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学习方法与技巧.doc_第1页
文言实词学习方法与技巧.doc_第2页
文言实词学习方法与技巧.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实词学习方法与技巧1、字形推断法字形推断法,也称之为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推敲、分析、解释实词的本义。利用推敲分析字形的方法,有助于我们了解实词的本义,甚至去推断实词的引申义或其他的义项。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敲分析实词义带来了有利的条件。我们常见形旁的词义主要有: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 、犭、 鸟、虫、鱼”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口、刂(心)、彳(行)、(手)”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的还有:王(玉)玉器珠宝、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 纟丝麻、巾纺织品、宀房舍、求毛皮、隹 鸟雀、冖笼罩、歹 死亡、月 肉、页 首、自 鼻、目 眼、尸 身体、(示) 祭祀、(草字头) 植物 如杜甫登高“渚清沙白鸟飞回”中的“渚”字从“氵”,可解释为:水中小洲;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橹”从“木”,其意思为:木制的船具。 “游目骋怀”中的“骋”从形旁上看应该与“马”有关;“锲而不舍”中的“锲”从形旁上看就该与“金”相关。再如“兵刃既接”(孟子寡人之于过也)一句中“接”字的意义。“接”的义符为“手”,联系下文“弃甲曳兵而走”,不难推测出此处的词义应该是“接触、交锋”的意思,“接”的其他意义如“直接、间接”显然与文意不符。 又如2001年京、皖、蒙春季高考试题第13题例句A“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中的“牒”字,其实“牒”字是一个形声字,“片”是其形旁,甲骨文中取“木”之右半为“片”,本义就是“木片”,而且大家可能也了解,古代纸张没发明之前,当时的人都是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一般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牒”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考生如果能有从字形去分析推断,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了。 2、成语印证法 所谓成语印证法就是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长期以来习用的”这个定语,说明了成语的含义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所以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实词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如: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短兵相接(接:接触、交锋)2势拔五岳掩赤城。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出类拔萃(拔:超出)3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屈原楚辞涉江)日薄西山(薄:接近) 4敌则能战之。 (孙子兵法谋攻)势均力敌(敌:相当、匹敌)5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的放矢(的:箭靶)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贾谊过秦论)短兵相接(兵:兵器)成语中加点字的意义是我们平时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义。 3、语法分析推断法语法分析推断法,即根据实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根据汉语语法知识可以明确: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是由形容词、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可以推知它的词义。 语法分析推断这一方法主要运用于认识词类的活用里。我们判断一个实词是否活用主要就是依据语法结构。如: 1“名词+名词”的动宾结构:在这结构中,当前面的名词当充当谓语动词时,根据动宾结构特点可判断出后面的一个名词应该是宾语或补语,那前面的名词即活用为动词了。如鸿门宴中“籍(籍本是名词词性,但它后面跟的是宾语吏民,故应翻译为登记,即名词活用作动词)吏民,封府吏”。又如: “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如用做名词,既应理解成“眼睛”,但根据句意推断是不正确的;若用如动词理解为“用眼睛示意”就比较恰当了。 2“名词+动词”结构: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可知,名词放在动词前面,一般作为动词施事或受事的主语。在文言文里,当我们看到“名词+动词”这种结构模式时,可以先判断一下该名词是否为动词的施事或受事主语,如果是,这则是一般的名词;如果为非主语,只是作为一个修饰性的词语修饰动词的,那它就活用作状语了。如“而相如廷(在朝廷上)叱之”和“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事之”(鸿门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名词为表时间、方位的词语(朝、夜、左、右、上、下、东、南、西、北等等),放在动词前,我们基本可以直接判断它是活用作状语。3 动词+动词 / 形容词结构:当出现两个动词或动词与形容词连用的情况时,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根据语法结构特点,他们在句中充当宾语或主语,那它们就自然活用为名词了。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东西),这是动词活用为名词。“将军披坚(坚硬的铠甲)执锐(锐利的武器)”(陈涉世家),这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4、代入筛选法 代入筛选法,即在阅读和解题时,把我们知道的某个实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一一地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07年广东卷“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里的“质”,我们知道“质”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名词,译为“抵押品”“人质”,“性质”“本质”,“质地”等;动词,“质问”“诘问”“询问”,“以为人质(抵押)”等;形容词,译为“质朴”“朴实”等。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为动词“询问”这个义项了,答案的理解是正确的。又如07年全国卷“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中的“挠”,古汉语词典里“挠”的主要意义有:“阻碍”“阻止”等,“弯曲”“屈服”,“搔”“抓”。代入进行理解筛选,很明显应该是“屈服”而不是“阻碍”,故答案的解释是不正确的。5、课文迁移法课文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根据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推断词义。从这些年的高考试卷来看,虽然试题考的篇目都是课外的,但考题中涉及到的文言文实词很多都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如:98年高考“我为国死,职耳”中的“职(职分)”同课文出师表“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中的“职”;“汝归勿遽言”中的“遽(匆忙)”同课文促织“遽扑之,入石穴中”中的“遽”。又如:97年高考“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上海卷中“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课文迁移法,这种方法必须建立在对课文非常熟悉的基础上。对课文没有过硬的基本功,对课文的知识点不熟悉,这方法就会形同虚设。6、词语发展推断法。词语发展推断法,即根据词语的发展历史来推断词义。词语象其的科学一样,也有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不同的发展阶段,部分词语的意义也会相应地发生一定的变化,得到一定的发展。如:“是”,在隋唐以前,它的含义一般多用如指示代词“这,这样”。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B、“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但自唐以后,“是”的含义得到了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带有判断含义的动词。“再”字在先秦时代用作数词表示“两次”。例如:A、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耶? (庄子山林)B、吾再逐于鲁。 (同上)C、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到了唐朝(或较早),“再”字发展为一种新的意义,表示“第二次”,仍为数词。如:A、朝廷虽无幽王祸,得不哀痛尘再蒙。 (杜甫冬守行)B、寺忆新游处,桥怜再渡时。 (杜甫后游修觉寺)直到近代(约明代),“再”字才发展为副词,表示“又一次”。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的。如果,考生能掌握一定的、常用的词语的发展规律,对作答文言文考题,一定会有所帮助。7、对句判断法对句判断法,又称“语言结构推断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文中排比、对偶(对仗)、并列等对举现象很多,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具有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