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语言学派).ppt_第1页
(第三讲)(语言学派).ppt_第2页
(第三讲)(语言学派).ppt_第3页
(第三讲)(语言学派).ppt_第4页
(第三讲)(语言学派).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主讲人 李艳教授 目录 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史 翻译对等论在中国的接受 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 语言学派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相关研究 翻译是人类文化交流最悠久的活动之一 有翻译实践就必然有对翻译活动的探索与研究 这些探索逐渐形成系统 科学的翻译理论 对翻译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古今中外的翻译历史中 不同学者从各自独特的角度对翻译有或深或浅的认识 特别是二战以后 翻译理论工作者将语言学 语用学 认知语言学 对比文学 社会学 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翻译研究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0世纪后期 特别是最后20年间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 翻译理论研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尤其是西方 各种新理论层出不穷 不断涌现 翻译理论家开始打破学科壁垒 纷纷以其他学科的各种理论为依托 建立了各种翻译理论模式 形成了各种翻译研究流派 但是 由于翻译活动自身的复杂性 理论与理论之间的互相渗透性 而且各种模式之间常常互相借鉴 彼此参照 因此 翻译研究流派其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存在 国外的翻译研究 在西方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古罗马时期的西塞罗 贺拉斯等人的相关著述 然而在这漫长的两千余年的时间里 直至20世纪50年代以前 除个别学者如德国的洪堡 本雅明外 翻译研究者的关注焦点始终没有跳出 怎么译 这三个字 也就是说 在这两千余年的时间里 西方的翻译研究者所关注的一直就是 直译 还是 意译 可译 还是 不可译 以散文译诗 还是 以诗译诗 这样一些与翻译行为直接有关的具体问题 他们的理论则多出自论者自身翻译实践的经验体会 20世纪是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派得到巨大发展的时期 20世纪中叶以来 西方翻译学者开始从科学的 现代语言学的视角来讨论翻译问题 他们运用结构理论 转换生成理论 功能理论 话语理论等现代语言学理论 对翻译问题进行科学 系统地研究 开拓出翻译研究的崭新领域 翻译研究的这一语言学转向是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次质的突破和飞跃 以至于在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初 翻译甚至被纳入语言学范畴 被当作比较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和语义学的一个分支 一般认为 西方语言学派开始对翻译进行 科学 研究的标志是美国著名学者尤金 奈达于1947年发表的 论 圣经 翻译的原则和程序 语言学派在地域上分布较广 其代表人物主要集中于英美 代表人物有奈达 卡特福德 纽马克 哈蒂姆等 除此之外 捷克布拉格学派的雅各布森 前苏联的菲奥多罗夫 法国的乔治 穆楠 以及德国的斯奈尔一霍恩比 也都是当代国外语言学派的突出代表人物 纽马克翻译理论的简介 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的简介 奈达翻译理论的简介 雅各布森 RomanJakobson 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著名的语言学家 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 他1896生于莫斯科 原籍俄国 后旅居捷克斯洛伐克 二次大战期间移居美国 加入美国国籍 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OnLinguisticAspectofTranslation 一文中 该文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 对语言和翻译的关系 翻译的重要性及其普遍存在的问题 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 狭义的布拉格学派是指本世纪20年代后半期以来 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 以及在学术观点 学术活动上跟这个学会有密切联系的一批语言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广义的布拉格学派则包括参加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等语言学团体 继承布拉格语言学会传统的当代语言学家 布拉格学派接受了索绪尔的基本理论 承认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但不把语言形式与超语言因素截然分开 重视语言的共时研究 但并不把它与历时研究割裂开来 他们还接受了俄国语言学家库尔德内的功能观 对语言进行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 因而自称为结构 功能学派 语内翻译 语际翻译 符际翻译 同一语言中用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 改变说法 用一种语言的符号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 翻译 通过非语言的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 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 雅各布森对翻译问题的论述 一 翻译分三类 雅各布森对翻译问题的论述 二 对词义的理解取决于翻译 雅各布森把翻译概括成三类的目的在于说明 在语言学习和语言理解中 翻译起着决定性作用 他不赞同英国哲学家罗素关于经验决定对词义的理解的观点 认为人们对词义的理解 进而也就是对整个语言含义的理解并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经验以及对世界的知识 而首先取决于语言本身 取决于对语言的翻译 例如 对于cheese 干酪 这个英语词 任何一个来自不吃干酪的国家的人只要他知道在英语中 干酪 指的是 凝乳 那他就会懂得英语中 干酪 这个词 所以语言的含义应附加在符号上 而不应附加给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本身 没有符号 也就无意思可言 雅各布森对翻译问题的论述 三 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等 对一个词做语内翻译 可以选用同义词 也可以采用迂回表示法 但一般说来 同义词不可能是完全对等的词 同样 在语际翻译中 符号与符号之间一般也没有完全的对等关系 例如cheese这个英语词及其俄语对译同义词cuIp并不完全对等 而要做到准确地翻译一个词或相当于一个词的词组 就必须采用多个词的意义对等的组合 即采用相等信息 而且 人们通常不是用一种语言的信息来替代另一种语言中的单个的符号 而是用信息替代信息 译者把接收到的语言信息译成信号 然后又发出去 因此可以说 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中的对等信息 雅各布森对翻译问题的论述 四 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力 如果语言中出现词汇缺乏 那么人们可以通过译借词 新造词 词义转移和迂回表达法等方式 对语言进行修饰加工 例如 在西伯利亚北部的楚克奇人 Chukchees 的新生标准语中 螺丝 译为 旋转钉 钢 译为 硬铁 锡 译为 薄铁 粉笔 译为 写字皂 即使是一些似乎矛盾的迂回表示法 如最初俄语中用来表示不用马拉的电车名称 电马车 和西伯利亚的科尔亚克语中用来表示飞机的名称 飞轮船 也只不过是用来说明马车的电动类似物和轮船的飞行类似物 这并不影响信息的交流 雅各布森对翻译问题的论述 五 语法范畴是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 这对于有时态 词性 词数等语法形式变化的语言 尤其是个复杂的问题 语法结构决定着哪些东西是非表达不可的 例如 把Ihiredaworker 我雇了一名工人 这个英语句子准确地译成俄语 就必须有附加的信息 弄清楚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已经完成还是没有完成 所雇的人是男人还是女人 这是因为 在俄语中 动词有完成体和未完成体之分 名词有阴性和阳性之分 这样 一个没有上下文的英语句子在俄语中就可以有一系列的译法 反之亦然 于是译文就要可能完全背离原文的意思 雅各布森对翻译问题的论述 雅各布森也谈到了诗歌的翻译问题 虽然诗歌就其定义而言是不可译的 但雅各布森最后提出 Onlycreativetranspositionispossible 虽然对于什么是 创造性移位 这一问题雅各布森没有做出详细的论述 但对于翻译研究却富有启迪意义 是否可以认为 对于语言形式或结构本身承载了重要信息和意义的文本 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借用译语独特的语言现象或特征传达出原语形式所要表达的效果 也许并不能完整地表达出原语形式效果 但至少可以进行一些效果补偿 增加翻译的可能性 南行别弟韦承庆淡淡长江水 悠悠远客情 落花相与恨 到地一无声 South bound IPartfromMyYoungerBrotherCoolly coollytheRiverLongrollson Sadly sadlyforafarplaceI mbound Ourdeepregretissharedbyflowersblown Whichmutely mutelyfallupontheground 许渊冲 首先中国古诗有其自身的格律 对仗 意境 感情等等 译文的押韵再现了原诗的韵律 同样 coolly sadly 的重复 与 淡淡 悠悠 相一致 也创造了一种惜别的悲伤之情 这似乎也是一种 创造性移位 但具体对于 创造性移位 到地是怎么样的 很难界定也很难论证 雅各布森1930年在 论译诗 一文中指出 只有当我们为译诗找到了能产生像原诗同样功能 而不是仅仅从外表上相似的形式的时候 我们才可以说 我们达到了艺术接近原作 这里似乎表明了 创造性移位 的态度 这对翻译的可译性限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启迪作用 有无限的发展和研究空间 雅各布森的 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将语言与翻译的相关问题完全置于符号学和语言学的角度 对于翻译的重要性以及翻译中存在的一般问题做出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述 为当代语言学派翻译研究的理论方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其关于语言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论述也表现出了语言的本质 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当然对于翻译实践的知道作用并非很直接 并未涉及具体的翻译技巧与方法 以及关于 创造性移位 未能做出详细论述 这也是其不足与遗憾之处 小结 尤金 奈达 EugeneA Nida 1914年出生于美国俄克勒荷马州 当代著名语言学家 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 被誉为西方 现代翻译理论之父 尤金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其理论核心是功能对等 尤金于1943年获语言学博士学位后长期担任美国圣经协会翻译部的执行秘书 主持翻译部工作 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会长 尤金先后访问过90个国家和地区 并著书立说 单独或合作出版了40多部书 比较著名的有 翻译科学探索 语言与文化 翻译中的语境 等 他还发表论文250余篇 是世界译坛的一位长青学者 他还参与过 圣经 的翻译工作 他与塔伯合著的 翻译理论与实践 对翻译界影响颇深 此书说明了中国与西方译界人士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别 前者是静的 崇尚 信 达 雅 讲究 神似 追求 化境 后者是动的 将语言学 符号学 交际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当中 提倡 动态对等 注重读者反应 中国译论多概括 可操作性不强 西方译论较具体 往往从点出发 他在该书中提到了动态对等 详细地描述了翻译过程的四个阶段 分析 传译 转换 重组和检验 对于翻译实践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早期带有明显美国结构主义色彩的语言学阶段 中期的翻译科学说与翻译交际说阶段 后期的社会符号学阶段 翻译思想三阶段 第一个阶段始于1943年发表 英语句法概要 止于1959年发表 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 这一阶段是奈达翻译思想及学术活动的初期 在这一阶段 奈达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英语句法现象和词法现象的著作和文章 试图通过对句法 词法和语言翻译问题的描写 阐明语言的结构性质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即翻译科学说与翻译交际说阶段 始于1959年发表的 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 止于1969年出版的 翻译理论与实践 主要著作有 翻译科学探索 信息与使命 在这10年中 奈达确立了自己在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权威地位 1964年出版的 翻译科学探索 标志着其翻译思想发展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 第二阶段 本时期奈达翻译思想可归纳为五个方面翻译科学说翻译交际说动态对等说翻译功能说四步模式说 奈达认为 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 一种技巧 还是一门科学 这里的所谓科学 是指可以 采用处理语言结构的科学途径 语义分析的途径和信息论来处理翻译问题 Nidaetal 1969 vii 即采取一种语言学的 描写的方法来解释翻译过程 奈达这种 翻译即科学 的观点 在西方语言学界和翻译理论界曾有过较大反响 但后来 奈达又基本上放弃了这个观点 翻译科学说 奈达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 认为翻译就是交际 因此 评判一篇翻译是否成功 首先要看它能否被接受者即时看懂 能否起到思想 信息 感情的交流作用 奈达 翻译即交际 一说的理论基础是语言共性论 奈达和雅各布森一样 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具有同等的表达能力 能使说该语言的本族人表达思想 描述世界 进行社会交际 在某种意义上 翻译交际说是奈达翻译思想第二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之一 也是他整个思想体系最大的特点之一 翻译交际说 这是奈达翻译理论中最为人们熟悉的一个说法 所谓动态对等的翻译 实际上就是翻译交际理论指导下的翻译 OnewayofdefiningaD Etranslationistodescribeitas theclosestnaturalequivalenttothesource languagemessage Thistypeofdefinitioncontainsthreeessentialterms 1 equivalent whichpointstowardthesource languagemessage 2 natural whichpointstowardthereceptorlanguage and 3 closest whichbindsthetwoorientationstogetheronthebasisofthehighestdegreeofapproximation 动态对等说 Ifatranslationistomeetthefourbasicrequirementsof 1 makingsense 2 conveyingthespiritandmanneroftheoriginal 3 havinganaturalandeasyformofexpression and 4 producingasimilarresponse itisobviousthatatcertainpointstheconflictbetweencontentandform ormeaningandmanner willbeacute andthatoneortheothermustgiveway Ingeneral translatorsareagreedthat whenthereisnohappycompromise meaningmusthavepriorityoverstyle 动态对等说 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 认为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对象 要判断一部译作是否译得正确 必须以读者的反应为衡量标准 译文读者作出的反应如果基本等同于原文读者对原作的反应 那就可以认为这部译作是成功的 奈达指出 语言的交际功能是多方面的 表达功能 认知功能 人际功能 信息功能 祈使功能 司事功能 情感功能 美学功能等 译者的任务不仅是使读者能够一般地理解译文 而且要保证读者不对译文产生歧解 翻译功能说 这是指翻译过程而言的 奈达提出 翻译的过程是 分析 传译或转语 把分析得到的意义从原语转移到接受语 重组 按接受语规则重新组织译文 检验 对照原文本检测目标文本 在这四步当中 分析 一步最为复杂 也最为关键 是奈达翻译研究的重点所在 在这一阶段 奈达主要用三种分析方法 线性分析法 层次结构分析法和成分分析法 分析了三种意义 语法意义 所指意义和内涵意义 四步模式说 第三阶段始于70年代 奈达通过不断修正和发展自己翻译理论创建了新的理论模式 社会符号学模式 奈达在继承原有理论有用成分的基础上 将语言看成一种符号现象 并结合所在社会环境进行解释 在 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一书中 奈达强调了形式的重要性 认为形式也具有意义 指出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及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并且用 功能对等 取代了 动态对等 的提法 使含义更加明确 第三阶段 一 贡献奈达是一位硕果累累的翻译理论家 可以说 在两千年的西方翻译思想发展史上 奈达的研究成果之丰是名列前茅的 他的研究范围从翻译史 翻译原则 翻译过程和翻译方法到翻译教学和翻译的组织工作 从口译到笔译 从人工翻译到机器翻译 从语义学到人类文化学 几乎无所不包 从而丰富并拓展了西方的翻译研究领地 评价 奈达的理论贡献 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用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 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 他坚持认为 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够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 在语言之间 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 以适当方式重组原文形式和语义结构来进行交际 因此也说明 某一特定民族对世界的认识能力 并不会因为该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结构 落后 而受到 制约 奈达产生这种翻译观 与他虔诚信奉基督 长期从事圣经翻译研究不无关系 信奉基督的翻译工作者有一种信念 认为上帝的信息是一种普遍真理 应当而且能够译成万国语言 并为 万国子民 所理解 基于这样的信念 奈达认为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必须尊重接受语的特征 不要一碰到困难就想自己创造语言 而要尽可能地挖掘接受语的表达潜力 因为每种语言 包括所谓的 原始语言 都有丰富的手段来表达思想 因此 译文应当尽量使用译文接受者喜闻乐见的 符合接受语表达规范的言语形式 这就导致了他关于 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即 动态对等 以及后来的 功能对等 一说的提出 奈达还在其理论著述中谈到读者反应的问题 他认为 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 要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 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 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 看两种反应是否基本一致 奈达的这个观点无疑是有其道理的 翻译如果不考虑读者因素 不估计或者测验读者的反应 就可能产生对牛弹琴的译文 比如 把 四书五经 译成现代汉语 如果为了强调原文的古味 而在译文中采用古英语或中世纪英语 一般现代英语读者又怎么能够接受 二 不足当然 奈达的理论和著述远非尽善尽美 奈达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 探讨的是普遍原理 那么不可避免地会忽略在微观层面上对具体技巧的研究与探讨 得出的理论也就远离实践 评价 首先 他的理论过于集中在解决译文的交际性和可懂性的问题上 因而其适用范围受到了限制 在 圣经 翻译领域强调译文的可懂性自然有其道理 但如果在世俗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也始终把译文的可懂性摆在第一位 势必导致原作语言的简化 甚至非文学化 英国翻译家纽马克曾经指出 如果把 圣经 中那么多奈达认为读者不能理解的比喻统统删去 那么就会不可避免地引起意义的大量走失 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 是较多地使用比喻的和新颖的语言 作者的真正意图可能要到字里行间去体味 去捕捉 如果把原作中的比喻形象统统删去 把一切联想的意味统统明说出来 那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译文懂是好懂 但却索然寡味 达不到文学的目的 近年来 奈达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并且不断在修改和完善过去的一些观点 例如 在 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里 他不再偏重译文的可懂性 而提倡一种 三性原则 即可懂性 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并重的原则 另外 他不再全盘否定 形式对应 而是认为翻译中不可随意打破原文的表达形式 为了扩大他的理论的适用范围 他还特别增加了修辞学内容 其次 奈达曾经提出 翻译是科学 的主张 后来又基本放弃了这一主张 不管是提出还是放弃 他都没有提出充足的 令人信服的论证 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陷 最后 他所提出的 动态对等 建立在读者会有一致的反应这个假设基础上 但读者反应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一致 因此用此作为衡量翻译的标准难以操作 彼得 纽马克 PeterNewmark 是英国萨里大学现代语言学教授 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 纽马克在分析和总结各家各派的翻译思想的基础上 不仅将文体论 话语分析 符号学 格语法的理论 功能语法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和研究 而且身体力行 将理论应用于自己的翻译实践 是一位实践型的理论家 在他的代表作 翻译问题探索 和 翻译教程 发表之后 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受到翻译界的高度评价 纽马克把翻译主要分成四类 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 直译 死译 即逐行对照翻译 interlineartranslation 语义翻译和直译的区别在于 前者尊重语言的使用场合 而后者却不尊重 语义翻译有时还有解释的任务 例如 当某个比喻直译成目标语毫无意义时 就必须加以解释 在语义翻译中 译者首先必须忠实于原作者 而在直译中 译者则必须忠于整个原语的规则 翻译类别 Communicativetranslationattemptstoproduceonitsreadersaneffectascloseaspossibletothatobtainedonthereadersoftheoriginal Semantictranslationattemptstorender ascloselyasthesemanticandsyntacticstructuresofthesecondlanguageallow theexactcontextualmeaningoftheoriginal 交际翻译 的关键在于传递信息 让读者去思考 去感受 去行动 为某类读者 量体裁衣 充分发挥语言传递信息以及产生效果的功能 语义翻译 是为了表达原作的思维过程 力求保持原作的语言特点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发挥语言的表达功能 交际翻译 是一种技巧 它发挥了语言传达信息 产生效果的功能 较主观 语义翻译 是一门艺术 它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达功能 较客观 讲究准确性 从性质上说 翻译既是科学 又是艺术 说它是科学 是因为语言中有些东西已经标准化 只允许一种译法 例如科学术语只有一个译名 说翻译是艺术 是因为语言中有些东西远非标准化 允许有多种选择 多种译法 但目标文本必须受到科学的检验 以便一方面避免明显的内容和用词错误 另一方面保证目标文本同源文本一样行文自然 符合语境要求 翻译性质 纽马克认为 翻译是有规则可循的 翻译理论应当借助于逻辑学 哲学 语言学的原理 为译者制定可行的规则 例如 关于语言使用频率可以制定这样的规则 目标文本采用的词项 成语 比喻 谚语 俗语 句法结构 词序在语言的使用频率上 应与源文本等同 翻译规则 翻译主要涉及意义问题 语言的意义具有许多层次 同大脑思维系统一样错综复杂 人在思维时 大脑里产生的是意象 这时最能体验到意思 一旦开始说话写作 意象变成语言 想到的意思便开始走失 而当把人们所说的话译成另一种语言时 走失的意思就更多 目标文本意思的走失表现在四个方面 意义的走失 1 如果源文本内容涉及到本国特有的自然环境 社会制度 文化习俗 目标文本在意思上就必然有所走失 2 每一种语言都自有语音 语法 词汇的基本系统和运用方式 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和思想概念怎么分门别类 各种语言也不一样 3 怎样运用语言 译者和原作者各有自己的方式 4 译者和原作者具有不同的语义理论和价值观念 纽马克并没有创建过重大的翻译思想 他也没有提出过具有轰动效应的系统的翻译理论 但我们还是可以把他说成是别具一格的翻译理论家 他的特别之处在于 他对翻译问题的研究虽然失之零散但却十分严肃 而且是全方位的 他对当代翻译研究中的常规问题和热门问题 从翻译的基本理论 翻译的性质 方法 规则到翻译评赏 翻译教学翻译中的语篇分析 翻译中的文化问题 意识形态问题 伦理问题等等 他都作过广泛的论述 小结 讨论 奈达与纽马克思想之比较 以上略谈了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发展情况及主要代表人物 语言学派的研究其实并不仅仅局限在语言转换的层面 文化因素同样也是他们考察的对象 随着语言学派各分支的发展 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已经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中的跨文化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对等论在中国的接受 首先是由一批俄语翻译专家来完成的 经过 文革 十年的沉寂以后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80年代 此时 翻译对等论的接受出现了高潮 随着译介的增多 中国学界对翻译对等论的学科理论价值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合法性检验 首先 是表现出对这一理论本身浓烈的兴趣或不同程度的认可 在译介与认同的同时 很多学者结合翻译对等论和英汉 汉英对比研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中国化实践检验 翻译对等论在中国的认同 在中国 翻译对等论同样受到了众多的怀疑和批判 大多是针对奈达的对等论而言 钱霖生指出 在动态对等所包含的内核中 有关 等效 的那一部分是可取的 但在中国并不新颖 把读者反应当作是评价翻译作品的标准则是唯心主义的东西 也是行不通的 钱霖生 1988 对于奈达对等论中的文化倾向 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异议 如 刘英凯认为 功能对等 式的翻译实质上否认了不同文化间的异质性 是对异域文化的遮蔽 刘英凯 1987 对于翻译对等论是否适用于文学文体也有人表示怀疑 翻译对等论在中国的否定 综上所述 西方翻译对等论从20世纪50年代的译介到80 90年代的接受和批判 以至当代的淡化 中国翻译界已经见证了这一理论在东方语境中的兴衰历程 不可否认 它的到来给我国翻译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对我国翻译研究的转型和翻译学的学科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 科学 与 艺术 之争 到有关翻译学学科理论与学科定位问题的大讨论 这些新的学术生长点 都给中国翻译带来了新气象 翻译对等论对中国的影响 约翰 卡特福德的语言翻译理论与外国电影片名的翻译摘要 电影片名是一件凝练的艺术精品 它是电影内容的眼睛 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