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言文.doc_第1页
走进文言文.doc_第2页
走进文言文.doc_第3页
走进文言文.doc_第4页
走进文言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进文言文六年级备课资料2011年02月17日走进文言文(中学低年级适用)杨修啖酪【原文】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之解。次至杨修,修11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译文】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注释】饷:同“飨”,泛指请人受用。 魏武:指魏武帝曹操。 酪:牛、羊等的乳制品。 题:写上 次:传递 至:到杨修:曹操的谋士。 教:让。 啖:吃。 复;又 便:就 【练习】 1、问:杨修为什么敢吃?答:“合”字拆开就是“人一口”王戎识李【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1.王戎:晋朝人,做过官。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2.尝:曾经。 3.诸;众多。 4.游:玩耍。5.子:果实。 6.折:压弯。 7.竞走::争相跑过去。走:跑。 8.唯:只有。 9.信:果真,的确。然:这样。信然:确实这样。【译文】王戎七岁时,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弯了枝条。小朋友都争相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去。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去,他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其他小孩子摘来一尝,确实这样。【练习】王戎为什么不去和别的小朋友摘李,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呢? 答:如果李子甜,早就被别人摘光了。【启示】1、我们应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烈好奇心,且有丰富想象力。2、我们要在观察事物时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应该学习王戎的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诸葛恪得驴 原文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兄瑾之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一日,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以纸题其面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座欢笑。权乃以驴赐恪。译文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用笔在纸上写了诸葛子瑜,贴在驴的脸上。诸葛恪跪下来说:“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于是孙权听从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简要评析这是一篇文言文历史故事,说的是诸葛恪如何用他的聪明才智把窘迫变成了一场闹剧、转危为安的。从侧面烘托出诸葛恪的聪明。可以看出诸葛是个才思敏捷、善于应对著称、聪明、机智的人。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心烦气躁的面对,换一种方法和方式,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注释瑾:指诸葛瑾,他是诸葛亮的兄长。 面长似驴:意为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 会:聚集,汇合 题:书写,题写 听:听从 举:全部|7)以:相当于“把,拿,将。”谢道韫咏絮原文:晋名将谢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辈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道韫(yn)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译文:晋朝名将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注释: 内集:将家中子女集合起来。 辈:们。 骤:突然。 差可拟:大约可比拟。 因:乘。 兄子:侄儿;兄女:侄女练习1、的比喻为什么不好? 答:因为盐呈粒子形,所以盐不可能在空中慢慢飘落下来。谢道韫是王羲之的二儿媳,王凝之的妻子。曹冲称象原文: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译文: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注释:智意:聪明才智致:送给 群下:部下,下属 校:考察,衡量 太祖悦,即施行焉 :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陆绩怀橘原文:陆绩,三国时吴人也。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术令人出橘食之。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堕地。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术奇之,后常称说。译文陆绩是三国时期的吴国人。他曾经担任过庐江太守,他精通天文和历法。陆绩六岁时,到九江去拜见袁术。袁术命令下人拿出许多橘子来给陆绩吃。陆绩把三个橘子藏在怀中,等到告别的时候,跪着向袁术拜谢。不料这三个橘子从袖口里滚落到地上。袁术笑着说:“陆绩,你来别人家做客,为什么暗地里藏了主人的橘子?”陆绩跪在地上,回答道:“这橘子很甜,我想带几个回去给母亲吃。”袁术说:“陆绩,你那么小就知道要孝敬父母,长大后必定是人才。”袁术认为陆绩十分与众不同,后来经常向别人称赞陆绩怀桔的美德。点评陆绩的孝行史记记载只有一件事,但足以反映他的为人。所谓“当年桔子入怀日,正是天真烂漫时,纯孝成性忘小节,英雄自古类如斯。”黄香温席原文: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清凉,蚊蚋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译文: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他九岁时,已经懂得了服侍父母的道理。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好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体温使他父母的被子暖和,让父母睡得暖和。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注释:“江夏”:古地名,在今湖北境内。 年“方”九岁:正当 “令”枕席清凉:使 以待亲之安“寝”:睡 安:舒服的,安心的。 “至于”冬日严寒:到了于是名播“京师”:京城;国都 待:等待 播:传播,流传,散步 则:连词,表示因果,相当于现代汉语“就”,“便”,“那么”。暖:属词类活用的词,这里形容词作动词用。 帷帐: 帐子. 蚊蚋:(ru)吸人血的小虫衾:被子。陈遗贮焦饭原文:陈遗至孝。母好喜食釜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备一囊,每煮食,辄贮焦饭,归而遗母。后值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而死者。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注释】 1.铛(chng):一种铁锅。贮录:贮藏。2.孙恩:东晋末,孙恩聚众数万,攻陷郡县。后来攻打临海郡时被打败,跳海死。袁府君:即袁山松,任吴国内史(诸侯王封国内掌民政的长官,相当于太守)。3.未展:未及。 4.主簿:县令的属官,负责文书及印章等。 5.斗:旧时量器。 6.至:非常 7.溃:逃散 8.遁:逃 9遗:送给【译文】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回报。哑孝子原文:崔长生,生而哑,性至孝;人呼“哑孝子”。孝子既哑,左手复挛,佣工养其夫母。后乡里大饥,孝子行乞于外,人悯之,遗以糟糠,受而纳诸箪,自掘野草以食。归则扶其跛父病母于茅檐下,尽倾箪中物敬父母,父母赖以活。一日,途见故纸,中有遗金,守待失者而不得。月余,未见有求者,及易猪饲之。猪蕃息,遂为父母备棺。孝子待人,诚而信。父母先后卒,哭之恸,棺葬于野,后不知孝子所之。译文:崔长生下来就喑哑,品行很孝顺,乡里人称赞他为“哑孝子”。他不仅天生喑哑,而且左手蜷曲,靠做佣工来养活父母,并且出入都一定会给父母请安。后来乡里发生了一次大饥荒,他在外行乞,别人怜悯他,就给他吃剩的食物,但是他收下后把它们放到竹篮中留着,自己则去挖掘野草来吃。回到家中后,就把他的残疾的父亲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竹篮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这些食物维持生存。一天,他在路上看见了一堆废纸,(发现)里面有别人遗失的财物,没等到失主。一个月以后,(仍然)没有等到来领取的人,他就用钱买了一头猪饲养,猪下仔后,于是就给父母准备棺材。他待人诚实守信,父母先后去世,他伤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们葬在了荒山,后来不知道哑孝子到哪里去了。注释:1 性(至)孝 . 2 至:到了极点,可翻译为非常 3 人(悯)之 悯:同情 4 父母(赖)以活 赖:依靠 5 乃(易)猪饲之 易:交换6 父母先后(卒)卒:死 7 哭之(恸)恸:悲痛的样子 8 后不知孝子所(之)之:到郑人买履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郑国有个想要买鞋子的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准备去集市时,忘了拿量好的尺码。他在集市上选好鞋子后,才想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他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就没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度(duo):测量。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欲:想要。 履:音(l),革履,就是鞋子。 者:.的人。先:首先。 而:然后。 置:放,搁在。 之: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他的。 坐:通假字:座;座位;现在与古代不同。至:等到。 之:到。 而:却。 忘:忘记。 操:拿,携带。 之: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已:已经。得:得到;拿到。 乃:才。 持:拿。 反:通假字:返;返回。 及:到,等到。 罢:散,结束,停止。 无:不。自信:相信自己。 遂:于是,就。 得:买到。 何:为什么。 之:鞋子。 以:用。 足;脚。 宁:宁可。忘操之:忘了拿尺码。 寓意: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主题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事实,不能太墨守成规。鲁人锯竿入城【原文】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世之愚,莫之及也。(选自太平广记)【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想要)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不久,又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但是我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于是那个鲁国人依照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世人的愚昧,比不上这个了。【注释】鲁:鲁国 老父:年老的人,有时也指男人。 圣人:才智超人的人 亦:也 俄:一会儿 但:只是,仅仅 愚:愚蠢,愚笨计:方法【启发】这是一则笑话,天下没有这般傻的人,但这则笑话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遇到任何事都要懂得变通,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文征明习字原文文征明临(1)写千字文,日(2)以(3)十本为率(4),书(5)遂(6)大进(7)。平生于(8)书,未尝(9)苟且(10),或(11)答人简札(12),少(13)不当意,必再三易(14)之不厌(15),故(16)愈老而愈益(17)精妙。(书林纪事)注释(1)临:临贴,照着字画摹仿。 (2)日:每天。 (3)以:把 (4) 率:标准。 (5)书:写字,书法。 (6)进:进步 (7)遂:于是,就。 (8)于:对,对于。 (9)尝:曾经。 (10)苟且:这里是马虎草率的意思。 (11)或:有时。 (12)简札:信件,书信。(13)少:同“稍”。稍微。 (15)易:改变,这里是改写的意思。 (16)厌:厌烦,厌倦。 (17)故:因此。 (18)愈益:愈加,更加。译文文征明临帖写千字文,以每天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符合心意,一定要再次改写,不怕麻烦。因此,他的年纪越大,书法越发精致巧妙。启示对待学习要像文征明一样具有认真写作的一丝不苟的精神。智永退笔冢原文: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 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选自书断 注释:穴:洞,孔 瓮:口小腹大的容器 石:旧时重量单位 户限:门槛 瘗:埋 号:称为 觅书:寻找书冢 : 坟墓 秃笔头:指毛笔用久了,笔头上的毛都脱落了,只剩一个笔头。 吴兴:古地名,今浙江湖州。 积年:多年。 书:书法。皆:都,全。 数:几 觅:寻求 题:写 为:被 穴:小洞 乃:就 叶:皮,片 谓:称永公:即智永;公:对人的敬称译文: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关于智永:智永,僧法极,字智永,王右军七世孙,右军第五子徽之之后,号永禅师,山阴人。他是陈,隋间著名书法家。智永善书,书有家法。智永还将王羲之作为传家之宝的兰亭序,带到云门寺保存,云门寺有书阁,智永禅师居阁上临书20年。智永书法,誉满华夏,于阁上临得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浙东诸寺各施一本。时求书者纷至,所居户限(门槛)为穿,遂用铁裹之,人谓之铁门限(槛)。人称智永妙传家法,精力过人,隋唐间工书者鲜不临学。年百岁乃终。智果、辨才、虞世南均智永书法高足。启示:做事要适当的学会拒绝,不要都听从答应. 一箧磨穴砚(y qi m xuyn)原文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师曰:“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其人受之,因其封题不甚密,乃启而视之,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用者。顿觉羞愧,乃反而学,至精其艺。译文古时候有个学习书法的人,自以为学成了,告别师父离去。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希望安放在某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乘机由于东西上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就打开来看,箱子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砚台,有几十枚,才知道是师父过去一直用的。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直到精通了他的技艺。注释箧:竹箱 封题:封条与封条上的字 去:离开 置:放 受:接受启:开启,打开 视:查看 穴:凹陷,眼,孔,低洼至:直到 夙:一直启示学无止境(山外有山,楼外有楼),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能自满.文中的学书法的人到了看到磨穿的砚台时才悟出了这个道理,但终究为时不晚。只要知道自己的错在哪里及时改正就行了。王羲之书六角扇原文:王羲之,东晋之大书法家。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羲之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耳。”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求其书之。羲之笑而不答。译文:王羲之是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扇卖它们。王羲之(在)她的扇子上题字,每把扇子上各写五个字,老妇人一开始有点生气。王羲之因此就对老妇人说:“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可以卖到一百钱。”于是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人人都争着买扇子。过了几天,老妇人又拿着扇子来(找王羲之),求他再在扇子上写字,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注释:蕺: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 姥:老妇人 王右军:即王羲之,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故又名王右军。 愠:生气、恼怒 但:只 书:写字竞:争着 他日:过了几天 掩耳盗钟 原文:范氏之亡也,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译文:范氏被智伯讨伐而灭亡的时候,百姓中有个人得到一口钟,想要背着跑,可是钟大背不动;就用椎子来砸毁它,钟发出宏亮的声音。他怕别人听到响声来跟自己抢钟,就急忙堵住自己的耳朵。注释1.范氏之亡也:指范氏被智伯讨伐而灭亡。范氏,晋卿范武子之后 2.钟:铜制的打击乐器 3.负:背4.况然:即锽(hung)然,形容钟声宏亮 5.椎:锤子 6.遽:立即,急忙寓意掩耳盗钟的人自以为掩上了耳朵就听不到钟响了,实际上钟响是客观事实,你把耳朵掩上了,钟还是要响,你听不到,别人照样会听到。这则寓言的本意是劝告人们:如果做错事自己假装不知道,如同捂着耳朵偷铃铛,自己欺骗自己。我们不能自欺欺人,这是没有用的。寓言把掩耳盗钟者的愚蠢,描写得很生动。这个故事后来衍化为成语,改为“掩耳盗铃”。还比喻自己害怕就把耳朵捂上。红毛毡原文:红毛国,旧许与中国相贸易。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红毛人固请赐一毡地足矣。边帅思一毡所容无几,许之。其人置毡岸上但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已数百人矣。短刃并发,出于不意,被掠数里而去。译文:红毛国过去是被允许与中国进行相互贸易的。守边主帅看见他们来的人太多,便禁止他们上岸。红毛人坚持要求只要给我们一块毡毯大的地方就够了。主帅想,一块毛毡毯大的地方容不下几个人,便答应了。红毛人把毡毯放在口岸边,上面只站得下两个人;他们拉了拉毡毯,就可以让四五个人站在上面了;一边拉一边就不断有人登上岸来,一会儿时间,毡毯就变得约有一亩地那么大,上面已站着几百号人了。这些上了岸的红毛人忽然一起把短刀抽出来,出其不意发动进攻,抢掠了方圆好几里地才离开。注释: 红毛国: 旧时一些人对英国人以及荷兰人的简称 固: 坚持 请: 请求 无几: 没多少 并: 同时且且: 一边一边刃: 刀“神钟”辨盗原文:陈述古密直,曾知建州浦城县。富民失物,捕得数人,莫知的为盗者。述古绐曰:“某寺有一钟,至灵,能辨盗。”使人迎置后阁祠之。引囚立钟前,谕曰:“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祭讫以帷围之。及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出而验其手,皆有黑,一囚独无墨,乃见真盗恐钟有声,不敢摸者。讯以即服。 译文:陈述古密直,曾在建州浦城县当过县令。有家富人丢失了东西,捉住了几个人,不知道谁是真正偷盗的人。陈述古就哄骗他们说:“某寺里有一口钟,非常灵验,能辨别真正偷盗的人。”就打发人去把这口钟迎到县府衙门祭祀供奉,把囚犯们引来站在钟的前面,告诉他们说:“没有做盗贼的摸这钟就没有声音,做了盗贼的一摸就会发出声音。”陈述古亲自率领同事们向钟祷告,非常严肃,祭祀完了用帷幕把钟围起来。然后暗暗派人用墨汁涂钟。很久,让那些囚犯一个个地把手伸进那帷幕里去摸钟。出来检验他们的手,都有墨迹,独有一个囚犯没有墨迹,这就是真正的盗贼因为他怕钟发出声音,所以不敢去摸。经过审讯,这个强盗立即认罪。盲子窃钱案原文有瞽者与贩者同宿旅店,窃贩者钱五千,次晨相哄鸣官(4)。官即提讯(5),问贩者钱有无记认(6),贩者曰:“此乃(7)日用之物,有何记号!”问瞽者,对曰:“有记。吾钱系字(8)对字,背(9)对背穿成。”对之良是(10)。贩者不服。官命瞽者伸手,则(11)两掌青黑,铜痕宛然(12),其为(13)摸索一夕而穿无疑。乃责瞽者,而令贩者取钱去(14)。注释1 瞽者:盲人。瞽,g。 2 钱:铜钱。 3: 哄:争吵。 4 鸣官:到官府去告状。 5讯: 审问。 6记认: 记号。 7乃: 是。8字: 有文字的一面。 9背: 无文字的一面。 10对之良是: 核对铜钱确实是这样。 11则: 果然。 12宛然: 清晰的样子。 13为: 是。14去 离开。 15.宿: 住宿 16。对:回答。 17.是: 正确的。 18.系:是。 19.为: 是。 20.宛然:果然。译文有个瞎子和小贩同住在一家旅店里,瞎子偷了小贩5000个铜钱。第二天早上他们互相争吵着报告县官。县官当即提审,问小贩铜钱上有没有做过记号。小贩说:“这是我每日买卖要的钱,怎么会去做记号呢?”县官问瞎子,瞎子回答说:“我做记号。我的铜钱是有字的一面对着有字的一面,没字的一面对着没字的一面穿起来的。”县官叫人验证,确实是这样。小贩怎么也不服。这时县官命令瞎子伸开两手,只见他掌上留着青黑的颜色,铜绿的颜色十分清晰。(在县官追问之下)瞎子(如实招供):是他摸索了一夜才穿成(不容置疑)。(真相大白后)县官便责罚瞎子,并命令小贩拿钱离开。张佐治遇蛙原文:金华郡守张佐治至一处,见蛙无数,夹道鸣噪,皆昂首若有诉。佐治异之,下车步视,而蛙皆蹦跳为前导。至田间,三尸叠焉。公有力,手挈二尸起,其下一尸微动,以汤灌之,未几复苏。曰:“我商也,道见二人肩两筐适市,皆蛙也,购以放生。二人复曰:此皆浅水,虽放,后必为人所获;前有清渊,乃放生池也。吾从之至此,不意挥斤,遂被害。二仆随后不远,腰缠百金,必为二人诱至此,并杀而夺金也。”张佐治至郡,急令捕之,不日人金俱获。一讯即吐实,罪死,所夺之金归商。译文金华县郡的长官张佐治到一个地方,看见有青蛙在道路旁鸣叫,且一只只都昂着头,像有冤要说。张佐治感觉很奇怪,便下车步行,边走边察看,青蛙见他下了车,于是蹦跳到他的面前为他引路。到了一田边,看见三具尸体叠在一起。张佐治用手提起上面两具尸体,发现最下面那具尸体还在颤动,于是喂给那人热水喝。不一会儿那人醒了,便讲起了经过:“我是名商人,在路上遇见两个人担着筐,里面是青蛙,在哀鸣着。于是我便买下了青蛙把它们全放生了。那两个卖蛙的人说:这里水很浅,即使你把青蛙放生了,也会被别人捉住。前面有一潭水很深,是个放生池。我于是便跟那两人前往放生池。可谁能料想,那两个人挥动斧头,于是,我就被他们伤害了。我的仆人在我后面不远,他们身上都带着很多银子,一定是那害我的人把仆人们引诱到这里来,把他们杀死了,抢走了所有银两。”张佐治听后立刻回郡里,逮捕那杀人的两人。不久,便人赃俱获。经过审讯,那两人都交代了犯罪的事实,判他们死罪,并将他们抢夺的钱财归还给商人。注释1金华:古地名,今浙江金华市。 2郡守:郡的长官。 3挈:提。 4从:跟随。 5斤:斧头。 6导:引路 7并:一起。 8清渊:深水。9市:到市场上去。 10汤:热水。 11适:去到 12前导:在前面开路 焚猪见真情原文:张举,吴人也,为句章令。邑有妻杀夫者,因放火烧舍,称“火烧夫死”。夫家疑之,讼于官。妻不服。举乃取猪二口:一杀之,一活之,而积薪焚之,活者口中有灰,杀者口中无灰。因验尸,口果无灰也,鞠之服罪。译文:张举,吴国人,是句章县官。该县有一女子杀丈夫,再放火烧毁自家房屋,谎称丈夫是被大火烧死。夫家的人感到怀疑,将女人诉讼到张举那里。女人不服罪.于是张举牵来两头猪,一头杀死,一头活的.均用柴火焚烧,活活烧死的猪口里有灰。杀死再烧的口里无灰.接着将女人丈夫尸体检验,口里果然没有灰,断定是先杀死再焚尸。女人只好俯首服罪。注释: 1县官。 2县,当地。 3说,扬言。 4.吴:即吴地,今江苏苏州一带。 5.句章:古地名 6.举:指张举7令:县令 8.邑:同乡9.鞠:审讯 10.为:是 11.令:县令 12.者:的人 13.因:趁机 14.舍:房屋 15.称:谎称 16.讼:告状17.服:认罪 18.因:于是 19.积:堆 20.薪:柴蜜中鼠屎案【原文】孙亮出西苑,方食生梅,使黄门至宫中藏取蜜渍梅,蜜中有屎。召问藏吏,藏吏叩头。亮问吏曰:“黄门从汝求蜜耶?”曰:“向求,实不敢与。”黄门不服,侍中刁玄、张邠启:“黄门、藏吏辞语不同,请付狱推尽。”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矢里燥。亮大笑谓玄、邠曰:“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黄门首服,左右莫不惊悚。【译文】孙亮路过西边花园,正在吃生梅,就派太监到宫中拿蜜来浸泡梅子。蜜里有老鼠屎。孙亮把藏吏召过来审问,藏吏跪在地上叩头、赔罪。孙亮问藏吏说:“太监向你要过蜜吗?”藏吏回答:“太监早先索要过,实在不敢给。”宫中官员刁玄、张邠陈述:“太监、藏吏说的都不同,请让司法机关彻底查问。”孙亮说:“这很容易知道。”孙亮叫人破开鼠屎,屎里是干燥的。孙亮笑着对刁玄、张邠说:“如果鼠屎之前在蜜里,里面和外面都应该是湿的;现在外面湿,里面干燥,一定是太监所做的。”太监自认服罪,左右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惊讶害怕的。【注释】 孙亮:吴国皇帝。 出:路过。 黄门:太监。 侍中:官职名称。 启:说。 狱:司法机关。 推尽:彻底查问。矢:同“屎”。 首服:自认服罪。 渍:浸泡 左右:指左右的大臣 苑:指种植树木的地方 悚:害怕太监陷害藏使的原因:曰:“向求,实不敢与。”(按原文)谜语一则王荆公戏作谜语:“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吉甫解云:“东海有一鱼,无头亦无尾,更除脊梁骨,便是这个谜。”译文:王荆公出了一个谜语:“画出来的是圆形的,写出来是方形的:冬天出来的时间比较短,夏天则比较长!”吉甫解释谜语说:“东海有一条鱼,没有头也没有尾巴,再除掉脊梁骨,就是你的谜语!”这个谜语是字谜,谜底是:日鹦鹉灭火原文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皆相爱。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天神嘉感,即为之灭火。注释1.集:栖息 2.念:想 3.沾:沾湿 4.辄:总是 5.去:离开 6.濡:浸 7.何足云也:(你洒的这点水)怎么能扑灭火呢 8.然:但是9.侨:寄居 10.区区:小,细微 11.志:愿望;指灭火的心意 12.见:文中指禽兽们受火灾之苦 13.虽:即使 14.是:这 15.善:好的16.皆:都 17.对:答 18.即:就 19.他山:别的山头;指不是自己常居的山头。 20.相:帮助 21.相爱:喜欢它。 22.尝:曾经译文有一只鹦鹉飞到别的山上,栖息在那里,山中的飞禽走兽都很喜爱它。鹦鹉心想:这里虽然快乐,却不是我长久停留的地方,就离开了。山里的动物都很不舍。过了几个月后,山中失火了。鹦鹉远远看到,心中很着急。便把羽毛在水里沾湿,飞到山上洒水救火。天神说道:“你的心意虽然好,但(区区几滴水)又怎么值得一提!”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这么点水不能救火,但是我曾经在这座山住过,山上的飞禽走兽对我很好,我们都亲如兄弟,我不忍心看着他们被火烧毁啊!”天神赞扬鹦鹉的好心肠,马上替它把火扑灭了。启示1.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有人捐一元钱帮助病重的同学,有人出五十万支援受灾的百姓,各尽其力,这“义”的分量是相当的。(摘自文言文启蒙读本)2.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似,尽心尽力去做看似无用的事情,而以诚心感动了他人并得到帮助。 3.人要有毅力 不管这股力量是多么的微小持之以恒的应对 一定会有回报的 与“水滴穿石”同一个道理。5.要知恩图报。鳝救婢原文高怀中,业鳝面于扬州小东门,日杀鳝以千数,一婢悯之,每夜窃部分缸中鳝从后窗投诸河。如是累年。一日面店被焚,婢仓皇出逃,为火所伤,困于河滨。夜深入睡,比醒而痛减,伤尽愈。视之,有河中污泥敷于伤处,而周有鳝之行迹,始知向所放生之鳝来救也。高怀中感其异,遂为之罢业。及拆锅,下有洞,生鳝无数盘其中,悉纵之于河。译文高怀中经营鳝鱼面在扬州小东门,他每天要杀几千条鳝鱼。有一位女佣心生怜悯,每天夜晚,偷偷从水缸里捞一部分鳝鱼,由后窗抛入河中,就这样过了几年.。有一天,店里发生火灾,女佣匆匆忙忙地逃出,被火所烧伤了,她疲倦地躺在河边,到半夜才睡着了。等到醒来以后,发现伤口不但痛苦减轻了,连灼伤的部位也愈合了。看伤口,有河中的污泥敷在伤口,而地面留下鳝鱼走过的痕迹。她才知道是从前所放生的鳝鱼来救她。高怀中被女佣的行为所感动,于是停止行业。拆除锅炉,下面有洞,将洞中的无数条鳝鱼,全部放到河里。注释:(1) 以千数:意为用千来计算,即数千条。 (2) 悯:怜悯。 (3) 比:等到。 (4) 业:以为职业。(5)婢:女仆(5) 周:四周。 (6)诸:之于(在文中用作代词兼介词)。 (7)滨:边。 (8)向:从前。 (9)罢业:停止营业。(10)累年:过了几年。 (11)纵:放走。 (12)始:才。 (13)困:疲倦。 (14)婢:侍女;此指女佣。 (15)扬州:今江苏扬州市。选自虞初新志 启示 从婢的角度来说:好人有好报,应当乐于助人。从鳝的角度来说:别人对你有恩,应寻找合适时机报恩。二鹊救友原文原文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4),有群鹊鸣渐近,集(8)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儿扬去。未几,一鹳(un)(1)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z)(2),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3)二鹊招鹳援友也。译文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古老的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已快成为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徘徊飞翔,不停地发出悲伤的嚎叫。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两只喜鹊仍然在树上对叫,像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又扬长而去。又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跟随在它后面。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话要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突然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条红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了起来,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注释(1)鹳(guan):一种凶猛的鸟。 (2)匝(za):周。(3)盖(gai):原来是。 (4)顷之(qingzhi):在原文中等同未几俄而,一会儿的意思 (5)已(yi):停 (6)作(zuo):发出 (7)雏(chu):幼鸟(8)集(ji):栖止。 启示要助人为乐,帮助他人。要团结。当问题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时,就要善于借助外部力量加以解决,要学会求助。知恩图报原文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译文秦穆公曾经外出王宫,丢失了自己的骏马,他亲自出去找,看见有人已经把自己的马杀掉了,正在一起吃肉。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马。”这些人都害怕惊恐地站起来。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但不喝酒的人会对身体不利。”于是给他们酒喝。杀马的人都惭愧的走了。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围困住了。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互相说:“我们到了已经可以以死来报答穆公给我们马肉吃好酒喝的恩德的时候了。”于是就击溃了包围秦穆公的军队,穆公终于解决了困难,并打败晋国,抓了晋惠公回来。启示: 对待做错事的人要懂得宽容,知道自己是受了别人的恩惠就要去报答人家对你的恩惠。 注释:秦穆公:秦国国君 尝:曾经. 亡:丢失.求:寻找. 是:这是. 惧:害怕. 去:离开. 居:过了. 卒:最终 . 方:正在. 起:站起. 溃:击溃蝙蝠原文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徙,真个无奈他何!”笑府注释 踞(j)傲骄傲自大。 生诞这里指诞辰。 与(y)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恶薄恶劣浅薄,指社会风气。译文凤凰是百鸟之王。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露面。凤凰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这样傲慢!”蝙蝠蹬着双脚说:“我长着兽脚,是走兽国的公民。你们飞禽国管得着我吗?”过了几天,麒麟做寿。麒麟是百兽之王。百兽都来拜寿,蝙蝠仍旧没有露面。麒麟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如此放肆!”蝙蝠拍拍翅膀说:“我长着双翅,是飞禽国的公民。你们走兽国管得太宽了吧!”有一天,凤凰和麒麟相会了,说到蝙蝠的事,才知道它在两边扯谎。凤凰和麒麟摇头叹息,不胜感慨:“现在的风气也太坏了。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禽不兽的家伙,真是拿它们没有办法!”启示人们现在还常常把两面派的人物作为蝙蝠。这些人见风使舵,左右逢源,不断改变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来投机钻营,谋取私利。但是,他们只能得逞于一时,总有一天会暴露出两面派的丑恶嘴脸,受到人们的唾弃。杀驼破瓮原文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瓮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患之。有一老父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译文从前有一个人,先把谷子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把头伸到了这瓮中吃谷子,头被卡在里面无法出来。骆驼的头出不来以后,这个人为此事忧愁。有一个老人来告诉他说:“你不要忧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出来了。”这个人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后来已经杀死了骆驼,又把瓮打破了。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注释选自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高僧伽腽肭从修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集为一部,共一百个故事。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譬喻故事只有98篇。它是一部以寓言譬喻故事演述大乘佛法的佛教文学作品,是佛教典籍中较为特别的一种。百喻经中的故事诙谐风趣,含义广博深刻,很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因而流传极为广泛。曩:从前。 瓮: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 盛:存放。 患之:为此事发愁。 其:那个。 老父:老人 用:采纳。先翁中盛谷:先在翁中装满谷子。启示虽然在通常情况下,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往往能在做事时有事半功倍,锦上添花的效果但如果不加思考就接受别人的意见,连旁人的“馊主意”也言听计从,结果只能像那个笨人一样赔了骆驼又折了瓮。走进文言文备课资料(16-25单元)走进文言文备课资料(16-25单元)第十六单元樊重种树原文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借)焉。此种植之不可已(停止)也。谚(谚言)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栽培)木。”此之谓也。译文樊重想造家具,(就)先种梓树和漆树,当时的人嘲笑他。这样过了些年月,(梓树和漆树)都有了它们的用处。之前笑他的人。都来请求借些木头。这些的种植是不可以停止的啊。谚言说:“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计划的是一年,没有比种谷子更好的了;计划的是十年,没有比种树木更好的了)”,就是说这个道理啊。加点字解释作:制作 器:器具,家具 樟漆:樟树和漆树,都是做家具的必需品然:这样 咸:都 假:同“借”,借寓意做事应从长远考虑;种植树木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一生之计在于勤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无如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愉衣,玩日愒岁。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见功;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力行。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是一蠹耳!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故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诚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劳则思,逸则忘,物情也。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对贤不若彼者乎?加点字解释:治生:谋生邵子:即邵雍,宋朝人 无如:可惜恶:讨厌 逸:安适愒:荒废易耨:把杂草除尽功:效果 士:读书人笃:专心 行:实行户枢不蠹:门轴因为经常转动而不生蛀虫徒然:白白地 蠹:蛀虫 化:变化敝:旧 物:人陶侃:东晋政治家彼:他们译文:谋生的原则,没有比勤更重要的了。因此邵子说:“一天的作为决定于早晨,一年的作为取决于春天,一生的作为取决于他是否勤劳。”说法虽然浅显而道理却很深远。可惜人的一般情况是,喜欢闲散而厌恶辛劳,希望能吃得好穿的好,整天整年的游玩荒废年月。用这种态度去务农,就不能彻底耕种把杂草除尽,以这种态度去当工匠,就不能每日工作有进展,以这种态度去当商人,就不能抓住时机追逐利润,以这种态度当读书人,就不能专心行事。活在世上只知道吃吃喝喝,就是一个蛀虫!这天地变化,每天更新才不显得衰老,因此门轴因为经常转动而不生蛀虫,水因为流动不会腐臭,做人实在是不能够长期苟且偷闲。人的心灵、行为,什么东西不是这样的呢?劳苦才能思考,逸豫就会忘记自己的本分,事物都是这样的。大禹这样的圣人尚且珍惜每寸光阴,陶侃这样的贤人尚且珍惜每一分,何况我们这些贤能不如大禹、陶侃的人呢?张溥与“七步斋”原文:(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选自明史张溥传译文: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定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读过一遍,立刻将纸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次才算完。右手拿笔管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的皮肤都冻皱裂了,每天用热水浸泡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命名为“七录”张溥作诗写文章思路敏捷,各地有人向他索取诗文,他不用写草稿,当着客人面挥笔写作,马上就写成了。因此,他的名声在当时最响。注释:1.钞:通“抄”。2.嗜:好,喜欢。3.已:毕,完。4.始:才。5.管:笔管。6.皲(jn):皮肤因受冻而开裂。7.沃汤:用热水浸。汤,古代指热水。8.斋:书房。9.索:索取。10.立就:马上完成。11.名高一时:名声在当时最响。12.即:立刻13.汤:热水14.名:命名15.俄顷:时间词,一会儿用力多者收功远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讽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 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注释: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死后被封“温国公”,故称司马温公。患:担心。既:已经。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牛筒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后以“绝编”指勤奋读书。迨:等到。 乃:才。 尝:曾经。或:有时。 咏:吟咏。倍诵:“倍”通“背”,背诵。若:如。游息:玩耍休息。为者常成原文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矣。”翻译梁丘据对晏子说:“我恐怕到死也比不上先生的学问啊!”晏子说:“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断地)走的人总会到达目的地。我晏婴没有跟别人两样的地方,只是经常做事情不放弃,经常行动而不休息,你怎么能赶不上我呢?注解梁丘据:齐国大夫。至:到达。为:做。置:放弃。而已矣:罢了。不及:比不上。婴:晏婴寓意“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意思是说,去做才有可能成功,不做就永远成功不了;走路未必能走到目的地,但不走就永远到不了。因此,做与不做是不一样的,要付出行动而不是空谈。做与不做就是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事在人为,坚持不懈.望梅止渴原文: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译文: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 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把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寓意:“望梅止渴”之事表现出曹操的聪明才智,他能在大军断绝水源、士卒渴难忍的危急情况下,提及甘酸的梅子,不仅使士卒引起条件反射、暂解干渴之苦,而且也鼓舞了士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