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钱湖环南湖岸线(马山景点).doc_第1页
东钱湖环南湖岸线(马山景点).doc_第2页
东钱湖环南湖岸线(马山景点).doc_第3页
东钱湖环南湖岸线(马山景点).doc_第4页
东钱湖环南湖岸线(马山景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钱湖环南湖岸线(马山景点)工程情况说明第一部分 项目位置一、项目位置根据旅游资源状况、旅游区位、地理交通区位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等,本项目位于东钱湖南岸线上东侧,片区用地面积约18.1公顷,主要为为马山及其东侧的现有沼泽地。现有植被大多为马尾松林及竹林,野生草灌,林相较为单一。东侧湿地地势低洼,滨湖侧为3.8米左右。湿地现状地块土壤壤质较好,地势低洼。第二部分 项目意义一、项目意义1.“全国首批文明城市”大背景宁波简称“甬”,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和计划单列城市,也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陆域面积936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总人口560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璀璨,特色鲜明,是一座充满活力、富有魅力和具有爱心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有东方大港、商贸之都、文明之城、生态之市之称。2005年金秋十月,宁波获得了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称号;2007年荣获了中国大陆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2009年元月,宁波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称号。宁波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活力最强、变化最大的地区之一,宁波城市综合竞争力已连续三年跻身全国十强。2.宁波市中心城区的“后花园”-东钱湖东钱湖距宁波市区约 15km,是宁波市唯一有山有水的旅游地和假日休闲地,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素有“太湖气魄、西子风韵之称,是宁波市中心城区的“后花园”。随着宁波市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城市东扩战略的实施,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旅游的蓬勃发展成为可能,全国性旅游需求和以旅游产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东钱湖风景区的发展有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区域背景。而且,宁波旅游业本身亦面临着由观光型向休闲型转变和升级的机遇,以生态休闲度假为主导的时代已经来临。新世纪元年,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成立,东钱湖进入了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六年来,陆续投入资金150多亿元,拉开了基础设施建设框架,推出了一批景区景点。从2002年10月起,东钱湖分步实施“五治”工程,如今水质达到普遍级部分级标准;种植了数百万棵上百个品种的林木,近万亩山林林相得到改造;一河肩两路的东钱湖大道,打开了走向城市的景观门户;45公里的环湖大道,把一个个美景串联成珠。东钱湖一年一度的端午龙舟赛已是在宁波地区较有影响的旅游活动之一。此外,国际标准十八洞的启新高尔夫俱乐部、沙山村度假酒店已建成营业,白金五星级的柏悦国际会议中心和五星级的二灵山温泉酒店将于明年开业,国际教育论坛、东方花博园立项待建。中国森林博览城、游艇俱乐部、福泉龙潭会所、韩岭古市、陶公水街、殷湾渔村等蓝图已绘3.东钱湖风景区形象与声誉的典型代表-钱湖景区南岸线隶属东钱湖风景区的钱湖景区,作为湖山之间的主要景观界面,是东钱湖风景区形象与声誉的典型代表,也是风景区开展旅游活动的主要地带之一,在东钱湖新一轮的景区建设上是一个启动点。4. 南岸线的制高点-马山马山山体这一南部岸线的主要制高点,可统揽东钱湖的湖光山色,特别是夕阳晚霞,蔚为壮观。在新建的由马山至沙山宾馆的湖中大堤上营造双桥,使得原上水湾成为一个里湖,湖中有洲,形成极为生态的湿地风光。第三部分 经济指标根据东钱湖风景名胜区钱湖景区南岸线详细规划明确的地块技术经济指标,环南湖岸线(田螺山景点)具体指标如下:项目单位数值景点总用地面积万平方米181535规划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2400规划建筑面积平方米3200建筑限高以1-2层为主,整体建筑高度不宜超过当地常见成年乔木树冠高度用地性质甲(风景游赏用地)现状建筑面积平方米2120建筑密度1.32%绿地率72容积率0.018第四部分 方案设计说明第一章 总体研究第一节 研究一、规划背景 东钱湖南岸线从田螺山到马山东侧湿地长约7.3公里,占整个环湖岸线的六分之一。主体是以环湖南路为界至滨水的湖滨地带,规划总面积116.1公顷,其中陆域面积83.36公顷,还包括部分水域和环湖南路外延空间,隶属东钱湖风景名胜区的钱湖景区。东钱湖风景区南岸线以丰富的湖泊水景为主要景观特色,以开展湖光山色游览观光和水上娱乐活动为游赏主题,是集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水上运动为一体的滨水休闲岸线。东钱湖南岸线要建成生态环境优越,强调天然风格和趣味的,集运动、游赏于一体具有丰富水岸活动机会的自然山水岸线。东钱湖风景区南岸线是钱湖景区的重要地段,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两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以景观塑造为途径,以文化激活人与山水的关系,以文化激活人与历史的关系。南部水域岸线景观规划强调“自然生态”,在功能上则体现“运动休闲”的主题和宗旨,打造湖光山色游览观光和水上娱乐活动为游赏主题的景区总体特色。东钱湖风景区南部水域岸线的主题是生态和休闲运动水岸。在充分挖掘岸线的自然特征和历史人文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南湖水域特色和基地外延的土地使用状况,确定以启新岸线为核心的“一轴一环”结构布局,分为八个景点:阳光水岸、田螺山景点、郭家山庄、水上花园、韩岭古风、游艇俱乐部、传统工艺创意园、马山景点。其中,阳光水岸作为南部水域岸线的中心,以此为核心,南部水域岸线呈现为滨水生态休闲带。二、设计范围及设计依据1.设计范围马山片区用地面积约13公顷,主要为马山及其东侧的现有沼泽地,马山是东钱湖南线上东面的至高点,山体最高点为82.0米因其山体形似马首而成其名,马山现有植被大多为马尾松林及竹林,野生草灌,林相较为单一。东侧湿地地势低洼,滨湖侧为3.8米左右。湿地现状地块土壤壤质较好,地势低洼。结合山体背景,湿地区地势较低,结合滩、池等设计起伏微地形,创造不同的湿地空间;使其视线丰富,与植物结合,各种郁闭度湿地空间,马山则尽量因地制宜,构建与山体地形相吻合的空间,洲岛的堆设使竖向景观更为丰富。2.设计依据:l 业主提供的招标文件及设计任务书l 业主提供的规划设计资料l 宁波市相关绿地设计规范l 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J114-2001)l 公园设计规范 CJJ 48-92l 草坪建植和草坪管理的技术规程DBJ08-67-97l 园林栽植土质量标准DBJ08-231-98l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JJ75-97l 花坛、花境技术规程DBJ08-66-97l 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1996.07l 东钱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4.02三、基地条件1.现状基本特征:马山总用地面积为 13.6567 公顷山体形似马首,视野开阔东侧湿地地势低洼湿地现状地块土壤壤质较好。岸线曲折 ,由于水位变化,岸线多变。马山是东钱湖南线上东面的至高点,山体最高点为82.0米,湿地区地势较洼。环湖大道为马山主要机动车道,车道边侧设有电瓶车道。马山是东钱湖南线上东面的至高点,山体最高点为82.0米马山追日的故事在钱湖地区较为出名。山体因形似马头而得名。 马山现有植被大多为马尾松林及竹林,野生草灌,林相较为单一。东侧湿地地势低洼,滨湖侧为3.8米左右。湿地现状地块土壤质较好。地块周围将兴建五星级酒店,温泉酒店,游艇俱乐部,将会带来大量的人流进入,提升地块优势,使本地块更多的成为服务型地块。景区的连接点,交通便利,联系二灵山景区和钱湖景区的交通节点,东钱湖南线景观的过渡带。2.气候东钱湖风景区位居浙东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这里夏季多梅雨,盛夏有伏旱,夏秋有台风,严冬有寒潮。3.水文:东钱湖的水温主要受气温变化所控制,全年平均水温18.7,最高7月月均水温为32.5;2月份最低,平均6.4;年变幅26.1。极值最高水温可达35;最低6.2。水温的水平分布以8月的梯度最大,各测点高低值相差可达4,7月次之,其它各月水平梯度相差较少,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是采样时间差异不同所致,这说明一日间,水温与气温一样存在着昼日变化,在垂直分布上由于水浅。表底层的水温基本一致。东钱湖集雨面积和水域面积大,湖底较平坦,水深较浅,是一个盆状淡水湖泊,在春季多雨的情况下,水位由低向高变化,夏季是农用灌溉处于高峰及高温季蒸发量大时期,蓄水量减少,并有一段旱期,水位逐渐下降;秋季属滞洪时期,水位变化较大,冬季水位较稳定。东钱湖集流面积约84.4平方公里,总蓄水量4430万立方米,年可供水量3390万立方米,灌溉东钱湖周围农田26000公顷。4.日照:由于水的热容量大,东钱湖对湖区温度有一定调节作用。夏季湖水的温度和湖上气温比湖岸气温低,而冬季则比湖岸气温高,使湖及附近地区的气温日差和年差变小,造成冬暖夏凉的小气候环境。与宁波市区气温资料比较,东钱湖地区夏季较市区凉爽,冬季则较市区暖和。5.现状交通: 1、对外交通铁路:杭甬铁路北仑支线经过宁波市,规划甬温铁路经过东钱湖地区西部。公路:71省道由北向南在东钱湖镇区西部穿过,鄞县大道呈东西向在本地区北部经过,使区域内交通快捷;高速公路:沪杭甬高速公路由宁波通往杭州、上海方向,2008年建成杭州湾大桥,更拉近了与国际大都会上海的距离;沿海国道主干线、绕城高速公路从地区的西北方向经过,打开了通往省内及国内各地的方便之门;航空:宁波市栎社机场离东钱湖地区不足20公里,可以通达全国主要城市。2、内部交通系统目前尚无游览项目开发,环湖路是其内部主干道,田螺山至阳光城地块段道路宽度6米,水上花园至马山段道路宽度17米。几处山岙由于农业耕作原因已有道路进入,道路宽度约4米。田螺山、马山上山小路以土路为主,宽度2米左右。景区内部没有形成完善的步道系统。第二节 概念一功能定位1.布局结构研究基地的基本空间格局,因为原有的湿地资源丰富,鸟类积聚值得保护。从原有的湿地资源出发,梳理河道水系,向湖面扩大湿地资源的影响,向内部引入湿地资源的概念。深入的研究的原有农田的属性,运用新的手段实现传统农田到农业湿地景观的转变,实现保护东钱湖周边稀缺的湿地资源。整个基地分为3个层次,第一河流的划分的自然基层,第二为通过木台和栈台连接的连线,第三为服务建筑点状的分布,共同组成了马山湿地保护体系。2.景区功能布局设计由于基地呈带状用地,现将景区分段布局共设6个主要节点。2.1.湿地保护区基地中部为环南湖岸线的稀缺资源湿地,现状的湿地有大量的鸟类栖息,湿地植物丰富长势良好,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大量存在,建立了完整湿地体系。现状人流多被吸引到此,所以此区域是整个马山景区的的核心景观区,成为打造马山湿地景区的启动点。2.2. 扩展湿地区在河道的前面湖区围坝,实现与大湖环境的缓冲,大湖缓慢的渗入小湖空间,形成灰空间,把原有的保护湿地资源,向湖面扩大影响大的空间保护。在大的东钱湖的大湖体系下,形成小的马山景区独具特色的湿地景观,体现大空间与小空间相对比呼应的态势。 围坝的处理上,运用新的浮岛技术,不用围堰就可处理好新的湿地资源的拓展,既不破坏环境,又能达到扩展湿地的效果。2.3.农业湿地景观区 梳理从上游来的河道,在不大量增加河道面积的基础上,增加河道分支的联系,加强基地地块之间的联系,引导人流到达内部受原有的农田属性的限制,实行农田慢慢演变为湿地农田景观,上层种植高大乔木,色叶树木,形成大空间与小空间相对比呼应的态势。这样保护了大量农田的基本属性,又能实现湿地景观的演变发展。2.4. 入口区(服务建筑)在基地北面设计为入口景观区,包含了大量的建筑面积和停车场,因为只有此处有的大量的集中的可建设面积,所以在此处设计了大量的建筑和停车场。这里是具中心的核心保护区最近的可建设区域,很好的视线的位置。在此处品尝美食,喝当地的茶水,无疑是美事一件。建筑设计上考虑和自然湿地相谐调的湿地风格,在墙面上设计为土坯的外表,凸显纯朴的特色,犹如是与生局来的建筑。在屋顶的设计上运用可种植的屋顶结构的,种植草花使俯瞰马山湿地的感觉是整体性和生态性。2.5.登山观赏区 登山观景区是在自然的山体保护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山体的破坏。在山顶的位置设计马山观日景点,在此处观钱湖日月,览马山湿地,自是不亦乐乎。整个步道的设计运用折线的布局方式,增加上山的空间体验线路,减轻人流登山的力量的消耗,使登山的活动不在是单调乏味的。在山脊上设计了一条快速登山道,使人在山脊山行走,独具特色的登山步道,把游艇码头和马山景区有机的穿联起来。2.6.山下观景区 利用的山脚下的有利地势,马山景区唯一突出湖面的位置,此处是大湖与小湖的交接处,建筑的地势和水相平,形成很好的近水空间。从山下看道路景观和保护湿地景区都是很好的景观面。这个茶室的布局是和主入口的服务建筑是相统一的,犹如在过去的房子中生活。在山下发现了一条原有的道路的,在探查中不断有不同的体验体现,设计希望加以改造,形成一条体验之路,帮助自然呈现他的美。二、目标定位1.实现保护环南湖稀缺资源的目的。2.以促成统一的滨湖景观绿带建设,进一步完善滨湖绿地的延续,体现滨湖绿地向内的渗透,形成“自然基层,步道空间,服务建筑”逐层叠加的空间形态。3.为游览人流和停留人群提供良好的滨湖湿地环境。4.保护原有的湿地景观,扩展湖面的湿地,引入湿地元素,改良农田湿地景观。三、设计概念在城市发展的历史中,我们走过了几个主要的阶段依附于自然,改造自然,到尊重自然。生态设计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自然、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是在有限制的条件下,利用先进的各种处理方法和手段,强调环境的自然生态性,强调减弱人对自然的互相冲突,利用环境的和谐增强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我们力图在此次的设计中展现一些先进的设计手法改善目前各方面的矛盾冲突。大致归纳起来,基本目标有:1.保护原有的湿地资源,尽可能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扩大湿地的环境的面积。2.选用多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有效的浮岛技术和农田演变保护农田湿地景观。3.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对现有的原生态湿地体系精心保护及有效的进行辐射影响。4.改良绿化的种植方式及优化植物品种配置将有限的绿化效果进行放大。5.引入空间叠加的方式,将有限的湿地空间进行多重叠加,实现多种体验关系。每一个设计,都必须考虑其重要的地域性,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呈现的绝对是不同的自然景观,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项目,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 我们需要在地块中将所有的自然条件、人为活动互相交融利用保护湿地的概念将自然生态与人类活动完美的融合。当然,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本场所中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为场所而设计决不意味着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所谓的取其意而不是单纯的取其形,生态设计告诉我们,新的设计形式仍然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能。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四、地块研究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场地的特质是什么,如何理解场地存在地意义与方式,这将是我们设计的切入点。1.钱湖的绿地此景观绿地处于城市郊区,从城市整体绿化结构研究其在整体结构中所占的地位及作用,它是城市永久性的景观绿地,回归本源即它需要永久的给城市提供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及人文景观,为城区市民创造出良好的游憩休闲场所、艺术展示空间,为城市提供真正有效的“氧气库”和舒适、健康的外部休憩空间。 2.环南湖岸线的绿地此景观绿地位于南湖的门户地带,其规模及功能因其所处位置的特殊性,还担负着特殊的功能及形象特征,此绿地需体现连接的特征。3.滨水的绿地因而亲水性设计成为可能。如何让人与湖水进行直接接触式的交流,是处理这类景观设计时应着重探讨的,需要更多的考虑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第二章.景观设计成果第一节 总体景观设计一、关于保护,扩张,引入湿地在基地范围内,保护原有的丰富的湿地资源,向外扩张湿地资源,向内引入湿地资源。实现整体湿地环境的和谐发展。二、关于地形和农田基地南高北低的整体地势,因势而流的水系,贯穿整个基地的面积,形成强大的水系面积。在保持农田原有属性的基础上,通过溪流和土地之间的关系,种植些农作物和湿地植物,打造农业湿地景观。三、关于建筑建筑的设计上,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外表的设计一部分是建筑布局。外表上注意土坯墙的处理,使建筑融入到自然的风景之中。另一部分是建筑的布局上设计,建筑分布在可建设面积上,而且观景面广阔,视线极佳。四、关于交通基地的交通的处理,依赖木台和栈道链接整个基地的环境,人流从主入口的进入园区,走在栈道上体验活动空间。在山脚下,根据原有的道路的不同体验感受,拓宽和改造现有道路,形成体验之路的多种体验的感受。五.关于植栽1-密林带:将基地从城市中分离出去,营造宁静安逸的世外田园。2-农田及改造农田:保护及改造现有农田,并向湿地区过渡。3-湿地及浮岛湿地:以保护现有湿地植物为主,引进浮岛湿地新概念4-原有林带:作为整个基地的设计出发点和背景。第二节 植栽设计一、设计理念湿地在生态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规划区内水系资源丰富,为湿地水生植物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主要水生植物的种类有:芦苇、菖蒲、荷花等,改良农田,使整体环境更富有田园气息。滨水乔木主要有垂柳、池衫、水杉、乌柏、枫杨、木芙蓉等,突出湖面周边的缤纷倒影以及色彩绚丽。园区内亦种植果园,增加趣味性,给游人带来久违的乡村田园生活体验。二、设计原则1.整体性原则将整个湖区依托的各类型绿地考虑在生态环境这样一个大系统内,目的在于建成一个联动的森林体系。最终使宁波城市环境、东钱湖及田螺山环境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2.乡土化原则乡土树种经历过长时间的风雨洗礼,经历过各种恶劣气候的考验得以生存下来,除了对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有极强的生命力外,还能发挥很好的生态效益以及体现本土风情。以宁波市的乡土植物为主,如香樟、榉树等;特色树种为辅,如马褂木、梧桐、青枫等;外来植物为点缀,形成亮点。3.适应性原则遵循地带性植被的生物学规律,从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出发,选择驯化的景观树种与本地植物之间在景观效果以及生态效益上都能体现出植物之间的相互适应与协调。对当前以及未来的区域发展形成一个可持续的、良好的局面。4.生态性与多样性原则树种规划努力实现生态平衡,以植物群落为基本单位,组成抗逆环保型植物群落,最终满足环保、净化空气、调节温湿度、吸附尘埃及有害物质、隔离噪音、节能、亲水、保健、遮荫、美化等各方面的功能,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和谐的自然空间。同时,通过不同植物的高度、树形、叶色及花的不同色彩和季相变化,组成各自不同的景观。也通过乔、灌、草、藤以及地被多层次的空间组合,组成错落有致的景观空间,体现景观多样性和生物的多样性。三、设计构想 1.风景景观自然阳光休憩林区域及树阵广场周围,树种的选择要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季相变化。结周边的环境创造一个模拟自然界森林、花岛等景观,另结合地形、水体、道路来组织植物景观,体现植物自然的个体美及群体美。以常绿混交林作为骨架,常绿大乔木构成基调色,衬托出落叶乔木花色及叶色的变化,落叶乔木多位于常绿大乔木之前,形成丰富季相及生态的林冠线,乔木下的灌木根据其对光照的要求,合理布置在大乔木的东南(阳性)、西南(强阳性)、西北(中性)、东北(阴性),以及地被的分界点使之强化。与此同时,也可在园内考虑布置一定规模的混交林,如水杉、香樟、湿地松、雪松、竹园(运用不同的竹类如紫竹、刚竹、黄金嵌碧玉竹、慈孝竹、菲白竹等)以达到一定规模的整体效应,做到有聚有散、错落有致,并使其逐渐成为一大特色与亮点,使本基地成为一年四季景色宜人的理想休憩场所。2.疏林草坪景观从空间上给人以宽敞舒适的视觉享受,同时也给游人提供观赏休憩的空间。在植物的选择上以高大的落叶树为主,常绿树局部点缀。如:落叶乔木有榉树、槐树、刺楸、栾树,常绿乔木有香樟、乐昌含笑;灌木层以常绿的球类以及观叶类植物。如海桐球、红花继木球、金边黄杨球,红也石楠,桃叶珊瑚;地被类有花叶玉簪、萱草、过路黄、葱兰、银边菊3.特色林地景观全年彩色植物有红枫、鸡爪槭、金叶女贞、红继木、红叶小檗、金边黄杨、金心胡颓子、红叶石楠。春季有红枫、乌桕、山麻杆、石楠等;秋季植物有枫香、无患子、榉树、七叶树、黄连木、枫香、重阳木、卫矛、元宝枫等。另外,红叶植物类有红枫、乌桕、山麻杆、红叶笕、紫锦草等;黄叶植物类有金枝国槐、榔榆、黄纹万年麻、金旗玉簪、叶红瑞木、金叶花柏等;紫叶植物类有紫红背桂、绛桃、紫叶山毛榉、紫叶李、紫叶黄栌等;蓝叶植物类有密叶云杉、灰叶美国花柏、蓝羊茅、蓝杉等。4.湿地景观广义的湿地植物是指生长在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者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水域中的植物。狭义的湿地植物是指生长在水陆交汇处,土壤潮湿或者有浅层积水环境中的植物。湿地植物如常绿乔木水杉、黄槿、旱柳、苦楝、刺槐、紫穗槐等。还有耐水湿乔木,如湿地松、垂柳、枫杨、夹竹桃、池杉、水松、落羽杉、重阳木、墨杉等。水生植物分为:有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自由漂浮植物。 挺水植物有:荷花、菖蒲、水葱、香蒲、芦苇等。 浮叶植物有:睡莲、王莲、菱、田字苹等。第三节 配套服务一.设计原则及目标以生态建筑为设计指导方向,在满足功能和空间需要的同时,强调实现资源的集约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建筑设计中注重遮阳和自然通风,降低夏天空调的能源消耗。基本目标:1.减少资源能源消耗2.降低环境和建筑污染3.保护自然生态环境4.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外环境5.平衡建筑生态和经济。二.建筑指标占地建筑2400,建筑面积3200。三.建筑设计处理1. 生态的地景设计尊重科学,注重合理性,充分考虑环境布局与配套服务建筑之间的关联关系,将地形进行精心的塑造,创造一个融合“覆土建筑、观景平台,土坯墙面”三位一体的综合统一地景形态,减弱各个要素之间的排它性。2.形体融合隐藏为了避开建筑体量过大对景观的影响,我们对建筑布局进行了大胆的特色化处理,将建筑进行“隐藏”,将景观与建筑完美结合,建筑体形尽量选用曲面柔和地造型,利用与地形的连接及屋顶覆土将建筑的体量弱化,利用上人覆土屋顶的起伏设置屋顶花园,将建筑与景观融为一体。3.大尺度小细节我们在设计中,既充分考虑整体的环境下,如何处理整体的定位与布局,还要对细部的处理加以研究,体现人性化的关怀,关注人们切身的体会。4.运用先进技术在处理建筑造型及理念上选用生态建筑为设计指导方向,在满足功能和空间需要的同时,选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处理,尽可能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把生态学原理从简单的中空玻璃、外墙保温、直饮水、自然通风等物理层面外,提升到对建筑空间模式、形式与使用者心理等方面的综合考虑的层次上。5.标志特征建筑艺术必须体现生态的特征。这里既有现代技术的表达,亦有现代审美的趋向。我们不再迷恋那些繁杂的形式和多余的装饰。与生态理念的一致,我们选择了简洁的方式用绿色建筑的表达方式来诠释建筑的标志与特征。第四节 细节设计一.道路设计基地中的道路共有3个等级,3米园路,1.5-2米园路及小汀步。设计上注重以下几点:1.特别注重以休闲的生活方式步行设计,从各主入口开始与环状主干路的滨湖人行道相连,并引向各主要公建,开放空间及各景区。 2. 设计同时精心营造新的景观轴的步行系统,让行人充分体验充满浪漫,宜人的气息的特色景观空间。 3.特别考虑残疾人设施通道的设计。4.尽可能的创造舒适的道路环境,运用更加人性化的手段,环保生态的铺装材料,趣味性的小品设施,来提升步行道路的品质。 5.处理好与湖面视线的关系,使人们在行走的同时也能欣赏到美丽的湖景。 6. 处理好与建筑的关系,保持建筑出入口的畅通,循环整个道路系统。二.灯具的选择灯具设施的选择必须符合整体意义上的周边环境要求,从而避免灯光“污染”。开放空间内应规律性的配置高柱灯照明,并且要配合周边的照明,以保证当周边照明因节能需要而熄灭时,也能保持较好的能见度。所以灯具设施均为防水型。 针对街道(人行道或车行道路)非常重要的是,照明不要过强,以免破坏理想自然环境中的气氛。建议沿着街道景观一带混合性使用高柱灯和柱头照明用于创造气氛。后者在夜深时可熄灭以便节能。为保障公共开放空间整体意义上的统一性,所有街灯应该保持一致,只允许有少量的变动。针对开放空间环境等的灯具使用范围:光源色泽,可照明的范围,能源的功率,经久耐用,物美价廉,易于维护。三. 栏杆栏杆能够对行人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采用钢质材料可以有效保证其坚固的特性,透明的玻璃钢可以增加空间通透感,人性化的设计、艺术化的处理使环境更加协调。四.铺地一般来说,使用的所有路面铺设材料应该是结实、耐久易于维护。各道路的材料选择应保持一致,而开放空间可以进行相应的变动,以便增强其独特个性。考虑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