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胡同讲解词..docx_第1页
史家胡同讲解词..docx_第2页
史家胡同讲解词..docx_第3页
史家胡同讲解词..docx_第4页
史家胡同讲解词..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史家胡同博物馆讲解词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史家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位于史家胡同24号,原为凌叔华故居,后凌叔华一家定居伦敦,院落曾被出租。在博物馆建立之前,这里曾是史家胡同幼儿园,现在,我们仍然可以在博物馆的东墙上看到幼儿园的壁画。胡同是北京城市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北京城的历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位于东城的史家胡同作为北京胡同的缩影,至今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这里催生了中国近现代教育,见证了北京人艺的诞生,也曾居住过诸多名人志士,形成了独特的名人文化。史家胡同社区居民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区文明,史家胡同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这里充满了他们对于生活的全部憧憬与回忆。史家胡同博物馆的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筹备建立起来的,它是中国第一条胡同博物馆,同时也是第一条社区博物馆。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北京胡同的数量做过统计,因为依据的数据不同,因而最终的统计数字也有较大差异,有说三千多,四千多,也有说六千多,至今没有一个较为权威的统计数字,胡同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北京城市文化的杰出代表,他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东城区人民政府朝阳门街道办事处主持并筹备了史家胡同博物馆,在筹备期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援指导,凌叔华的后人陈小滢对于要将24号院改建为博物馆一事大力支持。英国王储慈善基金会查阅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出资为史家胡同修建了博物馆建筑,尽量复原了凌府的原貌。同时,他们还协助筹备组联系各界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博物馆的展览建设进行了指导。(备注:进入展厅1)参观【胡同之始】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史家胡同博物馆展览。此次展览共分为十个展区,现在我们走进的是第一展区史家胡同历史沿革,史家胡同的建设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元朝统一中国后,在北京兴建元大都,史家胡同所在区域就被规划在内,当时属于思诚坊,元大都的规划建设以周礼考工记的王城规划理想为出发点,结合地理形态进行的规划。而北京胡同的规格布局属于典型的方格路网,这种布局能在最大程度上增加土地的利用率。在展览中,我们对比了元大都与曼哈顿的街区对比,两者在城市的布局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参观【得名史家】史家胡同的名称由来,始于明代,相传是由于胡同内居住过史可法而得名的,史家胡同小学内还发现有史可法的祠堂,但是在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清时期,许多古籍文献中对史家胡同就有明确的记载了,明嘉靖年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史家胡同”的名字就已出现了,而史可法是在明末抗清才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的。所以史家胡同得名于史可法这一说法就不成立了,也有人说史家胡同得名是由于在这里曾有一户史家大户居住,因而得名,不过,至今仍没有什么明确的证据。参观【旗人居所】,在乾隆京城全图处停留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张地图为乾隆京城全图的局部,这条狭长的道路为史家胡同。乾隆京城全图是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完成的北京全城地图,又称清内务府京城全图。原藏清内务府,现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全图高14.01米,宽13.03米,比例约合1:650。该图的比例尺和精详程度在世界古代城市地图的绘制史上实属罕见。在地图中,内外两城的规划形状、城墙和城门的构筑细节,以及大小街巷、胡同的分布,均清晰可见;宫殿、园囿、庙坛、府第、衙署以贡院等主要建筑的平面形制,皆出于实测;民居、宅院、房舍等亦有表示。全图的绘工十分精细,且以写真的手法显示主要建筑物的立面形状。我们截取了此图的史家胡同的位置,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它了解史家胡同在清代的规格布局。参观【旗人居所】、【近代风气】清朝实行旗民分居政策,将北京内城分为八旗驻地,拱卫皇居。史家胡同所在的地区属于镶白旗,这在许多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知道19世纪中晚期,清朝统治逐渐衰微,京师社会半殖民地化,在此影响下,北京的满汉内外城分住的现象开始改变。在1900年北京地图中,已经不见京城八旗分布格局。民国时期,大量人口涌入北京,为了适应当时的需要,城市的通路系统有较大调整,但对于北京的总体布局没有大影响。接下来您看到的这几组展品,是史家胡同所在区域的道路工程的维修与建设以及居民住宅的居住与搬迁等相关的文件、档案记载。大家看这件展品,是一幅史家胡同改建四合院的规划蓝图,该图是按照1:100的比例绘制而成的,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个院落的内外院分明,每一间房都标注了用途。在右侧的附注中,写明了设计要点,比如采用新式房架,节省材料和建筑费;房间两面留窗,增加空气流通等。 参观【近代风气】,在丹麦使馆处停留辛丑条约签订后,北京东交民巷被辟为外国使馆区,周边地区的史家胡同受其影响, 1912年,丹麦公使馆在史家胡同路北绍宅成立,阿列斐伯爵成为首任驻华“特命全权公使”。阿列斐一家在那里一直居住到1920年。据考证,丹麦公使馆的位置大约位于现史家胡同41-47号之间的某几处宅院。当时的丹麦公使馆大厅的墙壁上悬挂着丹麦国王克里斯钦十世和王后亚历山大琳娜的画像,厅内设有一屏风,屏风前是一尊喜笑颜开的弥勒佛守护着大门。厅内布置着宫灯、坐榻等极具中式风格的物件,但是其摆设方法与位置又与中国人的习惯不同,体现出明显的中西文化差异。参观【胡同新生】【史家胡同模型】 解放后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行和人口大规模的增长,北京内城区陆续拆除了一部分年久失修的危旧平房,兴建了楼房。同时合并了原来的一些街道胡同,出现了“小区”这个新兴事物,史家胡同在新的历史时期也发生了变化。目前史家胡同社区共有楼房 15 栋,平房院落 82 处。其中楼房大多为建国初期建筑,而平房院落大多风貌保存较好。大家看到的这个模型,是根据1959年的史家胡同的航拍图制作而成的,各个院落的规制和布局都十分清楚明白,在参观完博物馆后,大家可以到胡同中去逛一逛。现在保存下来的四合院的建筑,有许多已经被拆分或改建过了,我们选取了两个规制比较完整和典型的院落,进行复原。大家可以找一找我们现在的位置史家胡同24号在哪,比较明显的特征是,24号院东侧是人艺的2层小楼,而24号院内有一处抱夏。史家胡同23号院是现存的保存的相对完整的院落之一,它的建筑规制与乾隆十五年城图上所绘制的几乎一摸一样。它是一个典型的三进四合院,四合院内有一处十分漂亮的垂花门,如果您到院子里参观,还能看到建筑上的漂亮的彩画。23号院曾经是中国首位驻荷兰大使彭明治的居所。史家胡同51号,旧时门牌24号,位于史家胡同西段北侧,坐北朝南,原是一座三进四合院,后来第三进院子被分出,在内务部街南侧另辟街门,形成独立院落。史家胡同51号最终形成一座二进四合院。街门面南,大门内原有一座“一字影壁”,1985年被拆除。二进院落有正房和东、西厢房各3间,院内有抄手游廊环绕;正房左右各有耳房1间。正房的内部装修为清代式样:北部抱厦部分的隔扇由两座八方屏门组成,屏门顶部有一个楼阁式书橱,上有朝天栏杆,西里间屋有一架楼梯通向书橱,室内还有碧纱窗。院内栽有海棠、苹果等树木,环境幽雅。1960年,著名学者章士钊入住此院;辞世后,其女章含之、乔冠华夫妇在此院居住。2011年,史家胡同51号被列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观看多媒体【】,并进入下一展区【人艺摇篮】参观【人艺初创】接下来大家进入的展区是人艺展厅,史家胡同20号,也就是老门牌56号院是北京人艺的摇篮。人艺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简称,喜爱话剧的朋友应该都很熟悉人艺,人艺的前身是华北人民文工团,1950年华北人民文工团改建为包括歌剧、话剧、舞蹈、管弦乐等综合性的文艺团体,定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也就是现在大家惯称的“老人艺”。 史家胡同56号院也就是今天的20号院被辟为演员队的集体宿舍。1952年6月12日晚上7点,“老人艺”话剧团与原中央戏剧学院附属话剧团合并,在史家胡同56号(今20号院)院内举行了北京人艺成立大会。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代表北京市政府宣布批准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宣布任命曹禺为院长,焦菊隐、欧阳山尊为副院长,赵起扬为秘书长。院长办公室就设在东跨院的三间大北房内,北京人艺建院初期,四位剧院领导人就是在这里为人艺规划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参观【龙须沟】北京人艺的经典剧目龙须沟与史家胡同有解不开的情缘,龙须沟剧组全体成员都住在史家胡同56号的宿舍。老舍先生完成龙须沟的话剧剧本后,由焦菊隐任导演,在话剧的排演期间,为了帮助演员们更好的理解龙须沟,焦菊隐曾多次请老舍先生来56号院为演员们读剧本,这项传统被人艺保留了下来,只要是焦菊隐导演的老舍先生的戏,必要请老舍先生到史家胡同来读剧本。参观【老北京叫卖组曲】老北京叫卖组曲是由龙须沟的幕后音响效果演变发展而成,主要通过声音表现过去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大家看到的这张背景图片是1952年北京人艺去农机厂参观时的即兴演唱,后人艺保留下来,排演成一个单独的小节目。在中央电视台1983年春节晚会上,人艺的艺术家们为全国人民进行了表演。老北京叫卖组曲这一京味十足的节目,得到了观众热烈反响与好评。著名画家吴冠中观看了晚会后,特意在北京晚报上撰稿,对老北京叫卖组曲大加推崇。如今,老北京叫卖组曲不仅是北京人艺的业余演出的保留节目,也成为了史家胡同社区的优秀品牌节目,社区组织胡同居民排演组曲,并请蓝荫海对居民们进行了指导,并多次到外演出。多媒体中是1983年春晚上的老北京叫卖组曲,大家可以点播欣赏一下。参观【多媒体视频】后继续参观周总理对文艺事业非常支持,对人艺更是倍加关怀,从剧场建设到提高剧院艺术水平以及演职员生活等方面,周总理都给予指导、关心和帮助。只要时间允许,总理在观看北京人艺的演出后都会亲切的接见并多次到原56号院探望、关心演职员的生活。欧阳山尊称总理才是剧院真正的奠基人。如果您对北京人艺的历史以及其他相关内容感兴趣的话,建议您可以去参观一下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它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22号首都剧场四层,是中国第一家戏剧博物馆,馆内收藏和展示了许多珍贵的文稿和影像影音资料。参观【庚子赔款留学生】中国留学史与我国近代史一样,随着国家、民族的兴衰跌宕起伏,潮起潮落。史家胡同具有优秀的教育文化传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庚款留美学生的派遣是中国政府第二次有计划地大规模向海外派出留学生。第一次是1872至1875年间,清政府将120名12至15岁的学生赴美。1900年,也就是光绪二十六年,北京爆发了“庚子之乱”。当时,几十万号称“刀枪不入”的义和团入京围攻各国使馆。不久,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慈禧太后弃都而逃。1901年,李鸿章被迫与各国签订耻辱的辛丑条约,同意向十四国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付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庚子赔款”。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用所退还的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钱款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创办清华学堂,这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在清华园正式建立之前,清朝外务部奏请朝廷成立游美学务处,管理赴美留学事务。游美学务处就设在史家胡同,在1909年到1911年三年间共举行了三次招生考试,考试地点在史家胡同59号,也就是今天史家胡同小学院内。赴美留学的选拔十分严格,需要满足“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年龄适当,中文须能作文并有文史知识,英文须能直接入美大学及专科听讲”的条件。第一次赴美留学报考了630人,初试,考国文、英文和本国史地,录取了68人;再到复试,分别考物理、化学、博物、代数、几何、三角、外国历史和外国地理诸科。连初试带复试,一共考了七八天。最后一放榜,仅录取了47人。后两次考试有分别录取了70人和63人。在这180人中,有教育家梅贻琦、语言学家赵元任、文学家胡适、气象学家竺可桢以及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为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中的许多新学科的建设培养了人才。参观【左翼宗学】 “左翼宗学”,始建于清雍正二年闰四月初五,也就是1724年5月27日,是清朝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的子弟学校。后来左翼宗学先后改建为左翼八旗第五初等小学堂、左翼八旗中学堂、京师公立第二中学校、北平市立第二中学、北京市立第二中学。1910年至1936年校址移至史家胡同。1936年后迁入北京二中由史家胡同迁入内务部街15号。我们在许多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左翼宗学的位置在史家胡同。参观【史家胡同小学】史家胡同小学始建于1939年,原为北京二中所在地,从初建至今都有校址在史家胡同内,经过70余年的发展,跻身北京市名校行列。史家胡同小学培养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他们从这条胡同走出去,各自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奉献着能量。大家可以通过短片了解史家胡同小学。观看【史家胡同小学相关视频】继续参观下一展厅【古韵叔华】接下来大家将要看到的是凌叔华、陈西滢纪念展。凌叔华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才女作家,与冰心齐名。陈西滢原名陈源,民国时期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西滢是他在现代评论担任主编,撰稿时使用的笔名。陈西滢曾被梁实秋誉为五四以来中国五大散文家之一(另外四位为胡适、周作人、周树人、徐志摩)。 24号院原是凌府的后花园,凌叔华自小就得他父亲凌福彭的喜爱,在她与陈西滢完婚后,他的父亲就将这个院落划到了他的名下,据推测,很可能这就是她的结婚礼物。您现在看到的这组印文是凌叔华生前收藏的,包括凌叔华的父亲凌福彭的个人印章,上面有篆书的四个字“凌福彭印”,其他的都是与凌叔华交往过的文人雅士雕刻并赠送给她的,这枚印章是齐白石所刻,印章为鸡血石,是凌叔华最喜爱的印之一,她的大部分绘画作品上都盖的是这枚印。凌叔华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是和康有为同榜的进士。凌福彭精于书法,爱好绘画,结交了众多当时的文化界的名人。凌叔华受些文化氛围的熏陶,在很小的时候就展露出绘画的天赋,我们可以看到,挂在窗边的兰花就是凌叔华的作品,凌叔华喜爱兰花,她留下的作品也多以兰花为主。凌叔华先后天津北洋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和燕京大学女子学院求学,求学期间,对文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曾用英文写作短剧并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同时开始文学创作。周作人指导凌叔华,并推荐她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处女作女儿身世太凄凉。从此,凌叔华开始正式进入文坛,此后又发表了酒后、花之寺、散文集爱山庐梦影等多部作品。古韵是凌叔华晚年定居英国后用英文所作,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她将自己对于北京胡同生活的温情回忆,借主人公的经历予以描述。英国著名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在凌叔华创作时予以了鼓励和帮助。在十万字的篇幅里,她以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生活为蓝本,书写清末民初北京一户官宦人家的生活,其间有父母的慈爱,姐妹的情谊,游戏的欢乐,学画的痴迷,跟花匠、保镖外出游玩的新奇,但也充满着家长里短的生活烦恼。凌叔华还特意为该书手绘了插图。这几件展品就是凌叔华的手绘稿,放风筝、逛庙会,简单几笔,勾勒出了一幅形象生动北京民俗生活。凌叔华与陈西滢相识于1924年,两人才情相吸,1926年结婚并相伴终身,感情极好。鲁迅曾因北京女师大学事件与陈西滢展开长达8个月的论战,致使双方结怨,这在文学史和教科书上都有提到,具陈西滢之女陈小滢女士回忆,他父亲是个很含蓄的人,很少说什么,也从未讲过鲁迅的坏话。对于鲁迅的评价,陈西滢一直保持公允的态度。他在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十部著作一文中,列出了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同时对阿Q正传大加赞扬,认为“较其他作品要高出一筹”。西滢闲话再版之时,还特意将与鲁迅论战的文字经行删除。1946年,陈西滢先生受命于南京政府,前往法国巴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常驻代表一职,后举家定居英国伦敦。任职期间,对于会议上抨击、扭曲甚至侮蔑中华文明的言论,都给予严厉的驳斥。陈西滢在任期间,为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据陈小滢女士回忆,作为驻联合国教科文的首席代表,需要交际许多人,这便是很大的开销,但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凋敝,先生主动将自己的薪酬从500美元降到300美元,自己的生活较为清苦。这里展示的这件展品是陈西滢在1956年再次被任命为台湾地区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九届大会代表的“任命令”。1990年,凌叔华病重,临终前躺在担架上,由女儿和外孙将她送回心心念念的故乡史家胡同24号。陈西滢去世后,骨灰一直留存在英国。凌叔华去世后,陈小滢、秦乃瑞夫妇将他们两人合葬于江苏无锡的陈氏墓园,长眠祖国。民国时期,文人们不定期的聚会成为一种时尚,位于现史家胡同24号院凌宅的大书房成为当时文人们聚会交流的热门场所之一。比起三十年代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早了近十年。与凌叔华交际交往过的文人多不枚举,我们在展览中列出一些,包括胡适、周作人、齐白石、陈师曾、陈半丁、姚茫父、萧俊贤等,在这些聚会中,最出名最有影响的一次是,1924年5月,凌叔华在凌宅的大书房设茶会招待泰戈尔。胡适、丁西林、徐志摩、林徽因、印度画家兰达波士等二三十位当代名流齐聚一堂。此次聚会以画会为名,泰戈尔也在这里挥毫书画,据悉,凌叔华珍藏有一幅泰戈尔绘画的印度少女。接下来展示的是凌叔华的一些绘画作品,凌叔华的绘画轻描淡写,着墨不多,但传出来的意味却隽永深邃。她曾应邀在巴黎举办中国文人画与个人画展,广受好评。参观【胡同名人】史家胡同不仅历史悠久、位置特殊、建筑规整,而且名人辈出。在展览中,由于场地限制,我们不能将这些名人全部进行展示,只能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予以展示,包括军政界的爱国将领傅作义、周体仁、范汉杰;外交方面的第一人驻波兰人民共和国大使彭明治和原外交部副部长王炳南;学术界的著名学者章士钊、机械工程专家石志仁;医学界的内分泌学家刘士豪、同仁堂第十三代传人乐松生以及艺术节的中国现代雕塑大师滑田友、当地著名作家杨朔、油画家罗工柳和山水画家邹雅。一条胡同里曾住过如此之多的社会名流,也是屈指可数了。观众自行参观后,继续参观下一展厅【胡同记忆】胡同生活是老北京民俗生的一个缩影,在博物馆的筹备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