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规划设计说明.doc_第1页
花园规划设计说明.doc_第2页
花园规划设计说明.doc_第3页
花园规划设计说明.doc_第4页
花园规划设计说明.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花园小区规划设计说明 序言历经八年的耕耘和磨砺,中信东泰花园将“以人为本,建造高质量、高品质,创一流生活社区”的发展宗旨,坚实的构筑在南粤大地上,已被公认为东菀及周边地区口碑卓著的明星楼盘。随着东泰花园二期开发的奠基,其新一代物业即将展现的风彩,又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一、 项目的现状与分析东泰花园经过多年滚动开发,在地产界树立起卓越的品牌,但历时八年先后完成的几个街区,其不同的设计风格和规划理念,在总体印象上存在着几条明显的代沟,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急需将其品牌形象进行强有力的整合。东泰二期项目一次开发量超过以前几个街区的总合,具有广阔的创作空间,为这一整合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卓越的规划设计加以东泰成功的营销与管理经验,必将刷新整个东泰居住小区的市场形象。然而以“大”自居的明星楼盘近来并不少见,在借鉴它们的成功之处时,也应该看到以下共有的不足。1设计概念空洞,一味追求豪华气派,造成居住区外部空间尺度极之夸张。遊乐场般的设施充塞其中,温馨家居的意味丧失殆尽,毫无居家归属感。2另有些一楼盘,一味追求高容积率,虽然户户精彩,但结构松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整体神韵,居者无精神层面的享受,其社会身份的定位无从参照。二、设计的原则与方向通过对近来周边地区物业开发、规划和设计的回顾,以及对我们自身设计经验的总结,我们为东泰花园二期的规划设计确立以下的理念。1 为整个居住区建立一套完美的“经络”,即道路、景观和空间的整体构架,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病”。通过明确的空间序列,使身处小区任何一隅的居者,都能体验到一个大社区的存在。2 通过主要动态、静态空间的营造,来定位整个居住小区的形象,提升居者的认同感、自豪感,使销售所面向的白领群体从中产生社会精英和先导的心理反馈。 3坚持东泰花园“以人为本”的理念,精心配置居住区环境的逐层肌里,通过组团整合,营造“大社区小家居”的亲和力和归属感。4 建筑设计不以空泛的概念为先,自贴“某某风情”的标签,而是寻求用现代建筑语言表达一种白领精英阶层可认同的情趣和品位,以及与其相共鸣的时代气息。三、总平面设计 东泰花园二期用地东南向与东泰花园先期和配套的学校相邻,学校南侧留有可与外部联系的道路,北侧与新开道路之间被其它项目的十二层住宅楼相分隔,唯有西侧与主要干道“科技大道”相邻,此方向将是日常车流、人流的主要来向。由于住宅区与科技大道之间被城市绿化带及80米商业用地分隔,因此本设计将主要人车入口设在科技大道商业用地南侧,使商业建筑南端合理的退让、架空,形成较为宽阔的步行广场。通过穿插于其间的,以钟塔为起点的玻璃雨棚长廊,将人流引导至小区入口。 一条连结东西两个人流主要来向,并贯穿整个小区的林荫步行道成为小区东西方向的主轴,与南北轴线棕榈长廊交汇于中心广场。中高层住宅分别呈直线和弧线分列于林荫道两侧,又分别与以水面为主体的景观空间相呼应。道路以外围大回环与内部小回环相结合,把多层住宅区划分为多个既内聚又相互连通的组团。高层住宅相对集中的布置,其围合形成的外部空间与主要水景和古树保留景观相结合,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由其代表整个小区体现东泰花园“大东泰、大社区”的形象,是分散、单一、低矮的多层住宅不能替代的。 多层住宅曲尺形组合形成的多层次半围合空间,相对直线布置的组团则具有较强的邻里感。 用地内原“火练树”村林木茂密的山丘和古树是不可多得的环境资源,也将是物业销售极具吸引力的热点,该设计对此不是简单地保留和避开,而是在保留的基础上,结合环境景观设计进行调整,以水面相衬托形成极具特色的景观休闲区。四、外部空间环境设计 主体景观空间的设计为两大部分,一是以保留的山林古树为主体,山水相依的自然风格景区。设计将山丘中部劈开,使林荫步行大道从中穿过,上面横架钢缆吊桥,联系被分隔的山丘两侧,同时增加了该景区的趣味性。由入口广场进入的人流,穿过吊桥沿林荫道前行,可见左侧空间豁然开朗,以山、水、曲折的湖岸组合形成的景区顿时展现眼前。多层住宅以古树为中心呈弧形环绕,高层建筑首层临水架空,为休闲活动区(部分泛会所内容),曲折的湖岸穿插其中,与对岸山林隔水相望。二是纵横步行轴线交汇处由高层住宅围合形成的以几何形态水面为主体的景区。四个方向的步行道在中心环岛交汇。交汇点为自身发光的纪念柱,一侧为临水平台,由张拉棚幕覆盖,沿弧形湖岸是由木板铺装的临水散步栈道,交错布置的绿地与沿伸至高层架空层下的活动空间(泛会所设施)相结合,营造出浓郁温馨的生活气氛。 以上两大景区由林荫步行道串联,移步易景形成了一条生动的外部景观长廓,外部空间弛张有秩,不断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在主景区之外是以组团为中心的绿化活动空间,它们对形成组团的内聚和向心具有积极的意义,特别是林荫大道南侧的多个组团,由步行道相互链接,沿伸至山林景区,形成另一条更加贴近居者的动态景观链。 建筑单体设计 住宅单体分为高层和多层两部分。高层住宅为十一层,复式部分为十二层,每 单元三户,电梯由地下车库至十一层,具备景观及朝向优势的位置布置大户型,其 余为三房户型。它们二、三直线相联或整体弧线相联,围合形成主要外部景观的空 间界面,自身建筑造形也更加丰富而生动。其底层的架空,有利于景观空间的视觉 领域延伸至更大范围。多层住宅为六层,复式部分为七层,设计为可进行多种组合 拼接的系统,公共楼梯至第六层,六七层复式户型使用内部楼梯。同样沿用较大户 型靠近优势地带布置的原则。曲尺型拼接不可避免带来了少部分偏东西向的户型, 但其形成的半围合“院落”,丰富了外部空间,邻里感、家居感,优于简单的直排布置。其所展现的小区整体空间气氛和生活情趣,愈来愈被买家特别是白领知识群体 所重视和追求。复式户型均由四、五房户型变化而来,在与中小户型组合后,形成了高低错落、丰富多姿的建筑外观。多层住宅均采用两坡顶,端部斜向出挑,与阳台、露台之格架、凸窗、遮阳板、转角方塔、以及色彩较为鲜艳的局部构件,构成本设计极具特色的造形元素。 对于面积多至160平方米,180平方米的四房、五房户型,本设计在房间布置合理的基础上,增加了入户门与室内门之间的前花园,做为由公共交通空间进入私人空间的过渡。配合优美的庭院绿化,可近一步丰富私人居住空间的形态。精心打理的小花园,尽现居者情趣和匠心,这在白领买家中势将成为时尚。 道路系统及停车设施 根据分析,车辆及行人入口均以东西两向为主,与原东泰花园街区间仅为联系通路。车行道由主要入口进入小区后即沿周边环行,又与中间环路相互连通,以便服务各个组团。人行路以横向林荫大道和纵向棕榈长廊为主干,小区级人行路以双侧人行道方式与车行路并行。次一级人行路与车行路分离,与外部景观链和流线相结合。宅间路侧穿插于组团绿化之中。 路面材质丰富多样,水泥板块、广场砖、彩色拼图砖、木板栈道、卵石健步道及草地和硬地间插的硬质绿地,均合理地组织在各级道路与庭院绿地之中。 地下停车考虑分期投入、工程进程、电梯配置等因素,分两部分设于南北两组高层住宅地下室,电梯直达地下车库,除高层楼内楼梯外,另在庭院中设置方便的联系楼梯。室外停车主要服务于距地下停车库较远的住户,并尽量靠近小区车行入口和小区边沿相对集中布置,以减少车辆穿行对小区住户的干扰。 公共设施 东泰花园二期定位为东泰花园先期物业的延伸,以形成“大东泰”的共 荣。其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及集中式大型会所均与先期物业共享。但在二期主要临景区的架空层及组团中心设置多样的娱乐、休闲、健身设施,以丰富小区的文化生活,将温馨怡人的家居情趣,以“泛会所”的模式渗透到小区各个角落。 鉴于小区已有按比例设置的中小学在规划实施中,本设计只考虑按人口比例设置6班幼儿园一座,服务半径约为300米。 其它技术用房将按进一步提供的市政供给条件择地设置。 其它技术设计一、 红线退让和建筑间距按国家和东莞市相关法规、条例执行,日照间距最小为0.8H。二、 消防设计按国家相关建筑防火规范及东莞市具体要求设计。 三、 竖向设计以原有地形地貌为基础。除中间开辟林荫步行道外,基本保存火炼树村原山林地貌、植被和重点古树,局部开挖则以绿化档土墙围护。其余住宅用地则沿地势由南到北逐级跌落,高差变化尽可能消化在室外庭院空间中,并与高底错落的造景相结合。两组主要水面为人工开挖,土方用于填补高差过大的区域。四、 其余技术设计见其它相关专业说明。 结构设计一概况 本工程由多栋多层住宅(7层)、多栋高层住宅(12层)及幼儿园(2层)组成,其中高层部分地下室一层,为车库及设备用房。二 结构形式 多层住宅采用全现浇异形柱框架结构,高层住宅采用全现浇短肢剪力墙结构,幼儿园采用全现浇框架结构。三 抗震设防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四 构造措施平面较长的住宅,按规范规定的间距设置伸缩缝或采取后浇带,地下车库在长方向上按规范规定设置后浇带,不设伸缩缝。五 基础多层住宅及幼儿园拟采用天然基础,高层住宅拟采用筏板或桩基础。具体方案有待于详细地质资料确定。 给排水设计一生活给水:1 用水量估算:本工程最高日用水量为900立方米/日,最大小时用水量为100立方米/小时。2 水源:由市政给水管网供水。3 给水方式:地下室至地上三层由市政管网直接供水,四层以上由恒压变频调速供水设备供水。用水点压力超过0.35Mpa的楼层采用减压阀减压供水。二消火栓给水系统:4 消防用水量:室外20L/S,室内20L/S,火灾延续时间2h。5 消火栓系统:由给水加压泵、屋顶水箱、水泵接合器及管网组成,管网为水平及垂直布置成环,在每层适当的位置设室内消火栓。6 给水方式:本工程供水不分区,采用一组给水加压泵拱水,消火栓口出水压力大于0.5Mpa时设减压孔板减压。7 储水装置:在地下室设水泵房及生活消防水池,水池有效容积约为500立方米,消防储水252立方米,在屋顶设消防水箱,容积为18立方米。三 自喷水灭火系统:1 自动喷水灭火设备用水量:30L/S,火灾延续时间1h。2 喷洒系统:由喷洒给水加压泵、湿式报警阀、水流指示器、水泵接合器及管网组成。3 危险等级:按中等危险级设计。四 排水系统:1 排水体制:采用分流制系统,污、雨水分系统排出。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后,排入市政污水干管,雨水直接排入市政雨水干管。2 生活污水:分高层、多层两个系统排水,高层污水系统设专用通气管,多层为仅设伸顶通气管排水系统。3 地下室排水,用污水泵提升后再排除。4 雨水系统:采用有组织排放。5 空调冷凝废水统一收集有组成排放。五、人工水景结合园林景观设计另行处理。 电气设计一 设计范围:1 高、低压供电系统。2 电力与照明配电系统。3 防雷接地系统。4 电话配线系统。5 有线电视系统。二 供电设计:1 负荷等级(1)高层消防控制室、消防电梯、消防设备等用电属二类负荷。(2)客梯、生活泵等用电属二类负荷。(3)其余电力与照明及多层住宅用电属三类负荷。2 供电电源10KV供电电源来自城市供电网,采用一进一出环网供电方式。小区共设二个高压变配电室,二个室外箱式变电站。高压变配电室设于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内,箱式变电站设于小区两端多层建筑附近的绿化带内。3 高层建筑供电系统(1)高压配电系统采用单母线供电方式。各台变压器分列运行,低压母线之间设联络开关,母联开关与变压器低压出线主开关之间设有电气联锁。(2)为保证一级负荷供电,在地下室设有应急柴油发电机组。当市电停电时,应急母线失电,应急柴油发电机在15秒内自动起动向应急母线供电。(3)变压器由高压开关柜内限流式高压熔断器作短路速断保护。低压开关柜出线回路根据用途和需要安装计费电度表。(4)各段低压母线均装设成套无功功率补偿电容器柜。4 多层建筑电源由室外箱式变电站或由就近高层建筑地下室引来。电源电压为380220V。三 电力与照明设计:1 高层建筑电力与照明采用树干式及放射式配电,消防用电设备均采用二路电源末端自动切换的供电方式。2 地下室部分设有正常照明和应急照明。消防控制室、消防电梯机房、变配电室、柴油机房等场所工作照明兼作应急照明。3 照明灯具均选用高效节能光源。地下室以高效节能日光灯为主,住宅除卧室、厨房选用日光灯外,其余均选用白炽灯。4 高层建筑内用户电表箱每三层集中设置于电气竖井内。5 多层建筑在每个单元设总配电箱,用户电表箱集中设置于首层楼梯间内。四 防雷与接地:1 本工程高层建筑按二级防雷建筑物设防,多层建筑按三级防雷建筑设防。利用柱、梁内或钢筋混凝土墙内纵向钢筋作引下线,利用建筑物混凝土基础钢筋作自然接地体。2 高层建筑防雷接地,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消防控制室接地均共用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值不大于1欧姆。3 多层建筑防雷接地与配电系统重复接地装置共用。接地电阻值不大于10欧姆。4 为用电安全,建筑物作总等电位联结,住宅卫生间作局部等电位联结。五 电话配线系统:本工程采用市话直播电话的通讯方式。电话电缆由市政通讯网引至高层建筑内电话机房或室外电话组线箱。住宅每户设二门直拨电话,高层住宅电话分线盒分层设弱电竖井内,多层住宅电话分线盒设于各单元首层楼梯间。六 有线电视系统有线电视系统进线由城市有线电视网引来。电视前端箱设于地下室或多层住宅楼梯间,住宅每户设有二路分支。七 防盗对讲系统在住宅单元入口设有防盗对讲设备,住宅每户门口设有对讲机。八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 在高层建筑内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地下室、电梯前室设置智能探测器,每个防火分区设置手动报警按钮及警铃;在每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