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的用途与滥用》有感.doc_第1页
读《历史的用途与滥用》有感.doc_第2页
读《历史的用途与滥用》有感.doc_第3页
读《历史的用途与滥用》有感.doc_第4页
读《历史的用途与滥用》有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历史的用途与滥用有感所谓历史是前车之鉴:前人所做的事情,成功的,后人可奉以为法;失败的,后人当引以为戒。如果我们把人类的文明比之为一种挑战与应战,那么,前车之鉴就是借助昨日的经验来应对今日或明日的挑战,这也是历史的另一种功能。尼采认为历史有三种用途:纪念的、怀古的和批判的。“如果有一个想做出伟大作品的人需要过去,他就会通过纪念的历史使自己成为过去的主人;能够对传统的和可敬的事务感到满足的人就会做一个怀古的历史家来利用过去;而只有一个人的心灵为一种迫切的需要索压迫,一个人希望以任何代价抛弃包袱,他才会感到批判的历史,即判断和批判的历史。”尼采认为纪念的历史在于榜样的力量;纪念的历史只讲结果,不讲原因,甚至远离原因;而榜样的树立,将历史的真实进行修改、修饰,近于虚构的危险,历史将不在真实;纪念的历史靠错误的类推而存在。尼采认为怀古的历史家将过去所有的一切,包括“微小和有限的东西、陈腐和过去的东西”都囊括其中,虽然这种怀古精神具有“愉快和满足的朴素情感”,但对于任何一种“新的精神”的产生都是一个极大的阻碍,如此一来,个人、民族、国家就会失去“给与现在的新鲜生活以灵魂和灵感”,就将失去创新与前进的动力,这就是“怀古的历史”的“退化”。尼采认为“批判的历史”,“是为生活服务的”,是为了“打破过去”,并“运用过去”的力量所在,但是判断和批判过去,很难找到一个“否定过去的限度”,“企图由果推因地造出一个可能是我们源头的过去,用以反对的确是我们源头的那个过去”,因此,批判的限度决定了我们对于过去的认识,而限度的问题将决定我们对于过去的否定程度,这种尝试的错误在于:用现在否定过去。历史如何服务于生活?每个人和每个国家都需要对过去有一定的了解,而这些了解是通过纪念的、怀古的以及批判的历史所取得。“饥渴是它的源泉,需求是它的准则,内在的可塑力则规定了它的限度。”历史是了解过去,必须服务于将来和现在,而且不能现在或是损害一个有生气的将来。这样一来,尼采对于“历史的用途”的定位就已经比较清晰了“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现在和将来”、“服务于个人和国家”,不能因为历史的真实而损害现在与将来。这样以来,历史研究的目的性就十分的明确。虽然尼采的观点点出了历史的用途,但这与我们研究历史的初衷与史学家“秉笔直书”的原则是否违背?看来这或许就是历史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最大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原则的坚定,还是现实的灵活?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大概还没有那一门学科会象历史学那样,有关它的功用问题会引来如此众多的疑问、关注和讨论。当我们看到历史学的功用需要她的研究者做长篇大论的辩白论证时,我们可以推测,历史学的用一定出了点问题。而且,这种疑问不是出于对历史学一无所知的门外汉,而是那些终身以史学研究为职业的历史学家。每一位对历史学有过一番真切了解和深刻反思的学者,都会有一种深深的疑虑和无法排遣的困惑。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恐怕无过于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身为当年全美历史学会主席的贝克尔曾说过一句足以使每一个历史学者为之气短的话:科学研究对于改变现代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历史研究充其量也不过是无足轻重的影响 。历史研究是否真的无足轻重?贝克尔的话或许并不是他的真实想法。有学者说:历史学家的主要职责是求真。他首先应当问真不真,至于有无学术之外的用处倒是次要的。历史学家主观上不必注重致用,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研究成果客观上真的无用。只是说,历史学家自己只管写出信史,求出真相,至于用不用,如何用,何时用,那应该是整个社会的事,决策者的事,历史学家根本无法自己决定,而且这也远远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也就是说,史学研究只问其真,不问其用;求真是历史学份内的事;怎么用是份外的事。历史学家只要管住他份内的事,而不必去管份外的事。不过,当历史学家老是听到他人说历史无用,尤其是当他们看到历史学的真学问经常被滥用、误用的时候,他们能否老是听之任之、袖手旁观呢?他们是不是也该偶尔关心一下这些份外的事呢?看来答案是肯定的。有关历史的功用,我们曾有过长篇累牍的论证,有关的专著也都设有专章对其有非常详细的叙述。然而,最令人难忘的,还是卡尔贝克尔的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一文。贝克尔把失去历史记忆的人,称之为失去心灵的人。他说:每个普通人,同你我一样,记忆种种说过做过的事情,并且只要没有睡着也一定是这样做的。假定这位普通先生早晨醒来而记不起任何说过做过的事情,那他真要成为一个失去心灵的人了。这种一下子丧失了所有历史知识的情形是曾经发生过的,不过正常地说来这是不会发生的。正常地说来,这位普通先生的记忆力,当他早晨醒来,便伸入过去的时间领域和遥远的空间领域,并且立刻重新创造他努力的小天地,仿佛把昨天说过做过的种种事情联系起来。没有这种历史知识,这种说过做过事情的记忆,他的今日便要漫无目的,他的明日也要失去意义。他又说:因此在真正意义上,不可能把历史从生活里割离开来:每个普通人如果不回忆过去的事件,就不能做他需要或想要做的事情;如果不把过去的事件在某种微妙的形式上,同他需要或想要做的事情联系起来,他就不会回忆它们。这是历史的自然作用,也是历史被简化到最后一层意义上、成为所谓说过做过事情的记忆的自然作用。换言之,说过做过事情的回忆(不论发生于我们贴近的昨天抑或人类久远的过去),是与将说将做的事情的预期携手共行,使我们能就每人知识和想像所及,获得智慧,把一瞬即逝的现在一刻的狭隘范围推广,以便我们借镜于我们所已做和希望去做的,来断定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贝克尔的这一番讨论,简单、浅显而不失深刻。因为惟有深入到这一层面上,我们才真正体会到历史意识同我们当下生活有着难以割裂的关系,一种与生俱来的联系。从最根本上说,作为人类生活经验的记忆,历史意识是联结时空的纽带,借助历史意识,我们才能有效地组织起生活,才能把昨天、今天和明天有序地联结在一起。如果说,对历史的记忆来自于现实生活的需要,那么,人们首先需要记忆的,就是那些符合当下需要的历史,而不是一些与当下生活无关的历史。普通先生时常会为他的健忘、或历史记忆的模糊而苦恼,为此,他不得不准备笔记本或备忘录之类的东西,以记录一些虽与当下无关的、但日后可能会有用的历史。这么一来,普通先生就在做类似历史学家所做的工作。由于我们不知道我们在未来会有什么需求,一时不能确定什么是必须记忆的、什么是可以遗忘的,为此,我们只得多保存一些历史记忆一些与当下的生活无关的历史。于是,历史学的责任之一就是尽可能多的保存历史记忆,以满足日后各种可能的需要:你可以去研究明成祖的生母是谁,也可以去考证洪秀全有没有留胡子,更可以化大功夫去推测武王伐纣的年代。然而,如果这样的历史研究成为历史学家普遍的嗜好,如果这样的历史知识的积累逐渐演变成有一种无穷尽的追求,如果我们为获得这样的历史知识而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另外一些更为重要的历史记忆却无人问津。那么,我们不得不说这类历史知识的获得是过于奢侈了。这时候,历史学似乎变成了智力游戏,借用戴昂尼夏斯嘲笑柏拉图时所说的话,那只是无聊老人对无知青年讲述一些无用的故事 。所谓历史是前车之鉴:前人所做的事情,成功的,后人可奉以为法;失败的,后人当引以为戒。如果我们把人类的文明比之为一种挑战与应战,那么,前车之鉴就是借助昨日的经验来应对今日或明日的挑战,这也是历史的另一种功能。读美学有感09汉语言文学2班 王敏涵 20092108139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是他的学生根据他在海德堡大学的讲课记录和教学提纲整理而成的,也是他的艺术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黑格尔给美所下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在黑格尔看来美源自绝对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观精神性。绝对理念的发展是必然的,美的产生、发展也就是必然的。黑格尔在美学第三卷下册中说诗的掌握方式:“诗是原始的对真实事物的观念,是一种还没有把一般和体现一般的具体事物割裂开来的认识,它并不是把规律和现象,目的和手段都互相对立起来,然后又通过理智把它联系起来,而是就在另一方面(现象)之中并且通过另一方面来掌握这方面(规律)。因此,诗并不是把已被人就其普遍性认识到的那种内容意蕴,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是按照诗本身的概念,停留在内容与形式的未经割裂和联系的实体性的统一体上。”这段文字注重在说诗本身不应该单纯为了表达一种普遍的哲理而去寻找一种意象化的表达方式,就象汪国真做的那样,好象是为了让小孩子理解只记得真理而发明一种令人感兴趣的易诵记的方式,这只是一种教科书式的方式。但这并不是说,诗在提炼内涵时就并不要普遍真理的指导。因为一个人的作品实质上就显示了一个人的世界观,即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的基本观点,也就是说他个体认为的“普遍真理”始终影响着和指导着他的观察生活和提炼生活,最终表现生活。 而我们在从中心意象上提炼诗意时,其中心思想并不是一种纯抽象的纯哲理意味的,而是在某种抽象理论的影响之下而产生出来的对具体事物的理解和巧心。从这种与形式合二为一的中心中,是可以经过抽象化而得出一种普遍性真理存在的影子的,但这本身虽抽象,却并不是直接的普遍真理。 黑格尔还曾经说:“所以在诗里凡是普遍性的理性的东西并不表现为抽象的普遍性,也不是用哲学证明和通过知解力来领会的各因素之间的联系,而是一种有生气的,现出形象的,由灵魂灌注的,对一切起约制作用的,而同时表达的方式又使得包罗一切的统一体,即真正灌注生气的灵魂,暗中由内及外地发挥作用。”由此看来诗在表现某种认识时应该象一个人一样具备一个统治一切素材的灵魂,而那些素材就象一个人的各种器官一样各司其职,显示出生命活动的痕迹,而不是一种直截了当的教导。在黑格尔的思想中,艺术美与自然美孰优孰劣,艺术美是远远高于自然美的。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蕴含着精神与理念的心灵比自然现象高多少,艺术美相对于自然美就优越多少。艺术美才是真正的美,艺术美的优越性是黑格尔重要的观点。任何时期,任何类型的艺术,只要是真正的追求美就应该是蕴育着理念的,是表达心灵的,只有这样的美,也只有传达此类情感的艺术才是有生命力的。美是承载理念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一元论的美学思想始终贯穿在他的思想的各个方面。美学研究是艺术哲学的研究,而研究艺术与科学、宗教等是不同的,它是感情的载体,是传达精神、传达理念的桥梁。心灵的东西才是最高的。艺术家的地位是直接关涉他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心灵和灵魂的深度、广度与厚度。这其中就涉及到最高形式的真是“理念”,艺术作品揭露心灵实质在是在表现理念,艺术作品表现理念的程度同时也决定了其影响和地位。艺术的目的在于表现理念,而艺术的直接后果则在于产生美感,这美感是通过外在现实、通过感性存在显现出来的理念。艺术作品是诉诸于感性掌握的,而理念显现在现实中也绝不是简单融合,而是蕴含着外来的或内部的、感性的知觉或想象等多方面的内容。黑格尔谈到美的对象时说,美的对象必须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由概念所假定的各部分协调一致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是这些部分的自由性的显现是为它们本身,不只是为它们的统一体。”只有囊括了这两个方面的美,即只有显现了理念的美才是真美。、而自然是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自然美较之于艺术美等蕴含这理念的美来说也是浅显的。理念与体现概念的结合有不同层次,只有这二者的统一直接在感性的实在的显现中存在,理念才成为美的理念。而自然作为理念浅近的显现,它是具有一定缺陷的。自然美是个别事物的美,它不能像艺术美那样表达无限、自由、永恒,因而具有内在性、依存性和局限性的缺陷。第一在理念初级显现为自然的个别事物,这些直接现实着的事物的各内在方面的因素依然仅仅是内在的。动植物延续生命的过程和它们美的显现,都没有承载灵魂,显现在外面的都不是真正的生命,而是低生命一级的各种构造,它们只有在自身以内才是有生命力的。人是较高一级的,他可以通过皮肤等显现他的生命力与生气,但是也只是一种遮盖,在对灵魂生活、情欲、情感的显现方面,依然存在较大的缺陷。第二,这种个别事物的存在还有依存性。这些个别事物虽然是注入了理念,但是这种直接注入的理念也不是自由自觉的,在它同外在世界发生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时,它是依赖着这些关系的:动植物的生存依赖着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它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即整个延续生命的方式态度都会受到影响;人的肉体存在也是在这些外在环境的约束下进行的,虽然人具有意识,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但是人类的良好发展也是不得不受制于自然规律。人类心灵的存在也不是孤立的,他的各种感触也是直接受启于外在世界的人与事,单纯的身体方面的生活目的和心灵方面的生活目的,在自己成为旁人手段为他人服务和满足自己利益的过程中,是否合乎于自己心意,这是依赖着社会的关系网的。第三,因为自然是直接的个别化的客观存在,所以它又具有局限性。每一个自然存在,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因其是个体、个别化的,所以相对于完美的理念而言是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的,它们显现为一种不完满的。 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区别是艺术与精神的区别,黑格尔称艺术美为“理想”,这种理想是在自然里找不到的,这种承载理念的艺术是形式和内容、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高度统一。理想是绝对真实,而自然本身是不真实的,所以艺术是一种创造,一种对心灵的还原。它不脱离自然,同时艺术也不是生糙的自然,而是心灵的创造。艺术美是灌注了心灵与生气,融汇了理念的一种较高的显现,所以艺术美是克服了自然美的种种缺陷,是一种完美的存在。“理想是本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