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淳中集体备课稿纸(2).doc_第1页
省淳中集体备课稿纸(2).doc_第2页
省淳中集体备课稿纸(2).doc_第3页
省淳中集体备课稿纸(2).doc_第4页
省淳中集体备课稿纸(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省淳中集体备课稿纸学科 语文 执笔 汪 波 审核 高一1分部备课组 总第 课时教学课题:肖邦故园教学目标: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祖国和个体之间的关系,激发爱国之情;将音乐欣赏和文学欣赏结合起来重点难点:把握肖邦音乐与祖国之间的密切关系;将音乐和文学欣赏结合起来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训练将音乐感受转化为文字的能力。 教具使用:肖邦音乐片段。教学内容和步骤:一 导入:播放肖邦的音乐片段(马祖卡舞曲或夜曲),简要提示一下欣赏音乐的基本方法:仔细聆听,体会情感,想象画面。适当的问题引导:歌曲的情绪如何?曲子的速度如何?力度怎样变化?你听后想到什么,有什么感觉?同学们从乐曲中听到了许多东西,这是因为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我们的情感、思想都有一致之处。也许我们对音乐的体会都是朦胧的,觉得难以下笔描述,那么我们通过对别人描述音乐文字的学习,来提高我们鉴赏音乐,感受人类情感的能力吧。今天我来一起来看一下波兰作家让-伊瓦什凯维奇怎么描绘肖邦的音乐的。二.学生介绍肖邦的资料,探讨肖邦身世及其杰出的艺术成就。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yderykFanciszek Chopin,18101849)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在七岁时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bA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 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三.整体感知,速读全文,讨论思考:1. 本文的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思考,整理,形成文字表达)作者以肖邦故园为切入点,首先回顾了它的历史,强调了作为艺术家的肖邦音乐创作的源泉正是来源于他的儿时之国。因此,要理解肖邦的音乐,就无法不能把两者联系起来同样的色调,同样的美。接着,作者深情地写出了肖邦对故土的热爱:出生,少年,青年乃至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这些都促使肖邦用音乐去寄托自己对祖国故土的热爱和眷恋。然后,作者描写了肖邦故居的现状,这个音乐的圣地给予世界上最杰出的音乐家滋养,使普通人获得了莫大的精神享受、心灵慰藉。肖邦故园成了波兰民族的坚韧纽带和精神之柱。最后,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肖邦故园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并且和肖邦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如诗如画,令人陶醉。2. 肖邦故居和肖邦创作的音乐有何联系?请勾画出相关语句。“要更好地理解肖邦音乐同波兰风光的联系,可以说任何地方也无法同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相比了”(第5段第1句)“我们恰好能在肖邦的马祖卡曲和夜曲了找到这平原的歌声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这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第11段)“或者亲自谈走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马祖卡曲,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第12段倒数第5行)“大花瓶喷射出金光闪闪的清流他的音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流。”(第13段)3. 作者写肖邦故园的意义何在?明确:这篇文章通过故园对肖邦音乐的重大影响,深刻地说明了祖国、故乡对于一个人的价值。没有故园,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的音乐,故园祖国波兰是肖邦音乐中的灵魂所在。同时,肖邦音乐又完美地体现了波兰民族的精神。通过家园,祖国与个人就这样地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四.具体研习1. 文章开头用了大量的笔墨回顾了肖邦故园的历史,尤其强调了一个“消失得无影无踪的”事实变迁,有何作用?明确:作者先描写斯卡尔贝克家族“曾经是相当热闹的”,最终却是“毕竟东流去”的荡然无存,被人忘之于脑后。但是,肖邦出生的小屋却一直保留下来。两者对比,艺术给予人类精神享受的神圣与高尚才是人类记忆真正的坐标。故园是肖邦音乐的源泉,又是人们获得精神享受的圣地。2肖邦音乐同故园的联系究竟有怎么的共同之处呢?明确:“形、声和色彩的变化”,作者通过对四季的描写:春之淡紫、夏之青翠、秋之金黄、冬之洁白,写出了景致之美和音乐表现的美是如此一致:表面朴素、淡雅,内在持久、深沉。3、怎么理解舒曼称呼肖邦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明确:肖邦的音乐代表了祖国、故土,是波兰乃至人类情感最美好部分的集中体现。美好如花,对于美好的追求又是反抗的原由,有大炮的作用。音乐家从肖邦音乐中得到滋养,普通人得到精神享受和慰藉。4. 美读第20-24段,体会作者肖邦故园四季之景和肖邦音乐的交融。明确:春天,色调是栗树和樱花的娇嫩,对应的是肖邦音乐中最温柔的乐曲;夏天,景是睡莲、水面幽香、树影婆娑的清丽,对应了最成熟的作品;秋天,景是草坪小桥、花园落叶的寂静忧伤,对应了最深沉的郁闷;冬天,景是白雪屋舍的无边静寂,对应的是用肖邦微弱的琴声抗御风雪和寂静。5. 在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和肖邦故园中,有许多表示时间的语句,将这些语句找出来,联系全文,谈谈他们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安排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明确:文学是时间的艺术,文学作品都是在时间中次第展开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将时间因素特别点出来,而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或明或暗、或多或少、或强或弱地体现。想比较而言,本板块三篇作品对时间都是比较强调的,如祖与肖中对季节的强调,是为了描写不同季节不同景色,后者还运用不同的季节来对应不同的情绪与肖邦音乐不同的旋律,长江三峡全篇就是以时间顺序来写游历的经过与依次出现景色的,这样写层次清楚,能给读者清晰的如临其境的感觉。仔细阅读我们还回发现祖还有一个从古到今,从过去到现在的时间线索,这是为了表明对新中国的赞美。而肖则有一个从现在向过去回溯的结构,这是为了表达对肖邦的缅怀之情。五、迁移拓展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要用文字把它再现出来必须借助于形象。肖邦故园抓住了“肖邦音乐同波兰风光的联系”,将对肖邦之家的景色描写与对肖邦音乐的诠释结合在了一起,使人从美丽多姿的风景画中想象到肖邦音乐的旋律。借鉴肖邦故园中的描写,以及其他作家对音乐的文字表述,描写自己所听到的音乐,如斯美塔那的交响诗集我的祖国或马赫大地之歌或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部分论音乐的文字:1. 肖邦的艺术中有波兰人民心灵的各种各样的表现。他的音乐中有宏伟的史诗,有影响的气概的篇章,在肖邦的音乐的悲剧性的段落中,我们可以听到一颗丹心的哀痛。这哀痛不是使人气馁,而是使人坚强的走向生活,使人感到做人的自豪和对人类美好未来充满信心。 (苏联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创作)2. 肖邦的波洛涅兹舞曲的强有力的节奏能使最冷酷无情的人激动,并且像中了电流一样。这里凝聚着古代波兰固有的、最崇高的感情。大部分波洛涅兹舞曲都有尚武精神,其中勇敢和淳朴结合在一起这就是这个尚武民族特有的优点。波洛涅兹舞曲富有平静的、自觉的力量,坚定的感情。当我们听波洛涅兹舞曲时,好象眼前浮现出一些波兰史册上所描写的古代波兰人的形象:结实的体格、开阔的头脑、深刻而动人的虔诚、豪迈的心胸与骑士精神的结合。 (匈牙利李斯特李斯特论肖邦)3. 贫穷、疾病、妒忌、倾轧,日常生活中一切琐琐碎碎的困扰都不能使他消沉;乐天的心情一丝一毫都没受到损害。所以他的作品从来不透露他的痛苦的消息,非但没有愤怒与反抗的呼号,连挣扎的气息都找不到。后世的人单听他的音乐,万万想象不出他的遭遇而只能认识他的心灵多么明智、多么高贵、多么纯洁的心灵!音乐史家都说莫扎特的作品所反映的不是他的生活,而是他的灵魂。是的,他从来不把艺术作为反抗的工具,作为受难的证人,而只借来表现他的忍耐与天使般的温柔。他自己得不到抚慰,却永远在抚慰别人。但最可欣幸的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幸福,他能在精神上创造出来,甚至可以说他先天就获得了这幸福,所以他反复不已地传达给我们。精神的健康,理智与感情的平衡,不是幸福的先决条件吗?不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渴望的吗?以不断的创造征服不断的苦难,以永远乐观的心情应付残酷的现实,不就是以光明消灭黑暗的具体实践吗?有了视患难如无物、超临于一切考验之上的积极的人生观,就有希望把艺术中美好的天地变为美好的现实。莫扎特以他朴素天真的语调和温婉蕴藉的风格,所歌颂的和平、友爱、幸福的境界,正是全人类自始至终向往的最高目标,尤其是生在今日的我们所热烈争取,努力奋斗的目标。 (傅雷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莫扎特) 六、肖邦资料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3月1日出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父亲原籍法国,母亲是波兰人。他是个异常早熟的孩子,在七岁时就写了波兰舞曲,他的音乐天才很快就证明他注定成为“莫扎特的后来人”。九岁时,在音乐会上公开演奏,散场后,他更关心的好象是他的衣领,而不是他超常的演奏技巧,他对母亲说:“所有的人都在看我的衣领,妈妈。”在十岁时,他被带去在一个大歌唱家面前弹奏,歌唱家听后非常高兴,送给他一块手表。不久以后,俄国沙皇听见他演奏,当即以一个钻石戒指作为赠品。当时的欧洲报纸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早期创作活动。肖邦在维也纳举办了两次成功的音乐会,然后想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上去求名。在华沙开了三次告别音乐会后,他就出发了。当他还没有走出多远的时候,他的老师和过去的同学们拦住他的马车并唱了一首为了向他致敬而写的大合唱。然后他们给他一个装满了故乡泥土的银制纪念杯,希望他永远也不要忘记故土。他虽然再也没有回来,但是永远也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祖国。 1830年以后他到巴黎定居,在那里度过了后半生。从此肖邦永远未能回国。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他严词拒绝了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的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肖邦的音乐被人们热爱的原因也许是:它不仅是在诉说波兰的美和忧伤,而且诉说的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之情。肖邦在巴黎的朋友,德国诗人海涅有一次写道:“他在钢琴前坐下来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 那带着“以魅力笑容、令人愉快的态度、象天使一样有着一绺美丽的鬈发”的文雅的小音乐家成了巴黎客厅的宠儿。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门大炮”。肖邦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灭亡”,足见他拳拳爱国之心。他晚年生活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从1846年起,肖邦的创作开始出现衰退的趋势。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对他打击很大;另一方面同文学家乔治桑的爱情破裂以及身体衰弱,大大影响了他的创作热情,身体健康每况愈下。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寓所,他临终时嘱咐亲人死后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 肖邦的创作生涯,以1830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华沙时期与巴黎时期。在第一个时期,他完成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和第二钢琴协奏曲。在后半生的巴黎时期,他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第一叙事诗、降A大调波兰舞曲,有充满爱国主义热情的英雄性作品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有哀痛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降b小调奏鸣曲,还有不少的幻想曲与小夜曲。 当他1831年9月初赴巴黎时得知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强烈震动。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1831)、d小调前奏曲(1831),即是这时完成的。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巴黎时期是肖邦思想艺术高度成熟、创作全盛的时期。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音乐风格,使其创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肖邦在全部生涯中只开了三十次音乐会就建立了一种传奇式的荣誉,这在钢琴演奏史上别无他例。肖邦尊重并继承古典音乐传统,但他的琴艺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别是在他的玛祖卡和波罗奈兹舞曲中,创造性地运用民族民间调式、和声和特性节奏,显示出一个道地的“玛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