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出口贸易现状.doc_第1页
中国进出口贸易现状.doc_第2页
中国进出口贸易现状.doc_第3页
中国进出口贸易现状.doc_第4页
中国进出口贸易现状.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进出口贸易现状近年来, 进出口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发挥了扩大需求规模与优化资源配置的双重功能, 对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进出口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进出口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基本功能是扩大总需求, 通过扩大进出口贸易规模和净出口, 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快速增长, 并间接增加国内就业与税收。同时, 一国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 参与国际分工, 扩大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出口、增加比较劣势产品的进口, 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和利用率, 最大限度地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进口与出口结构上的不同, 使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发展又具有资源转移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功能, 即通过初级产品和一般加工产品的出口和投资品的进口, 实现国内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的间接转移, 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化进程, 进而推动经济增长。进出口贸易的需求功能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现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现状从发展历史、贸易结构。及评价和未来展望等方面作以下分析发展历史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改革开放之前进出口贸易的需求功能较弱, 以资源配置功能为主。2003年至2010 年期间, 进出口贸易的需求功能逐步增强, 但资源配置功能依然占据主导地位。2004 年以后进出口贸易的需求功能大幅度增强, 资源配置逐步成为次要功能, 出口作为重要需求因素, 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之一。( 一) 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的演变情况。改革开放之前, 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际环境限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相对较慢, 进出口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需求作用十分微弱。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进出口贸易规模的快速扩张, 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出口占GDP 的比重大幅度提升, 分别从2003年的9. 8% 和4. 62% 提高到2010 年的49.03%和25. 72%, 进出口贸易作为需求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大幅度增强, 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需求因素。( 二) 出口在总需求中的变化情况。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和消费等国内需求拉动的, 出口作为需求因素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很弱。2003 年以后, 随着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 出口在总需求中的比重从2003年的7%大幅度提高到2010 年的24. 2% , 投资在总需求中的比重也从2003 年的27. 92% 大幅度提高到20102 年的39. 06% , 消费占总需求的比重则从2003 年的65. 08% 下降到2010年的36. 74% 。从需求因素的变化看, 改革开放以后出口和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大幅度增强, 而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相对下降。需要注意的是, 总需求的结构变化, 特别是投资与消费比例的相对变化, 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后,消费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提升引发产业结构提升的结果。但出口所占比重的大幅度提升说明, 在经济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过程中, 出口作为重要的需求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大幅度提高。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结构转变及其资源配置功能除需求功能处, 进出口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是实现资源从农业和轻工业向和重工业的转移。进出口贸易的这一资源配置功能在改革开放前尤为突出, 改革开放以后相对弱化, 但仍是我国资源再配置的重要渠道。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进出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其需求功能不断增强, 但其资源配置功能对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工业化进程仍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从出口商品结构看, 1978 年以后初级产品、特别是农副产品出口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 同期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快速增长。从进口商品结构看, 生产资料和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在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再次出现大幅度上升。进出口贸易结构的这一变化表明,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进出口贸易依然具有很强的资源配置功能, 但被转移资源的行业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 ( 1) 初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的大幅度下降说明, 进出口贸易的资源配置功能已从改革开放前主要依靠初级产品出口创汇、进口生产资料的模式, 逐步转向制造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的资源转移, 通过一般加工产品的出口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 实现资源从一般加工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 ( 2) 在改革开放前期, 为满足生产资料进口的需求, 初级产品和轻纺产品出口仍具有很强的创汇功能, 但随着农业和轻工业的快速发展, 农副产品和轻纺产品的短缺现象逐步消失, 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初级产品和轻纺产品出口除了创汇之外, 很重要的作用是解决国内市场需求不足问题。进出口贸易在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进出口贸易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进出口贸易的资源配置功能, 将国内资源转移到工业领域。贸易结构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变化我国进出口贸易经历了年汇率体制并轨至年加入等重大事件, 发生结构变化的可能性较大本文构造断点内生的检验模型并通过仿真产生检验统计量的临界值, 检验至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月度数据序列结构变化、讨论国际贸易环境和贸易政策变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影响结果表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口序列并没有发现结构断点出口额序列是分断趋势平稳的, 比较集中的结构变化断点发生在年中期, 其它断点分别发生在年月、年月和年月它们与相关的重大事件对应结果说明我国出口贸易是由国际贸易环境决定的内生增长过程而贸易政策对进口贸易有持续性影响, 即进口贸易是外生增长过程关链词数据 下面以表格形式展现一下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行业间 2010-2010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 金额单位:亿美元201020062007200820092010总值7619.539689.7812204.5614306.9312016.1215777.80初级产品490.39529.25615.47778.48630.99817.17 食品及活动物224.81257.22307.51327.64326.03411.53 饮料及烟类11.8311.9313.9615.3016.4119.06 非食用原料74.8578.6291.54113.4681.56116.02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176.21177.76199.44316.35203.83267.00 动、植物油脂及蜡2.683.733.035.743.163.56工业制成品7129.609161.4711564.6813506.9811385.6414962.16 化学品及有关产品357.72445.31603.56793.09620.48875.87 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1291.261748.362198.942617.431847.752491.51 机械及运输设备3522.624563.645771.896733.255904.277803.30 杂项制品1941.912380.292968.533346.062996.703776.80 未分类的其他商品16.0923.8821.7617.1516.4514.682010-2010年中国进口商品结构 金额单位:亿美元201020062007200820092010总值6599.537914.619561.1611325.6710059.2313956.96初级产品1477.101871.412429.783627.762892.024325.56 食品及活动物93.8899.97114.97140.50148.24215.66 饮料及烟类7.8210.4114.0219.2019.5424.29 非食用原料702.12831.641179.091672.081408.222111.18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639.57890.021048.261691.091239.631887.04 动、植物油脂及蜡33.7039.3873.44104.8876.3987.40工业制成品5124.096044.727128.417703.117163.539622.72 化学品及有关产品777.42870.791074.991191.951121.241496.36 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811.59869.601028.671071.591077.321311.13 机械及运输设备2906.283571.084125.084419.184079.995495.61 杂项制品608.72712.95875.04976.19851.921135.26 未分类的其他商品20.0820.3024.6544.2033.06184.37地区间2010-2010年中国出口分国别(地区) 金额单位:亿美元201020062007200820092010总值7619.539689.7812204.5614306.9312016.1215777.80亚洲3664.314558.365680.116632.955685.977320.66 日本839.92916.391022.711161.34979.111210.61 韩国351.09445.26561.41739.51536.80687.71 中国香港1244.811553.851844.321907.431662.332183.17 中国台湾165.50207.35234.58258.78205.05296.77 东盟*553.71713.14941.791141.431062.971382.07 新加坡166.33231.85296.38323.00300.66323.48非洲186.83266.90372.90508.40477.36599.58欧洲1656.372153.722878.823428.912647.343552.04欧盟*1437.121860.012451.922928.782362.843112.35 英国189.77241.63316.58360.69312.77387.71 德国325.28403.16487.18591.74499.20680.47 法国116.40139.10203.26233.04214.60276.54 意大利116.91159.73211.72266.09202.44311.41 荷兰258.77308.61414.13459.10366.82497.06 俄罗斯132.12158.32284.89330.05175.14296.13拉丁美洲236.83360.29515.43714.77570.96918.21北美洲1746.772191.372521.842741.792385.683058.61 加拿大116.54155.17193.97217.89176.75222.17 美国1629.002034.722327.042522.972208.162833.04大洋洲128.87160.10211.05258.63249.32330.23 澳大利亚110.62136.25179.94222.38206.46272.262010-2010年中国进口分国别(地区) 金额单位:亿美元201020062007200820092010总值6599.537914.619561.1611325.6710059.2313956.96亚洲4415.405255.046199.037026.576034.528346.10 日本1004.521157.171339.511506.511309.381767.07 韩国768.22897.791037.571121.621025.521384.00 中国香港122.27107.87128.16129.2387.12122.58 中国台湾746.84871.091010.221033.40857.231156.94 东盟*749.99895.261083.691169.741067.141545.69 新加坡165.16176.69175.19201.35177.97247.10非洲210.63287.74362.83560.02433.30669.52欧洲964.471148.581396.841680.961621.672178.94 欧盟*735.95903.191109.601327.001277.581684.77 英国55.2665.0677.7795.5578.77113.04 德国307.24378.79453.93558.35557.64743.41 法国90.09112.79133.42156.40130.20171.44 意大利69.2686.03102.10116.47110.20140.11 荷兰29.2636.5149.2853.0151.2264.77 俄罗斯158.91175.54196.77238.25212.83258.36拉丁美洲267.75341.89510.68719.09644.44912.47北美洲562.67669.24803.97942.09895.141169.79 加拿大75.1176.67109.80127.32120.26148.87 美国487.26592.09693.79814.40774.431020.38大洋洲180.07213.21284.25401.61426.12657.59 澳大利亚161.86193.20258.52374.19394.39608.66下面以日本为例介绍一下中日贸易结构及其变动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变动2005-2010 年的数据。日本对华的机械与运输设备出口比重有所下降,但始终保持在50%以上;工业制成品比重则由26.43 稳步下降至15.93%,年均下降0.88%,意味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使日本工业制成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有所下降。化工产品的比重在2008 年时为5.99%,此后有较明显的上升,2010 年后保持在约12%,统计期间的平均值为10.66,这可能是由于中国的化工行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象,为日本的出口提供了市场空间所致,同时日本对华的机械与运输设备出口也由2008 年的5.31平稳上升至2010 年的9.64%。中国对日出口的结构中,综合制品的年平均比重最高,为41.67%,但其变动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8-2010 年基本保持在45%左右,而自2000 年起则有比较明显的下降,2010 年的比重为33.69%,较2008 年低11。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较为稳定,平均为12.31%;而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机械和运输设备的比重由2008 年的7.64%快速上升至2010 年的37.44%,增加了约4 倍,其比重平均每年提高2.48%,该类商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显然值得持续关注。占中国对日出口平均比重较小的是食品与鲜活动物(11.21%)、矿物燃料和润滑油(4.91%)、不可食用的原材料(3.35%)及化工制品(3.18%),其中前3 类商品所占比重由31.72%降为11.84%,体现了中国的产业结构高度化趋势。评价展望由于对外贸易结构内在的异质性演化特征,导致尽管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量、以及近年来贸易顺差总量均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但是在不同分类水平上各种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量和贸易余额发展态势却不尽相同,各种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呈现典型的非均衡发展态势。一方面,虽然目前中国外贸依存度持续提高,但是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却并不高,其原因在于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发展水平偏低。具体而言,虽然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出口结构得到了持续优化,工业制品在全部产品中所占比重大幅上升,目前工业制品已经取代初级产品成为中国出口结构中的主打产品。但是从贸易方式来看,由于目前中国工业制品的对外贸易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受要素禀赋特征和技术水平发展所限,国内企业出口的工业制品中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处于跨国企业在其全球产业链附加值创造能力最低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这种生产模式既使得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非常有限,也使得中国产业结构被锁定在低水平发展阶段难以有效升级。另一方面,为满足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贸易发展,中国进口结构中初级产品以能源和原料为主,工业制品中以中间产品和机器设备为主。“奖出限入”的出口导向型贸易发展模式严格压缩消费品的进口,导致消费品在进口结构中所占比重很小,这与出口导向的国内产业结构发展模式一起限制了国内需求的增长。而内需不足导致主要依赖于外部需求的国内产业一旦遭遇外部需求的负向冲击或波动幅度加剧(如当前的全球经济萧条) ,就会通过进出口极大地影响其持续发展,从而将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周期波动引入国内、破坏国内宏观经济的平稳均衡发展。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进出口贸易结构的非均衡发展根源于国内产业生产结构和消费者需求结构之间的非合理性发展。其原因在于: 中国经济正在逐步完成通过外向型政策创造比较优势到依靠大市场培育的规模经济和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条件形成的自发的比较优势这一转变。国内大市场培植的规模经济进一步巩固并强化了比较优势, 形成了中国参与国际贸易越来越强的专业化分工格局。就调整贸易顺差的短期措施而言, 进口政策不取决于中国的进口意愿。这一点在中美贸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美国是中国最大的顺差来源国, 从近几年的贸易数据来看, 中国对美国只有生物技术和武器是贸易逆差。中国对这两种产品的进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出口政策。而外部需求取决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在外部需求短期内不出现大波动的条件下, 出口需求不会大幅度下降。从中期因素来看, 研究表明汇率小幅升值对于改善贸易顺差的作用有限。从贸易顺差调整的长期因素来说, 外贸企业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