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理第一章 声现象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频率要低一些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2. 体育老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学生听到了,而远处的学生没有听清楚,其原因是( )A.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小 B.老师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好C.老师发出的声音频率低 D.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振动幅度大3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B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C“高声大叫”中的“高”实际是指响度大D在城市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4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5有一种电子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关于电子牙刷,正确的说法是( )A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能传递能量C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6通过学习“声”,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7题)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C只要听到物体在发声,那么物体一定在振动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随空气温度的升高而变小7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B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D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8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 下解释错误的是( )A.马蹄踏在地面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B.马蹄声可以沿土地传播C.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 D.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9常有这种情况,人还毫无察觉的时候,狗、猫却已经竖起耳朵警觉地谛听,这是因为( )A狗、猫比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广 B人比狗、猫的听觉频率范围广C狗、猫比人的发声频率范围广 D人比狗、猫的发声频率范围广10.下列实验与实例中,不能探究出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A.用手机拔打放在真空中的BP机,BP机显示手机号,却听不到BP机呼叫 B.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远处的雷C.在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用无线电交谈二、填空题11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音叉,发声的 不同。敲击后,音叉的声音会逐渐变弱,则是因为音叉的 越来越小。12蚊子和牛叫声的区别是:牛叫声音的音调比蚊子 ,而响度比蚊子 。13用硬塑料片在梳子齿上划动可发出声音,用力划比轻轻划的声音的 大,快划比慢划的声音的 高。14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强弱指发声体做 时发出的声音大小,要保证工作和学习不受影响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15潜水艇在水下航行时探测周围物体,是利用了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和在水中 _的特点。16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 _说明:声波具有 。17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 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深处的深度是 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00 m/s);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是因为 。18星期天,小明要试试自己制作的二弦琴的发声效果,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琴声的 (填“响度”或“音调”)。正在这时,有位同学在楼下叫他去打球,他一听是小刚,马上答应了。他是根据声音的 判断是小刚在喊他。19. 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如图1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20. 如图图所示,图中a、b、c、d是四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 是噪声的波形.请提出一种控制噪声的方法 。 (第19题)(第20题)21在地球上做这样的实验:一人在一根较长的空心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人在钢管的另一端耳朵贴近管口会听到两次声音,后一次听到的响声是经 传来的,若在月球上做同样的实验,另一端的人会听到 次声音。22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1)悠扬的笛声是空气 产生的。(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三、解答题23如图所示,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请回答下列问题:(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 。(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人玻璃罩内,将会发现 。(3)此实验说明了 。24如图所示,小明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l0m间的通话,这表明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第23题)(第25题)(第24题)25如图所示,用牙轻轻咬住铅笔上端,用手指轻敲笔下端,注意听这个敲击声;然后张开嘴使牙齿不接触铅笔,手指用与前同样的力轻敲铅笔下端,比较这两次听到的声音的区别:(1)这两次声音的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不同(选填:音调、响度、音色) (2)通过这一实验,你认为你从中知道了什么,答: 。编号材料长度(cm)横截(mm2)A铜600.76B铜600.89C铜601.02D铜800.76E铜F铜1000.76G钢801.02H尼龙801.02I尼龙1001.0226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 的琴弦进行实验。(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 的琴弦进行实验。(3)为了验证猜想 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27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材料一: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一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材料二: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和盛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简单的乐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道理材料三: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丧生问题:(1)请你将上面材料中和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 , 。(2)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是 左右,声具有 。(4)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所填的物理量与 有关,关系是 物质温度()速度(m/s)空气2034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道绿化景观工程施工方案
- 输变电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 员工饮食补贴制度
- 品味佳肴的美食攻略
- 写字楼物业管理服务规划
- Linux系统用户行为监控制度
- 2025至2030冻熏三文鱼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卡通形象服装配色规定
- 考研复试中情绪管理技巧分享
- 保险合同解读制度
- 造口并发症护理
- GB/T 6553-2024严酷环境条件下使用的电气绝缘材料评定耐电痕化和蚀损的试验方法
- 箱式变电站技术规范应答
- 加油站物业承包协议模板
- 汽修维修外包合同范本
- 2024工勤人员考试公共课程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原理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原理模板
- 质量教育培训计划方案
- 产品追溯及模拟召回演练计划
- 访学归来讲座课件
- Stata统计分析与应用(第3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