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经典的意义张百松纵观2000多年的经学史,大儒名家层出不穷,学派学说百家争艳,但也正因为如此,经学史上的很多问题存在很大的分歧,比如经学史所要研究的经典究竟包括哪些?这些经典的产生、传承、分合、演变究竟什么样子?至今仍然在争论当中。 从元朝开始,四书被选为科举的必读书。其中的论语和孟子,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而大学和中庸却比较生疏。大学和中庸原本只不过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而已,并没有特别尊崇的地位,中庸在汉代,已经出现了单行本,而大学一直到宋朝才开始出现单行本。 大学中讲述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倒过来说同样有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段话说的就是一个人要去追求知识,去考察世间万物,然后可以修身,就可以齐家,推广开来就可以治国。现在很多人批评“修齐治平”的学说,认为这个学说把个人行为直接上升到一个社会或者政治学中国家的位置。这是对经典中“国”的误解,经典中的“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而是先秦时期的小邦国。一个小邦国的面积一般不会超过一个县的面积,国民彼此间都有血缘关系,一个邦国得到治理天下就太平,这里的“天下”也不是今天全球的概念,一而是由诸多的邦国所构成的一个文明范围的概念。如果因为对它的误读而认为它的意义已经不适合于现代,只能说阅读者还没有进入到经典的生命里,或者经典没有进入到阅读者的生命里,两者还没有交融为一。 对于经典,从古至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在现代社会中,有人对经典产生了误解。比如大学里有句话是:“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有些房地产商人,就把“有土此有财”作为自己行为经典的解释,拿到土地就能赚钱,赚了钱就有用。这是真正理解了经典吗?不是,因为紧接着后面还有两句话:“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所以只将“有土此有财”单独拿出来是对经典的断章取义的解释。虽然可以在经典中找到一两句让你心安的话,但再往下读一到两行,马上就会击破这种幻想和误解。穷理正心,修己治人 读书笔记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名句,这句话就出自我国古代传世经典大学。自宋朝以来,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一并被称为四书,由大学者、大思想家、大儒学家朱熹亲自注释,成四书章句集注,可见它的国学地位。大学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儒家经典,被誉为四书之首。然而,就是这样一部重要的名著,它的篇幅却非常短,分经和传两部分,经一章,是基本观点,有205个字,传十章,是对经的解释和阐述,有1546字,全书共1751字。从字数上看,这是一本“小书”,然而,就是这千余字的书籍,确实一本极其深刻的“大书”,理解起来需要大智慧、大阅历,实属不易。下面我只能对这本书作浅显的介绍和分析。在这之前,我想先阐述一下我对包括大学在内的传统书籍的态度。其实这个态度非常简单也非常明确,借用毛主席的话:提出封建性的糟粕,吸取民主性的精华。做到实事求是,具体分析,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大学是春秋末年曾子所作。曾子作为孔子的门生,创造性地继承了儒家学说,特别是极大地发展了其中“孝”的部分,成为今天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部分,是我们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他所提倡的“孝”,自秦汉时期就已反响强烈,战国策?燕策中说:“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吕氏春秋、盐铁论、汉书等史籍都对曾子提倡的“孝”有记载。唐朝的皮日休曾说:“曾参之孝道,感天地,动鬼神。”正是基于曾子的这种影响,他的社会地位和谥号越来越高,直至元代,他被封为“宗圣”。这种孝道在大学中也有体现。比如第三章“为人子,止于孝。”就是告诉我们,为人子女最大的善举和美德就是尽孝。这种思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4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无不孝敬父母、赡养老人,并且推及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对国家也以中华儿女、炎黄子孙自居,将忠孝融合。可以说,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已经深深地认同“百善孝为先”,早已超乎贫富、名利和地位。从东汉时期开始,我国明确把孝和廉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曾涌现出黄香、董永等著名的孝子。现代中国,弘扬孝道并身体力行的人更是灿若群星,朱德元帅没有因为身居高位忘记母亲的恩德,深情地写下了我的母亲,歌颂了他平凡的,无私奉献的母亲。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林秀贞,三十多年如一日,义务赡养村里所有的孤寡老人。最近红遍全国的小沈阳也是位孝子,他倾尽自己的努力为母亲和家庭创造更好的条件,对师傅也十分尊敬。可以说,大学是一本教材,一本“初学入德之门也”的教材。对于“初学”者,也就是刚刚开始学习的人来说,它的入门地位是最高的,甚至超过论语和孟子。在全书的序言中还明确提出了它对前人的继承作用:“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那么,这本道德的启蒙教材到底交给我们什么呢?首先,关于“三纲”,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本文开篇我就引用了这句经典,这也是大学的开篇。先说“明明德”,前面的“明”是使动词,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就是使人们的美德显明、扬明。如何能够做到“明明德”呢?大学的第一章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上来它就引康诰说了三个字:“克明德”。“克”就是能够。我想,作者就是想告诉我们应该善于发现人的善的一面、仁的一面、美的一面。我们应该发掘和弘扬社会中每个人的美德,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荣辱观,以便每个人用这个标准“自省”,知荣明耻,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也就清楚了。这种事例不胜枚举,为什么我们今天都同情岳飞、赞扬岳飞而唾弃秦桧?就因为我们发掘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发掘了人们的爱国情怀,发掘了人们的英雄观,我们每个人心中就有了一把尺子,可以衡量谁是历史的英雄,谁是历史的罪人。“亲民”,宋朝的程氏兄弟注释“亲”就是新,也是使动词,就是使天下的人们革旧更新。我认为这就告诉我们应该创造性地继承前人的文化,弃旧图新,与时俱进。作者解释“亲民”时,引用诗经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就揭示了为什么周国不断强大并最终取代商,因为它能够自我更新,不断发展。其实,这种思想与我国很多古籍不谋而合,比如易经中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其中的“变”就是“亲民”的思想。可以说,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主题之一,我们的民族是不断自我审视,自我调节,自我更新的民族,这是我们至今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我们国家在最困难的时期都没有沦为完全的殖民地、没有被吞并靠的也就是不断地革新。“止于至善”,就是使人们达到最高境界、最美好的境界,这是善的最高地步。在解释“止于至善”这一章里,作者引用诗经提出了一些“至善”的标准:“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我理解,这就是告诉我们应该确立一个长远的、伟大的目标,有了目标以后再有计划地执行。虽然大学中的这些最高境界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而提出的,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这样的标准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是历史的进步。这种“止于至善”对我们今人有很重要的启示,我们现在要建设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也是一种目标吗?应该用“止于至善”的精神建设祖国。其次,关于“八目”。刚才阐述了“三纲”,那么,“三纲”如何才能实现呢?大学给出了答案:“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求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样,针对达到“三纲”的途径,引出了“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三目”是“修身”的目的。关于“修身”,在大学的第七、第八两章中是与“正心”、“齐家”并列讲解的。其中,“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为修身,在正其心。”解释了“修身”是以“正心”为前提的,否则,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书中还特别提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生动地揭示了“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的道理,就是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必须推己及人,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格物”与“致知”是在第五章一起讲解的,这一章的原著遗失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一章是朱熹补上的,他解释“格物”和“致知”就是我们应当接触外物并对每一事物极力探索它的道理,从而达到认识的极点。那么,什么是“诚意”呢?第六章解释道:“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这就是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自己欺骗自己,要对得起自己的内心,诚实地对待自己的意念。同时,这一章还告诫我们“诚于中,形于外”,一个人内心是怎么想的总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的,自欺欺人是遮掩不住的。至于“治国”和“平天下”,是最后两章的内容,其中很多是站在君主和统治阶级立场上,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上讲解的,我们今天在读的时候首先要破除这种束缚。但这两章是全书篇幅最长的两篇,也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比如第九章提到“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就是提醒国家的领导者应该成为全体国民的示范,为国人做出表率。同样,一个组织或集体的领导者,也应该率先垂范。第十章阐述了怎样作一个像“民之父母”一样的领导者:“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还提醒到:“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那么,统治者应该怎样处理德行与个人资本的关系呢?大学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并进一步阐述:“财聚者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这些执政的理念可以归结成两个字:民本。与孟子提倡的“民为本”的思想是一致的,对我们今天“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此外,大学还提出一种“本末”观,我认为,这就是告诉我们做事应该有顺序,抓重点,遵循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制水岗位培训题目及答案
- 指数函数高三题目及答案
- 虚拟现实行业市场趋势分析
- 2025年电工题库考试技巧及答案
- 2025年项目考试试题简答题及答案
- 2025年山西省阳泉市事业单位工勤技能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河津数学考试题及答案
- CN120091639B 接触孔形成方法及图像传感器 (合肥晶合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
- 2025年少先队小达人题库及答案
- 《夏天里的成长》课件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 北师大版(2024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6节《生活中的小数》教学设计
- 研究生心理适应与卓越发展-南京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超高压线下有限净空内地连墙施工工法
- 附表耶鲁抽动程度综合量表
- HJX104桁架式泵吸泥机技术说明
- 食品安全 课件 高中主题班会
- YS/T 320-2007锌精矿
- YS/T 226.12-2009硒化学分析方法第12部分:硒量的测定硫代硫酸钠容量法
- GB/T 24218.3-2010纺织品非织造布试验方法第3部分: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条样法)
- 系统工程原理 - 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
- 博微配电网工程设计软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