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年均增速高于世界同期6.doc_第1页
经济年均增速高于世界同期6.doc_第2页
经济年均增速高于世界同期6.doc_第3页
经济年均增速高于世界同期6.doc_第4页
经济年均增速高于世界同期6.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年均增速高于世界同期6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超过6倍,贸易总额由世界第29位跃居第3位,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国经济核心指标,是综合国力的体现。1978年,我国GDP只有3645亿元,而2007年上升至2495万亿元,年均增长98,而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只有30。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98的增速不仅明显高于1953年至1978年平均61的速度,而且与日本、韩国经济起飞阶段年均增速不相上下。 30年来,我国GDP世界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4位。我国2007年GDP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978年18上升到2007年的6。按照世界银行标准,我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从1132亿到51万亿元财政家底愈发厚实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带来了国家财力的迅速增加。 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1979年至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1。其中,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仅1132亿元;1985年翻了一番,1993年再翻一番;1999年跨上1万亿台阶,2003年超过2万亿元;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达到51322亿元。 国家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超过6倍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 改革开放以前,城乡居民生活基本上处在温饱不足状态,农村还有25亿贫困人口。 经过3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拥有的财富迅速增加。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6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3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实际提高72倍,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从219元增加到13万元。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就业持续增加,扶贫取得巨大进展。30年来,我国就业人员年均增加1270万人,累计创造并实现就业岗位37亿个。到2007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为1479万人。 从世界第29位到第3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外贸大国 改革开放前,我国基本上处在封闭半封闭状态。1978年,进出口总额只有200多亿美元,利用外资基本是空白。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对外经济大开放,我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折。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比1978年增长1043倍,居世界位次由第29位跃升到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7。 30年来,我国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对外投资从无到有发展迅速。1979年至2007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602亿美元,近年来利用外资一直居于世界前三位。200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非金融部分)仅为29亿美元,2007年达到了187亿美元。 从167亿到1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由短缺到富足 随着对外开放和进出口贸易的蓬勃发展,我国外汇储备实现由短缺到富足的历史性转变。 国家统计局报告说,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人均只有017美元。短缺是当时外汇储备的基本特征。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壮大,经常项目贸易盈余不断积累,外汇储备的短缺迅速成为历史。1990年我国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2006年超过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扩大到15282亿美元。 从国有占绝对优势到非公快速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实现了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转变。 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76,国有占绝对优势;200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到295。 国有企业占比的下降并没有改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仍占绝对优势。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企业产值占68。 城镇化率从179上升到449 城乡协调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在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使得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基本实现了由城乡分割向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转变。 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7年的449,年均上升09个百分点;城镇总人口年均增加1453万人,乡村总人口年均减少216万人。 国家统计局报告说,大量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城镇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1978年的237上升到2007年的381。 主要产品产量世界前列商品和服务从短缺到总体平衡 曾几何时,物资短缺、排队购物是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今,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商品和服务供给由短缺转向总体基本平衡或略有结余。 农产品供给能力稳定提高。2007年,粮食产量达50160万吨,比1978年增长646;肉类产量增长55倍。工业产能扩张迅速,制造业大国地位初步确立,第三产业迅速成长。2007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0万亿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了23倍;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22个大类中有7个(如纺织品等)名列第一;第三产业增加值实际增长186倍。 2007年,谷物、肉类、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以及钢、煤、水泥、化肥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新增公路269万公里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瓶颈”不断缓解 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曾是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加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入取得明显效果,“瓶颈”制约不断缓解。 能源生产能力由弱变强。2007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235亿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28倍,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总自给率达90。 交通运输能力明显增强。铁路营业里程由1978年的52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78万公里;公路里程由89万公里增至358万公里。 邮电通信业蓬勃发展。移动电话用户由1990年的18万户迅猛发展到2007年末的547亿户;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21亿人,居世界第二位。 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改革开放前,与经济发展的落后相比,社会事业发展更加滞后。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明显增强。 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07年,全国高等、高中、初中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23、66和98,小学教育净入学率达到995。2007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比1995年增长96倍。 卫生、文化、体育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2007年,我国每千人口医师数和医院卫生院床位数达到发展中国家中等偏上水平。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05年的73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2137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