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变异的古典高悲剧的特点.doc_第1页
中国变异的古典高悲剧的特点.doc_第2页
中国变异的古典高悲剧的特点.doc_第3页
中国变异的古典高悲剧的特点.doc_第4页
中国变异的古典高悲剧的特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中国变异的古典高悲剧的特点“变异的古典高悲剧”这一名词,是笔者对莎士比亚及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悲剧特点的概括,中国本无悲剧概念,因此更无所谓变异的古典高悲剧,此处只是为了区别分类,将中国悲剧中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悲剧相类似的悲剧加以分类比较。中国古典悲剧中,与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悲剧相类的悲剧,主要指那些在情节上插有喜剧成份、但整个悲剧的气氛、风格仍然保持了古典高悲剧特征的悲剧作品。大致作一归纳,可以发现,精忠旗和汉宫秋在悲剧特征上,与西方变异高悲剧有较多的相似之处。精忠旗作者冯梦龙,名朝末年著名通俗文学家。字犹龙,别署龙子尤,室名墨憨斋,号墨憨斋主人。江苏吴县人,明万历二年至清顺治二年或三年(17541646)间人。曾在清初崇祯时做过福建寿宁知县,后退职居家。著有传奇双雄记、万事足。收集、整理、改编、创作的小说和戏曲有:小说三言、新列国志、平妖传;散曲太霞新奏;俗曲挂枝儿;笑话、笔记古今谭概、智囊补、情史等;诗文集有七乐斋诗稿、春秋衡库、中兴略传;戏曲有墨憨斋新曲十种,精忠旗即为其中一种。精忠旗一剧,是他据李实梅原著改编的,署名“西陵李实梅草创,东吴龙子犹详定”。但原作者李实梅已不可考。精忠旗写的是南宋英雄岳飞被卖国奸贼秦桧谋害的故事,取材于历史和民间传说。岳飞的故事在宋朝即已出现,宋元戏曲中有秦太师东窗事犯和宋大将军岳飞精忠;明代传奇有东窗记、精忠记等。清朝中叶以后更出现了许多岳飞戏,在民间广泛流传。冯梦龙的这一部是其中最为完整、写得最好的一部。全剧共分为26折,情节如下:开头,是一个主旨交待,点明此剧的中心主题。从第二折起,先写岳飞身在军营,闻得金人攻陷京城,把宋徽宗、钦宗二位皇帝掳到金国,心肝摧折,万分焦虑。宋皇被软禁在金地,南望故乡,百般惆怅。宰相秦桧与妻子王氏随皇帝久居金国,因力主通和,卖国求荣,得到金兀术四太子完颜亮的垂青,其妻王氏为感完颜亮不杀之恩,委身相报。完颜亮派秦桧和王氏回中原,并赠明珠一颗,黄金千两,要二人说服南宋皇上,速速议和。国内,新天子宋高宗即位临安,召岳飞领命,委以少保兼招讨使之职,前往金地边关杀敌。岳飞临行前,念二帝在金都受苦,嘱妻子和女儿褪下环钗,换上布衣,以表与国君同受苦难之心。秦桧夫妇回到南宋,也赶紧召集想议和的大臣们,密议卖国之事。金人买通秦桧的专房宠妾,让她帮助打探消息。众奸臣对英雄岳飞恨之入骨,议定陷害岳飞,除掉这块议和的拦路石。岳飞领命,全军誓师,演习操练。其子岳云堕马,岳飞认为其平时不认真练习,喝令部下将其绑出去斩首示众,被众部将求情救下,改为鞭打一百。岳云带伤关心战士,亲自给生病的战士调药。岳飞指示:“取民间一丝一粒者,即与我斩首正法。”一军汉因抢失火民家一件芦茷遮盖粮车,(实是为公)被斩首示众。全军肃穆,整装待发。女儿银瓶担心父亲出征边关寒冷,连夜为父亲绣制战袍,盼望爹爹早日得胜回朝。岳飞率大军出发,渡洛河,直奔燕幽之地。在牛头山设下埋伏,重创金兵,打得敌人抱头鼠窜,溃不成军。完颜亮率兵逃跑,路遇一书生,书生卖国求荣,告之:“自古未有权臣在内,大将能立功于外者。”献计让完颜亮密令秦桧,从后方打击岳飞。完颜亮速修密信,用蜡丸封好,派人送往秦桧夫妇处。秦桧见信,召集死党部下密谋,假传圣旨,连发十二道金牌,将正在前方御敌、捷报颇传的岳飞大军火速追回。金人趁机大举南下,占领了中原大片沃土。秦桧又与死党密谋,找到当年曾经受过岳飞军纪处分的下级军官王贵、王俊兄弟二人,威逼利诱,令其做假证,出首告发岳飞部将张宪谋反,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及子岳云逮捕,打入死牢。大理寺丞万俟卨(音mo qi xie)为秦桧死党,“心怀险毒,性赋贪污”,为讨好秦桧,丧尽天良,对岳飞等人“尽情拷打”,施以百般毒刑,逼其承认怡误战机和谋取兵权的罪名。岳飞等人坚强不屈,申明精忠报国之心和为国雪耻之志,但群奸更加忌恨他,连女儿探监都不许见面。岳飞身陷囹圄,不念自家亲人安危,却哭远被拘禁在金地的两位皇帝返家无望,报仇无日。秦桧密令狱卒,乘夜深人静之时,暗杀了岳飞;又速下命令,将岳云、张宪问斩。百姓为岳家军遭此冤狱不平,有大哭于法场者,撞死阶前。岳飞女儿银瓶闻听父兄被害,投井而亡;岳夫人将孙儿岳珂托付给家奴,亦随之投井自杀。岳飞四幼子岳雷、岳霖、岳震、岳霭被发配岭南,岳震生病死于半途,岳霭投水身死。岳飞被有良心的狱卒埋在郊外,部下施全见忠臣身后凄凉,上坟哭祭,又到朝廷门外,欲剌杀秦贼,被捉住送往大理寺问斩。秦贼得意,邀死党同游西湖,以庆胜利,般行到湖心,原本晴朗的天气突然风浪大作,岳飞“披发仗剑,众鬼红帕覆首,手提人头大骂奸贼。”(第32折)秦桧速令返府,从此一病沉沉,梦见岳飞等人前来索命。他害怕至极,派府中押役何立前往泰山岳庙进香,不久便一命呜呼。何立到了泰山岳庙,夜间听得秦桧在阴朝地府铁链枷锁,受极刑拷问。秦桧阴魂托何立“传语夫人,东窗事发了。”何立回到秦府后,告知王氏,王氏惊倒。岳飞在阴朝被玉帝封为“天曹真官、金阕精忠九天采访大使兼文昌桂籍楼事”,其子岳云、部将张宪、妻李氏、女银瓶等俱得封号。并将秦桧、张俊、万俟 、王氏等一干奸贼交岳飞审讯定罪。岳飞等审判秦桧一伙,俱押往十八层地狱,严刑伺候。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岳珂长大成人,到京城面见新皇帝孝宗,为祖父白冤。皇帝下旨,以礼改葬岳飞等忠臣,“赠太师、谥忠武、追封鄂王”;悬赏寻找岳飞尸身厚葬之。岳门全部加官,所没收财产全部返还。并造忠烈祀彰扬其忠。荆襄百姓亦自发前往京城,为岳飞鸣冤。并将秦桧三人罪状发下大理寺,颁告天下。全剧终。这部悲剧写的是宋朝历史上一段真实的故事。背景是金兵攻陷汴京,掳获宋徽宗、钦宗二帝,带往金地囚禁,即将大军南下,席卷全国的危机关头,南宋朝迁内部,以岳飞为代表的主战派与以秦桧为代表的主和派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岳飞主张坚决抗敌,收复北方大好河山;秦桧则主张割地求和,偏安江南,只求“旌旗不动酒旗摇”。民族英雄岳飞在前线浴血奋战,还要受到来自身后的暗箭。秦桧与金人暗地有约,卖地求荣,全不顾沦陷地人民的生死;宋高宗害怕徽、钦二帝返京后自己的皇帝地位会受到威协,由开始支持岳飞抗金,转而为支持秦桧求和。岳飞拼死抗金,深得民心,声威大振,也使得宋高宗深为疑惧,令秦桧的挑唆能够得逞。悲剧通过岳飞被诬陷和迫害的经过,暗示了朝廷的昏庸,和宋高宗与秦桧奸党对外卑恭屈节、对内残酷陷害忠良的丑恶嘴脸。揭露了南宋封建统治者只图个人安逸,全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本质。悲剧中的故事均有事实依据,写得悲愤激昂,血泪淋漓,表现了抗争派与投降派斗争的艰难、激烈,和岳飞等为国、为人民不惜洒血损躯、却死于群小之手的奇冤深憾。悲剧冲突激烈,矛盾错综复杂,对立双方势不两立,矛盾始终处于无法缓和的白热化状态。将精忠旗作为变异的高悲剧,是因为此剧与莎士比亚悲剧有诸多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情节上的悲喜剧内容交织、人物处境的相似、矛盾性质的近似、各自均具有完整的悲剧气氛(喜剧情节并未破坏全剧的悲剧感)等等。当然二者亦有着思维方式、矛盾处理方式的不同。首先看主题。莎士比亚悲剧均取材于历史,反映的多为宫廷内部的斗争,具有比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即谴责鞭挞阴谋家、歌颂忠肝义胆的英雄,在政治、道德、人格三个层面上将正面英雄的正义、崇高、献身和反面阴谋家的丑陋、卑下、自私展示给世人看。精忠旗的主题正是如此。作品不仅展示了岳飞英勇抗敌的赤胆忠心,更展示了他的光明磊落,和秦桧一伙的卑污下流。爱国主义主题与人格道德主题并行,正是变异古典高悲剧的特色之一。精忠旗写的是南宋时期爱国主义与投降主义的斗争,民族英雄岳飞所面对的,是掌握着南宋朝廷最高权力的皇帝和一班重臣,这些人为了追逐享乐安逸,不惜丧权辱国,据历史记载,金国从1115年建国起,就没有停止过对中原的侵掠,1127年攻克汴京,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朝廷南迁,此后直至1162年宋高宗退位,孝宗继位,36年内,宋高宗一直重秦桧等投降派(秦桧死于1155年10月),始终推行一条投降主义路线。前方战将稍有胜利,便命撤军议和,割地纳贡。1136年2月,正当岳飞部在襄阳以北胜利进军之时,宋高宗下令撤军以有利局面求和。1138年7月间,派大臣王伦去金朝商议地界。“高宗、秦桧主张,只要许和,地界划到哪里都可。”(中国通史第五册,蔡美彪等著 人民出版社1979年)他们不顾全国人民坚决抗敌的愤怒呼声,于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秦桧代表高宗拜受金朝诏书,接受“和议”。金朝把陕西、河南地“赐给”宋朝,宋向金称臣,每年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金朝还已死在金地的宋徽宗夫妇的棺木。宋朝在抗金得胜的有利形势下,成了金朝的臣属。岳飞等爱国将领拒不接受加官,对投降派的丑恶表演十分愤慨。(中国通史P284)但是,1140年5月,金军又一次大举进犯中原,由于议和之后,宋朝根本未设边关防线,金军势如破竹,一不到一个月,便占领了所有“赐给”宋朝的土地,南宋小朝廷又一次面临灭顶之灾。岳飞在民族危急关头,又一次率军北上,抗击金兵,获得辉煌战果,誓死北代,收复失地。但是,宋高宗一伙在有利条件下,又一次下令停战求和,“高宗,秦桧在一天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迫令岳飞退兵。”岳飞退兵之后,已收复的郑州、颍昌、蔡州、淮宁等大片土地,又被金军夺去。(中国通史P290)1141年2月,金后再犯淮北,金将宗弼兵败后,派密使告秦桧,要求除掉岳飞,以再次议和。7 月间,秦桧一伙便网罗死党,陷害岳飞。右谏议大夫万俟卨首先上章弹劾岳飞,罪名是:1、岳飞在柘皋战役中拒不出兵;2、诬陷岳飞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谋反,将岳飞、岳云、张宪逮捕入镞,严刑拷打,在找不到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于绍兴11年12月,将岳飞等人杀害。岳飞的抗战主张和保卫国土英勇献身的精神,代表了广大老百姓的心愿,是崇高而正义的事业,因此,他的悲剧可以称得上是恩格斯所说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这部作品在比较真实地沿用用历史资料、及悲剧冲突的性质等方面,与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具有相当程度的可比性。但显然,精忠旗中的爱国主义主题较哈姆莱特等悲剧鲜明,是悲剧冲突的中心环节,而哈姆莱特等悲剧则主要描写在严酷的环境下人的反映与痛苦。仍然显示了西方悲剧重在写人内心、中国悲剧重在写事件与外部行为的不同。其次看人物。精忠旗中写的壮志难酬的岳飞。是历史确有其人其事有民族英雄。他出身于河南相州汤阴一个贫苦农家,20岁从军,因作战英勇,24岁便当了将军,英勇抗金、战功累累,为收复国土不惜热血撒疆场,却因战功卓著而蒙冤被害。他所面对的,是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反对势力,是具有杀生予夺大权的整个封建王朝,这种极其悬殊的力量对比,是他凭一己之力无论如何也无法超越的。与西方悲剧人物处境不同的是,岳飞与朝廷的矛盾具有鲜明的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方面是他对朝廷的忠心,另一方面是他与把持朝政的投降派之间,有着不可调合的矛盾。他发誓效忠于朝廷他心目中的国家代表,尽管朝廷腐败、软弱无能,内奸逞权,屈膝卖国,但对于封建时代的岳飞来说,它仍然是国家的象征,是他满腔热血、满怀忠诚地热爱的对象,虽然他反对高宗一伙的投降主义路线,对秦桧一伙的卖国行径十分愤慨,但仍然视为国尽力、为朝廷效忠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封建时代的武臣,他的“忠”必然要有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除了朝廷,不可能是别的。他对国家的热爱、对失去国土的悲痛,对收复失地的慷慨壮志,都与这个“忠”字紧密相联。他与朝廷之间,是尽忠而无路、报效而无门的关系,虽然他与宋高宗、秦桧一伙有着战与和的根本性冲突,尽管他对秦桧一伙的投降行为报以不屑的态度,但他与朝廷关系的性质并未因此而改变。悲剧深刻地描写了岳飞这种壮志不得抒、满腔壮怀激烈,而“空悲切”的悲愤之情,和对待朝廷又忠又憾的矛盾心理。悲剧揭示了岳飞与把持朝廷大权的投降派宋高宗、秦桧之流誓不两立的冲突。为了解决岳飞忠于朝廷与反对卖国立场之间的矛盾,作者安排了大段唱词,表达岳飞对二帝的牵念,将其报国之心定位在北方二帝身上,与收复失地、重整河山紧密联结在一起,表现了岳飞对国家的赤胆忠诚,对宋高宗、秦桧一伙卖国主义行径的愤慨,和英雄报国无门的无奈:“忠心未尽身先丧,曾无一事成。”(第二十折万俟造招)他所有的行为出发点和归属,都是一个“忠”字: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唯一牵肠挂肚,梦魂萦绕的,就是远在金地的二位皇帝,和收复被侵略者占据的大片领土。作品通过狱卒之口描写了岳飞内心对国家存亡的焦虑。两个丑角对话道:“岳爷自到狱中,只是哭哭啼啼。”“他又不哭老婆,不哭孩儿,单哭什么二帝、二帝。”(第23折狱中哭帝)身陷囹圄,爱尽折磨,他在梦中仍然只看见“风高杂鼓挝,雪暗雕旗画。一手仗剑闪星文,怒把单于打;一手紧将捧定南还驾。醒来时,满眼断垣残残瓦,秦桧,秦桧,我岳飞啊,便粉身何惜覆全家?只是可恨累君王常受波查!”他将收复失地,迎接被掳的二帝回朝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将高宗、秦桧一伙卖国求安使自己壮志难酬,当成自己的失职。悲剧以大量笔墨描写了岳飞这种以民族利益为重、以国家社稷为重的高风亮节,从道德层面与秦桧一伙的卑污阴暗作了对比,鞭挞了秦桧之流的丑恶行径。在狱中,当狱卒告诉他,他们奉命要取他的性命时,岳飞唱出了内心的惜慨交加:“念孤忠,成画饼。一死更何有?叹你马角未生,良栋先摧,主上啊,终是陆沉神州。掣肘。”明知宋高宗昏庸无道、加害自己,他仍然对狱卒说:“不须多言,待我拜辞二帝与主上便了。”作者借狱卒之口,对他这种至死忠于朝廷的举动委婉地表达了不赞同,丑角说道:“那样东西,就不辞他也罢了。”(第25折岳候死狱) 这种愚忠使岳飞这个人物实际上处于内外双重枷锁之下,始终以臣子自居,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使他在与投降派的斗争中处于被动的劣势,终以身经百战的大将,毁于群小之手。也正是这一点,使岳飞不同于哈姆莱特式的西方悲剧英雄,表现出中国历史、中国悲剧英雄和中国文化传统中严格的等级思维,和深刻的被动与无奈。这些,使得岳飞这个人物与哈姆莱特、李尔王、奥瑟罗等人与敌对势力的关系不同:岳飞始终自觉地将自己当作朝廷的一颗棋子,一辆战车,而从未将自己当作与王朝对立的一个单独的、个性的个人。无疑,岳飞也是一个痛苦着的英雄,但他的悲愤与焦虑来自自己空怀报国之志而无法施展,他的痛苦是一个受环境限制,不能表达忠诚、不被欣赏、无法实现伟大抱负的英雄的痛苦,他的自我意识与对祖国、对朝廷的忠诚溶为一体,其英雄本色也在这种公心中得以表现。而哈姆莱特等人的悲剧则是个性作为个人的个性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在一定意义上讲,哈姆莱特也承担着重整江山的重任,他的复仇行动与重整乾坤是一致的。但是,哈姆莱特关注的中心是自己内心的痛苦,他不是有志无处抒发,无法实现,而是哀叹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承担如此重任,他的复仇中有着很大程度的无奈,被迫行动。从这一方面说来,哈姆莱特关注的是自己内心的痛苦,并对这种痛苦进行哲学的思索;而在岳飞身上,哈姆莱特式的自我反思、自我责备是不存在的。同是在环境逼迫下壮志难酬,哈姆莱特所思索的是一个哲学主题,岳飞所追求的是一种现世的、实际的事业,这种差异,正是中西文化差异的反映。生与死,命运与人生,痛苦与幸福,人生的意义等等,是西方自古希腊以来文学传统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与母题;而壮志难酬,则是中国文学中屡见不鲜的主题。前者反映了西方文化对人、对自我、对内心的关注;后者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事业、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外部世界的关注。第三看戏剧情节,这是笔者界定变异的古典高悲剧的主要依据。精忠旗虽为英雄悲剧,但其中带有较浓的市民通俗戏剧的色彩。在情节设置上,悲剧情节为主,也掺杂了许多插科打诨的喜剧内容,例如第八折“银瓶绣袍”中的丑角小碧与贴角丫头倩红的一段对白、第十二折中送信的丑角、第十三折中秦桧妻王氏的丫头箜篌对王氏私情的逗笑、第十七折“群奸搆诬”中丑角王俊受秦党密授,出首告发岳飞谋反等,均为插科打诨式的喜剧情节。第二十折“万俟造招”中陷害岳飞的主谋之一万俟卨,更是从头到脚整个一个典型的丑角,行为举止滑稽中透出丑陋。这些都使悲剧情节带有喜剧意味,与古希腊式的古典高悲剧中国悲剧中的赵氏孤儿、和清忠谱在情节上有着明显的不同。精忠旗情节上的悲剧喜交溶,与莎士比亚悲剧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悲剧情绪,缓和了悲剧审美过程中的紧张感与压迫感,又没有破坏悲剧完整的气氛。在喜剧角色的设置上,精忠旗与莎士比亚悲剧也可谓不谋而合。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丑角有掘墓人、弄臣等地位卑下的小人物,也有着波隆涅斯一类地位高且老练世故的官宦;这种角色在精忠旗中均具备;且波隆涅斯与万俟卨,均属为讨好上司、为了一己私利肯放弃正义和良心的坏官,都具有深刻的讽刺意义。所不同的是,莎士比亚笔下的波隆涅斯比较和善风趣,而精忠旗中的万俟卨更为凶残狠毒。另外,莎士比亚悲剧中,小丑的插科打诨目的,在于揭示某种生活的真理,例如哈姆莱特中,掘墓人说出了哈姆莱特内心里一直无法解开的问题:人死了以后还有没有痛苦?点明了悲剧的主题。李尔王中的弄人在发疯的李尔身边,一直说着奇奇怪怪的话,其实他点明的是李尔放弃自己的权利所陷入的悲惨现状,和某种严酷的生活哲理。因此,这类丑角在悲剧中起着点明主题的作用。精忠旗中,丑角的戏剧行动则较多样:大臣丑角万俟卨点明了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下层丑角在剧中除主要起着取乐作用外,个别丑角成为作者评价剧中人物行为的代言人,例如前面所举的两狱卒对岳飞临死前拜别宋高宗行为的评说、第三折中丑角李苍头劝李若水念家中高堂、归顺了金人早日还乡等等。对于揭示悲剧主题均有一定意义。但剧中两个丫头带有色情意味的调笑,虽然笔墨不多,仍冲淡了悲剧的严肃气氛,损伤了悲剧的崇高美感效果,不能不说是失败之笔,反映了作者通俗文人的审美趣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悲剧、中国戏剧带有色情内涵的特征。第四看悲剧气氛。精忠旗所讲的是忠良蒙冤被害、奸臣当道横行的悲剧故事,国破破山河碎、英雄泪沾巾,是本剧爱国主义主题的特点。英雄壮志难酬的悲愤构成全剧的基调。虽然精忠旗中的喜剧成份较哈姆莱特为多,但悲剧从总体上看,悲剧气氛仍然十分浓烈悲壮,细究之,可知作者采用了“哭”的戏剧行动作为统一全剧气氛的重要手段。如上所述,精忠旗中丑角的插科打诨带有通俗剧的特点,有些笑剧色彩,在剧中出现的场次也较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丑角出场多。哈姆莱特中,喜剧场面只在第一幕和第四幕墓地一场中出现,且墓地一场中,谈论的又是人死后境遇的问题,因此显得严肃而深刻,在丑角的插科打诨中包含着严肃的内涵。李尔王中亦如此而已。弄人的笑话是在凄风苦雨的荒原上、在李尔因气愤陷入昏沉沉的半疯癫状态时说的,他说出的是严酷的事实,揭示了李尔悲剧社会原因:当时的人们为追逐钱财和私欲,可以忘恩负义,全然不顾父母的死活;只有把握住金钱和权力,才会有幸福的保障。因此可以说,莎士比亚悲剧中丑角是外喜内悲的戏剧人物,揭示悲凉的人世现状,与悲剧主题并不冲突。精忠旗中,喜剧场景显然较莎士比亚悲剧为多。全剧共37折,其中有丑角出场的就占了九折之多。悲剧在场次安排上,让岳飞行动与奉桧奸党行动相互穿插,在奉桧奸党行动的场次中,均有丑角出现;悲剧的主要气氛出自没有或少有丑角出场的岳飞行动场次,这些场次中,正义人物和英雄“哭”的戏剧行动构成悲剧气氛的重要基础。下面是悲剧中岳飞行动场次与秦桧行动场次的对比情况: 第一折:家门大意 提出本剧主要搬演的内容:千古奇冤 情绪客观严肃、暗伏悲愤之情; 第二折:岳候涅背 岳飞背剌“精忠报国”,闻二帝被金人掳去,哭国难;愤满朝奸佞; 第三折:若水效节 宋官李若水随二帝被掳至金,与二帝痛哭于金邦,叹国与家的变故;有丑角说严肃台词; 第四折:逆桧南归 秦桧夫妇告别金邦,受完颜亮派遣回宋议和。秦桧妻王氏与完颜亮哭别、被掳众宋人眷属哭返乡无日; 第五折:钦召御敌 岳飞领命出征;气氛严肃;第六折:奸党议和 秦桧回南宋后召集党羽议降金之策。全剧最大的丑角万俟卨出场;秦桧虽然是以“净”角出现,但戏剧行动中亦带有丑的意味;(秦桧与万俟卨均属于没有滑稽行为的角色,但其戏剧行动所表现的是丑恶的官宦嘴脸与行径。)第七折:岳候誓旅 岳飞勉励全军为收复国土流血,为朝廷尽忠。岳飞及全军哭国难;第八折:银瓶绣袍 岳飞女儿银瓶连夜为父亲赶绣战袍,丑角扮作丫环倩红老公与之调笑;第九折:御赐忠旗 岳飞受皇上授“精忠旗”一面;第十折:奸相忿捷 秦桧等泛舟西湖,奏乐游于玩之时,闻听岳飞前线大捷,万分气恼;第十一折:岳候挫寇 岳家军前线又传捷报;第十二折:书生扣马 书生卖国求荣,为完颜亮出主意:修书命秦桧除掉岳飞。有丑角送信;第十三折:蜡丸密询 秦桧妻王氏丫环箜篌接金人密探送来的信,以王氏与完颜亮之私打趣王氏;第十四折:奸相定谋 秦桧接完颜亮密信,定下十二道金牌追岳飞回朝之计;第十五折:金牌伪召 秦桧连发十二道金牌,将岳飞从正节节胜利的战场上追回。众将士及岳飞大哭:哭胜利之时撤军心之不甘;哭二帝在金地返宋无望;哭所在地方百姓父老将重陷金人魔掌;军士、当地人民亦同哭;此折中由丑角扮演送信人,但无丝毫喜剧色彩;第十六折:北朝复地 完颜亮重返所侵占的地区,金兵议论如何到汉地抢劫妇女,有喜剧的讽刺意味;第十七折:群奸搆诬 秦桧召集党羽商议诬陷岳飞之计。他们召来岳飞部下王贵、王俊兄弟,王俊以丑角出场,并无滑稽效果;第十八折:忠臣被逮 官员杨存中受命持圣旨前往逮捕岳飞父子,岳夫人和女儿哭突降之祸;第十九折:公心拒谳 秦桧亲往见大理寺丞李若朴,李泪陈岳飞忠臣之功,秦桧怒,命何铸审岳飞案,何夜半梦见秦桧阴间受审;此折中有哭戏,且第一次出现鬼怪;第二十折:万俟造招 万俟卨审问岳飞、张宪、岳云等,欲加罪名,岳飞辩解,万俟卨命手下皂隶严刑拷问,判三人斩刑。岳云等抱住岳飞痛哭;第二十一折:看监被阻 银瓶在探监日前往探望父兄,万俟卨下令不许放岳家迸发探监。整折戏为银瓶哭父,岳飞哭女,狱卒也拭同情之泪;第二十二折:世忠诘奸 岳飞同僚将军韩世忠前往见秦桧,询问岳飞何罪之有?秦桧答曰“莫须有”,韩世忠慨叹岳飞遭遇;第二十三折:狱中哭帝 岳飞狱中北望,哭泣二帝返宋无日,恨朝廷只求一进安逸,“临安偶建牙,只为荷香十里,忘却中华。”自己壮志难酬;整折戏是岳飞哭诉;第二十四折;东窗画柑 秦桧在家里书房的东窗前,思忖如何罗织罪名,将岳飞轩于死地;与妻子王氏商议,决定暗杀岳飞,然后将岳云与张宪处斩;第二十五折:岳候死狱 狱卒接到秦桧密令,三更之前杀死岳飞。岳飞死前哭拜北方二帝和主上,死。二狱卒哭岳飞之忠心肝胆;此折中狱卒中有一丑角,但并无丑角的举止和滑稽行动;第二十六折:隗顺埋环 狱卒隗顺感念岳飞冤死,连夜背出岳飞尸身,埋于北山,哭泣祭之:第二十七折:冤斩宪云 岳云张宪被斩,平民布衣刘允升哭岳飞等人忠臣被害之冤,并已上书为岳飞等申冤,见忠良已死,撞死于阶前;第二十八折:银瓶堕井 岳飞妻女闻听噩耗,惊哭倒,银瓶哭拜爹爹后,跳井自杀;岳夫人托孤于家人,亦投井自尽;第二十九折:北庭相庆 北方金兀术闻听岳飞已除,弹冠相庆,摆宴庆贺;宋人洪皓闻听岳飞冤死,悲伤而哭之:“伤心不敢高声哭,只恐猿闻也断肠。”第三十折:忠裔道毙 岳飞幼子岳震岳霭被发配往岭南,路上一病死,一投水自杀;整折哭戏;第三十一折:施全愤刺 军校施全愤于岳飞被陷害,前往刺杀秦桧老贼,被捉住处死;施全刺秦之前哭岳飞战功卓著却死于奸臣之手;第三十二折:湖中遇鬼 秦贼摆洒庆贺,泛舟西湖,正待赏良辰美景,忽然湖上狂风大作,湖心浪涌滔天,岳飞等人化作厉鬼,大骂奸贼;第三十三折:奸臣病笃 秦桧归家后,病势沉重,精神恍惚,医治无效,死。其妻王氏哭之;第三十四折:岳庙进香 秦府押役何立受秦桧派遣前往泰山岳飞庙进香,夜半时分,何立在岳庙听得秦桧灵魂在阴间受审,并告诉何立回家后转告王氏:“东窗事发了”;第三十五折:何立回话 何立回秦府对王氏言明秦桧在孤间受审之事,方知秦桧已死。因此看破功名,出家去了;第三十六折:阴府讯奸 岳飞与部下及全家人在阴间俱封得存号,岳飞等在阴府审讯秦桧等一干奸佞小人;清算秦贼卖国害忠的行径,痛快淋漓;第三十七折:存殁恩光 太学生程宏图前往皇帝处为岳飞辨冤,岳飞孙岳珂已长大成人,到京城为祖父及一家冤案辨解。二人路遇,同见皇上,荆襄百姓亦为岳飞申冤;皇上为岳飞平反昭雪,封岳氏后人官职,发还家产;秦桧等奸臣剥夺官职,改谥秦桧为“缪丑”。岳珂奠先人之灵。全剧终。由上面这一大段详细列陈,可从中看出剧情中悲与喜的分布情况:气氛严肃场次:1、5、9、11、22、35、37;占全剧约19%比例;有哭戏的场次:2、3、4、7、15、18、19、20、21、23、25、26、27、28、29、30、31、33;其中第4、33两折为秦桧妻王氏之哭;第29折半场哭戏;占全剧近46%比例;奸臣行动场次:6、10、12、14、17、24;占全剧16%比例;鬼神阴朝场次:19、32、34、36;占全剧11%比例;有丑角调笑场次:8、13、16,占全剧8%比例。以上场次的气氛在岳飞抗金反遭陷害这一主题之下得以统一。其中以“哭”场戏作为全剧的主干,贯穿首尾,并在第15折之后哭声渐强,至20折至30折达到高潮。也就是说,岳飞受陷害而无奈反击,是贯穿这些“哭”场的主线,主要状其悲惨与悲愤之情。可以说,全剧的“哭”场是“苦”场,展示的是岳飞一家及其部将对祖国、社稷江山、对北方二帝的满怀忧虑、和身受陷害的痛苦遭遇,及感受到的悲愤之情。贯穿“哭”场是悲剧情绪的积累。严肃场次主要表现岳飞的勇猛善战,军威豪壮;气氛庄严激昂;鬼神阴朝场次充满阴森森的复仇色彩,气氛悲壮浓烈;与占“哭”戏场次紧密相联,情绪、情感、主题均严格一致,是“哭”场的重要铺垫、延伸和补充。“哭”之悲哀、悲痛、悲愤、悲惨、悲壮均在这些场次中找到原因和结果,让剧中人、作者、观众的感情得以抒发和告慰。奸臣密谋的场次在剧中是与岳飞忠诚、奋勇杀敌、身受诬陷等场次对立出现的,作为岳飞遭遇的原因出现,在主题上联系紧密,并不游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场次中的气氛,虽然有万俟卨等丑角出场,但奸臣密谋中的紧张与诡秘气氛却使得丑角的戏剧行动失去的滑稽色彩,变得严酷而阴险。因此,这些场次的主导气氛是阴暗诡秘,丑恶强硬,与全剧悲惨壮烈的气氛并不冲突。因此,全剧中出现的与悲剧气氛有所游离的场次只有第8、13、16三场中少部分的丑角调笑。如前所述,精忠旗中的丑角出场较多,但大多数丑角均与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丑角类似,很少仅仅作为滑稽角色出现。在莎士比亚悲剧中和精忠旗中,丑角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是作为非诗意化的人物而并非完全的滑稽人物出现,因此对悲剧严肃、悲壮的气氛并不造成破坏。但这一点莎士比亚似乎比冯梦龙做得更好,精忠旗中与主题毫不相干的几段带有色情意味的插科打诨,确实在局部破坏了悲剧统一而完整的整体美感效果,给悲剧气氛带来一定的损失,但由于这种情节只占极少部分,对全剧悲剧气氛的完整统一,没有造成破坏。因此,精忠旗的整体悲剧效果仍然是悲愤的。第五,看对君主的态度。中国变异的古典高悲剧与西方同类悲剧相似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二者对封建君王的态度基本相同。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人文主义文学,对于封建统治者报着既批判、又赞颂的态度,他们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前提下,拥护封建王朝的一统天下,主张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以求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神权的褪色,封建王朝的权威实际上也受到怀疑和抨击,这是思想解放运动的必然结果。这种变化很鲜明地反映在莎士比亚悲剧中。我们看到,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和悲剧中的帝王除亨利五世外,均属有缺陷、有劣迹的形象,例如凯撒的昏庸老朽;亨利四世虽然有勇有谋,却是个轼君者;理查三世窃取皇位手段残忍;等等。而在他中期的悲剧作品中,或者是无皇帝君主悲剧,例如奥瑟罗:或者写的是奸恶狡诈的封建君主,如克劳狄斯;或者君王昏庸不明,因自己的过失陷处悲惨境地,如李尔王。这些国王、君主形象均已失去了古希腊古典高悲剧中的正义与豪迈,已经不具备英雄气质,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作者鞭挞的对象。这种变化,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封建意识的没落,和人们对封建专制的否定态度。笔者对中国变异高悲剧的划分,亦以此作为一个重要依据。精忠旗中,作者不露声色地抨击了当朝皇帝宋高宗放任秦桧一党迫害忠良、推行投降主义政策的丑恶嘴脸。剧中虽然写到皇帝为岳家平反昭雪,但那已经是岳飞之孙岳珂长大以后的事情了。由于岳飞的故事广泛流传,也由于作品中没有回避时间因素,所以不难知道,为岳飞家族雪冤的当是下一代皇帝。作品中秦桧一伙的下场,暗讽了纵容秦桧作恶的皇帝之昏庸狠毒,可见出对宋高宗的批判态度。因此可以说,精忠旗对封建统治者和皇帝的态度,是以皇帝的政绩和忠奸善恶为标准的,而并非对皇帝一味歌颂。这里,作者与作品主人公的道德评价出现了一个分岐:剧中人物岳飞至死仍忠于宋高宗,尽管他对皇帝纵容秦桧作恶怀有异议,但至死忠心不改;作者所称赞的是他这种忠心,但对他的执迷不悟式的愚忠亦有微词。同时,作者在另一个层面上,表达了自己对皇帝的批判态度,观众在观看岳飞遭受迫害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对皇帝的态度提出质疑,进而明白皇帝支持投降派以求偏安一隅的本来面目。笔者划归为变异古典高悲剧的另一部中国悲剧汉宫秋中,这种对君主批判的态度更为明显。汉宫秋是元代元曲作家马致远的一部名剧。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氏,被人誉为元曲四大名家之一。曾做过浙江省务官,写有杂剧十三种,现存八种;后人将其所作散曲辑为东篱乐府。汉宫秋一剧讲的是汉元帝时宫女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最早载于汉书 元帝本纪、匈奴传、和后汉书 南匈奴传。东汉以后,这一题材受到历代文人学士、官宦举子的反复吟咏,据文学史家统计,仅诗歌就有600多首,戏剧也有20多种。比较著名的有汉代托名王嫱的昭君怨、晋、宋间石崇作的王明君辞、葛洪西京杂记中的王嫱。明代以后的昭君戏主要有陈与郊的昭君出塞、无名氏的和戎记、青冢记,清代薛旦的昭君梦、尤侗的吊琵琶、周文泉的琵琶语等,马致远的汉宫秋为历代昭君戏中最优秀的作品。悲剧共分四折:“楔子”:道出单于前往汉室和亲,欲娶公主;毛延寿讲自己如何利用皇上好色,牢固自己的地位;汉元帝因先皇晏驾,宫女俱放出宫去,寂寞欲寻新人;第一折:宫廷画师毛延寿因王昭君不肯贿赂他,便在她画像上点破容颜,昭君到京城后被打入冷宫。汉元帝夜半巡宫,寻找美女,正遇上昭君夜弹琵琶,一见之下,惊为天人;第二折:因公主年幼,单于求亲遭到拒绝;毛延寿因汉元帝问明昭君被打入冷宫的实情,恐皇帝降罪,连夜逃走,将王昭君画像献与单于,并告诉单于,王昭君生得绝色美貌,汉元帝因宠爱昭君,不肯将昭君嫁与匈奴。单于以打猎为名,兵临汉都,以索王昭君和亲。汉元帝自得昭君后,久不临朝政。大臣报:单于已得毛延寿献的昭君图,索要昭君和番,否则将大举南侵。汉元帝与大臣们商议不决,昭君面陈皇上,愿和番以罢刀兵。第三折:昭君出塞,与汉元帝告别,单于迎亲,行至黑江两国交界处,昭君投江而死,单于命葬于江边,为青冢。将毛延寿押解汉朝。第四折,秋风萧瑟中,汉元帝思念昭君,烦恼日甚。全剧在汉元帝的嗟叹声中结束。将汉宫秋划归古典变异高悲剧一类的依据,一是作品取材于历史故事,且在民间广泛流传;二是悲剧的主人公汉元帝是一个软弱的悲剧形象,他的屈服、好色、受到作者的无情抨击。三是此剧虽以悲戚的感情为主,但全剧气氛基本一致,弥漫着秋风萧瑟、离人伤别之情;这一点来自全剧意象的统一完整。本章主要分析一下汉元帝的形象,并通过这一形象,来考察中国文学中软弱的君主形象系列。汉元帝在剧中是一个重色且重情的皇帝形象,这是他的第一个特点。他又因此而多情善感,不耐寂寞。毛延寿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得以擅权于宫廷,玩弄阴谋。为了广选美女,他命毛延寿“遍行天下刷选”,纳昭君后,竟然久不设朝,坐在龙椅上接受百臣朝见,心中却还想着昭君美貌,等不得散朝,便偷偷回到西宫去看昭君,重色皇帝的面目不言自明。但他又是一位重情且温柔体贴的风流天子,夜行宫中,听见昭君琵琶声怨,并未惊动昭君,而是驻足细听,不愿让昭君“心儿怕”;无奈之下送昭君和番,思念也是真思念,伤心也是真伤心,昭君出塞时,他的细心嘱咐,真情挂牵;闻听昭君投江身死后,独对寒灯的相思,都显露出汉元帝做为皇帝身上的普通人的情愫,和重情的一面。马致远将汉元帝写成一个如此具有真情的帝王,不但表现出历代昭君题材作品共有的“昭君情结”,也在汉元帝行为中寄托了自己的爱情理想和爱情方式,从汉元帝的爱情中,我们可以见出中国文人缠绵悱恻、伤春悲秋式的恋爱心理,和细腻而阴柔的民族性格特征。汉元帝形象的第二个特点,是他的软弱无能。由于无能,在匈奴逼亲,夺取他心爱的妃子昭君时,不敢出面拒绝,只能长吁短叹,召集众臣下商议,硬着头皮答应单于的要求,将昭君拱手送与匈奴。这种行为对他来说,不但是一种剥夺,更是一种屈辱。汉元帝接受了这种屈辱,只能暗自垂泪;违背自己的感情,出卖帝王的尊严,以换取匈奴罢兵。作者描写了汉元帝的软弱无能、毫无主见,暗示出批判的态度。通过这一形象,可以简略了解中国古典悲剧中风流天子的形象特点,也可以见出中、西悲剧中君主形象的异同:西方变异的古典高悲剧中,莎士比亚虽然以不恭、嘲讽的笔调刻划了帝王形象,例如李尔王、凯撒等,但这些人物无论昏庸也好,偏执也罢,他们都具有强烈的激情,坚强的个性,具有阳刚激烈的特点,这也是莎士比亚变异的古典高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