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自传.doc_第1页
好的教育自传.doc_第2页
好的教育自传.doc_第3页
好的教育自传.doc_第4页
好的教育自传.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的教育自传(2011-02-14 20:07:03)转载标签:杂谈分类:教育日志从生命诞生之日起,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生总脱不了“教育”之尘缘,不是“被教育”就一定是“教育”,父母的嘱咐、师长的教诲、身边人的言行、电影书本的熏陶、生活实践的感悟哪一样和教育无关?太多太丰富的内容,倒无法让人有序地书写自己的“教育自传”。身为教育工作者,更不敢贸然以专业的切口来解说自己的教育人生。但是师命难违,不得不静心检索自己的过往岁月,脑海中最先跳出“教育”这个字眼的,或是对我以后的教育人生有点影响的,倒是从童年记忆开始的点滴回忆。于是就任思绪信马由缰,挖掘印象中能被记忆的教育场景,来乱弹我对教育的理解抑或是我另类的教育自传。一、孩童时所经历的教育印象(一)复式班时的当堂作业小学一二年级,我是在村小下面的一个教学点上完成学业的。没有学校,只有一个柴草间作的教室,座位分成两边,中间是通道,一头是一年级,另一头是二年级。老师也只有一名,包揽了两个年级二十多位学生的全部功课。老师很是负责,忙教两个年级,但很能组织安排时间,不会让我们空下来。总是在给另一个年级讲课时,让我们抄生字、做算术或是自己读课文等事情给我们做;而在给我们讲课时,也预留相当的作业给另一年级。现在想来,复式班的每一堂课中,倒应了当下我们对课堂的要求“要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尤其是保证书面作业的时间”,因为教师分身无术,我就在这种不得不经常自己学习的环境下学会自主学习的。所以我忽然搞笑地想起,如果实在没有办法杜绝现在的老师课堂中“大量讲的现象”,那就给他一个复式班体验一下,呵呵,想讲都讲不了。(二)放学后的合作学习农村学校,尤其是70年代的农村学校,下午放学是很早的。父母们都在生产队忙着做农活赚工分,孩子们回家后便无所事事地到处撒野。没有了约束,一放学就把书包扔了,凑一块儿玩各种农家孩子玩的花样:玩镰刀、打弹珠、钻进草堆玩捉迷藏等等,要多野就有多野。老师看我们荒废时间,心疼得很,就想了法,让我们经常凑一起玩的三五个同学组成一组,放学后聚到某一位同学家中,相互背诵课文、听写词语、相互出应用题考对方等。老师呢,就挨家挨户地轮番检查我们是否认真执行。那时的孩子,纯真的很,断不敢想另外花样的,而且大家在一起学习,也很有趣,况且又有老师随时要造访,所以我们放学后的活动一直坚持得很好。虽然有时也难免凑在一起玩点别的花样,但学习的任务就在相互监督中完成得很好。用现在科班的话来说,就是所谓的“合作学习”。这段经历对我们每一个经历过的人说,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就在这种氛围中,我们相互逼促着背诵出了所有的课文,做了自己出的很多题目。后来我们这批孩子进入村完小读书,和别的孩子相比底子都是相当的好。(三)村小的每日晨诵三年级开始进入了村完小就读,记忆中,村完小的老师并没有教学点的老师棒多少,但是毕竟进入了正规的班级授课教学。印象中,最让我记忆的是每日早晨第一遍哨声响起时的情景,在操场上嬉耍的孩子迅速跑向自己的教室,一进入教室,便开始大声诵读课文,从第一课开始,一直背到老师来上课为止。老师上课经常不准时,我们有时背得多,有时背得少,背的课文就是语文书,所以背到后来,课文还没上完,但我们都会记忆和背诵了。每天这么背,也不觉厌烦,相反这样的场景还蛮有意思呢。现在回想起来,老师上的任何一堂课、讲过的任何一句话我都记不起来了,但是唯独记住了每日晨诵的情景。这样的经历告诉我,课堂上老师尽量少讲一点,因为对学生而言你讲的话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重要,这正好与张老师提的“声音停止,信息消失”的观点不谋而合。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青涩记忆初生牛犊不怕虎(一)第一次表演朗诵节目1985年我进入师范学习,9月初刚刚报到,师范里的班主任就通知我在迎接第一个教师节班级联欢会上表演节目,让我准备一下,我慌了。我不会唱也不会跳,那么可以做什么呢?我突然记起初中时全校朗诵比赛时,有一位镇上的女同学声情并茂朗诵高尔基的海燕时的情景,她的激情深深地感染了我。我想,我也要朗诵海燕。于是我经过精心准备在全班同学面前亮相了。我想,我背诵的流利度、我的感情渲染、我的身体语言绝对把我对海燕的理解表达出来了,但是我发现同学们都笑得前俯后仰。我非常纳闷。事后有位同学(后来是省普通话测试员)告诉我,是我浓浓的乡音把大家逗笑的。后来上语音课,我才知道了,普通话不仅仅是能让人听懂,还得区别前后鼻音、平翘舌音等。这在我的读书生涯中还是第一次提起和关注。我上小学时根本没有老师触及这样的要求,或者老师的普通话也不“普通”。这次“洋相”对我影响很大,让我意识我自己不仅要练好普通话,还得让孩子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小学,尤其是一年级就学好普通话。初生牛犊不怕虎(二)第一次公开课1988年,我从平湖师范普师毕业后被分入桐乡市濮院镇完全小学工作,报到校长室时,校长问我,喜欢上语文还是数学?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但是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语文。开始上课才一个多月,校长说要搞片教研活动,你开一堂课吧。我想了想,选择了识字课大小多少来去作为公开课的内容。说是代表学校亮相的片公开课,但当时没有磨课的概念,学校的老师们似乎也都没有在公开课前试教讨论的经历。在我认识中,准备公开课就是我一个人伏案桌前一遍一遍地写教案,写完一遍,自己试讲一遍,觉得不舒服不顺畅的地方再修改一遍,这样写啊说啊,说啊改啊,几天下来,我就在自己的书桌上堆上了厚厚的一摞稿纸。没有点滴的参考资料,也没人为你出谋划策,只有一本教本、一本教参和被我当作听课对象的镜子。一节课认识六个字,我苦思冥想教学设计,我在课内安排一年级学生根据预习儿歌自己拼读进行尝试学习,我引导一年级学生自己编排识字口诀记忆生字,我组织学生用同桌游戏的方式理解两个词之间的意思相反,最后我还编了藏有这些生字的儿歌让学生巩固与拓展可谓绞尽脑汁来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其实不仅是公开课,平时我也是这样关注孩子的学习能力的,比如我给每一种类型的课,像汉语拼音课、识字课等编排了预习儿歌,引着孩子能自己去学习。记得当时编的识字课的预习儿歌是“看看图画说说意,读读拼音记记形,组组词语想想义,音形义,要记牢”。我这么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初衷其实也没有什么理论作支撑。我只是想,如何让自己不那么辛苦和徒劳,不想自己成为那种一天到晚磨在教室里,时时事事盯着学生,但学生一放手却什么也干不了的老师。第一堂公开课下来,在听课的老师群体掀起了讨论,有老师评价“从来没看到过一年级就让学生自学”,也有老师说“一年级这样的高密度的课堂还真是少见”,当时有位校长感叹说,“如果这个班带上六年,那六年后这批学生一定不得了”。我感觉,第一次公开课能得到这样的评价是因为我把握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的方向是正确的,虽然引导的方法显得牵强了些,课堂的密度也偏高了些。初生牛犊不怕虎(三)第一次参加市级赛课说来也真是幸运,我还是赶上了教学争鸣的好时机,在我工作第二年的时候,县教育局教研室决定让所有的新毕业三年内的青年教师举行首届课堂教学大比武,并以此形成每年的惯例。学校领导听了我和我校另一位青年教师的课后,决定派我去参赛。参赛前,我真有点紧张,不知道上什么课,上几年级的课,又想到要和城镇学校的老师一起比武,莫名的心慌就袭上来。才工作第二年,也没出去听过多少公开课,只觉得自己缺乏了点底气。说真的,当时的我们是从来不看教育类的书籍的。想到这便决定还是临时抱抱佛脚吧。于是赛前的一个多月,我经常到校长室里找有语文教案的杂志拿回房间看(那时的学校连个图书室也没有,只有校长室的墙上挂着一些教育类杂志)。说真的,那时看杂志很有功利的性质,如关注教学表面的技巧与方法,比如我读到了如何在课堂上抓住课文的“全息元”实现长文短教,读到了李吉林老师在课堂上运用情景教学法等,还看到了各种设计巧妙的板书等。因为是第一次这么带着目的去涉略阅读,觉得收获颇丰。赛课了,十位赛课者是上同一篇课文,课文是提前一天抽签决定,有上古诗二首,有上十里长街送总理。我慌了,对于古诗,我心里一点谱都没有。幸运的是我抽到了第二篇课文。读了教材后,我马上想到应该紧紧抓住“灵车牵动着人们的心”这一课文的全息元来逐渐体会灵车到来前、到来时、到来后人们的心情,再辅助运用李吉林的情景教学法来营造课堂氛围:身着黑衣胸佩白花进入课堂,默默无语就在黑板上板书“敬爱的周总理永垂不朽!”,然后老师配着哀乐范读全文赛课前的一晚,我简直无法入眠,因为要考虑的东西太多太多,经常是躺下了又想到新东西,便又拿出教案稿再改。直到清晨才真正睡过去。第二天课堂上的效果也是出乎我的满意,有同学哽咽着读着课文,有同学当场流泪了。我觉得我成功了。也就凭着这一堂课,我调入了当时的梧桐镇小,现在的实验小学。对于这第一次赛课的经历,我真是很自鸣得意好长时间的。但现在想来,当时的我是多么的急躁与功利,多么的追求形式与表面的效果。其实我对于“语文课”到底要做什么并不清晰,对于课文中具体语言文字的关注又有多少呢?只是哗众取宠的形式在当时公开课还不多见才让我蒙混过关而已。如果要我现在再去上这篇课文,我是羞于拿这样的形式去唬人,只能自我解嘲“初生牛犊不怕虎”罢了!三、且行且思渐行渐远的成长足迹调入梧桐镇小后,那位曾说过“这个班如果带上六年后一定不得了”的校长成为我的新校长,他让我从一年级开始带一个班,带一个大循环。我非常感激他对我的赏识与信任,开始有所思考有所尝试地开展教学实践。(一)“读书仅次于拥抱”经常在记忆中不时地闪现村小读书时每日晨诵的情景,每每想起,总让我沉浸与感动。一日又在报上读到“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影响而言,读书仅次于拥抱”的观点。于是我决心每天拿出时间来安排晨读。有学生必读课外书的自读,有老师推荐书目的共读,也有师生一起交流刚读到过的妙文佳篇更多的时候,是我给学生读,我决心一学期至少读一整本书。早晨读书的时间,是我觉得教室中最宁静的时刻,最幸福的时刻,不知不觉中我们读了很多很多的书,有童话、有小说。在这过程中,我们才真正体会自己是个读书人。在读书过程中,我还引导学生在我们自己命名的读书笔记本三言两语本上做摘抄写心得以备交流,就这样,师生一起读书,一起相互交流读过的书目以及读书的体会与收获,不知不觉中,孩子们都爱上了看书,并以读书为荣。到了六年级,有的学生阅读的书连老师也觉得生涩难懂了。最有意思的是,当时桐乡市图书馆就在学校附近二三百米处,每轮到教导处通知我代课,我觉得没什么内容可做,就自作主张将学生排好队后带入图书馆,将这五十多个孩子放入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让他们被众多类型的书包围起来,他们被图书馆安静的氛围所感染,再想捣蛋的孩子也会手捧书本阅读的,屡试不爽。我不知道当时学校行政是怎么看待我这样的做法,只是孩子们确实都很盼着我带他们去图书馆。(二)“无心插柳柳成荫”一直不喜欢僵化的急功近利的语文教学。我理解的急功近利的语文教学,就是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讲什么,反反复复地讲,反反复复地练,否则一概不触及,怕浪费时间。我总觉得这样的语文目光太功利短浅了,只会泯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只要兴趣丧失,就肯定学不好语文。所以在课堂上我尽量少重复讲,少低效地练,每篇课文在保证精读精讲精练之余,我都会腾出一定的时间结合课文内容与表达的特征安排适度的延展与补充,如拓展阅读、小练笔等,有时在课前,有时在课中,有时在课后,然后与课文联系进行赏读、比较等;我布置学生每天看新闻听新闻,并在每节语文课上安排五分钟轮流进行新闻速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评点人生;每个节假日我的语文作业就会突破常规作业本的范畴,如布置采访调查、合作编排专题手抄报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有时我还会拿出一整节的课让学生演讲或辩论,如上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开展辩论赛人是否当以慈悲为本,既加深理解与运用,又通过辩析悟理事实也说明,这样的语文才是丰富灵动并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跟踪这批孩子的学习后劲,我感觉这样的语文教学之路起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我并不着力教孩子应付考试,但六年后,这批孩子参加全市小学生毕业考试成绩在全市遥遥领先。再三年后,全班有二十多位学生考入桐乡市高级中学,这可是史无前例的。录取通知书拿到后,很多学生与家长都以第一时间告知做小学教师的我,让我一起分享喜悦。(三)“于无路处闯路”关于这个话题还得从我第一次接触教科研说起。1996年,学校立项了浙江省规划课题小学生心理行为主动适应性教育研究,省级课题在当时桐乡数一数二,全省也不多。我们在杭大老师指导下,规范研究过程,举办开题论证、成果展示、结题鉴定等活动,为很多科研还未起步的兄弟学校作了示范。鉴定会上我代表课题组开课、汇报、答辩,受到中央教科所潘仲茗等专家的一致好评。这虽然是我第一次接触教科研,但是起点和规格都很高,使我的教科研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我也悟到了教科研就是应该“于无路处闯路”,以“问题解决”的方式来突破现实教育教学的困顿。我开始关注并直面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疑难杂症,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选题来进行研究以实现自我突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习的自主体验”一直是我的教学主张。但是如何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从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入手开展小学语文体验式学习研究、提高小学生作文兴趣的实践研究、小学生教材习作生本化的研究等省市级级课题研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注意:激活积累,体验新知融合;先学后教,体验自读自悟;主题研究,体验沿波溯源;总结评价,体验后续延展。教材很厚重,但有时真不是很重要。我还特别关注学生体验式的课外阅读指导。在引导上我努力做到:多方开掘渠道,培植阅读兴趣;适时课内指导,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系列,丰富阅读内容;构建评价体系,展示阅读成果。这套指导方法还为全校性推广阅读考级活动推波助澜。在作文教学上,我直面习作对广大师生带来的苦恼与困惑,通过片断速描、随笔作文、活动作文等方法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通过调查发现,学生都不太喜欢写教材习作,老师也不喜欢教教材习作,特别是作文公开课,鲜有教师拿教材习作开刀的。因为教材习作往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甚远,实在是枯燥无趣。为使教材习作与学生实际相融合,我和我校的老师们一起开始了对教材习作命题生本化的研究,以解决学生“想不想写”、“会不会写”的问题,以努力突破当前作文教学的瓶颈。我坚持“以科研引领教学,以课堂实践理念”,并努力将实践与反思结合、课堂与研究同步,在语文教学中作实实在在的探索。结合研究实践,我在省市级研讨活动中展示观点、剖析讲评,如嘉兴市“南湖之春”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我以研究性学习为抓手,组织学生找小课题,做大研究,体会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品质;在送教下乡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为桂林设计网页”这一大问题背景,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桐乡市小学教育科学成果推广会上,我以体验性活动为载体,由学生演田老师讲故事,设计采访田老师等活动成功上了老师领进门一课;在江浙沪三地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我执教嘱咐,在对教材进行剪裁、重组的基础上,实施板块研读,通过读图画、读事件、读眼神等板块,来读懂母亲眼睛中无声的嘱咐,学生耳听、眼看、口诵、手写、脑想,实实在在,全频道运作,把对学生精神生命的全面关怀体现到课堂教学中去,真正让学生体验了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