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江河北岸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建议书_第1页
汾江河北岸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建议书_第2页
汾江河北岸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建议书_第3页
汾江河北岸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建议书_第4页
汾江河北岸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建议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 1 总论 1.1 项目背景 汾江河是北江下游三角洲河段的一条支流,流经佛山市禅城区北部和南海区桂城、罗村、平洲、大沥等镇区,总长约 30 公里,具有泄洪、排涝、航运等多项功能,对佛山市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的环境和人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曾被誉为佛山市的“母亲河”。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口急剧膨胀,汾江的纳污量大幅度增加。多年来,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严重超标直接排入汾江,同时沿岸单位、住户随意向河内倾倒垃圾废渣,使河水污染日趋严重,枯水期河道淤塞,河水长期变黑发臭,鱼虾不生。极大地破 坏了沿河的生态环境,并对下游造成不良影响。 沿岸土地及岸线的利用亦不尽合理,缺乏总体规划。大量工厂、住宅紧贴河岸线而建,甚至侵蚀河道;大小码头分布凌乱,各自为政;过量违章建筑失控建设;三类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混杂,相互干扰;绿化和交通道路用地匮乏。种种弊端导致整个沿江两岸景观残旧不堪,与城市的总体规划极不协调。 汾江河的治理,一直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一九八七年被国家环保局列入全国第二批限期治理项目;一九九六年被广东省列入“南粤碧水工程计划”14 项综合整治工程之一,同年,佛山市政府成立了“汾江综合整治委员会”,并多次对汾江综合整治进行了多部门的规划和论证工作。 近几 年 来, 汾江综合整治全面考虑了沿河治污、水质保护、交通航运、沿河两岸城市建设、产业布局调整和防洪排涝等方面的要求,突出治污为重- - 点,综合安排了 南岸 治污、堤路建设、绿化美化等系列工程 ,进行系统性的综合整治。 并提出要实现四个推进:由分段整治向全流域整治推进;由分散点源治理向集中治理推进;由单纯的工业污染源治理向面源治理和综合治理同时推进;由末端治理向控制源头和全面实施清洁生产推进。规划中的工程项目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截污工程,引水冲污工程,工业废水同 类分片集中处理工程,雨污分流工程,河道清淤裁弯取直工程,路堤合一 ,绿化美化工程 等 。 2004 年 3 月,佛山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公布,确立以“ 2+5”组团即2 个 100 万人口以上的城区和 5 个 30 万 50 万人口规模的城区为主体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政府正致力于现代化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各项工作正在按计划推进。作为发展规划的重点工程之一, 汾江综合整治 工程具有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努力下,目前 汾江综合整治 工程已全面展开。截止至 2004 年底, 东鄱污水处理厂工程 , 九江基至文华路段截污工程 ,河堤的上朗至佛山大 桥段、汾江桥至文华路段、军桥至丰收段以及人民桥至华英中学段岸线整治工程等一批工程项目 已经 开工建设,部分项目已完工。本项目即汾江河北岸罗村至大沥总长 6.67 公里 河岸段的综合整治已列入计划并于 2006 年至 2008 年实施。受佛山市水利局委托,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院和佛山市水利水电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组成联合体共同完成佛山市汾江河北岸综合整治项目建议书和编制工作。 1.1.1 项目名称 佛山市汾江河北岸综合整治工程 1.1.2 编制依据 - - ( 1)佛山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2003 年 3 月) ( 2)佛山水道亮点工程 土地利用 与景观规划 佛山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2004 年 12 月) ( 3) 汾江河两岸综合整治规划研究报告佛山市环境保护局、佛山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2000 年 6 月) ( 4)广东省佛山市江河流域(区域)综合规划报告书佛山市水利局( 2000 年 8 月) ( 5)佛山市汾江河北岸综合整治项目建议书编制委托书 1.1.3 项目提出的理由和过程 汾江河段沿岸建成区内,尤其佛山大桥至人民桥段沿岸,是佛山市早期人口、产业分布和发展的密集地带,是 80 年代以前佛山市的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区域,同时也是社会持续发展过程中问题多、 矛盾较为集中、最不易改造的区域。该段土地开发强度过度,几乎没有可供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人口密度大,建筑陈旧,空间景观差,街道狭窄,绿地不足,各种问题突出。佛山市人民政府希望通过汾江河段沿岸的改造,改善环境和交通状况,形成一连续、开敞的绿色城市空间走廊,以加快老城区旧城改造的步伐,并塑造具有城市标志性地段的城市新形象,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但随着佛山市中心组团新城区开发建设、城市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的全面展开,建设资金的需求巨大,为从多渠道解决工程投资,市政府决定佛山市汾江河北岸综合整治项目与汾江河清淤 及处理等项目一起合并作为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并于 2004 年 3 月由佛山市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编制了有关材料上报、省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希望能列入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并于- - 2006 年至 2008 年实施。 1.2 项目概况 1.2.1 建设规模与目标 工程范围为:汾江河北岸罗村至大沥段,即沿河西侧从佛开高速公路桥至东侧规划中的海五路大桥,横向纵深为岸线以内 15 米 25 米或从岸线到沿岸道路中山路、河滨路的内侧。主要包括总长 6.67 公里 的岸线整治工程、沿岸布置 的 截污管线工程、景观 绿化工程和 对现有中山路、河滨路扩宽改造工程。其中河 滨路从文沙大桥至规划海五路大桥段为汾江河景观亮点 生态湿地公园(西岸)的组成部分。 通过项目的实施, 改善沿岸 交通及 景观 , 绿化美化堤岸,提高防洪和河道排涝的能力 及护岸结构安全性,为该片区污水收集和集中处理系统提供必备条件。 实现 汾江河该河段“ 河 岸美、交通畅、无洪涝 ” 的目标。 1.2.2 主要建设条件 ( 1)项目涉及范围内城市用地、绿化、道路、截污管网和河道控制岸线规划的已基本落实。 ( 2)沿岸征地拆迁的问题已有初步的了解,总规模已有控制。 ( 3)项目前期工作如地形图测量和地质勘察已局部展开并取得一定的资料。 1.2.3 项目投入总资金及效益情况 本工程估算总投资为 46282.02 万 元人民币,其中工程征地及拆迁费用约 21509.18 万 元,岸线整治工程 12228.37 万元,道路及其他配套工程 4382.45- - 万元, 园林 绿化工程 1048.00 万元,截污工程 966.85 万元, 基本预备费 3808.99万元,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2338.18 万元。 工程建设的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即改善工程及周边地区的环境、交通及 景观 , 提高河道防洪和排涝的能力 及安全性。从而提升城市 形象, 改善民生。 1.2.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佛山市汾江河北岸综合整治 工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表 1.1 序号 名 称 单位 数 量 备 注 1 防洪标准 P=2% 堤(岸)顶综合安全超高 1.00 米 2 设计洪水位 米 3.893.15 北江(外江) 50 年一遇洪水,汾江分洪 300 立方米 / 秒 3 城市道路等级 级 城市支线道路 4 永久占地 亩 188.94 5 绿化面积 平方米 64200 6 排水截污控制面积 平方公里 29.00 7 总投资(静态投资) 万元 46282.02 8 征地、拆迁补偿费 万元 21509.18 1.3 问题与建议 ( 1)由于本项目汾江沿岸土地使用规划、绿化系统、道路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等的详细规划尚在调整之中,本项目建议书所依据的有关规划资料是2000 年的规划成果或近期调整的阶段性成果。因此,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对本项目建议书所采用的有关规划资料进行专门的审查,以确认这些资料有效性; - - ( 2)项目涉及民房、工厂企业、商铺等的拆迁安置工作量大,问题复杂,对项目投资规模影响较大。建议尽早开展工程范围内的征地拆迁实物调查、资产评估和相关谈判工作,落实征地拆迁 及安置方案的可行性以及相应的投资规模,为进一步论证 工程布置方案 提供依据。 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任务 2.1 项目建设的依据 2.1.1 自然地理 汾江河(佛山水道)属北江河下游网支流,外接 东平水道。上游 西起沙口水闸,东行横贯佛山市禅城区北部, 到南海区沙湾处分为两支,一支到沙尾桥,另一支至鱼尾桥,下游汇入东平水道。 汾江河 从进口到沙尾出口长约25 公里,到鱼尾桥出口长约 30 公里 。其中沙口水闸至谢叠桥段属干流,总 长约 15 公里 ,现状河面宽约 45 米 110 米,河底高程约 -2.00 米至 -3.30 米(珠基,下同)。汾江在人民桥处分叉,干流则北上至谢叠桥止,支流(佛山支涌)向东转南,经军桥至南海区石啃水闸,称为军桥涌,长约 8.40 公里,河面宽约 18 米 50 米,河底高程约 -1.40 米至 -1.90 米。 汾江两岸地表形态总体表现为:地面低洼,地表分割零碎,低平的冲积平原与起伏的台地、丘陵区相间分布。丘陵、台地较集中位于西部王借岗古火山遗址,岗顶海拔高 48.40 米。 本地带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光照较多,雨量充沛,冬暖夏热,四季常青,年平均气温 21.7 。年均降雨量 1646.90 毫米,具有雨量多、强度大、年内年际变化大的特点。常出现冬春干旱,夏秋洪涝,特别是在连续大暴雨- - 后,汇遇西、 北江洪水,易受洪涝灾害侵袭。 区域内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降雨量 1600 毫米 1700 毫米,境内分布总的趋势是由北向南递减,由西向东递减。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最大与最小降水量相差 2.1 倍;年内分配也不均匀,汛期( 4 9 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 80%。 2.1.2 社会经济 佛山市位处珠江三角洲腹地,领改革开放之先,经二十余年开拓拼博,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屡创佳绩,已成为广东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佛山市总面积 3848.49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188.6 万亩),2003 年底户籍总人口 341.62 万人。根 据 2001 年 4 月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区域内总人口 533.79 万人(含暂住人口),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 75.06%。 2003 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 GDP) 1381.39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6.1%,人均 40437 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增长 14.7%;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的比重为 5.5: 55.9: 38.6; 全市税收总额 273.11 亿元,增长 9.68%;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95.44 亿元,增长 15.87%。 2003年底,佛山市调整了行政区划,全市设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五区。2004 年 3 月,佛山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公布,规划形成两个 100 万人口以上、五个 30 万 50 万人口的城区,以及由多个组群式节点为发展主体的组团式大城市新格局。 2.1.3 相关规划成果概述 1998 年 6 月,受汾江综合整治委员会委托,佛山市环境保护局、佛山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承担了汾江两岸的整治规划、截污、排水规划。 2000年 6 月提出了 汾江河两岸综合整治规划研究报告。该报告通过了 佛山市汾- - 江综合整治办公室和佛山市城乡规划处的评审,将作为 汾江河两岸综合整治主要的规划性依据 。随着人们对城市河网在城市系统中定 位认识的深入,除了传统的水利功能外,更加强调景观的要求。 2004 年 12 月,佛山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根据佛山市政府将汾江综合整治建设成为城市 亮点工程的要求,编制了佛山水道亮点工程 土地利用与景观规划。 主要 规划成果简述如下。 ( 1)用地性质 沿江用地功能布局, 以生活用地(居住和商业用地、公建用地)和绿化用地(包括景观岸线、生态保护地等)为主,以生产用地(工业、仓储、码头等)为辅。 规划岸线向陆地 15 米纵深范围内,除规划保留的码头区和超过六层确需保留的建筑物外 ,均严格 控制为滨江的防护绿 化带。 规划岸线向陆地 15 米 45 米内 ,尽量控制为滨江的城市绿 化带 。 ( 2)规划岸线及堤岸 规划岸线详细控制点坐标按汾江河岸线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补充报告及修正过的岸线控制点坐标,只对局部岸线进行必要的调整,调整部分主要是文沙大桥至规划海五路大桥段河心沙岛两侧。该段岸线规划以自然岸线为基准,目的是为了维护该河段的生态意义和塑造自然岸线的景观效果。 防洪标准按五十年一遇洪水沙口水闸分洪 300 立方米 /秒水面线设计,综合安全超高 1.00 米。 ( 3)航道 航道规划按 V-( 3)级航道双线通航的要求确定为航道宽 40 米,适航 300吨级 驳船。局部河段现有的弯曲半径不足 200 米,不符合国标内河通航标- - 准 V-( 3)航道的要求,鉴于裁湾工程投资巨大,施工困难,并考虑到在该水道航行的船舶甚少船队,在弯段采取局部加宽、限制船速等及其它辅助措施确保船舶航行安全。 ( 4)沿江道路 旧城区河段,以现状交通体系为基础,依照规划岸线走向 ,拓宽改造上沙街、南堤路、新堤路、中山路及河滨路等旧城道路,改善沿线道路绿化及路面状况;对于上游城郊河段,按现状存院围、永厚围走向及规划控制岸线,采取道路和防洪堤相结合型式,规划沿江道路。 ( 5)污水截流及水环境整治工程措施 在沙口水闸、石 水闸、南北涌、屈龙角涌、新市涌、奇槎涌等河涌口位置,建 6 个引水泵站,在枯水期引东平河水进汾江, 以增加枯水期汾江河的水量,提高汾江的稀释自净能力。 规划 城西、东鄱、敦厚、 罗村、桂城五个污水处理厂,扩建 镇安 污水处理厂,使总 污水处理能力达到 55 万吨 /日。 扩建石角污水泵站、新建敦厚、田边两座污水提升泵站,沿岸埋设污水管,将目前直接排入汾江的工业及生活废水引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汾江河全段水体水质整治后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类标准( GB3838-88)要求。 对于本项目河岸段, 污水截流至敦厚污 水处理厂,规划处理能力为 6 万吨 /日。截流管渠规划布置为: 在佛开高速公路桥东至佛山大道之间的北岸,沿岸边设钢筋混凝土管和方渠截流,经东鄱北路向北、佛罗公路向东,进入排涝方渠再经铁路涵流经铁路北方渠进入敦厚污水泵站;中山桥至佛山大道间之汾江北岸,沿中山路、佛罗路设 800- 200 的钢筋混凝土管截流污- - 水至敦厚污水泵站;中山桥文昌桥货站东路段之西岸已设有排水管 500- 1200,按其实施即可;货站东路至谢叠大桥段之西岸,沿岸边设 800- 1000 的钢筋混凝土管截流污水至货站路方渠。 ( 6)景观规划 沿汾江河构筑“一条滨水特色景观带、四个重要景观区和十个景观节点”的城市景观长廊。即营造沙口水利生态保护景观区、历史河堤主题公园景观区、商业文教特色景观区、生态湿地保护景观区以及利用干线公路与汾江河交叉口、两水交汇、河流弯道和人流集中点,组织和发掘反映佛山城市形象与特色的十个景观节点,将汾江沿线建设成为佛山市具有滨水特色、提供公共活动空间和开敞空间、能够体现城市形象和承载文化内涵的景观长廊。 在本项目河段,规划有中山路沿岸的商业文教景观区和 文沙大桥至规划海五路大桥段 生态湿地保护景观区,佛开高速路、佛山大道与汾 江河交叉口两个门户性景观节点,九江基、汾江桥、中山公园外三河交汇口三个主要景观节点,以及 规划海五路大桥附近河心沙岛 景观节点等。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 水环境现状 本段河流是佛山市区北部及南海桂城工业区工业、生活污水的主要出口,目前日纳污水量逾 44 万立方米。由于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生活污水排入,致使汾江水质受到严重的污染,沿岸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平常水位时,河水浑浊、垃圾漂浮于水面;枯水低潮时水体发黑发臭,岸边脏泥显露,垃圾成堆,居民望河生畏。对居民身体健康和城市形象都造成一定危害。 - - 据环保 部门测 算 ,汾江河的容量是吨,而每天实际排放进汾江的量达吨,汾江承受超过自身环境容量倍的压力 ; 汾江对(有机污染物指标)的纳污容量平均每天为吨,但目前每天排入汾江的总量为吨 , 大大超过其环境容量。 汾江及军桥涌的水污染综合指数分别为 0.82、 0.73,已属中污染级。 1999年 1 月取样化验结果:溶解氧 3.64 毫克 /升,超标率 66.7%;石油类 1.056 毫克 /升,超标率 87.5%;氨氮 4.60 毫克 /升,超标率 70.8%。有机污染相当严重,污染物浓度严重超过国家地面水质级标准要求。 沙口引水闸建成后,引水冲污,平水期水质有所改善,但枯水期引入水量小,甚至因涨潮倒流而关闸,水质污染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2.2.2 防洪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 汾江 外接 东平水道,直接受洪潮的影响,其两岸堤围属于佛山大堤的内堤。佛山大堤的防洪标准为五十年一遇洪水,按规定,北江(外江)发生 50年一遇洪水时,汾江分洪 300 立方米 / 秒 。汾江上游来水由沙口水利枢纽控制,包括分洪闸、引水闸和船闸三部分。分洪闸总净宽 42 米,设计分洪最大流量300 立方米 /秒;引水闸总净宽 40 米,主要起二级的挡水作用;船闸闸首净宽12 米。汾江 东端军桥涌出口由石啃水闸控制,水闸总净宽 16 米,船闸净宽 8米。石啃水闸按只引不排的规程运行,以保护东平河水源。 汾江河堤历史久远,经过多年维修加固,大部分河段形成了较完整的土堤或圬工护岸,但岸线参差不齐。老城区河段一般有沿江城市道路,路面高程较高,无明显的堤形。堤岸顶面高程大多在设计的分洪水面线以上。 现状堤围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部分堤段堤顶高程未达到分洪水面线加综- - 合安全超高 1.00 米的标准,局部地段甚至在分洪水面线以下;护岸圬工陈旧,有的已破损;部分河段堤围距岸线较远且不闭合。 1994 年 6 月洪水期间,沙口 最大分洪流量约为 378 立方米 /秒,曾出现沿岸部分工厂、企业、民居受浸,洪水沿下水道倒灌等险情。 2.2.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根据总体规划和河道整治综合规划,恢复汾江河两侧一定宽度的生态建设,从大的环境的观念来理解生态系统的含义,利用佛山的气候、地域的有利因素,梳理现状的生态结构和问题,在充分了解现状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结构,力求多元化的绿化形态构成自然的生态景观,形成陆生植被 湿地植被 水生植被的生态序列。从城市的意义上,需要还原河流穿过城市的基本意义 恢复河流在城市中的作用,作为城市呼 吸系统的价值。 本项目是汾江河综合整治工程的组成部分,是一项结合防洪、截污、城市道路及环境整治等方面的综合性工程,工程的实施为从根本上解决汾江河的污染问题创造了条件,对改善珠江水环境,提高防洪能力,加快老城旧区改造的步伐,美化沿江两岸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落实广东省碧水工程计划,促进佛山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塑造广东第三大城市的形象将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2.3 项目建设的任务 2.3.1 河流功能定位 汾江河是一条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承担着多种功能的城市河流,除了- - 水利( 排水、分洪)和航运 等基本功能外,其景观及生态的功能将日益突出,同时,它还是传承历史文化和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活动的场所,是表现城市空间形象的重要纽带。 因此, 汾江河具有 水利、航运、景观和 生态等 主要功能。 2.3.2 工程建设目标 按照有关规划要求,整治岸线, 提高防洪和河道排涝能力 及护岸结构安全性; 绿化美化堤岸, 扩宽改造沿岸城市道路, 改善沿岸 交通及 景观 ;铺设截流管线,为该片区污水收集和集中处理系统提供截流管线条件。 实现 汾江河“ 河水清、两岸美、交通畅、无洪涝 ” 的目标。 通过生态和市政工程的双向建设形成系统的生态构架,整合项目控制区域的景观资源和城市用地。在对汾江河整治的过程中作到为汾江本体减赋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汾江两岸的隐性景观价值,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道路路网关系将岸线景观分区,形成有相关联系又各具特色的景观系统,成为佛山的亮点之一。将汾江河的形象作为一种软开发的资源优势,以生态景观的建设改变整体环境和形象,从而吸引投资开发的商机,使两岸的用地价值提高,得以有效利用。通过生态建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态势,通过环境的改观达到吸引商机的目的,通过商业行为促成河道区域的整体整治,分阶段建设的设想。 2.3.3 工程任务 ( 1) 按照规划岸线,新建或 加固护岸结构; ( 2) 根据排污、排水规划,铺设截污管(渠); ( 3) 扩宽改造现有中山路河滨路,新建或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 - ( 4) 整体景观建设包括河道岸线的区划分配,典型景观规划,生态绿化景观规划,分区段城市景观标志物设计,水景观设计以及光环境景观设计。生态绿化景观、水景观以及光环境景观根据岸线分配和总规要求进行设计,设计的分区段的主题形成每个区段的典型景观规划,即区段的特点。 ( 5) 对规划的绿化用地进行 园艺绿化,在适当地段布置小型公园和园艺小品等。 2.3.4 建设项目的实施顺序 首先进行工程范围内征地拆迁的实物核查,根据有关政策 与业主协商确定补偿办法、标准及费用,实施征地拆迁。 由于项目拆迁规模较大,如果全部拆迁完毕后再进行工程施工,则项目完成的时间较长。综合考虑不同地段拆迁的数量和易难程度、工期、对岸已实施整治的地段等因素,结合土地利用和景观规划的地段特点,初步设想将项目分为四个实施标段,依次为: 汾江桥至文沙大桥段; 文沙大桥至规划海五路大桥段; 东鄱路至汾江桥段; 佛开高速路至东鄱路段。从施工专业衔接的角度,应 依次实施岸线(堤岸)整治工程、截污工程、市政道路工程和绿化工程。 3 建设条件 3.1 水文 3.1.1 流域概况 佛山 市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河网区。西江、北江贯穿其中,河流纵横交错,形成水网。汾江河属北江河网支流,西起佛山沙口,东行横贯佛山市禅- - 城区北部,到南海区沙溪处分为沙溪到沙尾桥、沙溪至鱼尾桥两支流,进入东平水道。汾江河从进口到沙尾出口长约 25.60 公里,到鱼尾桥出口长约 30.60公里。汾江河在人民桥处有一支流佛山支涌,又称军桥涌,蜿蜒 8.50 公里至石 水闸与东平水道相接。汾江河流经的地区多为人口稠密的城区。 3.1.2 水文气象 佛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属亚热带季风区,受海洋气候调节,气候温和,潮湿,雨量充沛。据气象资 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 21.9 ,最高气温 38.5 ,最低气温 -1.9 ;多年平均降雨量 1625.40 毫米 ,最大年降雨量 2257.00 毫米( 1961),最大 24 小时降雨量 270.60 毫米 ( 1999 年 8 月 23 日),年内降雨不均, 汛期( 49 月)降雨量约占全年的 80%; 空气湿度大, 多年平均相对 湿度为 81%。多年平均蒸发量为 1510 毫米 。由于接近南海,每年 511 月间,经常受台风侵袭,风向以东风和东北风为主。台风发生时,往往伴随暴风雨和暴潮。 根据自 1957 年以来的资料统计,对佛山市有影响的台风共 99 次,其中风力 8 级 以上的 67 次,平均每年 1.6 次,最大一次是 1975 年第 13 号台风,最大风力达 12 级以上。 本项目地处北江中下游支流潭洲水道、平洲水道(东平河)中上游河段北岸,属西北江三角洲河网区,本河段外江洪水位主要受西江、北江洪水影响,另外还受潮水涨退和台风的影响。 3.1.3 洪水 汾江河属于城市内河道,在与外江交接入口处有堤防和水闸控制,因此,虽然河道有分洪的功能,但其流量是有限的。汾江河上游东端经沙口水闸与东平河相接,东平河洪水位主要受西江、北江洪水影响。根据现行的洪水期- - 水闸运行调度原则,北江(外江)发生 50 年一遇洪 水时,沙口水闸最大分洪300 立方米 / 秒 ,即汾江泄洪 300 米 3/ 秒,洪水经汾江桥后在人民桥前向北过洪任务。根据广东省水利厅 2002 年颁布的西、北江下游及其三角洲网河河道设计洪潮水面线,汾江河各频率洪水位见表 3.1.1。 3.1.4 泥沙 根据北江三水站的统计资料,北江多年平均含沙量为 0.21 公斤 /立方米,可见,北江属于少沙河流。对 汾江河而言,影响更大的是城市污水中的悬浮质和 沉积物,但目前暂无统计资料。 这些泥沙,一部分在网河区内 沉积 , 一部分由河水带到入下游河道。 3.2 地质 3.2.1 区域地质 工程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平原北部,区域大地构造位于华南准地台的粤中拗陷区。珠江三角洲是一个多断块控制地区,从区域地质构造分析,场地一带没有区域性的断裂构造通过,场区位于广从断裂南西端外延部分,受其影响小,工程区内勘察未发现有大的地质构造。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1:400 万) 1990 年版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 2001,该区地震烈度为 7 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1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0.35g。 3.2.2 主要建筑物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已有的钻探资料,汾江河沿岸地基主要由人工填土( Qml)、第四纪三- - 角洲海陆交互冲淤积层( Qmc)和基岩风化残积土( Qel)组成。一般分为 8 层,自上而下为:( 1)人工填土;( 2)淤泥质土、淤泥质粉土;( 3)粉砂、细砂; ( 4)粉土;( 5)淤泥质土;( 6)细砂;( 7)中砂、粗砂( 8)残积土( Qel)等组成。 场地地层及物理力学性质分层描述如下: ( 1)人工填土层( Qml) 人工 填土( Qml):层厚约 1.80 6.10 米。土层呈灰褐 色、 灰 黄色、黄色,主要成 份为粉质粘土,含碎石、块石和砂粒等, 标准贯入击数 N 4 27 击。地基承载力建议值 120kPa。透水性为微透水 中等透水。 ( 2) 第四纪三角洲海陆交互冲淤积层( Qmc) 淤泥质土、淤泥质粉土:层厚约 1.20 8.60 米 。 土层呈深灰 色、 灰 色,含腐植质,局部含粉砂,渐变为 淤泥质 粉土,流塑。 标准贯入击数 N 1 14击。地基承载力建议值 60kPa。渗透系数 K20=3x10-6 厘米 /秒 4x10-6 厘米 /秒,属微透水性。 粉砂 、细砂 :局部中砂,层厚约 0.50 6.90 米 。 土层呈灰 色、浅 灰 色,局部地段夹薄层 淤泥质土 ,饱和, 松散稍密。标准贯入击数 N 10 23 击。地基承载力建议值 100kPa150kPa。属强透水性土,渗透系数 K20=1.70x10-2厘米 /秒 1.80x10-2 厘米 /秒。 粉土: 层厚约 0 2.70 米 。 土层呈灰白 色,局部 褐黄 色。由粉粒、粘粒组成, 稍密中密,很湿 。 标准贯入击数 N 5 10 击。地基承载力建议值 220kPa。渗透系数 K20=3.08x10-6 厘米 /秒,属微透水性。 淤泥质土: 层厚约 3.70 3.90 米 。 土层呈灰 色、 深灰 色, 流塑。 标准贯- - 入击数 N 24 击。地基承载力建议值 60kPa。渗透系数 K20=2.66x10-6 厘米 /秒,属微透水性。 细砂:层厚 0 2.30 米 。 土层呈灰白 色、 褐黄 色,含粉砂、少量 淤泥质及中粗砂 ,饱和, 稍密中密。标准贯入击数 N 14 28 击。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160kPa。属强透水性。 中砂、粗砂:层厚 1.00 8.80 米 。 土层呈灰白 色、浅 灰 色、 褐黄 色,以石英为主,含少量细砾,饱和, 中密密实。标准贯入击数 N 6 45 击。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150kPa 275kPa。渗透系数 K20=2x10-2 厘米 /秒 8x10-2 厘米 /秒,属强透水性。 残积土( Qel): 层厚约 1.40 2.40 米 。 土层呈灰紫色 ,以泥岩风化 残积而成粘土,坚硬 。 标准贯入击数 N 25 30 击。地基承载力建议值 250kPa。属微透水性。 3.2.3 结论和建议 ( 1)经综合判别,场地等级为中等复杂场地,地基等级为中等复杂地基; ( 2)淤泥质土属高压缩性土层,承载力小,抗剪强度低,易引起护岸结构滑坡、开裂,建议进行处理。 ( 3)粉砂 、 细砂和中砂土层 易产生管涌变形; ( 4)场地河水对砼无腐蚀性; ( 5)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佛山市区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区,属抗震不利地段。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 - 3.3 其他外部条件 ( 1)虽然本项目汾江沿岸土地使用规划、绿化系统、道路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等相关详细规划尚在审查和完善之中,但本项目建议书所依据的有关规划资料是经相关主管部门确认有效的成果。因此,项目相关的规划资料已基本落实。 ( 2)佛山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公布后,政府正致力于现代化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各项工作正在按计划推进。作为重点工程之一的 汾江综合整治 工程已全面展开,一批配套工程 已 经 开工建设,部分项目已完工。这为本项目的实施积累了经验和创造了条件。 ( 3)为协调和推进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佛山市政府已经成立了“佛山市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世行办”),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 ( 4)项目的国内配套资金已有意向由当地政府财政资金及银地贷款解决。 4 建设规模 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河岸治理工程和治污工程,其中河岸治理工程分为岸线(堤岸)整治工程、市政道路工程和绿化工程三部分。 4.1 河岸治理工程 4.1.1 岸线整治工程 根据汾江河综合整治规划划定的河岸控制线 为基准,设置护岸建 筑物,提高河堤防洪安全性,美化沿岸城市景观。 整治岸线总长 6.67 公里。 防洪设计标准为 50 年一遇洪水,堤顶高程按外江 50 年一遇洪水、沙口- - 分洪 300 立方米 /秒相应水位加综合安全超高 1.00 米控制。 初拟的护岸方案有直墙斜坡式和直墙式两种断面型式。护岸建筑物(岸坡)高度 57 米。 4.1.2 市政道路工程 根据佛山市主管部门审批确定的该段河岸的城市道路规划,拟对现有中山路、河滨路进行扩宽改造。中山路由原有的 2028 米宽扩建为 30 米宽的城市道路,其中行车道宽 16 米,两侧人行道各宽 7 米,路线总长约 810 米;河滨路由 原有的 1023 米宽扩建为 23 米宽的城市道路,路线总长约 2150 米,其中与中山路相接的约 900 米路段,行车道宽 12 米,两侧人行道各宽 5.50 米,其余路段行车道宽 14 米,两侧人行道各宽 4.50 米。 全段道路新建照明、道路标志、标线及排水管网等配套设施。 该段道路初定 为城市支线道路,道路等级 级,设计行车速度 30 公里 /小时 ,设计年限 10 年 。 4.1.3 绿化工程 根据主管部门审批确定的该段河岸的绿化系统及用地规划, 滨江绿带主要规划岸线和规划道路之间的宽窄不一的狭长地带,部分规划道路远离岸线处,按岸线向陆域纵深 15 米范围严格控制为绿化用地。 绿地以园艺绿化为主,在适当地段布置小型公园和园艺小品等。 绿化总面积约 64200 平方米。佛山大桥以东约 135 米(原铸钢厂)段面积约 19000 平方米的地块已经建成绿化 公园。 - - 4.2 治污工程 本 项目涉及的 排水区域为汾江河以北,罗村水道以东,佛山水道以西的地域,主要包括罗村北片,原禅城市区北小片地域,总面积 约 29 平方公里 。 按照 规划 确定的 排水及污水 治理方案, 该片区 拟 建设敦厚污水泵站和敦厚污水厂, 通过铺 设截污干管,并将截留的污水输送至敦厚污水厂进行处理后再排放,以减少向汾江排放的污染 物,改善河水水质。排水体制为截留式合流制,截留倍数采用 1.0。 到目前为止,河岸以内的截污管渠大部分已按规划实施。 在本项目工程范围内,即沿河西侧从佛开高速公路桥至东侧规划中的海五路大桥, 沿岸边铺设 800- 1200 的钢筋混凝土污水截留管, 其中河滨路沿线的污水截留管已按规划实施,佛山大桥至汾江桥段规划的污水截留管沿佛罗路铺设,不在本工程范围内。本项目设计 管线总长度约 3550 米。 5 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5.1 工程总体布置 工程区为沿河岸宽约 15 米 45 米的长条形地带,临江护岸挡土墙后埋设截污管线。汾江桥 以西近河岸道路佛罗路改造工程已另外安排项目实施,只需按规划布置沿江绿化带,其中佛山大桥至汾江桥段,佛罗路以南江边的地块为小型城市公园;汾江桥以东,规划改造的现中山路、河滨路道路中线与河岸线走向基本一致,道路两侧按规划布置绿化带。 护岸挡土墙施工需设置挡水围堰,由于现状河宽较窄,采用土围堰施工难度较大,而且围堰对河流断面束窄较多,影响航运,拟采用拉森型钢板- - 桩围堰。围堰布置在挡土墙前趾以外约 2 米 3 米的河中。 房屋拆迁完成后,施工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于岸边搭建临时仓库和布置钢筋场等临时施工设施。为了有利于环境保 护和保证质量,按有关规定要求,工程所需砼采用商品砼。故不需要考虑砼拌和系统。 5.2 河岸治理工程 5.2.1 岸线整治工程 5.2.1.1 工程等级及设计标准 根据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 GJJ50-92,本工程为三等工程。主要建筑物 3 级、次要建筑物 4 级、临时性建筑物 4 级。防洪设计标准为 50 年一遇洪水,堤顶高程按外江 50 年一遇洪水、沙口分洪 300 立方米 /秒相应水位加综合安全超高 1.00 米控制。 5.2.1.2 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本段河岸控制线沿用 汾江河综合整治规划 确定的控制线,大部分地段与现状岸线基本吻 合。 由于江边部分建筑物拆迁难度大,汾江桥至文沙桥段现有中山路、河滨路边线几乎与控制岸线重合,而且路边古榕树(行道树)根深叶茂,为沿江一景,受有关法规保护,不得砍伐破坏。因此,上述部分地段无常规的施工开挖条件。综合考虑工程景观效果、已实施河段河岸断面型式、河岸现状及拆迁条件等因素,河岸断面型式初拟以下几种方案,以适应不同地形条件的要求。 ( 1)直墙斜坡式:护岸下部设置悬臂式砼挡土墙,墙顶设宽 2.50 米亲水- - 平台,以上为坡比 1: 2.501: 3.00 的岸坡至岸(堤)顶。 该类断面型式为规划部门推荐的断面型式, 主要布置在不受计划不拆迁建筑物限制或受影响很小,而且具备施工开挖条件的地段。 ( 2)直墙式:采用悬臂式砼挡土墙或密排桩护岸,墙顶与岸(堤)顶齐平。 该类断面型式主要布置在建筑物临近岸线且无法拆迁的地段。从工程造价经济性考虑,当无法布置直墙斜坡式护岸但具备施工开挖条件时采用悬臂式砼挡土墙;不具备施工开挖条件时采用密排桩护岸。此类型护岸主要布置在佛山大桥以西至市发电厂以及汾江桥以西天马大厦附近地段。 ( 3)其它护岸 型式 : 下部设置砼沉箱或砼地梁,根据地基条件,软弱地基段在沉箱或砼地梁下布置 1000 灌注桩,以稳固 堤岸。沉箱与旧岸墙之间灌注砼,沉箱和砼地梁以上紧贴旧岸墙面设砼护面,外贴石片。 该类断面型式主要布置在汾江桥至文沙桥段即中山路、河滨路沿线。这样可以避免施工开挖对古榕树的损害,也不会造成岸线施工期中山路、河滨路的交通中断。 5.2.1.3 岸线分配及景观系统 根据不同地段和施工难易程度,结合现状范围内能够构成景观的因素和景点的设置,在岸线的区段范围内形成不同风格的景观性临水构建筑物,适合人游览、休憩的小型的以生态绿地为主的城市广场。用点的景观穿起整个岸线的景观系统,使其成为一个丰富内涵的整体。 5.2.2 道路 工程 根据有关中山路、河滨路规划,在原有路基上对其进行扩宽改造。中山- - 路由原有的 2028 米宽扩建为 30 米,其中行车道宽 16 米,两侧人行道各宽 7米;河滨路由原有的 1023 米宽扩建为 23 米,其中与中山路相接的约 900 米路段,行车道宽 12 米,两侧人行道各宽 5.50 米,其余路段行车道宽 14 米,两侧人行道各宽 4.50 米。道路路面拟采用改性沥青砼。 原中山路、河滨路为水泥路面,虽经多次维修,但由于运行使用时间长久、车流量大,目前,路面已多处断板或破损,路面由于路基的不均匀沉降而起伏不平,路面排水设施已陈旧且与规划路幅不相匹配。按常规在原有路面上加罩面层已不适宜。因此,拟拆除旧砼路面,重新铺筑改性沥青砼路面。新建照明、道路标志、标线及排水管网等配套设施。 初拟的路面结构分层至下而上为:碾压砂(土)基础;级配碎石底层,厚 300 毫米 ;水泥稳定石屑基层,厚 200 毫米 ;乳化沥青及聚酯长丝土工布层; AC-25 沥青砼下面层,厚 60 毫米 ;改性 AC-13 沥青 砼表层,厚 40 毫米 。 5.2.3 绿化工程 绿地以园艺绿化为主,在适当地段布置小型公园和园艺小品等。 绿化种植多样化,人行道绿化、花坛绿化、灌木草坪绿化等应错落有致。树种的选择应与特定的景色相协调;林带以稀疏结构为主,林下铺设宿根花卉及草坪。 5.2.3.1 绿地性质 根据该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其主要功能,将本规划中的主要绿地系统分为三部分: (1) 道路绿地:位于沿江河堤近期实施的一条宽约 5.5 米的道路绿化带。 (2)休闲绿地:位于沿江河堤远期控制的一条宽约 20 米的休闲绿化带。 - - (3)公共绿地:位于汾江路和文沙大 桥之间的大面积绿地。 5.2.3.2 绿化景观设计 针对该地所处的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其主要的对外功能将其绿化设计定性为及生态、景观于一体的具有沿江特色绿地系统。 道路绿地在满足其行道树能达到遮荫的功能的同时又考虑其主要的汾江两岸景观要求,因此采用广东地区常用的树型较好的香樟作为主要行道树,同时间植广东地区的主要景观树种大王椰子。这种间植的做法不仅可以缓解人们在行驶和行走过程中的视觉疲劳,同时也可以有效的防止植物因大面积单一种植而引起的病虫害。 休闲绿地以常绿大乔木作为林荫树种,以棕榈科景观植物和佛山市市花白玉兰 为主要景观搭配树种,下种各种花色的灌木,局部采用色彩艳丽的灌木修剪成流畅、生动的线条,形成不同的围和空间,底部种植季节性花卉,草坪。形成层次分明,疏密有致,色彩明快的乔、灌、花、草搭配的生态型植物群落。 公共绿地因其功能的需要,将其定义为展示性绿地,主要以展示性大草坪为主,上种以展示性景观树木海南椰子和部分花灌木作为点缀,形成开敞的展示空间。 5.2.3.2 树种选择 佛山市市花:白玉兰 棕榈科景观植物:大王椰子、国王椰子、华盛顿椰子、苏铁、海南椰子 常绿大乔木:香樟、小叶杜英 落叶小乔木:紫叶李 - - 灌木:鸭 脚木、蜘蛛兰、福建茶、希茉莉、凤凰木、黄金叶 花卉:美人蕉、紫花马樱丹 草类:马尼拉草 、台湾草 大体量、复合的多层次,浓密与开敞有机结合,形成连续、变化、丰富的植物景观群落,所有绿地均以多层次的绿化出现,充分体现了其生态性与景观性。 5.2.4 主要工程量 本工程以土石方、砼工程、道路、排水及配套工程为主,其中:土石方总量约 132 万立方米,砼工程量约 4.48 万立方米,道路路面约 7.95 万平方米 ,截污 管线总长约 3550 米, 园林绿化面积 约 6.42 万平方米 。 5.3 治污工程 5.3.1 水污染治理状况 及存在的问题 汾江河的治理,一直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早在 1980 年,在汾江河兴建沙口水闸解,疏浚河道,引水冲污等工程。 1987 年被国家环保局列入全国第二批限期治理项目, 1989 年佛山市政府开展汾江综合整治工程,包括整治工业污染源,河道疏浚等。 1996 年被广东省列入“南粤碧水工程计划” 14 项综合整治工程之一,同年佛山市政府成立了“汾江综合整治委员会”以加强对汾江河综合整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同时出台相应的整治规划并组织实施,相继兴建了镇安净水厂、镇安污水处理厂。 近几年来,汾江河综合整治全面考虑了沿河治污、水质 保护、交通航运、沿河两岸城市建设、产业布局调整和防洪排涝等方面的要求,突出治污为重- - 点,综合安排了南岸治污、堤路建设、绿化美化等系列工程,进行系统性的综合整治。规划中的建设项目包括截污工程、引水冲污工程、工业废水集中处理中心站建设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河道清淤裁弯取直工程、雨污分流工程、两岸路堤合一绿化美化工程和其他配套整治工程等八大建设工程。 目前汾江河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已全面展开, 部分项目已完工。 汾江河本项目河段,是佛山市区北部及南海桂城工业区工业、生活污水的主要排出口,目前日排污量约 44 万 立方米 。 由于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生活污水排入、致使汾江河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沿岸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平常水位时,河水浑浊,垃圾漂浮于水面,枯水低潮时水体发黑发臭,岸边脏泥显露,垃圾成堆,居民望河生畏,对居民身体健康和城市形象都造成一定危害。 据环保部门测算,汾江河日纳污容量为 BOD5 6 吨, COD 6.9 吨,而实际每天排放到汾江河的 BOD5 为 18 吨, COD 21 吨,大大超过其环境容量。 汾江河及军桥涌的水污染综合指数分别为 0.82、 0.73,已属中等污染。 1999年 1 月取样化验结果,溶解氧 3.64 毫克 /升 ,超标率 66.7%,石油类 1.056 毫克 /升 ,超标率 87.5%,氨氮 4.6 毫克 /升 ,超标率 70.8%。有机污染相当严重。 沙口引水闸建成后,引水冲污,平水期水质有所改善,但枯水期引水量小,甚至因涨潮倒流而关闸,水质污染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5.3.2 污水量预测 本排水区域为汾江河以北,罗村水道以东,佛山水道以西的地域,主要包括罗村北片,原禅城市区北小片地域,总面积约 29 平方公里。规划到 2010年有 11.79 万人,规划到 2020 年有 12.82 万人。预测用水量到 2010 年为 7.88- - 万立方米 /天,到 2020 年为 9.62 万 立方米 /天 。预测污水量到 2010 年为 7.37万立方米 /天,到 2020 年为 8.99 万立方米 /天。 5.3.3 排水体制分析 在城市和工业企业中通常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这些污水是采用一个管渠系统来排除,或是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系统来排除。污水的这种不同排除方式所形成的排水系统,称做排水系统的体制。排水系统的体制一般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类型。 合流制排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