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教案.doc_第1页
《孟子》三章教案.doc_第2页
《孟子》三章教案.doc_第3页
《孟子》三章教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 校训:自强不息课题 孟子三章主备人:王先洪 主备时间 :12.16 审核人: 上课人: 上课时间: 审批人:学习目标1把握重点的实词和虚词;2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了解“舍生取义”的道德观;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3学习运用对比、逐层论证的论证方法。学习重、难点1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了解“舍生取义”的道德观;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2学习运用对比、逐层论证的论证方法。课时安排:三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自主尝试1走进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2熟读课文两遍。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米粟 ( ) 一箪食 ( ) 一豆羹 ( ) 蹴尔而与之 ( ) 不屑( ) 畎亩 ( ) 傅说 ( ) 胶鬲 ( )行拂乱 ( ) 法家拂士( )4解释加点的字七里之郭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域民 亲戚畔之 君子有不战 苟得 有所不辟 由是则生 贤者能勿丧耳 蹴尔而与之 不辩礼义 乡为身死 穷乏者得我 举于士 行拂乱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 法家拂士 二、互动探究(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导入。2检查自主尝试完成情况。3自主疏通文意并质疑答疑。4理清文章思路,探究下列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3)本文反应了作者什么样的政治思想?“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4)本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政治?为什么?借战争谈政治,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5扩展思维(1)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2)本文属论说文,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中心论点,说明“人和”在战争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历史上或现实中依靠“人和”占尽先机的例子不胜枚举,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三、反馈检测1解释一词多义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以天下之所顺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利:兵革非不坚利也 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天时不如地利 然而不胜者2翻译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第二课时一、互动探究(学习鱼我所欲也)1导入。2检查自主尝试完成情况。3自主疏通文意并质疑答疑。4理清文章思路,探究下列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 (用鱼和熊掌比喻提出)(2)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情,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择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3)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生动形象地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同事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使主题升华,证明“义”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人人皆具备,它似乎成了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5)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二、反馈检测1解释加点的字词。二者不可得兼 故不为苟得也 如使人之欲 由是则可以避患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呼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失其本心 2翻译句子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使人之所欲有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3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第一段开头有什么特点?结尾“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中“是心”指的是什么?开头运用比喻论证巧妙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浅显易懂。“是心”指的是向善之心,“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2)第一段文字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第二段文字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第一段: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第二段: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3)就论证角度看,写饥民不接受关乎生死却是无礼施舍的“一箪食,一豆羹”,是从正面举例,写有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之奉”是从反面举例。(4) “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此”指的是(用原文回答)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5)从全文看,本文的论点是 (6)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_,文中举例论证运用的一个成语典故是_。 (7)孟子是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第三课时一、互动探究(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导入。2检查自主尝试完成情况。3自主疏通文意并质疑答疑。4理清文章思路,探究下列问题。(1)第一、二段用一系列事例阐述了什么道理? (2)第一段列举古代六位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贤士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举例论证的作用是用一系列典型事例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困境中早就的道理。为下文的说理奠定了基础。(3)第二段:从行文上看,文章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起承上启下作用。这里是道理论证,作者的观点是:欲成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艰苦磨炼有何益处:一是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增长才干。(4)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艰苦磨练的益处。扣住上文“动心忍性”,从正面进行论证。然后由上文所论述的个人推广到国家,从反面论证:“入”指朝廷内部,突出“法家拂士”的作用,内因主导;“出”指对外关系,“敌国外患”的磨炼,外因砥砺。(5)阅读第四段: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说说能佐证中心论点的名句和事例。相关名句:相关事例: (6)本文是怎么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二、反馈检测。1一字多义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行拂乱其所为 中轩敞者为舱 为宫室、器皿 行 行拂乱其所为 行道之人弗受 行收兵 行而不远 得 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 得失寸心知 间 举于版筑之间 又何间焉 时时而间进 中间力拉 间令吴广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管夷吾举于士 生于忧患 2翻译下列句子(1)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