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偏方“偏”与“正”之辨析.doc_第1页
中药偏方“偏”与“正”之辨析.doc_第2页
中药偏方“偏”与“正”之辨析.doc_第3页
中药偏方“偏”与“正”之辨析.doc_第4页
中药偏方“偏”与“正”之辨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偏方“偏”与“正”之辨析张世平 制药工程摘要 中药偏方和正统方剂一样,流传于世已逾千年。尽管没有规范的典籍收载,甚至无法用现代科学方法证明其起效的本质原因,但是其药效的存在性是毋庸置疑的。在谨慎对待偏方的同时,我们还要敏锐的从偏方中发掘那些没有浮出水面的中医药理论经验,为开发中药新药点亮指明灯。关键词 偏方; 中医药理论; 哲学概念 ;新药开发1 绪论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传统天然药物1。其历史悠久,历经千年,是祖先们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不断的积累和丰富而得到的一部人与自然相斗争的记录史。堪称华夏祖先留给炎黄子孙最宝贵的瑰宝! 其中多数药品的发现是临床经验,药剂实践和试验研究的总结,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成果确是在教训中得到启示而逐渐加以完善的。除了流传于世的众多的医学著作之外,另外还有成千上万个没有被收录在正式的医学典籍中的治病组方,即中药偏方。数千年来,在我国民间流传着非常丰富、简单而又疗效神奇的治疗疑难杂症的偏方、秘方方书著作浩如烟海。尽管偏方没有被正式的药物或医学典籍收载,但有时确实可以立竿见影,药到病除,扭转病局,取得“正方”所达不到的神奇治疗效果和治疗方法。在医院医治无效,或者传统治疗费用较高,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人们才会选择此“下策”。所以,有时偏方治的都是大病,也因此显得神奇无比,被很多人推崇。小偏方治大病的说法自然有一定道理,其不仅在实践上有临床的治愈实例,此外,偏方中可能蕴含着现代西方医学、中医理论本身都不能认识的作用机理。 2 偏方之偏在于其出身笔者认为,偏方之所以被称为“偏”,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按中医理论还不能明确解释其克病的机理、机制,故会将其从“正规”的中药方剂中排除,贬为“偏裨”之方;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这些偏方的“名”不正。他们最初的来源,可能只是由略懂中医中药常识的民间百姓凭感觉组配的方剂而已,并没有当时社会上公认合理的中医理论作为指导和客观验证,在配伍上“不成熟”。或是在被正统中医理论和实践的验证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而不幸被中途遗弃,没有最终修成“正果”,自然不能被正统的中医中药典籍认可和记载,只能永远的沉没于民俗坊间,沦为“草根”中药。尽管如此,这些流于“草根”之名的偏方却在为数甚多的医治实践中确实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甚至立竿见影的惊人疗效,加之取材便捷、方剂廉价易得,所以才有屈存于民间的价值,被后世薪火相传。在这里,为了便于阐述,我且擅自把目前可以解释正规方的那些中医中药理论定义为“前中医药理论”,而本人为偏方的积极一面辩解所提到的那些未被认知的中医药理论定义为“后中医药理论”。以上只是笔者从积极肯定的一面来为偏方辩解,以期世人更多的关注其潜在的那部分克病除疾之机理。从另一方面而言,偏方之所以被冠以“偏”之名,也确实存在不少“偏”之实,在应用上确实存在很多棘手的问题。一般来说,偏方都是未经过严格的配伍临床实验和中药药理实验的非正规方,其疗效并不十分肯定,而且其毒、副作用并不为人们所了解和重视,更没有规范的急毒、长毒或者“三致”实验的论证,一旦轻信或长期应用就会给病人带来难以预料的危害。3 偏方之“偏”的特性 从“前中医理论”上讲,偏方有以下几方面“偏”的特性:一、受中医辨证施治观点的制约。中医讲究辨证施治16,不仅意味着不同病不同方,而且同病不同征时,也要有针对性的的调整复方中各组分的药量甚至炮制之法,才可以有效地施治。然而,偏方在使用过程中根本不可能有这么精确地控制和缜密的考量。 二、偏方的组方不合理。大多数偏方缺乏中医药理论作指导,理、法、方、药不科学,大处方与药物滥用、配伍禁忌等充斥在偏方中,如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更甚有的偏方载药数量多达四、五十种,它不仅不治病,反而因相互作用又致新的人身伤害,因偏方不合理用药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屡见不鲜5,12。 三、用法、用量不确切。偏方用药常见用法过于简单或太繁琐。若过于简单,很多中药材未经规范的炮制,不仅不能发挥疗效,反而会变成毒药。若过于繁琐的处理,也可能会引入一些不必要的毒性。此外,服药剂量、次数含糊不清,用量大、疗程长也是偏方存在的弊病。是药三分毒,长期大剂量用药势必会可产生药物蓄积中毒。如古代众多帝王,都曾服用道家的“仙丹”而期长寿,最终却亡命于斯。其实诸如“密陀僧”这类丹药大多含有剧毒的四氧化三铅、三氧化二砷以及硫化汞之类的重金属氧化物15,按中医“以毒攻毒”理论,少量的服用有时确实可以祛病强身,而长期大量服用就会直接毒害人体,无异于直接服用砒霜自戕。民间类似的例子也不胜枚举,诸如这样,何谈偏方的灵验? 四、偏方中药物名称存在差异。由于物种繁多,同一种药名各地使用的品种不同或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中药名称造成品种混乱,使得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现象普遍存在。如今中药药害事件就有诸多案例是因为“同名异种”、“同物异名”的原因酿成的4.5。“正方”尚且如此,何况偏方呢? 偏方的方剂不仅没有经过正规的整理和严格的认证,也未注明药物产地、用药部位,这就给偏方用药带来了困惑。如贝母有川贝母,浙贝母、湖北贝母、伊贝母、平贝母等之分,功效相似,又各有差异。如果民间私自用药,丝毫不懂中药常识,医病无措就病急乱投医,唯“偏”是信,其又如何能幸运的“碰到”该偏方被期望达到的理想治疗效果呢?五、偏方中药物生炙不分。偏方长期不规范的沿袭难免有误或因地、因人,认识不同,使用各异是导致药物生灸不分的主要因素,故用偏方治病只会导致药物疗效降低或毒副作用增强,如偏方常见川乌、草乌、雄黄、朱砂、马钱子等毒性中药,但也未注明生制品,出现偏方的药疗事故也属理所当然。4 偏方给新药开发带来的新视角 当今时代,新药开发一直是科技含量高、开发难度大的一门前沿产业。随着人体内各种靶点被不断的发掘殆尽,以化学合成药物分子的西药开发模式也捉襟见肘,难度愈发增大。作为饱受中华民族传统中医药文化浸润的中国人,转变思维,把新药开发的目光转向中药复方,则不失为明智之举。而中药偏方,实为一个较为值得探索和开发的一块“新大陆”!偏方一般组分相对较为简单,平均比传统中药复方要少很多,因此开发难度以及研究工作量会较少。此外,很多偏方之所以没有被正式的医药典籍认可,部分原因是正统的中医理论也无法解释其机理,因此可能蕴藏着潜在的更新颖的中医中药理论经验,即笔者所定义的“后中医药理论”。大部分偏方流于民间,患者自行传用,也没有机会被正统的中医理论去验证,但可能是歪打正着,意外的“不规范”用药却开发出了某些新奇的中医治疗办法使病患祛除,也未尝不可能。中医中药系统博大精深,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是传统中医理论的基本构件2,12,16。中医是以自然界最高的科学哲学的思维模式来指导中药用药,讲究人与自然在哲学高度上的“融合”,与中药进行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了认识自然界,并且利用自然界的规律以安身立命,生生不息。因此,中药既有天然药物的“自然属性”,同时也具有其独特的不同于化药的“哲学属性”,即作为指导的传统中医理论。鉴于此,对于基于中药偏方开发新药的工作,笔者有以下几方面的浅见:1、 摒除偏方用药所存在的诸多不合理之处,我们才可以开始从中研究新药。 2、 不要过分的强调西药研发模式而使中医中药分而论之。中药异于西药的特色就是有着特色的中医药理论作为指导,而中医药理论是植根于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认识与用药治病的哲学思维模式2,若盲目的硬把中药拖入西药的范畴并按西药的开发模式进行所谓的中药的现代化研究,是有悖哲学理念的。失去中医药理论的辅佐,复方中药只能算是一堆纯天然草药的无规律组合而已。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研究与提取分离工艺最应体现中医理论的指导,但却最难以体现中医理论的指导9。在这一阶段,中医理论指导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体现,那么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物质基础就有可能丧失,中药新药开发也失去了实际意义。如果按照西医药理论使用中药, 如麻黄素治喘、黄连素治痢、附子苷强心、甘草素止咳、青蒿素截疟等, 脱离中医药理论来应用, 那就未免南辕北辙,明珠暗投,可能荫蔽其应有的医疗价值。倘若不分寒热虚实, 见喘用麻黄、遇痢用黄连, 显然是不会收到预期效果的6,7,8。在开发新药过程中,我们不可以这样套用西药理论来机械的对待中药新药的研究。 三、不要过分追求中药偏方中有效成分的纯化。虽然有不少新药来源于偏方复方中的某一味单方中的有效提取成分,并且成功的找到了其适应病症,但是笔者仍然认为这种基于提取有效成分的方法犹如对待天然产物药物,不算是合理的利用中医药资源。中药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中药疗效来自其复方中各个组分中各种不同未知或已知成分的相辅相成,携手合作1。也正是由于各组分之间的相生相克这种微妙的自然关系,才减低或消除了其中的有毒组分,提高了药效13。单一的提取其中某一个物质分子,未免会脱离中药复方用药基本原则,犹管中窥豹,事倍功半。 四、评价偏方有效性、安全性要基于中医理论体系,不可盲目照搬西医。西医进行药物有效性验证时,所建立的是“病”的动物病理模型4,这种模型有明确的解剖定位,有客观的病理损伤,有具体的指标改变,所以便于操作。中医治病的基础是辨证,要进行实验研究就要建立“证“的动物模型。证是一组症候群,是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这种辨证的过程施之于人尚可,施用于动物则存在很大不足,我们无法通过四诊的手段获得较为全面的信息。因此无法辨证,论治更无从谈起。此外,中医学是采用整体观或系统论的方法来看待机体 17,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描述采用的是哲学上的概念,这些描述和西医中的实物概念不能一一对应,如中医学的肾与西医学的肾脏、中医学的脾与西医学的脾脏等。因此,采用西医实验评价模式来评价中医方证实验研究是不合适的。然而,西医精确的作用靶点确证,精确地作用机理论证也有其独到的先进性,我们不妨将其合理引用到中药新药开发中,辅佐中医理论所不能及之处,同时还要不断地探索新的、适合中医中药特色的一组“病”的模型,与注重微观的、具体的、还原的、循证的现代科学技术形成有效的对接和沟通11,14。五、谨慎对待偏方中的任一方剂,尤其是已知的毒性组分。如前面提到的重金属氧化物类,如三氧化二砷,四氧化三铅,硫化汞等。偏方其本身的特性就是组方配伍不成熟,合理性有待验证,因此必须熟悉其在中医理论中的使用方法,弄清这些毒性成分在病人有相应病症的条件下发挥疗效,以毒攻毒的机制,才可以更好地为我们驾驭。按笔者所提的“后中医药理论”,尽管从偏方中开发新药,困难重重,任务艰巨,但是我亦然相信其存在性和个人推断的合理性,一些潜在的自然法则可能就蕴藏在这些不见经传的偏方里。5 总结哲学乃宇宙间一切科学之母,在这个意义上讲,中药所涉的用药理论就要远远高出西药。偏方有其偏之处,当然也有其正之理。辩证的看待偏正之分,深入洞察偏方奇效背后隐藏的未知机理,将会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中药偏方,从偏方的海洋中开发中药新药、化药新药。同时,西药的开发模式也有诸多值得借鉴到中药开发中的,作为与时俱进的科学工作者,我们不仅要认真的对待中国传统的中药宝库,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引入新鲜的血液,取长补短,洋为中用,为民族医药文化的发展和腾飞做出贡献。6 参考文献 1 吕爱平,姜淼,赵静. 立足中医理论探索药物研发新途径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4).2 肖小河,王阶. 论中医理论与中药现代化国际化J. 世界科学技术,2004,(1).3 简晖, 谭勇, 赵静,吕永恒,吕诚,吕爱平. 基于中医证候分类理论的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思路和方法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9).4 苗润. 谈偏方用药存在的问题J. 光明中医,2006,(8).5 雍菁. 中药安全性思考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21).6 王琳琳,张宾. 中药药理学研究思考J. 中国医药导报,2007,(26).7 王海南. 中药有效成分研究与中药新药研发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5).8 肖小河. 关于中药新药研究的几点看法J. 中国中药杂志,2002,(1).9 张宗仁,黄传贵,彭明秀. 中药新药研究中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4,(6).10 徐必海. 使用偏方,当心中毒J. 环境,2004,(1).11 邢小燕,马永刚,孙玉琦,金城,任汉阳,肖小河. 循证药学在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中的应用J. 中草药,2006,(8).12 瑞洪. 浅谈中药的现代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