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doc_第1页
《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doc_第2页
《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doc_第3页
《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doc_第4页
《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一、 课程性质与地位本课程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法学本科必修课,是法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二、 教学目的与要求(一) 目的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历代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更好地领会和贯彻我国的现行法律。批判地吸收与借鉴我国历代法制中的精华,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提供历史依据;提高对我国法制优越性的认识;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法学基础理论的理解;为学好各部门法学打好历史知识的基础;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二) 要求能够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历史上法制发展变革的原因;认识历代统治阶级如何利用法制为其统治服务,并总结其经验教训。认识学习本门课程的意义,掌握学习方法。三、课内学时分配 中国法制史课程5学分,一个学期的课程。课内学时90。章节教 学 内 容课程时数 导论课程介绍2第一章夏朝的法律制度2第二章商朝的法律制度3第三章西周的法律制度7第四章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3第五章秦朝的法律制度8第六章两汉的法律制度8第七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6第八章隋唐的法律制度12第九章宋元的法律制度7第十章明清的法律制度10第十一章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法律制度8第十二章太平天国的法律制度3第十三章中华民国的法律制度6第十四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法律制度5第二部分 教学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一、主要的教学资源(一)文字教材 文字主教材为中国法制史,蒲坚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教学与考试的主要依据。同时还配置文字辅助教材。(二)录音录象教材 本课程制作了录像和录音教材,录象邀请专家教授对各章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录音邀请专家教授对本课程的难点进行解析。(三)网络课程 为适应远程开放教育的要求,满足自学需要,中央电大制作了中国法制史网络课程。二、教学环节(一) 自学 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保证足够的时间在听课基础上,全面系统认真阅读教材和指定参考书。(二) 面授辅导 面授辅导是教学的重要方式,辅导教师要全面系统掌握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通过讲解、辅导、答疑、组织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辅导课学习,以不少于课程内容时数的三分之一为宜。(三) 考试要求1、 考核学生全面系统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着重掌握重点、难点及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分析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的能力。2、 题量要适当并且难易搭配。按照不同层次大致可分为:有一定难度的试题占总数的25,中等难度的试题占总数的50,比较容易的试题占总数的25。3、 考试题型。在一份试卷中,包括客观性试题,如填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主观性试题,如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共六种题型。根据本课程的特点,试题应引导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重视提高理解与运用能力。试题兼顾各个历史时期、各种类型的法制;兼顾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大体主观性试题占60%,客观性试题占40%左右。考试采用百分制,以60分为及格线。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导论教学目的与要求一、 了解中国法制史研究的对象。二、 掌握中国法制产生、发展、变化的大致线索。三、 明确学习中国法制史的目的。四、 中国法制史研究方法。第一章 夏朝的法律制度教学目的与要求一、 了解中国法律产生的原因及其过程。二、 了解夏朝法律制度的概况。第一节 夏朝的建立和奴隶制国家与法的产生一、 夏朝建立以前的社会状况(一)夏朝建立以前的我国原始社会 (二)私有制、阶级的产生,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二、 夏朝的建立和国家的产生(一) 夏朝的建立(二) 国家与法的产生第二节 法律的起源和夏朝的法律制度一、 法律的起源二、 我国古籍对刑、法、律的释义及运用(一) 刑(二) 法(三) 律三、 夏朝的法律制度(一)“夏有乱政,而作禹刑”(二)“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三)“昏、墨、贼,杀”(四)“吕命穆王,训夏赎刑” 四、 监狱制度第二章 商朝的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一、 了解商朝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刑名、罪名和奴隶制“五刑”的确立。二、 掌握商朝继承制度前后发展变化及原因。三、 了解司法机关与监狱的设置情况。第一节 商朝的建立及立法概况一、 汤灭夏朝,商朝建立二、 商朝法制概况第二节 刑事立法一、 刑事立法指导思想二、 刑名(一) 死刑(二) 肉刑(三) 徒刑三、 罪名(一) 舍弃穑事(二) 不从誓言(三) 不吉不迪(四) 颠越不恭(五) 暂遇奸宄(六) 不有功于民第三节 婚姻制度与继承立法一、 婚姻立法二、 继承立法第四节 司法机关和监狱一、 司法机关二、 监狱第三章 西周的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一、 掌握西周的宗法制、礼、立法指导思想。二、 掌握西周的立法概况与法律形式。三、 掌握西周的刑事立法、民事立法、婚姻家庭立法以及司法制度的主要内容。第一节 西周的建立和奴隶制的进一步发展一、 周朝的建立二、 西周奴隶制政治经济的发展第二节 宗法制、礼、立法指导思想一、 宗法制度二、 礼(一) 礼的产生与发展(二) 礼与刑的关系(三) 关于“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三、 立法指导思想第三节 立法概况与法律形式一、 立法概况二、 法律形式第四节 刑事立法一、 刑事立法指导思想二、 定罪量刑的若干原则(一) 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二) 区分眚、非眚,非终、惟终(三) “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四) “罪疑从轻”(五) “刑罚世轻世重”三、 刑名四、 罪名第五节 民事立法一、 所有权制度(一) 土地所有权制度(二) 其他所有权二、 契约关系(一) 买卖契约(二) 债务契约(三) 租赁契约(四) 损害赔偿第六节 婚姻家庭和继承立法一、 婚姻立法(一) 婚姻关系的缔结(二) 婚姻关系的解除二、 家庭立法(一) 父权家长制的统治(二) 男尊女卑、夫妻不平等三、 继承立法第七节 司法制度一、 司法机关(一) 中央司法机关(二) 地方司法机关二、 诉讼制度 (一) 起诉(二) 审判(三) 上诉三、 监狱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一、 掌握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与论争。二、 了解战国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三、 掌握李悝法经的内容与意义。四、 掌握商鞅改法为律。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法律制度一、 春秋之际社会的发展变化二、 春秋时期各国立法与公布成文法的主要活动第二节 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一、 各国的变法与立法活动二、 立法指导思想三、李悝的法经 四、商鞅变法与秦国法制第五章 秦朝的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一、 掌握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二、 了解秦朝的立法概况和法律形式。三、 掌握秦朝刑事立法、经济立法、司法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第一节 秦朝的建立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一、 政治方面二、 经济方面三、 文化思想方面四、 军事方面第二节 立法指导思想与立法概况一、 立法指导思想(一) 法令由一统(二) 事皆决于法(三) 以刑杀为威二、 立法活动与云梦秦简的发现(一) 立法活动(二) 云梦秦简的发现三、 法律形式第三节 行政立法一、 皇帝制度的建立二、 行政管理体制(一) 中央行政管理体制(二)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三、 职官管理第四节 刑事立法一、 定罪量刑的原则(一) 责任年龄(二) 区分有无犯罪意识(三) 区分故意与过失(四) 并合论罪(五) 共犯加重(六) 自首减刑(七) 诬告反坐二、 刑名三、 罪名第五节 民事立法一、 所有权二、 契约关系三、 婚姻家庭立法第六节 经济立法一、 关于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立法二、 关于农业生产管理方面立法三、 官营手工业管理立法四、 关于市场贸易管理方面立法第七节 司法制度一、 司法机关(一) 中央司法机关(二) 地方司法机关二、 诉讼制度 (一) 起诉(二) 受理与审判(三) 判决与上诉(四) 监狱第六章 两汉的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一、 掌握汉代立法指导思想。二、 了解两汉的立法概况。三、 掌握两汉法律形式。四、 了解汉代刑事立法的内容五、 掌握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六、 了解民事立法、婚姻家庭、继承立法。七、 掌握司法制度。第一节 两汉的建立及皇帝制度理论化一、 汉朝的建立及汉初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二、 皇帝制度的理论化第二节 法制指导思想的变化一、汉初至文景时期 二、武帝以后 第三节 立法概况与法律形式一、 立法活动(一) 西汉初期的立法活动(二) 武帝及西汉中后期的立法活动(三) 东汉时期的立法活动二、法律形式第三节 行政立法一、 行政管理体制(一) 中央行政管理体制(二)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二、 职官管理(一) 选任(二) 考课(三) 奖惩(四) 致仕 第四节 刑事立法一、 定罪量刑的若干原则(一) 责任年龄(二) “亲亲得相首匿”(三) 先自首除其罪(四) 贵族官员有罪先请二、 刑名(一) 汉初刑制的变化(二) 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三、 罪名(一) 危害中央集权制的犯罪(二) 危害君主专制的犯罪(三) 危害皇帝尊严和安全的犯罪(四) 危害封建统治的犯罪 第五节 民事立法一、行为能力的确定 二、所有权制度(一) 土地所有权(二) 其他财物所有权三、债(一) 买卖契约(二) 借贷契约(三) 租佃契约第六节 婚姻家庭和继承立法一、婚姻立法二、家庭立法三、继承立法第六节 经济立法一、 赋税立法二、 手工业生产管理立法三、 商贸管理立法第七节 司法制度一、 司法机关(一) 中央司法机关(二) 地方司法机关二、 诉讼制度 三、 春秋决狱四、 监察制度的发展第七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一、 了解这一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二、 了解这一时期的立法概况。三、 了解这一时期法律形式。四、 掌握这一时期法律体例和法律内容的演变。五、 了解这一时期刑事立法、经济立法、民事立法以及司法制度的内容。第一节 立法概况一、 三国的立法 (一) 蜀国的立法(二) 吴国的立法(三) 魏国的立法二、 两晋的立法 (一) 立法活动及法律形式(二) 晋律体例和内容的发展变化三、 南朝的立法 四、 北朝的立法五、 立法主要成就第二节 法律内容的主要发展一、 刑事立法(一)“八议”入律(二)“官当”制的确立(三)确立“重罪十条”(四)“准五服以制罪”(五)刑罚制度进一步改革二、民事立法 (一) 买卖、借贷等民事立法(二) 婚姻家庭立法(一) 婚姻立法(二) 家庭立法(三) 继承立法第三节 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二、诉讼制度 第八章 隋唐的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一、 了解隋朝开皇律的主要内容与重要历史地位。二、 了解唐朝的立法指导思想、立法概况、法律形式。三、 掌握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以及其特点与历史地位。四、 掌握唐朝的经济立法、民事立法和司法制度的内容。第一节 隋朝的法律制度一、 立法概况(一) 文帝时期的立法活动(二) 炀帝时期的立法活动(三) 隋朝的法律形式二、 开皇律的主要内容三、 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司法制度四、 隋朝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第二节 唐朝的法律制度一、 唐初立法指导思想(一) 礼刑并用(二) 法令简约(三) 宽仁慎刑二、 立法概况(一) 武德时期(二) 贞观时期(三) 永徽时期(四) 开元时期(五) 大中时期三、 法律形式(一) 律(二) 令(三) 格(四) 式第三节 唐律的篇章结构一、 篇目简介 二、 结构 第四节 行政立法一、大唐六典二、中央行政管理体制三、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四、职官管理(一) 选任(二) 考课(三) 致仕第五节 刑事立法一、 定罪量刑的原则二、 刑名三、 罪名第六节 民事立法一、 丁年和行为能力二、 物权三、 债 第七节 婚姻、家庭与继承立法一、婚姻立法二、家庭立法三、继承立法第八节 经济立法一、 赋税立法二、 手工业管理立法三、 商业管理立法四、 对外贸易管理立法 第八节 唐律疏议的主要特点与历史地位一、主要特点二、历史地位第十节 唐朝的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二、诉讼制度 三、监察机关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第九章 宋元的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一、 掌握宋朝的立法指导思想。二、掌握宋刑统三、了解宋朝的法律形式。四、掌握宋朝“盗贼重法”和“重法地法”以及刑罚制度的变化。五、了解民事立法。六、掌握宋朝皇帝和中央对司法权的控制。七、掌握元朝法律制的主要特点八、了解元朝司法制度的变化。第一节 宋朝的立法指导思想与立法概况一、 立法指导思想二、立法概况三、法律形式第二节 宋朝法律的变化一、制定“盗贼重法”,加重对“盗贼”犯罪的处罚二、确认封建的租佃关系和田宅典卖制度(一) 租佃关系(二) 典卖制度三、折杖法、刺配之法与凌迟入律(一) 折杖法(二) 刺配之法(三) 凌迟入律四、加强皇帝和中央对司法权的控制第三节 元朝的法律制度一、 元朝的立法指导思想与立法概况(一) 立法指导思想(二) 立法概况二、元律的主要特点(一) 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各民族在法律上不平等(二) 残暴镇压农民阶级的反抗(三) 维护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与压迫(四) 确认蓄养奴婢的合法性(五) 保留蒙古族的习惯法三、元朝的司法制度(一) 司法机关(二) 诉讼制度第十章 明清的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一、 掌握明初的立法指导思想。二、掌握大明律体例的变化和大诰的颁布。三、了解明“例”的作用。四、掌握明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五、了解清初的立法指导思想和立法概况。六、掌握清律的主要特点。七、了解明清法律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摧残八、掌握明清司法制度的主要变化。第一节 明朝的立法及其法律形式一、 明初的立法指导思想与明律的制定二、大诰的颁布三、“例”的编辑四、大明会典的编修第二节 明律的主要特点一、主要特点(一)严酷镇压危害君主专制统治的反抗行为(二)严惩侵犯地主阶级财产的行为(三)严禁臣下结党和内外官交结(四)严厉惩治贪官污吏(五)加强对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二、出现上述特点的原因第三节 清朝的立法概况一、 清初的立法指导思想与大清律的制定(一) 立法指导思想(二) 大清律的制定二、各部院则例三、大清会典四、 适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法律第四节 清律的主要特点一、 以严刑峻法推行思想文化专制 二、维护满族享有更大特权的封建等级制度三、维护满汉地主阶级的财产所有权四、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变化五、实施严酷的刑罚制度第五节 明清法律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摧残一、 推行“禁榷制度”,限制商业发展二、重征商税,压制私人商业发展三、加强对矿冶业的管禁,限制民间自由开矿四、奉行海禁政策,阻挠对外贸易第六节 明清的司法制度一、 司法机关 (一) 中央司法机关(二) 地方司法机关(三) 明朝特务机关参与司法(四) 清朝设立审理满族案件的机关 二、诉讼制度 (一) 起诉(二) 审级与会审制度(三) 监狱制度三、监察机关对司法活动的参与和监督第十一章 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一、 了解“预备立宪”的性质及过程。二、掌握钦定宪法大纲和十九信条的制定与内容。三、 掌握清末的立法指导思想及修律活动与所订新律的主要内容。四、 掌握领事裁判权和会审公廨制度。第一节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基本情况和清政权性质的变化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基本情况二、清末法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第二节 清末预备立宪一、实行预备立宪的政治背景二、官制改革和单行行政法规 三、制定宪法性文件(一)钦定宪法大纲(二)十九信条四、制定咨议局章程和资政院院章(一)咨议局章程(二)资政院院章第三节 清政府的其它立法一、立法的指导思想二、立法概况 三、法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第四节 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的变化二、诉讼审判制度的改革三、领事裁判权和会审公廨制度的确立第十二章 太平天国的的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一、了解革命初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太平刑律、婚姻立法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二、了解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司法诉讼制度的特点。三、了解其法制的革命性与局限性。第一节 太平天国的主要立法一、立法概况二、法律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二、诉讼制度 第三节 太平天国法制的革命性和局限性一、立法上没有先进的指导思想二、法律中存在着落后的内容三、司法上有神明裁判的落后表现 第十三章 中华民国的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一、 掌握南京临时政府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各项革命法令的性质、主要内容、历史意义。三、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制度的改革。四、了解北洋政府法制的特点。五、掌握北洋政府的主要制宪活动。六、了解广州、武汉国民政府的性质、立法的内容与特点以及司法改革。七、掌握南京国民政府的“六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八、掌握南京国民政府的司法制度。第一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一) 制定(二) 性质和基本内容(三) 特点(四) 历史意义三、其它革命法令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四、司法制度五、南京临时政府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 第二节 北京政府的法律制度一、北京政府的立法活动(一) 制宪活动(二) 其他立法活动 二、北京政府法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三、司法制度 第三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