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发展与社会变迁.doc_第1页
媒介发展与社会变迁.doc_第2页
媒介发展与社会变迁.doc_第3页
媒介发展与社会变迁.doc_第4页
媒介发展与社会变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媒介发展与社会变迁 一、媒介与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是指十七世纪工业革命前的社会历史时期,涵盖了媒介发展中口语传播时代和文字传播时代两大阶段。在农业社会中,语言和文字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语言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的产生,文字则使人类文明有了飞跃式的发展。1、 语言“与狼共舞”的结束口语传播时代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简言之,就是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德国著名释义学者加达默尔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人类有了语言,所以有了一个“世界”,同“世界”有了一种“关系”,对世界有了一种特殊的态度。“无论我们用什么语言,我们获得的只是一个更为扩大的方面,一种世界观。”1换句话说,人类驾驭了语言,也就拥有了一个动物类所没有的丰富的“语义世界”。由此而知,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与此同时,口语也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的发达。美国传播学家德弗勒认为,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思维的规则与说话的规则相同,思维也就是内向操作语言。而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是人类与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语言使这一本质区别得以落实,使人类有了作为高级生物的独立的意义。此外,语言还体现了媒介的最基本的功能,即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个人生活在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当中,要保证其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及时了解环境的变化,并据此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新的变化。这种信息需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语言的产生使这种要求得到相当的满足。尤其是在以口语传播为主的时代,人类主要处于原始社会时期,以小规模、近距离的群体生活、部落生活为主。此时社会生产力低下,个人的生存能力也较薄弱。语言使人们能够有效的组织在一起,共同抵御自然的灾害,或相互协作进行农耕、渔猎等社会生产。这种群体的行动使社会生产力得以提高,并发展了人类的社会性。总之,口语的产生无疑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过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交流手段。但是,作为声音符号的口语是有其局限性的。第一,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第二,口语信息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其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人脑的记忆能力。因此,口语受到空间和实践的巨大限制,只能适用于小规模的距离社会群体或部落内的信息传播,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单纯的口语传播便无法满足客观的需要。事实上,即使在以口语传播为主的时代,口语也并不是唯一的传播手段。为了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越来越大的环境空间,人类不断发明和采用了一些早期的媒介工具,例如擂鼓、烟火、结绳记事等等。这些原始媒介的功能已接近文字,意味着人类社会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 文字“文明发展中的根本性重大事件”文字是人类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的里程碑,如果说语言的产生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状态,那么文字的出现则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文字是在结绳符号、原始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国易经系词下中有“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的记载,日本历史上则有过“结绳时代”。在文字产生以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经历过结绳记事的时期。中国有句古老的成语叫做“书画同源”,这说明早期图形符号同样是文字的重要源泉。根据考古学的发现,人类用图形或绘画来传递信息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将对自然界和自身认识绘成简单的图画,刻在岩壁或各种石器上。到了新石器和铜石并用时代,这些早期绘画已经发展成一种图画文字。而考古学则证明,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真正的文字已产生了。英国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中指出:“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文字发明,是文明发展中的根本性的重大事件。它使人们能够把行政文献保存下来,把消息传到遥远的地方,也就使中央政府能够把大量的人口组织起来:它还提供了记载知识并使之世代相传的手段。”巴勒克拉夫这段话概括了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首先,文字克服了口语转瞬即逝的缺陷,能够把信息长久保留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依靠人脑有限的记忆力;其次,文字能够把信息传播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口语的距离限制,扩大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第三,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一句话,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住处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这种变革进而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政治上,文字使大规模的行政统治成为可能,法律政令、官僚系统都有可以有效地组织起来;在经济上,文字促进了社会生产,并使不同地点、不同地域间的经济交往变得简单方便,商品经济因此而获较大发展;在文化上,文字的贡献尤为突出,人类的精神遗产得以保存和延续,文明因此而得到持续性的发展。总之,文字有效的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不同民族所拥有的独特的文字,都对本民族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以我国为例,秦始皇在统一中国时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的制度,从而大大推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可见汉字在统一的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多么巨大的作用。农业社会以分散的自然生产为主,整个社会的内部联系程度较低,其生产的信息少,对信息的需求小,社会信息系统本身较为简单。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的传播规模、交流范围都很有限,所以,语言和文字这两种比较简单的传播工具成为了该阶段媒介的主体。语言和文字的功用有较大差异,但二者共同体现了媒介最基本特点信息交流,同时,文字还在社会组织和文化传承上有较大突破,因此,语言主宰了原始社会,而文字则在拥有国家的阶级社会中称王。二者也存在着共同的缺陷,语言在空间和时间上受局限,手工抄写的文字则效率低下,难尽人意。由于这些原因,当社会进一步发展,信息系统变得复杂起来之后,语言和文字便丧失了主流媒体的地位。二、 媒介与工业社会自十七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人类逐步进入工业社会,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大大增加。与此同时,媒介也在孕育这个重大的变革。印刷术与电子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信息流通在规模和速度上都有了质的突破,信息的成批复制和远距离传输变为现实;新闻业的发展,则标志着组织意义上的媒介的产生,使媒介的内容更为丰富。1、 印刷东方的贡献与西方的成就文字出现以后,人类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手抄传播阶段。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加上教育的普及程度低,所以文字传播基本上还属于政府、官吏以及统治阶层的特权。这种情况,直到印刷时代出现以后才有了改变。印刷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作出的两大贡献。早在公元105年,中国东汉时代的蔡伦就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造出可结实耐磨的植物纤维纸。在公元7世纪的唐代,中国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1045年,宋代的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到了元代和明代,中国又先后出现了木活字和造纸术广泛流传到东亚和西方各国,为推动世界文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但是在中国,由于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中国的印刷事业长期停滞在手工作业和人力劳动的水平上。直到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了印刷机,才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在欧洲工业革命中,印刷技术不断革新,迅速跨越了人力生产而进入机械动力和电力生产的阶段,印刷时代此时才真正来临。印刷机的出现催生了近代报刊,伴随着读写能力的普及,印刷媒介开始在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使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梦想变为现实,并使孟德斯鸠、卢梭的言论为人所知;它催生了印刷自由(即新闻自由,英文作press freedom)思想,成为自由民主思想的一大柱石;它还促进了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总之,由于印刷时代的到来,西方的思想面貌大为改观,进而在政治、文化上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传播学家史拉姆指出:“书籍和报刊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联系在一起的。报纸与政治小册子参与了17世纪和18世纪所有的政治运动和人民革命。正当人们越来越渴求知识的时候,教科书使得举办大规模的公共教育成为可能。正当人们的权利分配普遍感到不满的时候,先是报纸、后来是电子媒介使普通平民有可能了解政治和参与政府。”2 史拉姆的这段话高度概括了印刷媒介的发展在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中的巨大影响。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印刷意味着民主”,恩格斯则提出,如果没有印刷术,就不会有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印刷媒介的重大意义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它自己本身也成为一种规模宏大的产业,并迅速成为正在萌芽中的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在20世纪,印刷媒介已经高度普及,书籍、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作为人们每天获取信息、知识、娱乐的基本渠道之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大的影响。 2、电子技术“上帝啊,你究竟创造了什么!” 如果说印刷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那么电子技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传输。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摩尔斯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1844年,当美国第一条电报线开通时,摩尔斯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出了第一封电报,其内容是圣经中的一句话:“上帝啊,你究竟创造了什么!” 当然,这个奇迹并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尽管如此,人们仍然不能不为这一“时空的超越者”和“闪电般的”通讯工具发出由衷的赞叹。在电报出现以前,信息的交流与物质的流通、人的流通是等速度的;换句话说,信息的交流也是通过交通工具进行的,书籍、报刊、信件的传输并不比人流和物流的速度更快。但是,电子通信工具的出现使得远隔万里、重洋阻隔不再成为人类沟通信息的严重障碍。1858年,当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宣告竣工时,接近于实时传播速度的远距离信息传递已经成为现实。 早在电子传播技术诞生两个世纪以前,西方的探险家们就开始寻求对地域的突破。到了十九世纪,多范围的跨国经济、大规模的殖民体系都已建立,不同地区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人口的流动性也大为整加,因此,信息传播要求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速率,还要求克服印刷媒介在传播空间上的缺陷。电报的产生初步满足了这些要求。此后,随着电话、电视以及卫星通信的依次问世,信息传播的范围和速度出现了质的飞跃。电子传播技术真正实现了“天涯若比邻”的景象,给社会和个人生活带来极大影响。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经济上。由于地域屏障被突破,商家可以及时了解把握不同地区的市场情况,同时对自身的调节控制也更为便利,经济组织的弹性和活力大大整强,整个社会的经济也因此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其次,电子传播技术在政治尤其是军事方面也有重大作用,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它都是相当于眼耳鼻舌的重要工具。而就个人生活来讲,电话、电视已成为几乎所有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其位置不容取代。 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的变革并不仅仅是空间距离和速度上的突破。从人类社会信息系统的发展的角度来看,电子媒介还在别的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过去,无论声音还是影象,其本身都不具备记录性和复制性,以至于考古学家无法找到他们的“化石”。电子媒介出现以后就不同了,随着摄影、录音和录象技术的进步,人们不但实现了声音和影响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大量传播,而且实现了它们的历史保存。我们今天考察古代社会时,只能根据文字记录或考古发现进行想象和推测,而当千百年后的人们研究我们这个时代时,他们则可直接聆听和观察我们的音容笑貌。这就使人类文化的传承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一句话,它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3、新闻业组织媒介的产生 在新闻业产生以前,媒介的外延一直局限于冷冰冰的工具和技术。新闻业使媒介拥有了另一种身份,开始作为活生生的社会组织而存在;媒介亦从此获得了信息传播的自主权。 新闻业最早产生于十六世纪的威尼斯。当时,由于经济特别是海上贸易的发展,威尼斯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收集贸易信息的人,他们把收集到的货价情况和船期情况汇编成册,以此牟利,成为新闻工作者的雏形。到了十七世纪,印刷术的发展催生了报业,以报社为主要形式的新闻机构由此产生。此后的一百多年里,报纸一直为社会中上层人士独享,直至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廉价报纸问世才有所改观。廉价报纸价格便宜,内容浅显,很容易为中下层人民接受;而中下层人民又占社会的大多数,因此报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与此同时,由于报界的激烈竞争,控制多种报纸、多家报社的报团也纷纷崭露头角。在电报被发明以后,新的媒介组织通讯社问世了。到了二十世纪,又出现了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机构。媒介组织可谓异彩纷呈。而在西方国家,许多早期的报团经过长期的经营,发展为跨国、跨洲并拥有多种媒体的超级集团,其主人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翻云覆雨的传媒大亨,对其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力。即使在社会主义国家,媒介组织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作为一种组织的媒介对社会的意义非常重大。媒介技术或工具是由人来创造和使用的,创造和使用媒介的人是社会信息系统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小型的媒介可以由单独的人来驾驭,而大型媒介系统的活动只能依靠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组织来运作。媒介的技术和工具属性决定着信息的物理形式、时空范围、速度快慢和量的规模;媒介的社会组织属性则使媒介能够自主的生产和传播信息,决定着信息的内容。正因为如此,组织媒介可以利用技术媒介的长处,并大大发展技术媒介的弱项监视环境和组织社会行动。 前文曾经提到,人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必须不断调整个人与环境间的关系,这就要求人要获得关于环境变化的信息。农业社会整体比较松散,信息的产量和需求都比较低,人们基本是在自己周边的小环境、小群体内收集和交流信息。但在工业社会中,社会内部的紧密性大大整强,世界范围内的各种交往和联系也极为频繁,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日益增长,个人和社会对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些人专门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传播工作,于是,作为组织的媒介便由此诞生。反过来讲,组织媒介的核心任务就是主动的生产和传播信息。在所有的信息中,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反映各种变化的信息。组织媒介通过对这些信息的传播,使人们能够及时了解周围的变化,适时的做出调整。这种监视环境的功能,一方面可以警戒外来威胁;另一方面满足了社会各种常规性活动(政治、经济、生活)的信息需要。此外,组织媒介往往还通过自身的言论发起社会行为,特别在革命时期,它是推波助澜的重要力量。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工业社会中的三大媒介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工业社会信息系统复杂性高度增加的基础上产生,并从不同侧面满足了这一时期客观上对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要求。印刷术实现了信息的成批复制和大量传输,电子技术使信息传播突破了空间和速度的屏障,作为组织的媒介则掌握了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主动权,成为一股举足轻重的社会力量。三者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个人生活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电子技术的发展产生了电脑,并最终使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 三、 媒介与信息社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电子传播技术的突破,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3由于信息与媒介的唇齿关系,媒介在社会中的地位比起过去的时代来更为突出。在信息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媒介是“新媒介”。1、 新媒介的产生与影响“新媒介”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每一种媒介在它产生和普及的初期都曾对社会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在世纪之交的今天,我们所谈论的新媒介主要指伴随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介,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文字、音响的电子出版以及作为信息高速公路之雏形的互联网络等等。新媒介是相对于铅字出版和报纸、地上波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而言的。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传播的双向性增强;2) 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3) 媒介的资源丰富化;4) 信息传播的全球化。这些特点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信息传播的双向性增强将大大改善传统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加传受双方的互动性;多媒体技术为人们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提供了空前便利的条件,有助于提高传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媒介资源的丰富化将改变少数媒介组织垄断资源的状况,为更多的社会成员、群体和组织成为能动的传播者提供了基础条件;全球传播技术的发展则把人类信息交流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世界,使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新媒介的产生与发展推动了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新媒介发达带来的最为直接的社会结果是信息绝对量的增加。美国学者H弗来德里克曾经作过这样一个推算:如果以公元元年人们掌握的信息量为单位1,那么信息量的第一次倍增,花费了1500年;第二次倍增,花费了250年;第三次倍增,花费了150年;进入20世纪后的第四次信息量倍增,所需的时间进一步缩短为50年。其后,倍增速度骤然加快,在50年代,10年内就实现了倍增;接着在60年代和70年代,时间周期进一步缩短为7年和5年。这是一个惊人的速度。即使以5年为周期计算,也意味着,在今后不到70年的时间内,人类积累的信息量将达到我们今天信息量的100万倍。信息量正在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信息爆炸所产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形态,并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信息社会。信息社会这个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的。使信息社会这个概念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普遍影响的是美国社会学和未来学家D。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73年)以及A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1980年)这些著作的出版。这两部著作,都是从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出发来分析信息社会到来的必然性。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这部书中,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区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大阶段,并作了这样的分析:“在前工业社会里占压倒多数的劳动力从事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矿业在内的采集作业。生活主要是对自然的挑战。工业社会是生产商品的社会,生活是对加工的自然的挑战。在这个时代,技术化、合理化得到了推进。后工业社会是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因此,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体力劳动或能源,而是信息。”4。托夫勒的观点与贝尔大致相同,不过他在描述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巨大变革时,使用了第三次浪潮的形象比喻。他认为,人类到目前的社会发展已经经历了两次巨大浪潮的冲击;第一次是从渔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的变革。第二次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革。目前人类社会正在迎来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电子传播科技、遗传工程、太阳能等新的高科技的发展,必然会极大的改变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创造出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实际上,信息社会的到来并不仅仅存在于学者的分析中,在现实的社会发展也呈现出了明显的趋向。例如,1977年美国商务部的报告就已经证明了这种变化;到1980年,美国劳动力的半数属于信息产业的从业者。根据经济合作和开发组织(OECD)的调查,到了1982年,几乎在所有的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劳动力都达到了总劳动力的三分之一以上5,进入到九十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网络的极大发展,人类社会已踏入了信息时代的门槛。3、新媒介和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发展由一个过程。从媒介普及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二战以后的社会信息化进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在这个阶段,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得到了高度的普及,个人用的媒介也日趋多样化,例如电话、录音、摄影等都得到了相当高的普及程度。第二个阶段是高度信息化的阶段,从80年代末延伸到今天。这个阶段的特点是:1)大众传媒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的时代;2)微型电脑普及到家庭,并迅速成为个人进行综合信息处理的工具;3)以计算机、互联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发展,使不同媒介的功能出现了融合的新趋势。新媒介对社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全球信息化上。新媒介的发展形成了全球性的信息传播系统,弗里得里克曾对此做过一段描述:“假如人能够在宇宙的一棵树上眺望遍及世界的新闻和信息流动,就会发现它完全类似于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换句话说,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又川流不息的信息所连接起来的多重有机体。它血管中充满了不可胜数的数据,连接大陆的海底电缆和相互接通的卫星网络构成了它的动脉。每天充满了血管的是数百小时计的电视节目、数百万计的个人电话和数兆比特的信息。带有银翼的雪茄状飞行体越过辽阔的海洋和天空,将数不清的人运往世界各地,右上角附有彩色标志的小小的纸质物体穿越高山大海,畅通无阻的从发件人那里传达到收件人手中。”6这种景观,在几代人之前好是未曾有过的。那么,全球信息化又使人类发生什么样的变化?1)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农业社会的农耕经济属于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工业革命后才出现了世界性的商品市场。但是,在全球性信息系统发达以前,世界市场主要局限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或宗主国与殖民地的联系之中。在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受到打击的主要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说明了这一点。而在今天,随着经济信息的全球性实施传播的实现,体现在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中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关系越来越密切,牵一发而动全身。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普遍冲击以及中国的人民币不贬值政策对稳定国际金融市场所起的巨大作用,就是最好的例证。2) 政治全球化的加速政治全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二是地理政治向全球政治的变化。就前者来说,封闭的信息系统曾经是集权主义、专制和独裁统治存在的重要基础,但在今天开放的信息系统中,国内政治的几乎所有重要举措都被置于国际社会的广泛监督之下:本国的事件往往会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而外国的事件也往往在国内引起强烈的反映,这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特色。就后者而言,国家的地理位置、国与国之间的边界距离的远近等曾经是国际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