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纺织(地方)集群简介辽宁省海城市 纺织业 海城市位于辽宁省南部,辽东半岛北端,全境总面积2734平方公里,总人口112万,辖29个镇(区),包括两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全国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辽东半岛对外开放市,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预计到2002年末,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可实现20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可实现5.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可实现38亿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可实现233亿元;外资调入额可实现5800万美元,出口创汇可实现1.3亿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实现56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实现4230元。在去年全国县市综合指标评定排名中,海城名列第56位,财政收入名列第37位。目前海城已经成为东北地区最具生机和活力的城市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以西柳服装市场为龙头的纺织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集纺织、印染、服装加工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成为我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全市纺织、服装企业总数达7463家,全部为民营企业,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38.6%,从业人员5.5万余人,占全市工业企业总人数的33.8%。其中,纺织印染企业772家,从业人员1.3万人;服装加工企业6691家,从业人员4.1万人。现有溢流染色罐261个,轧染生产线15条,印花生产线10条,剑杆织布机1480台,平缝机5500台,并引进了一批国际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产品共分百大类,千余个品种。2001年,全市纺织、服装业实现销售收入186.4亿元,占全市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33%,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92亿元,占全市工业企业总产值的32.2%;实现利润4.7亿元,占全市工业企业的11.8%;年上缴税金1亿元,占我市地方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全市纺织、服装企业资产总计达9.8亿元,占全市工业企业的11.2%;出口创汇781万美元,占全市工业企业的10.8%;实现出口交货值3.1亿元,占全市出口交货值的11.3%。2001年生产各种服装8100万件,生产西裤140余万件,织布10亿余米,染布15亿米。近几年,我们在土地、税收、政府服务、收费、保护企业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为我市纺织产业发展特别是纺织工业园区建设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感王高科技纺织工业园、西柳服装工业园等一批现代化纺织工业园区。 未来海城纺织产业发展,我们将以西柳服装市场为龙头,以辽宁海城纺织工业园等现代化园区为依托,以民营纺织服装企业为支撑,以吸收外商的资本技术为主要途径,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和全面发展的原则,千方百计抓机遇,抢占纺织产业发展先机,千方百计抓市场,拓展纺织产业发展空间,千方百计抓项目,提升纺织产业发展档次,千方百计抓环境,优化纺织产业发展条件,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使海城纺织服装行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利用外资15亿美元,出口创汇10亿美元,实现税收10亿元,安排劳动力15万人,把海城纺织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好,把海城建设成为“中国北方纺织城”。山东省即墨市 针织业 即墨市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素有“大青岛腹地”之称,秦代置县,隋朝建城,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全市总面积1780平方公里,海岸线183公里,辖18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 发区、1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田横岛旅游度假区,1033个村庄,106.9万人口。 2001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3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93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20.2亿元。预计2002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6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6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8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35亿元。在第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评比中排名36位。 近年来,即墨市充分发挥针织业传统优势,改善环境,培育载体,逐渐发展成为集科研、商贸、生产、加工、出口于一体的区域性针织业基地。全市共有工商登记针织服装企业367家,其中棉纺企业3家,生产能力7.2万纱锭;针织布企业7家,年织布能力2000万米;染整企业11家,年染整能力1.2万吨、染色能力2800万米、染线能力500吨;针织服装企业346家,年生产能力5亿套(件)。主导产品有针织内衣、针织外衣、绒布、针织床上用品及绣品、针织童装、亚麻纱等,产品销往日本、韩国、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全市完成针织业产值7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0.1%;销售收入67亿元,占32%;利润2.6亿元,占29%;利税5.8亿元,占34.6%;出口创汇2.74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39.1%。 技术力量雄厚。全市纺织服装企业共有生产设备2.6万台(套),其中40%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60%达到90年代国内水平。73家针织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2001年完成技改项目236项,开发新产品56项,其中7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项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试制计划,雪达集团的改性亚克力针织内衣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即发集团的甲壳质纤维与天然棉纤维混纺针织品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专利,并被列为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计划。全市针织服装业共有注册商标50个,其中“即发”牌针织内衣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发展环境优良。全面实施名牌战略,建立激励机制,对争创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奖励。制定针织业扶持政策,设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在征用土地、税费征收等方面给以优惠,鼓励企业开展质量管理、环境管理、生态纺织品标准认证。加强人才培养,引进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100多名,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100余人。培育企业载体,规划建设青岛服装工业园,7.7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实现“九通一平”,一大批针织服装企业纷纷入驻园区,被确定为青岛市十大工业园区之一。发展专业市场,拥有服装城、布匹市场、针织商城等专业市场33处,建筑总面积达72万平方米,其中即墨服装批发市场被命名为“青岛服装城”,在全国百强商品批发市场中名列第六位。成立针织业协会,引导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帮助宣传树立企业形象。 产业前景广阔。规划到“十五”末,全市完成投资50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入30亿元,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产针织服装10亿套(件);培育1个销售收入过50亿元、1个过10亿元、2个过5亿元、9个过亿元的重点企业;培育2个国家名牌、3个省级名牌和3个青岛名牌。到2005年,针织服装行业产值力争达到2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2.6%,形成纺、织、染、缝相配套的针织服装产业新格局。山东省昌邑市 纺织业 昌邑市地处山东半岛西北部,东与青岛毗邻,西与国际风筝都潍坊接壤,属环渤海经济圈,是国务院确定的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是闻名中外的“丝绸之乡”。市域总面积1578.7平方公里,辖13处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818个行政村,人口68.44万人。2001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2.8亿元、财政总收入3.8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26亿元、销售收入102亿元,实现利税8.9亿元、利润5.88亿元。 昌邑市纺织业历史悠久,门类齐全,共有纺织工业企业1920个,固定资产20亿元,各类织机32000台,主要分纺纱、织造、印染、丝绸、服装、家用纺织六大行业。2001年,全市纺织工业实现总产值75亿元。完成销售收入52亿元,实现利税5.2亿元,出口创汇12000万美元。印染业是我市的传统支柱产业,全市现有印染企业41个,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2个,从业人员15000人,印染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60多人,印染专用设备229台(套),多数设备达到90年代末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近几年,先后从国外引进了先进印花、染整设备,已形成化纤印染、纯棉印染、丝绸印染、装饰布印染等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企业全部建起了技术开发机构,7处企业被认定为省、市级技术研发中心,从事技术开发的技术人员450多人,每年开发研制新产品、新品种200多个,“潍柳”牌、“雅风”牌面料等被评为省以上知名品牌。所有企业都建立了功能齐全的市场部,营销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0%以上。10个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 2001年,全市印染生产能力达到13亿米,实际产量9.1亿米,印染业实现产值55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44%,完成销售收入31亿元,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30%,实现利税3.1亿元,占全市工业实现利税的35%,出口创汇4000万美元,占全市工业出口创汇的26%。我市印染布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1%,产品内销市场覆盖率达到6.5%,产品出口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4.5% 。 近年来,昌邑市把加快印染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出台了鼓励印染业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从资金、能源等生产要素供应上给予重点支持,建设了纺织原料市场和纺织品批发市场。加强了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成立了纺织、印花、染整等行业协会和信息、技术服务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为印染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制定了引进人才的有关政策,建立了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每年都分期分批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到大专院校培训,还筹建了两处专业学校,培训职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治污力度,印染企业污水处理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并规划建设了两处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综合治理。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以印染业为龙头,带动织造业和其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把以膨胀规模,优化存量,提高质量,开发产品,提高档次,提高加工深度,提高产品附加值,作为印染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力争“十五”末,全市印染业能力达到20亿米,总产值过100亿元,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实现利税达到6亿元,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内90年代末先进水平,把我市建设成为江北最大的纺织印染基地。河北省清河县 羊绒业 清河县地处冀南平原,改革开放以来,清河人民培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个体私营经济,全县逐步形成了称雄全国的羊绒初级加工、汽车配件、摩托车配件、硬质合金、耐火材料等五大支柱产业,成为河北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一面旗帜和世纪之交国际经贸大舞台上的一个亮点。 清河县是全国最大的羊绒初级加工及绒毛集散地,享有“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之美誉。目前,全县已形成比较完善的梳、纺、织羊绒工业生产体系,具有健全的购销网络和较为完善的市场风格。全县拥有绒毛分梳机15000台,年加工经销各类无毛绒12000多吨,其中山羊绒产量4500吨,占全国的65%,还发展了一定的纺纱织造、针织加工能力。目前,清河县羊绒产业年产值达60亿元,年上缴税金1.5亿元,均占到全县产值、财政收入的70%以上。 羊绒产业把清河与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清河与国内外客商的合作与交流。自1994年起,清河县已成功举办了八届羊绒及绒毛制品交易会,其显著的成果和良好的效应,充分展示了清河羊绒产业规模之宏大,前景之广阔。 清河县是国务院确定的开放县、河北省综合改革实验县和京九沿线河北段经济中心城市。几年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具有良好的城市功能和配套设施,建立完善了工业区、商贸区以及专业市场,京九铁路、308国首的纵横贯通,加之银青高速公路和邢清高速公路的即将动工修建,清河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独特的区位优势、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有识之士前来办厂兴业。清河县委政府顺应市场规律,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对外来投资的中外客商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和保护,以促进羊绒产业跨跃式发展,到2005年,把清河建成无毛绒交易中心、信息中心、羊绒制品交易中心等三大中心。 江苏省常熟市 服装业 常熟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开放地区,是国家历史名城。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位居全国县级市前列。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3亿元,财政收入30.46亿元,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09亿元。近年来,常熟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 常熟是著名的服装产业集聚地之一,曾被费孝通赞誉为“衣被天下”,而其中的休闲服装则成为服装企业的主打产品。截止2001年底,常熟拥有服装企业2000多家,总资产130多亿元,年产各类休闲服装近3亿件。2001年常熟的服装企业创造工业产值近200亿元,约占常熟工业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实现销售收入150多亿元,利税总额18.75亿元,分别占到常熟工业经济上述指标的34%、37%。 2001年常熟服装企业自营出口3.0亿美元,完成外贸出口交货值25亿元,均占常熟工业企业自营出口和外贸出口交货值的30%以上,成为常熟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目前常熟的休闲服装中拥有“波司登”羽绒服、“雪中飞” 羽绒服等中国名牌产品和“秋艳”、“雄”、“圣达菲”“飞亚达”等地方著名品牌休闲服,其中“波司登”也是中国驰名商标。波司登羽绒服连续七年全国销量遥遥领先,并被推荐为“向世界名牌进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16个中国名牌企业之一。波司登、雪中飞两大品牌雄踞中国羽绒服市场“半壁江山”。常熟服装产业的快速崛起,还得益于常熟有一个驰名全国的服装服饰交易市场江苏常熟招商城。常熟招商城是全国最大的服装服饰批发市场之一,全国十大工业消费品批发市场之一,国家经贸委确定的全国首批35家重点联系市场之一。市场日均客流量15万人次以上,市场商品成交额连续六年超过100亿元,2001年达到132亿元,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服装、面料及其它纺织品的商贸集散地,大市场、大流通有力地促进和拉动了常熟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壮大。 常熟休闲服装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外地著名服装品牌的加盟,国外的“圣罗兰”、“鳄鱼”、“苹果”,上海的“人立”、“恒源祥”、“培罗蒙”和省内的“红豆”、“虎豹”等品牌服装企业都在常熟有休闲装的定牌生产厂家。在常熟城区的宝鼎男装写字楼、华盛服装服饰展示馆、凯兰女装精品楼入驻了美国苹果、华伦天奴、威马、啄木鸟、袋鼠、鳄鱼及杉杉、太平鸟等300多只国内外知名品牌,成为我市重要的休闲服装展示中心。 常熟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服装产业高度重视,从2000年开始,连续三年成功承办了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的中国江苏(常熟)服装服饰博览会,在全国服装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良好的声誉,三届服装服饰博览会累计成交额150多亿元,极大地提高了常熟休闲服装的对外影响力和市场知名度。 面对入世和经济国际化的挑战,常熟的休闲服装将在调整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在巩固服装产业作为全市国民经济重要力量的同时,着力加快服装产业的质态提升,努力建成“以休闲服装为主导、品牌服装为支撑、先进工艺为核心”的服装强市。“十五”期间服装产业经济总量年均递增20%以上,并将重点在服装设计技术、提升品牌含金量方面求得新突破。“十五”期间要再争创一批休闲服装领域的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并力争在创世界名牌上取得突破和超越。江苏省常熟市 纺织业 常熟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开放地区,是国家历史名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位居全国县级市前列。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3亿元,财政收入30.46亿元,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09亿元。近年来,常熟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荣誉。 常熟是著名的纺织产业集聚地之一,曾被费孝通赞誉为“衣被天下”。纺织产业是常熟工业门类中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主体产业。截止2001年底,常熟拥有纺织服装企业2300多家,总资产130多亿元,其中规模以上的纺织服装企业215家,年产各类服装3亿多件,棉纱2.9万吨,棉布3600万米,化纤近6万吨,床上用品465万(件)套,从业人员近10万人。2001年常熟纺织产业实现工业产值近200亿元,约占常熟工业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实现销售收入150多亿元,工业增加值45亿元,利税总额18.75亿元,其中实现利润12.5亿元,分别占到常熟工业经济上述指标的34%、37%、44%和54%。 2001年常熟纺织服装企业自营出口3.6亿美元,完成外贸出口交货值30亿元,均占常熟工业企业自营出口和外贸出口交货值的34%,成为常熟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目前常熟纺织产业拥有“波司登”羽绒服、“雪中飞” 羽绒服、“梦兰”床上用品三只中国名牌产品,“波司登”、“梦兰”两只中国驰名商标,波司登羽绒服、梦兰床上用品、汽车内饰件、力达高强低伸绦纶长丝、迎阳无纺机械及产品、纺织专用风机、神花经编毛巾等七只产品成为全国纺织同行业中产销量第一的“单打冠军”,名牌名品在全国县级市中名列前茅。波司登羽绒服连续七年全国销量遥遥领先,波司登被推荐为向世界名牌进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16个中国名牌企业之一。波司登、雪中飞两大品牌雄踞中国羽绒服市场“半壁江山”,梦兰床上用品是中国家纺行业第一品牌;高新技术大豆蛋白纤维全国首家产业化生产基地也落户在常熟。常熟纺织服装产业的快速崛起,还得益于常熟有一个驰名全国的服装服饰交易市场江苏常熟招商城。常熟招商城是全国最大的服装服饰批发市场之一,全国十大工业消费品批发市场之一,国家经贸委确定的全国首批35家重点联系市场之一。市场日均客流量15万人次以上,市场商品成交额连续六年超过100亿元,2001年达到132亿元,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服装、面料及其它纺织品的商贸集散地,大市场、大流通有力地促进和拉动了常熟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壮大。常熟市委、市政府对发展纺织产业高度重视,从2000年开始,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中国江苏(常熟)服装服饰博览会,在全国纺织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良好的声誉,三届服装服饰博览会累计成交额150多亿元,极大地提高了常熟纺织服装产业的对外影响力和市场知名度。 面对入世和经济国际化的挑战,常熟纺织产业将在调整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在巩固纺织产业作为全市国民经济重要力量的同时,着力加快纺织产业的提升,实现由纺织产业大市向纺织产业强市的跨越。“十五”期间纺织产业经济总量年均递增20%以上,并将重点在纺织服装及纤维生产技术、纺纱技术、织造技术、染色和后整理技术、服装设计技术等关键技术上创新突破,到2005年有50%以上的成套生产设备基本达到国际水平。“十五”期间要再争创一批纺织服装行业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并力争在创世界名牌上取得突破和超越。江苏省江阴市 纺织业 江阴地处以浦东开发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在沿江经济带城市群中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它北枕长江,南临太湖,是自上海溯江而上的第一座滨江港口城市,是策应浦东开发、辐射苏南腹地的“桥头堡”。江阴距上海、南京两大城市各140公里,距无锡、常州各38公里,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几何中心,长江下游、华东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物流配送中心。2001年,江阴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5亿元,预算内财政收入36亿元,工业总产值934亿元,工业利税总额69亿元。 江阴工业以纺织业为主,纺织工业历史悠久,在清朝嘉靖年间就有“日出万匹”之称。200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12.6亿元,占全市总量的33.45%。目前全市共有纺织企业2000多家,其中骨干企业255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30家。拥有江苏阳光、四环生物、凯诺科技、华西村等4家上市公司,已通过发审委批准即将上市的有三房巷股份有限公司,申利股份、霞客色纺2家公司已进入申报程序。全市已形成了从化纤纺丝、纺纱、织布、印染后整理到服装生产一条完善的纺织产业链。 江阴纺织业门类齐全,拥有毛纺织、化纤(涤纶、粘胶、丙纶、氨纶等)、棉纺、棉织、针织复制、印染后整理、服装、产业用布、纺织机械等九大类。纺织业中近40%的是毛纺业,共拥有56万枚毛纺锭,其中精纺锭达30万枚,年产精纺呢绒5700万米,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达25%以上,知名品牌有阳光集团的阳光牌、海澜集团的帅毛、圣凯诺牌、华西集团的华西村牌、倪家巷集团的虎跑牌等等。精纺呢绒的生产达到了100%无结、无梭化,产品质量达国内领先水平,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印染和化纤分别占江阴纺织业的12.97%和12.25%,印染布产量超3亿米,化纤年产超75万吨。棉纱13.5万吨、棉布1.85亿米,服装5700多万件(套)。茶梅牌灯芯绒、精亚牌空调滤尘、智能型大卷装整经机等一批特色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江阴纺织业始终坚持以产品开发为龙头,以技术改造为基础,以培养人才提高全员素质为根本,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提升行业水平。每年通过省级新产品和省科技成果鉴定的项目在3040项,新产品产值率达25%以上,阳光集团的大豆蛋白纤维产品开发和海澜集团的天然植物染料制备与应用都被国家列入“863”攻关计划。2002年江阴纺织业技改投入超30亿元。江苏阳光、海澜集团分别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提高了纺织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江阴市政府把纺织行业列入了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提出了重点发展精纺面料、高档纺织品的发展战略,以开发沿江纺织新材料产业带为基础,调整产品结构,进一步向前后道产品扩展,重点规划发展1万吨氨纶纤维、50万吨直接纺涤纶纤维、建设40万吨PTA原料基地,大力发展印染、服装行业。坚持实施规模发展战略和品牌发展战略,引导江阴的纺织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努力在国内外树立威尼帝、奥德臣、圣凯诺、华西村、阳光、茶梅、虎跑等一批品牌服装、名优产品。同时,进一步发挥江阴纺织业上市公司多的优势,加大资本经营力度,加大技改投入,不断谋求新的发展空间、聚积新的发展优势,为江阴加快推进富民强市、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江苏省张家港市 纺织业 张家港市位于中国沿海和长江两大经济开发带交汇处,是长江下游南岸新兴的港口工业城市,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大中城市环列四周,总面积999平方分公里,人口85万。2001年,张家港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06.8亿元(人均超过4300美元),实现财政收入32.08亿元,在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前100名中名列第五。在第二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排名第四。 张家港市一、二、三产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分别占3.4%、59.4%、37.2%。全市经济以工业为主体,目前资产超亿元和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130多家。十大企业集团和50家骨干企业的经济总量占全市70%以上。20多种产品的产销量在国内同行业中名列前茅,280多家企业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已初步形成冶金、纺织、机电、化工、粮油食品5大特色支柱产业。 纺织行业是张家港市的传统支柱产业,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和突出。2001年全市纺织行业完成销售收入148亿元,利润4.8亿元,税收11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6%、21%和27%;出口供货值32亿元,出口创汇2亿美元, 分别占全市总量的42%和20%;资产总值达129亿元,占全市总资产的26%;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24家,占全市亿元企业的36%。张家港市纺织生产历史悠久,目前已形成了棉纺织、毛纺织、针织、服装、化纤、印染、纺织机械等多品种、宽领域的全面发展的生产格局。企业板块优势和集聚效应迅速放大,形成了以华芳集团为龙头,以欧洲精纺城、骏马化纤公司、欣欣化纤公司、普坤纺织实业公司、港洋集团、沙洲印染公司、东渡服装集团、天宇毛纺公司为主体的纺织产品集中生产区域,并开始发展了以乡镇为依托的纺织特色产业镇。有氨纶纱特色镇德积镇,全镇有氨纶纱线生产企业108家, 2001年,全镇实现氨纶纱产销量5万余吨,完成产值12.5亿元,实现利税1.32亿,约占全国氨纶纱产业总产值的12.5%;有羊毛衫特色镇妙桥镇,全镇现有纺织企业120多家,从业个体户6000多户, 2001年该镇生产各类羊毛衫1.2亿件,生产针织横机10万台以上,实现销售10亿元,利税8050万元,出口创汇1300万美元。全市纺织总体装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20%以上的装备已达到国际90年代先进水平,全市布机12000多台,其中无梭织机占35%左右。技术实力也不断提高。在现有从业人员中,技术人员4189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367人,工程师以上380人,技术员1542人。 张家港市将充分利用现有的纺织产业基地和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放大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十五期末,全市实现纺织工业总产值338亿元,销售收入 343亿元。其中,华芳集团到十五期末形成剑杆织机1500台、喷气织机1000台、精纺呢绒染整300万米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100亿元,外贸出口1.2亿美元。德积镇进一步拉长氨纶纱产业链,近年内形成纺、织、染、服装一条龙生产,到2005年实现销售40亿元,2010年前突破100亿元。妙桥镇重点加快纺纱、染色、织布、成衣、整理和针织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到2005年实现销售28亿元,利税2亿元,外汇出口3000万美元,真正成为享誉国内外的“针织之乡”。江苏省金坛市 服装业 金坛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位于上海、南京、杭州的三角区域中心,现有54.4万人口,面积975平方公里。共有15个镇和一个经济开发区,157个行政村。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先后被授予“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首批80家小康县(市)”、“全国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一九九五年,被推荐为“江苏省服装名城”。 服装产业是金坛市的第一支柱产业。集聚度高、生产能力大。2001年有服装企业367家,年制造服装1.66亿件(套);规模层次分明。2001年销售额超15亿元的企业1家,超亿元的有5家,自营出口超1亿美元的有1家;外向特征显著。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90多家,全市服装企业自营和代理出口额达4.16亿美元,占全市服装产量的73%,与GAP、里斯克莱勃、Lee、三菱、丸红、住友等一批世界知名大公司建立了长期的伙伴合作关系,制造GAP、Lee、JCP、polo、圣诺朗、瓦伦蒂诺、Nautica等世界知名品牌;装备先进。2.5万台(套)服装设备中,引进国际90年代先进水平的占80%以上;产品门类品种众多。制造各种面料的正装、时装、休闲装等各类服装服饰40余个品种;资本结构多元。集体企业5家,外商投资企业46家,民营个私企业316家。 “三分工业有其一”的服装产业在金坛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举足轻重。2001年,服装产业从业人员达4.2万人,占全市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46.7%;完成产值62.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5.6%;实现利润2.64亿元,占全市工业的33.9%;服装出口额占全市出口额总量的75.6%。金坛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全省以至全国已具有一定的影响。2001年,服装产量占全国服装产量的0.73%,出口额占全国服装出口额的1.1%。 金坛市服装发展的产业环境优越。一是政府高度重视,编制了江苏省金坛市服装产业发展规划,并在投融资、供地、减负等方面重点扶持服装产业;二是社会各界对支持服装产业发展形成了广泛共识,氛围浓厚;三是拥有一支庞大的文化层次和职业技能较高的产业工人和管理者队伍,一批以服装专业为主的职业技术学校等教育机构应运而生,服务于服装产业;四是金坛处于城市集群中,区位优势明显,接受上海等大城市辐射快,交通、通讯、宽带网、教育 、涉外服务等配套服务体系完善;五是社会治安环境优良,百姓安居乐业,经济、人身安全保障度高。 今后的发展目标:把金坛建设成为“中国服装产业名城”。分两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全力打造“金坛制造”这一区域品牌。约用3年的时间,推进金坛服装产业形成更大规模和更高水平的制造能力,服装产量和出口量双双占全国总量的1.5%,销售额120150亿元,并注重培育信息、设计、研发及物流的功能体系,促进产业升级。第二阶段:精心打造自有品牌。再用5年的时间,重点扶植一批重点企业创响自有品牌,并以名牌为龙头,对全市服装产业资源进行全方位的优化整合,形成以自有品牌为主体,自有品牌经营、贴牌制造和加工有机结合的强大的服装产业联合舰队,力争销售额超过300亿元,使金坛市成为“中国服装产业名城”。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 丝绸纺织业 盛泽镇位于江苏省吴江市,东连上海、西濒太湖、北依苏州、南接浙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镇总面积118平方公里,其中镇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逾16万。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逾40亿元,财政收入4亿元,工业企业1100家,工业产品销售额130亿元。 盛泽是著名的丝绸之乡,丝绸生产与贸易历史悠久,早在明代中后期,盛泽地区就已成为家家以织绸为业的专业镇,先后形成了新杭、黄溪、盛泽三大绸市,全国各地的丝绸商人来此采购丝绸,呈现了“水乡盛泽市,罗绮走中原”的盛况;入清,丝绸业进入全盛时期,全镇织机总量逾万台,“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盛泽与苏州、杭州、湖州并称为中国的四大绸都。 改革开放以后,盛泽的丝绸纺织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形成了从种桑、养蚕、缫丝和聚酯切片、纺丝织造印染后整理服装、服饰的丝绸纺织生产链和从产品研制、开发、生产到市场集散、外贸、物流、信息配套的丝绸纺织产业网络,成为国内主要的丝绸纺织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和产品集散地。 丝绸纺织业是盛泽经济的支柱,占全镇工业总量的90%以上,产业特色十分明显。全镇有丝绸纺织工厂980家,总资产140亿元,其中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15家,500万元以上的300余家;年产真丝绸和仿真丝绸18亿米,占全国产量的1/10以上,真丝绸出口量约占全国1/6。盛泽丝绸品质优良,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早在上世纪初就在国际都灵博览会和巴拿马赛会上获最高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7个产品获国家质量奖,其中金奖3个,银奖4个。丝绸工业装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主要设备丝织机有3万多台,其中无梭织机2.5万台,绝大多数为九十年代先进设备,是国内无梭织机密集度最高的地区。盛泽丝绸纺织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邻近的江、浙两省十余个乡镇的纺织业发展,形成了以盛泽为中心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丝绸纺织板块经济。 近几年中,民营经济迅速崛起,大量民间资本投资丝绸纺织业,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1999年至今全镇民资投入总量超过100亿元,完成投资工作量56亿元,成为盛泽丝绸纺织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1998年规划建设的中国绸都纺织科技示范园总面积20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面积逾6平方公里,入园企业230家,总投资额逾50亿元。位于盛泽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是国内最大的丝绸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达139亿元,它是苏南、浙北地区主要的丝绸纺织产品集散中心,并幅射影响全国。 面对中国加入WTO和世界纺织产业转移的新形势,盛泽决心加快发展步伐,进一步做大做强纺织产业。目前,一批投资额超亿元、超十亿元的大型丝绸纺织工业项目正在实施中,它们将成为今后一个阶段引领盛泽丝绸纺织业进一步发展的龙头;在继续发挥中国东方丝绸市场集散、幅射功能的同时,将逐步完善纺织原料市场、纺机配件市场、服装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市场和电子信息平台;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合作,全面提升盛泽丝绸纺织业的品位;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把盛泽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丝绸纺织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 纺织印染业 湖塘镇是常州市武进区的城关镇,全镇总面积84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办事处,42个行政村,1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0余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3万人。2001年全镇完成GDP28亿元,经济规模和社会综合实力在江苏省乡镇一级中名列前茅,是江苏省“百强乡镇”之一,并两次获“中国乡镇之星”的殊荣。 湖塘镇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织造之乡”,纺织印染作为全镇的支柱产业和传统特色产业,在全镇占据重要位置。已初步形成了覆盖江苏、辐射全国且在国内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纺织工业基地,形成了灯芯绒、色织布、牛仔布三足鼎立,针织布、产业用布为补充的产品结构形式,其中依托传统纺织业建立的镇针纺织品市场是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纺织面料和色织布集散中心,是全国百强市场之一。 近年来,通过对纺织印染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调整优化措施,目前已形成纱、坯布、色织布、牛仔布、灯芯绒、印染布、针织物、毛织物、产业用布、服装辅料等系列产品体系,拓展并完善了纺、织、染、服装行业链。全镇现纺织企业2806家,其中95以上为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数达30965人次,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000余人。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目前我镇有各类纺织设备5万多台,其中引进喷气织机1200台,喷水织机124台,高档剑杆(毕加诺宽幅剑杆)200余台,高档经编机及整经机500台,国产中低档剑杆3.5万台,普通有梭织机1.4万台,其他各类设备近万台。每年生产各类纱30000吨,布90000万米,印染布5000万米,年销售超过1000万元以上企业29家,2001年度全镇纺织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00118万元,产品销售收入686116万元,完成利税40938万元,其中利润20096万元,纺织业总产值达309047万元,年出口创汇15000万美元,纺织及印染、后整理经济规模约占全镇工业经济总量的75%,其中近85%的产品销往国外。 我国加入WTO后为发展纺织业带来巨大的机遇,该镇确立了“立足我镇区位特点和产业优势,以加快发展纺织产业为重点,促进纺织业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不断提高纺织经济在全镇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的纺织工业经济发展思路和定位。并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通过政策引导和服务扶持,鼓励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及装备,提高企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和企业规模;二是充分利用湖塘较好的纺织工业基础,加快各类纺织业配套、中间交易市场的发展;三是培植龙头企业,延伸纺织行业链,建立高档面料及服装生产企业;四是重视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规划、建设好武进纺织工业园区、城西工业园区、鸣凰工业园区和湖塘印染小区、马杭污水处理厂、武进纺织工业园区的6万吨级污水处理厂,走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五是筹建创办湖塘纺织品产销合作社,通过为合作社成员提供生产经营所需的经济技术服务,发挥整体优势,提升湖塘纺织品牌,保护中小纺织企业利益,从而整合全镇纺织产业。江苏省海门市三星镇 床上用品-家纺业 海门市三星镇是江苏省百家名镇之一,全镇总面积30.32平方公里,总人口3.37万。三星镇以家用纺织、床上用品的生产和销售集散地著称,是远近闻名的绣品之乡。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全国近百家报刊和电视台对三星作过报导,被誉为华夏绣品第一镇。 以床上用品为主的家纺业是三星镇的支柱产业。2002年,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30亿元,家用纺织品业占80%以上,目前家纺产业已形成了多方优势。一是生产规模化。全镇拥有纺织企业307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2家,2家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全镇年产量达2520万件套。年销售额达50亿元。二是分工专业化。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加工、销售已形成专业分工,流水作业。三是设备科技化。据最新统计,目前全镇拥有各种专用设备共计10000余台套,拥有国内外最先进的床上用品生产线约35条。四是产品高档化。全镇拥有床罩、枕套、窗帘、被子等200多个品种,三星家纺已陆续加盟“华伦天奴”、“红豆”、“恒源祥”等6家国内驰名品牌。2个产品已获国家专利。28家企业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五是销售网络化。近几年来,三星绣品畅销全国各大、中城市,远销俄罗斯、罗马尼亚、匈牙利、南非、智利、阿根廷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在境外创办多家企业。据统计,仅2002年11个月,直接出口创汇额达1800多万美元,间接出口5860多万美元。 三星镇纺织产业有着十分优越的发展环境。近几年来,镇党委镇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先后投资总计约8亿人民币,建造了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叠石桥绣品城;6080平方米的绣品镇精品楼、名品广场;占地17亩的托运城;叠石桥商贸城;占地5.2万平方米的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占地15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原材料市场;占地5.5平方公里,3100多亩建设用地的省级示范工贸园区。现入园企业50家,投资5亿多元,年产值25亿元。同时,镇政府还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客户、客商落户三星,共创大业。在规范家纺行业企业的经营行为、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建立健全服务保障机构等方面,也建立了相应的监督和保障机制。 三星家纺业发展前景广阔。镇党委镇政府决心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为强大动力,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进俱进、开拓创新,做大做强家纺业。争取到2004年,家纺业产值超12亿元;工贸园区到2005年进区企业超80家,投资超15亿元,产值超60亿元;外贸出口超80亿元,市场成交额超100亿元,利税超20亿元,为中国纺织工业的健康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浙江省海宁市 纺织业 海宁市地处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南端,面积近700平方公里,总人口64万。经济发达、市场繁荣,是我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市)之一,连续三届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列全国第29位,是浙江省首批小康县(市)之一和浙江省出口贸易引进外资十县(市),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旅游之地、皮衣之都”之美誉。工业基础扎实,纺织产业尤为发达,一直占据着海宁市重要的经济地位。 海宁市目前拥有各类纺织企业14500余家,其中500万元及以上规模生产企业210家,企业遍布全市13个乡镇,其中:超亿元企业达到5家。主要产品涉及到经编面料、家用纺织品、羊毛衫、袜业、丝绸及其织品、牛仔布及各类服装,门类多、品种齐全,是目前海宁市最大的经济特色产业。年产各类装饰布6.5亿米、经编布12万吨、袜子35000万双、羊毛衫19700万件、丝3000吨、丝织品1000万米、纱7300吨。产品档次在国内同行中属中高水平。尤其是经编产业,由于在设备的数量和先进性上拥有绝对优势,已经成为全国同类产品的龙头。劳动力状况也日趋合理,全市纺织企业从业人员8万余人,其中科技管理人员占3.5%;在管理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占30%左右。一些企业的决策者们十分注重员工的综合素质,纷纷与一些大专院校合作,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并从全国各地聘请了一批懂技术、有经验的高级专业人才来参与管理自己的企业。 海宁市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顺应经济规律的选择,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通过精心培育和大力扶持,区域特色经济发展迅猛。尤其是近年来,通过引导技改投入,创建工业园区,兴办专业市场,举办大型经贸活动等,海宁市的纺织业无论是在发展规模上,还是在产业层次提升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已成为全市的一大特色产业经济。2001年纺织工业总产值140亿元,占全市当年经济总量比重的的39.9%,产品销售收入135.36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31.4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9.51亿元,上交国家税金3.2亿元。纺织业对海宁市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海宁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纺织业发展,把强化比较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重点之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纺织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为海宁市纺织业的迅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同时,海宁市委、市政府积极为企业搭平台,已连续二年举办海宁市家纺博览会,并决定以后每年举办一次家纺博览会,鼓励和推动产业的发展和层次的提升。 纺织产业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都是海宁市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为此,海宁市提出了今后纺织产业的发展目标:一、经过五年努力,到2007年实现纺织业产值250亿,其中经编业达到100亿元,家纺业突破100亿元。二,进一步拓宽纺织产品领域,延伸产业链。三、培育一批规模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层次的提升,力争用3到5年时间,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0家。四、在市场竞争中,开发创建海宁市纺织业的名牌产品、驰名商标,提升海宁市纺织业的竞争能力。浙江省平湖市 服装业 平湖市地处浙江省东北部,东邻上海市,南濒杭州湾。全市陆地面积53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070平方公里,海岸线27公里;总人口50万。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2年跨入全国农村经济百强县(市)行列,1995年被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首批小康县(市)。今年8月,平湖被列为浙江省17个经济强县(市)之一。2001年列全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百强县(市)第44位。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9.82亿元,同比增长18.6%;财政总收入7.2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66亿元,按可比口径,分别增长26.3%和2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26元,农民人均收入5364元,分别增长17.3%和13.5%。 平湖市服装行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快速发展于上世纪的九十年代。截至2001年末,全市已有1000多家服装企业,从业人员约有10.5万人。服装行业是全市的第一大支柱产业。200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3.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总产量2.15亿件,约占浙江省服装总产量的10%;实现利税9.5亿元,占全市利税总额的41.1%;服装出口交货值85亿元,占全市总额的80.7%。服装产品95%以上出口,主要到日本、欧美等56个国家和地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县(市)级出口服装制造基地。全市有19家服装企业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12家服装企业年产值超过1亿元。全市还有43家服装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5家服装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保体系认证。“亚鑫”、“悦莱春”系列服装是浙江省名牌产品。茉织华集团已连续七年被评为中国服装行业首强,是国内唯一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B股同时挂牌的服装上市公司。 平湖服装产品主要有职业服装、休闲运动服、仿皮服装、茄克棉上衣、羽绒服装、风(雨)衣、针织服装、女式时装等8大类。“耐克”、“迪桑都”、 “TOM TAILOR”、“Reebok”、“华伦天奴”、“LEE”、等国际著名品牌均把平湖市作为长期合作的生产制造基地。目前,服装面辅料产业也已形成相当的生产规模,已有仿丝棉、立绒、夹里布、面料涂层、面料复合、衬垫、拉链、钮扣、服饰线带、电脑绣花、印花等服装辅料系列产品。 近几年来,为了进一步改善服装行业的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通过制订平湖市建设服装强市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经济发展若干优惠政策的意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发展服装企业工业园,致力于培育行业龙头,加快推进服装强市建设,努力争创服装名城。为加大对服装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农药买卖合同示范文本
- 2025年储备粮购销合同
- 2025HJSMC劳动合同模板
- 印刷厂员工职业防护制度及保健措施
- 6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中数学必修4北师大版
- 第1节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人教版2012
- 8 中国当代诗二首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一语文版
-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2025-2026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说课稿(部编版)
-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陈涉世家》说课稿 新人教版
- 2025年体育场馆设施租赁与赛事运营一体化管理合同
- 棋牌室员工管理制度
- 新课标(水平三)体育与健康《篮球》大单元教学计划及配套教案(18课时)
- 建筑工人临时用工协议书
-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课程)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仪表安装规范以及验收
- 《观潮》课件.ppt2
- 人教版(PEP)小学英语_3~6年级_单词表(带有音标)
- 地下连续墙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北京17号线)
- 织造工艺设计指导书
-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专项综合练习题
- 鲫鱼的外形与内部解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