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传统人文生态系统评价.doc_第1页
纳西族传统人文生态系统评价.doc_第2页
纳西族传统人文生态系统评价.doc_第3页
纳西族传统人文生态系统评价.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丽江大研传统聚落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评价纳西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滇川藏三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中。丽江县的纳西族在唐初进入这个地区,在此后的一千多年创造了丰富灿烂的物质精神文明。199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韵丽江大研古城是我国纳西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一个聚居地之一,聚落内涵丰富,具有典型性。研究区域是位于丽江坝区中部的丽江市古城区,核心地区是丽江大研古城,在2002年以前属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所辖,划出古城区后丽江县改为玉龙县。研究对象的空问范围是丽江县大研镇,在必要时为了叙述的完整扩大到大研镇的周边地区。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丽江大研传统聚落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评价:一、从自然环境来看:丽江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地形较平坦的地区是山与山之间狭小的山间瓮地和金沙江沿岸的台地,面积十分有限。山地与山间瓮地相比,在生产力水平较低时更适合人类生活。丽江终年气温较低,日照尤为重要,在向阳的半山坡或地形平坦的山顶居住可以获得更多的阳光。其次,丽江的季节降东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地势低平的山问瓮地如果没有很好的泄洪渠道和防洪措施,容易遭受洪水和泥沙的危害,而山地则可幸免。二、丽江大研发展历史:丽江大研纳西族聚落形态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唐宋时期、元明时期、清时期。唐宋时期,丽江纳西族的社会发展处于奴隶社会阶段,部族林立,不相统摄。这些特点体现在聚落形念上就是:人们往往选择易守难攻的半山或山顶建寨居住,山寨的数量很多。村落是这个时期的另一种聚落形式,是放牧或耕种土地的奴隶们居住的地方。元明时期是丽江大研纳西族聚落的发展阶段。民族首领充当的奴隶主阶层转变成领主,普通纳西族民众由奴隶转变成农奴。大研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改变了茶马古道的路线,这个改变又反过来促进了大研的商业发展使之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清代是大研聚落形态的全面发展时期。土司制度结束,丽江府改由中央委派的流官来管理,社会矛盾山领主与农奴之间的对立转变为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汉文化开始在纳西族普通民众中传播。总而言之,丽江大研纳西族聚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山村落向城镇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中始终没有经过全局性的规划,而是在多个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步步发展来的。在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交通道路等因素对大研聚落的发展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三、传统文化:1、宗教文化:东巴教是纳西族独有的宗教,是纳西族先民对自然界和整个社会的认识。东巴经以独有的象形文字记载了纳西族先民的历史和文化。一般认为,纳西族东巴教成形于唐代,发展于宋代,繁荣于元、明,衰落于清末及民固。宗教影响的民族不同,纳西人并不笃信某一种宗教。多元宗教使丽江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现象:有病有灾则什么都信,无病无痛则只祭祖先,在今天的丽江,即便年老的纳西人中也难以找到很虔诚的信徒。于是形成了纳西族乐观务实的人生态度,重现世而轻来生,重此岸而轻彼岸2、民族文化: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民族结构与历史发展形态等孕育了丽江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具有最主要地位和最悠久历史、同时也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当数纳西族的本族文化东巴文化,东巴文化以广博浩瀚的内容,多姿多彩的形式展现了纳西族的灿烂文明。它是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是研究纳西族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也是人类文化的珍贵遗产。3、茶马文化:始创于汉代的茶马古道,其主要路线之一从滇南经丽江直达西藏。大研、束河、白沙三大古镇曾经是这一商贸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在茶马商贸的交易流通中形成了独特的茶马文化,它促进了大研、束河等由原始的氏族村落、集市向贸易聚落的成长与转化。四、社会制度与民俗风情1、节庆丽江地区大多数民族都过火把节,尤以彝族、纳西族最为隆重。纳西族的火把节从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农村白天斗牛、摔跤和对唱民歌等,夜里家家点燃大火把,人人手举小火把唱歌跳舞;城镇则家家把火把排在门前街上,并围着火把打跳,尽情狂欢2、祭天与亲和自然的仪式丽江地区各民族多有祭天的传统习俗,其中纳西族尤为流行。祭天在纳西语中叫“猛本”,是纳西族最古老、最隆重的节庆活动。祭天分春祭和秋祭,分别在春节期间和七月十四日举行。祭天的目的是祭拜自然、祭祀祖先,除此之外,纳西族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亲和自然的习俗和仪式,比较重要的有“孰谷”大典和“除骤”活动等。五、民居建筑的形式:大研古镇中的民居以合院式住宅为主,即以内向式庭院为中心来组织平面。从总体上看,古镇民居建筑平面与空间组合的基本单位(即一“坊”)通常为两层楼房、三开间,楼梯多数置于左面开间里;房前多设宽大的厦子,各“坊”交接处的偏房多做成“漏角屋”的形式;房间普遍低层高、方形平面。从平面组合形式上看,大研古镇的民居建筑与我国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的组合方式一致,表现出从间坊院群体的规律性,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外形较为规整,主要分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两重院、两坊房、一坊房等几种类型,且不管具体采用哪一种类型,在布局上都讲究顺应地势和水流,多选择坐北朝南或坐西朝东的方位以利于采集阳光、阻挡冬季风寒及遮避夏季暑热。5、从装饰雕刻艺术手法来看:丽江民居还非常注重装饰。装饰的重点是门楼、照壁、外廊、门窗、天井、梁枋等。门楼的造形有砖拱式、木过梁平拱式及木构架式三种。砖拱式门楼多为中间高、两边低的三滴水牌楼式样。木过梁平拱式门楼则以木过梁承托,外色薄砖的三滴水牌楼。木构架式门多为双坡屋面,檐下用多层花板。花罩装饰,造型生动。照壁在民居中应用广泛,常常位于正房的对面,也有位于侧面厢房位置的情况。照壁以石砌勒脚、粉白的墙体、砖瓦的赡顶两段匀称的比例构成,顶部由一滴水、三滴水两种形成。房屋的门窗是装饰的重点。民居庭院铺砌考究,多采用鹅卵石、五花石、瓦片等为原料,根据庭院大小铺装成花鸟鱼虫、或八卦阴阳等,手法古朴,白局严谨。五、大研古镇的空间形态水系、道路与民居建筑共同织就了大研古镇致密的肌理形态与丰富的空间趣味,然而以系统的角度进行考察,我们仍不难撇除一些空间变换的表象与次要方面,发现决定其整体组织与构架的内在原理和规律。从这个层面上看,大研古镇的空间形态可归纳为两个基本类型:线性空间与面状空间,二者组合并带给古镇整体有序、对比强烈、细节多样的空间品质。 根据大研古镇以上人文生态系统特点,做出以下概念性结构规划:文化保护必须建立在文化价值的认知基础之上,以免模糊了保护的焦点与糖神,忽略了那些无形的文化形式。文化遗产本身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其见证了一个民族或杜会的演变过程,因而应该将以其为主体的广义文化都列为保护对象。具体到大研古城来说,不仅要保护好各种有形的建筑形式,还需要考虑如何留住古城原住居民,如何处理好外迁居民的安置问题如何重建外来文化冲击下古城人的地方认同感如何延续地方文化等等问题。同时。既然与遗产保护相关的旅游开发行为不可避免,我们就应该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寻找相关点,促使与遗产相关的文化产业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大研古镇周边城市的发展,要在继承大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