学徒培训制度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这种模式对提高德国劳动者的素质、企业产品的质量以及德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德国“双元制”教育形成目前的规模,具有三个重要的原因。l 以“学徒制”作为“双元制”形成的物质基础。l 以国民对“双元制”教育的认可作为人文基础。l 国家发展经济的迫切需求。这三个条件,在我国不是都具备。特别是“国民对双元制教育的认可”度相对比较低。(3)“双元制”教育模式目标“双元制”从形式上看是以“就业”为目标的教育,而从根本上看是为了经济发展。国内职业教育目前还在就业和就学两个方面徘徊。职业教育和国家政治发展所需的稳定、和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之间是严重不符的。(4)“双元制”的基本特征“双元制”教育模式可以理解为:时间、地点、人物、任务、结果的变革。序号实践过程传统学校教育“双元制”教育传统企业见习1时间职前教育职前与职后教育相结合职后教育2地点学校教育校企协调企业培训3人物教师“双师型”师傅4学生(招生)既是学生,又是学徒学徒(招工)5任务获取知识能力为主,兼顾知识学习技能6结果毕业毕业同时上岗上岗l 改变了受教育者单一的“学生”身份,使之同时又具有企业“学徒”的身份。l 改变了受教育的地点,受教育者不仅在企业中接受技能训练,又在学校中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l 参加教学的教师中,既有教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职业学校老师,又有传授、指导与培训实践技能的在企业实训教师。l 具有两类教学内容,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内容,企业的实践技能教学内容。l 两类考试,技能考试和资格考试。技能考试由行业协会负责实施,其目的是考核学生对企业培训所传授的技能和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论考试由职业学校负责,一般包括笔试和口试。l 两类证书,考试证书与毕业证书(或培训证书)。“双元制”中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双元制”模式针对性较强,重能力,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在这种制度保证下,企业不仅会制订完善的培训规划,促进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强化技能培养,而且能提供充足的培训经费,使教学有足够的物质保证。这种模式对德国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产品的高质量,以及保持其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双元制”教育模式实施过程还可以理解为:课程的变革。序号课程建设传统学校教育“双元制”教育传统企业见习1设置国家课程目标引领下的课程企业实习2内容学科课程“削枝强干”型的实用内容产品制造3实施学校教育校企结合企业培训5评价学校(教师)评价综合能力和发展能力评价企业(师傅)评价“双元制”是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从总体上讲旨在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和在工作中具体的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及其操作、应用、维护和维修能力,以及独立、协作、交往、自学等一系列关键能力。从前面的分析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双元制”教育模式是最为理想的一种教育模式。那么我国能否积极推行“双元制”教育模式呢?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国现有国情上完全照搬,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更何况它本身也存在着许多要完善和发展的地方。因为:“双元制”教育模式是在特定环境下,解决教育问题的最佳办法,但不是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不能套用。这里特定的环境因素包括:l 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大多数企业的生产规模、生产技术水平都较低。l 我国一大批企业尚处在体制转换、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阶段。l 发挥企业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作用,缺乏法律、法规的保障。此外作为一个客体,教育内部还有:l “双元制”教育模式尚缺乏完整、合理、有效的实施方案,未落实到可操作层面。l 在教育活动中,理论知识与实践培训的最佳结合点还没有找到。五、“双元制”教育理念1.“双元制”教育理念的作用在特定条件下,模式可以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是形成解决问题方案的基础。但是中德之间的条件不同,显然照搬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而理念可以决定模式,那么是否可以从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中概括、总结和提炼出一个“理念”。当然,这个“理念”是依附于“模式”而存在的,又是“模式”的“范本”,是绝对客观的。这个“理念” 可以外化为一种模式,即“模式=理念+方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教育理念。这个教育理念必须具有思想导向的特性,具有对实践反思、规范和指导的特性,具有前瞻性。 2.“双元制”教育理念的核心“双元制”教育理念的核心是“理论重实践,实践重体验”。实践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是人存在的方式。因此,实践是“双元制”教育理念中重中之重的内容。实践活动可概括分为:l 改造自然的实践(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向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l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它是调整和改造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l 科学实验活动(它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一定的设备和手段,并在严密控制下进行的实验活动)。职业生涯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可以对应地分为:l 生产制造l 团队合作l 新品研发“双元制”教育包含三个层次,每个层次有都包含这三方面的内容:l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实践教学,达成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体验”。 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是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预定的实践教学任务,实践教学是教学的框架和活动的程序一部分。这个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在学生的实验、教师的演示,联系思维等具体实践活动,这种既有实验活动,同时也反映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l 在课程设置中确立实践课程,达成学生对功能性实践活动的“体验”。实践课程是学校办学思想中人才培养模式和框架的一部分。这个实践过程包括具体产品的组装、调试、维修等等具体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生产制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l 在办学过程中健全校企结合,达成学生对职业实践能力的“体验”。 企业实践是学校的一门关键性的实践课程,是整个职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企业实践活动不仅能强化培养学生的生产制造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为学生从事新品的研发创设了条件。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教育,可以有目的地创设实践教学情境,激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