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肝炎、肝硬化一、创“治肝五法”治疗慢性乙肝疗效显著。先生从6O年代初即开始和著名西医肝病专家韩康玲主任医师搞中西医结合肝病科研工作,通过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创立“治肝五法”即清热利湿法、舒肝解郁法、益气健脾法、滋肝补肾法、活血化瘀法,用于临床取得显著疗效,笔者对“治肝五法”进行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五法”对四氯化碳造成的肝损伤均有保护作用,对受试动物的细胞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滋肝补肾法和活血化瘀法对四氯化碳造成的肝纤维化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一)“治肝五法”用药及适应证 1舒肝解郁法:适应于胸闷木舒,情绪烦躁或抑郁,精神疲倦,失眠多梦,右肋疼为主,偶也见左右肋疼,多为胀痛或串痛,或连右背,或牵胸乳,或引少腹,情绪激动则痛甚,卧则减轻,胸腔满闷,日苦,暖气,纳呆,舌淡红、苔白或薄黄,脉弦或弦缓。常用药:柴胡、黄芩、炽壳、丹参、郁金、茯苓、板蓝根、白术、白芍、川楝子、元胡。 2清热利湿法:适应于身体困重,食少纳呆,胸胁胀满,恶心厌油,口干口苦,手热心烦,尿短赤,大便或结或缩,或有黄疸,舌红舌体胖,舌苔白厚或腻,色或微黄,脉儒数或儒缓。常用药:茵陈、栀子、大黄、板蓝根,连翘、丹参、郁金、七叶一枝花、杏仁、橘红、茯苓、鸡骨草、苍术、厚朴、苡仁等。 3益气健脾法:适应于面色萎黄,体倦肢乏,动则汗出,少气懒言,胁下隐痛,食少纳呆,便溏,尿清而短,舌淡胖有齿痕,答薄白而滑、脉沉缓或细弦,部分病人尿少有腹水。常用药:党参、白术、黄芪、升麻、柴胡、茯苓、补骨脂、寄生、丹参、郁金、苡仁、蚕砂、广豆根、仙灵脾、当归,神曲、麦芽等。 4滋肝补肾法:适应于疲倦乏力、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腰酸腿软、手足心热、心库心烦、肋部隐痛,津少,口干纳呆,遗精,月经失调,面色晦滞,有肝掌和蜘蛛痞,舌红首少或无首,脉细数或弦细。常用药:寄生、女贞子、枸杞子、生熟地、仙灵脾、丹皮、巴戟天、五味子、首乌、丹参、泽兰叶、当归、鸡骨草、生牡蛎、炙龟板、炙鳖甲。 5活血化瘀法:适应于面色晦暗,颈部赤缕,上身血病,鱼际发红,纳呆腹胀,齿鼻皮肤衄血,性情急躁,胁部刺痛,尿色深黄,胁下癥 积,质地较硬,皮肤不泽,巩膜晦黄,口唇暗紫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腻,脉涩或沉温或细。常用药:黄芪、当归、赤芍、丹参、泽兰叶、益母草、水红花子、白术、茯苓、仙灵脾、巴戟天、寄生、生牡蛎、土元、人参、三七等。 (二)服药时间及疗程 每日1付,煎20O毫升,早晚分服,3月为1疗程。 二、人参五灵脂配伍治疗肝脾肿大 “人参最怕五灵脂”是祖国医学“十九畏”中的一畏,属中药配伍禁忌的一类,然而珍珠囊药性赋雷公炮制药性解)一书中有四物加人参、五灵脂以治血块的记载;东医宝鉴一书中有“人参芎归汤”,其中有人参、五灵脂同用的记述,先生将二药配伍治疗慢性肝炎、肝脾肿大每获良效,从未发现副作用,现举病例卫则,以供参考。男性,54岁,患慢性乙型肝炎10余年,肝功反复异常,自述体倦乏力,腰膝疲软,肝区疼痛,腹胀,面色晦滞,舌质暗红边有瘀点,首白清,脉弦涩,B超提示:肝大肋下3厘米,脾大肋下45厘米,诊为气虚血瘀型,处方:黄芪3O克,人参10克(先煎),五灵脂10克,当归10克,山甲15克,炙龟板、鳖甲各15克,白术10克,丹参15克,赤芍20克,鸡骨草15克,枳壳10克,郁金20克。每日1剂,本处方连续服用2月,再次B超肝肋下卫2厘米,脾肋下0,后以原方配制九剂,每日20克,连续1年,迄今20余年肝功正常,肝脾肿大消失。外敷治肝脾肿大对于肝炎或肝脾肿大之疾患,处方为栀子、红花、桃仁、芒硝(或朴硝)四味药等分研为细末,以蛋清或蜂蜜调,亦可用面糊加醋,敷于胁下,上盖以布或塑料股固定如前法。用蛋清或蜂蜜有防干作用,加入其他药物除起到治疗作用外,尚有油润和加强吸收之功能。肝脾肿大者如能加少许麝香则更妙。以上外敷方法经赵老多年临床使用有良好疗效,两方均以栀子为主要药物,在民间多用生栀子研末蛋清调敷或加酒或加醋等,有消肿活络、化瘀止痛、清热解毒之功效,对于跌扑损伤、扭伤、挫伤所造成的局部青紫肿痛,尤其是四肢关节部位之软组织损伤,往往起到止痛消肿的效果。关于栀子的外敷治疗作用,李时珍本草纲目引集简方有治“折伤肿痛”记载,又载有外敷褥子可治“火焰丹毒”之说,可见栀子外敷既能消肿止痛又有“消炎”退热之功。赵老基于多年临床之丰富经验,对于外敷方法有进一步创见和发展 而提高了疗效,扩大了治疗范围,如桃杏仁及红花的配合运用,对于肝病之加入芒硝,芒硝外用消痞块,尽管古医籍中载有加入蒜及少量大黄未作饼贴患处谓可消痞块,但远不如 赵老之配伍对于肝脾肿大之疗效明显,文革前曾验证数百例疗效可靠,惜文革中资料荡然 无存。总之赵老于临床积数十年之丰富经验,对于内服诸方诸法自有独到处及出奇制胜之妙,对于外用之法亦颇具经验,善于采取民间疗法,丰富其方法及内容,如使用栀子为主之外用方剂仅为一例。他如采纳不见医籍之民间验方斩毒剑(处方为麻黄、豨莶草、地丁三味等分)为洗剂,治疗红肿疼痛,具有清热解毒,止疼消肿之效,亦可见赵老广采博纳之斑,此不详述。 三、泥鳅治肝炎泥鳅,栖于湖泊,池溏,沟渠和水田中,喜居于静水底层,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其肉鲜嫩肥美,营养丰富,不仅可食用,而且疗疾。对于肝炎患者无论是急性黄疸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迁延性肝炎,李老常告诫病人食用泥鳅,亦有单用泥鳅治愈者。用法般把泥鳅烘干,研细粉。每次10克,日服3次;或活吞泥鳅,取体小者,每次3条,日2次。通过4O余例临床观察,该药对消退黄疸及降转氨酶比较明显,对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其它项目的恢复,也较般保肝药为著。李老认为,泥鳅得水土之精气,臭水土之性,可补中气,益肾精,利胆退黄。是否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促进肝细胞的恢复,还有待于现代药理学进一步研究。强肝软坚系列合剂 1软坚一号方:党参15克、丹参15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石见穿15克、三棱10克、莪术15克、金钱草15克、茵陈15克、楂曲10克、红花5克、甘草5克。每日1次;或按比例制成水蜜九。每日2次,每次5克,连服1月为一疗程。 功能:健脾养肝、活血软坚。 主治: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肝炎后肝硬化、肝功及全身情况尚好者。 2软坚二号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丹参15克、茯苓15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石见穿15克、桂枝5克、槟榔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甘遂3克、大戟3克、醋制鳖甲3O克、半技莲30克。 服法同上。 功能:健脾养肝,活血化瘀,软坚逐水。 主治:肝硬化、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或有腹水而偏于阳虚者。 3软坚三号方:生熟地黄各15克、党参15克(或太子参30克)、丹参10克、甘杞子10克、女贞子10克、旱莲草15克、赤白芍各10克、五味子5克、茵陈15克、石见穿15克、醋制鳖甲3O克、甘草5克、茅根15克。 服法同上。 功能:滋阴养肝,软坚消痞,佐以清利湿热。 主治:肝硬化,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肝功损害而偏于阴虚者。 4软坚膏:三棱10克、莪术10克、荜茇5克、乳香5克、没药5克、穿山甲15克、生南星10克、透骨草10克、醋制半夏10克、醋制鳖甲15克、阿魏3克、冰片3克、麝香10克,上药共研细末,每次取35克撒于烘热软化之清音药上,乘热敷贴脾区或肝区,57天换一次。也可调制成软膏,临用时调敷于纱布或软纸上,敷贴肝脾。 功能:软坚消痞。 主治:肝硬化、晚期血吸虫病,疟母等引起的肝脾肿大,肝硬化。 二甲救肝汤:黄芪3O克、党参15克、丹参10克、赤白芍各10克、白术15克、枸杞 10克、茵陈 15克、石见穿 15克、鳖甲 15克、穿山甲 10克(或牡蛎 30克)、紫河车10克、炙草5克、红枣4枚。每日1剂。 功能:健脾养肝,软坚散结。主治:各类肝硬化,出现肝功能损害,血浆蛋白低下,甚则白蛋白倒置者。一、 汪师治黄疸型肝炎、重症肝炎有绝招。方法一:用鲜大麦苗,日约半斤,煎汤当茶,用一至两周效佳。伤寒类要记有:大麦苗“治诸黄、利小便”。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麦苗其性,能疏通肝胆,并能清热,导胆汁归小肠也,麦苗长至寸余,用之更佳,取一握煎汤当茶,立可”。若缺加生麦芽数克于中药里,亦颇奏效。方法二:黛矾散,青黛明矾等量,每次各1.5克,日两次,服至症退,肝功稳定正常。其药性青黛咸寒,本草求真载有:“青黛大泻肝经实火,及散肝经火郁”。明矾酸涩寒,本草纲目载有:“燥湿解毒,治疽疾,通大小便”。疏肝理气法适用于胸胁、胃院胀痛或隐痛,痛位不定、甚则引及背肩,伴有胸闷,院痞,暖气频多,得喀则舒,症状的产生与加重常与情志因素有关,平素性情善郁,舌苦薄白,脉象弦或细弦。多见于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无黄疸)、神经功能性疾患。妇女可并见月经不调,经期前后症状尤著、或伴有乳房胀痛有块等症状。常用药物如炙柴胡或醋炒柴胡、苏梗、白芍、炒枳壳、香附、广郁金、青陈皮、橘叶、佛手片。腕胁疼痛较著者加广木香、延胡索等。胃气不和、食欲不振者,配加炙鸡金、谷麦芽、焦六曲(或建曲)等。根据证情选择用药。配用健脾法适用于肝脾不和证,主要症状如食少神倦,胁胀或隐痛,院腹痞胀,大便溏泄,便前腹痛腹鸣,舌苔薄白,脉细或细弦。常见于慢性胃、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肝炎等疾患。配用方如逍遥散、痛泻要方等加减。常用药如炙柴胡、炒白术、炒白芍、炒防风、陈皮、焦六曲、茯苓等。肝脾两虚又兼气滞者,配加归芍六君子汤。如腹胀较著,舌净少苔,用健脾抑肝理气等药效果不显,属于气散而不收,可加乌梅、木瓜(与白芍同炒)以敛肝消胀。一、舒郁汤盛老认为“人生百病源于气”,对朱丹溪的解郁法倍加赞誉,临床上喜用张仲景的四逆散,局方逍遥散和丹溪的越鞠九,并在此基础上,自创舒郁汤:香附、郁金、枳壳、赤芍、枇杷叶、藕节、川芎、百合等组成。方中以行气力工人后血为辅,主以香附行气之中兼能理血;辅以郁金,破血之中兼能理气;主以枳壳入脾、肺而理气消胀,辅以赤芍入肝经而活血散瘀;枇杷叶立人气公,降肺胃之气逆,白藕节专人血分,宣经络之瘀滞,川书入血中兼以行气,百合养阴以润燥,并防诸气药辛燥伤津乏弊。诸药相伍,功能行气解郁,舒肝理气,使气行正运,源结流清。主治因肝气都结,肺气脑沸之胸胁闷痛或呼吸迫促等气机不得舒畅之症,颇有佳效。临床常用干胆囊炎,急慢性肝炎、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冠心病及肋间神经痛等因于肝肺气机怫郁者,随症加减。刘度舟茜草、蟅虫-治疗肝病 茜草、蟅虫是刘渡舟老师在临床上治疗肝病的常用“药对”。刘老说,茜草色赤性温、味成而酸,赤入营血。咸软坚、酸归肝,性温则宣通流行,故能行肝经之血滞、祛肝中之瘀积、补营分而生新血。内经“四乌贼骨一慧营丸”用之治“血枯”,用的正是这种作用。蟅虫性寒,能破血逐瘀。金匮要略“大黄蟅虫九”、“下瘀血汤”俱用之以治“干血”,可见蟅虫是一味活血化瘀的好药。二味皆为厥阴肝脏血分药,一温一寒,一草一虫,配合使用,能够行滞活血,化瘀破积,祛瘀生新;相辅相成,是极佳的药对,是肝病中药治疗的必用之品。这是因为肝藏血、主疏泄,故肝病每多血病。肝病早期,常有血滞;肝病既久,恒多血瘀。所以治肝病要善治血,治血要善于活血,而活血又要善于使用茜草、蟅虫。刘老在临床上治疗各肿肝病,每每使用这一药对,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创制的治疗肝病的系列方剂(如柴胡解毒汤、柴胡活络汤、柴胡鳖甲汤、柴胡止痛汤,等)全都含有这一药对,也就是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刘老认为,肝病有瘀血特征者要用,肝病而无明显瘀血特征者也得使用。如肝硬化者,瘀血之象显也,当用之;若慢性肝炎,病程既长,久而入络,肝血瘀滞,亦当用之;即使为急性肝炎,湿阻、毒蕴、热结、气郁,未有不良影响干血脉循环者,所以犹需用此二药。况且气血相互影响,用血药以促进血脉流行,这对于气分病变的消退是极有帮助的。不注意这一点,见肝之病,徒治其气,不知治血,则血滞失于流利,而湿之阻、毒之蕴、热之结、气之部也甚不易解除。刘老进一步认识到,此二药配合使用治疗肝病时,不仅能够改善肝脏的血液循环,而且能够改善肝脏的物质代谢,尤其是对肝脏的蛋白质代谢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临床观察表明,刘老创制的肝病系列方剂在纠正肝病患者异常的絮法试验指标、异常的AG比值方面都有较好的效果。进一步有目的的观察表明,将处方中的这二味药去掉时,上述作用明显减弱;复加之,作用又见增强。这充分说明二药能改善肝脏的蛋白质代谢。二药的临床处方常用量为各10克,当絮浊试验指标、AG比值严重异常或顽固难以纠正时,可以酌增。一、凉血活血重用赤芍治肝炎 急、慢性肝炎长期高胆红素血症治疗难度很大,甚至病人预后不良。加速黄疸消退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汪承柏教授在查阅大量中、西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大宗临床病例。根据现代医学对本病之发病机理及中医病因病机,创用了“凉血活血重用赤芍”的治法方药。 主方为:赤芍80一100克,葛根30克,丹参30克,茜草30克,丹皮15克,生地15克。 服法:每日1剂煎服,儿童酌情减量。 功能:用于急性肝炎病程超过1个月及慢性肝炎,肝硬化之重度黄疸。临床见症:口咽干燥,小便深黄而自利,便于,皮肤搔痒抓后有出血点,鼻衄,齿衄、肝掌,蜘蛛痔,舌质紫暗,舌下脉增粗,肝脾肿大等。 汪师总结了长期诊治的临床病例,发现这类患者病程长、血瘀重、里热盛。请病源候论中说:“血瘀在内,则时时体热而发黄。”李挺说:“伤寒发黄虽不一,皆因热,。谓之瘀热内行。”故吾师认为瘀热胶结为其基本病因病机,血瘀血热为其基本证型,当以凉血活血为治则。方中赤芍(重用)酸苦寒,药品化义中有赤芍“专泄肝火,盖肝藏血,因此清热凉血”。本草纲目中述及“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葛根、茜草、丹参、丹皮、生地均为凉血活血之品,善治血分热。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上述诸药有利胆退黄、改善肝脏及全身微循环作用。本方不仅临床退黄效果显著,而且经大宗病例治疗前后肝活检证明,有明显地改善或恢复肝功能的作用。加减:血瘀血热虽为主证,但因这类病人病机复杂,证型多变,故宜加减运用。有心下停饮(胃院振水声)加桂枝15克、茯苓3O克;有中焦虚寒者加干姜15克;有阳明腑实者加生大黄(后下) 10一15克,元明粉(冲服) 2一10克;有皮肤搔痒者选加牛蒡子、浮萍、连翘、薄荷各1015克;有汗闭者加麻黄69克;有呕吐者加生姜10片或姜半夏15克;有夹湿热者加黄芩15克、茅根15克;有出血倾向或血浆白蛋白降低者加三七粉(冲服)及水牛角粉(冲服)各34克;有冷球蛋白三联征(瘀斑、关节痛、疲劳)者重用茜草、麦草各3045克。二、汪老巧用茜草、稀莶治疗肝病 吾师汪承柏教授,擅治肝炎,用药独特。在跟师学习过程中,发现汪老于慢性肝炎治疗中,擅用茜草、稀莶,每获良效。故将吾师此一独特经验整理如下。 1用于血清7球蛋白增高:慢性活动性肝炎多有高y球蛋白血症,国外多用激素或疏哇瞟呤治疗,副作用大,反复机会多。汪老在长期临床研究中发现,此类患者中医辨证多为血瘀,认为:茜草、稀莶活血通络,乃痹症常用之品,具有抗自身免疫、抑制Y球蛋白形成功效。故常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用茜草、稀莶各3O6O克,每多获效。例如,曾总结了重用茜草、稀莶治疗的 39例患者,治疗前Y球蛋白3O0者,治疗后 23病例达到显效和有效。 2用于反复性高黄疸有良效:此类病人多因抗体过剩及免疫复合物所致,多有血瘀血热见症。茜草苦寒而无毒,人心肝经,具凉血止血、行血通络之功,古代用治黄疸,在本经,药鉴,纲目拾遗,本草经疏,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等医书中均有记载。本草正义云:“黄疸本属热症,此则并能解毒清热逐瘀。”缨仲醇说:“蓄血发黄,而不专干利湿热。”本品配伍其它凉血活血药不仅具有明显退黄作用,还有清除免疫复合物及抑制抗体形成功效;稀莶有与其类似作用,故常合而用之。如一王性患者,20年内共出现10次重度黄疸,抗一HBs强阳性(47)。前9次均用激素,此次住我院,血清胆红素589SPmolL。汪老分析其反复出现黄疸可能与抗体过剩有关,未用激素,在处方中重用菌草以抑制抗体形成,黄疸迅速消退,而且随访3年未复发。由此看出,重用茜草、稀莶草,不仅可消退黄疸,还可防止黄疸反复。3用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其发病机理可能与免疫复合物造成胆管上皮损伤有关,多见于中年女性,病程进展缓慢,乃逐渐恶化。存活期不超过2年,胆红素愈高,存活率愈低。本病缺少特效治疗,主要是对症及免疫疗法,但疗效均不理想,汪老针对其发病机理,重用茜草、稀莶草抑制免疫,获得满意疗效。有一患者系美籍华人,血清胆红素高达3933PmolL,在国外用了包括激素在内的多种西药治疗,花费20多万美元,效果不佳,主张作肝移植,医疗费用约需30万美元,否则只能存活半年。由于经济原因,要求回国医治,遂入我院。当时汪老即在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重用茜草、稀莶,半年后,仅用了4万美元,脂红素有所下降。出院4年,至今病情稳定,取得了控制病情、延长生命的效果。由此看出,重用茜草、稀莶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不仅可降低黄疸,还可延长其存活期。关又波治黄疸的心得体会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值率与惊字相通,又称“黄瘅” 阐明了黄疸发生的病机在于湿热或寒湿之邪入于血分,这是关师一向重视气血辨证的体现,也是他在治黄中提出必须“治血”的理论根据。 一、首辨湿热的轻重,以确定施治的重点。根据临床见症,可分为: 1湿重于热:黄疸较轻,伴有恶心呕吐、腹胀满、倦怠少食、大使稀、苔白腻、脉弦滑。治以利湿为主,佐以清热,可用茵陈五条散。 2热重于湿:黄疸较重、发热、口干口渴、心烦、小便短赤、大便干燥、皮肤瘙痒、答黄厚或黄燥、脉弦滑稍数。治以清热为主,佐以利湿,可用茵陈蒿汤合栀子柏皮汤化裁。 3湿热并重:黄疸较重,心胸烦闷,纳少乏力,苔黄腻,脉弦滑或数。治以清热利湿,可用茵陈蒿汤合茵陈五苓散化裁。 至于阴黄者,面色晦暗无泽,身倦怕冷,食少乏味,口淡不渴,腹胀便据,苔薄白质淡,脉沉或沉缓。治以温化寒湿,益气活血,可用茵陈术附汤加减。 二、继辨三焦部位,以确定清热祛湿之途径,而有利于黄疸的消退。古人虽有“治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说,关师认为这仅是退黄重要途径之一,此外还应明辨湿热侵犯三焦的部位,采取不同的途径退黄。 1湿热偏于中上焦;兼见头晕头痛,心烦懊恼,呕吐频作,胃院胀满,热重者可见发热,头痛较重,口渴思冷饮;湿重者头目晕眩,或头胀如裹,身重嗜卧,口干不欲饮。治以芳香化浊,理脾和中,使之从中上二焦化散。 2湿热偏于中下焦:蕴于膀脱者兼见小便黄赤且频急救痛,甚至混浊不清;蕴于大肠者兼见大便粘滞不爽或里急后重。治以清热利湿为主,宣化中焦,且从下焦泄利。 3湿热弥漫三焦:不仅上中下焦证候俱见,且病情较重,可出现蒙闲心包,见高热神昏,谵语,抽搐等症。治以清热利湿为主,开发三焦,佐以次血解毒清宫开窍。 创立活血、解毒、化痰的治黄三原则 在黄疸施治中,创立治黄三要则。 一、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黄疸的发生是湿热(或寒湿)蕴于血分,“病在百脉”,治黄必然要从活血入手。常用活血法如下: 1凉血治血:凉血而不滞邪,使血脉通畅,毒热得清,瘀结得散,黄疸易于消退。药物如:生地、丹皮、赤芍、当归、坤草、泽兰、香附等。 3温通血脉:寒湿凝滞或湿从寒化瘀滞血脉发为阴黄,当温通血脉,化散凝滞。药物如:附子、桂技、川芎等。 治黄必治血可加速黄疸的消退。有利于肝脾肿大的回缩。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可缓解肝脾区的疼痛。 二、治黄需解毒,毒解黄易除:不论湿热久霸蕴毒或兼夹恶气疫毒外感时,均需加用解毒药物,因为湿热益盛则毒邪益炽,热助毒热,毒助热威,除黄疸日益深重外,可致热迫血行,弥漫三焦,侵及心包之“急黄”、“瘟黄”。根据病情需要,常用解毒方药如下: 1清热解毒:如公英、草河车、观花、连翘、野菊花、僵蚕、生甘草等。 2芳化解毒:如霍香、佩兰、蔻仁、菖蒲等。 3凉血解毒:如犀角、生地、丹皮、元参、大青叶、白茅根、小蓟等。 4通下解毒:如大黄、芒硝、白头翁等。 5利湿解毒:如金钱草、车前子、六一散、赤小豆、土茯苓等。 6燥湿解毒:如黄连、黄芩、黄柏、苦参、白藓皮等。 7酸敛解毒:如五味子、乌梅、石榴皮、木瓜、白芍等。 三、治黄要治疾,痰化黄易散:自古以来对黄疸治疗的文中,从未发现应用化痰法的记载,可以说是他的独特体会。关师把“怪病责之于痰”的学说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甲,也是丰富和发展了“痰瘀”学说的一个体现。湿聚日久可生痰,热灼津液可生痰,脾虚不运又被湿困可生痰,肾阳虚衰水气上泛而为痰,血瘀日久亦可化为痰水。痰湿阻滞血脉可致瘀血,瘀血与痰浊交阻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终成顽疾怪症,亦为百病丛生之源。关师采用活血化痰法对顽疾怪症的治疗常有药到病除之效。对黄疸的治疗,尤为黄瘦长期不退的患者,采用化痰法,可加速利湿退黄之效,在具体应用中,多与行气、活血、化瘀的法则配合应用。常用的化痰法有以下几种: 1行气化痰:如杏仁、橘红、复花、杷叶、苦梗、瓜蒌等。 2健脾化痰:如山楂、内金、莱菔子等。 3清热化痰:如青黛、竹茹、黄芩、夏枯草、海浮石、生赭石等。 4.活血化痰:如郁金、白矾、藕节、泽兰等。 5.燥湿化痰:如半夏、陈皮、茯苓等。 6.养阴化痰:如沙参、麦冬、川贝母等。 7.软坚化痰:如生牡蛎、夏枯草、鳖甲等。 8.疏风化痰:如白附子、南星、天麻等。 在黄疸顽固不退者,他还常配用青黛、白矾以清肝热化顽痰,各用等分研本装1号胶囊,每次饭后1粒,可获良效,如系阴黄,可单用白矾即可。 二、护阴理肝汤治疗肝病改善肝功能有良效。肝之为病,外见黄疸、胁满腹胀,呕恶厌食诸证,故医家习用清热利疽、行气消胀之品。但病有邪实正虚之辨,治有标本先后之别,若黄疸已退,余证木除,肝功能日久不能恢复正常者,当虑及久用苦寒清利、香燥行气之剂极易伐伤肝胃之阴,以致肝失疏泄,胃炎和降,致病迁延。当以养阴柔肝之法治疗,可获良效。 肝为藏血之脏,体阴用阳;胃为燥土,以润为和,以降为常。肝胃阴伤,必致肝气横逆,胃失和降,胁满厌食,肝功能不易复常。 护阴理肝汤:其方组成:旱莲草15克,枸杞15克,五味子6克,柴胡6克,白芍10克,沙参12克,山楂10克,香橼皮10克,茵陈6克,丹参12克,青黛3克,甘草6克。服药后至肝功能正常,改为隔日服,复查3次肝功能均正常后停药。 3培补肝肾:肝肾同源,肾水不足,肝失儒养,肝郁化火,耗损肾阴,二者相互影响。临床常见腹大坚满,齿鼻时烟,小便短赤,或低热黄疸,面色晦滞,去绝少津,脉多弦细。形成湿热壅阻,气阴两伤证。每用甘露饮、猪警汤化裁,加首乌、白芍,滋肾以养肝;出血加旱莲草、黄柏;低热加鳖甲、地骨皮。 三、二胡治疗肝囊肿 肝囊肿均为先天性所致,可由X线、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初三化学实验题及详实解答集锦
- 防灾科技学院《晋唐书法专题》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民族团结课件服饰
- 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测试平台》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基础数学应用题专项训练卷及解析
-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工艺学理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厘米方格纸使用与制作规范介绍
- 2024年电商运营数据分析报告模板
- 反诈知识培训新闻稿课件
- 学生成长记录与心理辅导案例分析
- 2025总公司授权分公司签订合同的示范文本
- 2025年医师定期考核法律法规试题及答案
- 学堂在线 大学计算机基础 章节测试答案
- 县域共配仓农村物流配送成本控制报告
- 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手册
- 2025年新演员签约协议书
- 上海金山区卫生系统招聘考试(护理学专业知识)题含答案2024年
- 2025届安徽省A10联盟高三上学期开学考-物理试题(含答案)
- 全国“安康杯”职工安全健康意识与应急技能知识竞赛试卷附答案
- 钢结构设计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
- 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