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吴梅词学通论.doc_第1页
读吴梅词学通论.doc_第2页
读吴梅词学通论.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吴梅词学通论关于“意内言外”和诗词之辨关键字:意内言外 诗词之辨摘要:吴梅是清末大词论家,本文就作者的意内言外和诗词之辨谈下读后的感受。 吴梅(18841939)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字瞿安,号霜厓,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吴梅一生从事戏曲及其他声律研究。主要著作有顾曲麈谈、曲学通论、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南北词谱等。又作有传奇、杂剧十二种。吴梅在第一章绪论中第一句话就是:“词之为学,意内言外。”在徐培均的序中对此作出了阐明:“意内言外一语,始见于说文解字九篇上,词,原作从司,言;段玉裁从训诂的角度解释说:“有是意于内,因有是言于外,谓之词。张惠言是经学家,以治易的方法治词,不但认为意内言外之词有如段玉裁所说的摹绘物状及发声助语之功能,且从章学诚文史通义所说的易之象,诗之兴也,得到启发,认为词可以比兴寄托,表达深美闳约之旨。吴梅深信此说,故在绪论中首拈意内言外之义。”(吴梅词学通论)况周颐蕙风词话说:“作词要句中有意。作词不拘说何物事,但能句中有意即佳。意必己出,出之太易或太难,皆非妙造。”况周颐在词的“意内言外”上说的更进一步,谈了内意蕴含的程度,太易就会味同嚼蜡,太难又晦涩难懂。赵叔雍填词丛话说:“作者往往于完篇之后,自以为俊语名章,而他人读来却患其索然无味,此作者不能以情馈之读者之弊也。慧心所托,读者乌能无动于中乎?”赵叔雍认为,就算作者觉得自己的文章整篇都是妙语珠言,如果没有内意,别人读得时候也会觉得索然无味。这是因为作者不能以情动人,如果把自己的一片慧心寄予诗词作品中,读者又怎么可能感受不到呢?所以他在这里着重强调了词的一项重要功用,就是是否能打动读者。 西方语言学界也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即语言是语音跟语意的结合,可是认知是无限的,而语言是无限的,这就决定了人们永远不可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造成了不同的人看同一部红楼梦,会有不同的结论。这也就是所谓的意内言外的现象。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说欧阳修蝶恋花的上半阙:“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全是景致描写,无一处描写主人公的心境,可是作者正是通过这种有意为之的景致描写来衬托主人的心情,达到“兴”的目的:一连三个深字,写出了一入侯门深似海,身不由己的感叹,帘幕无重,又是身在深阁后院,命运不由自己把握的感叹,一个“游冶”、一个“章台”,即点明了女主人愁从何来。此词即深会了段玉裁所说的语言摹绘物状及发声助语的妙用。那么这么说,直抒胸臆的豪放派词是不是就没有这种意内言外的味道了呢?当然不是,比如说苏轼的一首水调歌头:“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词中描写的是一白头翁乘舟破浪的景象,看起来全然写景,其实当时作者被贬黄州,借此词直抒胸中浩然正气。可见婉约与否并不是区分诗词是不是意内言外的标准。吴梅又从艺术风格上把词跟诗、曲作了区分:“调有定格,字有定音。”“作词之难,在上不类诗,下不类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间。要须辨其气韵。大抵空疏者作词易近于曲,博雅者填词不离乎诗。浅者深之,高者下之,处于才与不才之间,斯词之三昧得矣。”吴梅又在此举了几个词牌,来说明诗,词,曲的不同,比如说生查子,从格律上说是“中平中仄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举一首诗词莫辨的词就是“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很难说这是一首诗还是一首词。所以吴梅说这样的词恐怕和五绝诗没有什么不同。再举一个例子就是小秦王,格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举一首词“水拍江堤没软沙,菰蒲深处钓鱼家。罾头免得黏风絮,船尾依然带落花。”这简直就是一首七绝诗了。至于曲词的区分,因为曲有俗字,所以区分起来倒不是什么难事。邵祖平词心笺评:“考词之为词,虽从诗而来,实不似诗。譬如淄澠皆水,惟易牙能辨其味,文学欣赏,故以知其味为先也。诗可言政治之得失,树伦理之楷模,有为而作,不求人赏,常有教人化人之意,故其言贵具首尾;若词则不然,不及政治,不涉伦理,无所为而作,引人同情,能写一时瞥遇之景,游离之情,从不透过历史议论,且不必成片段具始末,盖文学中最懂心入味者也。”邵祖平在这里从诗词功用方面对两者做出了区分:诗起到的是政治教化伦理楷模的作用,而词起到的就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作用。比如说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即有鲜明的政治讽喻意味。王国维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王士祯在花草蒙拾里以晏殊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例以说明诗词的区别,认为 “花落”与“燕归”是景物,“无可奈何”与“似曾相识”是主体的感受。作者通过客观景象寄予了主体的主观感受,寄托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 吴梅是大词论家,一本词学通论可谓是字字珠玑,由于本人浅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