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诗三首》.doc_第1页
21 《古诗三首》.doc_第2页
21 《古诗三首》.doc_第3页
21 《古诗三首》.doc_第4页
21 《古诗三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21 古诗三首课时两课时备课人吴玉娟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包括出塞题临安邸和示儿三首古诗。出塞选自全唐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军旅生活的一首名诗。作者把秦汉以来直至唐代千百年修筑边关所进行的战争都概括了起来,反映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无比哀叹之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题临安邸这首诗选自宋诗纪事,是南宋诗人林升在杭州一家旅店的墙壁上题写的。当时南宋统治集团在临安苟且偷安,花天酒地,不思收复被金兵侵占的北方大片土地。林升眼见这种情况,内心既痛苦又愤恨,在诗中表达了对国事的无比忧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警告。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的,是绝笔,也是遗嘱。全诗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杭、汴”5个生字。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3.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古诗所描写的意境。教学设计思路 在 教学中按照“读通、读懂、读好”这三步来组织和实施教学。在揭示诗题,简介诗人以及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小组间尝试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然后,启发学生扣字析句,弄清楚每一句的意思,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情境体验是重要的教学方式,要充分了解诗中的意境,诗句的 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当中就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启发学生利用古诗作为起点,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象中的图画,这样不仅让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走进诗中的 情境,也能帮助他们在充分的感受中积聚自己的感情,与诗人实现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2、我想通过古诗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回顾本单元的单元导读,明确学习主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二、疏通文意读文质疑三、熟读古诗四、巩固练习1学习出塞(1)读古诗,有韵味A、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出塞。板书;读古诗。B、这首古诗有好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字音吗?(2)知作者,解诗题A、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B、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教师准备资料:(3)明诗意,悟诗情A、教师引导:王昌龄这一首出塞被称为有名的边塞七绝,历来评价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B、品读悟情:a秦时明月汉时关:教师引导:明月、边关简单的叙述与勾勒,没看出怎么绝妙呀?再读读,看你有什么新发现?b万里长征人未还你还看到了什么?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教师引导: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你还听到什么?你怎样读这两句诗?还有不同的读法吗?说说为什么这么读?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句子深层的含义?A、总结全文,感情朗读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B、总结学法,拓展阅读总结学法: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选读其中一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布置自学齐读课题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指名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律。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自己读,指名读。引导学生答出;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戎守边疆。交流资料: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展开想像,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请你边读边想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展开想像: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学生想像: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看到这,你怎样读?还是这句诗,让你仿佛听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希望有像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讽刺)(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集体交流,汇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工具书,自主读通古诗,大致理解诗意。在师生的多元对话交流中体会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指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培养朗读技能。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积累的好习惯,增加知识面。拓展练习,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开阔学生视野。第二课时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教师板书诗题:题临安邸 示儿2、这课还有两个生字,你能记住吗?相同: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随机让学生说说对南宋的了解,教师随机补充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不同:一个写的是南宋的权贵,一个是北宋遗民诗人一个借写景来表达情感,一个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2、 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从了解作者入手,从而理解诗的背景,为把握诗意,体会情感做好铺垫。二、 合探解读,品悟诗情1学习示儿过渡:边塞自古多战事。宋朝,匈奴人终于攻破北宋首都汴梁。北方大片土地沦陷,谁了解这段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北宋遗民在做什么引导学生展开不同想像:小结:这首诗,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话语,是千头万绪的。而诗人却不说别的家常话,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只叮嘱儿。指导感情朗读:2学习题临安邸(1)过渡:就在诗人直到死还盼望统一时,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干什么去了?那个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2)在对话交流中重点引导: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直把杭州作汴州”插入资料:清明上河图,像他们现在这样,杭州不久也会成为第二个汴梁。(板书:醉生梦死丢江山)朗读古诗1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一面是权贵们寻欢作乐一面是做为遗民的代表诗人临终还盼望祖国统一2有感情读两首古诗。当北方大片领土被匈奴人践踏,百姓们在匈奴人的铁蹄下或背井离乡,或被奴役,过着悲惨的生活时,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诗人在金兵的铁蹄下65年如一日,苦苦期盼、度日如年,临终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学生齐读示儿。透过这临终嘱托,你感受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板书:忧国忧民)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说诗的大意。想像,体会诗的意境。再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满头白发的诗人在重病中,费力地爬起来,想着不能亲眼看到满怀悲愤,用颤抖的双手写下这首诗。诗人重病在床,临终前费力地说出这首诗,作为遗嘱,说完就带着遗憾死去,但死不瞑目。看到、听到这,你会怎么读?(男生齐读题临安邸)(女生齐读题临安邸)(全班齐读题临安邸)讨论: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陆游至死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学生想像:这些权贵成天灯红酒绿,烂醉如泥,如行尸走肉。引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后两句。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感想?(自由畅谈。)学生齐读题临安邸。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引导学生借助已掌握的学习方法,三首古诗的共同特点进行自主学习,从而理解诗意,把握诗境。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学习成果,发挥团队的力量,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学生语感。三、 体会情感,质疑再探1、升华情感: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死不瞑目、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2、学完古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指名回答集体交流、指名回答学生质疑,全班交流。拉近学生与世人地距离,进行心灵沟通,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作业设计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