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好友发表的书法讲座笔记.doc_第1页
人人好友发表的书法讲座笔记.doc_第2页
人人好友发表的书法讲座笔记.doc_第3页
人人好友发表的书法讲座笔记.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法的点划与结字,犹如用布料与裁衣。没有楷书的功底,就没有行书的气韵。 “书法家”是个尊称,不可自用,今天的所谓“书法家”已经大大贬值。关于悬肘悬腕问题,古人云:“好书臂肘须齐运,不是偏将腕举高”,不必走极端。写对联大的字应悬肘,中楷以下的字则不必。写小行草不提倡悬肘,不相信古人写小楷是悬肘写的。坐着写更不宜悬肘。写字要入静、放松、安详。古人云:执笔如处子。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时,字肯定写不好!中国古代书法家长寿者不少,但那时没有“专业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心不厌精,手不厌熟。当今练习书法已鲜有“熟”者。工楷难写,写者日寡。费新我曾说:楷书难有飘扬感,草书难有庄重感。琴棋书画,书法是和中华传统国学一脉相承、触类旁通的。当年的京剧名家余叔岩、奚啸伯的书法也相当了得,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也是个京剧名票,不少画家都是书画齐名。过去只有文人方可为墨客。今人临帖只习其字而不求甚解,是极大的悲哀。赵孟頫说“朝方执笔,暮已成家,可鄙!”字的笔划和结体顾此失彼,不熟练之故。初学者要不厌其烦地练习,要耐得住寂寞。当下行草为流行书风,也是积习难改。画大马难,画鬼魅容易。写楷书想蒙混过关不易。要学会用大笔写小字,不可用小笔写大字,人为地制造飞白。楷书不用或少用飞白,行书需要但勿强求。写楷书时墨要浓些,写行书时墨要淡些。行书在一定意义上讲是楷书的快写。练习书法忌讳“望字生意”,没有楷书功底的草书显得狂野、散漫。即便写“龙”“虎”一类的字也不可发疯犯狂。至于字与字之间的间距,实为下意识完成。所谓“正书”,是指篆、隶、楷三种书体,今多指楷书。楷书的黄金时代在唐而非晋。楷法无欺,谁都骗不了,即便是不懂书法的人也能看得出好坏。如今真正能做到“工楷”者甚少。楷书各体均以方笔为主,见棱见角,赵体圆笔较多。真正的书法家必然是学者,文人则必为墨客。欧阳询的文章更胜其书,所著艺文类聚最负盛名。对书法家的要求是“先文后墨”,著名学者陈省身临终前曾以未精书法为憾事,李苦禅大师临终前六小时还在临摹孙过庭的书帖。对汉字应有敬畏之心,保持严肃性、可读性。不要有意求变化或有意求“整齐”,譬如写这样的句子:“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十一个字不可追求十一种变化,应任认其自然。古典文学为书法之沃土。于右任写过“不可随处小便”,被人改为“小处不可随便”后竟被认可,故书家不写俗词。现代派书法受日本人影响,狂放不羁,实为异变。要有书卷气,不可有霸气、野气、俗气和火气。提倡所谓“阳刚之美”,文雅缘何不美?书法很难做到雅俗共赏,没有所谓“流行书法”。欧柳颜赵的书法很难“俗”,要明了“唯俗不可医”的道理,善读可以医愚。书法被认知的周期很长,有如梵高的画及杨宝森的老生腔。孙过庭说:“活时凭幅增价,死后人亡业损”;苏东坡的书也只有行家才能赏悟。一些误区:学书时不要把书法大字典当作最权威者。所谓“常欲使力透纸背”,是书写时的想法,笔力沉重,不可错误领会。硬笔书法的范围较宽泛,钢笔、铅笔、圆珠笔、粉笔等均是。蔡邕曾指出:毛笔因软而奇怪生焉。其奥妙就在于软。硬笔不软,怪从何生?鲁迅曾言硬笔一定会战胜毛笔,是强调其实用性。提倡硬笔,但应从毛笔练起。硬笔字好而毛笔字很差者众,而毛笔字好硬笔字很差者闻所未闻。庞中华的硬笔属于通俗书法,乃应运而生。毛笔功底弱,故生硬且俗气。学硬笔书法也不要学今人之帖,应该临写古人之毛笔字帖,如赵孟頫的道德经等。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不是唐太宗所定。往往“大家”并无特色,无风格;梅兰芳正因无特色,才处处无懈可击而成为大师。所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等言论,其实都是陈词滥调。“有特色”实为缺点,掩盖了不足。中庸之道才是不左不右的金光大道。狂妄的南齐人张融曾说:“不恨臣无二王之法,恨二王无臣之法”,而“张法”如今安在?有人说王羲之之书妩媚,实为刚柔相济。梁武帝曾以“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称赞王羲之的书法。以王审视颜,稍显粗野;审欧,稍显板滞;审赵,则略显圆熟了一些。习字要讲究“杀得进墨”,不可漂浮。楷书要有飘扬感,而草书也要有庄重感,快慢结合,既飘扬又庄重。古代书法家最不事张扬,以含蓄为美。写草书不可太慢,否则会失去气势;飞白亦应渐现,不可刻意制作。严格地讲,“行楷”并非是一个书体,是过渡性的,即从楷至行。以楷为主,有行书意,是为“楷行”。顺序是:楷书楷行行楷行书。行楷甚是可爱,既严肃有活泼;行书则以活泼为主,庄重为辅;行楷则兼而有之。当今写行楷的人越来越少,皆因必须有楷书和行书功底者方能写好。行楷的字体可大可小,但不可参差过重、差异太大,难在必须有楷书的基础。楷书不好的人写不好行书。行书有它的随意性,但又忌讳重复,诸如“雁不双飞”等。学习魏碑应从唐楷入手。东晋以后,才子南移,北方重碑而南方重帖。崇碑者古拙、庄重,以张猛龙碑等佳作为代表,后逐步被唐楷所代替。欧阳询则是南北结合的代表。至清代魏碑再盛,提倡者多为文学及帖学的至高者,如包世臣、康有为、赵之谦等人。康有为晚年反为提倡魏碑而忏悔,称“再读书竟又当尊帖矣”。学碑学不好就生硬,学帖学不好则流俗,学习古碑也要择善而从,还是碑帖结合最为妥当。临楷书帖时可以边写边停下来对照,临行草书帖则不可。关于章法:行书章法的复杂性大于楷书,行草的力度源于楷、隶、篆书的基础。一般而言,草书章法的功夫占整个作品的40%,行书为30%,楷书则为20%。楷书写多个单字都相同,功夫可以,但行草则相反,情绪波动是草书的天性。关于临帖。节临需要重点重复,通临则是通篇全写。只求“通”而不深入琢磨是为抄。写字讲究“先死而后生”,即“死”临帖,临到酷似为最佳。心无旁物,习字为要。练习书法,积习难改。如书写姿势、临帖习惯等。在错误上重复,就是巩固错误,成人的审美观很难改变。孙过庭在书谱中谈到书法要素时,涉及条件、身体及心情等等,最后才提到笔墨。所谓“纸笔相发”得心应手,并不是非用好纸好墨,而是说必须熟悉笔和纸的性能。笔墨不称,效果必差。清人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过一段话:“废纸败笔任意挥,往往得心应手;一遇精纸佳笔,正襟危坐,公然作书,反不免思遏手懵”。一切艺术都是美的,一切美的不一定是艺术。书法是高于艺术的一种较为宽泛的学养。书艺为“技艺”,书法不是纯艺术,但包含了深刻的艺术内涵。人云“书法是无形之音乐,有形之舞蹈”。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